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來、劉夢溪、梁濤等】今天怎樣學國學?

欄目:演講訪談
發布時間:2016-05-31 12:47:51
標簽:

 

 

今天怎樣學國學?

作者:陳來、劉夢溪、梁濤等

來源:共識網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四月廿四日壬子

           耶穌2016年5月30日


 

1

 

共識網:您對兒(er) 童讀經怎麽(me) 看?您會(hui) 讓自己的小孩從(cong) 小就讀經嗎?

 

劉夢溪(中國藝術研究院終身研究員、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兒(er) 童讀經沒什麽(me) 不好,但是讀經的方式值得講究,第一不要行跪拜禮,再一個(ge) 也沒有必要穿上古代的袍服,搖頭晃腦在那裏讀經,念就好好地念,規規矩矩地念,不要搞怪,學習(xi) 經典、學習(xi) 國學不要搞怪。

 

陳來(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中國哲學史學會(hui) 會(hui) 長):要不要讓小孩讀經,是家長們(men) 的自由選擇。有人願意倡導,有人願意參加,都是自願的,無可厚非。很多家長願意讓小孩子讀一些經典,不管是文學的還是文化的。也有人比如王財貴推廣讀經很熱心,在台灣已經成功運作了很長一段時間。我作為(wei) 一個(ge) 外人覺得讀經有必要,正好我們(men) 現在也需要。現在反對讀經的理由是你讓那麽(me) 小的孩子隻去背誦不求甚解,我覺得很多東(dong) 西(即使詩詞),即使當時講解弄懂了,也是很表麵的懂。小時候背的東(dong) 西要到後來長大了才能漸漸加深理解。這句話什麽(me) 意思,這句詩什麽(me) 意境,要表達怎樣的感情,理解需要一個(ge) 過程。

 

梁濤(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我不反對兒(er) 童讀經,但還是應該注意方法。現代和古代不太一樣。古代人接收的信息相對少,你隻要具有儒家經典的知識,在傳(chuan) 統社會(hui) 度過一生基本是夠用的,故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所以古代會(hui) 強調先把經書(shu) 背下來,然後在成長的過程中慢慢體(ti) 會(hui) 、理解。另外,古代有科舉(ju) 製度,而人記憶力最好的時候是在少年時代,這時候背經書(shu) 對應試是有好處的。

 

但今天的社會(hui) 環境很不一樣了。信息時代的知識廣博如煙海,僅(jin) 僅(jin) 學習(xi) 儒家經典是不夠的,所以教育得強調根據孩子不同年齡段的興(xing) 趣和特點來安排讀書(shu) 。從(cong) 這點出發,我覺得一開始比較複雜的經典就不要讓孩子讀了,三字經讀一讀還行,唐詩宋詞讀一讀還行,或者一些古人寫(xie) 得好的文章。等到一定年齡段之後再來讀經典會(hui) 更好。

 

我是國學院的老師,但我會(hui) 尊重自己孩子的興(xing) 趣和選擇。很小的時候他就開始閱讀,但主要是中外名著和科幻故事。如果他對古代經典有興(xing) 趣,來問我,我會(hui) 給他講解。我記得給他講過老子中的辯證法思想。他大開眼界,產(chan) 生了更濃厚的興(xing) 趣。

 

王大千(孔子基金會(hui) 理事長):我覺得兒(er) 童讀經是一個(ge) 很好的啟蒙教育.從(cong) 多年實踐來看,兒(er) 童讀經對其成長是有幫助的,從(cong) 小的知識積累也好,國學功底也好,都是有幫助的。當然也有不同的聲音,但是我覺得總的來講還是利大於(yu) 弊。我們(men) 開辦了許多中小學版的孔子學堂,學堂發展實踐證明,孩子從(cong) 小讀經是有利於(yu) 他們(men) 成長的,是好是壞的東(dong) 西,他們(men) 慢慢會(hui) 分辨出來的,因為(wei) 經典在價(jia) 值觀上是沒有問題的。

 

陳尚君(中國唐代文學學會(hui) 會(hui) 長、複旦大學中文係教授):不要讀經,不要讀經,讀什麽(me) 經,那些人是有些無聊,哈哈。

 

