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東海】元朝微言二集

欄目:快評熱議
發布時間:2016-05-19 12:11:00
標簽:
餘東海

作者簡介:餘(yu) 東(dong) 海,本名餘(yu) 樟法,男,屬龍,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麗(li) 水,現居廣西南寧。自號東(dong) 海老人,曾用筆名蕭瑤,網名“東(dong) 海一梟”等。著有《大良知學》《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論語點睛》《春秋精神》《四書(shu) 要義(yi) 》《大人啟蒙讀本》《儒家法眼》等。

 

 

元朝微言二集

作者:餘(yu) 東(dong) 海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四月十三日辛醜(chou)

            耶穌2016年5月19日


 

【元朝】元朝輕徭薄賦,民間富有;輕刑寬法,社會(hui) 自由,比較而言,言論信仰自由度都相當高,為(wei) 明清大不及,為(wei) 西人甚歎羨。政治過度寬鬆,是元朝失天下的要因之一。朱元璋有鑒於(yu) 此,故改而從(cong) 嚴(yan) ,以致大量民眾(zhong) 和儒生懷念元朝。其實過寬過嚴(yan) ,皆非中道。元明清皆為(wei) 偏統,但所偏相反:元是偏寬,明清是偏嚴(yan) 。

 

【元朝】元明清都是以儒立國和治國的王朝,對儒學不是一般尊重,更不是表麵性作秀和暫時性利用,而是尊之為(wei) 意識形態、第一思想及第一學科。如果對儒家尊崇到這種程度,尚且不能有所文明化,何貴乎儒哉?因此,貶元明清為(wei) 蠻夷,其實是貶儒貶孔,是對儒家文化影響、道德作用、真理力量的無視。

 

【元朝】“是歲,行省雲(yun) 南賽音諤德齊,以所改郡縣上聞。雲(yun) 南俗無禮義(yi) ,男女往往自相配偶,親(qin) 死則火之,不為(wei) 喪(sang) 祭,無秔稻桑麻,子弟不知讀書(shu) 。賽音諤德齊教之拜跪之節,婚姻行媒,死者為(wei) 之棺槨奠祭,教民播種,為(wei) 陂池以備水旱,創建孔子廟明倫(lun) 堂,購經史,授學田,由是文風稍興(xing) 。”是歲為(wei) 至元十三年。

 

【元朝】“交趾叛服不常,湖廣省發兵屢征,不利。賽音諤德齊遣人諭逆順禍福,且約為(wei) 兄弟,交趾王大喜,親(qin) 至雲(yun) 南,賽音諤德齊郊迎,待以賓禮,遂乞永為(wei) 籓臣。”(《續資治通鑒》)這件事發生在元朝至元十三年,即宋景炎元年。交趾即今越南,賽音諤德齊為(wei) 雲(yun) 南行省平章政事。

 

【元朝】廉希憲是元朝大儒重臣,很受忽必烈器重,稱之為(wei) 廉孟子。“廉希憲在江陵,疾久不愈。帝即召希憲還。江陵民號泣遮道,留之不得,相與(yu) 畫像建祠。希憲還,囊橐蕭然,琴書(shu) 自隨而已。”曾說:“丈夫見義(yi) 勇為(wei) ,禍福無預於(yu) 己。謂皋夔稷契伊傅周召為(wei) 不可及,是自棄也。天下事苟無牽製,三代可複也。”

 

【元朝】元朝禮遇和優(you) 待儒士。窩闊台汗時就采納耶律楚材等人的建議,“詔郡國設科選試,凡占儒籍者複其家。”並免除徭役。至元十三年三月“敕諸路儒戶通文學者三千八百九十,並免其徭役。”(《元史》)又規定,各級政府要給路府州縣廟學分配相應的田產(chan) ,供祭祀、師生廩膳和撫恤貧弱儒士的支出。

 

【元朝】元時屢有冒充儒戶的案例。“杭人金淵者,欲冒籍為(wei) 儒,儒學教授彭宏不從(cong) 。淵誣宏作詩有異誌,揭書(shu) 於(yu) 世,邏者以上。致遠察其情,執淵窮詰,罪之。”此事《元史·申屠至遠傳(chuan) 》和《續資治通鑒》都有同樣記載。致遠即申屠致遠,元朝名臣,累官至淮西江北道肅政廉訪司事,篤於(yu) 儒,及卒,家無餘(yu) 產(chan) 。

 

【元朝】申屠至遠還為(wei) 宋駙馬楊鎮的侄子楊玠節洗冤。《續資治通鑒》記載:“宋駙馬楊鎮從(cong) 子玠節,家富於(yu) 資,守藏吏姚溶竊其銀,懼事黨(dang) ,誣玠節陰與(yu) 廣、益二王通,有司搒笞,誣服。獄成,總管府推官申屠致遠讞之,得其情,溶服辜。玠節以賄為(wei) 謝,致遠怒,絕之。”

 

【元朝】忽必烈德智雙全,尊儒重道,力推儒化,在當時蒙古各國貴族中卓犖無雙,不愧一代英雄主。其政治雖非王道,在當時亦居世界前茅。除非宋太祖仁宗複起,誰能勝之?而南宋經過反理學運動,政治道德加速度下滑,到了晚期,君主非庸即稚,文恬武嬉,軍(jun) 紀敗壞,民心不附,彼長此消,其亡也宜。

 

【元朝】元朝軍(jun) 隊當然不能與(yu) 湯武順天應人吊民伐罪的革命之軍(jun) 和仁義(yi) 之師相比。其軍(jun) 紀屢經忽必烈敕令整頓,仍不太好,但比起蒙古各國和南宋的軍(jun) 隊來,卻好得多。這就足以縱橫天下,統一南方,一一蕩平蒙古叛逆,讓元朝成為(wei) 各大汗國名義(yi) 上的宗主國。2014-6-17

 

【元朝】有一個(ge) 曆史規律:倒孔反儒的社會(hui) ,必然逆淘汰,優(you) 汰劣勝,邪惡占上風;尊孔崇儒的時代,一定“順淘汰”,優(you) 勝劣汰,德智有大用。宋遼金元,無不尊儒,政治上尊崇儒家道統。本來宋朝尊儒最到位,可惜北宋王安石偏離,南宋韓侂胄反儒,反不如忽必烈後來居上而更有儒味矣。

 

【元朝】南宋晚期,君昏臣奸,文恬武嬉,軍(jun) 紀敗壞,苛捐雜稅,民眾(zhong) 不堪重負。元朝分兵三路會(hui) 攻臨(lin) 安時,除了常州,幾乎沒有遇到像樣的抵抗,最後兵不血刃進入臨(lin) 安。滅宋之後,元朝下令廢除南宋經製總製等苛捐雜稅一百多項。至元和大德年間又多次減免全國和地方的地稅和地租。

 

【元朝】趙孟頫身為(wei) 宋太祖十一世孫,被程钜夫引薦入元廷,被元世祖呼為(wei) 神仙中人,授與(yu) 兵部郎中職務,並不顧親(qin) 信反對,常召其進宮。趙在《題耕織圖二十四首奉懿旨撰》一詩中描寫(xie) 了元初欣欣向榮的盛況,在元仁宗時還寫(xie) 詩懷念元世祖說:“先帝昔在禦,如日行虛空。六合仰照耀,一方顧顓蒙。”雲(yun) 。

 

【元朝】元軍(jun) 有搶劫現象,發現後會(hui) 被嚴(yan) 懲。至元十六年“己巳,樞密院言:有唐古岱者,冒禁,引軍(jun) 千餘(yu) 人,於(yu) 辰溪沅州等處劫掠新附人千餘(yu) 口及牛馬金銀幣帛,而麻陽縣達嚕噶齊呼巴布哈為(wei) 之向導。”敕斬唐古岱、呼巴布哈,餘(yu) 減死論,以所掠者還其民。”達嚕噶齊即達魯花赤,元朝地方各級政府最高長官。

 

【元朝】“戊子,千戶托訥、總把呼岱擅引軍(jun) 人婺州永康縣界,殺掠吏民。事覺,自陳扈從(cong) 先帝出征有功,乞貸死。敕沒其家貲之半,杖遣之。”(《續資治通鑒》)

