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楊義堂楊義(yi) 堂,中國作家協會(hui) 會(hui) 員、曲阜師範大學兼職教授、濟寧市政協文史委副主任、出版長篇曆史小說《大孔府》《大運河》《北遊記:蘇祿王傳(chuan) 》,長篇報告文學《魯國春秋》《抗戰救護隊》《千古家訓》,儒學專(zhuan) 著《祭孔大典》《新鄉(xiang) 賢歸來》,歌曲《再出發》《我家住在運河邊》《孟子》《九龍山》《尼山情》等。獲得泰山文藝獎、山東(dong) 省文藝精品工程獎、喬(qiao) 羽文藝獎、日本孔子文學獎等。 |
禮樂(le) 傳(chuan) 萬(wan) 代,簫韶有遺篇
——祭孔樂(le) 舞解讀
作者:楊義(yi) 堂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五月初九日丙寅
耶穌2016年6月13日
鍾磬與(yu) 琴瑟的合奏一次次響起,像從(cong) 遠古傳(chuan) 來的聖哲的叮嚀,清朗而又舒緩;
峨冠與(yu) 博帶的舞步一遍遍上演,數千年的曆史在裙裾間飄飛,讓人恍如隔世。
曲阜孔廟恢複祭孔活動和舉(ju) 辦孔子文化節已經有32年了。每年的孔子文化節,祭孔大典都是最核心的活動,每次祭孔大典上,祭孔樂(le) 舞又是最華彩的篇章。然而,每一次觀賞祭孔樂(le) 舞時,人們(men) 在新奇過後,總是充滿了不解與(yu) 困惑:這是什麽(me) ?從(cong) 哪裏來的?表達的什麽(me) 意思?
因緣際會(hui) ,我有幸策劃和組織孔子文化節期間的祭孔大典活動,有5年多的時間,在古柏深深、殿堂巍巍的孔廟裏工作,伴隨著晨鍾暮鼓尋覓天籟之音的真諦。
一天中午,我坐在孔廟杏壇的欄杆上假寐,思緒早已飛躍千年,溯流而上,在中華禮樂(le) 文化的源頭久久徘徊,恍忽之間,幡然頓悟:祭孔樂(le) 舞難道就是發源於(yu) 4000多年前堯舜時代的、目前已經失傳(chuan) 了的簫韶樂(le) 舞?!不是麽(me) ,她融歌、樂(le) 、舞、禮於(yu) 一體(ti) 。歌,頌聖賢之德,樂(le) ,合中和雅韻,舞,表謙遜禮讓,正符合孔子對韶樂(le) “盡善盡美”的評價(jia) !她是中國文化的“活化石”,是中華5000年禮樂(le) 文明的代表!而且,她也是世界最古老的大型交響樂(le) ,開啟了日本、韓國、越南等東(dong) 亞(ya) 國家音樂(le) 文化的長河,在世界音樂(le) 史上具有無與(yu) 倫(lun) 比的價(jia) 值!
