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立林】打開走近孔子的“通道”——讀王恩來《走近孔子》

欄目:新書快遞
發布時間:2016-05-30 19:25:57
標簽:
宋立林

作者簡介:宋立林,男,字逸民,西曆一九七八年生,山東(dong) 夏津人,曲阜師範大學曆史學博士。現任職曲阜師範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教育中心副主任,孔子文化研究院副院長(兼),中華禮樂(le) 文明研究所所長,兼任喀什大學國學院院長,貴陽孔學堂學術委員會(hui) 委員,中華孔子學會(hui) 理事,山東(dong) 曾子研究會(hui) 副會(hui) 長,《孔子研究》副主編,《走進孔子》執行主編等。著有《孔門後學與(yu) 儒學的早期詮釋研究》《出土簡帛與(yu) 孔門後學新探》《儒家八派的再批判》《孔子家語通解》《孔子家語探微》《孔子文化十五講》《孔子之道與(yu) 中國信仰》等。

  

 

 

打開走近孔子的“通道”

——讀王恩來《走近孔子》

作者:宋立林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首發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四月廿四日壬子

           耶穌2016年5月30日

 

 

 

近年來,有關(guan) 孔子的著作,不論是研究論著,還是普及讀物,可謂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應該說是一個(ge) 可喜的現象。最起碼說明中國人開始意識到,孔子對於(yu) 我們(men) 的意義(yi) 所在,並開始尋求走近孔子的通道。不佞身居聖地曲阜,不揣愚鈍,在業(ye) 師楊朝明先生指導下,研習(xi) 孔學,以傳(chuan) 播孔子文化為(wei) 職誌,對於(yu) 相關(guan) 孔子的書(shu) 籍自然多所措意,幾乎達到了“逢孔即買(mai) ”的程度,因此,寒齋所存有關(guan) 孔子、《論語》的著作,不下百餘(yu) 種。然而除去先儒之注疏,真正能夠引起不佞共鳴、啟發筆者思考的今人論著,其實並不多見。錢穆先生的《論語新解》、李澤厚先生的《論語今讀》,可謂常讀常新。張祥龍先生以現象學來解讀孔子思想的大著《孔子的現象學闡釋九講》,也是啟發良多。徐剛先生《孔子之道與(yu) <論語>其書(shu) 》、王健文先生《流浪的君子》、鮑鵬山先生《孔子傳(chuan) 》、《孔子如來》等解讀孔子思想之書(shu) ,也都是別具匠心,不佞非常喜歡的讀本。

 

  


最近又得有關(guan) 孔子、《論語》書(shu) 籍若幹部,其中一部《走近孔子》(現代出版社,2016年1月版,48元),使我倍感親(qin) 切,不忍釋卷。盡管手頭事務繁多,我還是用了三天零散時間,從(cong) 頭至尾,一字一句讀完了。

 

《走近孔子》的作者是王恩來先生。“作者簡介”中寫(xie) 明,作者為(wei) 遼寧省孔子學會(hui) 的名譽會(hui) 長、國際儒聯的理事。其實,不佞還知道,作者還有另一層身份:遼寧省營口市人大常委會(hui) 主任。我雖不認識作者,但是數年前曾讀過他的另一部專(zhuan) 著《人性的尋找——孔子思想研究》。說實話,當時那本書(shu) 並沒有細讀,也許是內(nei) 心有一種偏見:官員寫(xie) 的書(shu) ,會(hui) 有什麽(me) 價(jia) 值呢?但是,當我現在讀完了《走近孔子》之後,我發現那隻是一種成見和偏見。眾(zhong) 所周知,在中國古代,我們(men) 所熟知的那些大學者、大思想家們(men) ,大都有過從(cong) 政經曆,屬於(yu) 士大夫階層。盡管今天這樣的“學者型官員”還不是很多,甚至是鳳毛麟角,但終歸還是有的,而且會(hui) 越來越多。

 