 

【元朝】以理財得到世祖重用的中書(shu) 平章政事阿合馬,是元廷反對漢化(儒化)的實力派。阿合馬為(wei) 了搞垮國子監,竟使“諸生廩食或不繼”,國子祭酒許衡隻得告老還鄉(xiang) 。素習(xi) 儒學的皇太子真金特遣東(dong) 宮官安慰許衡:“公毋以道不行為(wei) 憂也,公安則道行有時矣,其善藥自愛。”雲(yun) (《元史許衡傳(chuan) 》)。

 

【元朝】至元十年,真金被冊(ce) 立為(wei) 太子。這位精通蒙語藏語和漢語的皇太子比乃父更加尊儒,他自己就是一位儒生,兩(liang) 位老師姚樞、竇默都是當時名儒。儒士王恂亦長期侍奉真金,“以正道經書(shu) ”輔翊之,“每侍左右,必發明三綱五常、為(wei) 學之道及曆代治忽興(xing) 亡之所以然”。可惜天不假年,真金四十三歲就因病去世了。

 

【答客】或問:“金滅北宋是因為(wei) 更崇儒尊孔?”答:宋遼金元都尊儒。宋朝文治雖高於(yu) 金國,差距並不懸殊。(南宋韓侂胄詆毀理學,挑釁北伐,破壞和約,在道義(yi) 上還落了下風。)同力度德,同德度力。德性相近,雙方勝負主要就取決(jue) 於(yu) 軍(jun) 事實力了。宋金雙方德力都相差不遠,故各有勝負,最後還是金國先亡。

 

【元朝】“嘉議大夫、太史令王恂,居父喪(sang) 哀毀,日飲勺水,帝遣內(nei) 侍慰諭之。未幾卒,年四十七。”王恂是儒者,又是元代著名數學家,精通曆算之學。父喪(sang) 期間飲而不食,悲傷(shang) 過度而死,居喪(sang) 過禮,毀瘠滅性,“以死傷(shang) 生”,可見其儒學功夫不足,出偏了,卻也真誠可嘉,值得敬佩。

 

【元朝】張文謙,元初重臣,對元朝統一、元初經濟恢複發展和製訂《授時曆》等方麵有重大貢獻。《元史》說他“早從(cong) 劉秉忠,洞究術數;晚交許衡,尤粹於(yu) 義(yi) 理之學。為(wei) 人剛明簡重,凡所陳於(yu) 上前,莫非堯舜仁義(yi) 之道。數忤權幸,而是非得失一不以經意。家惟藏書(shu) 數萬(wan) 卷。尤以引薦人材為(wei) 己任”雲(yun) 。

 

【元朝】侍衛士鄂爾根薩裏擢朝列大夫、左侍儀(yi) 奉禦,因勸帝治天下必用儒術,宜招致山澤道藝之士以備任使,帝嘉納之,遣使求賢,置集賢館以待之,以鄂爾根薩裏為(wei) 集賢館學士兼太史院事。鄂爾根薩裏又言於(yu) 帝曰:“國學,人材之本,立國子監,置博士弟子員,宜優(you) 其廩餼,使學者日盛。”從(cong) 之。(《續資治通鑒》)

 

【元朝】士之應詔者,盡命館穀之,凡飲食供帳車服之盛,皆喜過望。其弗稱旨者,亦請加賚而遣之。有官於(yu) 宣徽者,欲陰敗其事,故盛陳所給廩餼於(yu) 內(nei) 前,冀帝見之,帝果過而問焉,對曰:“此一士之日給也。”帝怒曰:“汝欲使朕見而損之乎?士倍此以待天下士,猶恐不至,況欲損之,誰肯至者!”

 

【元朝】皇太子嚐遣使辟宋工部侍郎倪堅於(yu) 開元,既至,訪以古今成敗得失,堅對言:“三代得天下以仁,其失也以不仁。漢唐之亡也以外戚、閹豎,宋之亡也以奸黨(dang) 、權臣。”太子嘉納之。(《續資治通鑒》)真金問得好,倪堅答得對,外戚、閹豎、奸黨(dang) 、權臣,堪稱家天下君主製易產(chan) 難防的四大惡物也。

 

【元朝】元朝與(yu) 蒙古帝國、忽必烈與(yu) 成吉思汗有一定“傳(chuan) 承”關(guan) 係,政治性質卻大不同。東(dong) 海在一定程度肯定元朝的中華性,肯定忽必烈的儒化努力和成績,對蒙古帝國和成吉思汗卻無認同感。在這一點上,朱元璋和蔣介石就有點過頭:他們(men) 對成吉思汗也高度推崇,讚不絕口,列入國家祭典隆重祭祀。

 

【元朝】在統一中國過程中,張文謙劉秉忠多次向忽必烈進言,最大限度地保護了征服地區居民的生命財產(chan) 安全。《元史張文謙傳(chuan) 》:己未,世祖帥師伐宋,文謙與(yu) 秉忠言:“王者之師,有征無戰,當一視同仁,不可嗜殺。”世祖曰:“期與(yu) 卿等守此言。”既入宋境,分命諸將毋妄殺,毋焚人室廬,所獲生口悉縱之。

 

【答客】或問:元朝尊儒,何以國祚不過百年?答:元朝在蒙古各國中已是保持統一穩定時間最長的國家,且是名義(yi) 上的宗主國。另外,元朝從(cong) 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wei) 大元算起,到1367年元順帝北逃為(wei) 止,共97年。其實忽必烈1260年就即位建元了,元朝退到蒙古高原後的北元則是元朝的延續。若論國祚,都應計入。2014-6-18

 

【元朝】皇太子真金比忽必烈更加尊儒愛民。此人若能繼位,元朝當國運更好,更強大而文明,有機會(hui) 上升為(wei) 中華正統。《新元史》說:“至元以來,天下太平,人才輩出,太子折節下交,非朝廷名德,則布衣誌節之士,恩禮始終不衰。其親(qin) 賢好學,本於(yu) 天性,故中外歸心焉。”

 

【元朝】又:“太子在中書(shu) 日久,明於(yu) 聽斷,州郡科征、挽漕、造作、和市,有為(wei) 民病者,聞之,即日奏罷。右丞盧榮以言利進,太子意深非之。嚐曰:‘財非天降,安得歲取贏乎?豈惟民害,實國之大蠹。’其後世榮果坐罪死。”這個(ge) 是個(ge) 聚斂之臣,曾頗得忽必烈歡心,真金對他非常反感,嚴(yan) 厲批評,不假辭色。

 

【元朝】鼓勵直言是儒家王朝的一大特色,忽必烈也不例外。《元史》:“乃立禦史台,以前丞相塔察兒(er) 為(wei) 禦史大夫,雄飛為(wei) 侍禦史,且戒之曰:‘卿等既為(wei) 台官,職在直言,朕為(wei) 汝君,苟所行未善,亦當極諫,況百官乎!汝宜知朕意。人雖嫉妒汝,朕能為(wei) 汝地也。’”這裏的朕就是忽必烈。

 

【元朝】《續資治通鑒》記載:特爾格初為(wei) 司農(nong) 寺達嚕噶齊,從(cong) 獵巴雅爾之地,獵者射兔,誤中駱駝,帝怒,命誅之,特爾格曰:“殺人償(chang) 畜,刑太重。”帝曰:“誤耶?史官必書(shu) ,亟釋之!”這件事很好地說明了忽必烈德性:獵者誤射,就要怒殺,不好;一聞諫言,從(cong) 善如流,不壞。中等品德,中等政治。

 

【元朝】《續資治通鑒》對忽必烈的評價(jia) 頗中肯:“帝度量恢廓,知人善任使,故能混一區宇,擴前古所未有。惟以亟於(yu) 財用,中間為(wei) 阿哈瑪特、盧世榮、僧格所蔽,卒能知其罪而正之。立綱陳紀,殷然欲被以文德,規模亦已弘遠矣。”文德不足,但有一定的文德追求和一定成效,度量恢弘,過而善改,從(cong) 善如流。

 

【元朝】魏源《元史新編》說:“元之初入中國,震蕩飄突,惟以殺伐攻虜為(wei) 事,不知法度紀綱為(wei) 何物,其去突厥回紇者無幾。及世祖興(xing) ,始延攬姚樞竇默劉秉忠許衡之徒,以漢法治中夏,變夷為(wei) 華,立綱陳紀,遂乃並吞東(dong) 南,中外一統。加以享國長久,垂統創業(ye) ,軼遼金而媲漢唐,赫矣哉!”雲(yun) 。

 

【元朝】清朝曾廉《元書(shu) 》說:“世祖崇儒重道,而特進言利之臣,三進三亂(luan) 而訖不悟,豈非其明有所蔽耶?然其不欲剝民亦審矣。殆以為(wei) 自我作則,將上下均足,堪為(wei) 後世經製也。嗚呼!以世祖之仁,乘開國之運,而言利之弊若此,然則利其有可言者耶?至其任中書(shu) 樞密而重台綱,法紀立矣,國治民安是在知人哉!”

