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伟德线上平台伟德线上平台創辦於(yu) 西元二〇〇八年,以承續儒家文明、推動中華複興(xing) 為(wei) 己任,堅持儒家立場、民間身份、公益性質,以“立場明、水準高、信息新”為(wei) 工作標準,重點發布當代儒家的最新国际1946伟德成果、社會(hui) 熱點評論及民間社會(hui) 實踐信息,努力打通學術與(yu) 社會(hui) 之間的隔閡。編發《儒家郵報》(電子),主持出版儒生係列圖書(shu) ,組織、支持開展各種思想文化活動。 |
◆當代“大陸新儒家”五大重鎮聯手,重拳出擊◆
蔣慶:
當代中國第一個(ge) 儒家書(shu) 院陽明精舍山長,“大陸新儒家”精神領袖。
陳明:
中國大陸“文化保守主義(yi) 之旗”《原道》主編,“大陸新儒家”發言人。
康曉光:
悲天憫人之心,經世濟民之誌,扶貧、公益、NGO領域的著名社會(hui) 活動家。
餘(yu) 東(dong) 海:
多年前的網絡江湖風雲(yun) 人物“東(dong) 海一梟”,道德文章韓潮蘇海大氣磅礴。
秋風:
融貫中西,橫跨政經,激揚文字,以身弘道,乃當世通儒。
《中國必須再儒化——“大陸新儒家”新主張》
蔣慶 陳明 康曉光 餘(yu) 東(dong) 海 秋風 著
新加坡世界科技出版公司2016年出版
【本書(shu) 簡介】
本書(shu) 是當代中國“大陸新儒家”五位代表性人物的思想文化論集,集中展現了當代儒家對中國問題的基本看法及主張,也可以說是儒家自“文革”以後,第一次集體(ti) 發聲,吹響了複興(xing) 儒學、回歸道統、儒化中國的集結號。
本書(shu) 既有作者對當代中國麵臨(lin) 的種種問題之立論直言,也有對時下各種思想流派對儒家批評質疑的回擊辨正。立論若黃鍾大呂振聾發聵,回擊若短兵相接刀鋒相見,無異於(yu) 是一場精神大餐思想盛宴。
本書(shu) 語言風格淺白易懂,極高明而道中庸,於(yu) 無聲處見驚雷,極具可讀性。
本書(shu) 由伟德线上平台出品,任重主編,新加坡南洋孔教會(hui) 資助。
【本書(shu) 背景】
儒家塑造了中國。
無儒家,不中國。
儒家中國,緊密相連。
這既是曆史,也是未來方向。
近代以來,西化思潮侵襲中國:
打到孔家店、批林批孔、河殤……
物極必反,一陽來複。
今日,執政黨(dang) 自命為(wei) :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繼承者和傳(chuan) 播者。
百年劫難,儒家終於(yu) 再次登場。
小康社會(hui) ,以德治國,以人為(wei) 本……
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yi) 、尚和合、求大同。
皆源自悠久而偉(wei) 大的儒家思想。
現今中國最大的文化現象是儒家複興(xing) 。
儒家複興(xing) ,道統回歸,中國儒化,
必將促進中華民族的偉(wei) 大複興(xing) 。
中華民族的偉(wei) 大複興(xing) ,
必以儒家文化的複興(xing) 為(wei) 最高標誌。
【本書(shu) 作者】