祭孔樂(le) 舞的曆史比祭孔還要長
中華5000的文明史,就是一部禮樂(le) 教化的曆史。在中華文明的起源階段,即傳(chuan) 說中的堯舜禹時期,音樂(le) 舞蹈就早早地走出了荒蠻神秘的巫覡文化,成為(wei) 中華禮樂(le) 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到公元前11世紀的西周時期,已經形成了完整的六代樂(le) 舞,即黃帝時期的《雲(yun) 門》、唐堯時期的《大章》、舜帝時期的《大韶》、夏禹時期的《大夏》、商湯時期的《大鑊》、周武王朝時期的《大武》等。其中《雲(yun) 門》、《大章》、《大韶》、《大夏》所代表的各代,都是由禪讓得的天下,稱為(wei) “文舞”;《大鑊》和《大武》均是為(wei) 武力奪取天下的君王歌功頌德,屬於(yu) “武舞”。文舞武舞,象征文治武功兩(liang) 種統治方略,成為(wei) 華夏禮教的正統儀(yi) 典。
《大韶》是舜帝時代的樂(le) 舞。舜帝是道德文化的鼻祖,《史記》上說”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為(wei) 了用音樂(le) 教化人民,他模仿鳳凰的形狀,用竹子製作了鳳簫,用泗水之濱的浮石製作了石磬,創作了樂(le) 舞《大韶》,用來歌頌帝堯的聖德,並示忠心繼承。《竹書(shu) 紀年》載:“有虞氏舜作《大韶》之樂(le) ”。 因為(wei) 是以竹簫、石罄為(wei) 主要伴奏樂(le) 器,又名《簫韶》。韶樂(le) 演奏的時候,樂(le) 隊吹奏著形似鳳翼的排簫、鳳凰展翅的旋律。堂上堂下,百鳥朝鳳,出現了一個(ge) 鳳鳥的世界。
西周初年,周公旦“製禮作樂(le) ”,將六代樂(le) 舞整理增刪,形成了一整套完備的禮樂(le) 製度。六代樂(le) 舞被稱為(wei) 宮廷雅樂(le) ,是中國音樂(le) 舞蹈的高峰,是樂(le) 舞文化進入成熟期的裏程碑。
西周雅樂(le) 分為(wei) 祭祀樂(le) 和燕饗樂(le) ,祭祀樂(le) 用於(yu) 祭祀天地、四方和祖先,樂(le) 舞稱作佾(yi)舞,燕饗樂(le) 用於(yu) 朝堂、宴會(hui) 、婚慶等,樂(le) 舞稱作隊舞,這就是佾舞的由來。對樂(le) 舞的人數和排列方式,周禮明確規定 :“天子用八,諸侯用六,大夫用四,士二。” 跳佾舞的人數是法定的,如果諸侯用八佾,就要犯僭越的罪名。魯國的大臣季平子將“八佾舞於(yu) 庭”,孔子大呼“是可忍,孰不可忍也”。這就是成語“是可忍孰不可忍”的來源。樂(le) 隊的排列方式,周禮也規定,在月台的四麵設樂(le) 隊的,叫宮懸,是周天子享用的音樂(le) 。三麵設樂(le) 的叫軒懸,是諸侯用樂(le) 。二麵設樂(le) 的是判懸,是大夫用樂(le) 。一麵設樂(le) 的,是特懸,是士即普通的貴族享用的音樂(le) 。這種編製完備的大型演奏樂(le) 隊,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交響樂(le) 團,比西方交響樂(le) 之父——奧地利作曲家海頓早了2000多年!
由於(yu) 春秋初年周平王遷都、諸侯征戰以及“鄭聲”等民間俗舞的衝(chong) 擊,西周雅樂(le) “禮崩樂(le) 壞”。到了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文舞中隻剩下《大韶》,武舞中隻剩下《大武》了。所以老夫子隻能對《大韶》、《大武》進行評價(jia)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而無緣欣賞六代樂(le) 舞的原貌了。孔子聞韶的故事發生在公元前517年,孔子來到齊國,耳聞目睹了韶樂(le) 的演奏盛況,不禁心醉神迷,陶醉於(yu) 音樂(le) 的世界裏,竟然“三月不知肉味”。
