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歐陽輝純作者簡介:歐陽輝純,男,西元1976年生,湖南永州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現任貴州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教授。著有《理念與(yu) 行為(wei) 的統一:中國倫(lun) 理思想論集》《傳(chuan) 統儒家忠德思想研究》《中國倫(lun) 理思想的回顧與(yu) 前瞻》《朱熹忠德思想研究》《儒家忠德思想與(yu) 實踐研究》等。 |
論儒學的當代價(jia) 值
作者:歐陽輝純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五月十一日戊辰
耶穌2016年6月15日
一、引言
儒學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主心骨,自古以來,對我國人民形成深遠影響,它塑造了中華民族的性格,並將隨著社會(hui) 的發展和進步而不斷發展。它是孔子依據夏商周的曆史文獻,結合當時的社會(hui) 現實,創立的以仁為(wei) 內(nei) 核、以禮為(wei) 規範的一套完整的價(jia) 值係統。西周的周公是儒家文化的先驅,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創始人。
儒家文化不僅(jin) 體(ti) 現了中國人的本質特征,也是對整個(ge) 人性本質特征的概括。因此,儒家文化的產(chan) 生和發展,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化作出的重大貢獻之一。失去儒家文化,中華民族將失去賴以生存之根,我們(men) 的心靈將失去家園,變成無所歸依的“遊魂”。
任何企圖消滅儒家文化和隔斷儒家文化的曆史傳(chuan) 統的行為(wei) ,都將受到文化發展規律的懲罰,並對民族文化的創造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造成無法估量的損失。
二、儒學的道德內(nei) 涵與(yu) 發展現狀
儒家文化集中體(ti) 現了人類的內(nei) 聖和外王,其核心是道德,表現為(wei) 人們(men) 的道德實踐、內(nei) 心的道德修養(yang) 與(yu) 道德信念。它對人們(men) 日常行為(wei) 的規範、人際之間的交往、家庭和國家的建設等方麵都做了精致的規定,對我們(men) 的生存和發展起到指導作用。
儒學體(ti) 現的是人類的“類本質”,即仁愛。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仁愛是人類永恒的心靈本質和人類倫(lun) 理的共同體(ti) 。失去仁愛,人類就如同生活在森林裏的動物,叢(cong) 林法則就成為(wei) 人們(men) 的生存之道,人類就會(hui) 回到前人類時代的野蠻狀態。曆史上每一場侵略戰爭(zheng) 的爆發,每一次的王朝的滅亡,每一次種族之間的廝殺現象的發生,主要是因為(wei) 人類之間缺乏仁愛。可以說,人類曆史上的征伐都體(ti) 現為(wei) 儒家仁愛精神的缺失。
儒家仁愛精神和西方基督教文化、印度佛教文化一樣,表達的都是同一個(ge) 主題,即都是圍繞仁愛來闡述人類的德性和人類的行為(wei) 。隻是實現仁愛的方式和途徑不同。
基督教告誡信徒,在世的時候要行善,死後才會(hui) 升入天堂,在世的時候作惡,死後則會(hui) 被打入地獄。於(yu) 是就有了摩西十戒。
印度佛教主張通過在世修行,多做善事,剔除內(nei) 省的私欲和雜念,為(wei) 成為(wei) 永恒的佛而樹立善意和做善事。因此,佛教製定了一係列的佛教戒律。
從(cong) 道德境界上來說,儒學、基督教、佛教追求仁愛的精神是一致的。隻是對仁愛的稱謂和實踐方式不盡相同,儒家說的是仁愛,基督教說的是博愛,佛教說的是慈悲。
由此可以看出,雖然儒學、基督教、佛教產(chan) 生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不同的環境地域,但這三者表達了人類共同的理念,體(ti) 現出人類行為(wei) 共同的本質特征:即仁愛。因此,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說,人類不分民族、種族、國籍、年齡和性別,都是地球上最偉(wei) 大的精靈,他們(men) 都是地球上和睦共處的一家。