蔣 慶:西曆1953年生,祖籍江蘇徐州,出生、成長於(yu) 貴州貴陽。陽明精舍山長。著有《公羊學引論》《政治儒學——當代儒學的轉向、特質與(yu) 發展》《生命信仰與(yu) 王道政治——儒家文化的現代價(jia) 值》《儒學的時代價(jia) 值》《再論政治儒學》《儒教憲政秩序》《廣論政治儒學》等。主編《中華文化經典基礎教育誦本》。
陳明:西曆1962年生,湖南長沙人。首都師範大學哲學係教授,首都師範大學儒教研究中心主任。創辦《原道》輯刊並主編“原道文叢(cong) ”。著有《儒學的曆史文化功能——士族:特殊形態的知識分子研究》《儒者之維》《文化儒學:思辨與(yu) 論辯》《儒教與(yu) 公民社會(hui) 》等。
康曉光:西曆1963年生,遼寧沈陽人。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非營利組織研究所所長。著有《仁政——中國政治發展的第三條道路》《中國歸來——當代中國大陸文化民族主義(yi) 運動研究》《陣地戰——關(guan) 於(yu) 中華文化複興(xing) 的葛蘭(lan) 西式分析》《君子社會(hui) ——國家與(yu) 社會(hui) 關(guan) 係研究》等。
餘(yu) 東(dong) 海:本名餘(yu) 樟法,西曆1964年生,原籍浙江,現居廣西。民間獨立學者。著有《大良知學》《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仁本主義(yi) 論集》等。
秋風:本名姚中秋,西曆1966年生,陝西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yu) 社會(hui) 科學高等研究院教授。著有《華夏治理秩序史》(卷一、卷二)《重新發現儒家》《國史綱目》《儒家憲政主義(yi) 傳(chuan) 統》《嵌入文明:中國自由主義(yi) 之省思》等。
【本書(shu) 目錄】
▇ 蔣慶:王道政治是當今中國政治的發展方向
一、王道政治是儒教憲政的義(yi) 理基礎
二、中國政治的發展方向是王道而不是民主
三、民主政治的合法性缺乏曆史的真實
四、民主政治最大的弊病,是“民意合法性一重獨大”
五、王道政治是對民主政治的揚棄與(yu) 超越
六、通儒院、庶民院、國體(ti) 院:王道政治在“治道”上的具體(ti) 落實
七、為(wei) 什麽(me) 要重建中國儒教
八、儒教一直是中國的國教
九、重建儒教是中國文化複興(xing) 的當務之急
十、中國不能步非洲的後塵被“基督教化”
十一、回應許紀霖先生:中國必須恢複國家化的儒教
十二、駁袁偉(wei) 時:我們(men) 對民族主義(yi) “實與(yu) 文不與(yu) ”
十三、駁鄧曉芒:隻有複興(xing) 儒家,才能解決(jue) 政治腐敗
十四、中國政府祭孔的傳(chuan) 統一直留傳(chuan) ,至今未絕
十五、政府利用儒家必須要有誠意與(yu) 得體(ti) 的方式
◆人物背景:蔣慶的儒學之路(陳冰、陳寅)
▇ 陳明:超左右、通三統、新黨(dang) 國
一、我為(wei) 什麽(me) 要對“中國夢”進行儒家式解讀
二、超左右:突破五四確立的革命話語和啟蒙方案兩(liang) 種宏大敘事
三、通三統:對滿清、民國在中國政治譜係上的地位給予充分肯定以重建曆史
四、新黨(dang) 國:以人民、民族、國家為(wei) 基本概念
五、大陸新儒家何以崛起?
六、廢科舉(ju) 之後儒家何為(wei) ?
