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慕朵生作者簡介:慕朵生,男,獨立學者,曾創辦中國儒教網暨儒教複興(xing) 論壇並任總編。 |
“大陸新儒家”及其批評者
——在“儒學重光”學術研討會(hui) 上的發言
作者:慕朵生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五月初九日丙寅
耶穌2016年6月13日
編者按:2016年5月26日上午,由北京大學文化傳(chuan) 承與(yu) 發展中心、伟德线上平台、敦和基金會(hui) 聯合舉(ju) 辦的“儒學重光”學術座談會(hui) 在北京大學舉(ju) 行,在京的儒家學者陳明、姚中秋、方朝暉、王瑞昌、彭永捷、慕朵生、薑誌勇、田飛龍等人出席,並做了精彩發言。發言錄音整理出來後並經發言人訂正,現予公開發表,以饗讀者。
儒者以道聚,君子以義(yi) 合。長期以來,伟德线上平台團結和凝聚了一大批儒家、儒學、儒教圈的同仁。這個(ge) 群體(ti) 有三個(ge) 特點:
一是他們(men) 不僅(jin) 把儒學視為(wei) 知識,更奉為(wei) 信仰,是“活著的儒家”。
二是他們(men) 關(guan) 注現實,主張通過重建儒學化解國人的生命焦慮和政治焦慮,是“行動的儒家”。
三是他們(men) 被冠以“大陸新儒家”“當代新儒家”“儒家原教旨主義(yi) ”“中國文化保守主義(yi) 者”,以及“康黨(dang) ”等種種標簽。
這些標簽揭示了這個(ge) 群體(ti) 與(yu) 其他思想流派的大體(ti) 邊界,同時也掩蓋了這個(ge) 群體(ti) 內(nei) 部的理念分歧和思想差異,比如蔣慶、康曉光與(yu) 陳明、秋風的差異,以及陳明與(yu) 秋風的差異,等等。實際上,在某種程度上,這個(ge) 群體(ti) 內(nei) 部的差異,甚至要大於(yu) 與(yu) 外部的差異——這不是壞事,相反是儒學生命力的體(ti) 現,所謂“儒門中人、氣象萬(wan) 千”是也,表明儒學在多個(ge) 維度的展開,以及應對各種問題資源和進路的豐(feng) 富性。
無論如何,百十年了,儒家儒學儒教重現中國,意義(yi) 重大。儒家提出思想方案,參與(yu) 百家爭(zheng) 鳴,意義(yi) 更是重大。正因為(wei) 中國突然湧現出一批“活著的儒家”“行動的儒家”,所以引發廣泛關(guan) 注,引起一些批評,任重兄希望我介紹些相關(guan) 情況。我想在座的很多師友都是儒學複興(xing) 運動的當事人,可能剛才已經做了介紹,談得更好。我個(ge) 人看法,有批評是個(ge) 好事情,符合《春秋》“責備賢者”的原則,同時也表明當代儒家不僅(jin) 在書(shu) 寫(xie) 思想史,而且開始進入思想史——這是衡量一種思想價(jia) 值和意義(yi) 的重要指標。根據我觀察,目前批評“大陸新儒家”——姑且用下這個(ge) 標簽——大體(ti) 來自以下四個(ge) 方麵:
一是官方的批評。截至目前,還沒有看到以官方名義(yi) 公開發布的批評,但類似不言而喻的批評,還是很多的,比如采取內(nei) 部打招呼等方式限製出版一些“大陸新儒家”的著作,通過一些學者在官方報刊雜誌發表文章批評“大陸新儒家”的觀點,等等。這表明,官方一方麵試圖推動儒學複興(xing) 以彌補自身文化建設的缺憾,一方麵對“大陸新儒家”抱以警惕和防範的心態。這是一種意識形態的本能,不是學術的批評。進而言之,官方隻允許它主導下的儒學複興(xing) ,想獨占對儒學的闡釋權,想把儒學“政治化”。這些,與(yu) “大陸新儒家”想通過儒學“化政治”的想法,還是有很大差異的。