《隋書(shu) 》等曆代典籍中記載了孔子之後《韶樂(le) 》流傳(chuan) 的曆史:“秦始皇滅齊,得齊《韶》樂(le) ;漢高祖滅秦,《韶》傳(chuan) 於(yu) 漢,漢高祖改名《文始》。”秦漢時期均把《韶》定為(wei) 祭祀之樂(le) 。曹魏時期,魏文帝曹丕將《文始》複稱《大韶》。至南朝梁武帝,自定郊廟祭祀樂(le) ,以《大韶》名《大觀》。《韶》樂(le) 雖改換名稱,但仍居於(yu) 帝王用樂(le) 之列,在祭天、祭祖和祭祀孔子時表演的都是《韶樂(le) 》。
隋文帝楊堅創製了釋奠孔子的專(zhuan) 用樂(le) 章。唐代在繼承傳(chuan) 統樂(le) 舞製度的基礎上,釋典禮樂(le) 形成了《十二和》樂(le) 製和文舞、武舞,祭孔樂(le) 舞趨於(yu) 成熟。宋太祖趙匡胤剛剛黃袍加身,就裁定祭孔的樂(le) 章。他反對別人武力奪天下,祭孔取消了武舞,僅(jin) 用文舞。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朱元璋頒大成樂(le) 器於(yu) 天下,令府州縣按照標準製造。明孝宗弘治十七年,祭孔由六佾舞上升為(wei) 八佾舞。
清朝順治帝元年(1644年)議定,祭天地、太廟、社稷、孔子都用《中和韶樂(le) 》,初獻用武舞,亞(ya) 獻、終獻用文舞,體(ti) 現了祭祀禮儀(yi) 的莊重。清代將祭孔樂(le) 舞冠名為(wei) 《中和韶樂(le) 》,既說明她源自《韶樂(le) 》,又切合了中和的意境。
大陸1948年起,停辦了祭孔儀(yi) 式。1984年,文革期間毀壞的曲阜孔廟大成殿孔子像恢複完工,曲阜師範大學藝術係師生編排了祭孔樂(le) 舞,受到了好評。1986年,曲阜市劇團按照清代祭孔的規模和形式又進行重新編排,每年在孔子文化節期間表演。2005年,孔子文化節組委會(hui) 組織了全球聯合祭孔,並對公祭儀(yi) 式和祭孔樂(le) 舞進行了一次較大的改動,取消了三跪九叩的三獻禮,改為(wei) 敬獻花籃,向孔子像三鞠躬。2006年舉(ju) 辦的兩(liang) 岸祭孔、2007年全球華人華僑(qiao) 同祭孔都用的這套樂(le) 舞,之後,除了祭文每年變化之外,基本都是沿襲這套樂(le) 舞。
祭孔樂(le) 舞的內(nei) 容解讀
祭孔樂(le) 舞是集樂(le) 、歌、舞、禮為(wei) 一體(ti) 的廟堂祭祀樂(le) 舞,有“聞樂(le) 知德,觀舞澄心,識禮明仁,禮正樂(le) 垂,中和位育”之說,自古以來具有巨大的文化和藝術價(jia) 值。其文雅的歌詞、古樸的舞步、平和的曲調,則展示了古代雅樂(le) 融歌舞樂(le) 於(yu) 一體(ti) 的傳(chuan) 統藝術特色,昭示著儒家文化禮樂(le) 教化的精髓。
先誦讀一下她的歌詞吧,是頌揚先師,詩經神韻。曆代皇帝改朝換代之後,都要製禮作樂(le) ,以顯聖明。他們(men) 因舊聲,填新詞,所改造的都是歌詞這一部分。
唐朝製定的祭孔樂(le) 章第一章《迎神》部分的唱詞是:“通吳表聖,問老探真。三千弟子,五百賢人。億(yi) 齡規法,萬(wan) 載嗣禋。潔誠以祭,奏樂(le) 迎神。”
明朝洪武六年製定的祭孔樂(le) 章《迎神》部分的唱詞是:“大哉宣聖,道德尊崇。維持王化,斯民是宗。典祀有常,精純益隆。神其來格,於(yu) 昭聖容。”
清朝康熙年間製定的祭孔樂(le) 章《迎神》部分的唱詞是:“大哉孔子,先覺先知,與(yu) 天地參,萬(wan) 世之師。祥征麟紱,韻和金絲(si) ,日月既揭,乾坤清夷。”