七、作為(wei) “公民宗教”之儒教的版本顯然是相對最薄的
八、對自由主義(yi) 的批評:儒教是重塑國族的基礎
九、國學熱的目標應該在於(yu) 陶冶模塑國人的文化意識
十、儒家的民族主義(yi) 比較溫和、有人情味
十一、又聞荊柯來刺孔:李零乃學界一憤青
十二、關(guan) 於(yu) 施琅的爭(zheng) 論:皇漢是用腳趾頭在思維
十三、再說文化認同與(yu) 政治認同——駁朱學勤
十四、習(xi) 近平紀念孔子,當然要高度肯定
◆人物背景:永遠的邊緣人陳明(周懷宗)
▇ 康曉光:我為(wei) 什麽(me) 主張“儒化”
一、我捅了兩(liang) 個(ge) “馬蜂窩”:民主完美和儒家萬(wan) 惡
二、對現狀的分析評判:有效率,不公正,缺乏合法性
三、對民主的有效性批判
四、對民主的合法性批判
五、仁政藍圖三位一體(ti) :道統、學統與(yu) 政統
六、兩(liang) 種大趨勢:再中國化與(yu) 再西方化
七、要漸進改良,不要激進革命
八、重建仁政不僅(jin) 可以保民,還可以王天下
九、中國必須走向儒家憲政
◆人物背景:儒教激流中的康曉光(何幹)
▇ 餘(yu) 東(dong) 海:儒家共識和中華願景
一、無文化共識,政治共識很難構建
二、中華是儒家身,儒家是中華心
三、仁本主義(yi) :愛集體(ti) 愛國家愛民族愛社會(hui)
四、信仰聖賢和天地君親(qin) 師
五、儒佛道三家人性論主流皆主性善論
六、民為(wei) 重社稷次之君為(wei) 輕:以民為(wei) 本
七、我所設想的《中華憲政綱要》
八、中國夢的文化共識
九、習(xi) 近平終結了持續近百年的“去中國化運動”
十、儒家應對民主政治予以文化提升和道德超越
十一、全盤西化追求的結果,不是民主化而是全盤叢(cong) 林化
十二、別人可以開出的好東(dong) 西,儒家也可以開出來
十三、自由派反儒家,亦反掉了民主自由的立足點
◆人物背景:讓中國回“家”——記儒者餘(yu) 東(dong) 海(格筠)
▇ 秋風:複興(xing) 儒家,複歸道統
一、中國自由主義(yi) 為(wei) 何呈現頹勢?
二、自由主義(yi) 的一大困境:與(yu) 中國的疏離
三、極左派是當局回向孔子的最大障礙
四、我為(wei) 什麽(me) 跪孔子
五、回歸道統已經開始
六、一個(ge) 文教,多種宗教
七、中國文化與(yu) 政治之大轉折
八、儒生當然可以入黨(dang)
九、通過文化認同,建立政治認同
十、儒家不急,時間永遠在儒家一邊
十一、中國有良心的學者最終都必歸於(yu) 儒
十二、我的主張:儒家憲政民生主義(yi)
◆人物背景:我們(men) 血液裏的儒家——秋風先生訪談記(曲輝 白帆)
▇ 附錄
壹、“大陸新儒家”與(yu) “現代新儒家”(王達三)
貳、國族崛起下的儒學與(yu) 自由主義(yi) (任鋒)
叁、紅色新儒家習(xi) 近平(馬浩亮)
▇ 代後記:習(xi) 近平紀念孔子,重建執政合法性〔三篇〕(任重)
【代後記】
習(xi) 近平紀念孔子,重建執政合法性〔三篇〕
作者:任重(伟德线上平台總編)
篇一:習(xi) 近平為(wei) 何牽手儒家?
