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遐齡】儒家和社會主義

欄目:思想探索
發布時間:2016-05-13 22:33:03
標簽:
謝遐齡

作者簡介:謝遐齡,男,西元1945年生,出生於(yu) 重慶,祖籍浙江溫州,複旦大學哲學博士。現為(wei) 複旦大學教授,中國哲學、社會(hui) 學博士生導師,任複旦大學上海儒學院理事長。著有《文化:走向超邏輯的研究》《中國社會(hui) 是倫(lun) 理社會(hui) 》《康德對本體(ti) 論的揚棄》《文化:意義(yi) 的澄明》等。

 

 

儒家和社會(hui) 主義(yi)

——在“2016首屆上海儒學大會(hui) ”上的發言

作者:謝遐齡(複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首發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四月初七日乙未

            耶穌2016年5月13日



  


“2016首屆上海儒學大會(hui) ”於(yu) 西曆2016年5月7日召開


   


謝遐齡先生做主題發言

 

一、社會(hui) 主義(yi) 概念本義(yi) 及沿革

 

社會(hui) 主義(yi) 對我們(men) 所處時代是個(ge) 核心概念。鄧小平同誌主政第一步就是撥亂(luan) 反正,用孔子“正名”之義(yi) 。撥亂(luan) 反正意圖是糾正思想政治路線上的失誤。易緯“差若毫厘、繆以千裏”講的正是指導思想中的核心概念絲(si) 毫不可有誤。鄧小平撥的什麽(me) 亂(luan) ?正的什麽(me) 名?是社會(hui) 主義(yi) 概念。按他的說法,就是搞清楚什麽(me) 是社會(hui) 主義(yi) 、怎樣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之所以亂(luan) ,是社會(hui) 主義(yi) 概念解釋錯了;要返回對社會(hui) 主義(yi) 的正確解釋。

 

社會(hui) 主義(yi) 是個(ge) 大概念,內(nei) 涵豐(feng) 富、覆蓋麵廣。本文隻能對要點簡略討論。先須略述社會(hui) 主義(yi) 學說在馬克思、列寧那裏的意義(yi) 。再講述傳(chuan) 到中國後的演變。

 

(一)馬克思的社會(hui) 主義(yi) 學說

 

共產(chan) 主義(yi) 社會(hui) 指的是生產(chan) 力高度發達、產(chan) 品極大豐(feng) 富、人們(men) 不再屈從(cong) 於(yu) 分工、勞動不再為(wei) 謀生、生活資料可以各取所需的社會(hui) 狀況。〖過去曾改譯“按需分配”,吾臆,不妥。既然物資極為(wei) 豐(feng) 富,人們(men) 覺悟又高,故而各人按需取用即可;無須分配。〗在剛剛擺脫資本主義(yi) 的時期,還不能立即采取共產(chan) 主義(yi) 各取所需方式,不得不沿用分配方式,又沒有了貨幣,從(cong) 而按勞動量分配。馬克思稱之為(wei) 共產(chan) 主義(yi) 社會(hui) 的初級階段。社會(hui) 主義(yi) 時期沒有商品、沒有貨幣。按勞分配是“資產(chan) 階級法權”,是資本主義(yi) 社會(hui) 分配方式延續應用於(yu) 共產(chan) 主義(yi) 社會(hui) 的初期。不以貨幣形式分配,按勞動量分配——例如記工分的方式。

 

(二)列寧對社會(hui) 主義(yi) 學說的發展

 

