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慕朵生作者簡介:慕朵生,男,獨立學者,曾創辦中國儒教網暨儒教複興(xing) 論壇並任總編。 |
通三統為(wei) 大一統
——春秋公羊學的政治智慧與(yu) 現實啟迪
作者:慕朵生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五月初九日丙寅
耶穌2016年6月13日
《春秋》為(wei) 六經之首、專(zhuan) 門之學,所以先儒說“君子之於(yu) 春秋,沒身而已”。我這幾年學習(xi) 春秋公羊學,有個(ge) 粗淺體(ti) 會(hui) ,就是公羊學的政治思想主要有兩(liang) 條:一是“大一統”;一為(wei) “三科九旨”。兩(liang) 者在中國傳(chuan) 統政治中的實際運用,不同的時代各有不同的側(ce) 重點。如,兩(liang) 漢時期,適應國家統一需要而重“大一統”,以求“六合同風,九州共貫”;兩(liang) 宋時期,因應夷狄逼迫而重“異外內(nei) ”,以求“尊王攘夷”,並在“大一統”“大居正”基礎上衍生出“正統”觀念;清朝末年,對應西洋列強交侵而重“張三世”,以求“救亡圖存”。當下,發皇公羊學的政治思想,劉逢祿“通三統為(wei) 大一統”的觀點很有啟發意義(yi) 。
按照公羊學說法,“統者,始也”,所謂“大一統”,就其本義(yi) 而言,不是指國家、民族、政權、疆域、價(jia) 值的“大統一”,而是指“以統為(wei) 大”,即“以始為(wei) 大”,也就是要“大始”“貴始”“建始”“正始”,故何休說“政莫大於(yu) 正始”。換成現代術語,“大一統”就是強調政治的本源要端正,強調政治要有合法性和正當性,用蔣慶先生的話說,“大一統”就是關(guan) 於(yu) 建立合法政治秩序的學說。[①]
“大一統”要正哪些“始”呢?公羊學有“五始”之說:“元者,氣之始;春者,四時之始;王者,受命之始;正月者,政教之始;公即位者,一國之始。”“大一統”就是要“正五始”,何休說:“政莫大於(yu) 正始,故《春秋》以元之氣,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之政;以王之政,正諸侯之即位;以諸侯之即位,正境內(nei) 之治……五者同日並見,相須成體(ti) ,乃天人之大本,萬(wan) 物之所係。”
如何“正五始”呢?何休提出一個(ge) 很重要的原則:“繼天奉元”。所謂“元”,何休說得很清楚:“元者,氣也,無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據此,天地萬(wan) 物均由氣化而成,元氣是構成宇宙的基本質料,這是公羊學的元氣本體(ti) 論和宇宙生成論。[②]“奉元”,就是以元統天地、歲時、人道、政教、國家等萬(wan) 事萬(wan) 物,或說萬(wan) 事萬(wan) 物都要遵照宇宙的基本規律加以治理。
關(guan) 於(yu) “天”,何休沒有作更多的解釋,但在解釋“大一統”和“正五始”時,多次提到“王者受命於(yu) 天”,這個(ge) “天”,肯定不是自然的天、物質的天。至於(yu) 董子,說“天者,百神之大君也”,這個(ge) “天”,是超自然、人格化、有意誌、創造萬(wan) 物、主宰一切的天,是昊天上帝。另,《春秋》經文記載災異一百二十二次,突出的就是天人感應;記載郊祭十三次,強調的就是尊奉上天[③];《公羊傳(chuan) 》譏諷“天子僭天”,表明的就是上天的至高無上、不可僭越。事實上,尊奉上天或昊天上帝,不僅(jin) 是公羊學的一大傳(chuan) 統,也是整個(ge) 儒學和中國政治的一大傳(chuan) 統。
近世以降,學者多以人文主義(yi) 解孔子和儒教,甚至以儒教為(wei) 人文教。我以為(wei) ,二三之世,通過采取“絕地天通”的措施,人人作享、家為(wei) 巫史、民神雜糅的混亂(luan) 現象得以較好地克服,尊上帝敬鬼神的習(xi) 慣得以養(yang) 成。東(dong) 周以降,懷疑上帝鬼神的風氣又起,孔子一方麵堅信“獲罪於(yu) 天,無所禱也”,一方麵又以為(wei) 天道性命隻可意會(hui) 不可言傳(chuan) ,上帝鬼神隻可尊奉不可議論,所以通過自己“畏天命”“敬鬼神”的表率[④],通過作《春秋》、改新製的方式,重新確立了昊天上帝的絕對尊嚴(yan) 和崇高地位,重新確立了“天神、地祗、人鬼”的神聖、超越的價(jia) 值。[⑤]
