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田飛龍作者簡介:田飛龍,男,西元一九八三年生,江蘇漣水人,北京大學法學博士。現任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副院長、副教授、全國港澳研究會(hui) 理事。著有《中國憲製轉型的政治憲法原理》《現代中國的法治之路》(合著)《香港政改觀察》《抗命歧途:香港修例與(yu) 兩(liang) 製激變》,譯有《聯邦製導論》《人的權利》《理性時代》(合譯)《分裂的法院》《憲法為(wei) 何重要》《盧梭立憲學文選》(編譯)等法政作品。 |
新朝貢論、原民史觀與(yu) 兩(liang) 岸新思維
作者:田飛龍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原載香港《大公報》2016年6月21日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五月十七日甲戌
耶穌2016年6月21日
5·20換屆之後,大陸鎖定“九二共識”底線,蔡英文模糊處置,雙方政治互信出現結構性斷裂,進入“戰略緩衝(chong) 期”。缺失“九二共識”的再保證,蔡英文政府很難尋找到與(yu) 大陸繼續發展和平關(guan) 係的憲製性支點,而島內(nei) 政治在民進黨(dang) “一黨(dang) 獨大”和本土分離主義(yi) 的“政治正確”作用下,呈現出全力以赴尋求“台獨”的取向。從(cong) 文化台獨到政治台獨,兩(liang) 岸在“九二共識”破裂後正在進行一場政治時間的豪賭。兩(liang) 岸關(guan) 係重新陷入巨大的不確定性之中。
民進黨(dang) 的台獨取向和轉型正義(yi) 包含的親(qin) 日操作,正在另外一種意義(yi) 上撕裂台灣民主基礎和憲製共識。台獨直接違反中華民國憲法,作為(wei) 局部行為(wei) 的台灣公投不能改變作為(wei) 整體(ti) 根本法的國家統一原則。親(qin) 日帶來的美化殖民曆史和殖民者的曆史虛無主義(yi) 後果必然造成對日據時代原住民及其後裔嚴(yan) 重的情感傷(shang) 害。民進黨(dang) 依靠選舉(ju) 民主優(you) 勢推動的“積極台獨”和所謂“轉型正義(yi) ”正在演繹一種“多數人暴政”,這是台灣民主的異化和遭遇的新挑戰。
為(wei) 製衡台獨取向及為(wei) 兩(liang) 岸關(guan) 係尋求新思維,台灣著名學者石之瑜教授近日在《聯合早報》發文提出“新朝貢論”,希望以朝貢思維突破主權思維,開辟兩(liang) 岸新局。為(wei) 反擊“轉型正義(yi) ”單純的去中國化及美化殖民曆史的取向,原住民立委高金素梅質詢行政院長並要求將“大豹社反日事件”納入轉型正義(yi) ,厘清殖民者與(yu) 被殖民者界限。新朝貢對主權思維的超越性以及原民史觀內(nei) 含的去中、反日雙重性,確實標誌著台灣政治與(yu) 文化精英在蔡英文時代的兩(liang) 岸新思維及曆史觀重構趨勢。
新朝貢論的短長