但是非常遺憾,儒家、基督教和印度佛教,這三種人類美好的精神文化,在曆史的發展中都受到無情的摧殘和扭曲。
自近代以來,基督教麵臨(lin) 一係列的打擊和挫折,重建基督教新秩序,便成為(wei) 現代基督教的重要任務之一。新基督教的產(chan) 生就成為(wei) 人們(men) 的期待。
印度佛教在發展過程中,逐漸被西方工業(ye) 文明侵害,在本土失去生存和發展的土壤。相反,印度佛教傳(chuan) 入中國,同中國固有的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而產(chan) 生的禪宗,則成為(wei) 人類佛教香火流傳(chuan) 的一脈。
三、儒學在社會(hui) 發展中的道德價(jia) 值
中國固有的儒家文化經曆了20世紀初的教育變革、五四新文化運動和“文化大革命”,其文化斷裂是非常明顯的。這三個(ge) 時期,尤其是“文化大革命”,儒家固有的文化價(jia) 值被徹底否定殆盡,對當時我國人的精神造成了極大的傷(shang) 害以及對中國文化戕害造成了無法彌補的損失,導致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出現斷層的狀況。至今,仍有許多儒家文化經典缺失,對我國而言是極大的損失。“文化大革命”時期造成的文化貧瘠使得人們(men) 的精神傳(chuan) 承遺失,也造成現代人對儒學的不了解。
當前中國腐敗現象頻繁出現,甚至出現集體(ti) 腐敗現象,如家族式腐敗、地域式腐敗、集團式腐敗等。而市場經濟建設中,坑蒙拐騙現象也頻發,假冒偽(wei) 劣產(chan) 品盛行。人際關(guan) 係也非常緊張,有些恐怖分子甚至在公共場所砍殺無辜群眾(zhong) 。家庭孝道缺失,離婚率不斷攀升等,這些現象的產(chan) 生,不能不說是儒家文化缺失的一種變異結果。
雖然,儒家文化無法杜絕這些問題,也不是解決(jue) 社會(hui) 問題、家庭問題和政治腐敗問題的萬(wan) 能舉(ju) 措。但是,儒家文化的存在是解決(jue) 、改善這些問題的重要的文化基礎。
舉(ju) 例來說,中國目前的法律體(ti) 係是相當豐(feng) 富和多樣了。但是,社會(hui) 問題和腐敗問題卻依舊到處滋生。問題的關(guan) 鍵是法律問題僅(jin) 僅(jin) 是外在的規定和約束,而人作為(wei) 一個(ge) 具有豐(feng) 富性的存在物,不單單隻需要法律的規定和強製措施約束其行為(wei) ,更重要的是要有道德修養(yang) 來提升其思想水平。
中國當前的儒家道德,尤其是儒家仁愛精神的缺失,是造成政治腐敗、家庭破碎、社會(hui) 冷漠和人際關(guan) 係緊張的重要原因之一。因為(wei) 再完備的法律法規,都需要人去貫徹執行。離開人的德行,一切外在的規範都是起不到作用的。美國著名倫(lun) 理學家麥金太爾說:無論美德與(yu) 法律之間在其他方麵有著怎樣的緊密聯係,對於(yu) 法律的應用而言,它僅(jin) 僅(jin) 對那些擁有正義(yi) 的美德的人才有可能發揮作用。所以說,道德教育,尤其是儒家道德教育在現代社會(hui) 中的價(jia) 值是十分明顯的。
四、儒學的繼承與(yu) 發展
重視儒家道德教育不是食古不化地照搬儒家的傳(chuan) 統教育和傳(chuan) 統思想,我們(men) 還需要創造性的轉化和創造性的發展。
事實上,曆史上沒有哪個(ge) 時代重視儒家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是一成不變的,都需要結合時代發展對其進行揚棄。縱觀曆史,漢唐儒家教育和宋明儒家教育是不同的,清代的儒家教育與(yu) 近現代的儒家教育自然也不相同。關(guan) 鍵是要把握儒家的仁愛精神,在這種大原則下來製訂儒家道德教育的方法和措施。
筆者認為(wei) ,中國儒家仁愛道德教育基本的古籍載體(ti) 是“四書(shu) 五經”和曆代儒家諸子著作。
從(cong) 某種意義(yi) 上說,“四書(shu) 五經”是中華民族儒家道德文化的遺傳(chuan) 基因,因此,從(cong) 小學、初中、大學到研究生教育,都應當把“四書(shu) 五經”作為(wei) 公共必修課,任何專(zhuan) 業(ye) 學生都應當學習(xi) 。