就我匆匆閱讀一過的感覺而言,作者對孔子的理解是係統而全麵的,是中正而平實的,是帶著溫情與(yu) 敬意的。比如他對孔子進行了這樣的概括:“在禮崩樂(le) 壞、信仰缺失的春秋時代,孔子一生致力於(yu) 優(you) 秀曆史文化傳(chuan) 統的總結和傳(chuan) 承,並在此基礎上,以仁為(wei) 核心價(jia) 值取向,以中庸為(wei) 理性的方法,以禮為(wei) 社會(hui) 行為(wei) 規範,獨創了一套凸顯人性哲學的信仰體(ti) 係。”(頁326)將孔子思想的意義(yi) ,落實為(wei) “人性哲學的信仰體(ti) 係”,無疑是深有見地的。這說明作者對孔子的認識有其高度,絕非今日所謂“心靈雞湯”所能比擬。

 

不佞以為(wei) ,這部書(shu) 既超越了心靈雞湯的層次,同時又不是高頭講章,而是一本難得的孔子思想的普及性讀物,真正打開了讀者“走近孔子”的“通道”,非常適合讀者作為(wei) 入門書(shu) 閱讀。故此,我還是忍不住準備費一點時間,寫(xie) 下自己的感受,向師友們(men) 推薦一下這本書(shu) 。

 

這部書(shu) 的第一個(ge) 優(you) 點是:輕鬆,亦即可讀性強。

 

這部《走近孔子》,並非學術專(zhuan) 著,而是一部“哲思隨筆”、“學術隨筆”。千萬(wan) 莫以為(wei) “隨筆”是“隨意”而為(wei) ,非常容易操作。事實上,真正好的學術隨筆,需要“深入淺出”,“言簡意賅”,這就需要更高的素質,包括深厚的學問、深刻的識見、動人的文筆,三者缺一不可。學術專(zhuan) 著追求嚴(yan) 謹,故大都顯得枯燥。故每每在啃讀專(zhuan) 著之後,不佞便喜歡尋一些書(shu) 話、隨筆來讀,權當放鬆身心,以作調節。但是,在寓目的眾(zhong) 多此類文字之後,發現並非所有名為(wei) “隨筆”者都能讓人感到輕鬆、獲得啟示。無病呻吟、搔首弄姿、淺白如水者,大有人在。不過,王恩來先生這部“隨筆”,卻能引人入勝。寫(xie) 哲思隨筆,能夠如此,殊為(wei) 不易。對此,作者有所自覺。在《後記》中作者自陳,“力圖減少純學術討論的艱澀和枯燥而增強可讀性,使讀者在輕鬆閱讀中走近孔子,領略其真精神和大智慧”(頁332)。不佞以為(wei) ,作者這一初衷是實現了的。

 

這部書(shu) 的輕鬆,首先體(ti) 現在形式上,這也是“隨筆”的優(you) 勢所在。全書(shu) 選取了32個(ge) 孔子思想的“關(guan) 鍵詞”,如“君子成人之美”、“克己複禮”、“政者正也”等為(wei) 主題,獨立成篇,有如“模塊”。如此編排,不似專(zhuan) 著那樣呆板、謹嚴(yan) 。對傳(chuan) 統文化的愛好者而非研究者而言,那些專(zhuan) 著因有邏輯在,故有閱讀先後順序的限製,往往給人以壓抑感,令人望而卻步。而讀此書(shu) 便顯得自由得多,輕鬆得多。你喜歡哪個(ge) 題目,便可以先讀哪個(ge) 。不過,這些“模塊”組合起來,便是一個(ge) 較為(wei) 完整的“孔子”。就此書(shu) 而言,作者所選取的“關(guan) 鍵詞”,都事關(guan) 孔子思想的整體(ti) 理解和評價(jia) ,非常重要,應該說作者抓住了孔子思想的“關(guan) 鍵”。盡管有些“遺漏”,但關(guan) 於(yu) 孔子思想的基本內(nei) 容、側(ce) 麵,作者都在書(shu) 中進行了或詳或略的闡釋,因此,通讀本書(shu) ,我們(men) 可以基本上了解孔子思想的全貌及人格境界,使曾經遠離孔子的人,可以“走近孔子”。