鄒明(鳳凰網總編輯、鳳凰新媒體(ti) 副總裁):我覺得兒(er) 童讀經更多的是一種形式,但這個(ge) 形式又是必要的。因為(wei) 我們(men) 現在是個(ge) 互聯網的時代,比較浮躁,特別是當今這個(ge) 社會(hui) 我們(men) 對於(yu) 經濟利益最大化的追逐,每個(ge) 人都是自私的,我也不必苛責。但是確實人們(men) 對中華文化越來越淡薄,那麽(me) 從(cong) 小強製性地讀經,打下這麽(me) 一個(ge) 烙印,哪怕這更多的是形式主義(yi) 也是好的。所以有人從(cong) 小學開始,從(cong) 兒(er) 童開始讀經我覺得這是必須的。讀經如果成為(wei) 是義(yi) 務教育的一部分的更好,就是從(cong) 小培養(yang) ,就像我們(men) 教育孩子,必須得強製性的。我同意這一點。

 

汪少華(中國訓詁學研究會(hui) 副會(hui) 長、複旦大學教授):如果孩子有時間,家長又讚同,你講的他也樂(le) 意聽,那兒(er) 童讀經我是讚成的。兒(er) 童讀經會(hui) 有好處,因為(wei) 小時候讀的以後很難忘記,當時雖然不理解,長大後生活閱曆多了回味起來會(hui) 有共鳴,產(chan) 生作用。但是不要成為(wei) 孩子的負擔,不能強製兒(er) 童讀經,比如家長說這個(ge) 東(dong) 西好,而孩子說我不樂(le) 意,那就不要勉強。所以說讀經不是壞事,但成為(wei) 負擔或加重負擔就會(hui) 成為(wei) 壞事。“學而時習(xi) 之”的“時”非常要緊,講訓詁的會(hui) 告訴你“時”不是時時,而是“一定條件下的某一適當時機”,就是孩子對學習(xi) 這個(ge) 有動力的時候,這個(ge) 動力或許是你提升起來的,或許是他自願的,那他就願意去學習(xi) 複習(xi) 。

 

共識網:那現在的孩子需要從(cong) 小學習(xi) 訓詁嗎?

 

汪少華:訓詁就是解釋古代的語言,現在的孩子對訓詁的學習(xi) ,應該是體(ti) 現在老師或教育者講解古代詩文的具體(ti) 過程中,是你要應用正確的訓詁方法,要講出所以然,讓他們(men) 聽得明白清楚,從(cong) 而形成正確的方法。比方說“汽車跑得快”,“快”是速度快;成語“大快人心”,“快”是愉快、高興(xing) 。“快”字是個(ge) 形聲字,豎心旁,所以它的本義(yi) 就跟心理狀態有關(guan) ,本義(yi) 據《說文解字》說是愉快、高興(xing) ,而速度快是引申義(yi) 。怎麽(me) 從(cong) 高興(xing) 引申到速度快了呢?因為(wei) 人高興(xing) 的時候,時間不知不覺就過去了,《西遊記》裏小猴子對孫悟空說“天上一日,下界一年”,這種神話反映著古人的心理,天上比人間舒服歡樂(le) ,所以神仙活得快,人間一年在天上隻當一日過。這樣的解釋不僅(jin) 弄清楚了“快”的本義(yi) 和引申義(yi) 的聯係,而且懂得了“歡樂(le) 感就是無時間感”,明白了人生的某一種心理狀態。講清楚所以然,不能隨心所欲,而要遵循語言規律,這就要求老師或教育者認真深入學習(xi) ,懂得正確的訓詁方法。

 

2

 

共識網:您怎麽(me) 看林毓生"傳(chuan) 統的創造性轉化"這樣一種觀點?