我個(ge) 人認為(wei) ,“道統”高於(yu) “政統”,也就是“價(jia) 值”優(you) 於(yu) “權術”,這是儒家之為(wei) 儒家的根本所在。自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之後,中國再也沒有出現過“聖王合一”“君師合一”的局麵,因為(wei) 孔子作為(wei) 聖人和素王,已經確立了修齊治平的大章大法,確立了最高人格的典範,後世所要做的就是實現孔子的主張,尊崇孔子的人格,任何試圖脫離孔子之道的修齊治平方案,都是一種歧出;任何試圖實現“聖王合一”“君師合一”的做法,都是一種僭越。
此外,自秦代以後,中國再也沒有出現過“以法為(wei) 教,以吏為(wei) 師”的局麵,因為(wei) 對社會(hui) 的教化,始終是由儒家士大夫進行的,後世任何以法條和官吏作為(wei) 教化源頭和人格榜樣的做法,都是不可能的——有則要麽(me) 是愚昧無知,要麽(me) 是狂妄自大。因此,官方對儒學複興(xing) ,應做和能做的是為(wei) 其創造環境和提供支持,而不是試圖獨占儒學的闡釋權,打造一種“官方儒學”——儒學不可能在“工程”和“項目”下複興(xing) ,同樣也不會(hui) 在“工程”和“項目”下衰亡。
同時,對於(yu) 官方或明或暗的“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儒家應始終堅持“道統”高於(yu) “政統”的原則,堅持“學在民間,道在山林”的做法,多做些紮實的思想探索和實踐養(yang) 成,“守先待後”,比如秋風兄提到重建經學,這就很重要。“如有所譽,必有所試”,儒家最不怕的就是時間的打磨和曆史的考驗,這是儒家的一種自信。
二是左翼教條派的批評。這些批評者,雖非官方身份,但多在體(ti) 製之內(nei) ,如某些學術機構或大學院係的儒學研究者。他們(men) 也就那麽(me) 幾個(ge) 人,糊裏糊塗,不知所雲(yun) ,經常通過類似《中國社會(hui) 科學報》之類官方的但非主流的報紙,激烈抨擊“大陸新儒家”。
這些人有兩(liang) 個(ge) 共同特點:一方麵,他們(men) 也了解點儒學的皮毛,但是將儒學視為(wei) 知識,甚至是視為(wei) “錯的知識”“壞的價(jia) 值”——儒學之於(yu) 他們(men) ,完全是一種飯碗,一種工具,一種話語權,此外沒有任何意義(yi) ;另一方麵,他們(men) 以意識形態正統的代言人或捍衛者自居,動輒指責“大陸新儒家”的觀點不符合某某主義(yi) 、某某價(jia) 值,一味扣帽子、打棍子,絲(si) 毫不講學術、不講道理。
我不知道這些人是在“受命背書(shu) ”,還是出於(yu) “真誠信仰”,抑或是一種“自我審查、自我站隊、自我標榜”。無論如何,這些人頑固堅守某些教條,實際上對儒學傷(shang) 害很小,相反對意識形態危害很大。因為(wei) ,他們(men) 忘記了意識形態的實踐性特征,忘記了意識形態的中國化任務,特別是忘記了官方也正在提倡文化自信和文化複興(xing) 。就此而言,他們(men) 貌似在批評“大陸新儒家”,貌似在與(yu) “大陸新儒家”爭(zheng) 奪話語權,實際上他們(men) 是在批評意識形態的與(yu) 時俱進,是在與(yu) 意識形態爭(zheng) 奪話語權,可謂是官方提倡文化自信和文化複興(xing) 的反對者。簡言之,他們(men) 是在幫官方的倒忙。因為(wei) 他們(men) 隻背誦某些教條,不講任何的學術和道理,所以對於(yu) 他們(men) ,完全可以不去理會(hui) ——要知道,儒學也有局限性,就是如同其他任何學問一樣,無論如何都是喚不醒裝睡的人的。
三是自由主義(yi) 者的批評。我常說,自由主義(yi) 和儒學,百餘(yu) 年來一直是“同路人”的關(guan) 係,一直同為(wei) “在野者”。實際上,百餘(yu) 年來,儒學對自由主義(yi) 一直抱有溫情和敬意,一直努力吸收和借鑒自由主義(yi) 的某些價(jia) 值和思想資源,比如港台新儒家的“內(nei) 聖開出新外王”之說。就連目前批評自由主義(yi) 最為(wei) 激烈的蔣慶先生,也在其王道政治“議會(hui) 三院製”之中,通過“庶人院”的形式,為(wei) 自由和民主等價(jia) 值預留下很大的空間。