 

其次,是寫(xie) 法上的輕鬆。這同樣展現了“隨筆”的“隨和性”,或說“親(qin) 民性”,用今天的話來講,叫“接地氣”。孔子思想距今兩(liang) 千多年,在此兩(liang) 千多年中,對於(yu) 孔子思想的理解,眾(zhong) 所紛紜,歧解紛呈。此點可從(cong) 黃懷信先生《論語匯校集釋》、高尚榘先生《論語歧解輯錄》兩(liang) 部大書(shu) 中有所了解。所以,至今有關(guan) 孔子思想解讀、《論語》《家語》的文本訓讀、研究著作,層出不窮。對於(yu) 傳(chuan) 統文化的普及而言,學者們(men) 精心撰著的學術論著,往往如陽春白雪,曲高和寡,得不到普通讀者的首肯和歡迎,隻能是小眾(zhong) 的讀物。於(yu) 是,我們(men) 看到,現如今書(shu) 肆中,大量的普及性讀本,成為(wei) 溝通古今、溝通學者與(yu) 大眾(zhong) 的“橋梁”。不過,顯而易見,由於(yu) 學術根底的差異,內(nei) 中良莠不齊。《走近孔子》,建基於(yu) 作者對某一問題的學術考證、學理詮釋的基礎之上,隻不過他將這種繁瑣的考證和詮釋推到幕後,而以深入淺出的語言表出之。所以,我們(men) 既可以感到放心,也可以感受輕鬆。

 

本書(shu) 的第二個(ge) 優(you) 點是:中正,亦即可信性強。

 

所謂中正,是說作者的立場中正、觀點中正。作者說:“既滿懷溫情敬意又不盲目崇信,擇善而從(cong) 、溫故知新、損益發展,這是孔子的實際作為(wei) ,也是我們(men) 對傳(chuan) 統文化應取的態度。”(頁187)如果沒有一種平和中正的立場,又如何取信於(yu) 人呢?

 

然而,近代以來的特殊境遇,使得“反傳(chuan) 統”的成為(wei) “新傳(chuan) 統”。人們(men) 甚至還未讀過四書(shu) ,便開始批判孔子儒學。你若問之,他便以潑婦姿態回應:“那種書(shu) ,我才不讀呢!”試想,連被批判的對象,你都不了解,便大放厥詞,這與(yu) 潑婦罵街的顢頇有何不同呢?作者對此批評道:“如此這般,在培養(yang) 了一批長於(yu) 批判而短於(yu) 繼承創新的‘專(zhuan) 家’的同時,在今人與(yu) 古人、傳(chuan) 統與(yu) 現代之間,造成了極大隔膜。”“隻精於(yu) 批判而不善於(yu) 繼承和借鑒,或抓住一點不及其餘(yu) 的排拒,都是非理性的。”(頁188)確實如此!但願這種“非理性”漸漸消弭,複歸於(yu) 理性,庶幾民族之福、國家之幸。

 

除此偏激者之外,現如今還有一種人,喜歡嘩眾(zhong) 取寵,以招搖撞騙,因為(wei) 讀者更易為(wei) 一種偏激的意見所吸引。此具欺騙性,危害更大。作者在書(shu) 中有過這樣一段評論:“在老一輩的學者中,雖也不乏意氣用事者,但嘩眾(zhong) 取寵者不多,不似當下的有些文人,你說東(dong) 我就偏要說西,以此來標新立異。”(頁35)作者對此深惡痛絕,這有賴於(yu) 讀者的鑒別力的提升。就此書(shu) 而言,讀過之後,可以發現,作者避免了他所批評的做法。

 