不同的是,基礎教育學習(xi) “四書(shu) 五經”的要求可以簡單,內(nei) 容可以提煉,大學和研究生教育,應當全麵係統地學習(xi) “四書(shu) 五經”。同時,再旁及諸子百家。
在學習(xi) 過程中,不僅(jin) 要重視書(shu) 本中關(guan) 於(yu) 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和平天下的論述,而且要重視學習(xi) 者的實踐行為(wei) 。通過道德知識和道德實踐的方式來提升學習(xi) 者的道德素養(yang) 和道德實踐能力,而不是僅(jin) 僅(jin) 背誦書(shu) 本上的道德知識。也就是說,提升一個(ge) 人的道德修養(yang) 和道德水平,要做到理論和實踐的統一,即知行合一。
“聖人以道濟天下,是至重者道也;人能弘道,是至重者身也。道重則身重,身重則道重。”(《明儒學案·泰州學案一》卷三十二)所以,我們(men) 的任務不僅(jin) 是要繼承和闡發儒家精神,而且要把儒家仁愛精神用在實踐中,“斷之以勇猛精進,持之以漸漬熏淘”(《宋元學案·五峰學案》》卷四十二),這樣才能促進個(ge) 體(ti) 、社會(hui) 和國家的進步與(yu) 發展。
我們(men) 對待儒家文化既不要不知內(nei) 斂地放縱自己的偏見,也不要成為(wei) 令人尷尬的學術祭司。儒家告訴我們(men) ,生命的意義(yi) 不在於(yu) 你得到多少而在於(yu) 你付出多少。
這正如法國著名倫(lun) 理學家居友所說,人常常需要超出自己走向他人,一個(ge) 正常的成熟的人都有著多餘(yu) 自己的痛苦所需要的眼淚,也都有著多餘(yu) 自己的幸福所證實的更多的歡樂(le) 。人不能過於(yu) 悲觀也不能過於(yu) 樂(le) 觀,因為(wei) 過分的悲觀可能是一種為(wei) 生活的不幸所嚴(yan) 重傷(shang) 害了的道德情感的不健康的過度刺激的症候;相反,盲目的樂(le) 觀卻常常表明著對一切道德情感的一種無動於(yu) 衷和麻木不仁。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才是我們(men) 踐履儒學最實在的方法。我們(men) 隻有重視儒家文化,發展儒家文化,才能更多地解決(jue) 社會(hui) 問題。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德建設,中華民族文化的偉(wei) 大複興(xing) ,更需要儒家文化的參與(yu) ,因為(wei) 人類的發展不能沒有仁愛,而儒家文化就是以仁愛為(wei) 核心的。
五、結語
習(xi) 近平同誌指出:“中國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豐(feng) 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wei) 人們(men) 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wei) 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wei) 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對傳(chuan) 統文化中適合於(yu) 調理社會(hui) 關(guan) 係和鼓勵人們(men) 向上向善的內(nei) 容,我們(men) 要結合時代條件加以繼承和發揚,賦予其新的涵義(yi) 。”
儒學作為(wei) 傳(chuan) 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自然能我們(men) 認識和改造世界,為(wei) 治國理政和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示。總之,人類要發展,就應當需要學習(xi) 儒學,人類要解決(jue) 發展中的社會(hui) 問題,也應當要學習(xi) 儒學。
責任編輯:葛燦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