九二共識的核心意涵是一個(ge) 中國,這是現代民族國家之主權思維的邏輯產(chan) 物。大陸堅守,台灣消極以對,顯示出在主權思維上的衝(chong) 突。而台獨直接挑戰了這一原則。石之瑜教授追溯朝鮮、越南、琉球等與(yu) 中國大陸關(guan) 係變遷的事例,意圖激發中國古典的朝貢思維作為(wei) 兩(liang) 岸關(guan) 係建構的新方向,這就形成了台灣國際地位的兩(liang) 個(ge) 麵孔:一邊是麵向美國主導的國際社會(hui) 的準政治實體(ti) 形象;另一邊是麵向中國大陸的朝貢義(yi) 務國形象。在國民黨(dang) 式微及窮盡主權思維而無解的情勢下,石教授的這一“新朝貢論”可謂別具一格,開辟了兩(liang) 岸關(guan) 係論述更新的全新的開闊地。這種“雙麵孔”理論,一方麵滿足了民進黨(dang) 對其政治定位與(yu) 國際身份的想象,另一方麵亦回應了大陸對台灣之政治忠誠與(yu) 歸屬的規範性期待。不過,這種理論尚處於(yu) 呼籲性階段,還比較粗糙,而且很難為(wei) 雙方接受,其替代九二共識的可能性不大。
新朝貢論不是一種成熟理論和成熟方案,而是一種思維方式。我們(men) 可以據此進一步思考如下關(guan) 聯性問題,為(wei) 解套兩(liang) 岸關(guan) 係凝聚智慧:
第一,主權思維和朝貢思維是東(dong) 西方各自的國際關(guan) 係學,如同西醫和中醫,各有利弊,比如主權思維無法解決(jue) 曆史領土糾紛和分離主義(yi) 問題,看看釣魚島、南海等,而朝貢思維無法解決(jue) 地位平等和國際民主問題。當前國際體(ti) 係以主權思維為(wei) 主,朝貢式的天下範式和後主權的人權範式不可能取代之。
第二,大陸處理港澳台問題的“一國兩(liang) 製”思維並非單純的主權思維或朝貢思維,而是二者的規範性融合,但以主權思維為(wei) 背景和前提,以朝貢思維為(wei) 治權構造的具體(ti) 原理,這種先後次序完全不同於(yu) 石教授扁平化的兩(liang) 個(ge) 麵孔論。一國兩(liang) 製在體(ti) 製安排上已然兩(liang) 相成全,高度靈活,本是對台方略,港澳先行先試,具體(ti) 成效尚需檢驗。
第三,台灣民主化受本土主義(yi) 加持,大陸維持集中性政治體(ti) 製造成兩(liang) 岸政治差異放大,二者相互衝(chong) 撞導致兩(liang) 岸關(guan) 係由單純的統一原則下國共內(nei) 戰競爭(zheng) 問題異化為(wei) 台灣族群分離和獨立問題,以及台灣基於(yu) 現實政治考量而托庇於(yu) 以美國為(wei) 核心的西式帝國朝貢體(ti) 係問題,複雜性成倍增加。
第四,大陸政治文化與(yu) 體(ti) 製雖與(yu) 台灣民主政治有別,但亦經過了現代主權思維的嚴(yan) 密馴化和改造,同時不斷受到外部安全或領土爭(zheng) 端事項的刺激和強化,在政治思維上無法回到舊有朝貢體(ti) 係之中,無法從(cong) 容激活朝貢關(guan) 係,其最大政治尺度為(wei) 主權唯一(麵子)和治權多元(裏子),國際身份靈活處理,但所有特殊安排的前提必須是作為(wei) “一”的主權得到確認和保障。甚至,大陸比台灣有著更強的主權理解與(yu) 維護的意誌和負擔。
第五,石教授所論仍主要立足台灣,尋求主權地位與(yu) 朝貢表麵義(yi) 務雙向落實,在聯合國與(yu) 天安門上兩(liang) 張麵孔,確屬新思維,但已突破一國兩(liang) 製底線,而且忽略了美國作為(wei) 優(you) 先宗主國的政治事實,無法識別和確認作為(wei) 最大前提的“一國”之真實性與(yu) 存在內(nei) 涵。
第六,從(cong) 國際關(guan) 係現實來看,國際法的主權平等與(yu) 現實政治的大國支配並存,獨立與(yu) 依附共在,體(ti) 係性競爭(zheng) 自動展開,無從(cong) 回避,而西方體(ti) 係亦並非均質的平等原子化國家間體(ti) 係,存在二元化屬性,從(cong) 希臘邦聯、羅馬帝國到近世殖民帝國再到當代美帝國,何嚐不是主權為(wei) 表,霸權為(wei) 裏?
