弘毅知行會(hui) 第236次會(hui) 講小結
作者:安金閣(湖南科技大學2014屆哲學係本科生)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六月初一日丁亥
耶穌2016年7月4日
知人明世,修身弘道!歡迎大家來到弘毅知行會(hui) ,讓我們(men) 一起聆聽聖賢的教誨,立乎其大,達乎至善!
——湖南科技大學弘毅知行會(hui) 主持人開首語
會(hui) 講文本:《孟子·告子上》“牛山之木嚐美也”。
會(hui) 講時間:2016年7月1日晚7:30-10:00.
會(hui) 講地點:湖南科技大學十教613室。
主持人:2014哲學張梓晗。
主講人:2014哲學張梓晗。
參加者:張梓晗、安金閣、朱丹、閔超琴、喻典、張慧玲、鄧升、李誌慧、高原、張文、宗衛華、王冰冰、王柏喬(qiao) 、何豔芳、李明、劉懷峰、左帥、王景堯、小藺等20餘(yu) 人。
指導老師:張晚林、溫航亮。
王景堯同學不讚成孟子的性善論,而讚成性惡論。他認為(wei) ,“牛山之木嚐美也”一段文字固可以證明其性善論,但若反過來,亦可證明性惡論。於(yu) 是,爭(zheng) 論起矣。
下麵的文字是我對於(yu) 王景堯的回應。
毫無疑問,拋開一切理論的界定,人性善本身是上承天之德,下秉人之性的根本所在。這個(ge) 前提是要肯定的,這個(ge) 肯定不是理論推理上肯定,也不是主觀信仰上肯定,而是先天存在。
首要之義(yi) ,我們(men) 是對弘毅會(hui) 講中所爭(zheng) 論的性善、性惡理論的矛盾衝(chong) 突做一個(ge) 澄清。
第一個(ge) 問題是:性善論與(yu) 性惡論都是來描述“性”,把“性”這個(ge) 抽象概念賦予“善、惡”可感可證的存在,(雖然善、惡本身也是抽象的,但是對孟子和荀子的理論體(ti) 係和對中國安其心的傳(chuan) 統而言不是抽象的,是具體(ti) 的)作為(wei) 一個(ge) 建構文化世界的理論源泉和方向,是否真的可以描述最真實的“性善”?答案是否定的。
那麽(me) ,我們(men) 從(cong) 概念本身來看:善、惡,兩(liang) 者處於(yu) 矛盾關(guan) 係中,是無法調和的,但是這個(ge) 世界是包容矛盾的,是和諧完滿的,把善、惡放在文化世界的理論建構中,發現兩(liang) 者不僅(jin) 可以求同存異,而且真假也不是絕對而言。同就是兩(liang) 者都趨向於(yu) “善”,所以社會(hui) 秩序不會(hui) 因兩(liang) 種人性的衝(chong) 突而持續混亂(luan) ,一切得以發展。更進一步,按孟子所用的類比歸納法得出把“善”當做共相,“惡”當做殊相,那麽(me) 差別相相對於(yu) “善”來說就是非本原的表象,同理持性惡論的人亦可以同法論證,而且性惡論者也可以反駁為(wei) 善之人真的是性善之人麽(me) ?為(wei) 善有可能也是假相,因為(wei) 善行有利可圖。所以,一旦把本性之善當成理論,那麽(me) “善”就演變為(wei) 道德範疇,而道德範疇是屬於(yu) 經驗層次的,在經驗層次永遠無法彼此駁倒{第一層衝(chong) 突}
第二個(ge) 問題是:一般人把理論上升為(wei) 信仰,從(cong) 而掩蓋了真實{第二層衝(chong) 突}
理論本身可以調和,但是把理論背後所秉持的根本觀點當做信仰,那麽(me) 兩(liang) 者就不可能得到調和,這也是爭(zheng) 論矛盾所在。任何人都有選擇信仰的自由,這是理論認同層次,而不是人性認同層次,人們(men) 無法選擇天命下貫的性,故言“率性”,但是在現實衝(chong) 偏激處,調整損益,提撕綏寧,使之順理而合道,故曰“修道”。我們(men) 拋開善惡論證,置身孩童掉井的情景,那麽(me) 惻隱之心之所發即是善,這是真實直觀本心所得,所以持性惡論者隻是從(cong) 理論上說人性是惡,是通過人的行為(wei) 現象層次觀察,總結推論得出。正如晚林老師問持性惡論的學生問題——當一個(ge) 人是自由的時候,他總是會(hui) 把善作為(wei) 優(you) 先的選擇,這就足以證明人性是善的。但盡管如此,有的人還是堅持人性惡,因為(wei) 這是一個(ge) 人的信仰選擇,但是並不會(hui) 對人性本善有所傷(shang) 害,所以這裏不要糾纏。
第三個(ge) 問題是:即使信仰不能調和,但是仍需要把性善論當做信仰。
雖然自然之義(yi) 尚好,但問題在於(yu) 百姓日用倫(lun) 常而不知,所以仍需要理論,理論一出,衝(chong) 突亦出,世界就在動態平衡中達到穩定和諧。理論可以理解為(wei) 名言,名教,這些不僅(jin) 是在給世人解釋世界,也是堅定信仰的人承擔起弘道者,衛道者的使命而改造世界,有道君子以天降大任大命為(wei) 自我的擔當,以一身正氣承擔天下之責,來進行人文傳(chuan) 統的延續,這是一般人所不能理解,亦不能達的。
若明乎此三點,則性善與(yu) 性惡之爭(zheng) 論或可免也。伊川先生曰:“不知性善,不可以為(wei) 學。”若吾人不隻是為(wei) 了學理論,而是為(wei) 了明乎宇宙人生之大道,則性善不可疑也。
責任編輯:姚遠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