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適應時代需要的新國學(方克立)
欄目:國學、國學院、國學學位
發布時間:2008-08-20 08:00:00
 |
方克立
作者簡介:方克立,男,生於(yu) 西元一九三八年,卒於(yu) 二零二零年,湖南湘潭人。先後在中國人民大學、南開大學、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研究生院任教,曾任中國哲學史學會(hui) 會(hui) 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hui) 哲學評議組成員,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研究生院院長。著有《中國哲學史上的知行觀》《現代新儒學與(yu) 中國現代化》等,主編有《現代新儒家學案》等。
|
新世紀出現的這次國學複興運動,合乎時代之潮流、順乎人心之所向。
首先,它反映了經濟迅速發展、國家日益強盛的中國民族文化的自覺,民族自信心的提高,再不把過去的貧窮、落後簡單地歸咎於自己的文化,而是意識到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恰恰是綜合國力競爭時代中華民族特有的資源優勢之一。今後的
世界如能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和而不同”為文明共存的原則,那麽,文化資源豐厚的國家和民族自然具有更強的軟實力,也理應對人類文明作出更大的貢獻。
其次,回顧中國走向近、現代的曆程,怎樣對待傳統文化始終是古今中西之爭的焦點之一。一百多年來,我們在這個問題上有太多的經驗教訓,中西對立、體用二元的思維方式以不同形式表現出來並深刻地影響著社會思潮,亟需用辯證理性去進行科學的清理和總結。特別是經過“文革”的反思,重估國學的價值和對它進行恰當的功能定位已經提上了日程。
第三,當代中國先進文化建設離不開傳統文化的根基,作為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馬克思主義也隻有與本土文化相結合才能在中國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我們今天要堅持和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大力倡導的以人為本、與時俱進、社會和諧、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理念,都從傳統文化中汲取了豐富的營養。積極健康地開展國學研究,有利於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
第四,中國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同時,也帶來了加強社會主義法製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雙重任務,中國傳統文化曆來重視廉潔奉公、敬業樂群、誠實守信、見利思義、知榮明恥的道德人格教育,可以為今天的反腐倡廉工作和對青少年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在全社會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提供有力的支援意識,人們對國學的呼喚是與對道德社會的期盼聯係在一起的。
第五,在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中華民族還有一個統一祖國的曆史任務,海峽兩岸同胞以及全世界華人除了同祖同根、血脈相連之外,共同的語言、文字、曆史和文化是聯結他們的天然精神紐帶,大力弘揚國學有利於增強民族凝聚力,維護國家的文化安全,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實現。因此,在今天出現複興國學、重建國學的強烈要求,決不是偶然的,而是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事業的內在的必然的要求。
黨的十七大提出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引領社會思潮,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這就為複興國學、弘揚中華優秀文化指出了正確方向。國學研究和國學傳播都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為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人心、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導社會道德風尚做出積極的貢獻。
曆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國學研究必須與時俱進,它必須與時代的主題以及我們所承擔的曆史任務相適應,因此,在今天複興國學、重建國學就是要創建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需要的新國學。
按照約定俗成的狹義國學概念,新國學研究的對象仍然是中國傳統的學術文化,這是一座蘊藏著豐富資源和寶藏的大山,是一個幾千年積累、傳承下來的知識寶庫。我們必須以虔誠、敬畏的態度來對待這個研究對象,首先要把包括古典文獻、出土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內的祖先的豐厚饋贈保護好,保存下來,然後才談得上對其進行整理、研究與合理利用。當然,保存、掌握資料並不是最終目的,還必須在此基礎上對中國傳統學術文化進行深入研究和具體分析,揭示其發展規律,形成服務於當代中國文化建設和積極參與人類文明對話的新國學理論體係。
怎樣創建適應社會主義時代需要的新國學,或者說,怎樣建立國學的當代形態,我認為袁行霈教授講得比較平實,就是要有三個“態度”:分析的態度,開放的態度,前瞻的態度。
