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朵生】重建國家祭典體係

欄目:諫議策論
發布時間:2016-06-13 20:07:41
標簽:
慕朵生

作者簡介:慕朵生,男,獨立學者,曾創辦中國儒教網暨儒教複興(xing) 論壇並任總編。

  

 

 

重建國家祭典體(ti) 係

作者:慕朵生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首發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五月初九日丙寅

           耶穌2016年6月13日

 

 

 

禮是人類從(cong) 蒙昧走向開化、從(cong) 野蠻走向文明的重要標誌,也是人類生命生存生活的經驗積累和智慧結晶,因而是人之所以為(wei) 人而別於(yu) 禽獸(shou) 的關(guan) 鍵 。是故孔子雲(yun) “不學禮,無以立”,《詩》雲(yun) “人而無禮,胡不遄死”,《禮》雲(yun) “人之所以為(wei) 人者,禮義(yi) 也”。所以,人是一種禮儀(yi) 性的存在,人類永遠不會(hui) 也不可能離不開禮。

 

古人重視禮,認為(wei) 禮是天地之序、人道之極、治國之要,起著經天地、理人倫(lun) 、明王道、助教化的作用,因而百代一貫,萬(wan) 世同法,千古不易。 而禮,正是中國文化的核心與(yu) 特質,是中國文化區別於(yu) 世界其他文化而獨具特色和魅力的所在 ,是以中國文化也被稱為(wei) 是禮樂(le) 文化 ,古代中國也被譽稱為(wei) 是“禮義(yi) 之邦” 。

 

古禮名目繁多,體(ti) 係龐大,《中庸》上就有“禮儀(yi) 三百,威儀(yi) 三千”的說法。其中,祭禮尤為(wei) 重要,所以《禮記》上說“禮有五經,莫重於(yu) 祭”,《左傳(chuan) 》上也說“國之大事,唯祀與(yu) 戎”。這些祭禮,按照祭祀參與(yu) 人員參加祭祀活動時的身份,大體(ti) 上可以分為(wei) 私祭和公祭兩(liang) 種。

 

私祭多為(wei) 個(ge) 人性、家庭性或家(宗)族性的祭祀活動,形式多樣,內(nei) 容不一,時間不定。季劄掛劍徐君墳塋之樹,即是一種個(ge) 人性祭祀 ;陸遊詩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家祭”,即是一種家庭性祭祀;遍布全國各地的祠堂,則是家(宗)族性祭祀活動的場所。清明節祭祖掃墓也是一種私祭活動,但卻是一個(ge) 流行於(yu) 黃河上下、大江南北的風俗習(xi) 慣 ,所以杜牧詩雲(yun)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公祭則是一種公共行為(wei) ,又可分為(wei) 民間層麵的公祭和官方層麵的公祭兩(liang) 種,祭祀的對象、形式、規模、時間等都有一定的規製。當官方層麵的公祭不是由地方官員或部門官員所主辦,而是由國家層麵來主辦時,這種祭祀就上升為(wei) 一種國家大典,古人稱為(wei) “國祀” ,今人謂之“國祭”,是各種祭祀活動中最為(wei) 神聖肅穆、莊嚴(yan) 隆重的一種。

 

近代以降,中國傳(chuan) 統的禮儀(yi) 係統崩壞殆盡,而新的禮儀(yi) 體(ti) 係又未開出,即使有些也是一味照搬西洋,以至於(yu) 中國從(cong) “禮儀(yi) 之邦”一變而成為(wei) 世界上最沒有禮儀(yi) 體(ti) 係和禮儀(yi) 特色的國家。這不但與(yu) 中國文明古國、文化大國的世界地位大相背謬,而且還因為(wei) 禮儀(yi) 的缺失導致了種種社會(hui) 不和諧的現象,甚至給外國人以中國人“不文明”的印象。

 

如果說,古代個(ge) 人性和社會(hui) 性的禮儀(yi) 尚有少量殘存的話,那麽(me) ,中國國家性的禮儀(yi) 則幾乎全盤西洋化。外事場合下中國官員無一不西裝革履、握手擁抱,使西洋使團來華根本不存在什麽(me) “入鄉(xiang) 隨俗,入境問禁”的問題。重要的大會(hui) 、就職、慶典等國家大典更是毫無建樹和民族特色。然而,恰恰是獨具民族特色的國家儀(yi) 式和國家大典,發揮著強化國民曆史記憶、促進國民的文化認同和國家認同的重要功能。而這,正是謀取民族複興(xing) 和實現國家崛起的中國的重要訴求。

 