 

【元朝】民國官修正史《新元史》說:“蒙古之興(xing) ,無異於(yu) 匈奴突厥。至世祖獨崇儒向學,召姚樞許衡竇默等,敷陳仁義(yi) 道德之說,豈非所謂書(shu) 生之虛論者哉?然踐阼之後,混壹南北,紀綱法度燦然明備,致治之隆,庶幾貞觀。由此言之,時有今古,治無夷夏,未有舍先王之道,而能保世長民者也。”

 

【朱元璋】明帝將發汴梁,諭徐達等曰:“昔元之祖宗,有德格天,奄有九有。及其子孫,罔恤民艱,天厭棄之。君則有罪,民複何辜?前代革命之際,屠戮如仇,違天虐民,朕實不忍。諸將克城之日,勿擄掠,勿焚蕩,必使市不易肆,民安其生。元之宗戚,皆善待之。庶幾上答天心,成朕伐罪救民之誌。”(《續資治通鑒》)

 

【看曆史】忽必烈朱元璋都可打六十分。論政治道德,他們(men) 毛病多多,問題重重,不僅(jin) 難望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之塵,也遜色於(yu) 漢武光武唐宗宋祖。但他們(men) 並非蠻夷,不能完全否定。他們(men) 對儒學和道統並非單純利用和口頭尊重,而有相當的真誠,有製度性的表現,所開出的王朝有一定的文明度和中華範。

 

【看曆史】“昔元之祖宗,有德格天,奄有九有。及其子孫,罔恤民艱,天厭棄之。”朱元璋對元朝的態度值得某些儒者學習(xi) 。儒者對人包括曆史人物的評價(jia) ,應該如理如實,實事求是。故意拔高或貶低,都有違君子之風。尊崇宋朝,沒必要斥罵元明,更不需要貶低漢唐。可以批判桀紂,不可以侮辱夏商先王。

 

【看曆史】朱元璋以元朝為(wei) 中華正統,多次強調其政權並非奪自元朝,而是奪自於(yu) 元末群盜之手。朱氏對“元之祖宗”的肯定和稱讚,並不限於(yu) 將發汴梁曉諭徐達等時一說,而是一以貫之地常說,詳見《元史》、《續資治通鑒》、《明太祖實錄》諸史書(shu) 。這種尊崇還體(ti) 現於(yu) 明朝的國家祭典之中。

 

【元朝】“廣西妖賊高仙道以左道惑眾(zhong) ,平民詿誤者以數千計。既敗,湖廣行省命察罕與(yu) 憲司雜治之,鞫得其情,議誅首惡數人,餘(yu) 悉縱遣,且焚其籍。以治最聞,擢河南省郎中。”邪教造反失敗,首惡數人議誅而已,其餘(yu) 不受任何懲罰。參加邪教造反,簡直毫無風險。察罕如此寬縱,居然“以治最聞”而受到升遷。

 

【元朝】蒙古和元朝稅率都很低。元太宗元年八月製定畜牧業(ye) 稅製,蒙古牧民有馬、牛、羊頭數夠百者各輸其一,為(wei) 永製(《元史太宗紀》)。元成宗時,其法稍有變更,大德八年三月,"詔諸路牧羊及百至三十,官取其一,不及數者勿取。”(《元史成宗紀》),三十以上取一,不到三十免取,仍低。

 

【元朝】元朝是自然災害多發時代。《劍橋中國遼金西夏元史》說:“在黃河流域地區,水災與(yu) 旱災在14世紀似乎比以往任何時候發生得都要頻繁。14世紀四五十年代還發生了極為(wei) 嚴(yan) 重的瘟疫。 妥歡貼睦爾朝幾乎年年有饑荒的記載,這些饑荒導致人口大量死亡,政府要花大量錢財進行賑濟。”

 

【元朝】元政府輕賦稅而重賑恤,政府賑恤分為(wei) 蠲免和賑濟兩(liang) 大項,賑濟又分賑給、賑貸、賑糶三種形式。看《元史》和《續資治通鑒》元朝部分,影響很深的一點是,元朝政府賑恤救濟工作特別頻繁,動輒就散財發粟頒賜百姓,就免某某路差稅或民間逋稅,還動輒詔天下恤民隱、省刑罰。

 

【元朝】《劍橋中國遼金西夏元史》說:“從(cong) 各方麵來看,元朝在醫藥和食物的賑濟上所作的努力都是認真負責富有經驗的。妥歡貼睦爾朝的曆史提出了這樣一個(ge) 問題:麵臨(lin) 這樣反反複複的大規模災難時,還有哪個(ge) 朝代能比元朝做得更好?如此反複的自然災害長期積累的後果,很可能使任何一個(ge) 政府都束手無策。”

 

【元朝】忽必烈自奉儉(jian) 薄,也以此嚴(yan) 格要求家人。一次察必皇後從(cong) 太府監支取增帛表裏各一疋,忽必烈指責:“此軍(jun) 國所需,非私家物,後何得支?”皇後從(cong) 此勤儉(jian) 自持。一次太子生病,世祖往視,見床上設織金臥褥。忽必烈慍怒,太子妃立即徹去並解釋:平時不敢用,因太子病了,恐有濕氣,特用之。

 

【元朝】著名散曲作家張養(yang) 浩是元朝大儒和高官,官至禮部尚書(shu) 。後因父年邁,無人照顧,於(yu) 英宗至治二年辭官家居。元廷對這位“博學碩德,聲名顯赫”(艾俊《雲(yun) 莊休居自適小樂(le) 府引》)的儒臣念念不忘,八年之間六下詔書(shu) 征召,均不為(wei) 起。天曆二年召其為(wei) 陝西行台中丞前往賑災,才散盡家財而登車就道。

 

【元朝】我不歌頌元朝,元朝不值得歌頌。宋朝之後曆史偏離正道,中華再無正統,元朝的陰暗麵比漢唐宋嚴(yan) 重得多。但元朝也不是人們(men) 想象的那樣一片漆黑,也頗有儒家味,忽必烈征服諸國統一天下,並非曆史的僥(jiao) 幸,更非單純依靠武力。曆史需要真實,元朝的真實麵目應該如實呈現。

 

【元朝】博果密(不忽木)幼年就讀於(yu) 國子學,受學於(yu) 王恂、許衡,後官至平章軍(jun) 國重事、行禦史中丞事。生平廉正守職,執法公允,敢於(yu) 直諫,反對聚斂,體(ti) 恤百姓,明於(yu) 知人,多所薦拔,祿賜有餘(yu) ,即散施親(qin) 舊。陳垣稱之為(wei) 純儒。卒時,士大夫皆哭失聲。素貧窮,既卒,貧無以葬,帝賜鈔五百錠助葬。

 

【元朝】忽必烈優(you) 點很多,自奉節儉(jian) 隻是其中之一。更了不起的是尊儒重道,以夏變夷,知人善任,納諫從(cong) 善,度量弘廣,不愧為(wei) 一代英主。他開創的元朝優(you) 點也很多,如尊孔尊儒,輕賦低稅,寬政輕刑,言論信仰自由度頗高,儒官儒將多,清官廉吏多,敗亡時效忠的烈士多,滅亡後懷念的遺民多…2014-6-24

