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瑾】居間運度:形而中學申衍 - 伟德平台体育

【周瑾】居間運度:形而中學申衍

欄目:《原道》第29輯
發布時間:2016-07-01 20:53:19
標簽:
予沉

作者簡介:予沉,本名周瑾,生於(yu) 川南邛海,本科就讀於(yu) 四川大學圖書(shu) 館係。四川大學文學碩士,浙江大學文學博士。撰著《身體(ti) :思想與(yu) 修行》。好讀書(shu) 不求甚解,常觀化仍待旁通。嚐以先秦儒道、宋明理學為(wei) 研習(xi) 方向,近年潛學於(yu) 身心協感、字象演思、氣氛默運。曾任《原道》輯刊編委,參與(yu) 儒學聯合論壇工作。現供職於(yu) 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

  

居間運度:形而中學申衍

作者:周瑾(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員,哲學博士)

來源:《原道》第29輯,陳明 朱漢民 主編,新星出版社2016年出版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五月廿七日甲申

           耶穌2016年7月1日

  

內(nei) 容提要:道與(yu) 器,《易傳(chuan) 》用以稱謂形而上者、形而下者。一係列新詮由字眼句脈入手,旨在貫通形而上下。徐複觀標舉(ju) 形而中學,頗具啟發意義(yi) ,可以變通引伸之。呼應顯形隱象,人與(yu) 物交互為(wei) 體(ti) 而妙合於(yu) 技。根源乎大化,本原藝術居間運度,道器乃得聯綿協調,隨其調節而迭互湧興(xing) 。

 

關(guan) 鍵詞:形而中學  道器  技  藝術  居間  運度

 

一、引曲

 

居行於(yu) 天地之間,先民俯仰往還,自始即依循觀象察形、遠近取予之方,又模擬又創造,呼應天地運化之道,創製人世間之器世界。器具聯類不窮,其製作與(yu) 功用,遵循道之法式,體(ti) 現道之效驗,器具載體(ti) 實乃大道之跡化。大道默寓乎殊器之規製、性能,通由實際使用與(yu) 象征布置,從(cong) 不同方向、側(ce) 麵得其彰顯。

 

觀物而取象,製器以尚象,先民由之兆示大道生化。器—象—道,道器交濟,聯體(ti) 貫理;物—卦—人,物我同構,應感起興(xing) 。以“道”“器”為(wei) 名,分謂“形而上者”與(yu) “形而下者”,此表述不應割裂對待,否則必斷上下為(wei) 兩(liang) 截,甚至絕然剖判兩(liang) 個(ge) 世界,例如現象與(yu) 本質、經驗與(yu) 超驗。時空一體(ti) 生化,又會(hui) 合又派衍,亦消逝亦持存。上遊與(yu) 下遊,通源別流;波峰與(yu) 波穀,相傾(qing) 互推。是故形而上下之曰道曰器,隱顯交濟,息息關(guan) 乎人境物情之萬(wan) 千意象,攢簇烘染而連屬指引。

 

緣循大化之渾運,變通推衍前賢所謂“形而中學”,意在化解虛理與(yu) 實體(ti) 之對峙,消融抽象與(yu) 現成之偏執。然非生硬楔入上下兩(liang) 層,強行為(wei) 之搭設中介,此舉(ju) 仍未擺脫外在拚接,為(wei) 層級架構所宰製,終究無助於(yu) 融釋抽象、溶消現成。返歸一體(ti) 諸態之相變,呼應顯形隱象,人與(yu) 物交互為(wei) 體(ti) 而妙合於(yu) 技。紮根導源乎大化,本原藝術居間渾然運化;隨其自如調節,道器得以協調,聯綿會(hui) 通、循環成全。

 

二、形而上與(yu) 形而下

 

《莊子·天下》雲(yun) :“《易》以道陰陽。”郭店楚簡《語叢(cong) 》雲(yun) :“《易》,所以會(hui) 天道、人道也。”《易經》推闡天道,敷顯人道,陰陽交變無盡,會(hui) 通天人之際。《易傳(chuan) 》雲(yun) :“一陰一陽之謂道”,“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高天包覆萬(wan) 象流行之條律,乾陽剛健,專(zhuan) 定又直遂;厚土呈獻萬(wan) 物蕃育之楷範,坤陰柔順,翕斂又辟啟。大道生化變易而有所興(xing) 立,貫達天地人三才,“立天之道曰陰與(yu) 陽,立地之道曰柔與(yu) 剛,立人之道曰仁與(yu) 義(yi) ”。日月推移,陰陽乃彰,象兆天道也;山高水長,剛柔遂別,體(ti) 示地道也;群己交通,仁義(yi) 得備,理喻人道也。天地人相須相待、共生共化,湧現人境物情千姿萬(wan) 態;人與(yu) 物交感於(yu) 天地間,卦畫由之連貫湧現。物—卦—人,聯綿協調於(yu) 取象設卦活動,據以參讚天地、調適人世。人與(yu) 物往還造就,卷入大道而開出殊器。

 

《易傳(chuan) 》對舉(ju) 道器,稱謂形而上者、形而下者:“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ju) 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ye) 。”陳鼓應釋曰:有形之上,道無形象可見者,亦即《易》理;有形之下,器有形象可見者,亦即萬(wan) 象萬(wan) 物處於(yu) 乾坤天地間。裁即創製,化即轉化,均為(wei) 雙向運動過程,道向器轉化而創製(生產(chan) )器物,器向道轉化而創製(總結)規律。道器相互化裁,此義(yi) 推行於(yu) 萬(wan) 事萬(wan) 物,觸類旁通,堪稱通達;應用於(yu) 天下百姓日常生活,建立偉(wei) 大功績,堪稱鴻業(ye) 。[1]

 

經由形而上下之對舉(ju) ,“道器”成為(wei) 一對關(guan) 聯範疇,然而在較長時期內(nei) 並未得到重視。[2]魏晉流行“體(ti) 用”範疇,實質乃名教與(yu) 自然之辨。直至唐代孔穎達《周易正義(yi) 》,才得到詳細詮說。“‘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者,道是無體(ti) 之名,形是有質之稱。凡有從(cong) 無而生,形由道而立,是先道而後形,是道在形之上,形在道之下。故自形外已上者謂之道也,自形內(nei) 而下者謂之器也。形雖處道器兩(liang) 畔之際,形在器不在道也。既有形質,可為(wei) 器用,故雲(yun) ‘形而下者謂之器’也。”[3]這段論述具體(ti) 推衍如此:1.道與(yu) 形,分為(wei) 上下層級,道命名無體(ti) ,處於(yu) 形之上,形稱謂有質,處於(yu) 道之下。2.形與(yu) 道就像有與(yu) 無,有生於(yu) 無,形依道立,無在有先,道在形先。3.形雖位居道器兩(liang) 邊之間,卻不構成“道—形—器”三層級,因為(wei) 形在器不在道。4.形內(nei) 而下者,可稱為(wei) 器,從(cong) 有質有形之物以成其器用,器就相當於(yu) 形之特定呈現狀態。5.道在形之外、形之上,器在形之內(nei) 、形之下,此形而上下模式,可以表示為(wei) “道”—“形/器”。

 

孔穎達主要從(cong) 有無關(guan) 係著眼,[4]唐人崔憬(覲?)詮解道器之形而上下,多從(cong) 體(ti) 用關(guan) 係入手,理路、結論便自不同。“凡天地萬(wan) 物,皆有形質。就形質之中,有體(ti) 有用。體(ti) 者,即形質也;用者,即形質上之妙用也。言有妙理之用,以扶其體(ti) ,則是道也。其體(ti) 比用,若器之於(yu) 物,則是體(ti) 為(wei) 形之下,謂之為(wei) 器也。假令天地圓蓋方軫,為(wei) 體(ti) 為(wei) 器,以萬(wan) 物資始資生,為(wei) 用為(wei) 道。動物以形軀為(wei) 體(ti) 為(wei) 器,以靈識為(wei) 用為(wei) 道。植物以枝榦為(wei) 體(ti) 為(wei) 器,以生性為(wei) 道為(wei) 用。”[5]這段論述可如此推衍:1.萬(wan) 物有其形質,皆為(wei) 實在之本有。2.具備形質之物,若從(cong) 體(ti) 用關(guan) 係把握,體(ti) 即該物之形質,用即其妙理之用,處於(yu) 形質基礎之上。3.妙理之用立基於(yu) 形質之體(ti) ,轉而扶持、輔助實體(ti) ,此妙用即道。4.實體(ti) 之物與(yu) 其妙用之理,關(guan) 係類似於(yu) 器與(yu) 物,器乃物之已成器者,物乃尚未成器者,由此可說實體(ti) 即形而下,亦即器。5.體(ti) 、器,物質存在也,道、用,功能運用也,前者為(wei) 載體(ti) ,後者為(wei) 屬性。

 