繼參觀儒家聖地曲阜孔府之後,在2014年“五四”當天,習(xi) 近平來到五四運動的發源地北京大學,特地看望了哲學係老教授、中華孔子學會(hui) 會(hui) 長湯一介,並詢問湯一介主持的大型文化叢(cong) 書(shu) 《儒藏》編撰進展情況。據官方正式報道,習(xi) 近平同湯一介“促膝談心”,並配發了習(xi) 近平牽手湯一介的照片。之後不久,天安門廣場電子大屏幕又打出“仁愛、民本、誠信、正義(yi) 、和合、大同”標語,內(nei) 容全是儒家價(jia) 值觀。習(xi) 近平上任以來,對中國文化“親(qin) 近”舉(ju) 動頻頻,令人矚目。
在2013年8月19日召開的全國宣傳(chuan) 思想工作會(hui) 議上,習(xi) 近平就提出了“講清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要求。2013年12月和2014年2月,中央政治局先後舉(ju) 辦主題為(wei)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培育和弘揚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弘揚中華傳(chuan) 統美德”集體(ti) 學習(xi) ,習(xi) 近平提出“努力實現中華傳(chuan) 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培育和弘揚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皆是具有突破性的理論闡述。
尤其引發高度關(guan) 注的是,2014年3月至4月,習(xi) 近平訪問荷蘭(lan) 、法國、德國、比利時等歐洲四國,大談特談中國文化,引經據典,旁征博引,並且身著“中華立領”參加國宴,以實際行動彰顯其所極力宣揚的文化自信。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hui) 上,習(xi) 近平高調推崇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對“五四精神”所標榜的民主、科學,以及對馬克思主義(yi) 一帶而過、不費口舌,但卻對儒家經典語句信手拈來、如數家珍。在2014年5月15日中國國際友好大會(hui) 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hui) 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上的講話,習(xi) 近平更進一步提出“中華文化崇尚和諧,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蘊涵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wan) 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hui) 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其中全是儒家核心觀點。
分析習(xi) 近平上任以來的講話,其特點越來越明顯,即對原有的意識形態很少提及,但念念不忘“中華民族的偉(wei) 大複興(xing) ”之“中國夢”,著力擺脫意識形態束縛,從(cong) 更高層麵上追求文明複興(xing) 。其對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的論述,思想資源主要來自中國傳(chuan) 統的儒家思想,以至於(yu) 有學者認為(wei) “他比多數儒家學者(包括湯一介、餘(yu) 英時)更有儒味”(餘(yu) 東(dong) 海)。
“大陸新儒家”代表性人物秋風敏銳觀察到,在“8•19講話”中,習(xi) 近平論述了中華傳(chuan) 統文化與(yu) 中國將要走的政治道路之間的關(guan) 係:“每個(ge) 國家和民族的曆史傳(chuan) 統、文化積澱、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在習(xi) 近平這裏,曆史傳(chuan) 統、文化積澱成為(wei) 政治選擇的決(jue) 定性因素。這種理念的轉變,以“打到孔家店”起家的執政黨(dang) ,從(cong) 未有過,可謂一百八十度大轉彎。