 

【元朝】藏傳(chuan) 佛教僧人地位特別崇高。曆代元帝皆以藏僧為(wei) 帝師(宗教上的老師),朝廷對帝師極其尊崇,在皇帝座位邊上為(wei) 帝師設有專(zhuan) 座,並由帝師領宣政院事。宣政院為(wei) 從(cong) 一品衙門,與(yu) 中書(shu) 省、樞密院、禦史台並為(wei) 得自選官的四大中央機構。內(nei) 地僧人的政治地位遜於(yu) 西僧,但也享有不少特權。

 

【元朝】崇佛過度是元朝一大弊政。很多西僧怙勢恣睢,氣焰熏灼,飛揚跋扈,例子很多。《元史》:“上都開元寺西僧強市民薪,民訴諸留守李璧。璧方詢問其由,僧已率其黨(dang) 持白梃突入公府,隔案引璧,捽諸地,捶撲交下,拽之以歸,閉諸空室,久乃得脫,奔訴於(yu) 朝,遇赦以免。”留守高官都被白白毆打和囚禁。

 

【元朝】詹事院啟太子,金州獻瑟瑟洞,請遣使采之。太子曰:“所寶維賢,瑟瑟何用焉!若是者,後勿複聞。”先是近侍言賈人有獻美珠者,太子曰:“吾服禦雅不喜飾以珠璣,生民膏血,不可輕耗。汝等當廣進賢才,以恭儉(jian) 愛人相規,不可導以奢靡蠹財也。”(《續資治通鑒》)這個(ge) 太子就是後來的元仁宗。

 

【元朝】儒家王朝並非完美無缺,一好萬(wan) 年,夏商周漢唐宋同樣問題不少,並有興(xing) 衰病死的過程;王道政治並非同等水平,漢唐宋就高於(yu) 元明清。另外,中華正統的晚年,文德漸壞,武備漸弛,君臣漸劣,反不如偏統政權興(xing) 起之時更有儒家氣象,更加君英臣明,朝氣蓬勃,如宋末和元初。

 

【元朝】姚燧是元初著名漢族儒臣和文壇盟主,名傾(qing) 中外。高麗(li) 沈王慕名欲求詩文,姚燧不予,元廷降旨,他才奉旨與(yu) 之。沈陽王十分高興(xing) ,厚贈送幣帛、金玉、名畫多至五十筐。姚燧即時將其分散給屬官、吏胥和侍從(cong) ,一毫不取。或問,他說:“彼藩邦小國,唯以貨利為(wei) 重,吾能輕之,使知大朝不以是為(wei) 意。”

 

【元朝】仁宗是世祖之後最好的元帝了。他熟讀儒典佛經,通曉中國曆史,登基後勵精圖治,恢複科舉(ju) ,減裁冗員,禁諸王營建私第,廢僧人特權,實行了不少仁政,使元王朝到強盛的頂點。《元史》說:“仁宗天性慈孝,聰明恭儉(jian) ,通達儒術,妙悟釋典,嚐曰明心見性,佛教為(wei) 深;修身治國,儒道為(wei) 切。”雲(yun) 。

 

【元朝】元朝君臣多真誠相信,自然災害與(yu) 政治生活有密切關(guan) 係,天變是上天示警。蘇天爵說:“自昔人君之居天位,兢兢業(ye) 業(ye) ,不敢暇逸。所祗畏者惟天而已。然而國家之政既修,則天地之和斯應,否則天出災異以警懼之。”(滋溪文稿)宋褧說:“天心仁愛人君,凡災異之見,所以示警戒也。”(燕石集)

 

【元朝】發生較大的自然災害或異常現象,君臣都會(hui) 引咎自責和表示反省。仁宗延佑四年正月,“帝謂左右曰:中書(shu) 比奏百姓乏食,宜加賑恤。朕默思之,民饑若此,豈政有過差以致然歟?…然嚐思之,唯省刑薄賦,庶使百姓各遂其生也。”(《元史仁宗紀》)君主會(hui) 廣泛征詢“便民之事”和尋求“弭天變”的辦法。

 

【元朝】在蒙古貴族群體(ti) 強烈反對情況下,忽必烈堅持儒化的道路,上有功於(yu) 祖宗,下有功於(yu) 斯民,中有功於(yu) 國家,自己也成為(wei) 一代英主。忽必烈能夠繼往開來,開辟政治新局麵,統一中國,讓元朝一枝獨秀地成為(wei) 蒙古各國的宗主國,都有賴於(yu) 這個(ge) 頗有德力和智能的選擇。

 

【元朝】整體(ti) 而言,元朝文明程度遜於(yu) 宋朝。宋朝是大家閨秀,中華正室,風華天成;元朝是丫鬟出身的偏房,並不端正。但也自有優(you) 點,不能完全否定。對元朝最容易仁者見仁,不仁者見不仁。其實看待古代王朝,應有曆史眼光。就是宋朝,要以現代文明標準挑其毛病,也可以挑出很多,尤其是南宋。

 

【元朝】采珠為(wei) 生的烏(wu) 蜑戶,唐時就有,元稹 《采珠行》反映了采珠人的悲慘生活;宋代依舊,宋蔡修《鐵圍山叢(cong) 談》說:“凡采珠必蜑人,號曰蜑戶”雲(yun) 。《元史》說:“廣東(dong) 采珠之人…葬於(yu) 黿鼉蛟龍之腹者比比而有,有司名曰烏(wu) 蜑戶。至是特旨放免。”這也算是元廷小仁政之一吧。

 

【元朝】典妻陋習(xi) 約起於(yu) 宋。《宋史》:“部民有逋賦者,或縣吏代輸,或於(yu) 兼並之家假貸,則皆納其妻女以為(wei) 質。守素表其事,即日降詔禁止。”宋太祖雖降詔禁之,後複鬆弛。南宋洪邁《夷堅誌》說:“典質妻子,衣不蔽體(ti) ,每日求乞得百錢,僅(jin) 能菜粥度日。”故元仁宗時“禁南人典質妻子商販為(wei) 奴”雲(yun) 。

 

【元朝】取民從(cong) 輕是元朝曆代君臣共識。拜珠(拜住)是木華黎之後,英宗時右丞相。他說:“自古帝王得天下以得民心為(wei) 本,失其心則失天下。錢穀,民之膏血,多取則民困而國危,薄斂則民足而國安。”帝曰:“卿言甚善。朕思之,民為(wei) 重,君為(wei) 輕,國非民則何以為(wei) 君!今理民之事,卿等當熟慮而慎行之。”

 

【元朝】至治二年十月,拜住被英宗任命為(wei) 中書(shu) 右丞相(不設左丞相),大規模薦用儒臣。“首薦張珪,複平章政事,召用致仕老臣,優(you) 其祿秩,議事中書(shu) 。不次用才,唯恐稍後,日以進賢退不肖為(wei) 重務”(《拜住傳(chuan) 》)。接著吳元珪、王約、韓從(cong) 益、趙居信、吳澄、王結等都在數月內(nei) 被擢任要職。

 

【元朝】《元史》說:“及拜住入相,振立紀綱,修舉(ju) 廢墜,裁不急之務,杜僥(jiao) 幸之門,加惠兵民,輕徭薄斂。英宗倚之,相與(yu) 勵精圖治。時天下晏然,國富民足,遠夷有古未通中國者皆朝貢請吏,而奸臣畏之,卒構禍難雲(yun) 。”可惜這對英君賢臣,被鐵失等發動宮廷政變殺害了。

 

【元朝】魏源《元史新編》評價(jia) 拜住:“大抵安童、拜住皆木華黎之孫,木華黎用兵所過,動輒屠戮。安童從(cong) 許衡受學,故其子孫皆出於(yu) 寬容,以水懦救火猛,德量有餘(yu) ,機警不足,所謂君子之過過於(yu) 厚也。”居然讓木華黎這些屠夫的後裔變得過於(yu) 厚和寬容,於(yu) 此可見儒家文化的力量之大和對元朝君臣影響之深。

 

【元朝】拜住每以學校政化大源,似緩實急,而主者不務盡心,遂致廢弛,請令內(nei) 外官議拯治之。有言佛教可治天下者,對曰:“清淨寂滅,自治可也。若治天下,舍仁義(yi) ,則綱常亂(luan) 矣。”帝又嚐謂拜住曰:“今亦有如唐魏征之敢諫者乎?”對曰:“有太宗納諫之君,則有魏征敢諫之臣。”帝並善之。(拜住傳(chuan) )

 

【元朝】英宗是元朝第五代皇帝,在位期間裁減冗官,行助役法,減輕徭役,進一步推進儒化並嚴(yan) 明法製嚴(yan) 懲腐敗,對朝中腐惡集團造成嚴(yan) 重威脅,被鐵失等奸黨(dang) 謀殺,死時僅(jin) 20歲。英宗拜住君臣,德量有餘(yu) 而智慧不足,果敢有餘(yu) 而機警不足,連宿衛新兵都不知及時掌控,任憑落於(yu) 鐵失之手,唉!

