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與(yu) 反思
——我的學術之路
作者:牟鍾鑒
來源:騰訊儒學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四月十二日庚子
耶穌2016年5月18日
引言
我生於(yu) 抗日最艱苦的1939年,出身於(yu) 山東(dong) 煙台一個(ge) 小康之家。小時在煙台鄉(xiang) 下經曆過日寇的殘暴,親(qin) 族中有長輩慘死於(yu) 日軍(jun) 刺刀之下。小學四年生活在國民黨(dang) 統治下的青島,目睹過美國大兵的耀武揚威和街頭大批流浪的難民與(yu) 乞丐,並且親(qin) 身經曆了青島解放的重要時刻。我遇上了從(cong) 國民黨(dang) 統治到新中國成立這一當代中國最重大的社會(hui) 變革,家庭和自己的生活發生巨大變化。建國息亂(luan) ,開始和平建設,我隨母親(qin) 回到煙台讀高小,從(cong) 此在新製度下成長。
祖父是當地有名善人,以接濟貧苦為(wei) 樂(le) ,受到鄉(xiang) 裏的敬重。父親(qin) 活到93歲,為(wei) 人忠厚,終生篤信孔子之道,寫(xie) 有不少相關(guan) 詩文。我在《悼父詩》中感念他:“尊孔讀經,褒揚先賢”,“關(guan) 切黎庶,時弊是耽”,“追念先祖,忠厚代傳(chuan) ”,“心如赤子,遠離偽(wei) 奸;一生清白,可表於(yu) 天”,稱他是“民間儒者,林野文淵”。母親(qin) 是遠近讚譽的賢妻良母,德壽雙兼,而今已有百歲高齡,仍然神清體(ti) 健,是我有大福氣。我撰寫(xie) 《慈母頌》為(wei) 她祝壽,稱道曰:“巍峨如山仁,柔和似水親(qin) 。數代皆仰賴,不積亦不矜。風霜曆已久,純厚仍此心。功德何其多,親(qin) 疏皆沾恩”,“家教溫而雅,家風和且淳”。我有幸生長在這樣一個(ge) 道德家庭,以父母為(wei) 啟蒙之師,從(cong) 小養(yang) 成了溫和好善的品格。
20世紀50年代的中學生活是值得回憶的。社會(hui) 在醫治戰爭(zheng) 創傷(shang) 之後迅速發展,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作為(wei) 名校的煙台二中朝氣蓬勃,教師盡職敬業(ye) ,學生尊師苦學,德智體(ti) 全麵發展,沒有後來應試教育的弊端。1957年我考入北京大學哲學係,本科修完又續讀中國哲學史專(zhuan) 業(ye) 方向研究生,前後八年。那是一個(ge) 充滿崇高理想、革命熱情高漲的年代,仿佛舊的一切都將過去,新的生活正在呈現,因此破舊立新便成為(wei) 課程內(nei) 容的主調。但是校園並不平靜,政治運動頻繁襲來,教育革命衝(chong) 擊教學,學生不能安心學習(xi) ,經常陷於(yu) 苦悶和困惑。好在出現三年經濟困難和之後幾年的社會(hui) 運動鬆弛間歇,終於(yu) 能夠潛心讀書(shu) ,順利畢業(ye) 。畢業(ye) 後進入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前身為(wei) 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hui) 科學部)世界宗教研究所工作,在那裏經曆了“文化大革命”和改革開放兩(liang) 個(ge) 絕然不同的曆史時期。1987年轉入中央民族大學哲學係(現升格為(wei) 哲學與(yu) 宗教學學院)到今天。我在京居住長達59年之久,北京成了我的第二故鄉(xiang) ,從(cong) 文化上說它是我的精神之鄉(xiang) 、安身立命之地。時間如流水,不舍晝夜,轉瞬間已過古稀之年,感慨良多。我的工作經曆比較簡單,人生卻遭遇了和平時期生存環境下的意想不到的複雜變化,特別是“文革”的災難,這是命運的安排,也許就是為(wei) 了錘煉學人的心性,打掉稚氣,促其成熟。如果說共和國前三十年是社會(hui) 對我的培養(yang) 期,包括學校教育和實際考驗(社會(hui) 是更大的學校),那麽(me) 共和國後三十年便是我為(wei) 社會(hui) 的服務期,主要是從(cong) 事中國哲學和宗教學的學術研究。再加上“文革”後期勉強做的一點專(zhuan) 業(ye) 工作,我的學術生涯約有四十年之久,也稱得上是一個(ge) 曆盡滄桑的老學人了。雖然勤奮努力,卻業(ye) 績不多,隻能算是一個(ge) 學術上的“及格生”。客觀上我們(men) 這一代人沒有前輩學者的家學淵源、國學根基和係統西學訓練,又趕上一個(ge) 文化激進主義(yi) 洶湧澎湃的時期,缺乏原典教育,所謂先天不足,後天失調;主觀上資材平凡,智慧不足,沒有早早自覺遠離“運動”、遊心學術,浪費了許多寶貴時間。好在上天眷顧我,使我青年時順利進入北大,接受一批大師級學者的熏陶;中年“文革”的磨難經過轉化,成為(wei) 親(qin) 曆者獨一無二的精神財富;後半生又遇上改革開放,有了較寬鬆的學術環境和日漸改善的物質條件,特別是適逢中華文化走出低穀,浴火再生,日漸受到社會(hui) 各界重視和尊重,自己所學專(zhuan) 業(ye) 有了用武之地;再加上自己肯於(yu) 學習(xi) ,勇於(yu) 反思,並得師友之助,遂略有所成,彌補了前半生許多缺憾,也是人生之幸了。