由此可見,石教授所論長於(yu) 想象、學識和願景,但短於(yu) 對大陸政治文化之現代特質、大國政治博弈及具體(ti) 製度安排的細節性聚焦。激活朝貢體(ti) 係麵臨(lin) 著中美不斷升級的體(ti) 係性競爭(zheng) ,台灣必然兩(liang) 相嫌怨,坐立不安,雙向忠誠與(yu) 獨立私心矛盾夾雜,非其民主、民意、民力可予消解安頓。兩(liang) 岸關(guan) 係何去何從(cong) ,需要理論想象力,也需要曆史和時運,是東(dong) 西文明衝(chong) 突、國際關(guan) 係範式衝(chong) 突和體(ti) 係性力量衝(chong) 突的敏感點、前哨位和拉鋸平衡線。以台灣觀台灣,坐井觀天,一葉障目。以中國和世界觀台灣,可進入一片政治思維的全新開闊地。石教授已嚐試進入這片地域,盡管還頗為(wei) 粗線條和糾結叢(cong) 生難以服人。曆史上,有些問題,其獲得解決(jue) 的意義(yi) 遠小於(yu) 解決(jue) 過程所獲得的民族成熟、政治智慧與(yu) 國際秩序新成果。於(yu) 此,台灣就是中國現代化與(yu) 傳(chuan) 統複歸雙向整合性進程的一個(ge) 製度與(yu) 文化競爭(zheng) 的治理實驗場,善於(yu) 創新適應的中華民族與(yu) 中國文明又何需怯懦回避?
原住民史觀的裂變
按照傳(chuan) 統理解,台灣原住民史觀是本土台獨思潮的重要來源和基礎,然而,高金素梅作為(wei) 原住民政治代表提出的“大豹社事件”質詢案卻揭開了原住民史觀去中、反日的雙重屬性。馬英九時代曾有台灣電影《賽德克·巴萊》敘述日據時代賽德克族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鬥爭(zheng) 曆史,展示的是國民黨(dang) 正統的“光複史觀”,這一史觀維護中華民族的曆史整體(ti) 性和台灣原住民的受害者正義(yi) 。高金素梅完全從(cong) 民間立場提出還原“大豹社事件”真相,將泰雅族反日運動納入轉型正義(yi) 。
隨著國民黨(dang) “光複史觀”的大中國敘事的衰落,民進黨(dang) 及台獨激進勢力本以為(wei) 其“台獨+親(qin) 日”的立場可以大行其道。高金素梅的質詢反映出台灣本土史觀內(nei) 部親(qin) 日與(yu) 反日的兩(liang) 種聲音,從(cong) 而昭示著台灣本土史觀的內(nei) 部裂變。這種分化的曆史基礎在於(yu) :第一,日據時代殖民統治的同化效應,自然導致親(qin) 日派和反日派的不同曆史記憶與(yu) 情感特質;第二,台灣原住民在曆史上遭遇過日本殖民統治和國民黨(dang) 威權統治,有著去中、反日的雙重體(ti) 驗和訴求,民進黨(dang) 試圖在曆史課綱與(yu) 轉型正義(yi) 操作上偏重“去中”,淡化“反日”甚至美化殖民曆史,必然遭受反日派及其後裔的政治反彈。
這也警示蔡英文政府,如果其文化台獨策略及轉型正義(yi) 操作僅(jin) 僅(jin) 以“去中國化”作為(wei) 唯一方向,將喪(sang) 失原住民中相當部分族群的政治支持,其民主合法性基礎將受到重創。以真正的台灣原住民立場來看,不能僅(jin) 僅(jin) 以日據時代的既得利益派之曆史記憶與(yu) 情感為(wei) 基準,而需要正麵厘清和確定日本殖民曆史及其傷(shang) 害。不過,這又是一柄雙刃劍,在台日親(qin) 密關(guan) 係與(yu) 原住民正義(yi) 之間,民進黨(dang) 顯然會(hui) 進退失據。