比如在談到禮的問題時,作者說:“除了對傳(chuan) 統惡意顛覆的心態外,人們(men) 對‘禮’的歧見,大多緣於(yu) 對禮製文化缺乏全麵了解。”(頁55)“公平地說,五四時期對儒家禮製文化的批判也並非完全沒有道理。孟子的‘不孝有三,無後為(wei) 大’,漢儒的‘三綱’、‘三從(cong) ’,雖不出自孔子,但負麵影響很大,確有魯迅先生所言之‘吃人’的一麵,是應該批判和剔除的。但是對傳(chuan) 統禮製文化中錯誤內(nei) 容的批判,不應導致對禮製文化的整體(ti) 拋棄,就好比我們(men) 不能因為(wei) 某些法律條文不合時宜、應該修改,就反對依法辦事、依法治國一樣。”(頁60-61)對此,與(yu) 不佞之意見非常契合。

 

作者又比較了中日兩(liang) 國因為(wei) 對待傳(chuan) 統的不同態度,而有不同的結果:“日本人崇信孔子‘非禮勿’的主張,顯然看到了這一主張在調節人際關(guan) 係、提升公民素質等方麵的積極作用,也沒有因此影響其國家和民族的進取、創新精神;我們(men) 近代以來一直批孔子的‘非禮勿’,卻沒有帶來多少積極的成果。由於(yu) 對禮製文化不加分析地批判和否定,使講禮儀(yi) 被視為(wei) 守舊合僵化的表現,一些人甚至以粗俗為(wei) 美,視不講禮貌、不守規則、不尊重公序良俗為(wei) 個(ge) 性解放的標誌。從(cong) 隨地吐痰到亂(luan) 扔雜物,從(cong) 家庭中的虐待父母到課堂上的侮辱老師,從(cong) 公共場所的大聲喧嘩到體(ti) 育場上的齊聲國罵,這些屢見報端並被國際友人詬病的問題,均表明了一個(ge) 不爭(zheng) 的事實:我們(men) 這樣一個(ge) 曾被譽為(wei) ‘禮儀(yi) 之邦’的肌體(ti) ,因大失血和造血機能障礙,已變得有些蒼白。”(頁61)這樣的看法,是多麽(me) 通達、多麽(me) 中正、多麽(me) 發人深省啊!

 

作者深刻指出近代以來“反傳(chuan) 統的傳(chuan) 統”的破壞而非建設的本質,並揭示了這一做法的危害。他說:“那些對傳(chuan) 統不屑一顧甚至想與(yu) 傳(chuan) 統徹底決(jue) 裂者,無論其初衷是什麽(me) ,都是無法獲得成功的破壞性衝(chong) 動。”(頁183-184)“近代以來,一些政客和學者,不僅(jin) 以革命或創新的名義(yi) 肆意顛覆曆史,而且以詆毀或庸俗孔子形象為(wei) 能事。他們(men) 雖打出的旗號和招牌不同,如反對神化或聖化孔子,但多無敬畏之心而有嘩眾(zhong) 取寵之意。……孔子要求其弟子把功夫用在學習(xi) 別人長處上,所以才有了賢人七十。假如他老人家刻意在別人的雞蛋中挑骨頭,培養(yang) 的必是一幫器識狹小之人。”“神化孔子是不對的。但矮化甚至醜(chou) 化孔子,也不是什麽(me) 進步。孔子是人不是神,但也並非凡夫俗子。”(頁328)這一點,也是不佞極為(wei) 讚賞的!

 

作者引用了鬱達夫的名言:“沒有偉(wei) 大的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有了偉(wei) 大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頁329)進而說:“數典忘祖已是不肖,發展到數典貶族,則是不可救藥的墮落。”(頁329)如此沉甸甸的話語,足以振聾發聵!