歌生持著笏板,高聲吟唱,四字一句,古樸典雅,與(yu) 《詩經》的雅、頌部分如出一轍。雖然是不同的朝代,內(nei) 容卻都大同小異,都是頌揚孔子的,文化傳(chuan) 承,一覽便知。
再聽聽她的音樂(le) 吧,是八音齊奏,中和雅致。祭祀典禮所用八音古樂(le) 包括金、石、土、木、革、絲(si) 、竹、匏,共8類105件樂(le) 器。分別是編鍾、編磬、鎛鍾、特磬、建鼓、博柎、琴、瑟、笛、排簫、箎、笙、塤、笏、柷、敔、麾、節等。其中編鍾、編磬作為(wei) “金石樂(le) ”,是古代宮廷雅樂(le) 的標誌和代表。在曲阜孔廟的前麵,就有一塊牌坊,上麵寫(xie) 著“金聲玉振”四個(ge) 大字,就是讚揚孔子的思想象編鍾、編磬的奏鳴,高雅純正,綿綿不絕。祭孔樂(le) 舞中體(ti) 現出來的這一美學思想非常符合和合思想,《樂(le) 記》中說“樂(le) 者,天地之和也”,“大樂(le) 與(yu) 天地同和”。
春秋時期的吳國公子季劄在觀《韶》後發出如下驚人的感歎:“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無不幬也,如地之無不載也,雖甚盛德,其蔑以加於(yu) 此矣。觀止矣!若有他樂(le) ,吾不敢請已。”將韶樂(le) 之德說成是像天地一樣,這就是成語“歎為(wei) 觀止”的由來。上個(ge) 世紀40年代,台灣有一位叫江文也的音樂(le) 家曾經將祭孔樂(le) 舞改編成大型交響樂(le) ,他對祭孔樂(le) 舞有一種獨到的體(ti) 驗,他說,孔廟大成樂(le) 平穩肅穆,行邁遲遲,沒有起伏,對聽慣現代音樂(le) 的耳朵而言,這樣的樂(le) 風真是煩人。然而孔廟音樂(le) 呈現的是一種獨特的美感境界,這是沒有歡樂(le) ,沒有悲傷(shang) ,隻有像東(dong) 方的訴說。這音樂(le) 好像不知在何處,也許是在宇宙的某一角落,蘊含著一股氣體(ti) 。此種音樂(le) 不拘囿於(yu) 一時一地的感官刺激,它關(guan) 注的焦點在天人邊界及靈魂深處。大音希聲,但五音俱備,它的構造雖然簡樸,卻蘊含最縝密的能量。
最後,再看看她的舞蹈吧,是謙遜禮讓,立德立容。在祭祀時,隻有三獻禮部分才加入八佾舞。舞又有文、武之分。跳“羽舞”的舞生,手持龠(yue)翟(di),象征文德。“幹舞”的舞者手持幹戈,象征武功。《宋史.樂(le) 四》雲(yun) :“文舞九成,終於(yu) 垂衣拱手,無為(wei) 而治;武舞九成,終於(yu) 偃武修文,投戈講藝。 ”這句話是說,跳文舞代表著垂衣裳、行拱手禮就可以平治天下。跳武舞則代表放棄武攻。在跳佾舞時,佾舞生前方有二人持“節”,稱為(wei) “節生”。其作用是發號施令。站在露台東(dong) 西兩(liang) 側(ce) 被稱為(wei) “東(dong) 節”、“西節”。當東(dong) 節下令“起舞”時,佾舞生配合詩樂(le) 的節奏起舞,當西節下令“舞止”時,則恢複肅立姿態。一個(ge) 舞蹈造型,代表一個(ge) 字。歌生唱一個(ge) 字,樂(le) 生奏一個(ge) 韻,舞生跳一個(ge) 動作。舞姿剛勁舒展,具有漢雕之美。每一獻藝禮共記有32個(ge) 舞姿,三獻禮共記有96個(ge) 舞姿。手勢有起手、垂手、出手、拱手、挽手。步子有進步、退步。體(ti) 態有屈身出手下伸為(wei) “授”,再屈身出手上舉(ju) 為(wei) “受”,拱手後退為(wei) “辭”,拱手向左右為(wei) “讓”,低首屈身拱手為(wei) “謙”,出手兩(liang) 肘拱手齊心為(wei) “揖”,低首屈身至地為(wei) “拜”,屈膝至地為(wei) “跽”,點首為(wei) “叩頭”,蹺一足屈一足拱手左右為(wei) “讓”。看哪,這竟然是一套中華古代禮儀(yi) 的規範動作!
