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全】敬悼劉師述先先生

欄目:紀念追思
發布時間:2016-06-22 13:58:47
標簽:

 

敬悼劉師述先先生

作者;李瑞全(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五月十八日乙亥

           耶穌2016年6月22日


 

二〇一六年六月六日,劉述先老師早上在睡中仙逝,離開了我們(men) ,享年八十二歲。劉先生去世,我們(men) 都不免難捨,先生以高齡安祥而去,亦稍減我們(men) 的悲痛。

 

猶憶第一次與(yu) 劉老師見麵是四十五年前,一九七一年在香港新亞(ya) 書(shu) 院。劉先生應邀來香港訪問,我是新亞(ya) 書(shu) 院哲學係二年級的學生。當時唐君毅、牟宗三、徐複觀三位先生也在新亞(ya) 書(shu) 院,可說是新亞(ya) 書(shu) 院在當代新儒學的曆史上最燦爛的一段日子。劉先生主要是主講中西文化與(yu) 哲學之課題,特別是文化哲學與(yu) 詮釋學,對我的學術發展影響很深遠。劉先生的講學也給我很大的啟發,不但讓我感受到西方學風中嚴(yan) 謹的學術論述與(yu) 專(zhuan) 業(ye) 講授,同時也確立了我對文化哲學與(yu) 詮釋學的長期研究的目標。一九七四年,唐、牟二師自中文大學退休,我進入碩士課程時,劉老師又應邀回中文大學哲學係主持係務。我在一九七六年完成的碩士論文也是由劉老師指導,寫(xie) 的是卡西勒的科學哲學中有關(guan) 新康德學派對現代科學的因果原則的論述與(yu) 詮釋。

 

劉先生在戰亂(luan) 中隻身來台,入讀台灣大學哲學係,跟從(cong) 方東(dong) 美先生進行深度與(yu) 廣泛的學習(xi) ,研讀的不止是中西古典與(yu) 現代哲學群書(shu) ,更廣及曆史文學作品,頗有「一口吸盡西江水」的豪情。劉先生自言受學於(yu) 方東(dong) 美,很早就有文化哲學的興(xing) 趣。自台灣大學取得學士與(yu) 碩士後,受聘到東(dong) 海大學,又從(cong) 牟宗三、徐複觀二位先生論學,在宋明理學受到牟先生深刻的影響,在思想史的研究則受徐複觀先生的啟發。在出國留學之前,已出版了《語意學與(yu) 真理》、《新時代哲學的信念與(yu) 方法》等書(shu) ,已形成自己的宏觀的哲學規模。

 

劉先生雖然與(yu) 當代新儒家幾位大師相從(cong) 論學,但卓然自有所見,自謂是「接著講」,而非「照著講」。劉先生日後著述二十多本學術專(zhuan) 著,涵蓋了宋明儒學與(yu) 文化哲學的論述,卓然成家,對當代新儒學的發展實自有創見,對推展儒學到國際學術界的貢獻極大。劉先生在參與(yu) 世界和平與(yu) 普世倫(lun) 理的討論中,針對宗教之間最難調和的問題時,並不採取所謂「最低限主義(yi) 」的方式,以免使宗教對話變成空洞而無結果。同時,劉先生致力於(yu) 在絕對主義(yi) 與(yu) 相對主義(yi) 之間尋求第三條路,發揚儒學的洞見。在普世倫(lun) 理方麵,劉先生特別提出宋明儒者之「理一分殊」的新詮釋,即以「理一分殊」為(wei) 規約原則,作為(wei) 宗教和平的基礎。「理一」是指人類的神聖性的根源意識,劉先生稱之為(wei) 「上帝的上帝」,是有待各宗教詮釋的最高的「神聖」的經驗。而各宗教乃是對此「理一」的「分殊」的詮釋,可以各有其相應的神聖的詮釋意義(yi) ,但不能自稱獨佔此神聖的詮釋,由此排斥或貶視其他宗教。劉先生認為(wei) 「理一分殊」的詮釋,真正能保存各宗教的各自獨立多元共容的地位。

 

劉先生更進一步以「兩(liang) 行之理」與(yu) 雙向「迴環」兩(liang) 個(ge) 原則來強化「理一分殊」的學術建構。「兩(liang) 行之理」用以說明「超越」之「理一」是一行,「內(nei) 在」之「分殊」又是一行,但兩(liang) 者實有一不可分割的結合。而此一原則更可用以說明世界之各種相反的情狀,如理想與(yu) 現實,精神與(yu) 自然、內(nei) 聖與(yu) 外王等,使種種平行而又相反之存在或理念,得到合理的結合而不相為(wei) 害。劉先生更特別著重雙向「迴環」原則的作用。「迴環」是指從(cong) 內(nei) 在走向超越,從(cong) 超越又走向內(nei) 在。此原則強調超越與(yu) 內(nei) 在,上下之迴環,不偏滯於(yu) 一麵。劉先生並以此原則說明性智與(yu) 量智、朱陸之漸與(yu) 頓之不可偏廢,以及內(nei) 聖外王、理一分殊之動態的暢通。劉先生稱「理一分殊」、「兩(liang) 行之理」與(yu) 雙向「迴環」是他的哲學中的三部曲。劉先生藉此吸收當代新儒家從(cong) 熊十力到牟宗三先生的發展,更廣泛地消融中西方哲學與(yu) 文化的差異。而此三原則組成了劉先生的哲學架構,作為(wei) 當代新儒家的一組通貫中西哲學的原理。

 

劉先生最後回歸卡西勒的文化符號學的精神,認為(wei) 當代新儒家以道德為(wei) 基礎以涵攝科學與(yu) 民主的「坎陷」說有被批評為(wei) 泛道德主義(yi) 的偏差,因而建議以道德為(wei) 一「文化符號」,可以與(yu) 科學、語言、宗教、神話、藝術等同為(wei) 客觀化的成果,組成人類文化的整體(ti) 。劉先生晚年的論述也回應了當前社會(hui) 的許多政治文化現象,以致諸如環境與(yu) 安樂(le) 死等課題。由此可見,劉先生數十年之用心與(yu) 成就,主要是完成一儒家式的文化哲學,用以推展儒家與(yu) 現代世界之接軌。

 

劉先生一生專(zhuan) 注哲學,教學嚴(yan) 謹,誨人無數,足以永垂不杤。

 

(本文是2016年6月19日,李瑞全教授在中央大學文學院舉(ju) 辦的「當代新儒學未來發展:李瑞全教授榮退學術會(hui) 議」上為(wei) 劉述先先生舉(ju) 行的追悼會(hui) 的致詞。)

 

責任編輯:姚遠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