那麽(me) ,習(xi) 近平及其代表的執政黨(dang) ,為(wei) 何要做出這種選擇和轉變?當代儒家另一重鎮康曉光,對此做出了理論闡釋。康曉光最近發表了題為(wei) 《大轉軌——全球化時代的國家轉軌理論及中華民族複興(xing) 戰略》的文章,提出了一種與(yu) 經典馬克思主義(yi) 、激進自由主義(yi) 、新權威主義(yi) 等理論不同的當代中國發展理論——大轉軌理論。與(yu) 眾(zhong) 不同的是,康曉光認為(wei) 繼經濟轉型之後,第二步是文化轉型,而不是新權威主義(yi) 預言的政治轉型。該階段權威主義(yi) 政體(ti) 仍有存在的合法性,其條件是必須繼續鞏固和完善市場經濟製度,但更加重要的是必須積極推動以儒家文化複興(xing) 為(wei) 核心的文化建設,直至儒家文化掌握文化領導權。康曉光判斷,當下中國處於(yu) 國家轉軌的第二階段,在這一階段,以複興(xing) 傳(chuan) 統文化為(wei) 使命的權威主義(yi) 政府具有政治合法性,這一權威主義(yi) 政府的核心曆史使命是建立儒家文化領導權,為(wei) 建立儒家憲政創造經濟和文化條件。基於(yu) 此,康曉光認為(wei) ,與(yu) 各派民間勢力的主張相比,當政者的主張和作為(wei) 更為(wei) 周全,也更為(wei) 符合大轉軌理論的階段性要求,其作為(wei) 庶幾可謂“基本恰當”。
無論是習(xi) 近平牽手儒家,或是儒家與(yu) 執政黨(dang) 握手言和,任何理論解釋和價(jia) 值批判,都必須立足中國當代曆史發展過程和當下現實情景。眾(zhong) 所周知,上世紀八十年代朝野皆有改革共識,但進入九十年代,思想界開始分裂,而且裂痕越來越大,現在,應是再次尋找共識的時候了。中國文化傳(chuan) 統,既是各派共識的最大公約數,也是各派的共同思想底座。當下中國,右派優(you) 於(yu) 求民主、法治、人權,弊於(yu) 美化西方、妖魔傳(chuan) 統、抹黑政府;左派優(you) 於(yu) 求平等、民生、強國,弊於(yu) 倡階級鬥爭(zheng) 、崇馬、拜毛。兩(liang) 派中皆大有偏執者,政治認同難一致,較古之中國士大夫群體(ti) 及今之西方精英群體(ti) 相差甚遠。相較於(yu) 左右兩(liang) 派,儒家可謂走“第三條道路”的中間改良派,不希望中國發生顛覆性革命,認為(wei) 於(yu) 國於(yu) 民皆不利,前蘇聯解體(ti) 後俄羅斯現今仍被西方擠壓,中亞(ya) 北非諸國顏色革命後陷入動亂(luan) ,殷鑒不遠。
故此,習(xi) 近平及其代表的執政黨(dang) 向中國傳(chuan) 統回歸,絕非出於(yu) 個(ge) 人好惡和一時的權宜之計,而是迫於(yu) 形勢發展。在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元化的世界背景下,文化既是民族複興(xing) 的標識,也是政治合法性的主要來源。以儒家為(wei) 主流的中華文化,具有深厚的曆史文化土壤,在反思現代性、重建民族主體(ti) 性上,是重塑國族、實現國家認同的重要資源,也是以“文化中國”推進台海兩(liang) 岸統一的需要。就曆史大時段來看,民國可類比春秋戰國,共和國可類比秦漢。當局既不是如批評者所謂的一無是處,但亦不是自詡的完美無缺,而是深藏危機。執政黨(dang) 若能順勢而為(wei) ,效漢武帝複古更化、撥亂(luan) 反正,複歸中華道統,施行儒家憲政,既可保證國家成功轉型,亦可再建千秋偉(wei) 業(ye) 。
(注:此篇發表於(yu) 2014年5月26日南華早報中文網)
篇二:習(xi) 近平為(wei) 何批評“去中國化”
2014年9月9日,習(xi) 近平前往北京師範大學看望一線教師並參觀有關(guan) 成果展覽時,聽說語文、曆史、思想政治三門課標是全國統一,當場明確表示,很不讚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cong) 課本中去掉,“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裏,成為(wei) 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