俄國二月革命推翻沙皇後,由資產(chan) 階級政黨(dang) 領導的聯合政府未退出世界大戰,激起俄國廣大工人、士兵群眾(zhong) 不滿。列寧看到無產(chan) 階級政黨(dang) 舉(ju) 行革命的良好時機,主張立即實行社會(hui) 主義(yi) 革命。列寧的主張遭到第二國際反對。第二國際認為(wei) 俄國生產(chan) 力和文明均未發展到實行社會(hui) 主義(yi) 的程度。通俗地說,俄國還沒有“資格”搞社會(hui) 主義(yi) ,隻有生產(chan) 力和文明大大高於(yu) 俄國的西歐數國才可能舉(ju) 行無產(chan) 階級革命。列寧怒斥當時第二國際領導黨(dang) 德國社會(hui) 黨(dang) 的領袖考茨基為(wei) “無產(chan) 階級革命的叛徒”,把他們(men) 的理論稱作“唯生產(chan) 力論”。針對第二國際認為(wei) ,隻有由第二國際領導的西歐諸國無產(chan) 階級聯合行動才可能成功舉(ju) 行革命,列寧提出,無產(chan) 階級革命可以在世界資本主義(yi) 體(ti) 係最薄弱的俄國一國發生,退出第二國際,聯合東(dong) 歐及東(dong) 方工業(ye) 生產(chan) 力及文明程度低的東(dong) 方國家,另立第三國際。與(yu) 本文相關(guan) 的是列寧對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作了重大發展。第二國際領導人堅持生產(chan) 力和文明程度不夠就不可能有社會(hui) 主義(yi) ,列寧針鋒相對地提出,先搞社會(hui) 主義(yi) ,再發展生產(chan) 力和文明,稱作走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他甚至通俗地說,國家資本主義(yi) 加蘇維埃就是社會(hui) 主義(yi) 。

 

(三)列寧與(yu) 斯大林社會(hui) 主義(yi) 學說的困難

 

生產(chan) 力不夠發達一直困擾著列寧的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明確地宣稱,“無論哪一個(ge) 社會(hui) 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chan) 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jue) 不會(hui) 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chan) 關(guan) 係,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hui) 的胎胞裏成熟以前,是決(jue) 不會(hui) 出現的。”生產(chan) 力低下,人們(men) 不得不服從(cong) 分工,為(wei) 了謀生不得不幹著自己不喜歡、不願意幹的工作。分工、勞動者的謀生態度看來將長期存在。馬克思透徹地指出,為(wei) 謀生的勞動產(chan) 生私有製。列寧從(cong) 實踐中看到,小生產(chan) 不間斷地、自發地產(chan) 生私有製,印證了馬克思的論斷;但這對列寧建立的社會(hui) 主義(yi) 是嚴(yan) 重挑戰。斯大林一方麵按社會(hui) 主義(yi) 社會(hui) 的要求修改憲法,宣布蘇聯消滅了階級,另一方麵現實政治又要求堅持無產(chan) 階級專(zhuan) 政;蘇聯現實經濟離不開商品生產(chan) ,而按社會(hui) 主義(yi) 概念不能承認商品生產(chan) 。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麵臨(lin) 著嚴(yan) 重困難。

 

(四)毛澤東(dong) 看出蘇聯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的困難

 

中國革命遵奉列寧斯大林主義(yi) ,同時根據中國實際情況作了發展。除了以農(nong) 村包圍城市取代中心城市武裝暴動的道路,最為(wei) 突出點是群眾(zhong) 路線。按列寧主義(yi) ,是把革命理論灌輸給工農(nong) 群眾(zhong) ,毛澤東(dong) 同誌改進為(wei) 從(cong) 群眾(zhong) 中來、到群眾(zhong) 中去。典範是土地綱領。先是按馬克思、列寧的觀點實行土地國有製。後在實踐中“擴紅”、征糧遇挫,改行土地私有——是群眾(zhong) 路線典範。這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yi) 的突破性發展。土地私有隨即確立為(wei) 政治綱領,並在取得全國政權時徹底實行。

 

群眾(zhong) 路線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繼承先王之道的典範案例。《周易·鹹卦》“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是群眾(zhong) 路線源頭。由此可見猶太教-東(dong) 正教“神高於(yu) 一切、先知是神的代言人”觀念,與(yu) 儒家天道-民意觀念區別。

 