總之,以“繼天奉元”為(wei) 基本原則的“大一統”思想,一則解釋了天地宇宙的起源,二則賦予了萬(wan) 事萬(wan) 物以統一性,三則強調了政治的本源要端正,為(wei) 政治秩序了確立一個(ge) 超越神聖的價(jia) 值,這是儒家最具特色、最為(wei) 重要的關(guan) 於(yu) 政治合法性的學說。其中,“奉天”論是政治神學,“繼元”論是政治哲學。[⑥]進而言之,“大一統”思想也是一種關(guan) 於(yu) 政教一體(ti) 的學說,所以何休說:“統者,始也,總係之辭。夫王者始受命改製,布政施教於(yu) 天下,自公侯至於(yu) 庶人,自山川至於(yu) 草木昆蟲,莫不一一係於(yu) 正月,故雲(yun) 政教之始。”
“大一統”思想表明,複興(xing) 公羊學的政治思想,既要講明“繼天”的政治神學,也要講明“奉元”的政治哲學,也就是要講明公羊學關(guan) 於(yu) 政教一體(ti) 的思想。如,中國文明上下五千年一直是政教一體(ti) ,西方政教先分後合,合而又分,拿西方政教分離模式衡量中國政教一體(ti) 模式,問題很大。在一個(ge) 據說是科學萬(wan) 能、唯物為(wei) 本、無神論盛行的國度,重建中國政教傳(chuan) 統,是非常必要的。中國如果不想成為(wei) 人類文明的另類,如果不想大規模引進外來的宗教,如果不想讓政治成為(wei) 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如果不想讓政治秩序缺乏價(jia) 值上的超越性和神聖性,那麽(me) “繼天奉元”的公羊學“大一統”學說,無疑是最好的思想資源。
在當下的一些儒家論說中,蔣慶先生的王道政治和儒教國教論,盡管不提政治神學這一名詞,但無疑是政治神學和政治哲學並建的進路,可謂是“老儒家”。陳明老師的儒教公民宗教說,是在政教分離的前提下彰顯儒家的宗教性,並試圖推動儒教在公共領域、政治生活中發揮一種價(jia) 值上的基礎性或支援性的功能和作用,可謂是“新儒家”。康曉光老師也持儒教國教論,但采取的是功利主義(yi) 和社會(hui) 科學的進路,“繼天奉元”付諸闕如,見用不見體(ti) 。當然,我注意到康老師近來在發掘《周易》的思想。康有為(wei) 認為(wei) ,《周易》“乾元統天”和《春秋》“以元統天”“繼天奉元”的思想是相通的——這對康老師或會(hui) 是個(ge) 啟發。
下麵再簡單說下“通三統”。何休在解釋“大一統”和“正五始”時,論述了“王者受命改製”的思想,提到了“三正”的概念,即“夏以鬥建寅之月為(wei) 正”“殷以鬥建醜(chou) 之月為(wei) 正”“周以鬥建子之月為(wei) 正”。“三正”,與(yu) 公羊家常說的“三微”“三色”“三元”“三教”等說法異名同實,而一歸之“三統”說。“三正”,即周為(wei) 天正、殷為(wei) 地正、夏為(wei) 人正,是就歲時正月講。“三微”“三色”是就物候變化講,其中“三色”指夏尚黑色,殷尚白色,周尚赤色。“三元”是就元始氣化講,即周以天元,殷以地元,夏以人元。[⑦]“三教”是就教化特色講,即夏教以忠,殷教以敬,周教以文。“三統”就其狹窄義(yi) ,是指形下層麵的“存二王之後”;就其寬廣義(yi) ,是個(ge) 囊括天地人三正,天地人三統[⑧]、天地人三元,黑白赤三色,夏商周三代,忠敬文三教等內(nei) 容的範疇。“通三統”,就像“太極含三為(wei) 一”一樣,將上述內(nei) 容通而為(wei) 一、統而為(wei) 辭,是個(ge) 帶有形上意蘊的政治哲學概念。
就形上意而言,所謂“通三統”,實質上就是通天地人三正,通天地人三元,通天地人三統,質言之,就是要通天地人,其在政治上的運用,就是“王道通三”,即“王者”“王政”“王道”都要通天地人。這點,蔣慶先生“王道政治”學說已論述得非常翔實清晰,不再贅言。我認為(wei) ,“大一統”的“繼天奉元”,“通三統”的“王道通三”,以及“君群民往”“天與(yu) 民與(yu) ”兩(liang) 個(ge) 概念,共同構成了公羊學最基本的政治範疇,是儒家關(guan) 於(yu) 政治合法性學說的主要內(nei) 容。要說明的是,通天地人的“天”,雖然帶有形上的意義(yi) ,但也是理一分殊的“天”,不是作為(wei) 形上本源的“天”。這點,蔣慶先生曾寫(xie) 了篇《王道圖說》的文章加以討論。但在這裏,蔣慶先生隻是籠統地說作為(wei) 形上本源的天,理一分殊為(wei) 天地人,沒有說這個(ge) 形上本源的天具體(ti) 何謂。我認為(wei) ,這個(ge) 形上本源的天,就是昊天上帝。這點,公羊家經常用“通天三統”表示,即以超越性、宰製性的昊天上帝,統攝理一分殊的天地人。《尚書(shu) 大傳(chuan) 》說:“天子存二王之後,與(yu) 己三,所以通天三統。”鄭玄以祭祀上帝解釋“通天三統”的天,說:“所存二王之後者,命使郊天,以天子禮祭其始祖受命之王,自行其正朔服色,此之謂通天三統。”至於(yu) 《隸釋》中說:“受天之佑,通天三統”,形上本源的天就是昊天上帝,就說得更清楚了。