習(xi) 近平使用“去中國化”的說法,此定性不謂不重,引發高度關(guan) 注也在情理之中。大陸民眾(zhong) 對“去中國化”這一名詞的熟知,始於(yu) 台灣某些有台獨傾(qing) 向的政治人物的言論和政治舉(ju) 動。兩(liang) 岸分治之後,台灣一直以“中國”正統自居。蔣介石在1966年發起的“中華文化複興(xing) 運動”,主要就是針對大陸的“文化大革命”,帶來的後效,就是今天很多人感覺的台灣在文化上要比大陸更“中國”。
今天中國大陸思想界對立日趨嚴(yan) 重,裂痕越來越深,對未來發展的路向,尤其是在政治認同上,很難達成共識。政治認同難一致,深層次原因是沒有文化認同。因為(wei) ,政治認同所需的道義(yi) 合法性依據,必須由得到認同的文化係統中之價(jia) 值原則來判別提供。
儒家思想作為(wei) 中國曆史文化主幹,在“家天下”的君主製時代,雖然變通妥協地為(wei) 之提供了“王者受命於(yu) 天”的理論支持,但並未放棄其所秉持的王道政治理念,強調“道統”高於(yu) “政統”,以道匡君,造成的現實影響是“文化認同”高於(yu) “政治認同”,成功塑造了“中國性”。中國之所以是“中國”,就是因為(wei) 是在儒家思想的指導下塑造的。無儒家,不中國。
但是,1949年新政後,很長一段時期,執政黨(dang) 不但不以中華道統繼承者自居,而且對這一延續幾千年的道統予以了徹底否定,企圖建立新道統,另開新世界,再創新曆史,結果導致“政治中國”與(yu) “文化中國”分離,中國曆史也不再“延續”,給國家認同埋下巨大隱患。隨著特殊曆史時期意識形態高壓的退去,這一隱患開始逐漸顯露,某些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離心離德,即為(wei) 一例。
曆史和現實俱證明,國民對國家的認同,民眾(zhong) 對政權合法性的認同,包含有眾(zhong) 多複雜因素,曆史傳(chuan) 統、文化精神和道德價(jia) 值,在其中起著舉(ju) 足輕重的作用,也影響著政治清明程度和國家治理水平。例如,歐美國家的政治製度源於(yu) 基督教文明,也是凝聚其國民對國家向心力和政治認同的重要內(nei) 容。
改革開放後,鄧小平果斷結束了對中國傳(chuan) 統的否定性批判,執政黨(dang) 也有意識地淡化意識形態色彩,強化“中國性”。將原來黨(dang) 章中自我定位的“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補充修訂為(wei) “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這一修訂,意味著執政黨(dang) 向中華道統的回歸。
不可否認,執政黨(dang) 一直在有意識地向中華道統回歸,雖然艱難而緩慢,但也算平穩順利。十七屆六中全會(hui) 上,破天荒地提出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既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忠實傳(chuan) 承者和弘揚者,又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倡導者和發展者”,十八大則首次提出“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並明確“培育和弘揚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這是汲取過去在救國建國的劇烈動蕩中“拋棄傳(chuan) 統、丟(diu) 掉根本”的深刻教訓之後,極為(wei) 大膽的理論突破。
將核心價(jia) 值觀立足於(yu)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就是要解決(jue) 中國人“自己是誰,是從(cong) 哪裏來的,要到哪裏去”的問題。隻有核心價(jia) 值觀在傳(chuan) 統文化中汲取豐(feng) 富營養(yang) ,在延續中穩定,在穩定中延續,方可增強文化自信,推動政治認同,促進國家認同。