所謂分析的態度,就是要分清國學中的精華和糟粕,吸取其精華,剔除其糟粕。上個世紀的“整理國故”運動,也聲稱要用科學的方法、分析的態度來補救傳統國學過於籠統雜蕪、沒有條理係統之弊。他們采取的分析方法,主要是近代西方的進化論、實用主義和實證主義等資產階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科學與哲學的發展以及曆史實踐都證明這些並不是正確認識社會曆史和傳統思想文化的科學方法,隻有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論和曆史唯物論,才為國學研究提供了真正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所以,創建適應社會主義時代需要的新國學,就是要用馬克思主義的分析方法對中國傳統學術文化進行係統的清理、批判、重釋與重構,棄糟取精,推陳出新,形成真正科學的、傳統與現實貫通的人文學術體係,充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文化的內容。
所謂開放的態度,就是要處理好中外文化的關係,既要樹立民族文化主體意識,又要善於學習、吸收世界各民族的優秀文化成果,博采眾長,為我所用,使中華文化不斷獲得新的發展生機。這就是立足本國、麵向世界、洋為中用的方針。幾千年國學傳承與發展中有豐富的對外開放的曆史經驗,印度佛教的傳入對中國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16世紀末葉以來的中西文化大交流更是全麵改變了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麵貌。另一方麵,我們也有閉關自守、拒絕學習外國先進文化而使自己落後挨打的曆史教訓,在經濟全球化時代把自己封閉起來更加不可想象。因此,新國學必須堅持中國文化中的天下主義理念,拒絕狹隘民族主義和文化封閉主義,以更加自信和開放的心態來對待外來文化。同時新國學也要把經過科學闡釋的“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具有普世意義的中國傳統智慧貢獻給全人類。
所謂前瞻的態度,就是要正確處理古今關係。國學研究的對象是中國傳統的學術文化,是“古學”、“舊學”或“國故”,但國學研究的目的並不是要複古,讓曆史倒退回去,不是抱殘守缺,迷戀於故紙堆,而是要立足現實麵向未來,為中國當前的現實和未來的發展提供曆史智慧和有價值的思想資源。傳統思想文化中哪些是民主性的精華,是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的東西,哪些是封建性的糟粕,是落後的要被曆史淘汰的東西,隻能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為試金石和取舍、揚棄的標準。這就是立足現實、理解傳統、古為今用的方針。新國學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一部分,還要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為加快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爭取早日成為世界經濟強國和文化大國做出貢獻。
迄今為止的國學研究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一是傳統國學研究階段;二是用資產階級世界觀和方法論來“保存國粹”、“整理國故”的階段;三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新國學研究階段。所謂分析的態度,開放的態度,前瞻的態度,正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新國學所應具有的基本品格。
新國學是在吸收前人一切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包括乾嘉學派和“疑古”、“信古”、“釋古”學派,以及章太炎、梁啟超、王國維、胡適等人的有價值的國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指導原則,全麵總結和清理前人給我們留下來的學術文化遺產,構建中國傳統人文學術,包括中國古代史、中國文學史、中國哲學史、中國經學史、中國政治思想史、中國宗教思想史、中國科學思想史……等等的新學科體係,形成對於中國古代社會和傳統思想文化的真正科學的認識。
這項工作並不是今天才開始做的,中國前輩馬克思主義學者已經做了許多開創性的工作,我們不過是繼承他們的事業,利用曆史給予的複興國學、重建國學的新機遇,把新國學的研究和理論建設再向前推進一步。就拿中國哲學史、思想史學科來說,侯外廬學派從上個世紀40年代起,就以注重“實事求是”和“獨立自得”的馬克思主義學術精神,在清理中國傳統思想的發展脈絡、建立思想史與社會史的密切聯係、發掘被埋沒的“異端”思想資料等方麵做了大量工作,使我們對國學的內涵和發展軌跡有了更全麵的認識。匡亞明先生主持編寫的《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也是用馬克思主義觀點總結研究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一項係統工程,叢書宗旨在匡老親自執筆寫的《孔子評傳•導論》中講得很清楚,它所闡明的正是新國學的基本原則。我還想提到張岱年先生的未完成著作《天人新論》,它對天人、理事、心物、兩一、知實、能所、群己、義命等中國傳統哲學問題力圖作出辯證唯物論的新解,提出了“天人本至”、“物統事理”、“知通內外”、“以兼和易中庸”等一係列重要命題,無疑也是創建新國學的一次有意義的嚐試,給後人留下了諸多啟發。我們注意到,中央最近把中國哲學史、中國政治思想史等學科教材編寫列入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這一舉措對新國學的建設和發展將起到重要的理論導向作用。
新國學是實事求是之學,也是與時俱進之學。隨著時代的發展,資料積累的豐富,理論和方法的成熟,其古為今用的任務可能還會不斷有所調整和發展變化,在創建新國學的過程中出現認識分歧和“百家爭鳴”的情況也是很正常的,但它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地位不會改變,中國人永遠需要到它那裏去尋找自己的文化根源和民族身份認同,到它那裏去汲取智慧和力量。我們相信,經過若幹代人的努力,在近現代學術轉型中曾經被邊緣化的國學必將以新的麵貌重新進入中國學術文化的主流和中心,它的命運與國家的興衰是緊密聯係在一起的。
(本文係作者在中國社科院首次“國學研究論壇”上的發言摘要)
原載於2008-08-04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