 

本書(shu) 的第三個(ge) 優(you) 點則是:通達,亦即可靠性。

 

關(guan) 於(yu) 孔子的思想,曆來有諸多爭(zheng) 議,尤其是近代以來,各種批評孔子的奇談怪論層出不窮,令人唏噓。其實,現在爭(zheng) 議的很多東(dong) 西,問題並不在孔子本身,而出在後世解讀者身上。影響解讀是否通達的,一方麵是解讀者學識的深淺,更重要的則是其心態是否中正平和。偏激的心態,導致的是觀點的固陋。而中正的態度,往往能夠引發通達的觀點。作者無疑做到了中正,也因此做到了通達。這類的例子,在書(shu) 中觸處皆是。我也僅(jin) 僅(jin) 舉(ju) 一二個(ge) 例子,以為(wei) 佐證。

 

作者說:“判斷一個(ge) 人——特別是古人的陳述和主張,既不能脫離當時的語境,也要看其具體(ti) 行止,不能一葉障目。”(頁183)有了類似通達的意識,自然能夠有通達的解讀。

 

關(guan) 於(yu) “君子食無求飽”,近代以來,有些學者從(cong) 中解讀出“食求飽者非君子”。顯然是不夠通達的表現。作者對此分析後指出:“因某種德性高尚而讚美之,是引導和弘揚而非普遍的衡量標準,如毛澤東(dong) 稱許白求恩的‘毫不利己專(zhuan) 門利人’。所以,從(cong) 孔子的‘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一段論說和對顏回貧而樂(le) 道的評論中,就不能反推出有些學者所見之‘食求飽者非君子’的結論。”若非通達之人,怎有如此通達之論?作者又說:“將孔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日程記錄與(yu) ‘在陳絕糧’時‘講誦弦歌不衰’的表現結合起來考察,就更能領略孔子的真意和風範。”(頁133-134)因此,作者結論是:“不被物欲所累而追求較高的精神境界,不因貧困所阻而放棄和改變自己的理想追求和人格操守,是孔子言‘君子食無求飽’、讚‘回也不改其樂(le) ’的價(jia) 值取向。”(頁135)

 

比如對待“君子遠庖廚”與(yu) “弋不射宿”的解讀,作者說:“從(cong) 古至今,出於(yu) 生存需要,人類以一些生物為(wei) 食是不可避免的。但在殺生時產(chan) 生不忍之情,從(cong) 而有所選擇有所節製,是人有別於(yu) 動物世界,或人之所以為(wei) 人的表現。”“將愛人與(yu) 愛物聯係起來但不等量齊觀,……是符合實踐理性的。這雖然不能令動物保護主義(yi) 者滿意,但如果多數人能夠做到這一點,就會(hui) 在減少血腥、維護生態平衡的同時,使人類保有一些對自然萬(wan) 物的溫情和敬意。”(頁275-276)

 

再如,關(guan) 於(yu) 君子,以往都是從(cong) 位和德兩(liang) 個(ge) 維度來解釋。作者發現在此之外的另外的維度:一是學識境界,二是承擔和作為(wei) 。三是心胸和器識。作者說:“孔子在性情和器識等意義(yi) 上所使用的君子與(yu) 小人概念,大多不是道德意義(yi) 上的褒貶,而是精神氣質方麵的評價(jia) 和引導。”(頁162-165)“孔子以心胸、器識或性情為(wei) 指向所使用的‘君子’和‘小人’概念,雖褒貶之意甚明,卻主要來自審美的尺度。”(頁165)這些視角,便擴大了我們(men) 觀察君子的視野。

 

在此基礎上,作者對久為(wei) 人所爭(zheng) 議的“女子與(yu) 小人難養(yang) ”的公案進行了自己的解答。作者認為(wei) ,這裏的“養(yang) ”字顯然是相處應對之意而非供養(yang) 的意思。其所表達的,是對女人情感善變而難以相處的無奈而非輕蔑,所體(ti) 現的並非男權的威儀(yi) 和傲慢,而是鬱悶、無奈何糾結。當男人認定女人天性如此時,這種無奈何糾結也就是一種屈服,女人也因此獲得了權力——任性的權力。因此,這裏的小人,也不是道德概念,而以精神氣質和心胸器識等方麵的意蘊為(wei) 多。(頁166)正如作者所說,如此解讀孔子的“女子與(yu) 小人”說,既非詆毀也非回護。竊以為(wei) ,雖然這個(ge) 公案恐怕依然會(hui) 爭(zheng) 議下去,但作者的觀點無疑更為(wei) 通達,更為(wei) 可取,至少給我們(men) 一種新的解讀視角。