毛澤東(dong) 在研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shu) (下冊(ce) )》時,指出斯大林社會(hui) 主義(yi) 社會(hui) 無階級、無商品生產(chan) 思想的錯誤。現實與(yu) 理論的巨大差距困擾著他。現實生活提示,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闡述的基本思想,不可忽視。毛澤東(dong) 不像會(hui) 受條條框框約束的人,看似他的創造性已枯竭。盡管認識到社會(hui) 主義(yi) 社會(hui) 仍然需要有商品生產(chan) ,他仍然認為(wei) 企業(ye) 的經濟核算是走資本主義(yi) 道路,予以否定。中國社會(hui) 已經宣布為(wei) 進入了社會(hui) 主義(yi) ,然而商品生產(chan) 、階級存在仍是事實。發動了文化大革命,階級鬥爭(zheng) 鬥鬥鬥,然而再怎麽(me) 鬥、再怎麽(me) 不允許講真話,理論困難依然一籌莫展。

 

(五)鄧小平創造性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yi) ,重新解釋社會(hui) 主義(yi) 概念

 

鄧小平同誌敏銳地看到,一切困難源於(yu) 社會(hui) 主義(yi) 概念。他清醒地看到,被理論束縛手腳自陷困境非智者所為(wei) 。針對愚蠢可笑的“長草社會(hui) 主義(yi) ”論,不值一駁又不得不駁,淡淡一句“貧窮不是社會(hui) 主義(yi) ”摧垮之。社會(hui) 主義(yi) 旗幟仍須高舉(ju) ,中國民眾(zhong) 仍然為(wei) 謀生而勞動,並將長期為(wei) 謀生而勞動。同樣,相應地,幹部為(wei) 升遷而工作。〖遐案:今後幹部教育當以“君子喻於(yu) 義(yi) 、小人喻於(yu) 利”校正。〗

 

像中國這麽(me) 大的社會(hui) ,實施計劃經濟幾乎是不可能的。計劃經濟至少須有三個(ge) 環節。一是有全麵地、準確地提供經濟信息的機製和機構。這在當今條件下決(jue) 無可能做到。即使基層信息準確,向上傳(chuan) 遞過程中會(hui) 不斷出偏差,幾層傳(chuan) 遞之後必不可免地遠離真象。第二環節是有中央處理係統,需要有有龐大的機構和專(zhuan) 家群體(ti) ,精密的理論模型、函數方程等,以及足夠的計算設備。這環節我國目前還沒有。第三個(ge) 環節是把中央數據處理係統計算結果準確無誤地貫徹執行的係統。要保證層層下達過程中絲(si) 毫不走樣。這在中國這樣的依靠多層行政體(ti) 係治理的社會(hui) ,極難做到完善。〖憲法規定的四層體(ti) 係已經被實踐突破為(wei) 五層。雖然通過地改市解決(jue) 了行政體(ti) 係違憲問題,然而五層已是既定事實。〗第二個(ge) 環節要求計算速度——不能2016年的計劃,到2020年才計算完成;哪怕是2016年底計算完成也不行,必須是當年年初計算完成。

 

像中國這樣龐大的社會(hui) ,整個(ge) 國民經濟由國家管理似乎是不可能的。必須分條分塊化為(wei) 許多單位,分別管理。也就是說,國民經濟須由諸多公司運行,不可能由一個(ge) 公司運作。《共產(chan) 黨(dang) 宣言》宣布“把一切生產(chan) 工具集中在國家即組織成為(wei) 統治階級的無產(chan) 階級手裏”,在西歐小國,如荷蘭(lan) 、比利時,或許可行。在中國,實施管理時卻必須分條分塊,化為(wei) 諸多公司。〖俄國雖然實行聯邦製,也過於(yu) 龐大,由國家掌管一切也很難辦。〗臨(lin) 近文革時我國雖然未正式承認商品經濟必要,在實踐中已形成全民所有企業(ye) 、大集體(ti) 小集體(ti) 企業(ye) 、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並存格局。不實行經濟核算,國民經濟遂麵臨(lin) 崩潰邊緣。要每個(ge) 單位負責任,必定要實施核算,各單位之間的關(guan) 係就須厘清。負責,意思就是讓各個(ge) 單位成為(wei) 法人。〖至今不少企業(ye) 仍然可以不負責任。盡管名義(yi) 上已經是獨立法人,欠銀行錢仍然可以一紙國務院文件勾銷。〗