相反,自由主義(yi) 一直是儒學的顛覆者和解構者,必欲革掉儒學的命,至今仍將造成中國社會(hui) 政治種種不如意的責任,推卸給儒家儒學儒教。我不知道這是在“指桑罵槐”還是在“荊軻刺孔”,但百餘(yu) 年來儒學和自由主義(yi) 均不是社會(hui) 政治主流,自由主義(yi) 者指責儒學,就像指責自身一樣,毫無道理。
不過,我注意到,基於(yu) 大陸儒學的複興(xing) ,經過深入的思想博弈,近年來自由主義(yi) 逐漸意識到儒學潛在的價(jia) 值和意義(yi) ,因而對“大陸新儒家”的批評聲調有所降低,並開始注重挖掘本土的、傳(chuan) 統的、儒學的思想資源為(wei) 己所用。這是一個(ge) 值得歡迎的變化。同時需要說明的是,作為(wei) 一種現代思想、西方思潮,自由主義(yi) 通過本質性、整全化方案解決(jue) 中國問題的衝(chong) 動,是極其強烈的,也是極其自負的。如何化解自由主義(yi) 的這種頑固和自負,不僅(jin) 對儒學是一種挑戰,對自由主義(yi) 本身也是一個(ge) 問題,需要兩(liang) 者進一步深入交流和互動。毫無疑問,自由主義(yi) 要想紮根本土,必須儒家化,通過儒學解釋自己,適應中國,否則永遠是在天空跳舞,不能貼著地麵行進。
四是港台(海外)新儒家的批評。前麵我提到,“大陸新儒家”內(nei) 部存在很多進路和派別。若再考慮到“港台(海外)新儒家”,那麽(me) 當下儒學展開的麵向就更為(wei) 豐(feng) 富。就我個(ge) 人看法,“海外(港台)新儒家”的思想資源,對“大陸新儒家”的湧現是個(ge) 很大的激發,很難說哪一個(ge) “大陸新儒家”,比如郭齊勇、陳來、蔣慶、陳明、康曉光、秋風等等,沒有受到過“港台(海外)新儒家”的影響。
然而,如今的“大陸新儒家”,較之“港台(海外)新儒家”將儒學去政治化、去宗教化、去實踐化等特征,更注重儒學的再政治化、再宗教化、再實踐化,尤其是對自由和民主抱以警惕的態度,對內(nei) “聖開出新外王”持有不同的意見,更注重挖掘政治儒學的價(jia) 值和意義(yi) ,可以說問題意識更宏大、思維視野更開闊、解決(jue) 方案更傳(chuan) 統。因為(wei) 不同,所以兩(liang) 者之間互有批評。
目前“港台(海外)新儒家”對“大陸新儒家”的批評,主要表現為(wei) 兩(liang) 點:一個(ge) 是,認為(wei) 儒學隻適用於(yu) 培養(yang) 公民良好的德性,即隻適用於(yu) 個(ge) 人生活私域,不適用於(yu) 社會(hui) 政治公域,即儒學無法為(wei) 現代政治提供製度性、根本性的思想資源支撐;另一個(ge) 是,認為(wei) 儒學需要堅守“內(nei) 聖開出新外王”,即儒學重建和複興(xing) 的目的,就是要走自由、民主、憲政之路。我個(ge) 人認為(wei) ,前一個(ge) 觀點是儒學的“投降派”,後一個(ge) 觀點是儒學的“歧出派”,均是對儒學的一種自我矮化。
當然,我非常反對這樣一種說法,即因為(wei) “大陸新儒家”的崛起,導致了“港台(海外)新儒家”有了失落,有了怨氣,所以才激烈批評“大陸新儒家”——這種說法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不值得理喻。我認為(wei) ,“大陸新儒家”和“港台(海外)新儒家”的歧見,是儒家內(nei) 部的一種差異,源自各自麵臨(lin) 的問題大有不同,特別是“港台(海外)新儒家”身處的社會(hui) 政治秩序,已經相對良性和完善,而“大陸新儒家”身處的社會(hui) 政治環境,還需要探索和重建。無論如何,我願意指出兩(liang) 者目前麵臨(lin) 的一個(ge) 共同處境,即兩(liang) 岸三地,目前都麵臨(lin) 一種“新文革”的挑戰,或是極左思潮的“新文革”,或是自由主義(yi) 的“新文革”——如民粹化和獨立化相結合的“文化台獨”,都對儒學複興(xing) 構成了挑戰。當此之際,儒家儒學儒教界人士,宜樹立共同的危機意識和道統觀念,擯棄門戶之見,共同化解“去中國化”的挑戰。
