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宗武】《書》學大道 必興中華

欄目:經學新覽
發布時間:2016-05-24 21:46:12
標簽:

  


《書(shu) 》學大道 必興(xing) 中華

作者:錢宗武

來源:《光明日報》(2016年05月23日16版)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四月十七日乙巳

           耶穌2016年5月23日

 

 

《史通》雲(yun) :“夫《尚書(shu) 》者,七經之冠冕,百氏之襟袖,凡學者必精此書(shu) ,次覽群籍。”此論多為(wei) 曆代學者共識。故漢唐以來,上自廟堂,下至閭裏,人莫不習(xi) 。解之為(wei) 史鑒,援之以讚治,釋之為(wei) 訓誡,授之為(wei) 教化,引之以立論,《書(shu) 》之大經大史地位,莫可比肩。

 

當下,隨著傳(chuan) 統文化的複興(xing) ,《書(shu) 》學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尚書(shu) 》的現代詮釋顯現出巨大的張力。作為(wei) 經典中的經典,《尚書(shu) 》的當代價(jia) 值正日益彰顯。

 

 

《尚書(shu) 》為(wei) “政書(shu) ”之祖。司馬遷《太史公自序》稱“《書(shu) 》記先王之事,故長於(yu) 政”,荀子《勸學》篇明言“政事之紀也”。曆朝曆代的政治領袖們(men) 都十分重視閱讀和研究《尚書(shu) 》。

 

梳理比對世界上最古老文明形態的諸種文化因子,可以破解四大文明古國為(wei) 什麽(me) 僅(jin) 僅(jin) 華夏文明一枝獨秀,生生不息。遠古的黃河流域孕育的文化形態具有獨一無二的區別性特征,這就是具有最為(wei) 悠久獨特、最具生命力的文獻傳(chuan) 統。這一傳(chuan) 統最早的文獻性質是政書(shu) ,也就是《書(shu) 大序》所謂“上世帝王遺書(shu) 也”。《書(shu) 》學文獻總結上古墳典的政治智慧,用聖君賢相的嘉謨善政確立了“先王政治”,建立了傳(chuan) 統中國較為(wei) 係統的國家治理模式,進而在後世形成綿延不絕的“政統秩序”;用以德範位的道德訴求直接規約著君王的思想言行和士民的家國情懷,塑造民族的精神世界,進而形成曆久彌新的“道統觀點”。《尚書(shu) 》引出千年的“王道”“霸道”曆史哲學之爭(zheng) ,成為(wei) 曆代士人對現實政治的價(jia) 值規範。《尚書(shu) 》中的聖賢形象成為(wei) 民族的“人格理想”,確立了民族的價(jia) 值標準。《尚書(shu) 》這一切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從(cong) 政、理政和治政的理念、策略和方法,是最適應中國文化特點、區域特征以及民眾(zhong) 心理的共同基因,具有最強大的凝聚力和執行力。

 

《尚書(shu) 》的文獻傳(chuan) 統及闡釋傳(chuan) 統,反映了中國文化的特征。這種特征以文獻堅守曆史,以闡釋適應時代,民族文化中最優(you) 秀的因子得以保存,曆史發展環環相扣,文化傳(chuan) 承綿綿不絕,原典成為(wei) 文化標識,詮釋成為(wei) 時代象征,原典與(yu) 詮釋的融合成為(wei) 民族和諧、文化認同和與(yu) 時俱進的最大動力。因此,從(cong) 哲學高度看,《尚書(shu) 》中呈現的雖然是王朝時代的大經大法,但其超越時代的“道”卻是任何時代治政理國的金科玉律。

 

 