結合習(xi) 近平就任最高領導人以來的係列言行,其尊孔崇儒、力圖回歸中華道統的意圖,已經非常明確,故有論者認為(wei) :“近百年來,尤其近半個(ge) 世紀來中國對傳(chuan) 統文化的破壞相當嚴(yan) 重。文革幾乎將中國傳(chuan) 統文明徹底摧殘。中國社會(hui) 如今出現道德災難的真正根源就在於(yu) 此。左派是反傳(chuan) 統文明的急先鋒,毛澤東(dong) 是罪魁禍首。而有些自由派對儒家傳(chuan) 統文化也相當排斥,甚至將之與(yu) 現代普世文明對立起來。在這方麵,左右兩(liang) 派的認識都不如習(xi) 近平。習(xi) 是中共曆史上唯一一個(ge) 肯定儒家傳(chuan) 統、將中華傳(chuan) 統文明視為(wei) 根本的最高領導人。”(劉放)更有人認為(wei) ,習(xi) 近平是“紅色新儒家”(馬浩亮)。
習(xi) 近平複歸中國傳(chuan) 統之努力,既為(wei) 國家民族前途計,也為(wei) 執政黨(dang) 平穩順利轉型慮,用心良苦。可惜,國人西化日久,對中國文化成見甚深,且整個(ge) 社會(hui) 危機四伏,政治積弊難除,黨(dang) 內(nei) 外認識不一,撥亂(luan) 反正,尚需時日。無論如何,習(xi) 近平複歸道統以“再中國化”之努力,不僅(jin) 可使執政黨(dang) 浴火重生,亦可使中國免遭一劫,必將對中國未來政治和社會(hui) 發展,帶來深遠影響。
(注:此篇發表於(yu) 2014年9月16日南華早報中文網)
篇三:習(xi) 近平為(wei) 何要紀念孔子
2014年9月24日上午,習(xi) 近平出席國際儒學聯合會(hui) 在北京人民大會(hui) 堂舉(ju) 辦的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大會(hui) ,這是繼去年十一月參觀曲阜孔廟並發表講話、今年“五四”到北京大學牽手中華孔子學會(hui) 會(hui) 長湯一介之後,習(xi) 近平第三個(ge) 親(qin) 近儒家的“大動作”,故再引發巨大關(guan) 注。1949年以來,孔子從(cong) 未受過中國最高領導人如此之高的“禮遇”,以至有人認為(wei) 中國尊孔崇儒的時代,再次來臨(lin) 。
孔子是中華文化的象征,政治領導人對孔子的態度具有風向標意義(yi) 。從(cong) 文革到改革開放,從(cong) 改革開放到今天,執政黨(dang) 對孔子的態度,經曆了全麵否定、部分肯定和充分尊重的過程。繼“五四”“打倒孔家店”之後,“文革”承其餘(yu) 緒,以更猛烈的態度“砸爛孔家店”,孔子及其所代表的傳(chuan) 統文化,遭到徹底批判和否定,也被徹底汙名化和妖魔化。“孔聖人”之尊稱被“孔老二”之蔑稱所取代,對民眾(zhong) 的心理產(chan) 生了極大影響。
文革的結束及對之徹底否定,不僅(jin) 意味著對前一階段政治路線的否定,也意味著對傳(chuan) 統文化的否定之否定,即某種意義(yi) 的肯定。伴隨著改革開放,在學術界,海外新儒家和港台新儒家的著作回歸故裏,帶來了陣陣躁動。在民間,文化熱、國學熱一浪高過一浪,不斷牽動著人們(men) 的思想神經。其中最有象征性的事件是,留在大陸的儒家代表性人物梁漱溟、馮(feng) 友蘭(lan) 等學者,在1984年發起成立了全國性學術團體(ti) ——中國文化書(shu) 院。
與(yu) 此同時,官方的態度也開始轉變,並釋放出明確的信號。1984年9月,中國孔子基金會(hui) 由中共中央辦公廳正式批複成立,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穀牧任名譽會(hui) 長,南京大學校長匡亞(ya) 明任會(hui) 長。在左傾(qing) 思想仍很嚴(yan) 重的時代,此舉(ju) 之意義(yi) 可謂非同尋常。
在孔子基金會(hui) 成立十年後,1994年10月,國際儒學聯合會(hui) 在北京人民大會(hui) 堂宣布成立,當時的最高領導人江澤民接見了與(yu) 會(hui) 代表。國際儒聯第一屆、第二屆會(hui) 長是國務院原副總理穀牧,第三屆、第四屆會(hui) 長(即現任會(hui) 長)是全國政協原副主席葉選平。毋庸諱言,無論是孔子基金會(hui) ,還是國際儒聯,都有強烈的、明顯的官方色彩,代表了官方對孔子的態度。