 

鄧小平同誌解決(jue) 這個(ge) 理論難題的辦法簡捷明快——在社會(hui) 主義(yi) 中再劃出個(ge) 初級階段,稱作社會(hui) 主義(yi) 初級階段,這個(ge) 階段可以有商品生產(chan) 、實施市場經濟,稱作“走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這樣,與(yu) 馬克思的學說毫無牴牾,理論上獲得了圓滿。

 

上述簡略考察說明,社會(hui) 主義(yi) 概念之意義(yi) ,在我國,已經不是馬克思原義(yi) 。若論其原義(yi) ,今日西歐狀況或近之。但我國依第三國際傳(chuan) 統,把西歐諸國社會(hui) 黨(dang) 看作資產(chan) 階級政黨(dang) 。但若承認那些黨(dang) 也屬於(yu) 馬克思主義(yi) 政黨(dang) ,承認他們(men) 奉行的民主社會(hui) 主義(yi) 也歸屬於(yu) 馬克思主義(yi) ,我們(men) 對社會(hui) 主義(yi) 概念的理解當更豐(feng) 富、準確。社會(hui) 主義(yi) 概念已經從(cong) 劃分社會(hui) 發展階段的經濟學、曆史學概念演變為(wei) 實際政治術語;在今日更多地具有發展道路、社會(hui) 發展方式意義(yi) 。

 

二、中國傳(chuan) 統之社會(hui) 主義(yi) 性質

 

(一)王道之實質是社會(hui) 主義(yi)

 

聽說有位台灣學者提出“王道中國”口號。我想她是背離了牟宗三先生的主張,轉而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了。王道之內(nei) 涵與(yu) 現今的社會(hui) 主義(yi) 高度一致。

 

《詩經》中有一首包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名句。這與(yu) 現今我國憲法規定土地及生產(chan) 資料國家所有、確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一切,緊密相契。足以證明當時中國社會(hui) 的社會(hui) 主義(yi) 性質。《左傳(chuan) ·昭七年》所論王、公、大夫、士、皂、輿、隸、僚、仆、台的社會(hui) 結構,與(yu) 現今社會(hui) 主義(yi) 中國的幹部、群眾(zhong) 等級結構驚人相似,或許也可引為(wei) 證據。

 

上述引文曾被郭沫若先生用來證明當時中國社會(hui) 是奴隸製階段。雖然我毫無疑義(yi) 地承認郭沫若先生學問極佳,但是對他這樣使用史料卻不能認同。西周時代,封地不能說是諸侯的私有財產(chan)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可見封地也屬於(yu) “王土”。那麽(me) 能否說是周王一個(ge) 人私有的。當然不能。“王土”之意義(yi) 就是任何人不得私有,也就是否定一切個(ge) 體(ti) 有所有權。整個(ge) 社會(hui) 無個(ge) 體(ti) 所有權,就是公有製。“王土”之意義(yi) 就是公有製。郭沫若先生懂一點法哲學的話,就不會(hui) 出這麽(me) 大的紕漏、鬧這麽(me) 大的笑話。似乎他是文學地看待“王土”概念了。至於(yu) 他把等級存在作為(wei) 奴隸製論據,更是缺少根據。且不說古羅馬奴隸製社會(hui) 沒有這樣的結構;對崇奉一陰一陽的天道和祖宗的中國社會(hui) ,人口眾(zhong) 多,等級製結構是社會(hui) 穩定之基礎,與(yu) 社會(hui) 發展階段並沒有一一對應的關(guan) 係。