佾舞生手中拿的龠和翟也非常有講究:舞生左手持龠,右手秉翟,龠在內(nei) 而翟在外。這是因為(wei) 龠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吹奏樂(le) 器,它不僅(jin) 是橫吹之笛、豎吹之簫、直吹之簧哨類樂(le) 管的先祖,還是曆代聲律及度、量、權衡製度的根本。大禹時期的皋陶氏作“夏龠九成”,是邊吹邊舞的;西周時期,古龠被定為(wei) “文舞”的代表性樂(le) 器,是華夏禮樂(le) 文明的重要標識之一。《爾雅.釋樂(le) 》上說:“龠,樂(le) 之竹管三孔,以和眾(zhong) 聲也。”成語“天籟之音”的“籟”字意思就是三孔的龠。秦漢以來,雅樂(le) 淪喪(sang) ,古龠的吹奏之法漸漸失傳(chuan) ,隻是一根徒有“龠”名的棍狀舞具。翟,木柄,雕龍頭飾金漆,龍口夾一根或三根野雉尾。取立容之意。同時,龠主陰,翟主陽,所以龠在內(nei) 而翟在外。
中國在堯舜時代就有用樂(le) 舞教育青少年的做法,《尚書(shu) ·舜典》記載了舜帝對當時的典樂(le) 官夔說的一段話:“帝曰:夔,命汝典樂(le) ,教胃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周代貴族子弟學習(xi) 禮儀(yi) 首先要學習(xi) 樂(le) 舞,用樂(le) 舞來提高貴族子弟的文化素質和身體(ti) 的素質。“十三舞勺”、“成童舞象”,舞“勺”是文舞,即學習(xi) 禮儀(yi) 。舞“象”,是武舞,手持幹戈以鍛煉身體(ti) 。當前,如果能在中小學推廣祭孔樂(le) 舞,則不僅(jin) 有助於(yu) 培養(yang) 青少年謙遜禮讓的美德、集體(ti) 主義(yi) 的觀念、協調統一的作風和健康硬朗的體(ti) 魄,還能夠展示泱泱大國、文明中華的精神風貌!
傳(chuan) 之世界的文化瑰寶
韓國大約在1600年前(公元372年)就有了祭祀孔子的釋典,並一直延續至今。每年的春秋上丁日,在成均館孔廟和全國的243所鄉(xiang) 校均按明朝的儀(yi) 式舉(ju) 行釋典禮。要先後舉(ju) 行“奠幣禮”、“初獻禮”、“亞(ya) 獻禮”、“終獻禮”、“分獻禮”、“飲福禮”、“望燎禮”等,並演奏和表演文廟樂(le) 和“文舞”。文廟樂(le) 在韓國也稱作雅樂(le) 。韓國人自稱是目前世界上曆史傳(chuan) 統最悠久的、古製的釋奠祭禮樂(le) 。釋典禮被韓國政府授予“人類文化人才第85號”。
日本祭孔始於(yu) 大寶元年(701)二月,據《大寶令》記載,由文武天皇親(qin) 臨(lin) 祭孔,雅樂(le) 從(cong) 唐代流傳(chuan) 到日本以後,被改造為(wei) 日本的雅樂(le) 。一千多年來,由舞蹈和音樂(le) 構成的雅樂(le) 完全保持著其傳(chuan) 統形式,流傳(chuan) 至今。
越南的雅樂(le) 是明朝時期傳(chuan) 入的,雅樂(le) 通常用於(yu) 四季的祭禮、郊廟以及朝會(hui) 、宴饗、冊(ce) 封、葬禮等儀(yi) 式。雅樂(le) 使用的主要樂(le) 器有編鍾、編磬、琴瑟、塤、篪、簫笙、管龠、管笛、大鼓、管鼓、琵琶和箜篌等。佾舞包括文舞與(yu) 武舞。在文廟祭孔時,演奏景文、昭文、懿文等曲。2003年,包括祭孔樂(le) 舞在內(nei) 的越南雅樂(le) 被列入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及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走在了中國的前頭,真是“禮失求諸野”!但聊以自慰的是,“人類口頭遺產(chan) 和非物質遺產(chan) ”與(yu) 自然遺產(chan) 的獨有性是有區別的,她具有“共享性”,是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東(dong) 亞(ya) 各國都保持祭孔的傳(chuan) 統,無論由誰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都說明了孔子的偉(wei) 大,說明了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和巨大影響!
泰岱巍巍陳俎豆,秋陽皓皓照宮牆。樂(le) 舞的排練繼續進行,我走上高高的大成殿月台。這時,音樂(le) 響起,古老沉靜的《韶樂(le) 》漸漸彌漫開來,在舞生的紅色衣袂間、在殿堂的金色重簷和古柏陰翳的枝椏間回旋飄蕩,一直彌漫到遙遠的天際。
責任編輯:葛燦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