我從(cong) 中小學時代即習(xi) 慣思索,遇到問題喜歡連問幾個(ge) 為(wei) 什麽(me) ,總想刨根究底,包括宇宙之際、社會(hui) 之變、生命之謎,常思其來龍去脈而不得解,翻閱一些書(shu) 冊(ce) 亦尋找不到滿意答案,但因此增加了對於(yu) 根源性問題探討的興(xing) 趣,想學點哲學。高中學業(ye) 成績文理兼優(you) 的我,不顧當時“學會(hui) 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輿論壓力,自主報考了北京大學哲學係並被錄取,從(cong) 此走上隻有極少數人才選擇的以“思想”為(wei) 主業(ye) 的人生道路。我的學術研究以中國儒、道兩(liang) 家哲學為(wei) 主,後來又兼做宗教學理論、中國宗教史、民族宗教的研究。宗教研究雖非當初的選擇,卻也符合哲學與(yu) 宗教學交叉的實情。哲學與(yu) 宗教都要窮根究底,也都可以使人安身立命,兩(liang) 者麵臨(lin) 與(yu) 回答的問題都具有終極的意義(yi) ;不過哲學中理性沉思的成份為(wei) 主,宗教中情感心理的因素居多,兩(liang) 者的進路有所不同,而又相互融攝,難解難分。
經過大半生的求索,我是否找到了揭示宇宙、社會(hui) 、人生謎團的最後答案了呢?並沒有。非但如此,我從(cong) 一個(ge) 哲學上的純粹可知論者變成兼信不可知論者。相對真理是可知的,終極真理是不可知的。人類是偉(wei) 大宇宙神秘創生力的產(chan) 兒(er) ,雖有靈性卻渺小而短促,它不可能洞悉創生之母的無限威力從(cong) 何而來,因此,宇宙之謎的謎底是永遠不可知的,社會(hui) 人生之謎也不可能徹底揭開。各種宗教描繪了宇宙終極者的情狀,給出了各自的答案,而信者自信,卻做不到遍信;各種哲學提供了認識真理、應對生存困惑的智慧,有助於(yu) 精神的提升,卻達不成共識。社會(hui) 與(yu) 人生並沒有一條確定不移的道路,人們(men) 隻能在漫漫人生之旅中上下求索,不斷地獲得一些有益於(yu) 社會(hui) 人生的啟示,使自己和周圍的人安心受用,改善生活的質量,而無法勾畫出可以令所有人滿意的清晰的終點。所以我給自己的定位是:中華文化的探索者,在探索中不斷反思,在反思中繼續探索。馮(feng) 友蘭(lan) 先生認為(wei) :“哲學是人類精神生活的反思。”我的理解,哲學並不直接去研究宇宙、社會(hui) 、人生的具體(ti) 問題,而是要在更高的層次上對人類的認知過程和結果,包括認識史、思維史、心靈史,回過來作再一次的認識、思索和體(ti) 悟,總結出其中的經驗與(yu) 教訓,提煉出根本性和普遍性的真理與(yu) 智慧,使人的精神生活達到高度自覺。人們(men) 不可能都成為(wei) 哲學家,但應當有哲學頭腦,學會(hui) 反思,就會(hui) 使人生減少盲目性、依賴性,而走向明智和成熟。
在學術探索的曲折道路上,我經曆了兩(liang) 次大的反思和突破。第一次是擺脫“蘇聯模式”和“五四”文化激進派的束縛,回歸中華文化前後相續、有因有革的傳(chuan) 統。從(cong) 大學直到“文化大革命”結朿,我處在一個(ge) 矛盾狀態:在內(nei) 層性情上保持著溫和理性的氣質,在外層認識上追隨著革命激進的反傳(chuan) 統的潮流,努力學習(xi) 做一名批判舊世界的鬥士式的學者,而總是達不到當時社會(hui) 主流的要求。“文革”的教訓,使我猛醒。它把反傳(chuan) 統主義(yi) 推向極致,也充分暴露了民族虛無主義(yi) 的莫大弊害,使得幾十年來以“革命”的名義(yi) 橫掃傳(chuan) 統文化的思潮,同“文革”一起破產(chan) 。幾年的反思,認識到文化偏激主義(yi) 的破壞,較之文化保守主義(yi) 的落後,其對國家民族的危害要甚於(yu) 百倍。保守文化也許會(hui) 延緩新陳代謝,然而尚有舊文化舊道德支撐社會(hui) 精神生活,可以慢慢加以改良;掃蕩文化則會(hui) 斷裂傳(chuan) 統,使整個(ge) 民族精神上無家可歸,還可能倒退到野蠻。“五四”激進人物喜歡講“禮教吃人”,殊不知“左”傾(qing) 狂熱也可以“吃人”,吃更多的人,連文化的根係一同吃掉。凡經曆過“文革”浩劫的人,莫不為(wei) 此而痛心疾首。溯其源,來自蘇聯“階級鬥爭(zheng) 不斷尖銳化”的理論和文化激進派的極端思想。“五四”激進人物標榜“科學”與(yu) “民主”,而他們(men) 對待自己的民族文化一棍子打倒,並無科學分析,對待不同學派強烈排斥,也沒有民主精神,隻有簡單武斷之言和咄咄逼人之勢,自美其名曰“反對封建專(zhuan) 製”,實則要把“科學”與(yu) “民主”變成類似上帝的絕對權威,提倡另一種文化專(zhuan) 製,這是中國“全盤西化論”者的一種悲哀。20世紀80年代初起,我逐漸走近中華文化,並為(wei) 它所吸引,走上文化改良的道路。有人把我劃歸“文化保守主義(yi) ”群體(ti) ,我則自稱文化改良主義(yi) 者。雖然“文化保守主義(yi) ”並非政治保守主義(yi) ,它包含改良,又廣為(wei) 流行,我還是要為(wei) 其“正名”。“文化改良”才是名符其實,既包含堅守優(you) 良傳(chuan) 統,又包含剔除陳腐成分,還包含不斷創新。多年來中國前沿思想家在文化問題上破壞有餘(yu) ,建設不足,最終並未喚出一個(ge) 新的文明社會(hui) 。我認為(wei) ,文化不能革命(不可大破大立),隻能改良漸進,否則必然斷裂文明鏈條,造成災難。“不破不立”固然有其合理性,然而“不立不破”更有其真理性,學術工作的重點要放在推陳出新上麵,這比簡單化地批判要難得多,卻最能有效地推進文化建設事業(ye) 。在反思中我找回了當初的“真我”,一個(ge) 溫良中和的人,性情與(yu) 認知終於(yu) 取得統一。