 

其實,書(shu) 中的精彩之處還有很多。比如對於(yu)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作者提出:“不成人之美,倘無破壞的手段,是冷漠。冷漠雖缺乏美感,但還算不上惡。”(頁4)“不成人之美,有公開的直接破壞,也有隱蔽的間接阻滯。”(頁4)顯然這是生活閱曆帶來的深刻體(ti) 悟。作者認為(wei) “成人之惡的另一表現,是魯迅先生所言之‘捧殺’。”(頁4)顯然這也非純粹書(shu) 生所能言道。尤其深刻的是,“成人之惡與(yu) 不成人之美,最大的區別是偽(wei) 善,使受害者在放大自己缺點或沉醉其中時,還心存感激。”(頁5)其實,古聖先賢對此有了足夠的警惕,所以才有孔子的“鄉(xiang) 願,德之賊也”的喟歎。而如今,居然有“寧做真小人,不做偽(wei) 君子”的號召,也頗能迷惑一些人。作者對“敬鬼神而遠之”的內(nei) 蘊,解釋說:“與(yu) 其沉湎於(yu) 莫須有的虛懸期待,莫如在有限的人生中活出自己的精彩,以精神不朽去獲得生命的永恒。”(頁87)這是何等通達的看法啊!

 

再比如,對於(yu) “躬自厚而薄責於(yu) 人”,作者提示說:“寬容固然是一種美德,但也不能成為(wei) 任人攻擊的軟肋。”(頁145)對於(yu) “樂(le) 以忘憂”,作者指出,“(孔子)既未退縮和歸隱,也不充當破壞者的角色,而是以建設者的姿態積極入世,以權變的理性決(jue) 定行止,以人格獨立追求自由,以人文精神化成天下。”(頁149)“一個(ge) 胸懷坦蕩、世事洞明且有足夠自信的人,就容易保持輕鬆和快樂(le) 。”(頁152)“孔子和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夠在曆史長河中被比較廣泛地接受,很大程度上就在於(yu) 這種開放性和兼容性。”(頁155)對於(yu) “有教無類”,作者指出,“孔子‘有教無類’所體(ti) 現出的平等意識和博愛精神,是天下學人共同追求的美妙理想,也是孔子留給後世的關(guan) 乎人類文明和社會(hui) 進步的最為(wei) 響徹的福音。”(頁176)對於(yu) “古之學者為(wei) 己”,作者強調:“我們(men) 才會(hui) 真正理解孔子的學習(xi) 之樂(le) 。那是超越功利乃至生死的追求和情感。有了這種情感,才能獲得真知識和大智慧,才能煥發出超越常人的想象力和創造精神,才能真正地與(yu) 眾(zhong) 不同。”(頁199)

 

作者如此通達的看法,恰恰印證了作者真正理解了孔子,並將孔子的精神貫注於(yu) 自己的生命之中。這是很多研習(xi) 孔子者,都應該效法和追慕的境界。

 

作者之所以能夠有如此多的精辟見解,端賴其紮實的學術功底。因為(wei) 有了對孔子思想的整體(ti) 探索,有了對古今中外學者、思想家們(men) 對孔子認識的綜合把握,有對孔子思想的整體(ti) 觀照,有對曆史文化的溫情與(yu) 敬意,有對現實社會(hui) 及人生的問題意識,才會(hui) 生發出如此引人入勝的雋言妙語。

 

當然,世間沒有完美的事物。書(shu) 也不例外。在我寓目的書(shu) 中,還沒有見過毫無瑕疵的。本書(shu) 在裝幀設計方麵“疏朗大氣”,但是在校對方麵,便存在瑕疵。書(shu) 中的錯字,時有所見,多為(wei) 筆誤,應是疏於(yu) 校對所致。但,瑕不掩瑜!

 

著名作家王充閭先生在《序》中說:本書(shu) “以一種新的思路、新的架構、新的形式、新的筆法出之,可說是一次成功的嚐試。”不佞覺得,這一斷語是可信的。

 

責任編輯:葛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