 

【元朝】《明史·刑法誌》明確說:“刑法有創之自明、不衷古製者,廷杖、東(dong) 西廠、錦衣衛、鎮撫司獄是已。”“廷杖之刑,亦自太祖始矣”。廷杖製度,創自朱元璋。明朝之前,廷杖不成製度。作為(wei) 某些人主即興(xing) 而為(wei) 的一種體(ti) 罰,廷杖由來已久了,沈德符認為(wei) 始於(yu) 東(dong) 漢,明朱國楨說“廷杖始於(yu) 唐玄宗時”。

 

【元朝】吳晗說“元代中書(shu) 省長官也有在殿廷被打的記載”,沒錯,但這隻是蒙古帝國舊例殘留,受到元朝儒臣強烈抵製。元初監察禦史王惲上言:“今訪聞得尚書(shu) 省奏擬到,將一切內(nei) 外職官如公私有犯,不聽收贖,皆以的決(jue) 論罪,甚非待才能而厲臣節也。”《吏文輯覽》“的決(jue) ”條謂:“即決(jue) 杖也。”為(wei) 笞杖輕刑。

 

【元朝】子女若主動告發父母,北魏時要處死,唐宋時要處以絞刑,元朝同樣繼承了“親(qin) 親(qin) 相隱”的原則,甚至連謀反這種大罪都要容隱。元英宗時,駙馬許納之子蘇拉(速怯)告發父親(qin) 謀叛,英宗說:“人子事親(qin) ,有隱無犯,今有過不諫,乃複告訐,豈人子之所為(wei) !”命斬之。

 

【元朝】或謂元朝“國家治理非常粗糙簡陋”雲(yun) ,太昧於(yu) 政治真理和元朝真相了。元朝經濟科技舉(ju) 世無雙,文藝商業(ye) 極度繁榮,疆域更是空前廣闊,史稱“東(dong) 盡遼左西極流沙,北逾陰山南越海表,漢唐極盛之時不及也。”為(wei) 蒙古四大汗國宗主國,藩屬國涵蓋高麗(li) 與(yu) 東(dong) 南亞(ya) …這都離不開相當的政治德智和製度能力。

 

【元朝】明廷讚元朝版圖之大國勢之強說:“自封建變為(wei) 郡縣,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wei) 盛,然幅員之廣鹹不逮元。漢梗於(yu) 北狄,隋不能服東(dong) 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若元則起朔漠,並西域,平西夏,滅女真,臣高麗(li) ,定南昭,遂下江南,而天下為(wei) 一。故其地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dong) 盡遼左,南越海表。”(元史)

 

【元朝】高麗(li) 就是元朝附屬國。1287年起,高麗(li) 國王兼任征東(dong) 行省達魯花赤。1274年,高麗(li) 忠烈王繼位後向忽必烈請求娶蒙古公主為(wei) 妻,娶得忽必烈的長女齊國大長公主,成了元朝的駙馬。此後,做元朝駙馬成為(wei) 高麗(li) 君主的慣例,高麗(li) 國將王位繼承者送到元大都,長大成人後方回高麗(li) 。

 

【元朝】元滅宋後,取締了一百多款苛捐雜稅,但保留很多宋製,包括和雇製---隻是和雇成分有所減少,應役麵有所擴大。另外,元朝把大部分徭役作為(wei) 專(zhuan) 業(ye) ,由部分人戶世代擔負,如站戶、獵戶、鹽戶、窯戶、礦冶戶、運糧船戶等等人戶,皆與(yu) 民戶異籍。民戶不負擔這些專(zhuan) 業(ye) 性徭役。

 

【元朝】想當然地認為(wei) “將臣視為(wei) 奴隸的觀念,就來自蒙古草原。”認為(wei) “南宋降臣,都是以奴婢自稱。”這就是地攤文化的中毒症狀之一。其實元朝君臣關(guan) 係整體(ti) 上比明朝和諧,臣子包括儒臣和漢臣亦更有尊嚴(yan) 。元朝有民族(蒙古)主義(yi) 色彩,明朝是君本主義(yi) 傾(qing) 向,皆非正統。然比較而言,元朝略勝一籌。

 

【元朝】葉子奇《草木子》中有“後世之待大臣,直奴仆耳,直牛羊爾。”句。或以為(wei) 這是批判元朝君臣如主奴。大謬。《酉陽雜俎》記載漢禮規定:宰相和大臣入朝,皇帝要起迎。葉氏稱讚漢朝“尚猶存此等體(ti) 貌大臣之禮”,故大發感慨,認為(wei) 後世皇帝不尊重大臣。“後世”包括唐宋元明,並非獨指元朝。

 

【元朝】明葉子奇對元朝既有批評也有肯定。他說:“大抵北人性簡直,類能傾(qing) 心以聽於(yu) 人,故世祖既得天下,卒賴姚樞牧菴先生、許衡魯齋先生諸賢啟沃之力。及施治於(yu) 天下,深仁累澤,浹於(yu) 元元。惜乎王以道文統行吏道以雜之,以文案牽製,雖足以防北人恣肆之奸,而真儒之效遂有所窒而不暢矣。”

 

【元朝】葉又說:“元世祖定天下之刑,笞杖徒流絞五等。笞杖罪既定,曰天饒他一下,地饒他一下,我饒他一下。自是合笞五十,止笞四十七;合杖一百十,止杖一百七。天下死囚,審讞已定,亦不加刑,皆老死於(yu) 囹圄。…故七八十年之中,老稚不曾覩斬戮,可謂勝殘去殺,黎元在海涵春育之中矣。”

 

【元朝】葉子奇還由衷讚美:“元朝自世祖混一之後,天下治平者六七十年,輕刑薄賦,兵革罕用,生者有養(yang) ,死者有葬,行旅萬(wan) 裏,宿泊如家,誠所謂盛也矣。”(《草木子》)

 

【元朝】明人於(yu) 慎行在其筆記《穀山筆塵》中說:“三代以下待臣之禮,至勝國極輕,本朝因之,未能複古。”說元朝待臣之禮很輕,明朝因襲元朝而未能恢複到古時候的水平。這是批評,但有限度,絕沒有把元明君臣關(guan) 係說成主奴。於(yu) 慎行也絕不會(hui) 那樣批判,因為(wei) 他自己就是明朝禮部尚書(shu) 。

 

附@吳鉤:元末人葉子奇說,“後世(即元代)之待大臣,直奴仆耳。”明朝人於(yu) 慎行說:“三代以下待臣之禮,至勝國(即元朝)極輕,本朝因之,未能複古。”@李競恒-花雕酒 兄,這位餘(yu) 東(dong) 海先生大概認為(wei) 葉、於(yu) 的話是地攤文學吧[哈哈]//@儒者餘(yu) 東(dong) 海:其實元朝君臣關(guan) 係整體(ti) 上比明朝和諧,臣子包括儒臣和漢臣亦更有尊嚴(yan)

 