在孔穎達那裏,道乃無形之規律,器乃有形之器具,道為(wei) 原理,器為(wei) 應用,道規定器、指導器;崔憬則把道器理解成載體(ti) 與(yu) 功能,器乃有形之物質存在,道乃無形之屬性妙用,道之基礎在器,反過來又扶持器,器為(wei) 實體(ti) ,道為(wei) 作用。在崔覲這裏,天地之間不存在無,萬(wan) 物皆實有,由此前提出發,道立基於(yu) 器,成為(wei) 器所附帶之性能與(yu) 妙理;而孔穎達預設有生於(yu) 無,器用由道體(ti) 派生,乃其顯發與(yu) 應用。孔崔進路之別,或可勉強比作“觀念決(jue) 定存在”與(yu) “物質產(chan) 生意識”。就雙方架構而論,可謂各存疑難。形而上之道、形而下之器,孔穎達劃為(wei) 道與(yu) 形兩(liang) 界,形而上下兩(liang) 邊喪(sang) 失均衡對應,形與(yu) 形而上之間距,性質便迥異乎形與(yu) 形而下之間距;形與(yu) 器幾乎成為(wei) 異名同義(yi) ,由此竟可推導出形即形而下,遂不得不自陷於(yu) 矛盾。崔憬謂萬(wan) 物皆有形質,形質即體(ti) ,妙理即此體(ti) 上之用,既然如此,物與(yu) 體(ti) 皆為(wei) 形質,兩(liang) 者便不應有上下之別;但又以器與(yu) 物比擬體(ti) 與(yu) 用,體(ti) 作為(wei) 形質在此卻降到形質以下,有形質之物卻提到形質以上,均與(yu) 前文矛盾,難免錯位之感。

 

形而上下之道器觀,唐代以後漸受重視,宋明道學家論析甚夥(huo) ,並且普遍與(yu) 心性、氣、陰陽等範疇相聯係。蒙培元概括為(wei) 數條基本線索:張載、王廷相、戴震,以物質實體(ti) 及整體(ti) 運動為(wei) 道,以其所生成之具體(ti) 存在為(wei) 器;陸九淵、王守仁,以心即主體(ti) 觀念為(wei) 道,以物為(wei) 器;二程、朱熹,以自然與(yu) 道德原則為(wei) 道,以其所表現之具體(ti) 事物為(wei) 器;羅欽順、王夫之,以具體(ti) 規律為(wei) 道,以實氣具體(ti) 存在即事物為(wei) 器。[6]形而上與(yu) 形而下之間,諸家多偏於(yu) 重道輕器,惟王夫之盡器貫道而統之於(yu) 一形,“上下無殊畛,道器無異體(ti) ”;[7]器乃道之載體(ti) ,道乃器之本體(ti) ,道器交與(yu) 為(wei) 體(ti) 。“形而上者隱也,形而下者顯也”,[8]船山以隱顯詮釋形而上下,卓見特出,而今更放光彩。

 

三、字句演釋

 

形而上之道、形而下之器,其關(guan) 係究應如何領會(hui) ,現代以來新解迭出,各闡勝義(yi) 。或抉發哲理內(nei) 涵,考察其曆史演變,探尋其現實意義(yi) ;或從(cong) 技術製作、工藝活動入手,著落於(yu) 實踐感與(yu) 創造力。時彥之學理探研,可舉(ju) 數家為(wei) 例。

 

楊國榮認為(wei) ,“形”即實在世界,有此實在世界乃有上下之分;形上與(yu) 形下,道與(yu) 器,皆內(nei) 在於(yu) 此而成為(wei) 不同表現形式。[9]弟子陳贇精詮船山道器論,以隱顯(幽明)為(wei) 基本視野。“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一陰一陽之謂道。”《易傳(chuan) 》這兩(liang) 句表述,“之謂”、“謂之”有別,戴震對此早有詳細考論,然而僅(jin) 從(cong) 語法學層麵展開,未能進入存在論之域。船山切入實體(ti) (天)與(yu) 主體(ti) (人)之關(guan) 聯,區分兩(liang) 種句式:前者關(guan) 乎“什麽(me) ”,指向對象實體(ti) 之實際情況;後者關(guan) 乎“怎樣”,乃主體(ti) 出於(yu) 實踐目的,對不同存在方式給予規定、分辨。在王弼、朱子、高拱那裏,這種區分已有端倪,但船山更聯係於(yu) 知行之辨,道器就成為(wei) 主體(ti) 顯現存在之方式,然其本身不可分割。張載謂《易傳(chuan) 》講幽明不講有無,船山繼承發揚之,以隱顯詮釋形而上下,使其成為(wei) 不可見與(yu) 可見之關(guan) 係,須經主體(ti) 現實知能活動才可界定。真實存在,無非隱顯之動態統一,主體(ti) 憑借自身在世知行會(hui) 通隱顯:以其自誠之思合會(hui) 諸官,由可見通往不可見;以其感性實踐進入器世界,不可見遂轉化為(wei) 可見。隱顯會(hui) 通,雙向互動,船山由此抵禦崇無賤有、貴上賤下之慣性模式,中國原初智慧形態可望恢複。[10]

 

從(cong) 關(guan) 鍵字詞深透疏解著手,重新理會(hui) 文意,轉換詮釋路向,思想之本真麵貌乃得敞顯。有別乎陳贇以船山思想為(wei) 立論根據、運思路線,柯小剛基於(yu) 中西話語比較視野,批評以“形而上學”翻譯metaphysica,謂其歪曲中國之“道”,喪(sang) 失形而上下之道器論本意。內(nei) 在於(yu) “裁—推—舉(ju) 措”之大化趨勢,道器微妙貫通,體(ti) 用一如,其靈活關(guan) 係生動體(ti) 現於(yu) 形而上下之“而”。作為(wei) 道樞,虛詞“而”跳出上下固定區分,自始即保持道之根性,差異運作又源初同一。“而”即“以”,有轉折有順承,“已”又“不已”,更與(yu) “巳”相關(guan) ,活象巳蛇已成形又變化不已。形以上非形之上,不已之形已上也;形以下非形之下,已形之不已也。而上—而下,形成—不已,由不斷逸出遂開啟道器間之變—通—事業(ye) 而一以貫之。道開辟不已,乾動不息;器作為(wei) 形跡,實乃道之化跡。[11]

 

詮釋視野從(cong) 隱顯(幽明)退化為(wei) 有無(賓主),陳贇謂船山已點出佛教影響;形而上下蛻變為(wei) 形之上下,柯小剛聯係到印歐思想(佛教)之本體(ti) 現象兩(liang) 分。返歸《易傳(chuan) 》原文,於(yu) “謂之”、“而”以外呈現別樣景觀。“乾坤,其《易》之縕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ju) 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ye) 。”黃慶萱聯係前後句脈考索其蘊:1.形而上下以形為(wei) 中心。注者多忽略形,甚至等視形器。2.形為(wei) 乾天坤地之形象。道即《易》道,形乃天象地形之省稱,亦即乾坤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之形象;前後文方能以“是故”係連,注者多未深究。3.道成形而道在形,形生器而道在器。道為(wei) 太極,形為(wei) 乾坤兩(liang) 儀(yi) ,生發四象八卦六十四重卦三百八十四爻一萬(wan) 一千五百二十策,以應萬(wan) 物之數。4.道器互有先後。崔憬以器為(wei) 實體(ti) 、道為(wei) 妙用,注重天地萬(wan) 物實情;船山謂製器則道先器後,用器則器先道後,關(guan) 乎化裁推行舉(ju) 措通變事業(ye) 。5.向上歸納,一陰一陽相反相成運化,名之曰道;向下落實,陰陽交感化育具體(ti) 事物,名之曰器;居於(yu) 道器之中,乾坤天地之形象,省稱曰形。[12]

 

黃文之附識,提及林安梧以“形著”解“形”。林安梧又以“具體(ti) 化”(embodied)名之,亦即體(ti) 現、彰顯。形而上,溯其源於(yu) 道也,世間事物具體(ti) 形著過程得以上溯本源;形而下,委其實於(yu) 器也,落實到世間彰顯為(wei) 具體(ti) 實在之物。形著活動,雙向施行而生生不息。任何器物之構成,有賴主體(ti) 對象化活動參與(yu) 造就,即所謂“名以定形,言以成器”,由之成為(wei) 定象,並因主體(ti) 統攝活動而成為(wei) 器物。溯於(yu) 道而委於(yu) 器,自下往上依次展開五層級:言(語句記憶),構(結構把握),象(圖象想像),意(心靈指向),道(總體(ti) 根源)。[13]

 

諸家皆從(cong) 字眼入手,依自身理路靈活詮解。陳贇以“謂之”為(wei) 突破點,柯小剛緊扣“而”予以發揮,黃慶萱、林安梧於(yu) “形”各有所見。黃慶萱更依循原文之意脈,提請注意“是故”係連前後文句;乾坤兩(liang) 卦之樞軸作用遂得呈露,形而上下雙向並舉(ju) 不致遺失居中之形。諸家創見各擅勝場而可包貫綜通:1.區分“謂之”與(yu) “之謂”,形而上下不離在世視野,由此展開易見之“顯”與(yu) 難見之“隱”,憑借投身其內(nei) 之運思踐行,顯隱幽明得以會(hui) 通。2.依循“而”之生動變換、微妙貫通,達道成器活動葆有體(ti) 用貫通一如之根源活性,道非本質理念,乃變易不已之化行,器非固定形器,乃已成形又變化不已之化跡。3.以“形”為(wei) 形著、體(ti) 現、彰顯、具體(ti) 化,具“體(ti) ”“體(ti) ”現上溯其源、下委其實之行動,凸顯自覺與(yu) 能動。4.象天法地之人,由天象地形提煉根源形象,藉以展開世界理解,“形”乃道所蘊、器所稟,上連天地運化之道,下接人世製作之器。5.形而上下之道器,陳論帶來主體(ti) 入身知行及隱顯視野,柯論帶來生化律動之交互貫通,林論帶來具身實踐能動、得力,黃論帶來根源形象居中貞立。6.各以一語概括之,就呈現而言:視野—經脈—勁道—形象;就行動而言:投身—賦靈—著力—造形;就風格而言:均衡—活泛—充實—簡練;就優(you) 長而言:方位感—可能性—行動力—精準度。

