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曙光】《論語心歸》之一《覺悟踐履》

欄目:經學新覽
發布時間:2016-06-15 17:55:07
標簽:
王曙光

作者簡介:王曙光,男,西曆一九七一年生,漢族,籍貫山東(dong)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金融係教授。主要著作:《金融自由化與(yu) 經濟發展》(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鄉(xiang) 土重建——農(nong) 村金融與(yu) 農(nong) 民合作》(中國發展出版社,2009)、《農(nong) 村金融機構管理》(中國金融出版社,2009)、《金融發展理論》(中國發展出版社,2010)、《農(nong) 村金融田野調查手記》(中國發展出版社,2010)等。

  

 

 

《論語心歸》之一《覺悟踐履》

作者:王曙光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五月十一日戊辰

           耶穌2016年6月15日

 

 


  

 

《論語》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文獻之一,凡識字者人人必讀,而不識字者亦通過社會(hui) 與(yu) 家庭的熏染而得其大要。這部纂集孔子及其門生言論的書(shu) 之所以特別重要,乃是因為(wei) 兩(liang) 千年以來中國讀書(shu) 人和社會(hui) 大眾(zhong) 的倫(lun) 理規範、價(jia) 值認知、信仰體(ti) 係、行為(wei) 準則等皆深受這部書(shu) 的影響,治國者的國家統治模式和社會(hui) 組織模式也深受它的影響。即使是生在當世的中國人,隻要他受過一定的教育(包括學校教育與(yu) 社會(hui) 傳(chuan) 統教育),也不可能脫離《論語》及其他儒家學說的影響。作為(wei) 中國最經典的傳(chuan) 統文化符號,《論語》中的觀念已經深刻融入了中國人的心理結構當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men) 每個(ge) 人的思想與(yu) 行動,可謂“潤物細無聲”,甚至我們(men) 自己都感受不到。《論語》可說是中國人繞不開的經典。

 

《論語》是一部平實而樸素的語錄,它真實靈動,一點也不虛偽(wei) ,不矯揉造作。從(cong) 《論語》這部書(shu) ,你可以體(ti) 悟儒家的作風與(yu) 精神,那就是敦厚質實、廣大平易,儒家不蹈空,不迴避,強調涵養(yang) 工夫,能夠直麵現實。然而正由於(yu) 儒家的作風敦厚質實、廣大平易,卻讓那些熱衷哲學體(ti) 係與(yu) 邏輯推演的西文哲學家難以領略儒家思想之妙,尤其是難以體(ti) 會(hui) 《論語》平實樸素的語言背後所包含的生命厚度與(yu) 人格力量。所以《論語》受到西方某些哲學家的忽視與(yu) 嘲諷,並不能減低《論語》的價(jia) 值與(yu) 孔子的精神高度,反而適足以暴露他們(men) 在認知東(dong) 方哲學與(yu) 言說上的淺陋、偏見、傲慢與(yu) 無知。

 

