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儒者之維
作者: 陳明
ISBN: 9787301078853
頁數: 400
定價: 38.0
出版社: 北京大學出版社
叢書: 政治與法律思想論叢
裝幀: 平裝
出版年: 2004-10-1
內容簡介
這些文字反映記錄的應當是可以稱為內地新儒學的學術思考和價值立場。
雖然被激進的自由派蔑稱為保守主義者,被儒學的原教旨主義者貶斥為偽儒、叛徒,但作者堅信自己帶著現代中國知識分子的理性和情感對儒學的選擇與理解在方向感和分寸感上“雖不中亦不遠”。政治哲學、文化認同,中體西用、即用見體以及中西古今之辨,著墨或深或淡,見識或高或低,但它們作為問題線索和致思方向卻是一以貫之。
對此有興趣和共識的讀者應該能夠從這些文字獲得閱讀的愉悅和思維的啟發。
(2005年6月14日上午,陳明在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中心揭牌儀式時留影。吹劍 攝影)
作者簡介
陳明,1962年生於湖南長沙。1982年株洲師範中文大專班畢業;1989年山東大學哲學係碩士畢業;1992年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畢業。中國社會科學院宗教所儒教室副研究員。1994年創辦學術輯刊《原道》2002年創辦www.yuandao.com網站。2004年主編“原道叢書”。出版有《儒學的曆史文化功能》、《浮生論學》等。
目錄
自序
一、評論
1 自由、自由主義、自由主義者
——90年代學術重讀之一
2 對“新左派”的印象與分析
——九十年代學術重讀之二
3 學術規範與知識論中心取向
——90年代學術重讀之三
4 保守:思潮與主義
——90年代學術重讀之四
5 再說文化認同與政治認同
——評朱學勤“從明儒困境看文化民族主義的內在矛盾”
6 張光芒啟蒙新論批評
7 “斷裂”的深與淺
8 《原道》開卷語
9 現代、後現代與傳統
10 反思一個觀念
11 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文化
——五四新文化運動領袖之文化觀異議
12 英雄、豪傑與聖賢
——讀《唐浩明評點曾國藩家書》之一
13 此身合是儒生未?
——讀《唐浩明評點曾國藩家書》之二
14 重讀吳清源
15 低調進入及其它
——讀傅謹《草根的力量》
16 《士族與儒學》的主題演講
17 北京大學研究生座談會講稿
18 傳統資源和憲政轉型四人談
19 對胡錦濤《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理論研討會上的話》的解讀
二、抒懷
1 紫藤廬及其它
2 《出塞曲》
3 大馬感懷
4誰解陳寅恪
5 鄉愁是一種理念
6 等待陌生人
7 “生命的意義在於愛”
8 孤獨、寂寞及其它
9 麻將如人生
10 《浮生論學——李澤厚陳明2001對談錄》序
11 匯當代英才 原文化大道——答《中華工商時報》記者陶林
12 《原道》十年的十問十答
三、研究
1 中體西用:啟蒙與救亡之外
——傳統文化在近代的展現
2 中體西用:左派與右派之外
——文化保守主義在當代的定位(存目)
3 中國哲學的合法性危機:學科還是意義?
4 政治與經濟:以文化為旗幟
——台灣“中華文化複興運動”述評
5 從道統政統概念理解曆史上文化認同政治認同關係的嚐試
6 六朝玄音遠 誰似解人歸
——大陸玄學研究四十年的回顧與反思
7 序廖名春
8 序盧國龍
9 《唐虞之道》與早期儒家的社會理念
10 民本政治的新論證
——《尊德義》解讀
11 儒道互補人格結構的可能、必然與完成
——對古代知識分子的文化心理學考察
12 禪宗的意義世界
——從文化學角度對中國化佛教的解釋
13 新唯識論:理解與批評
14 象占:原始思維與傳統文化
——從文化人類學角度研究《易經》的嚐試
15 “大學之道”:為學還是為政?