 

《周易·係辭》有天道、有地道、有人道;“立人之道曰仁與(yu) 義(yi) ”。天、地、人三道貫通曰王。王者,往也,天下往也。王道內(nei) 涵仁政。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孟子·公孫醜(chou) 上》王道須做到天下歸心。唯有全心全意為(wei) 人民服務才可能天下歸心。社會(hui) 主義(yi) 實質是為(wei) 最大多數民眾(zhong) 謀福利,卽先王仁政義(yi) 。

 

在這裏要回答一個(ge) 問題:為(wei) 什麽(me) 你們(men) 主張儒家,不主張道家?道家無疑有大智慧,必須學習(xi) 。然而就基本路線而論,道家無為(wei) 而治思想中內(nei) 涵任由民眾(zhong) 自生自滅態度。《老子》中有一句話:“天地不仁,以萬(wan) 物為(wei) 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wei) 芻狗。”這與(yu) 當代經濟自由放任主義(yi) 讓商人隨意定價(jia) 而政府不幹預,任由民眾(zhong) 被金融、網絡大鱷吞噬。非仁政之義(yi) 也。

 

《大學》大人之學。大人,處級以上領導幹部。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qin) 民、在止於(yu) 至善。明明德之所以平治天下。領導幹部決(jue) 不可以為(wei) 提高政績擾民、損害民眾(zhong) 利益。先儒“存天理、去人欲”是對領導幹部講的。決(jue) 不是苛求小民百姓的道德壓力。“人欲”,私心也。且無論貪汙腐敗,卽使為(wei) 積累政績謀求升遷,也必須去之。為(wei) 人民服務要全心全意,卽“存天理、去人欲”義(yi) 也。

 

(二)土改分田實質是社會(hui) 主義(yi) ——確立共產(chan) 黨(dang) 的領導地位

 

按通常的理解,土改是新民主主義(yi) 綱領,還不是社會(hui) 主義(yi) 。本文在這裏要論證,土改實質上也是社會(hui) 主義(yi) 的,合乎先王之道。

 

讓農(nong) 民有私有土地,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突破馬列主義(yi) 土地國有要求的一項重大發展。在中國革命遭到嚴(yan) 重挫折時,為(wei) 了更好地動員廣大根據地農(nong) 民支持革命,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毅然主張土地私有,並形成為(wei) 黨(dang) 綱。在《新民主主義(yi) 論》中,毛澤東(dong) 明確地把給農(nong) 民私有土地表述為(wei) 綱領。在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徹底地實施此綱領。可以說,中國曆史上從(cong) 來都沒有這樣徹底的土地私有化。

 

按照毛澤東(dong) 原先的設想,新民主主義(yi) 是個(ge) 很長的曆史時期——至少一代(30年)吧。當然,在《新民主主義(yi) 論》中,明確宣布中國革命前途是社會(hui) 主義(yi) ,但是采取社會(hui) 主義(yi) 路線之前的時間,設想得還是很長的。文化大革命時期,“鞏固新民主主義(yi) 階段”是加給劉少奇的一條罪狀。其實,這原本是毛澤東(dong) 的想法。農(nong) 業(ye) 合作化,原先計劃到1967年完成,實際上匆匆忙忙地在1956年就完成了。土地對農(nong) 民如同生命一樣重要。幾千年的盼望,終於(yu) 實現了耕者有其田。然而幾年之內(nei) ,又合作化、公社化,土地交出去了。而農(nong) 民基本上沒有象樣的反抗。對我來講,如此順利是個(ge) 謎。

 