在國際儒聯成立十年後,2004年3月,時任最高領導人胡錦濤批示,將孔子的家鄉(xiang) 濟寧建成“中華文化標誌城”,並將對外漢語傳(chuan) 播機構命名為(wei) “孔子學院”。官方要給孔子“平反”並恢複名譽及地位的意願,至此已經看得非常清楚。2008年北京奧運會(hui) 開幕式,亦以中國傳(chuan) 統為(wei) 基調,並“抬出”了孔子,這是中國政府1949年新政後,第一次在向全世界展示自我的重大場合,明確表達了自己的文化立場。
當然,曾經引發海內(nei) 外高度關(guan) 注的是,2011年1月,高達九點五米的孔子像在天安門廣場東(dong) 側(ce) 的國家博物館北門前樹立,表達了執政黨(dang) 複歸傳(chuan) 統的決(jue) 心。複歸必須達成曆史的和解,樹孔子像就是曆史和解的象征。盡管百日之後,在巨大的立廢之爭(zheng) 中,孔子像又被悄悄搬離,但這隻不過是複歸過程中的反複,亦屬正常。
這次,繼“孔子學院”命名十年後,現任最高領導人習(xi) 近平出席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大會(hui) 並發表講話,從(cong) 未有過,其中深意,不言自明。改革開放後,三任最高領導人都明確表達了對孔子的敬意,並不斷推動孔子地位的曆史回歸,即不再是教育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曆史學家等等,而是中國聖人。問題是,對孔子之聖人曆史地位的複歸,對當下中國及執政黨(dang) ,意味著什麽(me) ?也就是說,作為(wei) 中國社會(hui) 一分子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其與(yu) 中國社會(hui) 、中國曆史、中華民族之間究竟應該是怎樣一種關(guan) 係?
當代儒家學者陳明認為(wei) ,執政黨(dang) 在新時期提出“立黨(dang) 為(wei) 公,執政為(wei) 民”八字方針,以現實關(guan) 注代替烏(wu) 托邦衝(chong) 動,確立“人民曆史主體(ti) ”地位,意味著已不僅(jin) 僅(jin) 是從(cong) 理論出發,從(cong) 合規律性來論證自己執政的合法性,同時也注意從(cong) 實踐出發,從(cong) 合目的性來論證自己執政的合法性,建立起自身六十年曆史與(yu) 中國五千年曆史的對接窗口。把從(cong) 晚清經民國到共和的近代曆史以“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一語加以總結概括並自覺承接,是為(wei) 文明自覺,可謂真正的“通三統”。
改革開放前,執政黨(dang) 的執政合法性主要來自革命傳(chuan) 統,如曾經的“中蘇論戰”,就是為(wei) 了爭(zheng) 某種正統。改革開放後,執政黨(dang) 通過發展經濟來獲取民意,希望再建合法性,盡管有成效,但並不理想。因為(wei) ,將合法性僅(jin) 僅(jin) 建立於(yu) 政績之上,不僅(jin) 有風險,亦缺乏道義(yi) 性,難獲民心。秦二世而亡,就是前車之鑒。即使在民意獨大的當今民主政治中,仍充斥著神聖價(jia) 值,且極為(wei) 尊重曆史文化傳(chuan) 統,如歐美俄日諸國,是為(wei) 經驗。
習(xi) 近平尊孔之舉(ju) ,就是為(wei) 了重建當代儒家學者蔣慶所言的天道(超越神聖合法性)、地道(曆史文化合法性)和人道(人心民意合法性)這“三重合法性”,以解決(jue) “人心向背”問題,尋求執政合法性的資源。雖然很多人對此並不看好,並對執政黨(dang) 在此問題上曾經犯下嚴(yan) 重錯誤耿耿於(yu) 懷,但遍覽種種解決(jue) 方案,唯有孔子是重建政治共識的最大公約數。重建執政合法性,除了複歸中華道統之外,別無他途。故而,凡是對中國前途及命運關(guan) 心者,應該對執政黨(dang) 複歸中華道統之努力,與(yu) 進不與(yu) 退,予以同情理解和肯定支持。
(注:此篇發表於(yu) 2014年9月24日新浪曆史)
本書(shu) 出版社購書(shu) 網址:
購書(shu) 詳情可谘詢:
上海辦公室:021-63254982
北京辦公室: 010-82601201
shanghai@worldscientific.com.cn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