第二次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多元文化和中西比較中擺脫西方話語的支配,尋找中國模式,探索中國特色之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哲學與(yu) 宗教學的研究,由於(yu) 廣泛吸收西方的學術成果,視野拓寬,方法多樣,出現了新的氣象,中華學術有了新的生機,逐漸進入國際交流平台。同時,主導的話語權仍在西方,影響所及,甚至中國學人判定中華文化的優(you) 劣,也要以西方價(jia) 值觀為(wei) 標準加以衡量。西方人文學術的優(you) 點是理性主義(yi) 和個(ge) 性解放,不足是歐洲中心論和鬥爭(zheng) 哲學。例如重外超越本體(ti) ,輕內(nei) 超越日用,難以如實闡明儒學的內(nei) 涵;重邏輯分析,輕直覺體(ti) 悟,無法正確評價(jia) 禪宗和道家;重一神教和體(ti) 製化宗教,輕多神教和民間宗教,不能準確把握中國宗教的特點,如此等等。有些中國學者不自覺地照搬西方理念,及文、史、哲、宗的學科分類標準,套用在中國人文學術研究與(yu) 學科分類上,扭曲或肢解了中華傳(chuan) 統學術,甚至不承認國學的正當地位。西方文化仍然處在強勢地位,它所提供的民主、自由、法治、理性、人權等普世價(jia) 值,以及現代學術成果、教育理念、學科分類、教育體(ti) 製和教學方式,許多內(nei) 容已成為(wei) 全人類的財富,我們(men) 必須認真吸納,用中國特色的形態加以體(ti) 現,不如此,中國就無法進入現代文明行列。可是西方近現代文化有兩(liang) 重性,國內(nei) 社會(hui) 管理與(yu) 國際外交事務用雙重標準。它以殖民擴張所形成的不平等國際秩序為(wei) 背景,在本質上是自私的大民族主義(yi) 的,加上資本集團本性的貪婪,它在國際行為(wei) 上真正信奉的是強權和霸道,並無民主、自由、法治可言,不過依據形勢的變化,經常變換姿態,軟硬兼施或輪替罷了。即使較為(wei) 開明的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的文化“軟實力”論,也沒有擺脫“實力”的考量,並未達到道德境界的高層次,更不用說迷信硬實力的政界主流勢力了。其主導世界潮流的結果,造成族群衝(chong) 突加劇,地區流血戰爭(zheng) 不斷,軍(jun) 備競賽繼續進行,經濟與(yu) 生態危機轉嫁不發達國家,人類前途堪可憂慮。西方學術文化長期占據國際學界中心舞台和對東(dong) 方和中國文化的忽略與(yu) 貶低,也不可能短期改變。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曆史悠久,其天人一體(ti) 、天下一家、仁愛忠恕、和而不同的精神和智慧,正可以彌補西方文化的欠缺,成為(wei) 國際通行的公共規則和當代文明轉型期普世價(jia) 值的重要內(nei) 涵。中華學術的傳(chuan) 統與(yu) 成果又是今日中國發展新學術的必備要素和資源。所以需要進行中西文化互釋互補、平等對話,主動掌握話語權。意識到這一點等於(yu) 實現一次新的思想解放,而學術上真正的突破則需要堅毅的精神和持久的努力,這一過程遠未結束。
下麵談幾點在學術探索道路上反思的體(ti) 會(hui) 。
一、尊師重道,承接前輩學者的學術統緒
1952年院係調整以後的北京大學哲學係,集中了一大批全國各大學從(cong) 事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研究的著名教授和學者。中國哲學史學科有:馮(feng) 友蘭(lan) 、湯用彤、朱謙之、黃子通、張岱年、宗白華、周輔成、任繼愈、朱伯崑等。西方哲學史學科有:洪謙、朱光潛、鄭昕、熊偉(wei) 、任華、王憲鈞、張世英、汪子嵩、吳允增等。初期老教授被強調要改造思想,不受重用,1956年以後開始陸續走上講台,與(yu) 學生有較多接觸。真是天賜良機,我恰恰在這個(ge) 時期入學學習(xi) 哲學,這使我能夠就近接受他們(men) 的教誨,有一個(ge) 高起點。當時政治空氣嚴(yan) 峻,批判運動正在節節推進,民國時期碩果累累的哲學學術傳(chuan) 統已經式微,又不絕如縷,大師級學者僅(jin) 存於(yu) 北大和哲學社會(hui) 科學部哲學所。當時學生與(yu) 老教授接觸存有疑慮,卻又被他們(men) 的學術和氣象所吸引,自覺不自覺學到不少知識和治學之道。我聽過馮(feng) 友蘭(lan) 先生的中國哲學史,張岱年先生的宋明理學,朱光潛先生的西方美學史,任華、張世英諸先生的西方哲學史,黃楠森先生的黑格爾邏輯學,汪子嵩先生的馬克思主義(yi) 哲學,這些都是一年或一學期的課。此外還有專(zhuan) 題講座,如鄭昕先生講康德哲學,熊偉(wei) 先生講存在主義(yi) ,任繼愈先生講佛學。研究生期間選修了中文係朱德熙、周祖謨先生的課,曆史係田餘(yu) 慶、許大齡先生的課。北大名人講座也很多,我聽過的有政治家陳毅、彭真,文史學家郭沫若、周揚,美學家王朝聞,哲學家王若水等。我也常到校外聽學術講座,現在記得的有吳則虞講訓詁,賀麟講黑格爾哲學,方華講邏輯學等。當時北大哲學係教學以馬克思主義(yi) 哲學為(wei) 主軸,雖然受蘇聯影響,教條主義(yi) 比較嚴(yan) 重,但通過學習(xi) 自己掌握了一些唯物辯證法的理論方法,特別是其中強調用社會(hui) 生活尤其是生產(chan) 方式解釋文化事象的唯物史觀,和透過現象抓住本質以及認識是一個(ge) 無止境發展過程的辯證觀點,對於(yu) 後來用以觀察社會(hui) 問題、進行學術研究和克服教條主義(yi) ,是有很大幫助的。在老一輩學者中對我影響最大的是馮(feng) 友蘭(lan) 先生,我從(cong) 本科生到研究生,有8年之久生活在馮(feng) 先生身邊,雖說不是他的嫡傳(chuan) 弟子,而在治中國哲學應具備中華神韻、兼綜中西的理路、態度、方法乃至通達明快的話語表述等方麵,我從(cong) 馮(feng) 先生那裏獲得的教益卻是最多的,這是我的幸運。