解謎關(guan) 鍵是對土改過程作社會(hui) 學分析。土改過程大體(ti) 如下環節:軍(jun) 事占領,建立黨(dang) 組織,傳(chuan) 布革命思想,發現積極分子組建農(nong) 會(hui) 、青年組織、婦女組織等群眾(zhong) 團體(ti) ,群眾(zhong) 動員、把政策和策略交給群眾(zhong) ,經過群眾(zhong) 團體(ti) 組織和領導農(nong) 民群眾(zhong) 批鬥地主富農(nong) 並分田分房分浮財(分配不動產(chan) 、動產(chan) )。以上順序或有差異,比如有的地方先有在外讀書(shu) 並在學校中入黨(dang) 的人士回鄉(xiang) 發展了黨(dang) 員、建立了黨(dang) 組織,而後才有解放軍(jun) 打過來並實施占領。傳(chuan) 布革命思想環節其社會(hui) 學意義(yi) 是重建意義(yi) 世界。本來,按照法製觀念,奪取地富財產(chan) 是搶劫。而馬克思主義(yi) 的道理千條萬(wan) 緒歸根到底就是一句話——造反有理。地富財產(chan) 是剝削貧下中農(nong) 得來,是不義(yi) 之財。因而,在革命的解放軍(jun) 保護下、在黨(dang) 組織領導下,有序地剝奪其財產(chan) 、公平地分配給貧下中農(nong) ,是正義(yi) 的革命行動。可見,與(yu) 傳(chuan) 統思想徹底決(jue) 裂之意義(yi) 就是造反有理。

 

土改過程中,挑選農(nong) 民入黨(dang) 是一要點。土改不簡單是重新分配土地。土改主要目標是徹底粉碎原有的基層社會(hui) 結構——家族,建構起全新的社會(hui) 結構——黨(dang) 組織加上外圍的群眾(zhong) 團體(ti) 。廢退甚至消滅原先的社區領袖,以剛發展的黨(dang) 員擔當新的社區領袖。

 

掌握土改政策是一難點。特別地,劃開富農(nong) 、上中農(nong) 是大難點。對農(nong) 民來說,這是性命攸關(guan) 的大事——屬於(yu) 人民還是敵人。毛澤東(dong) 的做法是確定階級敵人應占比例,再依據應劃人數、戶數確定剝削量的計算方案。例如,華北地區原定全年剝削量為(wei) 一個(ge) 長工,劃為(wei) 富農(nong) 。依此標準劃定的富農(nong) 比例過大,遂改為(wei) 剝削量合兩(liang) 個(ge) 長工為(wei) 富農(nong) 。於(yu) 是,一大批已經劃為(wei) 富農(nong) 的改劃為(wei) 上中農(nong) ,從(cong) 階級敵人回歸人民隊伍。中央決(jue) 定政策尚且如此繁難,不用說基層的土改工作隊掌握政策的難度有多麽(me) 大。我在擔任四清工作隊員時是大學四年級的學生,負責複查土改時期劃定的階級成份。以我的語文解讀能力,刻苦研究文件,才好不容易搞懂幾條主要政策界線。遙想當年的土改工作隊員,不知經過怎樣的培訓和實踐,批評教育和糾正錯誤,才可能半懂不懂地執行政策。失誤是少不了的。還有“交給農(nong) 民群眾(zhong) ”一環,會(hui) 出現許多偏差。至於(yu) 報私仇,更是難免。有求娶女兒(er) 不得遂劃其為(wei) 富農(nong) 之案例。長江黃河奔騰入海挾泥沙而俱下。

 

土改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是農(nong) 民群眾(zhong) 在黨(dang) 組織的帶領下親(qin) 自參加批鬥地主富農(nong) 並分配其財產(chan) 。農(nong) 民群眾(zhong) 不是被動地等待接受財產(chan) ,而是親(qin) 身共同行動。工作隊員被要求與(yu) 貧下中農(nong) “同吃同住同勞動”地親(qin) 密接觸。由此形成黨(dang) 組織與(yu) 農(nong) 民水乳交融、血肉相連的關(guan) 係,以及黨(dang) 組織的當然領導地位。

 

這就是說,經過土改,建立了黨(dang) 與(yu) 農(nong) 民的倫(lun) 理關(guan) 係。

 

如果簡單地以為(wei) 土改確立了土地私有,是未能認識土改的社會(hui) 學意義(yi) 。

 

或許,土改在某種意義(yi) 上類似於(yu) 古代的授田製?