 

會(hui) 通諸家之論,化合一派渾整境域,綜匯體(ti) 知、體(ti) 行而展開。1.主體(ti) 以其自覺活動,投身於(yu) 觀照與(yu) 聯想、模擬與(yu) 創造。2.根源形象(乾坤陰陽)從(cong) 中湧現,聯類推衍,兆示變易流行千姿萬(wan) 態。3.以根源形象為(wei) 靈脈活樞,主體(ti) 上溯幽隱而通達運行不已之道,下委顯明而開啟化跡已成之器。4.根源形象處乎道器隱顯交會(hui) 之中,喚醒主體(ti) 感通物象之知行活動,與(yu) 道往還而與(yu) 器周旋。

 

四、“形而中學”

 

形而上下之道器論述,倘若不究心於(yu) 關(guan) 鍵字句,而徑從(cong) 思路架構入手,補足其雖未明言卻隱含待發之“中”,當能別開生麵。徐複觀謂中國文化可謂“心的文化”,人生價(jia) 值實根源於(yu) 在己之心。“道”乃天道;“形”即身體(ti) ,指人而言;“器”,為(wei) 人所用之器物也。以人為(wei) 中心,天道在人之上,器物在人之下,人心處於(yu) 人體(ti) 之中。按原意補全其語:形而中者謂之心。“心的文化”、“心的哲學”,應講成“形而中學”。[14]闡以中庸之道,中國道理與(yu) 生活、生命相連,不同於(yu) 柏拉圖形而上學、薩特形而下學。形而中學自生命體(ti) 驗得來,又返回生活得其驗證;落於(yu) 實踐並推而廣之,社會(hui) 大眾(zhong) 皆能實行。[15]

 

否定意見來自丁四新,斷言“形而中學”根本不能成立。第一,字解無據,形字在戰國中期不專(zhuan) 指身體(ti) 。第二,標準錯訛,形(身體(ti) )作為(wei) 劃界標準無從(cong) 安放。第三,不合傳(chuan) 統,易學主流以形為(wei) 形質,以形上為(wei) 抉定其體(ti) 之道理,以形下為(wei) 形質依據道理以成器用,不容形中插足其間。[16]陳立勝擱置字義(yi) 詁訓,由身體(ti) 現象學肯定“形而中學”之先聲意義(yi) ,為(wei) 免落入現成物理生理層麵,建議闡發生存論而非機械論之身。形乃綻出、不在場之身,心彌漫周身;天地萬(wan) 物為(wei) 身(實體(ti) )所體(ti) (體(ti) 現),體(ti) 於(yu) 此形(身)所開顯、敞亮之“中”域。[17]

 

“形而中學”雖遭遇批評、商榷,以形之上下解釋形而上下也落入故轍,“在人體(ti) 之中”雲(yun) 雲(yun) 尤顯板滯,然此說仍啟發良多。形而上下之對舉(ju) ,上下所據以引發之形,皆不無可能觸類思及“中”;形畢竟介乎道器之間,不可徑直等同於(yu) 器。再就常人習(xi) 見而言,上有理念之宰製,下為(wei) 器物而競逐,或執抽象、或執現成,或執意識、或執身體(ti) ;欲化解此僵硬座架與(yu) 偏執立場,“中”之潛能自不待言。

 

既以“形”為(wei) 基準“而上”“而下”,拈出“形而中”一語,並非不可理解。向上(未形之隱)達於(yu) 道,向下(已形之顯)接於(yu) 器,顯隱雙向互動,回旋湧興(xing) 中域之渾全,此間尚潛藏更多構形。鞠曦獨創“承諾推定法”,道器關(guan) 係以《易》卦承諾主體(ti) 而推定,“形而中者謂之卦,形而中者謂之人”,“形上和形下統一於(yu) 形而中之主體(ti) ,形式為(wei) 卦,承諾和推定者是人”。還可推定時空作為(wei) 陽爻陰爻,太極生兩(liang) 儀(yi) 也。[18]此說甚獨特。然以“卦”解“形”,又雲(yun) “形而中者謂之卦”,無異於(yu) 表示“卦而中者謂之卦”。黃慶萱也近似於(yu) 以“卦”解“形”,亦即乾坤兩(liang) 儀(yi) 體(ti) 現天地形象,卻未據此推導卦乃“形而中”,故可避免此矛盾。至於(yu) “形而中者謂之人”,凸顯主體(ti) 之施行,頗契合陳贇以主體(ti) 知能活動顯現存在;但陳不主“形而中學”,亦未據此詮說人居道器之中而會(hui) 通上下。

 

植基於(yu) 陳贇之論,尚東(dong) 濤以道器為(wei) 主體(ti) 在世之麵向,不可分割。道器互成,形為(wei) 中介,亦即顯現、顯露。形而上下均規定於(yu) 人,形與(yu) 人獲得同一;人又限定於(yu) 技術,形而上下乃現實歸結於(yu) 技術,“‘形’即技術”,技與(yu) 形一樣內(nei) 稟動詞義(yi) 。主體(ti) 有兩(liang) 種存在方式:“形而下”(對象化),由道向器轉化,物化也,生成人工造物;“形而上”(非對象化),由器向道轉化,非物化也,總結自然規律。雙向轉化以技術為(wei) 中介,規定於(yu) 技術,亦即中介之形,“形而中者謂之技’”。技變則道器變,技不變則道器不變,“‘技’高於(yu) ‘道’和‘器’”。[19]以動詞義(yi) “顯現”解讀“形”,可呼應林安梧之“形著”;謂“技”“形”均兼名詞與(yu) 動詞義(yi) ,可呼應陳立勝所謂有體(ti) (實體(ti) )、能體(ti) (體(ti) 現)之“身-體(ti) ”。道—技—器,以人之實踐為(wei) 中心展開雙向轉化:技進於(yu) 道,以技製器。該架構本身合理,不違古典奧義(yi) ,且貼近實際經驗;以技統攝道器,尤能彰顯技術運用之現實意義(yi) 。然詮“形”為(wei) “技”,又雲(yun) “形而中者謂之技”,則無異於(yu) “技而中者謂之技”矣。

 

形而中學諸論,皆由“形”開顯生命向度。若不再坐實形字,敞開靈活態勢,蘊含豐(feng) 厚意味,惟“象”可勝任此中樞活用。侯敏謂形即《易》象,作為(wei) 中介聯係形而上下。道即其所盡之意、所明之理,此乃觀象知理;依其體(ti) 現之情狀,具體(ti) 成形為(wei) 器,此乃製器尚象。[20]貢華南從(cong) 字源詳考象形之別,形已定而不變,對應視覺之見;象源於(yu) 氣,現而未形,發為(wei) 全身心之感,指向物本身之時空一體(ti) 。象可觀可想、可味可感,依類感悟感推,亦似亦續不已。立象乃取其法、契其機,己與(yu) 物交感共興(xing) 於(yu) 象以立,融入其內(nei) ,循乎生機而偕化。象兼具形狀精神,道與(yu) 象交互為(wei) 一。諸象亦通而為(wei) 一,尋象外之象以求通象,象內(nei) 到象外、此象至彼象,通達整體(ti) 無限之大象。[21]形象之異,象之活勢深蘊,一一道來,闡講甚精。形上形下轉換為(wei) 象內(nei) 象外,上與(yu) 下或主宰或受製之僵硬嵌合,亦轉換為(wei) 圓轉通導、柔和推達。以象貫通內(nei) 外本末,持之無往不利,此解甚圓妙,然而貶形稍過,或失乾天坤地成象成形之旨。以形為(wei) 固定已成不變,亦缺乏能動,似未合形著、體(ti) 現、彰顯、具體(ti) 以成諸義(yi) 。雖然,象之意蘊究可引為(wei) 資援,融入道器論以完善“形而中學”;再借隱顯(幽明)相蘊之妙,衍繹形與(yu) 象之顯隱互寓。

 

五、顯形隱象

 

“謂之”“形”“而”,字眼精解通釋,各有創獲。開啟“中”之向度補足全局,潛在空間充分拓展。道器由“形”引發,此樞紐援“象”入內(nei) ,隱顯互轉,意蘊更豐(feng) 。“是故”係連前後句脈,承啟作用甚為(wei) 關(guan) 鍵。黃慶萱獨辟蹊徑,釋“形”為(wei) 乾坤天地形象。此論或致異議,然未始不可變通引申,由以曼衍微曲。

 

“乾坤,其《易》之縕[徑]邪。”乾卦坤卦至陽至陰,乃《易》道必由之徑、深蘊之府。“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排成隊列,《易》道乃得興(xing) 立於(yu) 其中。引而申之,以兩(liang) 卦為(wei) 基礎,奇偶錯綜布演無窮卦形,交互貫列如矩陣,可收卷亦可擴展;卦形含藏卦象而涵映萬(wan) 物,據以指導製器造具,器具不違陰陽剛柔之義(yi) ,自亦有《易》道存焉。“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乾坤兩(liang) 卦與(yu) 《易》道互為(wei) 保障,不可或缺。《易》道至簡又至繁,凝縮於(yu) 總綱,遍存乎細目。兩(liang) 卦倘遭毀棄,《易》道便無從(cong) 察見、無由顯現;《易》道若不得其法以見(現),兩(liang) 卦便形存實亡,難以卦形卦象承載大道、映顯萬(wan) 物,法象所製之器當然更不得存。“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是故,以是之故也,因為(wei) 這般緣故(原由),是字統指前文之意旨。依前文所述乾坤與(yu) 《易》道關(guan) 係為(wei) 端由,引申後文之形而上下雲(yun) 雲(yun) ,則兩(liang) 卦與(yu) “形”之聯係可知。