學術事業(ye) 繼往才能開來,中國人尊師重道有深厚傳(chuan) 統。尤其是我的上一輩學者,經曆了中國千古以來之巨變,置身於(yu) 新舊交替、中西文化碰撞時期,以舊學之根基接受新學之營養(yang) ,又以新學之眼界審視舊學之得失,開拓出貫通古今、融匯中西的當代學術之路。他們(men) 的所思、所得、所問、所答,皆關(guan) 乎整個(ge) 時代社會(hui) 的走向、文化的出路,觀點雖不一致,結論未必盡是,但問題並沒有過時,學問堪稱精深,成就令人敬慕,已達到的高度尚須今人努力攀登。如不能認真繼承這份豐(feng) 厚遺產(chan) ,我們(men) 這一代無法繼續前行。例如賀麟先生關(guan) 於(yu) 中西正統哲學融合的主張,關(guan) 於(yu) 反思“五四”又超越“五四”的態度,關(guan) 於(yu) “以民族精神為(wei) 體(ti) ,以西洋文化為(wei) 用”的理念,關(guan) 於(yu) 義(yi) 利與(yu) 群己辯證統一的觀點等,至今仍然有鮮活的意義(yi) 。曾有一段時間,淺薄而激進者貶低他們(men) ,妄圖繞過他們(men) 而開出新學術,結果表麵熱鬧、實際蒼白;時文媚俗者多,名至實歸者少,學術反而衰落了。幾經挫折,我們(men) 方才覺悟,必須吸取老一代學者的學術營養(yang) ,才能真正有所創新。擴大而言,研究中華思想文化,除了根植於(yu) 先秦孔孟老莊古典,還要返回近現代思想大家,包括:嚴(yan) 複、康有為(wei) 、梁啟超、譚嗣同、孫中山、章太炎、熊十力、梁漱溟、賀麟、馮(feng) 友蘭(lan) 、錢穆、張岱年、方東(dong) 美、牟宗三、唐君毅、徐複觀等人的思想,涵泳其學,有所覺解。譚嗣同的新仁學,熊十力的新唯識學,錢穆的新國學,梁漱溟的新文化學,馮(feng) 友蘭(lan) 的新理學,賀麟的新心學,方東(dong) 美的生命哲學,都是當代儒學的新形態,形成近現代文化改良主義(yi) 的新統,代表學術發展的方向,我們(men) 要“接著講”,把新統發展下去。尊師是由於(yu) 重道,重道必須尊師。中華大道博而深,恒而動,時顯時隱,一代一代由民眾(zhong) 與(yu) 精英共同傳(chuan) 承。學者的工作是:原其道而得其魂,吐其故而納眾(zhong) 新,明其體(ti) 而達世用。當代的中國哲學講壇,師的第一位責任是原道和傳(chuan) 道。我們(men) 這一代學人如果不能把上一代學人所原之道承接下來,又如何創新和傳(chuan) 續下去呢?由於(yu) 種種原因,當代學術傳(chuan) 統出現重度斷裂,我們(men) 要高度自覺、加倍努力,才能把學術傳(chuan) 統接續起來,使之常住常新。
二、舊邦新命,以複興(xing) 中華文化為(wei) 己任
馮(feng) 友蘭(lan) 先生家裏有一副對聯:“闡舊邦以輔新命,極高明而道中庸。”上聯寫(xie) 他的人生追求,下聯寫(xie) 他的哲學路向,而哲學就是他的生命,這副對聯是他一生的寫(xie) 照。馮(feng) 先生是社會(hui) 責任感很強的哲學家,一心想從(cong) 中國哲學史研究的角度為(wei) 振興(xing) 中華做貢獻。他多次說過,他的學術研究就是闡發中國古典哲學的精神和具有永恒價(jia) 值的思想,為(wei) 新時代哲學的發展和社會(hui) 進步提供文化營養(yang) 。早年他研究理學,構建新理學,發掘“共相”與(yu) “殊相”的精義(yi) ,目的是尋找中國現代化的特殊道路。現代化是共相,中國道路是殊相,共相寓於(yu) 殊相之中。這就超越了全盤西化論和國學獨尊論。現今學術界爭(zheng) 論的“普世價(jia) 值與(yu) 中國特色”的問題,理論上就是共相與(yu) 殊相的辯證關(guan) 係問題,馮(feng) 先生半個(ge) 多世紀以前已經從(cong) 哲學高度予以解決(jue) 了。五十年代他提出“抽象繼承”論,是在全盤蘇化和反傳(chuan) 統猛烈的時代為(wei) 中華思想文化爭(zheng) 取生存空間,把其中規律性普遍性的成分提煉出來,做到古為(wei) 今用。他八十年代寫(xie) 《中國哲學史新編》,著力闡發張載的“仇必和而解”的貴和哲學,重釋辯證法矛盾對立統一規律,是由於(yu) 他敏銳地意識到時代精神開始轉換,包括社會(hui) 達爾文主義(yi) 、“耶穌以外無拯救”的原教旨主義(yi) 、當代形形色色的極端主義(yi) 在內(nei) 的貴鬥哲學就要過時,中國和世界的和平發展需要確立貴和哲學的主導地位,為(wei) 此要向人們(men) 提供和諧、協調的中國智慧。馮(feng) 先生由此成為(wei) 當代貴和哲學的一麵旗幟,走在整個(ge) 時代的前頭。我自己受馮(feng) 師的影響,不願做考據之學和詞章之學,也不熱心為(wei) 學術而學術,而喜歡做義(yi) 理之學和經世之學,研究中國哲學總是帶著強烈的現實關(guan) 切,努力跟上時代的步伐,力圖把曆史與(yu) 當代貫通起來,通過自己對古典的覺解,使中國哲學具有真實的活的生命,能幫助當代青年吸收一些先哲的智慧,更好地思考現實問題,共同推動中華文明的當代轉型。這大約是受了傳(chuan) 統“文以載道”思想的影響,既要超越功利主義(yi) ,也要超越象牙之塔的學術。因此我很讚賞“返本開新”、“綜合創新”、“推陳出新”的三新之方,把它作為(wei) 儒學繼承與(yu) 創新的三種途徑。自己所寫(xie) 《儒學價(jia) 值的新探索》、《走近中國精神》等書(shu) ,就是在前行路上留下的一些印跡。
中華民族在當代的振興(xing) ,已出現蓬勃向上的強勁勢頭。經濟社會(hui) 發展走上了跨越式前行的跑道。但公共管理體(ti) 製嚴(yan) 重滯後,精神文明建設困難甚多,信仰與(yu) 道德普遍缺失,而功利主義(yi) 大行其道。如不改變這種畸形狀態,經濟社會(hui) 發展會(hui) 失去方向和控製。現代化必須包括民族文化的發展和繁榮。研究中華文化的學者,有責任闡揚中華精神,為(wei) 重建中華主流文化和禮義(yi) 之邦,為(wei) 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創造力做出自己的貢獻。張岱年先生用《易傳(chuan) 》的“自強不息”與(yu) “厚德載物”來概括中華精神,我再加上一句:“剛健中正。”即中立不倚、和而不流;自愛愛人,自信信人,自尊尊人。中華民族在曆史上之所以生生不息,昌盛不敗,又沒有走上殖民擴張的帝國霸權之路,就在於(yu) 它的民族性是頑強的、寬厚的又是中和不偏的,有情理兼具的人文理性精神。