 

陳來:“創造性轉化”隻是零散地從(cong) 傳(chuan) 統裏麵找一些現代需要的東(dong) 西,對林毓生來講就是民主。林毓生講得很簡單,就是你要從(cong) 傳(chuan) 統裏麵找到那些元素,跟現代改革結合,用到今天的生活中去。這和我們(men) 的觀念還不完全一樣,因為(wei) 我們(men) 有一個(ge) 離開現代應用,從(cong) 更廣、更高的價(jia) 值來看傳(chuan) 統文化。總體(ti) 上來說,林毓生缺乏一種繼承與(yu) 弘揚的觀念。其實他還是受到五四的影響,隻是五四是徹底否定的反傳(chuan) 統辦法,林毓生是部分否定要強調轉化,方式不一樣。當然他沒錯,還是要從(cong) 傳(chuan) 統裏找一些東(dong) 西能夠符合現代社會(hui) 生活需要。

 

梁濤:這個(ge) 講法說了很多年,基本是一個(ge) 共識,學術界沒有人會(hui) 反對。問題不在於(yu) 要不要轉化,而在於(yu) 怎麽(me) 轉化。曆史上儒學的複興(xing) 是通過對經典的重新闡釋來實現的,把我們(men) 時代的生活感受和問題意識帶入到經典中,然後從(cong) 經典中部分找到解決(jue) 的辦法。這就是古人說的“六經注我”和“我注六經”。二者結合起來就是“傳(chuan) 統的創造性轉化”。但我們(men) 今天還沒看到很成功的範例,說明我們(men) 這個(ge) 時代還沒有產(chan) 生立足於(yu) 傳(chuan) 統、紮根於(yu) 傳(chuan) 統的新思想體(ti) 係。這是我們(men) 這一代知識分子應該努力的目標。

 

王大千:國學跟現代價(jia) 值(自由、民主等)不矛盾,因為(wei) 中國人的國學是生活化的,它不是單純的學術或者學問,對於(yu) 中國人來講,這是一種文化,也是精神教育和價(jia) 值觀教育,都融合在一起,是不矛盾的。

 

鄒明:我覺得首先這是時代的要求,我也不能說完全很保守,經史子集那些讀了就行,一是現在的傳(chuan) 播手段越來越多了,再一個(ge) 就是說模式也必須改變了,就是說,再也不可能教人們(men) 去讀那種線裝本的經書(shu) 了。我覺得模式改變之後,內(nei) 涵也要有一些新的變化,因為(wei) 必須得讓現代人接受嘛,就像我們(men) 看一些文言文,得先看注腳,再看原文。所以這也是為(wei) 什麽(me) 現代人需要對國學有一些新的內(nei) 涵認識和新的傳(chuan) 播手段的原因。

 

3

 

共識網:四書(shu) 代替五經成為(wei) 新的經典體(ti) 係,得以有宋明理學的新開展。杜維明先生曾有一個(ge) 提法說要構建現代新經學,如果當代的儒學複興(xing) 要構建新的經典體(ti) 係的話,您覺得會(hui) 是哪些經典?

 

陳來:學者可以嚐試提出一些經典作為(wei) 備選。比如有人說可以把《禮記》整個(ge) 都算上。不僅(jin) 僅(jin) 專(zhuan) 提其中的兩(liang) 篇《大學》《中庸》。也有的學者比較強調《荀子》。我看各自都有一定的道理。學者可以有建議,但還是要經過曆史的檢驗。四書(shu) 不是朱熹說了之後大家就立即接受了,也是經過很長時間大家才接受。有人提各種方案都可以,隻是要經過曆史的選擇。

 

共識網:還有一個(ge) 觀點認為(wei) ,不能隻是儒家經學的複興(xing) ,應該把儒家當成諸子學的一種來複興(xing) ,同時恢複其他的子學,您怎麽(me) 看?

 

陳來:儒家複興(xing) 應該是全麵的複興(xing) ,不是僅(jin) 僅(jin) 一個(ge) 方麵,僅(jin) 僅(jin) 是經學的複興(xing) 或者子學的複興(xing) 都不夠,應該是全麵的。子學更強調思想,不僅(jin) 是一個(ge) 靜態的體(ti) 係,而且是一個(ge) 不斷傳(chuan) 承的曆史過程,這個(ge) 曆史過程形成了很長的傳(chuan) 統,這個(ge) 傳(chuan) 統的複興(xing) 是動態的,不能說隻是一個(ge) 靜態傳(chuan) 承。另外它有不同層次,有的是比較學術的層麵,有的是在社會(hui) 文化層麵,還有一些在教育層麵,啟蒙層麵,儒家的複興(xing) 應該是整個(ge) 儒家文化的複興(xing) ,而不是它的某一個(ge) 經典研究的複興(xing) 。

 

共識網:儒家會(hui) 有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嗎?