儒家思想極重實踐,是一種行動的哲學,而非語言與(yu) 邏輯的哲學。強調踐履是《論語》的重要特征。對於(yu) 孔子來說,學問的真正精髓在於(yu) “行”,而不在於(yu) 外在的“文”,更不是著眼於(yu) 思辯體(ti) 係的建構。孔子說“行有餘(yu) 力,則以學文”,(1.6),即強調躬行實踐。《論語》的開篇《學而篇第一》的第一句話:就點出了行動的重要性:“學而時習(xi) 之,不亦說乎?”這裏麵的“學”,不僅(jin) 是指普通意義(yi) 上的學習(xi) 知識,而是對世界的“覺悟”。《說文解字》中說:“學,覺悟也。”其中又引《白虎通·辟雍》說:“學之為(wei) 言覺也,以覺悟其所不知也”。而“習(xi) ”,也不僅(jin) 是我們(men) 平時所理解的“溫習(xi) ”、“複習(xi) ”,而是“實習(xi) ”、“實踐”、“踐履”之意。“習(xi) ”的繁體(ti) 是“習(xi) ”,《說文解字》中說:“習(xi) ,數飛也,從(cong) 羽,從(cong) 白”。“數飛”,即是鳥兒(er) 頻頻試飛。郭沫若《卜辭通纂考釋》認為(wei) ,“習(xi) ,從(cong) 羽,從(cong) 日,蓋謂禽鳥於(yu) 晴日學飛”。因此,所謂“學而時習(xi) 之”,不應理解為(wei) “學習(xi) 知識並常常複習(xi) ”,而應理解為(wei) “追求學問,達到對世界與(yu) 生命的真正覺悟,並將這種覺悟時時踐履,付諸行動”,這樣的“學”才是真正的學問,是“究天人之際”的學問,是對內(nei) 在生命與(yu) 外在生命的覺悟,同時更是行動著的“學”,不是理解層麵與(yu) 邏輯層麵的學。《論語》把“學而時習(xi) 之”作為(wei) 開宗明義(yi) 第一句話,不僅(jin) 極為(wei) 恰當,而且極有深意:這種建立在生命覺悟與(yu) 踐履之上的“學”,是最大的快樂(le) ,是最深層次的快樂(le) ,是任何人難以剝奪的快樂(le) ,也是不依賴於(yu) 任何人的快樂(le) 。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le) 乎” ?由自我生命體(ti) 悟的快樂(le) (這種最深層次的快樂(le) ,乃可以稱為(wei) “悅”)出發,經由不同生命個(ge) 體(ti) 之間的呼應、映照與(yu) 交匯,遂創造另一種生命的愉悅,即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朋友之樂(le) 。這樣的“朋”不是簡單意義(yi) 上的朋友,而是精神上的兄弟、生命裏的伴侶(lv) 、心靈深處的知音。孔子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沒有精神上的兄弟的心靈相通,沒有這種不同生命之間的最深切的理解與(yu) 同情,我們(men) 在精神上仍舊是孤獨和寂寞的。因此,這個(ge) “有朋自遠方來”,不僅(jin) 是指地理上的遠方,而是更譬喻人類生命之間遙遠的距離與(yu) 根深蒂固的心靈隔閡。然而,即使在地理上天遠地偏的地方,仍舊存在我們(men) 精神上的兄弟,可以進行心靈深處最本真的對話,從(cong) 而達到精神上深度的共鳴,這種快樂(le) ,來自於(yu) 精神上的知音與(yu) 同道,因而極為(wei) 珍貴。“學而時習(xi) 之”是由覺悟踐履帶來的內(nei) 心深處的自足自樂(le) ,而“有朋自遠方來”則可以達到心靈契合與(yu) 生命碰撞的快樂(le) 。從(cong) 某種意義(yi) 上說,朋友之樂(le) 是更純粹更高級的快樂(le) ,是比以血緣為(wei) 紐帶的親(qin) 情之樂(le) 更本真的快樂(le) ,也是比以性為(wei) 紐帶的男女之樂(le) 更深刻的快樂(le) 。隻有從(cong) 這種朋友之樂(le) 出發,才可能使我們(men) 衍生出“民胞物與(yu) ”的大情懷,才可能有“天下皆兄弟”的大格局。儒家在父子、兄弟、夫婦、君臣這四倫(lun) 之外,尤重朋友這第五倫(lun) ,乃是看到朋友一端的特殊重要性,即在儒家所理解的世界大同的倫(lun) 理理想國中,朋友一倫(lun) 帶有奠基性的意義(yi) ,朋友之樂(le) 既基於(yu) 規則與(yu) 操守,更基於(yu) 道義(yi) 與(yu) 情懷。一個(ge) 人平生若得“朋友相契之樂(le) ”,則其境界遠在享受“家庭天倫(lun) 之樂(le) ”之上;而一旦全體(ti) 人類皆能達到這種相契之樂(le) ,則天下大同之夢或可期矣。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君子這種淡然灑脫的態度,足以顯示儒家的境界高遠開廓。我們(men) 內(nei) 心的快樂(le) 與(yu) 幸福,來自於(yu) 自我生命的成長,來自於(yu) 自我心靈之滿足,這種快樂(le) 與(yu) 幸福,乃是自足的,內(nei) 在的,即使不能獲得廣大的理解與(yu) 同情,也絕不怨尤,絕不失落,絕不沮喪(sang) 。君子的態度,是獨立不倚,是人格上的自我圓滿,而絕非徒然追求他人與(yu) 社會(hui) 的表麵上的膚淺的讚譽與(yu) 認同。所以孔子說:“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1.16)。你不要埋怨憂慮別人不了解你,要緊的是你要深刻地認識自我,深刻地認知他人。一個(ge) 人,能在他人與(yu) 大眾(zhong) 不理解、不認同甚至完全誤解或批判的情形中,仍能保持一種淡定自得、從(cong) 容不迫的態度,仍能不辯、不怨、不艾、不怒、有這樣的修養(yang) 才算得上是真君子。

 

2014年10月11日於(yu) 清溪書(shu) 屋

 

責任編輯:葛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