就形下意而言,“通三統”的內(nei) 容主要有三點:一是“公天下”,即“王者必通三統,明天命所授者博,非獨一姓也”(《劉向傳(chuan) 》),“明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穀永傳(chuan) 》)。二是禮敬往聖、尊重傳(chuan) 統、師法前朝,即“王者存二王之後,使統其正朔,服其服色,行其禮樂(le) ,所以尊先聖,通三統,師法之義(yi) ,恭讓之禮,於(yu) 是可得而觀之”(《解詁》)。三是允許不同政治競爭(zheng) ,即“二王之後若有聖德,受命而王,當因其改之耶,天下之所安,得受命也,非其運次者”(《白虎通》)。可以說,“通三統”是一種非常偉(wei) 大的政治精神,體(ti) 現了政治為(wei) 公、政治寬容、政治更化、政治競爭(zheng) 的政治精神。
更重要的是,“通三統”還表現或可以表現為(wei) 一係列製度安排,主要是分封“二王之後”為(wei) 公國、為(wei) 大國,禮遇之、賓待之,不與(yu) 其他諸侯同,魯雖為(wei) 周公之後,亦不能比擬“二王之後”的封國。當下,很多學者提出了一些實際運用“通三統”的主張,如,蔣慶先生提出封滿清、存民國;張祥龍老師提出建立“儒家文化保護區”,體(ti) 現“通三統”中“興(xing) 滅繼絕”的精神;陳明老師提出“超左右,通三統,新黨(dang) 國”,肯定滿清、民國在中國政治譜係中的地位;齊義(yi) 虎兄針對“兩(liang) 國論”“兩(liang) 府論”提出“兩(liang) 朝論”,用於(yu) 關(guan) 照台灣問題;甘陽提出通孔夫子、毛澤東(dong) 、鄧小平,試圖融中華文化、社會(hui) 主義(yi) 、資本主義(yi) 三種傳(chuan) 統為(wei) 一體(ti) 。這些都很有啟發,很有意義(yi) ,是公羊學生命力的重要體(ti) 現。
就我個(ge) 人而言,我比較傾(qing) 向於(yu) 主張:建衍聖公國,都曲阜,轄濟寧,行儒家之治;存中華民國,都台北,轄台灣,行民主之治。我認為(wei) ,這樣的做法,既不是兩(liang) 國論,也不是一國論,又不是“聯邦製”或“邦聯製”,而是“國中建國、國中有國”,它不僅(jin) 是一種製度安排,更體(ti) 現了政治為(wei) 公、政治寬容、政治更化、政治競爭(zheng) 的精神——這樣下去,中國政治和中華文明才有希望。至於(yu) 蔣慶先生提出的以衍聖公為(wei) 衍聖王,虛君共和、議會(hui) 三院、太學監國的王道政治之路,規模和氣象更宏大,實現之將會(hui) 是個(ge) 漫長的過程,需要一步步往前推。
公羊家的觀點,多被視為(wei) “非常異義(yi) 可怪之論”,我今天的淺見,或亦不免如此。但這對我來說並不重要,因為(wei) 學習(xi) 和思考公羊學,對我來說是一種興(xing) 趣,不為(wei) 名來,不為(wei) 利往,君子之為(wei) 有樂(le) 乎此而已。
【注釋】
[①] 漢儒均視“大一統”為(wei) 儒家關(guan) 於(yu) 政治合法性的學說,此義(yi) 淹沒近兩(liang) 千年,蔣慶先生再明之。
[②] 王充說“五經之前,至於(yu) 天地始開,帝王初立,主名為(wei) 誰,儒生又不知也。”不確。
[③] 關(guan) 於(yu) 郊祭,《解詁》注曰:“帝,皇天大帝,在北辰之中,主總領天地五帝群神也。”
[④]“敬鬼神而遠之”之“遠”,當是周子“可遠觀而不可近玩焉”之“遠”,亦“敬”之義(yi) 也。
[⑤] 莊子說“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幹寶說“天地之先,聖人弗之論”,即是此意。
[⑥] 施特勞斯:政治神學是以神的啟示為(wei) 基礎的政治教誨,政治哲學則限於(yu) 人類頭腦獨力能夠觸及的事物,而政治科學注重以自然科學模式研究政治問題。
[⑦]《陳寵傳(chuan) 》:“三微成著,以通三統。周以天元,殷以地元,夏以人元。”
[⑧]《劉向傳(chuan) 》:“賢聖之君,博觀終始,必通三統。”顏注:“一曰天統,二曰地統,三曰人統。”
(2016年5月15日,在中國人民大學“當代中國文化變遷”研討會(hui) 上的發言)
責任編輯:葛燦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