 

乾坤兩(liang) 卦關(guan) 乎形而上下之論,朱子已有揭示,“卦爻陰陽,皆‘形而下者’,其理則道也”。[22]陳鼓應謂,“〈乾〉〈坤〉兩(liang) 卦象為(wei) 《易》理之載體(ti) ,《易》理為(wei) 道,〈乾〉〈坤〉為(wei) 器”;道在有形之上,無形象可見,器在有形之下,有形象可見。[23]尋繹原文前後關(guan) 聯,以乾坤兩(liang) 卦為(wei) 形而下之器,以《易》理為(wei) 形而上之道,確不違義(yi) 旨脈絡。然若徑直認定,器有形可睹、道無形難見,形器程度略異、性質卻同,形與(yu) 器一起區別於(yu) 無形象之道,這樣理解似有滯礙。器既與(yu) 形同,豈可稱謂形而下;形既與(yu) 器同,焉能據以分道器。是故此譯仍從(cong) “有無”理解“道器”。陳贇認為(wei) 形上形下乃隱顯之別,不應化約為(wei) 有無,否則必致貴上賤下、崇無賤有。[24]餘(yu) 治平亦謂器非形,也不可能等於(yu) 形,否則《係辭傳(chuan) 》有何必要以“形而下”指稱器?[25]柯小剛評斷形器異名同義(yi) 之謬,近乎“無形之物謂之道,有形之物謂之器”,徑可簡稱“無形,道也;形,器也”,使原文之“而上”“而下”皆成多餘(yu) 。[26]化解“有—無”、“道—形/器”僵硬格式,或宜變通推導,讓形居乎道器之中而包合統貫之。複引入形與(yu) 象之微妙關(guan) 聯,形乃卦形呈顯,亦即乾坤兩(liang) 卦及其所代表、派衍之眾(zhong) 卦;卦形隱含卦象,亦即天地之象以及陰陽推移變化無窮之象。奇偶錯綜成列,顯形也;陰陽變化無方,隱象也。上溯其源(源泉/本根),向幽隱持續卷入,通往萬(wan) 化生生不息之大道運行;下委其實(果實/流委),向顯明不斷展出,發為(wei) 眾(zhong) 卦指導製作之化跡成器。

 

“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製而用之謂之法。”形(著明、彰顯)取動詞義(yi) ,與(yu) 見(化現、可見)對應,故不可遽謂名詞之形等於(yu) 器、低於(yu) 象。陳鼓應注譯:象顯現在天而可感知,日月雷電也;器成形在地而可觸摸,山澤動植也;由此製成日用器物供人使用,依法類推之法式也。[27]若依此譯,象特指天象,器特指地上萬(wan) 物,以及根據天象地器所製器具。其實無論在天在地皆屬自然物象,為(wei) 先民所取,器則專(zhuan) 指人工器用。經由取象活動,主體(ti) 客體(ti) 互化,物象心象連屬綰合。卦形卦象顯隱互嬉,生於(yu) 造形取象實踐,往來曲通心(心曲心向)物(物曲物宜)之間,上下曲貫道(天然道行)器(人為(wei) 器具)之間。

 

龐樸謂六十四卦皆象,為(wei) 宇宙動態,形容萬(wan) 化生成變動,非道非器、亦道亦器,道器經此中介得以關(guan) 聯;陰陽為(wei) 其基元,一陰一陽,極言往複之動。萬(wan) 事萬(wan) 物亦有象,具體(ti) 之陰陽也,乃元陰陽之投影。又謂形器異名同實,象高於(yu) 形,形而上下之間更有形而中者,謂之象。形上形下以形為(wei) 坐標,意在強調道無形、器有形,並不表示形在上下之中、道器之間。[28]以陰陽元象為(wei) 中介,“道—象—器”聯絡宇宙一體(ti) ,其說甚善。然嚴(yan) 判形象之別,形器異名同實,便落入“有無”之窠臼。一體(ti) 三相遂斷作有無兩(liang) 截,失卻自身一以貫通之暢達,動態平衡亦遭損壞,不能緣循中轉而相向呼應。關(guan) 鍵在形,究與(yu) 器異名同實耶,或與(yu) 象同類異趣耶。倘依一貫為(wei) 旨歸,注重內(nei) 在勻稱之美、協洽之善,不妨引申轉化為(wei) 卦形奇偶錯互、卦象陰陽參涉,而上(隱幽)為(wei) 道,而下(顯明)為(wei) 器。

 

顯形隱象互變,貫注以陰陽虛實、奇偶剛柔,道器亦兼陰陽之性。兩(liang) 相比較,道為(wei) 陽,乾行(“天行健”)乾動而流行不息;器為(wei) 陰,坤處(“地勢坤”)坤靜而安處得宜。[29]就生命原型以喻,乾為(wei) 大通道,健行暢通;坤為(wei) 大容器,厚載包容。一陰一陽往複推移,大道深隱至極而恒運不息,可謂“不易”。乾坤兩(liang) 卦交感,提煉自天覆地載、萬(wan) 化紛紜,顯發奇偶連斷之形,隱含陰陽消長之象,聯翩引申眾(zhong) 卦變形變象,呼應物象流變與(yu) 心象遷易,可謂“變易”。生活器具莫不合乎陰陽虛實、奇偶剛柔,仿若大道之載具與(yu) 化跡,顯眼又稱手,簡便且實用,可謂“易簡”。道—象/形—器,向上向下悠搖縱貫,道隱微而廣大,器顯著而切近,中間地帶顯隱過渡,形象聯綿起伏擺蕩。卦形卦象居間顯隱互轉,個(ge) 人如此臆解,由《易傳(chuan) 》原文變通引申得來,更可聯想象征符號若虛若實,表示易睹之器,暗指難測之道,成為(wei) 生命綿絡之指稱與(yu) 指代、指示與(yu) 指引。神聖符征介乎道器之間,漢字尤稱典範,不僅(jin) 落實於(yu) 書(shu) 寫(xie) 形跡以盡言,而且默運其法象萬(wan) 物之原力與(yu) 本能,化為(wei) 言外之象以規範、指引語言。漢字係統猶如神秘符籙,排列成矩陣,綜貫為(wei) 族譜,屈伸起伏而涵演萬(wan) 物;字形(形跡)字象(象蘊)互媾,儼(yan) 然卦形卦象另一版本。[30]

 

生化之網,彌綸萬(wan) 有,紐帶綿延係連,關(guan) 節迭互襯映。大道彌時彌境,渾全整一又切分細化,通乎至宏而深入極微。所有場域無論大小皆可喻以器,天地亦體(ti) 示化工渾鑿之器也。形與(yu) 象顯隱交織,漲落舒卷於(yu) 宏微場域,或發乎形示、或含於(yu) 象兆,或顯為(wei) 器狀、或隱入道朕。人與(yu) 物聯動協調而妙合於(yu) 技,主體(ti) 客體(ti) 互體(ti) 也。藝以進道、術以製器,感達無量場域運化不已,渾成天地藝術之自運。

 

六、人與(yu) 物互體(ti) 於(yu) 技

 

形而上下之曰道曰器,其得以引發者形也,象與(yu) 之俱存。上下統之乎一形,以乾坤卦形最為(wei) 直觀顯現,內(nei) 隱天地覆載施受之象;進而推演諸卦錯綜成列,涵衍卦象變化無方。形(卦形畫符結構)與(yu) 象(卦象動態含意),顯隱互構、陰陽交媾,符征與(yu) 態勢表裏化合,作為(wei) 中轉而中處乎道器交互轉化之中。

 

顯形提煉自萬(wan) 事萬(wan) 物,完形構架浮顯也;隱象融滲於(yu) 萬(wan) 事萬(wan) 物,純象意蘊潛葆也。庶類升沉、品物流行,人投身於(yu) 世間萬(wan) 化興(xing) 歇,卷入互動協作之湍流,緣循事物本身脈絡牽屬而有所施為(wei) ,亦觀照亦聯想,又效法又創造。作為(wei) 具身發心之能動者,人從(cong) 物類汪茫大海打撈完形構架,感會(hui) 純象意蘊。人與(yu) 物往還施受,顯形得以呈顯,隱象得以索隱,編織一條生動紐帶:身形心象—卦形卦象—物形物象。運作於(yu) 此造形取象過程,以道器稱謂形而上下,道行自爾隱藏乎神機,器具比然顯發於(yu) 利用,道隱而器顯也。大道至簡,普在天地間,隨觸可感、隨遇可顯;殊器繁多,引類不窮,習(xi) 熟於(yu) 器具絡屬係聯之網,往往熟視無睹、習(xi) 焉不察。道與(yu) 器兼綜顯隱簡繁,仿若正反相成然。各稟正反合體(ti) ,道器又互為(wei) 正反呼應。

 