近代以來,在西方文明大潮衝(chong) 擊下,中國積貧積弱,文化麵臨(lin) 新的調整和轉換再生,有些中國人失去了文化自信力,主張全盤西化。當代中國正在崛起,又出現了盲目自大、鼓吹霸權主義(yi) 的苗頭,小說《狼圖騰》被熱捧多年,至今頗有市場便是證明。該書(shu) 宣揚野蠻殘忍的狼性,認為(wei) 它是中華民族複興(xing) 的精神,實際上是要中國走帝國主義(yi) 道路,這是根本曲解中華精神,為(wei) 西方“中國威脅論”提供口實,我們(men) 要加以抵製。中華民族是剛健中正的民族,不卑不亢,堅毅而好禮,矯健而多姿,既不會(hui) 像羊那樣怯懦,也不會(hui) 去效法狼性的凶狠,而會(hui) 像遊龍出淵,騰飛在天地間,給人類帶來甘霖與(yu) 和平。學者要把握好中華民族的精神方向,致力於(yu) 道德理性的提倡,這是不可推卸的責任。
三、比較中西,提煉中國模式和經驗
當代中國學術研究,由於(yu) 西學的引進而有新的格局,使傳(chuan) 統學問發生質的飛躍。融會(hui) 中西是中國人文學科現代轉型的必由之路,不然國學就走不出中世紀,開不出新形態。民國時期人文大師的主要曆史貢獻就在於(yu) “融匯中西、貫通古今”八個(ge) 大字。但是西學以“兩(liang) 希”(希伯來與(yu) 希臘)文化為(wei) 背景,有其民族和地域的局限性,當西方話語鋪天蓋地而來、籠罩中國學界的時候,中華曆史文化研究不能不被曲解、變形,而成為(wei) 西方學術的附庸,是其評判標準下的東(dong) 方例證。有人曾經用單線進化論的話語判定中國傳(chuan) 統學術比西方當代學術落後一個(ge) 曆史階段,否定兩(liang) 者之間的民族性差異。有人用自由主義(yi) 話語判定儒學為(wei) 主幹的中華文化核心是專(zhuan) 製主義(yi) ,妨礙民主與(yu) 科學的發展。事實上,西方人文學術是多元化的,學界主流在提倡民主與(yu) 科學的同時,也重視以往的古典文化傳(chuan) 統,啟蒙時代的思想家對中國文化抱有崇高的敬意並認真加以吸收。有些中國學人用來否定中華文化的所謂“西方模式”,往往是不準確的,有很多主觀構想的成分。中國大陸還曾長期使用蘇聯斯大林、日丹諾夫話語來解釋中國哲學發展史,簡單劃分出唯物主義(yi) 與(yu) 唯心主義(yi) 兩(liang) 大陣營、兩(liang) 條路線,把孔、孟、程朱、陸王作為(wei) 唯心主義(yi) 來批判。即使在中國哲學史中找到一些唯物論和辯論法因素,與(yu) 西方古典哲學相比也隻是初級的樸素的不成熟的。在西方話語主導下,中國哲學和宗教的合法性也成了問題,儒學是哲學還是宗教長期爭(zheng) 論不休。事實上,中國人文學術與(yu) 西方人文學術進路不同,需要平等對話和互補。假如我們(men) 能夠既吸收西方普世性話語,又恰當運用中國話語,就不會(hui) 抹殺中華文化的特點和優(you) 點,而能彰顯其民族性與(yu) 現代性,對西方學術也會(hui) 有所補益。中國學者應當有跨文化的視野,同時主動向世界提供文明發展的中國模式和中國經驗,不能隻做西方學術的傳(chuan) 譯者。
例如中國哲學與(yu) 西方哲學的側(ce) 重點不同,中心在人生哲學不在認知哲學,不以思維與(yu) 存在的關(guan) 係、主體(ti) 與(yu) 客體(ti) 的關(guan) 係為(wei) 主題,因此知識論、邏輯學不發達;而以人格養(yang) 成、境界提升為(wei) 主題,因此人性論、修身論發達。20世紀80年代,我曾與(yu) 朋友們(men) 合寫(xie) 過《中國傳(chuan) 統人生哲學縱橫談》一書(shu) ,列出“價(jia) 值觀”、“人性論”、“人格論”、“命運觀”、“生死觀”、“苦樂(le) 觀”、“朋友論”、“修身論”、“善惡論”、“忠孝觀”、“婚姻觀”、“養(yang) 生論”、“解脫論”等十三個(ge) 專(zhuan) 題,進行研討,目的是反思過去的人生,創造當今的人生,探索未來的人生。所思未必盡當,方向卻需要堅持。我還認為(wei) ,中國曆史上並沒有如西方曆史上那樣相對獨立發展的哲學史傳(chuan) 統,而有包含哲學在內(nei) 的綜合性的思想史傳(chuan) 統,因此中國哲學史最好能夠寫(xie) 成中國思想史。馮(feng) 友蘭(lan) 先生晚年的《中國哲學史新編》就是朝這個(ge) 方向拓展的代表作。
二十年以來,我的主要精力從(cong) 哲學轉到宗教學與(yu) 宗教史研究,借鑒西方宗教學成果,從(cong) 中國宗教和世界宗教實際出發,在比較中思考中國宗教文化模式問題。世界文明中有四大主流模式:一是以基督教為(wei) 底色的歐美模式,二是以伊斯蘭(lan) 教為(wei) 覆蓋的阿拉伯模式,三是以印度教為(wei) 主導的印度模式,四是以儒學為(wei) 底色、儒道互補為(wei) 基脈、儒佛道三教合流為(wei) 核心的中國模式。西方學者撰寫(xie) 的世界宗教史和論中國宗教的著作,以基督教為(wei) 背景框架,與(yu) 中國文化有很大隔膜,論及中國宗教,或曰中國宗教是個(ge) 大雜燴,或曰中國隻有世俗迷信而無宗教,或曰儒學是宗教,或曰儒學無超越性,是現代化的阻力,等等,皆不得其要領。中華民族的文化自有其統緒和結構,是多元化的有機整體(ti) ,又是綿延不絕的流動長河。中華宗教文化乃至整個(ge) 中華文化的模式是多元通和,它是建立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ti) 格局基礎之上的、以中和之道為(wei) 精神方向的文化模式,其特點是具有較鮮明的綜合性、融通性和人文理性;人道引導神道,政教關(guan) 係是政主教輔;宗教自古就是多教、多神、兼信,包納各民族民間信仰,沒有一神教的傳(chuan) 統;哲學與(yu) 宗教、宗教與(yu) 宗教之間的關(guan) 係,和諧是主旋律,而且漸行漸近,通而不同;以敬天法祖為(wei) 基礎性信仰,以人本主義(yi) 儒學為(wei) 主軸,向外開放,不斷吸收外來的宗教和哲學,包括一神教,並使之中國化,成為(wei) 多元和諧的因素。溫和主義(yi) 是主流,信仰之間的矛盾不易引起衝(chong) 突與(yu) 對抗,外來一神教受仁和精神的影響,逐漸減弱其排它性,成為(wei) 其他信仰的好鄰居。中華文化多元通和模式是我們(men) 應當繼承和發揚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也會(hui) 為(wei) 建設多民族多宗教的和諧世界提供中國的智慧和經驗。這一學術成果得到學界越來越多的認同。
