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公子】默默做著本應平常不過的事

欄目:民間儒行
發布時間:2016-05-31 12:47:06
標簽:

 

 

默默做著本應平常不過的事

作者:麒麟公子

來源:“學而草堂”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四月廿四日壬子

           耶穌2016年5月30日


 

默默做著本應平常不過的事

 

——0523-0529各課程心情雨露選刊

 

一、解經小組古舊書(shu) 店小分隊——5月23日第39次課程

 

青沐:

 

聽夫子發出“吾已矣夫”之歎,於(yu) 此斯文末路之時,願自警肅,勿感於(yu) 時,勿傷(shang) 於(yu) 懷,勿沉虛妄。

 

從(cong) 今,進取。

 

二、解經小組萬(wan) 象書(shu) 院小分隊——5月26日第12次(最後一次)課程

 

竹影落在了哪?

 

三、演禮小組文廟小分隊——5月28日第10次課程

 

元堃:

 

真如夫子所言啊,時間如水般流逝,轉眼間就隻剩最後三次課程。從(cong) 一開始隻是單純的喜歡傳(chuan) 統文化和漢服,經過演禮小組的課程之後,已經對於(yu) 禮有了更充分的了解,我想這就是一種生命的成長吧,日積月累,生命逐漸完善,敦厚。

 

今天最特別的事,就是一群小朋友來和我們(men) 一起上課,看到小朋友們(men) 排成一排,對孔子像行禮,忽然感受到,這或許就是一種傳(chuan) 承吧,中華文化,也正是因為(wei) 有了這種傳(chuan) 承,才一代一代,生生不息,善莫大焉!

 

 

 

(子和同學為(wei) 將要行禮的小朋友們(men) 整理衣冠)

 

子和:

 

今天不同於(yu) 往常的一點就是大雄學長帶來了十個(ge) 小朋友,一到五年級都有,真的好小啊,看著他們(men) 鬧騰的樣子感覺特別熟悉啊哈哈。嗯,和小朋友在一起固然會(hui) 感受到青春與(yu) 童真,但同時在老師給小朋友們(men) 講東(dong) 西時候也感受到了一些不一樣的東(dong) 西:真的,文化是需要傳(chuan) 承的,文化所散發的力量也是很強大的,文化的底蘊更是自身需要積累起來的。

 

文化底蘊特別深厚造就了講的東(dong) 西也有了新的定義(yi) ,比書(shu) 本直接看更加覺得貼近生活。老師帶著我們(men) 演禮,教小朋友們(men) 行禮、講文廟的淵源,這些又是一種文化的傳(chuan) 承。有一種明覺朗雅的精神和一種平和的真實吧。文化的傳(chuan) 承也需要現在這個(ge) 快節奏的社會(hui) 有這麽(me) 一群人去放慢些腳步,看看走過時的路,再去尋找並且帶著一顆不趕路前進的心。與(yu) 我而言也是一種養(yang) 心吧。

 

四、演禮小組狀元博物館小分隊——5月29日第10次課程

 

青沐:

 

“主人阼階下,少東(dong) ,西向。”

 

“將冠者即席,西向”

 

“讚者即席,如其向”

 

……

 

冠禮演禮角色體(ti) 驗進行中。ACTION

 

諸生臉上第N次露出了十分科幻的表情,相互打眼色,角色、方向混沌一片。NG NG NG

 

漢代大儒鄭玄注曰:“禮者,體(ti) 也,履也。統之於(yu) 心曰體(ti) ,踐而行之曰履。”

 

終是深刻體(ti) 會(hui) 到“不學禮,無以立”之感受,汗O_o"

 

 

 

(演禮前的準備)

 

知和:

 

“不學禮,無以立。”

 

今天模擬整個(ge) 成人禮過程時,感觸最深的便是這句話。相信全組同學也都有同感。

 

在模擬不同角色時,對應不同身份,“合乎禮”的行為(wei) 便會(hui) 各不相同——隻有成為(wei) 一個(ge) “知禮”的人,才會(hui) 清楚明白地知道,自己在社會(hui) 中、家庭中的位置和該承擔的責任;隻有大家都真正“知禮”,才是對人情最好的體(ti) 貼,無論何種身份,才能得到本應有的對待。

 

雁雖不敏,請事斯語。

 

五、詩經小組禪茶琴韻小分隊——5月29日第7次課程

 

元堃: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也是我之前經常會(hui) 吟誦的一句話,但是昨天聽老師講解完《黍離》,才知道原來這句話中蘊含了如此深切的悲傷(shang) 。

 

那是對一個(ge) 巨大王朝的追思或者說更多的是感傷(shang) 與(yu) 無奈,對比周室初興(xing) 的詩,那樣的昂揚向上,那樣的開拓進取。一步一步,看著道旁的“彼黍離離”,仿佛看到一個(ge) 以禮樂(le) 治國的偉(wei) 大王朝慢慢走向飄零墮落,最悲的情感,大抵就是如此了吧。

 

子和: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傳(chuan) 統的典籍總是能像這樣用簡單的語句講出令人深思的話來。今天學的是《黍離》,一首亡國的詩,這種大國不複的篇章讀的讓人感覺“愴然而涕下”,甚是哀傷(shang) 。

 

其中最耳熟能詳的便是那句“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這句話讓我在文章之外有了一些別的思索。想起來以前有位同學的心情雨露中說了一句話特別讓我記憶深刻:像每次在狀元府讀書(shu) 、上課時候,有人問“你們(men) 在做什麽(me) ,為(wei) 什麽(me) 穿成這樣”的時候,總是語塞,我們(men) 做著本應平常不過的事,又該怎麽(me) 向人去解釋呢?是啊,的確是這樣,我也經常被不同的人問我說:你穿成這樣幹嘛啊?你學那些傳(chuan) 統文化知識有什麽(me) 用啊?不會(hui) 浪費時間嗎什麽(me) 的。其實,每次被這麽(me) 問到,心裏是無力的,我不知道該怎麽(me) 跟別人講起,但又特別想讓ta知道我在做什麽(me) ,與(yu) 我而言意義(yi) 在哪。

 

但,也就像《黍離》所展現的一樣,我有心有力,但不知從(cong) 何去說也不知從(cong) 何去做,唯有繼續默默做著我認為(wei) 本應平常不過的事。“少年強則國強”,我知道我們(men) 每一個(ge) 單獨的力量太小也不能帶來什麽(me) ,但我相信,當有了千千萬(wan) 萬(wan) 個(ge) 和我們(men) 有一樣想法也願意去做的人之後,一定也不會(hui) 像現在這般無力。

 

今天還有個(ge) 前奏就是大家一起朗讀《詩經》,不同於(yu) 第一次通讀這本書(shu) 時候的老師讀一句我們(men) 讀一句,這次是大家一起讀。然後就是感覺中途不知道為(wei) 什麽(me) 大家就越讀越快,感覺要飛起來的樣子!啊哈哈^O^這種方式的讀書(shu) 我感覺也是更能曆練我的耐心啊,所謂“書(shu) 讀百遍,其義(yi) 自現”,我也要聽老師的話像青沐姐姐這樣踏實平和學習(xi) 才是呢。

 

責任編輯:姚遠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