卦形卦象從(cong) 造形取象活動得來,沉澱而升華,能所往複,成就形象顯隱。生發於(yu) 人之投射與(yu) 提取,源於(yu) 人之通視域而由以識視;歸屬乎物之敞開與(yu) 庇藏,根乎物之湧現域而因以呈現。人憑借思行活動,鋪展處身視野,物類既流散又匯聚,錯綜湧現幅員與(yu) 縱深,位序與(yu) 層次。物形顯示狀貌,徑直呈露眼前;物象隱蓄態勢,窺入其形乃得契會(hui) ,物形物象顯隱有別。調子悄焉變化,形象顯隱反轉。境象參合以顯,生動鮮活,直觀便可感得;生命原形隱匿其中,運作於(yu) 不知不覺。物形物象隱顯交互,人之身心亦然。身量身段輪廓分明,體(ti) 露金風;心象心曲含藏於(yu) 內(nei) ,既深且微,易變而難測。習(xi) 常皆知身形心象一顯一隱,待得移步換景,心顯而身隱。心光投射、靈府澄映,所照之處纖毫畢現,無所遁形;身影投入綿野,潛感氛圍、默會(hui) 兆象,全體(ti) 綜匯周遭境況。身為(wei) 心奠基,反溯源於(yu) 心源;心為(wei) 身引流,複植根乎身根。周身沉潛而體(ti) 證,厚若紮根培土,寓托品象之群落;全心超拔而意會(hui) ,暢如導源疏浚,牽引形勢之脈絡。身心互根互源,波峰波岰起伏相依,坡窪坡梁俯仰相應。意識與(yu) 身體(ti) 之對抗,於(yu) 焉渙然消融矣。物形物象,顯隱相生相轉;身感心領,隱顯互成互換。人與(yu) 物又各以其隱顯合體(ti) ,遞相映帶彼此之隱顯呼應。

 

人有身心交媾,物有形象互襯,人物顯隱可分別言之。論其樣態,人多隱意而含於(yu) 虛靈,物則顯發為(wei) 實體(ti) ,人隱而物顯也。論其運作,人以知行彰顯能動品格,萬(wan) 物潛通緣會(hui) ,隱伏其周遭聯係,人顯而物隱也。人乃天地靈明發竅所在,樣態靈動而虛隱,異乎物之實有;行動稟得自覺,異乎物之默運潛行。倘從(cong) 顯域、正麵加以燭照,人之收放取予,輻射又輻湊,擴散又攏聚,彌布其視察觸探之幅展,渾化為(wei) 虛暈彌漫,隨遇而暈染;諸物與(yu) 人相遇,隨緣際會(hui) 於(yu) 暈圈乃從(cong) 晦暗浮現,呈其形而興(xing) 其象。然若冥會(hui) 於(yu) 隱域與(yu) 背麵,物之聯類曲暢、結緣周遍,本身就飽含富藏之能、厚蓄之德,輻合又輻散,彌合又彌散;物既承受人之施為(wei) ,轉而培育地基、烘托氛圍,人亦接受其簇擁與(yu) 包合、推蕩與(yu) 牽引。人與(yu) 物互為(wei) 歸屬、相與(yu) 托付,誠乃授受一如。人之見(今音建),為(wei) 物賦形授意,建構經營意象;物之見(今音現),承受人之取予,隨即湧現形勢氣象,物情寓示人意。反覆此見,物以其自發湧現,反身視見、托顯人之性狀,人受物擁衛如受圍觀,得以委形而趨向自然。人與(yu) 物授受交構、隱顯互形,構即媾,遠近溝通、來回遘遇也,形即構形,形著、體(ti) 現也。形之在人,體(ti) 現為(wei) 主動賦形觀象,同時承托於(yu) 物類圍擁環抱;形之在物,顯形現象而匿形隱象,既有待人給予揭示、展露,又潛運其默化之能以助人受形。

 

人與(yu) 物互根互源,同根分枝又連理,通源別派又合流。人以物為(wei) 體(ti) ,返本於(yu) 自然,神與(yu) 物遊而身與(yu) 物化;物以人為(wei) 體(ti) ,萬(wan) 物向人薦靈托身,自然本身滿溢情意。“目既往還,心亦吐納”,“情往似贈,興(xing) 來如答”,人得物之饋贈而回贈反饋,物得人之召喚而回應反響。人與(yu) 物交互為(wei) 體(ti) ,呼吸往複,居中湧現完形純象,遊移於(yu) 道器隱顯過渡之中間地帶。道—象/形—器,此層級座架遂轉換為(wei) 態勢迭替推移,冰融為(wei) 水、水蒸為(wei) 氣,氣凝成水、水結成冰。顯形隱象,中處於(yu) 道器互動、人物協作,棲居於(yu) 時境交融,此乃千變萬(wan) 化之“中”,似左似右、若前若後,隨勢轉化莫定。通道屈伸溝通,道與(yu) 時之喻也;容器張縮包容,器與(yu) 境之喻也。顯形運行如曲譜,隱象孕育若畫圖,曲式反而隱,圖式反而顯。萬(wan) 物派衍脈絡牽引之勢,興(xing) 發苞朵攢簇之能。人之身心全體(ti) 亦動亦靜,本就兼備氣脈通道與(yu) 髒腑容器;人之生死全程亦行亦處,自發浮現道路與(yu) 家宅,軌跡與(yu) 場域。

 

顯形隱象,狹義(yi) 為(wei) 卦形卦象,廣義(yi) 為(wei) 符形兆象,來自人境物情之交相為(wei) 體(ti) ;物形身形與(yu) 物象心象互動,依符形兆象以呈現,由造形取象活動而形著、象示。人與(yu) 物互體(ti) 於(yu) 此渾成運作,從(cong) 中孕育本原之技,遠取物而近取人,環舞聯屬不窮,好比隨物演卦、即身撰符,演撰乎道與(yu) 器、人與(yu) 物之中。技即藝、術,藝主融會(hui) 而術主專(zhuan) 精。陳徽考釋字源,技即巧,巧字從(cong) 工,工字本義(yi) 為(wei) 矩,曲尺、工字尺也;引申為(wei) 持具施工者,又為(wei) 操作技能高超。百工運百技施行百物,技體(ti) 現人與(yu) 物之內(nei) 在默契,蘊含生存體(ti) 驗,成就物也成就人;非為(wei) 展現操作之巧,而應通達於(yu) 道,導向天人己物之通融。此義(yi) 體(ti) 現於(yu) 術字,從(cong) 行,由道路引申為(wei) 達道、通行之所由,亦即途徑、方法。藝字本作埶,從(cong) 丮、坴,丮為(wei) 持種,坴為(wei) 土塊,由親(qin) 手種植引申為(wei) 培育、涵蓋。技之本質在通達(“術”)與(yu) 涵養(yang) (“藝”),“其所達者,道也;其所養(yang) 者,德也”。[31]此分疏甚精。若從(cong) 顯形隱象出發,觀以形而上下,又呈別樣理脈。造形製器以術,人施展其術與(yu) 形遊戲,製作手段多樣,操作手法巧妙。觀象修道以藝,人興(xing) 發其藝與(yu) 象涵容,初覺平淡無奇,深入體(ti) 會(hui) 乃潛感道象。術近於(yu) 器,反以其通導之勢,呼應道之行;藝近乎道,反以其涵育之能,呼應器之用、德之蓄。術顯而藝隱,技居於(yu) 術藝之中、隱顯之中,一體(ti) 三態猶如光譜過渡轉化。

 

人與(yu) 物交互為(wei) 體(ti) ,活脈與(yu) 靈樞在技。楊儒賓舉(ju) 道家思想闡抉身體(ti) 技藝,謂其由技進道,主體(ti) 不求宰製客體(ti) ,客體(ti) 亦非靜待主體(ti) 凝視之物,主客一體(ti) 呈現,化入整體(ti) 場域渾然成為(wei) 具體(ti) 之思與(yu) 行。入身紮根於(yu) 風土場域、文化傳(chuan) 統,主體(ti) 得其先行奠基乃能生成,可謂“體(ti) 而無體(ti) ”,循主客兩(liang) 端往複遊動於(yu) 場域氛圍。[32]胡偉(wei) 希以“技進於(yu) 道”闡發道器合一,人真正成器,與(yu) 萬(wan) 物無對無隔,製器用器皆成為(wei) 藝術遊戲,與(yu) 器遊戲於(yu) 器世界。[33]人化身入物,物托身於(yu) 人,主客互體(ti) 恍似交換其體(ti) ,並且交互體(ti) 現、實現,合乎道而應乎器。技湧現於(yu) 主體(ti) 客體(ti) 互體(ti) 之中,轉而參綜其協作共興(xing) 。人以其聯覺通感,攜技進入風物連類包貫,從(cong) 中把握物形、打撈物象;技之樣態方法莫不根源於(yu) 物,妙運此合乎物情物勢之技,回身觀物用物,近乎物之自觀自用。物類受人以技感知、利用乃至改造、重塑,人之能力與(yu) 氣質隨技術運用發生變化,其自我塑造深受技術影響。物類之特性與(yu) 偏向得技揭示,卻因局域凸顯而障蔽其餘(yu) ;人之潛能與(yu) 原力由技開發、拓展,然其生存樣態、生命維度亦被規導。技受限於(yu) 人與(yu) 物之互體(ti) ,轉而規定人物互體(ti) 之限度。

 

居於(yu) 人物之間,技溯乎幽隱而通達大道成化,啟乎顯明而開辟器物適用。任何技藝,均可比擬立卦生爻,外效法而內(nei) 摹仿,又聯想又創造,經由取象造形活動,展演完形結構,葆養(yang) 純象含意。修習(xi) 體(ti) 道用器之技,自反於(yu) 親(qin) 證道器一如,可謂技之自我成全也,感應物類而構擬、聯想,化合身心而興(xing) 發、沉潛。先聖明示“遊於(yu) 藝”,以六藝涵養(yang) 德能、導引情誌,進而有效參與(yu) 事用、物用。後代士子遊藝有成,無論吟詩行文作書(shu) 習(xi) 畫,亦或起舞度曲弈棋練武,均似取象造形演卦般,俯仰迎送,成器造道。技藝達於(yu) 極詣,臻乎道器協濟、人物渾融,藝事遊刃有餘(yu) ,恍惚技藝自行生長而天然合度,不期然化入萬(wan) 化盈縮消息之大藝。