四、涵泳古典,入其內(nei) 而後有覺解
北大以馮(feng) 友蘭(lan) 、張岱年、朱伯崑諸先生為(wei) 代表的中國哲學研究傳(chuan) 統,是曆史與(yu) 理論兼治、資料與(yu) 觀點並重。他們(men) 是一流哲學史家兼哲學家,對中國文化史和哲學史史料備熟於(yu) 心,如數家珍,同時有深刻理解,精於(yu) 提煉。馮(feng) 先生指導我的研究生學習(xi) 時,不一味灌輸知識,而強調態度和方法,就好比“點石成金”,學生不必熱心索要現成的金子,而要學會(hui) 點石的本領,即所謂“授人以漁”。他提示我與(yu) 我的同學,學習(xi) 古典要“涵泳”,這是一個(ge) 基本態度和方法。“涵泳”二字是馮(feng) 先生一生治學經驗的結晶,要言不煩,當初不理解,可我牢記到今天,也品味到今天,受用到今天。“涵泳”本義(yi) 是水中潛遊,引申到做學問,就是要求學者深入到研究對象和原典之中,潛心品味體(ti) 會(hui) ,爾後達到在其中自由穿行。朱熹曾謂研討古義(yi) 要“涵泳玩索,久之當自有見”(《朱子語類》五)。馮(feng) 先生不同意帶著成見去讀書(shu) ,要我們(men) 順著古人的思路去想,弄清本義(yi) ,然後再作評論,這是一種“入其內(nei) 而後覺解”的功夫。湯用彤先生曾提出研究佛教的十字訓:“同情之默應”、“心性之體(ti) 會(hui) ”,正是涵泳的精神。閱讀古典要抱有敬意,踏下心來細讀、熟讀、體(ti) 味,不急於(yu) 評判,如馮(feng) 先生所說:書(shu) 讀百遍,其義(yi) 自見。然後吸收其精華,剔除其糟粕,總結其經驗,借其辭而悟其意,以便增加今人的涵養(yang) ,激發出更大的創造力。這是治學的著力點,並非盲目崇古,更非蠻橫貶古。涵泳既要求尊重古人,又要求回歸自我,至今是自己堅守的治學態度。現在有人仍居高臨(lin) 下,對古典隨意指責詆毀,往往是由於(yu) 思想為(wei) 某種文化激進主義(yi) 理論框架所限,脫不出來;或者情緒浮躁,不能靜心讀書(shu) 、潛心體(ti) 悟,不能據實自判,遂為(wei) 流行話語所左右。老子曰:“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揭示了事物前進運動中曲折往複、回接源頭的規律性。古代文化經典在文化發展史上有其不可替代的源泉地位,爾後的學術流派或向前衍生或有所偏失,學者需要不斷回到原典作檢討,重新理解它的精義(yi) ,再向前邁進。所以經典需要終身閱讀,每讀一次都會(hui) 有新的體(ti) 會(hui) 。
讀書(shu) 有兩(liang) 種:精讀與(yu) 泛讀,經典作品精讀,一般作品泛讀;原創性作品精讀,介紹性作品泛讀;代表性作品精讀,流行性作品泛讀。一篇好文章,一個(ge) 好觀點,抓住不放;故弄玄虛、陳陳相因的論著不讀。這樣才能把有限的時間用在刀刃上。閱讀經典要注重曆史文獻關(guan) 鍵文字的考證、訓詁、糾謬,以便準確把握文本;同時還要吸收考古發掘新發現的甲骨、簡帛資料,與(yu) 傳(chuan) 世古籍比較印證,如馬王堆帛書(shu) 、郭店楚簡皆是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治中國思想史必須訓詁與(yu) 義(yi) 理並重,不迷信權威,善於(yu) 選擇和推出新解,成一家之言。還要專(zhuan) 精與(yu) 廣博相結合,在諸多學科之中,以本學科為(wei) 主,兼顧他科;在儒、佛、道三教中,以一教為(wei) 主,兼顧二教;在一教之中,以專(zhuan) 題為(wei) 主,兼顧通論;在經典文化研究的同時,還要兼顧民俗文化;在麵向漢族主流文化的同時,還要兼顧各少數民族的文化,季羨林先生提出的“大國學”的概念是重要的。人文社會(hui) 科學的發展走勢,一方麵學科分化,越分越細;另一方麵學科交叉,日趨綜合。學術研究要求更多學科的知識,而當前知識“爆炸”,作品難以計數,看不過來。因此,做學問難,現在做學問更難。我的天分不高、能力有限,隻能盡己之性,朝著兼修方向去努力而已。我涉獵學科較多,有人稱我為(wei) 雜家,但隻是小雜,達不到大雜,大雜需要有大學問。但在雜多之中我堅守主攻方向,用己之長,避己之短;前期以儒道互補為(wei) 主,近期以民族宗教為(wei) 主,不敢太多旁騖。我輩乃哲學出身,有理論思維習(xi) 慣,而缺乏文獻考據學的係統訓練。因此要補課,掌握前人對主要古典的代表性注釋,加以比對選用,以便使用可靠和典型資料進行理論加工,這樣可以持之有據,防止虛妄。但自己不敢接受以考證、注釋為(wei) 主的研究題目,學力所不及也。這並不妨礙自己認真使用有價(jia) 值的文獻研究成果,甚至可能從(cong) 理論的高度對考據名家的某些論斷提出異議和糾正。經學史上常有兩(liang) 派之爭(zheng) ,義(yi) 理派斥訓詁派為(wei) “支離”,訓詁派斥義(yi) 理派為(wei) “空疏”,實則可以互補,相得而益彰。朱熹的《四書(shu) 集注》就是訓詁與(yu) 義(yi) 理統一的成功典範。
五、綜合創新,開拓個(ge) 性化的學術之路