以上是我對“大陸新儒家”及其批評者的一種簡略分析。這種分析是浮光掠影的,不是基於(yu) 學術、思想的係統分析。如果有說的不對的地方,請各位同仁批評指正。
附錄:感想和建議
我想,既然來到北大,我就從(cong) 馮(feng) 友蘭(lan) 先生說起。馮(feng) 先生說,人生有四種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我想借用馮(feng) 先生這個(ge) 分類,說企業(ye) 有三種境界:市場利潤境界、社會(hui) 責任境界、文化精神境界——後一境界,是企業(ye) 的最高境界。
敦和基金會(hui) 出資人的背景,我不太了解,但可以肯定地說,致力於(yu) 資助文化公益事業(ye) ,表明敦和背後的企業(ye) 和出資人,已經超越了市場利潤、社會(hui) 責任的境界,或者說超越了經濟人、道德人的境界,進入到了文化精神的境界,或者說進入到了文化人的境界。
敦和基金會(hui) 側(ce) 重於(yu) 關(guan) 注和支持中華文化,更是值得祝賀和歡迎。老祖宗千百年來關(guan) 於(yu) 人的生命生存生活的經驗和智慧,是我們(men) 的精神避難所,是從(cong) 根源上解決(jue) 我們(men) 是誰、從(cong) 哪裏來、到哪裏去這一大問題的出發點,是我們(men) 每個(ge) 人乃至整個(ge) 民族的文化宿命——包括對那些持質疑和解構立場的人來說,中華文化也是一座繞不開的山,至少他們(men) 要用深厚的學理闡明中華文化為(wei) 什麽(me) 不行。
敦和基金會(hui) 有意向與(yu) 伟德线上平台合作,非常有眼光。我和伟德线上平台主編任重兄已有二十年的交情,但我今天來不是為(wei) 他個(ge) 人站台,而是因為(wei) 他主辦的伟德线上平台,以及由此拓展開來的係列出版物、新媒體(ti) 等等,是當今全球最純正、最權威、最有影響力和號召力的儒家平台。與(yu) 伟德线上平台合作,就找到了儒家的大本營,進入到了中華文化複興(xing) 的主陣地。
前幾天,我注意到秋風兄的弘道書(shu) 院,資助了伟德线上平台3萬(wan) 元錢,秋風兄自己還很不好意思地說這是“抱團取暖。”實際上,秋風兄已是多次資助伟德线上平台,已經很財大氣粗了。我拿不出這麽(me) 多錢,給予伟德线上平台更多的是道義(yi) 上的支持!今天的很多人,陳明老師,米灣兄、秋風兄、永捷兄,都是在道義(yi) 上支持伟德线上平台。
我想強調的是,任重兄不是儒家文化的專(zhuan) 職人員,而是義(yi) 工,他帶領的團隊也都是義(yi) 工。十幾年來,伟德线上平台因缺乏資金支撐,各項活動舉(ju) 步維艱。我們(men) 常說,國家強了,國庫滿了,國人富了,但像伟德线上平台這樣真正堅守與(yu) 弘揚中華文化的平台,卻一直得不到任何的支持和資助——這是中國的一種恥辱!盡管如此,無論是誰,支持伟德线上平台,支持中華文化複興(xing) ,雖然是好事,且多多益善,但絕不能抱有施舍的心態。相反,我認為(wei) 這是你的福分,是給你與(yu) 聖賢同在的機會(hui) ,使你融入到整個(ge) 民族的文化生命,使你與(yu) 整個(ge) 民族的崇高精神一起脈動!
責任編輯:葛燦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