 

陳來:不一定要有。生活方式要能夠普遍化。比如先秦時候儒家穿大寬袖的衣服,搬到今天來肯定不可能。宋代人穿的衣服和唐代人也不一樣,服裝是外在的,當然有些人願意用它來表達自己,這也無可厚非,不用使勁兒(er) 罵。但是要點不在外在形式,先秦儒家早就說了:“儒者在行不在服。”儒行比儒服更重要。複興(xing) 應該包括儒行的複興(xing) ,而不僅(jin) 僅(jin) 是服裝。

 

4

 

共識網:很多人對老板國學班有比較大的偏見,傳(chuan) 統文化的社會(hui) 通識教育如何展開?

 

梁濤:大家對老板班不滿,意主要有兩(liang) 點原因——一個(ge) 是高收費,一個(ge) 是片麵地講厚黑學和成功學,而不是去弘揚國學中更根本的價(jia) 值觀。但這些年,很多企業(ye) 家和高管願意學國學,說明他們(men) 有這方麵的需要,想從(cong) 傳(chuan) 統中吸取一些東(dong) 西,來豐(feng) 富和完善自己的企業(ye) 管理。我碰到過很多企業(ye) 家,也給他們(men) 講過課,知道他們(men) 的需要所在。由於(yu) 他們(men) 不是專(zhuan) 業(ye) 的國學出身,基礎比較差,想很快了解和把握國學的本質,馬上用到管理中、見到實效,這樣往往適得其反。因為(wei) 國學強調的是長期的積累和修養(yang) ,是一種智慧和眼界。隻有達到這個(ge) 程度,國學的作用才會(hui) 顯現。抱著急功近利的態度學習(xi) ,往往欲速則不達。這是值得注意的。

 

我覺得通識教育這一塊需要引導,分兩(liang) 方麵來說。一是作為(wei) 普及推廣傳(chuan) 統文化的教育者,要懂得企業(ye) 家的需求,你要了解企業(ye) 中出現的問題是什麽(me) ,把國學和管理學結合起來;二是你要傳(chuan) 遞一種正確的價(jia) 值觀,從(cong) 誠信、守法、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去傳(chuan) 播引導企業(ye) 家,立足於(yu) 企業(ye) 的長遠發展,做一個(ge) 奉公守法的公民,而不是急功近利。這方麵在傳(chuan) 統經典裏有很多可供借鑒的例子。

 

共識網:公立學校體(ti) 製中的傳(chuan) 統文化教育又如何展開?

 

梁濤:這需要探索和建立起一套教學體(ti) 係。我們(men) 目前的教材、師資隊伍培養(yang) 都有很大的欠缺。因為(wei) 儒學和宗教不一樣,傳(chuan) 播主要還是靠教育係統,所以儒學內(nei) 容得進入到大中小學教育中去。從(cong) 入學開始,就一點點滲透和融入。這是非常重要的,之前承擔這樣功能的是語文教育。語文教育包含了一部分國學內(nei) 容,但遠遠不夠。語文教育和經典教育還是不一樣,經典教育是培養(yang) 德性,使人成為(wei) 真正的人。要把語文教育向成德教育轉化。其實政府和民間都意識到這個(ge) 問題了。去年我在海澱區敬德書(shu) 院給中小學教師講了一年孟子課,這也是一種國學進入中小學教育的努力和嚐試。

 

劉夢溪:我有個(ge) 建議就是小學中學大學裏麵的一二年級都應該有國學課,這樣的國學教育就比較正規。

 

王大千:我覺得傳(chuan) 統文化教育應該是一種家庭教育和社會(hui) 教育,再延伸為(wei) 一種生命教育,而不是單純的知識教育,尤其在衣食住行、人情世故、接人待物之間生活化的教育更有好處,而不是都加給學校,都變成一種學校教育。因為(wei) 今天我們(men) 的家庭教育和社會(hui) 教育是一個(ge) 短板,是有缺失的。其實難度也不大,現在國學學習(xi) 是隨時隨地的,家長沒有基礎的話可以跟孩子共同學習(xi) ,實際上也有一些嚐試。現在學習(xi) 條件、方法都不是問題,關(guan) 鍵是觀念,怎麽(me) 來認識這種學習(xi) 。

 

責任編輯:姚遠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