 

其實,比授田更進一步的是,牢固地建立黨(dang) 與(yu) 農(nong) 民的關(guan) 係、確立黨(dang) 的領導地位。借用古代的用語,土改生產(chan) 的不是個(ge) 體(ti) 的自由農(nong) ,而是“王臣”。農(nong) 民在獲得私有土地同時,確立了與(yu) 黨(dang) 組織的倫(lun) 理關(guan) 係。二者相比,後者更為(wei) 強固。是否可進一步說,土地私有是表象,黨(dang) 的領導是實質?

 

在合作化、公社化運動中農(nong) 民輕易放棄對土地的私有權,謎底就在這裏。

 

土改看似新民主主義(yi) 措施〖建立土地私有製〗,實質卻是社會(hui) 主義(yi) 措施〖確立黨(dang) 的領導這種倫(lun) 理結構,或者說,是為(wei) 確立黨(dang) 的領導這種倫(lun) 理結構奠定基礎〗。

 

(三)為(wei) 民製產(chan) 是社會(hui) 主義(yi) 本質要求

 

孟子對齊宣王的一段說詞展現先秦儒家的社會(hui) 主義(yi) 觀:

 

無恒產(chan) 而有恒心者,惟士為(wei) 能。若民,則無恒產(chan) 因無恒心。苟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wei) 已。及陷於(yu) 罪,然後從(cong) 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wei) 也?是故明君製民之產(chan) ,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le) 歲終身飽,凶年免於(yu) 死亡,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cong) 之也輕。今也製民之產(chan) ,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le) 歲終身苦,凶年不免於(yu) 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yi) 哉?

 

王道最為(wei) 底線的要求是讓民眾(zhong) 能夠養(yang) 家——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農(nong) 村的變遷,反覆折騰,圍繞“製民之產(chan) ”,顯現了社會(hui) 主義(yi) 保障民眾(zhong) 溫飽的本質要求。其內(nei) 涵的原則就是王道的這一要求。

 

土地改革讓每一個(ge) 農(nong) 民都獲得了私有土地。前文已經論證,其主要意義(yi) 是確立了黨(dang) 與(yu) 農(nong) 民的倫(lun) 理關(guan) 係。隨即在黨(dang) 的領導下,開展了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互助運動,接著是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合作化,初級社緊接著高級社,人民公社緊接著高級社。原計劃1967年完成的合作化,提前於(yu) 1956年完成。高級社尚未站穩,立刻又過渡向人民公社。高級社在概念上還允許退社,人民公社取消土地私有,解構退社環節。人民公社號稱“一大二公、政社合一”,毛澤東(dong) 設想,經過三、五年或稍長,把土地所有製轉變為(wei) 全民所有。這就是說,他老人家想把中國農(nong) 民改變為(wei) 國家農(nong) 民。這意向遭到農(nong) 民以減產(chan) 表達的消極抵製。其後,在農(nong) 業(ye) 六十條中規定了“三級所有、隊為(wei) 基礎”的集體(ti) 所有製。“隊為(wei) 基礎”,其規模是初級合作社範圍。

 

改革開放以後,取消公社、恢複鄉(xiang) 政府,土地所有製仍保持集體(ti) 所有。集體(ti) 確定為(wei) 原人民公社生產(chan) 隊範圍。其實,在1930年代土地革命時期,當時土地改革試驗,平分土地以鄉(xiang) 為(wei) 單元還是以村為(wei) 單元,試驗結果,以農(nong) 民群眾(zhong) 滿意度為(wei) 衡量準則〖孟子的話,“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yi) 也。”〗,以村為(wei) 單元最成功。

 

1959年撤銷農(nong) 村辦食堂指令,起作用的仍然是孟子提出的上述底線。

 