段玉裁《古文尚書(shu) 撰異序》認為(wei) “經惟《尚書(shu) 》最尊”。《尚書(shu) 》是中國乃至世界最早的經典,是雅斯貝爾斯所謂“軸心時代”以前的原始文化形態。《尚書(shu) 》於(yu) 傳(chuan) 統文化諸元素之始創性論述最為(wei) 廣泛豐(feng) 富,是華夏文明一些重要思想、理論、概念、觀點的淵藪。諸如,《尚書(shu) 》開篇的《堯典》首節就提出“修齊治平”的政治哲學思想:“克明俊德,以親(qin) 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wan) 邦。”《舜典》提出中國最早的文學理論術語“詩言誌”,揭示詩的本質特征。朱自清先生《詩言誌辨序》認為(wei) ,這是中國曆代詩論的“開山的綱領”,對後來的文學理論有深遠的影響。《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所謂的虞廷“十六字訣”,是構建宋明理學龐大學術體(ti) 係的理論基礎,也是陽明心學的真正源頭。曆代對《尚書(shu) 》一些特定篇目和類型的係統研究不僅(jin) 形成了新的學術體(ti) 係,例如《禹貢》學、《洪範》學,還形成一些新的文化觀念和學術見解。《洪範》“五行”對於(yu) 民族宇宙觀和認識論之建構,“九疇”對於(yu) 國家法權製度的建立;《禹貢》行政區域界劃標準的設計對中國曆史地理學、自然地理學和經濟地理學之影響,九州的假想設定對國家認同以及“大一統”觀念的確立;《呂刑》對中國法律思想之建設;典、謨、訓、誥、誓、命等對中國文體(ti) 學之形成。科舉(ju) 時代,《尚書(shu) 》作為(wei) 科考重要內(nei) 容,在民族教育、人才選拔與(yu) 社會(hui) 主流意識構建等方麵發揮著舉(ju) 足輕重的作用。《尚書(shu) 》之於(yu) 中國文化諸元素的構成貢獻巨大。《尚書(shu) 》是中華民族的曆史記憶和文化基因。《尚書(shu) 》學是大道之學,曆代對《尚書(shu) 》的語言詮釋、政治詮釋、曆史詮釋、心理詮釋以及由此形成的諸學理論,與(yu) 當代學術體(ti) 製中的政治、經濟、哲學、曆史、法律、天文、地理、文學、藝術等領域密切相關(guan) 。曆代對《尚書(shu) 》文本連續不斷的多角度詮釋,既保持了《尚書(shu) 》基本理念和價(jia) 值觀的相對穩定,又進行了適當的推陳出新。《尚書(shu) 》悠久的思想智慧總是直接介入生氣勃勃的時代思想建構,這些思想在今天同樣可以成為(wei) 民族精神的重要內(nei) 核。研究《尚書(shu) 》及《尚書(shu) 》學文獻就是追本溯源,繼往開來,延續傳(chuan) 統文化的學術正脈。

 

 

經學經典集中反映了中國傳(chuan) 統的價(jia) 值觀念,一直是“政治、社會(hui) 、人生教育的基本教材”。聖人有言:“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禮記·經解》說:“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wei) 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shu) 》教也;廣博易良,《樂(le) 》教也;潔靜精微,《易》教也;恭儉(jian) 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墨子·天誌》論《詩》《書(shu) 》:“書(shu) 於(yu) 竹帛,鏤之金石,琢之槃盂,傳(chuan) 遺後世子孫。曰將何以為(wei) ?將以識夫愛人利人,順天之意,得天之賞者也。”《墨子》的作者認為(wei) 《詩》《書(shu) 》並不在講述後世之所謂史,而是傳(chuan) 承順天愛人之理,承擔著道德教化的功能。

 

《書(shu) 》教疏通知遠,重視德教。“皇天無親(qin) ,惟德是輔。民心無常,惟惠之懷。”“好生之德,洽於(yu) 民心。”治政強調“正德、利用、厚生”的“三正”原則,正身之德,利民之用,厚民之生,富民安國。修身主張“勤”“儉(jian) ”“謙”“和”,“克勤於(yu) 邦,克儉(jian) 於(yu) 家”,“滿招損,謙受益”,“神人以和”。

 

當道德重建成為(wei) 一個(ge) 民族不得不麵對的問題時,當我們(men) 需要重建當代社會(hui) 核心價(jia) 值體(ti) 係時,《尚書(shu) 》的道德哲學和倫(lun) 理價(jia) 值無疑是我們(men) 必須汲取的文化營養(yang) 。道德重建呼喚《書(shu) 》學的回歸,《書(shu) 》學的回歸首先是《書(shu) 》教的回歸。聖人有言:“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尚書(shu) 》文本自不能言,需要人理解闡釋,實現《書(shu) 》學與(yu) 現代文化的相融共通。研讀《尚書(shu) 》就要把注意力放在義(yi) 理的發現上,以求“聖人之心”。朱熹說:“唐虞三代事,浩大闊遠,何處測度?不若求聖人之心。如堯,則考其所以治民;舜,則考其所以事君。”經之為(wei) 經的意義(yi) 即在於(yu) 教人立身行事。經典無疑是傳(chuan) 統中國個(ge) 體(ti) 修身的藍本,是中華民族價(jia) 值體(ti) 係建立的基礎。《尚書(shu) 》中的“民本”思想、“修身”思想、“德治”思想、“和諧”思想,都包含著豐(feng) 富而深刻的內(nei) 容,都可以轉化為(wei) 現代的價(jia) 值理念,而成為(wei) 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體(ti) 係的重要內(nei) 容。