國祭是一種國家大典,因此祭祀的對象選擇,需要慎之又慎。正如《國語》上所說:“夫祀,國之大節也;而節,政之所成也。故慎製祀以為(wei) 國典。”《國語》同時還提出五類人可以列入“國祭”對象:“ 夫聖王之製祀也,法施於(yu) 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禦大災則祀之,能捍大肆患則祀之。非是族也,不在祀典。”

 

《國語》提出的這些,遺漏了天地日月、名山大川等傳(chuan) 統的重要祭祀對象。而且,按照韋昭的注解,他們(men) 都是立德、立功、立言的聖王或賢相。如果曲通一下的話,這五種國祭對象可以說成是:製禮作樂(le) 垂法萬(wan) 世的聖人、勤於(yu) 國事鞠躬盡瘁的君王、文能安邦武能定國的賢臣、抗禦災害保民平安的國士、抵禦外患保家衛國的英雄。

 

問題是,中國曆史上下五千年,往聖先賢璨若群星、英雄烈士層出不窮,即使按照《國語》的標準嚴(yan) 格篩選祭祀對象,國祭也會(hui) 遍地開花而且難免掛一漏萬(wan) 。尤其是在今天國祭尚未定型、經驗尚不成熟的情況下,各地最好不要搶國祭、出風頭,而是應首先恢複或完善如下幾個(ge) 最為(wei) 重要的祭祀活動:

 

其一,祭祀天地。天地者,生之始也,禮之本也。天父地母,天生地成,天地乃人之所由出 ,自古以來即是中國人最重要的信仰,祭祀天地則是古代最重要的祭禮。是以應在立春時節於(yu) 北京天壇舉(ju) 辦祭天大典,以示天人合一,以祈世界和平,並以日月配享昊天;立秋時節在北京地壇舉(ju) 辦祭地大典,以祝風調雨順,以禱國泰民安,並以名山大川配享大地。

 

其二,祭祀黃帝。“人生亦有祖,誰非黃炎孫?” 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和人文初祖,慎終追遠祭祀黃帝不但是所有炎黃子孫的共同心願,也可以彰顯中華民族的大一統和中國曆史的連續性。是以在清明節公祭黃帝,完善在陝西舉(ju) 辦的公祭黃帝陵大典,並以炎帝、堯帝、舜帝、禹帝、湯王、文王、武王、周公等古代聖王配享黃帝。

 

其三,祭祀孔子。孔子是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國文化的象征符號,被稱為(wei) 是至聖先師、萬(wan) 世師表。祭祀孔子是曆代讀書(shu) 人的盛典,也可以彰顯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連續一貫。是以應以孔子誕辰為(wei) 教師節 ,法定師生放假一天,繼續完善在山東(dong) 舉(ju) 辦的祭孔大典,並以孟子、荀子、董子、程子、朱子、陽明子等曆代儒家聖賢配享孔子。

 

其四,祭祀英烈。近代以來,無數仁人誌士和英雄先烈為(wei) 了謀取國家獨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社會(hui) 發展與(yu) 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犧牲,建立了不朽功勳。繼承先烈遺誌,發揚優(you) 秀傳(chuan) 統,開創美好未來,自當緬懷先烈豐(feng) 功偉(wei) 績。是以應在北京創建“英烈祠”,並選定具有特殊紀念意義(yi) 的日子,比如8月15日或10月1日,來公祭先烈。

 

需要注意的是,“五代不同禮,三家不同教”, 曆代王朝的禮儀(yi) 既能陳陳相因,也會(hui) 有所變化。所以孔子說:“殷因於(yu) 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yu) 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因此,今天的國祭大可不必完全效法古人,而是可以在內(nei) 容、形式、規模、時間等方麵有所創新與(yu) 變化。

 

當然,也不能完全脫離古製而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既然是國祭,總應有中國的的氣派和氣質,因此有兩(liang) 點內(nei) 容不可或缺:一方麵,國祭應該有國家主要領導人參與(yu) 。或國家主席、政府總理、全國人大委員長、全國政協主席(一人亦可)親(qin) 自參加,或由他們(men) 派員代為(wei) 致祭。另外變通的形式,是他們(men) 以私人身份參加。還有一種可取的形式,是以政黨(dang) 、政府、人大、政協的名義(yi) 致祭。

 

另一方麵,國祭是中國的國祭,而不是美國或日本的國祭,因而應該具有中國性和民族性,或說要有中國傳(chuan) 統祭禮的底蘊,比如三跪九叩、鍾鼓齊鳴、禮樂(le) 合一等不一而足。目前的一些所謂國祭,參與(yu) 者往往穿西裝、獻花籃、三鞠躬,場麵更似一群國際友人而不是中國人來搞祭祀。當然,祭祀天地、黃帝、孔子三者當盡量依古禮,而後者則可多參照些現代祭禮。

 

責任編輯:葛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