 

七、“度的藝術”

 

人乃天地心,亦為(wei) 天地具體(ti) 而微之身,身心一體(ti) ,湧沒於(yu) 聯類結緣之運化,與(yu) 遠近表裏互通聲息。人與(yu) 物交互為(wei) 體(ti) ,俱處乎將形未形之際,既能動又待塑,相向敞開可能。主客內(nei) 外互體(ti) 於(yu) 取象造形之技,技亦處乎似成未成之際,綰合道器一體(ti) 協運,牽一髮而動全身。技之妙用在度,亦即道與(yu) 器、人與(yu) 物之相互協調。

 

道,導也引也行也,喻示生生大化流行,體(ti) 現於(yu) 人之引道以導行。大道之行,變易無方而恒久不易,變與(yu) 不變之際卻可為(wei) 人測度,觸類推想其易知與(yu) 簡能。引道而行,有所導有所向,麵臨(lin) 歧岔有所抉擇;與(yu) 物盤桓,須得細心把握分寸,依時機節候予以揣度。分寸即度(音渡),揣度即度之。應物製器,因應自然物類之性狀,由以製成人工器具,器又代指人之器量器局器識。方圓大小、厚薄鈍銳,質地剛柔糙潤,文理粗疏細密,皆屬器具之規製與(yu) 性狀也,各有品格矩度;隨人之善用與(yu) 否,器具壽命效能自有限度。製器造具,於(yu) 材料之質體(ti) 、形理與(yu) 分寸,均須巧為(wei) 衡度,審度其曲直,忖度其形勢,因時因地施行工序,遂其宜而盡其性。製器如此,樹人亦然。培育人材與(yu) 自我教育,可喻以成器,本身有其成長之次序節度;“君子不器”,乃可成就大器。人行天地中,鍾靈毓秀、葆韞神光之寶器也,器宇材具風度合稱器度。人之生息勞作,與(yu) 他人往來人世,與(yu) 萬(wan) 物交通於(yu) 大道川途,“魚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迭互投入器具之製造使用。人與(yu) 物交互為(wei) 體(ti) 而妙合於(yu) 技,往來迎送、俯仰周旋,仿佛設卦觀象、演卦造形,藝事充滿分寸節律之度。道器相即,人物互體(ti) ,神思篤行與(yu) 顯形隱象交融,“度”居中運度,指向形勢之反身指引,參綜意蘊之潛在綜合。

 

李澤厚重視勞動操作與(yu) 實踐活動,物質生產(chan) 與(yu) 科技發展,首倡“度的哲學”“度的藝術”,標舉(ju) “度”(而非“有”“無”)為(wei) 人類學曆史本體(ti) 論第一範疇,兼具本體(ti) 性與(yu) 操作性。經由度之把握,讓自在之物從(cong) 隱蔽中湧現,自身品格能力亦得以塑造培養(yang) 。度即“掌握分寸,恰到好處”,參涉肢體(ti) 及神經技能,技術運用與(yu) 藝術運作;不在對象客體(ti) 也不在意識主體(ti) ,而首先出現於(yu) 人類生產(chan) 生存生活,關(guan) 乎實踐實用之製作創造。巧與(yu) 調,描述無過無不及之度;中與(yu) 和,本義(yi) 與(yu) 實現均在度。實踐—操作—生活,運動變化過程不斷完成卻永不完成,持續向各種可能開放。作為(wei) 活生生之動態永行,度以人之能動把握,鮮活展示《易傳(chuan) 》“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謂易”。度隱藏於(yu) 技藝與(yu) 生活,實踐行動恰到好處構成知覺完形、思維規則,此即形式感之源,包括節奏韻律、對稱均衡、比例次序、簡潔和諧。度生於(yu) 用並服務於(yu) 用,惟運用乃得度,用即中庸,日日新又日新。寓高明於(yu) 中庸,化本體(ti) 入妙用,主客融合於(yu) 度,依乎天時地利人和材美,主動創造、興(xing) 立大美。度來自技,藝乃技之自由運用,美呈現於(yu) 藝。太極陰陽圖之中線宛曲美妙如波,兆示陰陽交生互補於(yu) 變易行程,乃度之直觀成象,亦即生活自然宇宙之生動圖演。[34]人世與(yu) 自然協同運作,工藝與(yu) 心理本體(ti) 共同構成雙本體(ti) ,依人與(yu) 內(nei) 外自然之關(guan) 係(自然之人化—人之自然化)而展開,最終歸結於(yu) 人類曆史。[35]

 

陰陽中曲線乃“度”之圖演(形顯—象示),隨其搖擺悠蕩有致,巧妙擺蕩一派相反相成、互奪互入之勢。人類學曆史本體(ti) 論以“活”為(wei) 圓心,無心之心也;以“工藝—心理”雙輪互運為(wei) 動力,自發之原力也;同心圓一圈圈如波推擴,周回不窮。工藝本體(ti) 核心在“度”,心理本體(ti) 核心在“情”,雙本體(ti) 交互成體(ti) ,實為(wei) 一體(ti) 而無體(ti) ,比類雙魚負陰抱陽和合太極無極之圓,可謂“圓善”。理性與(yu) 智慧之真,人情與(yu) 藝境之美,匯歸於(yu) 人類曆史總體(ti) 生存延續這一大本大源之善,“天地之大德曰生”。度與(yu) 情,雙核心交相呼應,陰陽雙魚各具隻眼,白睛黑睛對觀互映。雙魚曲負繞抱而襯托波狀曲線,可形容“中”“度”“巧”“妙”,更可喻示知意情之如理、得體(ti) 、合宜;而人類情感也滲透於(yu) 理性認知、道德踐行。工具本體(ti) ,強調製造—使用工具進行勞動實踐,以及據此無限擴展之活動環節、認知成果,為(wei) 人類生存奠定基礎。心理本體(ti) ,凸顯情感作為(wei) 人生之真諦、存在之實情、終極之深意,為(wei) 人類生活引導方向。工具與(yu) 心理本體(ti) 皆非抽象本體(ti) ,恰恰以現象具體(ti) 為(wei) 本體(ti) ,實乃無體(ti) 之體(ti) 。情往下為(wei) 感官生理欲望,居中為(wei) 血緣孝慈親(qin) 情,往上為(wei) 萬(wan) 物同體(ti) 之仁;度往下為(wei) 器具矩度,居中為(wei) 生命尺度、物類律度,往上為(wei) 宇宙法度。度之運行,本已潛注情意;情之感發,自亦暗含韻度。

 

工藝與(yu) 心理雙本體(ti) ,統一於(yu) 人類曆史行程之“活”。從(cong) 身心互動到人際協作,從(cong) 自然共創到宇宙交響,“活”即自如通行、全麵參與(yu) 。“生生之謂易”,人之行走與(yu) 協作,日日新又日新,呼應萬(wan) 化變易、大道周行,“道行之而成”。李澤厚讚曰:“宇宙—自然”即神明行走,本身無由解釋、不很確定卻又富有規律,以其物質性與(yu) 人間血肉相融貫,構成神聖曆史與(yu) 曆史神聖。呼應宇宙—自然之物質協同共在,人富有曆史感而生存行走(“活”)於(yu) 具體(ti) 時空延續,經由“度”之實踐,不斷發明、創造具體(ti) 規律。[36]

 

八、運度:居間調節

 

通觀隱象而感會(hui) 興(xing) 發,軌法顯形而比附構擬,人與(yu) 物交互歸屬、相與(yu) 造就,總處乎方生未興(xing) 之際,猶待轉化,尚未確定。身心與(yu) 物類徘徊嬉遊,妙合於(yu) 技之似成未成,進道而製器。道—形(象)—器,隱顯參互貫達;人—卦—物,往複遞相溝通。道與(yu) 器陰陽負抱,人與(yu) 物能所授受,活技居間運度,全域乃得一體(ti) 渾化。實項層級框架,轉化為(wei) 變量指引之環舞,經線緯線交纏,平圈立圈互旋;曲複如環而渾全若圓,宛然龍蛇盤旋又潛蜷,乾動健行,坤靜蟄伏,居間擺蕩不已。

 

溶浸於(yu) 道器人物諸態之參合,任一變量皆緣其依托而湧興(xing) ,複又回返參助其周緣係聯。此間沒有現成之“人”與(yu) “物”,更無現成之“道”,就連“器”也不可把捉為(wei) 現成載具,而須緣循運化之脈絡,隨勢曲體(ti) 其活性、潛能與(yu) 妙用。大道乃化為(wei) 道之“行”,殊器乃化為(wei) 器之“蓄”與(yu) “用”,物色、身體(ti) 與(yu) 心靈俱化為(wei) “感”,物感身感心感也,技亦應感起興(xing) 而化為(wei) 技之“能”,居間潛感左鄰右裏來龍去脈。感傳(chuan) 生活本身之脈動,技能曲暢旁通,物類之質體(ti) 文彩由以紛呈意象,身心亦因之潛移默化,隨其運用而得實現。技能又受物類牽引、承托,甚至成為(wei) 物之自感;身感心感彌布技能,貫注一體(ti) 盈縮屈伸之律動。自如揮運技能,尤以手為(wei) 感傳(chuan) 之樞,身手者,化入全身通感之技也,銘刻心靈印記,往複推挽而居間摶控。藝事均可以手藝寬泛代稱,好比取象演卦;工具乃手之延伸,大道化導亦擬乎化工巧手妙用。

