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德 】懷念馬積高教授

欄目:《原道》第27輯
發布時間:2016-05-25 12:55:03
標簽:

 

 

懷念馬積高教授

作者:張軍(jun) 德(湖南師範大學和文化研究所客座教授)

來源:《原道》第27輯,東(dong) 方出版社,2016年3月出版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四月十八日丙午

           耶穌2016年5月24日


 

我於(yu) 1983年在湖南師大中文係畢業(ye) 即考上本係古典文學專(zhuan) 業(ye) 研究生,攻讀碩士學位,馬積高教授是我的指導教師。關(guan) 於(yu) 馬積高教授的生平、行狀及學術成就等,師弟廖可斌君評述頗詳,[1]在此不贅。但有關(guan) 馬積高教授的幾件往事,令我難以忘懷。

 

馬積高教授身材比較高大魁梧,頭發稀疏霜白,說話時帶有濃重的衡陽口音。他在與(yu) 人打招呼或交談時,常麵帶微笑,態度和藹可親(qin) ,我幾乎從(cong) 未看見過他發脾氣。一次,馬積高教授去外地參加一個(ge) 賦學研討會(hui) ,有幾個(ge) 研究生隨同前往。由於(yu) 組委會(hui) 工作人員的疏忽,接待人員誤將馬積高教授安排在學生宿舍,與(yu) 幾個(ge) 研究生同住一室。看到年邁的馬積高教授行動諸多不便,隨行的幾個(ge) 研究生都感到不平,要去組委會(hui) 為(wei) 馬積高教授爭(zheng) 取一個(ge) 單間住宿。這時,馬積高教授連忙攔住他們(men) 說:“莫去,莫去,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馬積高教授平時很少生氣,我所見到的例外情況僅(jin) 有一次。那是1980年師大進行區人大代表選舉(ju) 。由於(yu) 校方擅自改動參選代表的得票數額而引發了學生的抗議行動,史稱“十九運動”。後來,中文係七七級學生畢業(ye) 分配時,有一位品學兼優(you) 的學生被教授們(men) 推薦留校任教。但因為(wei) 他曾經參加過“十九運動”而被校方拒絕。馬積高教授為(wei) 此向校方慷慨陳情,希望校方同意這位優(you) 秀學生留校任教。由於(yu) 眾(zhong) 所周知的原因,最終還是未能如願。馬積高教授憤而辭去了中文係係主任的職務,以示不滿。從(cong) 馬積高教授的身上,我看到了當年北大校長蔡元培先生那樣的愛護學生的仁厚之心與(yu) 剛正不阿的國士風骨。

 

馬積高教授在教學上循循善誘,他常對我們(men) 說,讀研主要是思維方法的訓練。研究文學一定要將研究對象放在古今中外的宏觀背景下來考察,確立其坐標,這樣才能看得清楚。在方法上要打通研究,要從(cong) 跨學科、多學科的角度來考察研究對象,力求全麵、準確地把握研究對象,尤其要克服主觀主義(yi) 和本本主義(yi) 。他還說,你們(men) 初學寫(xie) 作學術論文時,要力求口子小(題目),肚子大(內(nei) 容),先練習(xi) 寫(xie) 短文,循序漸進。馬積高教授的諄諄教誨,言猶在耳,使我終身受益匪淺。

 

馬積高教授很重視對學生的基本功訓練。有一次,他讓我們(men) 做舊體(ti) 詩絕句作業(ye) 。我胡亂(luan) 做了三首絕句呈上:《詠鬆》薰風吹送解嚴(yan) 冬,楊柳桃花春意濃。閱盡四時涼與(yu) 曖,歲寒三友愛青鬆。《無題》牆裏開花牆外香,隻緣德賽隔圍牆,開門迎得先生入,滿園春色自芬芳。《詠竹》颯颯秋聲月上遲,千條萬(wan) 葉鬥霜姿。蝶蜂隻解桃花好,不識西風勁節枝。後來,馬積高教授閱後在我的作業(ye) 本上批曰:“立意平平,然格律尚工穩。”

 

馬積高教授常教導我們(men) 治學要有“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要堅持實事求是的治學原則。這也是馬積高教授自己“知行合一”的真實寫(xie) 照。

 

1961年,馬積高教授發表了他的第一篇學術論文《從(cong) 金聖歎談起》。當時的學術空氣談不上寬鬆。“農(nong) 民起義(yi) 是推動曆史前進的動力”的主流曆史觀不容置疑。在大專(zhuan) 院校裏,衡量經過反右運動後的知識分子的政治態度也是以對待農(nong) 民起義(yi) 的態度來劃線。馬積高教授卻認為(wei) “研究中國古代作家和文學理論批評家,不能隻看他對農(nong) 民起義(yi) 的態度,而應從(cong) 多方麵考察”。他進而指出“對金聖歎就應一分為(wei) 二,應給予重新評價(jia) ”。馬積高教授說:“就他(金聖歎)對《水滸》的批評來看,金聖歎也表現出他的思想和文學見解都有進步的一麵,特別是批語中某些精湛的藝術分析,超過了他以前與(yu) 同時的小說批評家”。這些觀點雖然正確,顯然不合時宜。後來,這些觀點果然獲罪,馬積高教授因此而受到了批判。在文革中,這使他受到了更為(wei) 嚴(yan) 厲的批判和打擊。後來,馬積高教授不無感慨地說:“如果說政治上的專(zhuan) 製在特定的曆史條件下還有其存在的理由,那麽(me) 文化上的專(zhuan) 製在任何情況下都沒有存在的理由”。[2]