綜合創新論是張岱年先生於(yu) 1987年提出的理論,得到學界普遍認同。綜合是創新的基礎,創新是綜合的目的。隻想創新而不能廣泛借鑒已有成果,隻能是閉門造車,簡單化的標新立異;隻會(hui) 綜合而不能有所開創,則不過是資料的陳列和觀點的評介,而在理論上必然跟隨他人之後,盲目效法,或者茫然無所適從(cong) 。在曾經有過的社會(hui) 生活高度政治化的時代,學術與(yu) 政治之間還存在著種種緊張關(guan) 係,學者必須有“以德抗位”的精神,頂住權力不當使用所造成的對學術的壓力和誘惑,需要有堅毅不拔的勇氣。政治講求利害,學術分辨是非;學者不能言不由衷、曲意阿世。陳寅恪先生提倡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我的座右銘。尊重而不依傍他人,保持學者的獨立人格和自由空間,才談得上創新。創新是學者的責任,否則研究沒有意義(yi) 。但是創新談何容易,要付出艱苦的長期的勞動;做出的成果是否有所突破、有益社會(hui) ,還要在學術爭(zheng) 鳴與(yu) 社會(hui) 實踐中加以檢驗。
人文學術研究既是創造性精神勞作,必然具有高度個(ge) 性化特點。除了大型文化書(shu) 典、古籍整理、教學課本等工作需要集體(ti) 協作外,原創性的研究主要依靠個(ge) 體(ti) 腦力勞動和自主思考。迄今為(wei) 止,自己在個(ge) 性化的學術探索路上,積累了一些成果。計其大者有以下幾項:
(一),以敬天法祖為(wei) 依據,提出“宗法性傳(chuan) 統宗教”的概念,用以表述中國人的基礎性信仰,從(cong) 而澄清“儒學宗教說”造成的理論混亂(luan) 。敬天法祖是宗教,儒學則是帶有宗教性的人學,兩(liang) 者有交叉,但統緒有別,並非一回事。
(二),提出中華文化的“多元通和模式”,儒學是主幹,儒道互補是基脈,儒佛道三教是核心,其他宗教是外層;它是多元的又是和諧互滲和開放的,內(nei) 部形成有中心有層次的結構,這也是一種良性文化生態。
(三),提出中華大道的特色和本質是“中和之道”。其在儒家,為(wei) 大中中和之道;其在道家,為(wei) 陰陽中和之道;其在佛家,為(wei) 因緣中和之道。中是以人為(wei) 本,順乎潮流,合乎民心,不走極端,無過與(yu) 不及之失,謂之“時中”;和是承認事物多樣性、平等性和共生互補性,促其協調發展,謂之“兼和”。
(四),上承孔子、孟子,中接朱熹、王陽明,下續譚嗣同、熊十力、馮(feng) 友蘭(lan) ,提出“新仁學”構想的六句要義(yi) :“以仁為(wei) 體(ti) ,以和為(wei) 用;以生為(wei) 本,以誠為(wei) 魂;以道為(wei) 歸,以通為(wei) 路”;把仁學曆史演進不同階段中所包含的“仁愛”與(yu) “和合”、“生命”與(yu) “真實”、“道源”與(yu) “通達”的內(nei) 涵揭示出來。
(五),提出“溫和無神論”的概念,用以表述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宗教觀,劃清與(yu) 法國戰鬥無神論的界限,超越蘇聯的“宗教鴉片論”和“與(yu) 宗教鬥爭(zheng) 論”的激進主義(yi) 。它是無神論的,又能尊重他者的信仰,包括有神論的宗教,形成和諧關(guan) 係;它維護人們(men) 選擇信仰的基本人權,並以開放的心態吸收各種宗教與(yu) 非宗教文化的思想營養(yang) 。宗教學者對待宗教的態度,既不是信仰宗教,也不是反對宗教,而是用理性去說明宗教。
(六),將以往平行發展的民族學與(yu) 宗教學從(cong) 理論上結合起來,創立民族宗教學,為(wei) 中國特色宗教學增添一個(ge) 新的分支學科。《民族宗教學導論》一書(shu) 已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它是集體(ti) 的智慧結晶。我所做的工作是:(1)確定它的宗旨與(yu) 核心理念是“族教和諧,多元互補”;(2)追尋它的中外曆史學術淵源;(3)承接中國學者積累的學術成果;(4)明確它的研究對象、範圍和方法;(5)闡釋它的主要概念之內(nei) 涵外延;(6)圍繞民族與(yu) 宗教互動關(guan) 係的主軸提出它的主要議題和思路;(7)提煉中國宗教文化的多元通和模式。民族宗教學的框架結構已經初步搭建起來,開始用於(yu) 大學教學實踐,在社會(hui) 上也產(chan) 生良好影響,但它還不成熟不完備,期待社會(hui) 的討論、批評和建議。中國民族報的評論是:幼苗雖小,卻有遠大前程。
六、知行合一,在學術研究中提升人生境界
中國儒家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le) 之者”和“知行合一”之說,道家有“為(wei) 道日損,為(wei) 學日益”和“逍遙遊”之說,皆主張求道之學不在積累知識,其要在於(yu) 叩問真理、提升人生、樂(le) 在其中。儒、道、佛的學問都是生命的學問,目的是成就一種境界超邁的人生,成就一個(ge) “清明安和”(梁漱溟語)的社會(hui) 。如不能與(yu) 人生體(ti) 驗相結合,不在生活中感受它的樂(le) 處,是不能有所真知的。馮(feng) 友蘭(lan) 先生認為(wei) 哲學的功用不在增加實際的知識,而在於(yu) 提高心靈的境界,這是繼承和發揮了中華傳(chuan) 統哲學的精神,由此他提出人生“四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說,至今還在發生影響。我很認同中國傳(chuan) 統的境界哲學,在探索哲學的理論發展時,不忘記與(yu) 自身的人生價(jia) 值追求、心態優(you) 化相結合,不忘記“明體(ti) 達用”的目標,使研究不遊離於(yu) 社會(hui) 現實之外。如此去做,既可以自家受用,據以安身立命,把聖賢和大師的智慧部分地轉成自己的智慧,在人生旅途上發揮助益作用,又可以把所思所悟融入著書(shu) 立說、研討講學之中,與(yu) 他人分享,與(yu) 讀者發生共鳴,從(cong) 而回報於(yu) 社會(hui) 。