【元朝】偏統的好也有一定的整全性。僅(jin) 僅(jin) 低稅,可以說貉道;僅(jin) 僅(jin) 祭孔,可以說作秀;僅(jin) 僅(jin) 輕刑,可以說法弛;僅(jin) 僅(jin) 強調以民為(wei) 本,可以說虛偽(wei) ;僅(jin) 僅(jin) 言論信仰自由度較高,可以說治理能力不足。僅(jin) 僅(jin) 慣於(yu) 應災議政,僅(jin) 僅(jin) 重視養(yang) 老和社會(hui) 保障…或都可以有說辭。但這一切統一起來,就非蠻夷所能了。2014-7-6

 

【元朝】元朝恢複科舉(ju) 製,高麗(li) 國王王璋與(yu) 有功焉。王璋是元世祖外甥,熱愛中國文化。他傳(chuan) 位給兒(er) 子後,長期定居大都,建有萬(wan) 卷堂,以讀書(shu) 考究自娛,與(yu) 閻複、姚燧、趙孟頫、虞集等名儒大家交遊。《續資治通鑒》記載:“科舉(ju) 之設,璋嚐以姚燧之言白於(yu) 仁宗,及李孟執政,遂奏行焉,其端實自璋發也。”

 

【元朝】王璋喜談宋事,仰慕王旦、李沆、富弼、韓琦、範仲淹、歐陽修、司馬光諸賢。仁宗曾想拜這個(ge) 高麗(li) 太上皇為(wei) 相,被謙虛地婉拒了。《續資治通鑒》記載:“右丞相圖嚕罷,帝欲以璋為(wei) 相,璋固辭曰:臣小國籓宣之寄,猶懼不任,乞付於(yu) 子,況朝廷之上相哉!敢以死請。帝笑曰:固知渠善避權也。”2014-7-6

 

【元朝】中華政權理當尊重佛教,過度尊崇則非所宜。元朝對佛教就太過度,弊政多多,連王璋都看不過去。“當時有鮮卑僧上書(shu) ,要求元廷遍立帝師八思巴之祠,與(yu) 孔子同。國公楊安普力主其說,王璋對安普說:“師製字有功於(yu) 國,祀之自應古典,何必比之孔氏!孔氏百王之師,其得通祀,以德不以功。”雲(yun)

 

【元朝】人有多種類型,並非除了善人就是惡棍,除了君子就是盜賊;政治也有多種品質,並非除了中華就是夷狄,除了王道就是暴政。對於(yu) 元朝,過於(yu) 抬舉(ju) 和過度貶斥,都不是實事求是的態度。元朝的政治品質,相當於(yu) 霸道,也可以稱為(wei) 準王道,準中華。就像士,雖未“而立”,卻也“誌於(yu) 學”了。

 

【元朝】或謂元朝是“一部亡國史”,沒錯,然而元朝亡的不是天下而是北金、西夏和南宋。南宋政治品質越來越劣化,君或昏或稚,臣或奸或貪,廣大國民不堪重負,已不聊生。當年宋朝的君臣官兵宗室和宋儒,堅持抗元衛宋,禮所當然。現代人奮勇罵元、誓死保宋,就沒必要和不值得敬佩了。

 

【元朝】極權主義(yi) 詐力並用,對民眾(zhong) 的奴役最為(wei) 徹底。比起曆史上的遺民和亡國奴來,現代極權主義(yi) 奴隸特別無知無德,且有一大特色:民族主義(yi) 情緒濃烈,特別仇恨異族包括曆史上的異族政權。越是奴性十足的現代奴隸,汙蔑咒罵起異族來越是勇不可擋,以之為(wei) 表現正義(yi) 感和硬骨頭精神的重要方式。

 

【元朝】對於(yu) 元朝,明朝君臣和明儒基本上都能公正客觀評價(jia) 之,且視元朝為(wei) 中華正朔。甚至北伐檄文也肯定了元朝的天命合法性:“自宋祚傾(qing) 移,元以北夷入主中國,四海以內(nei) ,罔不臣服,此豈人力,實乃天授。”隻是“及其後嗣沉荒,失君臣之道”,故“天厭其德而棄之”,喪(sang) 失了合法性。朱元璋可謂一分為(wei) 二。

 

【元朝】孟子說“西伯善養(yang) 老”,敬老養(yang) 老是是曆代儒式政府的特色之一,元朝這方麵也做得不錯。忽必烈即位時即製定養(yang) 老政策,建立養(yang) 老體(ti) 製,大力倡導尊老敬老養(yang) 老的好風尚。元朝設立了官方養(yang) 老機構養(yang) 濟院,其養(yang) 老內(nei) 容包括官方收養(yang) 、物質救助、刑律優(you) 免、賦役減免、官員養(yang) 老和精神表彰等。

 

【元朝】日人杉山正明指出“蒙古殘酷論的錯誤”時說:“關(guan) 於(yu) 蒙古及其時代,是評論優(you) 先於(yu) 事實,但情緒卻更進一步地優(you) 先於(yu) 評論…當評論或印象一旦被確立,就很難看見事物的原有樣貌。關(guan) 於(yu) 蒙古及其時代,負麵印象仍很大。最重要的是將定點調回零”。(遊牧民的世界史)蒙古殘酷或無誤,元朝殘酷則大錯。

 

【元朝】《山居新語》記載了一個(ge) 吳中貧士與(yu) 蒙古官員的深厚友誼:“葉子澄以清,號雪篷,吳人也,貧而尚義(yi) 之士,與(yu) 黟縣達魯花赤伯顏為(wei) 厚交。”後來伯顏死於(yu) 剿匪前線,借“黃冠岩隱者”之口,讓老母和妻子去投靠葉子澄,而葉子澄也夢見伯顏以家屬為(wei) 托,即留下伯顏母妻,妥為(wei) 照顧,供給不怠。

 

【元朝】朱元璋祭文高度讚美忽必烈:“惟神昔自朔土來主中國,治安之盛,生養(yang) 之繁,功被人民者矣。夫何傳(chuan) 及後世,不遵前訓,怠政致亂(luan) ,天下雲(yun) 擾。元璋…取天下於(yu) 群雄之手,六師北征,遂定於(yu) 一。…今念曆代帝王開基創業(ye) 有功德於(yu) 民者,乃於(yu) 京師肇新廟宇列序聖像,每歲祀以春秋仲月,永為(wei) 神鑒尚享。”

 

【元朝】朱元璋說“取天下於(yu) 群雄之手”,其即位告祭文中提及他奉天承運戡定的群雄名單,其中就有“安豐(feng) 劉福通”。所謂群雄,實即群盜。朱元璋顯然將劉福通視為(wei) 群盜之一的。《禦製大誥》中說:“元政不綱,天將更其運祚,而愚民好作亂(luan) 者興(xing) 焉。”劉福通就是朱元璋所指的“愚民好作亂(luan) 者”。

 

【元朝】朱元璋說:“昔者,朕被妖人逼起山野”(與(yu) 元臣禿魯書(shu) );說:“朕本淮右布衣,暴兵忽至,誤入其中。”(洪武實錄);說:“元綱不振乎彼世祖之法,豪傑何有乎仁良。”(皇陵碑)說:“盜賊紛起,群雄角逐,竊據州郡。朕不得已起兵”(明太祖實錄),這裏妖人暴兵豪傑盜賊群雄都指紅巾軍(jun) 。

 

【元朝】劉福通是白蓮教教首,其軍(jun) 稱紅軍(jun) ,又稱香軍(jun) 。或說他死於(yu) 張士誠部將呂珍之手,或說是被朱元璋部將廖永忠沉入水中溺死。後一種可能性最大。對韓林兒(er) 劉福通這些“為(wei) 首倡亂(luan) 者”下手,完全符合朱的思想邏輯,朱出身紅軍(jun) ,但對紅軍(jun) 充滿惡感,其即位告祭文亦將勘定劉福通集團視為(wei) 自己的一大功勞。

 

【元朝】《大誥》提出“殃歸首亂(luan) ”論:“秦之陳勝吳廣,漢之黃巾,隋之楊玄感,僧向海明,唐之王仙芝,宋之王則等輩,皆係造言倡亂(luan) 首者,比天福民,斯等之輩若煙消火滅矣。何故?蓋天之道好還,凡為(wei) 首倡亂(luan) 者,致幹戈橫作,物命損傷(shang) 者既多,比其成事也,天不與(yu) 首亂(luan) 者,殃歸首亂(luan) ,福在殿興(xing) 。”