高金素梅警示民進黨(dang) ,不要將轉型正義(yi) 坐實為(wei) “轉盤正義(yi) ”,成為(wei) 贏者通吃的多數人暴政,而要尊重曆史和原住民真實情感。在“去中親(qin) 日”的精英政治意識形態下,轉型正義(yi) 成了民進黨(dang) 對付國民黨(dang) 的“一劍封喉”策略,其重點在於(yu) 盡力挖除中國因素和中國影響,但做得有些過火,惹惱了原住民中的真正受害者。日據時代,本就有親(qin) 日的既得利益者和反日的受害者之別,多數人淪為(wei) 受害者。如今,這種曆史上的政治分野重現於(yu) 台灣原住民史觀爭(zheng) 執與(yu) 民主政治過程。轉型正義(yi) 成了一件政治利器,成了台式曆史虛無主義(yi) ,而此次捍衛曆史正義(yi) 的不是國民黨(dang) ,而是台灣原住民。隨著國民黨(dang) 政治式微,泛民進黨(dang) 體(ti) 係會(hui) 加速分化乃至分裂,形成島內(nei) 政治新均衡。民主化為(wei) 台獨提供了組織和意識形態條件,卻也埋下了多元分化和新族群裂變的隱患。隨著轉型正義(yi) 從(cong) 綱領向具體(ti) 操作的展開,本土派內(nei) 部之親(qin) 日精英派和原住民大眾(zhong) 派會(hui) 在日本殖民曆史問題上產(chan) 生重大分歧。在大豹社領地上,到底是樹立“大豹義(yi) 士碑”還是“日本忠魂碑”,茲(zi) 事體(ti) 大。當然,我們(men) 亦不必高估高金素梅質詢案的政治意義(yi) ,這主要是台灣本土史觀的內(nei) 部爭(zheng) 議,即便“反日”亦可以在單純的台灣本土內(nei) 部消化和定位,不等於(yu) 就認同國民黨(dang) 的“光複史觀”或大陸的“九二共識”。
一國兩(liang) 製的軟硬
主權本因反抗教權的世俗主義(yi) 而興(xing) 起,經由宗教戰爭(zheng) 後的威斯特伐利亞(ya) 和約而在國際法上奠基。主權思維成為(wei) 近代以來國家建構的主導性思維,無論是否實行立憲民主,在主權問題上則有著高度一致性。主權帶來了國際體(ti) 係的和平穩定,也製造了人為(wei) 的觀念陷阱。確如石教授所論,主權思維限製了兩(liang) 岸關(guan) 係建構的想象力和開闊前景。
台灣害怕被“矮化”,害怕“一國兩(liang) 製”的統戰效應,而竭力以本土主義(yi) 史觀和台獨主義(yi) 立場確證自身身份與(yu) 政治前途。但實際上這是對一國兩(liang) 製的誤解。一國兩(liang) 製是本於(yu) 中國古典帝國模式、融合主權思維與(yu) 朝貢思維的開放性憲製框架,其中已包含了石教授所謂的“新朝貢論”的某些政治思維要素。差別在於(yu) ,大陸的一國兩(liang) 製是主權思維優(you) 先下的製度安排,而不是等量齊觀、兩(liang) 張麵孔式的鬆散架構。石教授也在其他文章中提及蔡英文美國“麵試”類同殖民地總督述職。如果台灣來北京的述職還不及對美國的述職,此種“新朝貢論”又新意何在?
由此,九二共識就成了大陸理解的一國兩(liang) 製的“一國”內(nei) 核,這是嚴(yan) 格主權思維的,是不能以朝貢思維加以消解虛化的。鄧小平在對英談判中已明確予以證明。“一國”是一國兩(liang) 製的硬核,“兩(liang) 製”是一國兩(liang) 製的軟體(ti) 。“新朝貢論”需要識別和體(ti) 認這一複合化的主權邏輯,而不是簡單超越主權邏輯,從(cong) 而回到一國兩(liang) 製的建設性思路上來,才可能產(chan) 生積極的理論成果和對策價(jia) 值。此外,以高金素梅為(wei) 代表的台灣原住民史觀如何在“反日”基礎上激發出“一中”意涵,也是兩(liang) 岸關(guan) 係發展遠景的嚴(yan) 峻挑戰。
責任編輯:葛燦
【上一篇】【王曙光】《論語心歸》之五:敏事慎言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