 

習(xi) 近平同誌說:“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有其獨特的價(jia) 值體(ti) 係。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已經成為(wei) 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nei) 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wei) 方式,必須從(cong) 中汲取豐(feng) 富營養(yang) ,否則就不會(hui) 有生命力和影響力。”道德文化層麵的《尚書(shu) 》學研究和教育可以為(wei) 匡正人心、凝聚正能量提供強有力的思想保障。

 

 

華夏文明曾經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文明,自漢唐至明清,中華文化一直保持著強勁的正輸出態勢,輻射區域廣泛,影響力度強大。例如,朝鮮半島信史時代的第一個(ge) 王朝史稱箕子朝鮮(公元前1122年—公元前194年),即為(wei) 殷末王族箕子所建。周武王滅殷後曾向箕子請教治國方略,也就是《洪範》的“王訪於(yu) 箕子”。箕子根據夏禹時的《洛書(shu) 》,詳細記敘了治理國家的九種大法,史官記敘箕子的話就寫(xie) 成了《洪範》。《尚書(shu) 大傳(chuan) 》記載,後來“箕子不忍周之釋,走之朝鮮”,同時帶走《詩》《書(shu) 》《禮》《樂(le) 》、醫藥卜筮。《洪範》之後成為(wei) 朝鮮半島王朝時代帝王的政治教科書(shu) ,這在當代的韓國經學史中亦是不爭(zheng) 的事實。

 

古代中華文化圈各個(ge) 國家的政統、道統、學統皆一依中國,都保存了大量的《尚書(shu) 》學文獻,日本和韓國最多。以韓國為(wei) 例,古代朝鮮學人用漢語著述的《尚書(shu) 》學文獻以千萬(wan) 字計,影響涉及政治、哲學、思想、法律、教育、文化等領域。縱觀古代各國曆史,雖然王朝更迭頻仍,然而鑒於(yu) 《尚書(shu) 》文本內(nei) 容、文化特質及與(yu) 各民族文化的契合性,《書(shu) 》學作為(wei) 整個(ge) 王朝時代政治教化的重要工具卻從(cong) 未改變。研究表明,域外《尚書(shu) 》學漢籍千百年來構成所在國主流思想意識形態,具有其他文化形式所不具備的心理接受慣性。沒有一個(ge) 國家會(hui) 無視自己的曆史傳(chuan) 承與(yu) 文化積澱,沒有一個(ge) 生命個(ge) 體(ti) 會(hui) 拒絕血緣聯係和認祖歸宗。血脈異域相連,精神古今相通,域外《尚書(shu) 》學漢籍作為(wei) 文化交流融合的特殊文化形態,是無可否認與(yu) 回避的曆史印跡。

 

曆史印跡是文化對話的前語境。全麵整理和深入研究域外《尚書(shu) 》學漢籍,梳理漢文化在異域文化中的存在形態與(yu) 演變脈絡,發掘出雙方文化的共性因子與(yu) 異質元素,將靜態的古老文本詮釋與(yu) 動態的當代學術研究進行融合延伸,既保持曆史所賦予的特定親(qin) 和力,又融合時代所賦予的鮮活生命力,這樣的文化對話可以非常容易地形成共同感興(xing) 趣的話題,激活對話對方的曆史記憶,提升對話己方的文化自信。通過國際學術交流,共同整理和研究域外《尚書(shu) 》學文獻,尋找新時代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播的新形式。這是漢文化高品質國際傳(chuan) 播應該采取的最為(wei) 正確有效的策略。

 

曆史的發展進程證明,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有著極強的增殖能力和調節能力。中國曆史上的每一次文化變革和價(jia) 值轉換,都與(yu) 經典的重構及詮釋的重建緊密相關(guan) 。麵對由來已久的反傳(chuan) 統思潮和學術理論的西化傾(qing) 向,我們(men) 需要在曆史與(yu) 現實、傳(chuan) 統與(yu) 傳(chuan) 承中重建民族的話語體(ti) 係和價(jia) 值體(ti) 係,《尚書(shu) 》作為(wei) 政史文獻最早的典籍,可為(wei) 弘揚氣象恢宏的華夏傳(chuan) 統文化,提供不可缺失的文獻依據與(yu) 思想基礎。廣泛深入展開《尚書(shu) 》及《尚書(shu) 》學研究,是深刻體(ti) 認源遠流長傳(chuan) 統文化的根本,提煉中國文化特征“古為(wei) 今用”的基本條件。

 

(作者單位:揚州大學文學院)

 

責任編輯:葛燦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