 

【元朝】宋遺民在元朝頗自由。畫家鄭思肖是極端反元分子,宋亡後隱居吳下,有田數十畝(mu) ,寄之報國寺。一些權貴向他要畫都被拒絕,邑宰求畫不得,知其有田,因脅以賦役取。鄭怒:“頭可斷,蘭(lan) 不可畫!”鄭原與(yu) 宋宗室趙孟頫為(wei) 友。趙出仕元朝,鄭即與(yu) 之絕交。鄭在元朝活了三十多年,78歲壽終正寢。

 

【元朝】元朝官場汙弊較少,窮官、好官、清官較多,整體(ti) 上風氣好於(yu) 明清兩(liang) 朝,原因有三:一是道德要求頗高,《元典章刑部八》雲(yun) :“諸牧民官不先潔己,何以治人?”二是重典治官,有種種嚴(yan) 格具體(ti) 的硬性規定,如《官吏受賕條格》、《贓罪條例十二章》等,對各種職務贓罪作出定性;三是監察頗嚴(yan) 。

 

【元朝】路橋不修或質量不好,堤防修築不時,地方官及相關(guan) 責任人都要追責。成宗詔:“諸有司橋梁不修,道途不治,雖修治而不牢強者,按治及監臨(lin) 官究治之。諸有司不以時修築堤防,霖雨既降,水潦並至,漂民廬舍,溺民妻子,為(wei) 民害者,本郡官吏各罰俸一月,縣官各笞二十七,典吏各一十七,並記過名。”

 

【元朝】元朝監察製度頗完善,其監察機關(guan) 為(wei) 禦史台,“諸台官職掌:飭官箴,稽吏課,內(nei) 秩群祀,外察行人,與(yu) 聞軍(jun) 國奏議,理達民庶冤辭,凡有司刑名賦役銓選會(hui) 計調度征收營繕鞫勘審讞勾稽及庶官廉貪,厲禁張弛,編民惸獨流移,強暴兼並,悉糾舉(ju) 之。”禦史台與(yu) 中書(shu) 省、樞密院互不統屬,鼎立為(wei) 三。

 

【元朝】《設立憲台格例》規定,中書(shu) 省、樞密院凡有奏稟公事,與(yu) 禦史台一同聞奏。中書(shu) 省有關(guan) 重大政事上奏,須有禦史大夫副署丞相的奏章才能生效。元朝對官員監察很嚴(yan) ,建立了從(cong) 中央到地方的獨立監察係統,分屬諸道肅政廉訪司和禦史台。禦史台及地方諸道肅政廉訪司行事,“它官雖貴且重,不得予”。

 

【元朝】罪犯囚徒依法享有官方提供的醫療保障,法律中明確規定了罪犯囚徒的病情申報和診治、患病罪犯囚徒的優(you) 待、獄醫考試選拔和對違製官員的處罰等等製度。刑法明確規定:“諸在禁囚徒,無親(qin) 屬供給或有親(qin) 屬而貧不能給者,日給倉(cang) 米一升,三升之中,給粟一升,以食有疾者。凡油炭席薦之屬,各以時具。”

 

【元朝】刑法規定:如果囚犯“其饑寒而衣糧不繼,疾患而醫療不時,致非理死損者,坐有司罪。諸獄因病至二分,申報漸增至九分,為(wei) 死證,若以重為(wei) 輕,以急為(wei) 緩,誤傷(shang) 人命者,究之。諸獄囚有病,主司驗實,給醫藥,病重者去枷鎖枉,聽家人入侍。職事散官五品以上。聽二人入侍。”

 

【元朝】“諸有司,在禁囚徒饑寒,衣食不時,病不督醫看候,不脫枷枉,不令親(qin) 人入侍,一歲之內(nei) 死至十人以上者,正官笞二十七,次官三十七,還職;首領官四十七,罷職別敘,記過。諸流囚在路,有司日給米一升,有疾命良醫治之,疾愈隨時發遣。諸獄醫,囚之司命,若有弗稱,坐掌醫及提調官之罪。”雲(yun)

 

【元朝】元朝壽命,從(cong) 1271定國號為(wei) 元算起是97年,若從(cong) 忽必烈1260即位算起是108年。如果將前元和北元都算進去,其壽命長達196年,不算短了。從(cong) 元太祖鐵木真建國開始,屬於(yu) 元朝的前身,故稱前元。北元則是元朝的後身。2014-7-13

 

【元朝】元朝退卻到蒙古高原之後,史稱北元。除了漠南漠北的蒙古本土,當時元廷還據有東(dong) 北與(yu) 雲(yun) 南行省,後來陸續被明朝攻取。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位,元亡。其後韃靼時期(《明史》所稱,蒙方則一直以蒙古自稱)其實仍是元太祖“大蒙古國”政權的延續,直至1635年察哈爾部為(wei) 後金(清)所滅。

 

【元朝】“察哈爾”是古突劂語,意為(wei) “汗之宮殿的侍衛”。察哈爾部的達延汗,是成吉思汗第十五世孫,在位時統一漠南蒙古,被後人稱為(wei) 蒙古“中興(xing) 之主”。入清後,察哈爾成為(wei) 清朝一個(ge) 八旗編製。老子說“死而不亡者壽”,用這句話來形容蒙古和元朝,真是恰當不過了。

 

【元朝】順帝至正二年,杭城大火,燒官廨民廬幾盡,當時禦史大夫博爾濟布哈剛剛出任江浙行省左丞相,除了下令賑濟,還要重修官府。《續資治通鑒》說:“又大作省治,民居附其旁,增直買(mai) 其基,募民就役,則厚其傭(yong) 直。”意謂購買(mai) 官府旁邊的民居,出價(jia) 比市場價(jia) 高;招募民眾(zhong) 勞役,支付工資從(cong) 厚。

 

【元朝】元末編纂的遼金宋史,揭傒斯是總裁官之一,“毅然以筆削自任,凡政事得失、人才賢否,一律以是非之公。”他認為(wei) ,修史當以用人為(wei) 本,用人之道又以心術為(wei) 本,即修史者要有學問文章,知史事,心術又正。又說:“欲求作史之法,須求作史之意。古人作史,雖小善必錄,小惡必記。不然何以示懲勸!”

 

【元朝】元朝對高麗(li) 國擁有主權。高麗(li) 國王王楨,淫暴無道,元順帝派遣使者把他征召來,流放到揭陽。高麗(li) 國沒有一個(ge) 人願意隨行,王楨手持衣袱而去,到嶽陽就死了。元朝特授其長子巴圖瑪多爾濟為(wei) 征東(dong) 行省左丞相,繼位為(wei) 高麗(li) 國王。

 

【元朝】至正十一年,“前監察禦史槁城張桓,避亂(luan) 之確山,賊久知桓名,襲獲之,羅拜,請為(wei) 帥,弗聽。囚六日,擁至渠魁前,桓直趨據榻坐,與(yu) 之抗論逆順。其徒捽桓起跪,桓仰天大呼,詈叱彌厲,且屢唾賊麵。賊知終不可屈,遂殺之。賊後語人曰:張禦史真鐵漢,害之可惜。”這裏的賊就是劉福通的紅軍(jun) 。

 

【元朝】讀元史和有關(guan) 史料,有個(ge) 令人驚異的發現:不少元廷高官很窮,窮得買(mai) 不起棺材的高官就有好幾位。庫庫,翰林學士承旨,曾出為(wei) 江浙行省平章政事,不久召還,順帝正擬用為(wei) 中書(shu) 平章政事(宰相),“感熱疾卒。家貧幾無以為(wei) 斂。帝聞震悼,賜賻銀五錠,其所負官中營運錢,台臣奏以罰布為(wei) 之代償(chang) 。”

 

【元朝】有達官問庫庫:“儒有何好,君酷愛之?”庫庫介紹了世祖尊儒事跡,接著說:“且儒者之道,從(cong) 之則君仁臣忠,父慈子孝,人倫(lun) 鹹得,國家鹹治;違之則人倫(lun) 鹹失,國家鹹亂(luan) 。汝欲亂(luan) 而家,吾弗能禦;汝慎勿以斯言亂(luan) 吾國也。儒者或身若不勝衣,言若不出口,然腹中貯儲(chu) ,有過人者,何可易視也!”