 

隨著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快速發展,也帶來了生態破壞和環境汙染等種種弊端。一些學者就提出了“天人合一”說,試圖以此來平衡人與(yu) 生態環境之間的關(guan) 係。這種願望是良好的。但馬積高教授認為(wei) ,籠統地提“天人合一”說並不準確,例如,以對‘天’的看法不同分,有上帝的意誌即人間的準則的天人合一說,有某種所謂宇宙終極法則(道、理、氣化……等)即人類社會(hui) 法則的天人合一說,其間相通之處往往亦即相類之處,隻是強調的方麵或有不同;有神(有人格意誌的主宰神)與(yu) 無神的界限有時亦較模糊。馬積高教授還將理論表現形式不同的幾種天人合一說分別歸納如下:“(1)毫無隱諱的上帝意誌即人類生活準則說,以及由之演變的天人交感說。這是較為(wei) 原始粗糙的一種,《詩》《書(shu) 》所載及墨子天誌說屬之。(2)天人之道皆以自然為(wei) 宗說,這是道家的天人合一說。(3)以陰陽八卦的變化綰合天、人的天人合一說,這是《易傳(chuan) 》的觀點,楊雄《大玄》、司馬光《潛虛》、邵雍《皇極經世》皆其演變。(4)以陰陽五行的變化綰合天、人的天人合一說,這是陰陽五行家的觀點。(5)以性善說綰合天、人的天人合一說,這是儒家思、孟一派的思想,後來的理學家大體(ti) 沿用其思路發展,然亦吸收《周易》的陰陽變化之論,其間又有以性理貫通天人和以氣或心貫通天人之別。此外尚有其他說法(如王充以氣、命貫通天人等),然影響較大的是以上五種”。馬積高教授肯定了“天人合一”說在中國曆史上曾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後指出:“必須看到,所謂天人合一並不是人與(yu) 自然界的關(guan) 係的科學的認識和說明,而隻是從(cong) 天、人間相通相類那一部分事實出發所作的玄想或神秘幻想的推衍”。與(yu) “天人合一”說相比較,馬積高教授更重視荀子提出的“天人相分”說。他認為(wei) 荀子提出的“天人相分”說較接近於(yu) 天人統一觀。為(wei) 此,他專(zhuan) 門撰寫(xie) 了《荀學源流》專(zhuan) 著,並直言不諱地說:“寫(xie) 這本小書(shu) 的目的是要給炒得過熱的天人合一說潑一點冷水,為(wei) 天人相分說爭(zheng) 一點存在的空間”。[3]

 

2004年以來,構建和諧社會(hui) 的提法在社會(hui) 上蔚為(wei) 風氣,但收效甚微。馬積高教授認為(wei) ,要真正達到人與(yu) 人之間,人與(yu) 社會(hui) 之間,人與(yu) 自然之間的和諧統一與(yu) 協調發展的社會(hui) 狀態,必須在製度上深化改革。如果沒有這個(ge) 前提條件而孤立地呼籲構建和諧社會(hui) ,實難奏效。他在古體(ti) 詩歌《近今五百年歌》中寫(xie) 道:“……共榮共富恨未及,民生民智已改觀。雖改觀,強弱懸,南北東(dong) 西不同情,異國殊群有炎寒。奮者爭(zheng) 伸孱者絀,沉迷苟且多愁怨。嗟夫!人言天人本合一,又言和合為(wei) 道之真詮。吾嚐放眼觀當世,稽史覽遺編。曾未見天人相與(yu) 若符契,但見相依亦相幹。太古猛獸(shou) 毒蛇常噬人,祇今耕作伐碧山。殘天無度人之愚,任天無為(wei) 人早殫。人以群分利害殊,和合之道益多艱。民族仇,階級鬥,至今血跡尚斑斑。大同之世吾所求,前路盤旋待躋攀。未來千載期太平,別異萬(wan) 世恐難刊。和合信美孤難行,珠玉堪賞不可餐!”從(cong) 這首詩歌中,我們(men) 可以看到馬積高教授具有像屈原一樣的憂國憂民,心懷天下的赤子情懷,也可以看到他對曆史與(yu) 現實的深刻認識與(yu) 殷切期盼。

 

2005年,溫家寶總理在看望錢學森的時候,錢老感慨地說:“這麽(me) 多年培養(yang) 的學生,還沒哪一個(ge) 的學術成就,能夠跟民國時期培養(yang) 的大師相比”。錢老接著又發問:“為(wei) 什麽(me) 我們(men) 的學校總是培養(yang) 不出傑出的人才?”這就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這個(ge) 問題確實是關(guan) 於(yu) 中國教育事業(ye) 發展的一道艱深命題,需要我們(men) 全社會(hui) 來共同破解。

 

馬積高教授雖然已經離開了我們(men) ,但他的高大形象值得我們(men) 永遠懷念。

 

注釋:

 

[1]見馬積高:《風雨樓晚年詩鈔》,跋,嶽麓書(shu) 社2007年版。

 

[2]馬積高:《從(cong) 金聖歎談起》,《湖南文學》1961年第10期。

 

[3]馬積高:《荀學源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責任編輯:姚遠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