孔子的忠恕之道和“三達德”之說,老子的“聖人不積”和“上善若水”之說,孟子的“憂以天下,樂(le) 以天下”和“士窮不失義(yi) ,達不離道”之說,莊子的“遊刃有餘(yu) ”和“法天貴真”之說,王陽明的“致良知”之說,呂坤的“學以自得為(wei) 宗”,焦竑的“從(cong) 自己胸中辟取一片乾坤”,都對自己探索人生之路發生重大影響。近世熊十力“尊生健動”的哲學,馮(feng) 友蘭(lan) “人生四境界”之說,張岱年“綜合創新”、“人格尊嚴(yan) ”之說和他的忠厚益人之德,更直接進入我的精神世界,使我的生命增加了厚度和廣度,增強了回彈力和後續力,充實了能量,有勇氣麵對人生難題,在挫折中前行,在反思中探索,不再茫然困惑,終於(yu) 能夠從(cong) 容自在地工作和生活。
如果有人問我:你的信仰如何?我可以明白告訴他:在政治方向上相信社會(hui) 主義(yi) ,向往普遍實現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共同富裕,人民都過上幸福有尊嚴(yan) 的生活。在人生態度上,以儒道互補為(wei) 價(jia) 值取向。儒家是進取的哲學,它使我有社會(hui) 責任心,關(guan) 心國家民族和人類的命運,努力參與(yu) 社會(hui) 文明建設,有敬業(ye) 樂(le) 群的精神。道家是內(nei) 斂的哲學,它使我恬淡豁達,在進取時不忘舍棄,在入世中能夠超脫,進退自如,從(cong) 容自在,不喪(sang) 失自我,努力開拓屬於(yu) 自己的精神空間。這就是今天的真我,過得充實而愉快。
20世紀90年代以來,有的學者認為(wei) ,當代儒學不再能夠擔當傳(chuan) 統意義(yi) 上的塑造國民性格的重任,在很大程度上已成為(wei) 學理之事,而非真正的實踐之事、生命之事,儒學隻能走知識化專(zhuan) 業(ye) 化的道路,新一代儒者不再以傳(chuan) 統聖賢相期許。如此說,儒學不再是關(guan) 乎生命成長的學問,變成工具性的專(zhuan) 業(ye) 知識,為(wei) 的是適應當代社會(hui) 專(zhuan) 業(ye) 分工與(yu) 專(zhuan) 業(ye) 訓練的需要。這樣一來,儒學必將失去信仰和道德的高度,與(yu) 護持國格、涵養(yang) 人性了不相關(guan) ,也就等於(yu) 失去靈魂,並會(hui) 墮落為(wei) 集團謀求功利和個(ge) 人追逐名利的工具。儒學遭遇的政治工具化、學問利祿化的現象在中國曆史上時常發生,而為(wei) 世人詬病。為(wei) 保持儒學的真精神高品格,孔子強調“為(wei) 己之學”、“言忠信,行篤敬”,孟子強調“思誠者人之道”,《中庸》強調“至誠無息”、“不誠無物”,程朱強調“誠敬”、“誠意”,皆擔心儒學失真轉假,淪為(wei) 偽(wei) 學。在當今功利主義(yi) 大行其道的時代,儒、佛、道三教都麵臨(lin) 著被工具化的高度危險性。我覺得,為(wei) 適應當代教育方式和文化傳(chuan) 播的特點,包括儒學在內(nei) 的傳(chuan) 統學問,其形態的現代化、知識化是必要的,所以牟宗三先生提出要從(cong) 知體(ti) 明覺轉出知性主體(ti) 。但是此乃“知體(ti) 明覺之感應而不失知體(ti) 聖德之本義(yi) ”,以德為(wei) 體(ti) 以智為(wei) 用是不能改變的。當我看到有些研究儒家的學者“仁”、“智”脫節,乃至個(ge) 別人觸犯法律,失去做人的底線,感到痛心疾首,益發堅信陽明“知行合一”之真確,“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儒學研究不是普通的職業(ye) 工作,乃是安頓心靈、理順中華民族文化生命的神聖事業(ye) 。我對自己的要求是:用儒家的精神做儒學的事業(ye) 。儒學如不能感動自己,亦不能經由自己感動他人。當然,聖賢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人格,隻須心向往之;而做君子不做小人則是經過努力可以達到的。按照馮(feng) 友蘭(lan) 先生“四境界說”的要求,做人應當不斷提升精神境界,對多數人而言,關(guan) 鍵的一步是從(cong) 功利境界上升為(wei) 道德境界,不再以名利權勢為(wei) 最高追求和快樂(le) ,而覺解到應承擔的社會(hui) 責任,以利益社群、創造開拓為(wei) 最大幸福,在精神和事業(ye) 中尋找樂(le) 地,這樣,人生就有了超出個(ge) 人的意義(yi) 。中華人文學者尤其應當率先進入道德境界,以自身的人格和氣象展示中華文化的魅力。
結語
以上體(ti) 驗和所得僅(jin) 屬於(yu) 自家之思,略作概括而寫(xie) 出來,隻不過是想以“過來人”的身份給青年人提供一份參考,或可有助學之用。社會(hui) 風氣變幻無常,而變之中應有不變之道存焉。學術應本於(yu) 良知,與(yu) 權力、財富保持恰當的距離,不可急功近利和隨波逐流。我不能保證觀點正確、體(ti) 認恰當,我隻能保證點滴皆是自得、心意發於(yu) 真誠。我的人生和為(wei) 學仍然是進行式,繼續走在探索的道路上,我會(hui) 在探索中不斷反思,樂(le) 學不厭,過則勿憚改,使思想盡可能保持活躍狀態。我的朋友、年逾八十的文庸先生送我一件自撰自書(shu) 條幅,其文曰:“離經而不叛道,尊崇決(jue) 不迷信,保守切忌泥古,求索慎勿盲從(cong) 。”小注曰:“平生孜孜以求者僅(jin) 此而已”。此乃其一生積學所悟,深得我心。我用它來激勵和提醒自己,不僵化、不退步,學到老、思到老,不停地做點有益於(yu) 中華學術發展的事情,是來日之所願也。
牟鍾鑒
20160420
責任編輯:葛燦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