 

【元朝】庫庫說:“世祖嚐暮召我先人坐寢塌下,陳說四書(shu) 及古史治亂(luan) ,至丙夜不寐,世祖喜曰:朕所以令卿從(cong) 許平仲學 ,正欲卿以嘉言入告朕耳,卿益加懋敬以副朕誌。”他自己“在帝(元順帝)左右,論思獻納,多所匡救。以重望居高位,而雅愛儒士,甚於(yu) 饑渴,以故四方士大夫翕然萃於(yu) 其門。”

 

【元朝】謳歌成吉思汗是可恥的,詆毀忽必烈也是可恥的。對曆史人物包括成吉思汗和忽必烈,都應該給予如理如實、實事求是的評價(jia) 。成吉思汗智慧相當可觀,小節不無可取,但果於(yu) 殺戮草菅人命,屬反麵人物;忽必烈非儒者更非賢者,但能以儒立國和治國,撥蒙古之亂(luan) ,返政治之正,意義(yi) 正麵,值得肯定。

 

【元朝】“九儒十丐”之說出自謝枋得《疊山集》:“滑稽之雄,以儒者為(wei) 戲曰:我大元典製,人有十等:一官、二吏;先之者,貴之也,謂其有益於(yu) 國也;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後之者,賤之也,謂其無益於(yu) 國也。”明明是“滑稽之雄”的調侃。以此戲言反元,比起以性命抗元的謝枋得,可就等而下之了。

 

【元朝】元朝蒙古、色目官員中,有粗陋不文者,也有很多高文化、高品德、能愛民者。卜顏鐵木兒(er) ,唐兀吾密氏,曆事武宗、仁宗、英宗,曾拜江浙行省平章政事。為(wei) 人“持身廉介,人不敢幹以私。其將兵,所過不受饋遺宴犒,民不知有兵。性至孝,幼養(yang) 於(yu) 叔父阿珠,事之如親(qin) 父。”(續資治通鑒)

 

【刀王之死】益都人王英,性剛果,有大節,膂力絕人,襲父職為(wei) 莒州翼千戶,父子皆善用雙刀,人稱刀王,曾佐元朝東(dong) 西行省右丞雅克特穆爾平定漳州之盜。益都陷於(yu) 紅軍(jun) 毛貴部時,王英九十六歲了,對其子王弘說:“我世受國恩,何忍食異姓之粟以求生乎!”絕食而死。毛貴知道後,讓人準備棺衾禮葬王英。

 

【餘(yu) 闕】元統元年進士,文武雙全,曾為(wei) 遼金宋三史修撰,留意經術,為(wei) 政嚴(yan) 明,治軍(jun) 與(yu) 兵士同甘苦,有古良吏風和儒將風。為(wei) 淮西宣慰副使、都元帥,前後扼守安慶7年,曆經大小數十戰,曾親(qin) 冒矢石連斬陳友諒13員大將。死後,元朝追封其為(wei) 豳國公,陳友諒為(wei) 之具棺斂葬,明太祖複為(wei) 之立廟致祭。

 

【餘(yu) 闕】陳友諒感歎餘(yu) 闕的英勇:“儒者之勇如此,使天下皆餘(yu) 公,何患城守之不固哉。”劉基填《沁園春》讚美餘(yu) 闕曰:“平生事,扶危濟困,拯溺摧頑。清明要繼文山。使廉懦、聞風膽亦寒。想孤城血戰,人皆效死,闔門抗節,誰不辛酸。寶劍埋光,星芒失色,露濕旌旗也不幹。如公者,黃金難鑄,白璧誰完。”

 

【餘(yu) 闕】餘(yu) 闕堅守安慶七年,抗擊紅巾軍(jun) ,殺死陳友諒手下將士無數,是元朝大忠臣和大功臣,也受到陳友諒、朱元璋的高度尊重。史稱:“闕號令嚴(yan) 明,與(yu) 下同甘苦。臨(lin) 亂(luan) ,矢石雨下,左右以盾蔽,闕卻之曰:汝輩亦有命,何蔽我!稍暇即注《周易》,率諸生會(hui) 講郡學,立將士門外聽之”雲(yun) 。

 

【看曆史】敵人可分為(wei) 兩(liang) 種:值得尊重的,不值得尊重的。朱元璋出身紅軍(jun) ,遙奉過韓林兒(er) 劉福通的大宋龍鳳政權,但對紅軍(jun) 毫無尊重之心,以群盜斥之;朱元璋與(yu) 元朝為(wei) 敵,但對元朝皇帝、貴族和將領彬彬有禮,縱然生死激戰,從(cong) 無惡言相加,反為(wei) 忽必烈和元朝殉難烈士立廟至祭,根本原因在此。

 

【嘿嘿】隻有完全昧於(yu) 元朝曆史、儒學常識的支那昧人,隻有地攤文學培養(yang) 出來的下流學者,才會(hui) 相信“十儒九丐”之類滑稽戲言和“初夜權”之類曆史謊言;隻有德智俱殘的神經,才會(hui) 穿越馬幫、民國、清朝和明朝,勇不可擋地充當反元先鋒。

 

【元朝】高麗(li) 女子是最受元廷歡迎的貢品。“京師達官貴人必得高麗(li) 女,然後為(wei) 名家。自至正以來宮中給事使令,大半為(wei) 高麗(li) 女。”元順帝的皇後奇氏原來就是高麗(li) 貢女。奇後多蓄高麗(li) 美人,大臣有實權者,就以美人相送,以拉攏之。奇後留在高麗(li) 國的家人因逆謀篡位,被高麗(li) 國恭湣王一舉(ju) 殺盡。

 

【元朝】盜賊團夥(huo) 的一大特點是,爭(zheng) 權奪利,不擇手段,特別熱衷於(yu) 自相殘殺,元末紅巾軍(jun) 也不例外,草菅民命,好殺無辜,對自己人同樣辣手無情。其大者如劉福通殺杜遵道,趙君用殺毛貴,王士誠、續繼祖趙君用,陳友諒殺徐壽輝,孫德崖謀害郭子興(xing) …朱元璋自己也是疊逢凶險,理所當然對紅軍(jun) 充滿厭惡。

 

【元朝】北伐紅軍(jun) 之中路軍(jun) 東(dong) 征高麗(li) ,“關(guan) 先生、沙劉二、破頭潘兵入高麗(li) ,王王都出奔耽羅。其臣納女請降,將校皆以女子配之,軍(jun) 士遂與(yu) 高麗(li) 為(wei) 姻婭,恣情往來。高麗(li) 人因各藏其馬。一夕,傳(chuan) 王令,除高麗(li) 聲音者不殺,其餘(yu) 並殺之。”關(guan) 先生、沙劉二等十來萬(wan) 人被殺。殺得好。可惜被破頭潘僥(jiao) 幸逃脫。

 

【元朝】紅軍(jun) 隊伍暴徒多。歐普祥,徐壽輝手下,官封左丞相,其實完全不是玩意。《續資治通鑒》記載:“黃岡(gang) 人歐普祥,性殘暴,所過室廬皆焚蕩俘掠無遺,壽輝使守袁州。”又:“普祥,黃岡(gang) 人,以燒香聚眾(zhong) ,從(cong) 壽輝起兵為(wei) 元帥,人稱歐道人。至是引兵掠江西諸郡縣,攻破袁州,焚室廬,掠人民以去”雲(yun) 。

 

【元朝】忽必烈會(hui) 點漢語,水平不高。蘇天爵《元朝名臣事略》說:“先生每有奏對,則上自擇善譯者,然後見之。或譯者言不逮意,上已領悟;或語意不倫(lun) ,上亦覺其非而正之。”這裏先生指許衡。《四庫全書(shu) 匯要-禦選元詩》有忽必烈詩《陟玩春山紀興(xing) 》,估計是經過漢臣加工的,他的漢語水平應不到此。

 

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