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鐵騎】讀“蒙”卦隨感

欄目:快評熱議
發布時間:2016-05-23 12:06:09
標簽:
孫鐵騎

作者簡介:孫鐵騎,男,西曆 一九七三年生,遼寧鐵嶺人。2006年於(yu) 東(dong) 北師範大學獲得法學碩士學位,2011年於(yu) 東(dong) 北師範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 2012——2014年於(yu) 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從(cong) 事博士後研究。現任教於(yu) 白城師範學院政法學院。版專(zhuan) 著:《內(nei) 道外儒:鞠曦思想述要》《生活儒學與(yu) 宋明理學比較研究》。在《哲學動態》《江漢論壇》《甘肅社會(hui) 科學》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30餘(yu) 篇。

 

 

讀“蒙”卦隨感

作者:孫鐵騎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四月十七日乙巳

           耶穌2016年5月23日

 


蒙,萬(wan) 物初生而未發露之時也,人之無知之時也。故“蒙”卦,示人以如何啟蒙育人之卦也。唯有啟蒙,方能使人知利害得失,知取舍進退,知趨利避害,知避損行益也。故《彖》言“蒙,山下有險,險而止,蒙”。

 

啟蒙發智,使人知人道中行之理,自覺安頓自身心性命,與(yu) 時偕行,時止則止,時行則行,方有生命之亨通也。故卦辭言“蒙,亨”,《彖》釋以“蒙亨,以亨行時中也”。

 

而啟蒙之道,非能強製而成也。學者必真有求學之誌,教者方能有施教之理。故古來講“有來學,無往教”,《學記》雲(yun) :“善待問者如撞鍾,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cong) 容,然後盡其聲。”故卦辭言“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彖》釋以“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誌應也”。

 

啟蒙之功,首在啟發,重在自覺。如果告之以理,卻不知反思領悟,則有對師道之不恭,對學問之不誠,雖棄之可也。因人間正道,皆在於(yu) 自得之,教者不可能曲意而授之,學者亦不可虛假而得之。如孔子言“舉(ju) 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故卦辭言“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彖》釋以“再三瀆,瀆則不告,瀆蒙也”。

 

啟蒙之功,在於(yu) 守正生命方向,為(wei) 生命未來發展打下基礎。故《彖》又言“蒙以養(yang) 正,聖功也”。

 

童蒙無知,許多道理無法直接讓其明白,隻能用強製手段使其被迫聽從(cong) 一定的規矩和規範,以約束其行為(wei) ,避免發生危險和過錯。而對無知之成人,亦是如此,當道理無法被其自覺接受時,就要用強製手段來規範其行為(wei) 。故初爻言“發蒙,利用刑人”,釋以“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這種對童蒙無知之強製與(yu) 束縛,不是對其生命的限製和約束,而是對其生命的保護和愛護,避免其生命外在盲動所可能帶來的危害與(yu) 險難。故初爻又言“用說桎梏,以往吝”。

 

啟蒙之道,根於(yu) 家庭。良好之家庭文化、環境與(yu) 氛圍是培育童蒙生命的土壤和根基,現代教育皆重學校而輕家庭,重知識而輕德性,重功利而輕生命,完全是本末倒置,離“蒙以養(yang) 正”之本質遠矣!故二爻言“包蒙吉”。

 

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而母親(qin) 的影響尤其重大。偉(wei) 大的母親(qin) 往往成就偉(wei) 大的孩子,就如“孟母三遷”的故事一樣。故二爻又言“納婦吉,子克家”,釋以“子克家,剛柔接也”。

 

即然家庭教育中母親(qin) 的角色如此重要,就要在婚姻中首重女方的素質與(yu) 品性。嫌貧愛富,愛慕虛榮,物質至上,重外而輕內(nei) 之女子必然帶給孩子不良教育與(yu) 影響,使家道不昌,故非婚姻之理想選擇。故三爻言“勿用取女,見金夫,不有躬,無攸利”,釋以“勿用取女,行不順也”。

 

啟蒙教育,當以生命為(wei) 本,培育良好本性,樹立完美人格,此乃蒙以養(yang) 正之根本。如果失其根本,就如當代之教育,隻重知識傳(chuan) 授,不重生命教育,不重人性與(yu) 人格培養(yang) ,則使人成為(wei) 物化與(yu) 異化之人肉工具,實乃非人之教育矣。故四爻言“困蒙,吝”,釋以“困蒙之吝,獨遠實也”。

 

故真正的啟蒙教育,當順以性命之情,合於(yu) 生生之道,蒙以養(yang) 正,培育根本,成就完美人性與(yu) 品格。故五爻言“童蒙吉”,釋以“童蒙之吉,順以巽也”。

 

而啟蒙的關(guan) 鍵,在於(yu) 適時啟發,激發自覺。在童蒙心智初開,處於(yu) 將覺未覺之時給予關(guan) 鍵一擊,促其覺醒,以達事半功能倍之效果。但這種適時而動之啟蒙教育不是一種強迫,不能刻意而為(wei) 之,必順於(yu) 生命之自然,方有實效。故上爻言“擊蒙,不利為(wei) 寇,利禦寇”。

 

“蒙”卦上艮下坎,山下出泉之象。泉出山下,遇山而止,轉而就下,百折不回,隨性而去。君子觀之而思如何控製生命之盲動,遇險則止,而順於(yu) 性命之情,貞正於(yu) 生命之道,以成就完美之人性與(yu) 人格。故《象》言“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