 

藝,技,術,一體(ti) 三態之相變也,居於(yu) 道器人物之間,亦行於(yu) 時境之間。由此全麵協調、微妙調節,湧現揮運之“度”,亦即得時、中節。調適以度,類似琢磨推敲、斟酌掂量,更可圖示於(yu) “摶”,手法圓勻細膩柔和,轉換過渡,損益去取,委曲貼合情勢變化而不失平衡,貫達其重心、準的、節點。融入全局統攬、全體(ti) 聯動之力場,節度運化在導,導即引,“從(cong) 寸,引之必以法度”。[37]寸字從(cong) 又從(cong) 一,又即手,一為(wei) 掌下一寸之腕橫紋,體(ti) 示長度單位,分寸尺寸皆然,引申為(wei) 規矩、界限與(yu) 法度。寸度兼表長度、程度,還以極短極微之狀,兼喻境域與(yu) 時辰,寸土寸陰是也。估量輕重、揣摩緩急,忖也;切分節度為(wei) 刌,切木治玉為(wei) 剫,均關(guan) 乎體(ti) 段尺度。手藝以手為(wei) 度而度之,源於(yu) 指掌腕肘天然稟有之寸度,手法手段宛然人手自身分寸之合度展現。守字亦從(cong) 寸,從(cong) 而與(yu) 尺度矩則關(guan) 涉,名詞義(yi) 為(wei) 職守、品節,動詞義(yi) 乃執掌法度、遵循規範。度字內(nei) 含又字,暗藏手象。《說文解字·又部》說解度字:“法製也。”段注:“周製,寸尺咫尋常仞皆以人之體(ti) 為(wei) 法”,寸咫仞“皆於(yu) 手取法”。[38]近取諸身,以人體(ti) 自身及其運用為(wei) 度量基準,既出於(yu) 身體(ti) 與(yu) 宇宙之比度、隱喻,更體(ti) 現溶入周遭境域之具身親(qin) 在感,身感隨態勢聯動而呼吸漲落。以身為(wei) 度,以心度之,迂回遊走全局以持守平衡勻稱,“正心在中,萬(wan) 物得度”,萬(wan) 物乃得適宜推度、妥當調度,與(yu) 身心交感互振而生成時運與(yu) 律動。全身心運度調節,手段寸度與(yu) 心律、步調、身法俱起,成為(wei) “度”之活現。

 

“度”之運化,著落於(yu) “中”(音衷,中間),形容為(wei) “和”(音何,和諧),依托乎“中”(音仲,命中)與(yu) “和”(音賀,應和)。“調”與(yu) “度”尤為(wei) 相通,試舉(ju) 數端略予闡衍。1.調和。以調理之技,收協調之效,應答有致而相映成趣。音聲、味道乃至萬(wan) 物,莫不錯落綜匯以成豐(feng) 富深永,諸音和調、諸味協濟,乃得錯雜不齊之齊,起落不平之平。2.音調韻調、聲度曲度。和諧之旨,音樂(le) 繪畫直感體(ti) 現,在色彩亮度筆觸調子之協調,在旋律韻調之合奏共鳴恰到好處。人有格調情調,乃意趣品性之發為(wei) 氣象氣韻,關(guan) 乎風度體(ti) 度,如畫亦如樂(le) 。3.調動調換、調派調遣,合曰調度。基於(yu) 通盤權衡,依情勢變換采取優(you) 選,以利於(yu) 潛在功效自然發揮,源源不斷保持動能與(yu) 活力。4.調節,中節即合度。節字本義(yi) 為(wei) 竹約,竹之分節如腰帶纏束竹身,引申樹榦草莖分枝派葉之關(guan) 節。進而標示身段肯綮關(guan) 紐,成為(wei) 劃分段落、係聯片段之段聯,更有管控綰合作用,以簡馭繁,以少總多。調節之旨在勻諧,然非囫圇混淪,而須隨處分節分段分理,適時予以規約,保持微曲有致、細節各具,不失其內(nei) 在節理差異,由此生成參差複雜之協調。

 

於(yu) 連(François Jullien)妙抉調節精義(yi) ,極盡深微。“中”之真蘊,適應環境千變萬(wan) 化循持平衡,惟自發調節乃與(yu) 化偕行。天道之調節,曲體(ti) 極微、不斷更新,人以具體(ti) 而微之調節,自內(nei) 貼合貫通全部現實活動,朝向可變敞開以呼應天道,達成天人調節之共鳴,從(cong) 全麵水平持久維係均衡。曲而中,依此運作路數,調節既無確定形式亦無獨一模式,永遠委順事物變化,由曲得中、亦曲亦中。曲變而微調,指引複暗示,恰當烘托牽扯全麵形勢,迂曲調節遂成為(wei) 切中與(yu) 直入。[39]

 

移步換形調校中心,時移勢易調整重心,調節之道,曲成其微、曲盡其妙,體(ti) 貼物事自身節律,隨順形勢潛在節拍,周行不遺以達乎節中,曲中其節也。節中之度,源於(yu) 全麵形勢又禦乎全局摶控。調字從(cong) 周,周字象田疇布種、秧苗稠密,引而申之,周遍分布、周全照料也。倘予充分聯想,調字亦稟得周洽協濟之勢,周匝往複必有度,均衡分布須合度,過猶不及皆失度。度包方圓,規度、矩度也,動詞義(yi) 為(wei) 運度用度、揆度籌度;又指示程量、界限與(yu) 性狀,長寬高深、廣厚彎斜、重密純濃皆可表示。從(cong) 量度限度刻度引申為(wei) 度越、度化,一為(wei) 臨(lin) 界跨越,一為(wei) 指點提升。後者亦作渡人渡世之渡,義(yi) 與(yu) 濟通,橫越水麵、渡濟川流也;此義(yi) 又表示過渡,潛然推移、浸漸轉換也。道器隱顯之間,形而上下之中,恰可形容以“濟”,指示道器臨(lin) 界交際之中度,相與(yu) 過渡之動勢呼之欲出。光譜推移,潛轉暗渡,交濟於(yu) 既濟未濟之際,若即若離。道器交濟更有衝(chong) 和之意,交參互用、氤氳成和,勢若陰陽負抱之摶扶;生效與(yu) 補益,扶助與(yu) 成全,協治與(yu) 和調,諸義(yi) 皆蘊蓄於(yu) “濟”。由交濟達致共濟,人世自然萬(wan) 事萬(wan) 物各遂其性、各盡其能,互助共生於(yu) 太和。

 

根源乎大化之本原藝術,自行擺脫人與(yu) 物之靜態把捉,道與(yu) 器之對象隔置。即便動態過程、關(guan) 聯模式亦須轉化,消融其現成理路,返歸自然之吐納,讓生氣綿綿湧流,保持將成未成之始生始動。擬於(yu) 四隅四時之互緣互媾,人興(xing) 發而物含藏,器煥殊而道貞一,本原藝術居間運度有信,成為(wei) 原湧之動源、本生之活根。道器人物聯綿協調,隨其運化而迭互湧現、循環成全,渾融乎技之自運,“以天合天”,渾若天運。天人互體(ti) 而渾化一體(ti) ,名詞義(yi) 為(wei) 流體(ti) 變體(ti) ,化解意識與(yu) 身體(ti) 之執空執有;動詞義(yi) 為(wei) 體(ti) 觸體(ti) 受、體(ti) 知體(ti) 行,匯歸於(yu) 具身通覺之體(ti) 感。人物互體(ti) (交互感應)如共鳴,人技互體(ti) (交互實現)如合拍,心手互體(ti) (交互協從(cong) )如調音,道器互體(ti) (交互成就)如雙聲疊韻。諸體(ti) 俱為(wei) 無體(ti) 之體(ti) ,互體(ti) 於(yu) 無體(ti) 。

 

大道潛運,悄然為(wei) 器奠基並自寓於(yu) 器;器既容載道、敞顯道,又以固結之弊而遮蔽道。萬(wan) 物得人呼喚遂從(cong) 沉眠甦醒,更為(wei) 人提供賴以紮根之風土;人超然兀立,受萬(wan) 物感召乃返本溯源,反身為(wei) 物色賦予情采意趣。道器人物共濟於(yu) 技之運度,此起彼伏湊泊力場與(yu) 勢域,呼吸虛實成和,左右逢源,觸類旁通。運度本義(yi) 為(wei) 三光推運之躔度,變通引申為(wei) 運化運轉、調度調節,渾成始動始萌之能。本原藝術居間運度,與(yu) 道偕行、與(yu) 器周旋,禮讚萬(wan) 物而仁澤人世,回饋生活綿瓞之全體(ti) 大用。

 

九、餘(yu) 音

 

前賢標舉(ju) “形而中學”,啟予良多,據以變通、聯想,申衍居中之蘊。形而上與(yu) 形而下,從(cong) 形起步以趨於(yu) 幽隱顯明。引而伸之,形(象)之名詞義(yi) 乃卦形卦象,推擴為(wei) 符形兆象,形顯象隱而交寓一體(ti) ;動詞義(yi) 為(wei) 形著、象兆、體(ti) 現。倘結合人與(yu) 物之既交相賦予又回互歸屬,動義(yi) 更有取象造形、呈形現象。人與(yu) 物交互為(wei) 體(ti) ,授受妙合於(yu) 技,轉而成全物與(yu) 人互相體(ti) 現。一切諸技之揮運,無異於(yu) 演卦成象,總處乎似成未成之際,以藝成道而以術成器。渾成變量漲落之環舞,道器人物作為(wei) 生動環節,各有其隱顯交變,彼此又聲氣交感,化歸生活原藝居間運度。