——《大學》新讀之一(93)
16 王道的重建:“格物致知”義解
——《大學》新讀之二(102)
17 以義為利:製度本身的倫理
——《大學》新讀之三
《儒者之維》自序
這裏的文字分為三類:研究、評論和抒懷。
研究性的文字,最早的是《儒道互補的可能、必然與完成》,是為1988年夏天北戴河知識分子研討會征文而寫。當時我在山東大學哲學係讀中國哲學史專業的碩士研究生。文章稍後由鄭也夫先生推薦發表在《北京社會科學》。他既是北戴河會議的主持,也是當時知識分子研究領域的代表。也許正因為對知識分子這一知識生產主體比較關注,我對知識的獨立性並不是特別強調,即不隻是僅僅考察知識話語和客觀對象之間的聯係,而更願意尋找潛藏著的其與特定主體的意誌及社會利益之間的關係。大約同時完成的《象占:原始思維與傳統文化》,則對後來的發展有另一種影響。餘敦康先生看了,稱讚“文風和思路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並向《文史哲》當時的主編鄭重推薦。也許因為麵子沒賣出去吧,他老先生把我安排成了他的博士弟子。因此,我從濟南來到了北京,中國哲學史也真正成為了自己一生的事業。
我感覺,作為文化的儒學,不是純粹的知識,好比由硫磺、木炭和硝組成的火藥,其成份是複合的,包含有知識、智慧、意誌以及(所要解決的)問題等等。所以,我的儒學研究總是將其視為一個整體,從文本和語境的互動中去探尋其意義價值,而不是將它還原為硫黃或木炭,在它與西方某一專業甚至某一學派文本的比較中來評估其長短高低。如果要對來自以知識論為中心、以價值無涉為標榜的所謂現代學術的批評做出有效回應,要從古代儒家和儒學的傳統中開掘出精神的源泉、建立起理論的支點,這應該是我們工作的前提和方向。這不是反知識論,而是強調對儒學在知識類型上的獨特性的尊重;在天則所時我曾對汪丁丁和盛洪說,“經濟學家是儒學天然的朋友!”——把“經濟學家”換成“人類學家”、“社會學家”會同樣甚至更為合適。當然,這也不是要否定港台新儒家從哲學角度論證儒學價值合法性的工作;我願再次強調,它已曆史地成為我們民族偉大精神傳統中重要的一環。
太陽底下沒什麽新鮮事物。思想史研究的劍橋學派有曆史語境主義一說,與前述個人體會就頗多契合。這裏的這些研究性文字雖然微不足道,但我自己對它在儒學詮解方麵所做的嚐試卻相當自信。如對《大學》這部儒家最經典的政治哲學著作的重新闡釋,我自認為就具有發覆起瓿的意義(宋儒在心性論層麵開掘致思乃曆史情勢使然,自有其理論和價值在;但因此便將先秦典籍也窄化為心性學話語就大為不妥而大有調整必要了)。我的工作目標,是在現代性日趨深化、全球化無遠弗屆的今天,從儒學入手去努力發現和建構我們民族文化生命的內在性和一貫性以回應挑戰,開拓未來。十年過去,《原道》已基本確立了這樣一個同人性學術輯刊的形像;下一個十年,但願它能在這樣的追尋建構過程中發展出一個可以叫做大陸新儒家的思想學派。
評論性文字是我對思想文化領域裏的一些現象和事件發表的議論和看法。如果說研究性文字的主要對話對象是宋儒或港台新儒家,那麽,這些評論性文字的對話對象主要就是自由主義,以及一些80年代以來中國社會幾乎業已積非成是的觀念和共識。如“反思一個觀念”、“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文化——五四新文化運動領袖之文化觀異議”等,所涉及的問題都很大很大,不僅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講清楚,甚至根本就不是隨筆所能處理的題材。但我並不想多作論證,因為我越來越傾向於相信,人們堅持一種觀點並不需要什麽理由,而是他本來就願意如此如彼。我的這些思考,不願相信的話,多說無用;願意相信,簡單幾句也就足矣足矣。
叫人高興的是,自由主義者們對傳統和儒學已不再像先前那樣神色間滿是傲慢和偏見。在普通法憲政主義旗幟的導引下,他們從道家和儒家中發現了憲政的本土資源。但高興之餘我也想提醒一句,現代意義上的個體性概念和財產權概念在儒道經典的寫作年代尚未萌生。在這一方麵,傳統能為我們所做的,絕對不會比我們能為它所做的多出幾分。孔子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文化的發展,從來如此。
抒懷性文字幾次都想刪除。之所以最終保留下來,是因為作為政治哲學叢書之一種,我這一冊據說主要是為記錄下90年代大陸文化保守主義的聲音或身影。事實上,主編《原道》在政治和經濟上都承受有壓力,生活和情緒都受到一定衝擊。這當然並不意味著這些個人化的東西因此就獲得了進入公共領域的資格。但是,它多少能夠見證,所謂“明於禮義而陋於知人心”的儒學,完全可以在一個普通平凡的現代心靈裏發育生長。
愛我的,我致以歎息;恨我的,我報以微笑。這是拜倫的詩句。不知從什麽時候開始,我被人叫做了文化保守主義者;也不知道,這一稱呼後麵所蘊含的究竟是褒還是貶。我很清楚的記得,十六年前自己有多麽激進;我也很清楚的感受到,十六年過去,自己的心底其實“一切都沒改變”……
名者實之賓。《如此保守?》、《迂遠之思》、《儒者之維》,是為這個集子想的三個名稱。決定用《儒者之維》的理由:一方麵,在當代思想文化的版圖中,《原道》折射出的無疑是儒家的色調;另一方麵,在儒學光譜內部,它僅僅屬於一個小小的特定思想頻段。
是為序。
2004年夏於北京半學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