 

取象造形旋舞揮運,節中、時中之度,居間自運而本生、緣化,指向形勢反身指引,參綜意蘊潛在綜合,“極精密而常若虛”。[40]圓暈隱顯回映,曲波長短迭推,遠近弧心由以浮沉遷留,精準到位而杳然若虛,或為(wei) 度之喻象歟。乘勢湧沒乎將形未形之際,隨緣棲遊於(yu) 象內(nei) 象外之間,度亦盈亦虛,若隱若現。

 

道器人物身心乃至形象顯隱,諸變量之結對互體(ti) ,不僅(jin) 交互體(ti) 現,趨向一體(ti) 協運,更以交爭(zheng) 交會(hui) 、互屬互代而保持參差與(yu) 糾纏,得其不齊之齊、未濟之濟。渾然運度此間,亦且默運暗度時間空間之間,萬(wan) 象交映、萬(wan) 籟回響,生氣循環湧溢,潛能密藏醞釀,媾興(xing) 全息緣動之境況與(yu) 時勢。道器周合、時境周綿,人以明知默會(hui) 呼應品物流行,通感體(ti) 受環境氛圍,神思契乎時節之韻調,互相調理、協調運行,卷入自爾運化之漩流,瞬息萬(wan) 變之風雲(yun) 。“與(yu) 齊俱入,與(yu) 汩偕出,從(cong) 水之道而不為(wei) 私焉”,“隨風東(dong) 西,猶木葉榦殼。竟不知風乘我邪?我乘風乎?”。道器人物氤氳渾化,原藝生於(yu) 此又返乎此,溶漾生命情調,居間運度而渾成“天運”與(yu) “大度”,湧興(xing) 人世自然宇宙之和奏圓舞。

 

“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wan) 物有成理而不說。”天地渾運,萬(wan) 化時度,人與(yu) 他人往還交道人間世,與(yu) 萬(wan) 物往複交換元素能量信息。根源於(yu) 大化本身之真藝,淵默參讚天地美善、宇宙節律,洋洋乎與(yu) 時消息而與(yu) 境呼吸。

 

【參考文獻】

 

[1] 陳鼓應、趙建偉(wei) 注譯:《周易今注今譯》,中華書(shu) 局2005年版,第643頁。

 

[2] 鄭玄注解“有形”“無形”關(guan) 係,從(cong) 側(ce) 麵涉及如何理解形而上之道。《易緯乾鑿度》之“有形生於(yu) 無形”,鄭玄注曰:“天地本無形,而得有形,則有形生於(yu) 無形矣,故《係辭》曰:‘形而上者謂之道。’”見[日]安居香山、[日]中村璋八輯:《緯書(shu) 集成》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11頁。

 

[3] 《周易正義(yi) 》,《十三經注疏》,中華書(shu) 局1980年版,第83頁。陳少明指出,孔穎達以有無、先後關(guan) 係理解道器,不免有引《老》入《易》之嫌,容易導向輕器、甚至棄器立場,而與(yu) 《易傳(chuan) 》取向大相徑庭。見陳少明:《說器》,《經典世界中的人、事、物》,上海三聯書(shu) 店2008年版,第214頁。

 

[4] 孔穎達從(cong) 有無維度論道器,然亦不乏體(ti) 用維度,參見《周易正義(yi) 》卷首,《十三經注疏》,第8頁。

 

[5] 見[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引自[清]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卷8,潘雨廷點校,中華書(shu) 局1994年版,第611頁。

 

[6] 蒙培元:《理學範疇係統》,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4頁。

 

[7] 《周易外傳(chuan) 》,《船山全書(shu) 》第1冊(ce) ,嶽麓書(shu) 社1988年版,第1027-1029頁。

 

[8] 《讀四書(shu) 大全說》,《船山全書(shu) 》第6冊(ce) ,第490頁。

 

[9] 楊國榮:《存在之維:後形而上學時代的形上學》,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8頁。

 

[10] 陳贇:《回歸真實的存在——王船山哲學的闡釋》,複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66-102頁。

 

[11] 柯小剛:《形上學與(yu) 形而上學:道學與(yu) 形而上學的先行預備性考察》,《思想的起興(xing) 》,同濟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207-224頁。

 

[12] 黃慶萱:《“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析議》,劉大鈞編:《大易集釋》上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386-394頁。

 

[13] 林安梧:《人文學方法論:詮釋的存有學探源》,台北讀冊(ce) 文化事業(ye) 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125-129頁,第155-161頁。

 

[14] 《心的文化》,李維武編:《徐複觀文集》第1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1-33頁。

 

[15] 《中國人文精神與(yu) 世界危機》,李維武編:《徐複觀文集》第1卷,第176-177頁。

 

[16] 丁四新:《方法·態度·心的文化——徐複觀論治中國思想史的解釋學架構》,李維武編:《徐複觀與(yu) 中國文化》,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17-418頁。

 

[17] 陳立勝:《王陽明“萬(wan) 物一體(ti) ”論:從(cong) “身-體(ti) ”的立場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版,第11頁注18。

 

[18] 鞠曦:《中國之科學精神》,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62-177頁。

 

[19] 尚東(dong) 濤:《形而中者謂之技——一種理解技術的可能路向》,《自然辯證法研究》2006年第3期。

 

[20] 侯敏:《易象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204-222頁。

 

[21] 貢華南:《味與(yu) 味道》,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87-200頁。

 

[22] [宋]朱熹:《周易本義(yi) 》,廖名春點校,中華書(shu) 局2009年版,第242頁。

 

[23] 陳鼓應、趙建偉(wei) 注譯:《周易今注今譯》,第642-643頁。

 

[24] 陳贇:《回歸真實的存在》,第82頁。

 

[25] 餘(yu) 治平以“器”為(wei) 物自身,本體(ti) 之物、自在之物也,超乎感覺之外;“形”乃其呈現於(yu) 感覺經驗係統之樣態,色聲香味觸是也;“道”更為(wei) 格式化,乃世界萬(wan) 物在人心思維之抽象形式。見餘(yu) 誌平:《道、器、形之間——中西哲學形而上學的通匯》,《現代哲學》2004年第3期,第63-65頁。

 

[26] 柯小剛:《形上學與(yu) 形而上學》,第216-218頁。

 

[27] 陳鼓應、趙建偉(wei) 注譯:《周易今注今譯》,第634頁。

 

[28] 龐樸:《陰陽:道器之間》、《原象》,《一分為(wei) 三:中國傳(chuan) 統思想考釋》,海天出版社1995年版,第75-76頁,第231頁。

 

[29] 陳鼓應謂“地勢”本作“地執”,執因形近而訛為(wei) 埶,又變為(wei) 勢;地執即地處、地靜,執又通蟄,靜也。陳鼓應、趙建偉(wei) 注譯:《周易今注今譯》,第42頁。

 

[30] 李澤厚謂漢字係統乃中華文化源頭符號,地位崇高神聖,成為(wei) 永生曆史經驗之權威凝結。文字即本物,甚至成為(wei) 神本身,主宰語言而非相反。見李澤厚:《即用即體(ti) 的漢字:三論中華文化的源頭符號》,《明報月刊》2005年9月號。雷德侯(Lothar Ledderose)呈示中國文化“模件”體(ti) 係,《易》卦與(yu) 漢字係統堪稱典範。見[德]雷德侯:《萬(wan) 物:中國藝術中的模件化和規模化生產(chan) 》,張總等譯,黨(dang) 晟校,三聯書(shu) 店2005年版,第5-25頁。

 

[31] 陳徽:《致命與(yu) 逍遙——莊子思想研究》,複旦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89-94頁。

 

[32] 楊儒賓:《技藝與(yu) 道——道家的思考》,陳明、朱漢民主編:《原道》第14輯,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255-268頁。

 

[33] 胡偉(wei) 希:《原器》,《河北學刊》2014年第6期。

 

[34] 李澤厚:《曆史本體(ti) 論》,三聯書(shu) 店2002年版,第1-9頁;李澤厚:《實用理性與(yu) 樂(le) 感文化》,三聯書(shu) 店2005年版,第27-34頁,第40-42頁。

 

[35] [  李澤厚:《雙本體(ti) 論》,《哲學綱要》,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232-293頁。

 

[36] 李澤厚:《關(guan) 於(yu) “美育代宗教”答問》,《哲學綱要》,第378-388頁。

 

[37]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22頁。

 

[38] [漢]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shu) 局1963年版,第65頁上欄。[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第116頁。《說文解字·尺部》解尺字亦謂:“周製,寸尺咫尋常仞諸度量,皆以人之體(ti) 為(wei) 法。”同書(shu) 第175頁。

 

[39] [法]於(yu) 連:《迂回與(yu) 進入》,杜小真譯,三聯書(shu) 店1998年版,第226-227頁,244-246頁,250-254頁。

 

[40] 此係借用胡蘭(lan) 成《書(shu) 論》之語,謂書(shu) 法點線位置解脫對稱規則,“而為(wei) 不對稱之對稱”。見胡蘭(lan) 成:《閑愁萬(wan) 種》,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1年版,第59頁。

 

責任編輯:葛燦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