改革開放實施的一係列農(nong) 村解放生產(chan) 力政策,也都屬於(yu) “製民之產(chan) ”。今日這一事業(ye) 繼續開展著:土地流轉,城鎮化,三位一體(ti) 合作社……

 

製產(chan) 也將考慮土地部分地私有化。總之,不受教條約束,以民眾(zhong) 生活需要為(wei) 基本(底線)前提。這一思路是鄧小平撥亂(luan) 反正所行。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開始推行的,正是四人幫“割資本主義(yi) 尾巴”處。其底蘊正是儒家奉行的先王之道。

 

三、社會(hui) 主義(yi) 與(yu) 天道信仰

 

中國傳(chuan) 統是什麽(me) ?有若幹個(ge) 關(guan) 鍵詞——天道、大同、先王之道、易道……如果在這些詞中選出一個(ge) ,那就是天道。大同,按《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wei) 公,選賢與(yu) 能,講信修睦。”“人不獨親(qin) 其親(qin) ,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ang) ;男有分,女有歸。”與(yu) 馬克思設想的共產(chan) 主義(yi) 社會(hui) 有距離,與(yu) 其初級階段——社會(hui) 主義(yi) 社會(hui) ——略相當。“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ang) ”,可見還要實行分配,管理者必備;“男有分,女有歸”,社會(hui) 還須劃分等級,男女也不平等。這是生產(chan) 力低下的時代對美好社會(hui) 的期盼。馬克思設想的共產(chan) 主義(yi) 社會(hui) 以自由勞動為(wei) 前提,無須設置管理人員。

 

《禮運》描述小康時代“各親(qin) 其親(qin) ,各子其子,貨力為(wei) 己;大人世及以為(wei) 禮,城郭溝池以為(wei) 固,禮義(yi) 以為(wei) 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製度,以立田裏,以賢勇知,以功為(wei) 己”,禹、湯、文、武、成王、周公六位聖人為(wei) 禮治典範。

 

接著,《禮運》提出小康時代禮治之必要、急迫:“夫禮,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夫禮,必本於(yu) 天,殽於(yu) 地,列於(yu) 鬼神,達於(yu) 喪(sang) 、祭、射、禦、冠、昏、朝、聘。故聖人以禮示之,故天下國家可得而正也。”

 

禮治是天道之體(ti) 現與(yu) 落實。

 

禮治基本原則是建差等、成統一;在國家治理方麵的體(ti) 現就是等級製。人分王、公、大夫、士、皂、輿、隸、僚、仆、台十等,是古代公有製社會(hui) 的等級架構。這是中國的基本國情,古今一貫。今日社會(hui) 主義(yi) 盡可以講平等,然而等級劃分不可避免。正部、副部、正局、副局、正處、副處,不僅(jin) 僅(jin) 是一個(ge) 單位的職級,也是通行全社會(hui) 的等級,享受明文規定的待遇。遇重大事變時,文件傳(chuan) 達到哪一級,有嚴(yan) 格要求,凸顯等級的存在。以禮治國,先王之道也。〖國宴、紅地毯迎賓等禮儀(yi) ,中西共有,不足以說明以禮治國。幹部等級才是要點。〗

 

等級製是“物質性”的,重要的是探求精神內(nei) 涵。禮治之精神內(nei) 涵是天道。守禮不僅(jin) 僅(jin) 是遵照規章製度行事,更要體(ti) 現其精神內(nei) 涵。現今“形式主義(yi) ”歪風邪氣,徒具形象,敗壞精神。禮治得以運行順暢,必須依靠天道。

 

《論語·八佾》:王孫賈問曰:“‘與(yu) 其媚於(yu) 奧,寧媚於(yu) 竈’,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yu) 天,無所禱也。”朱熹注“天,卽理也。其尊無對。”以今日實事比之。假設一位幹部遇到難題,阿附處長還是阿附局長猶疑不定,吾輩可提醒他:有理走遍天下。隻要恪守規章製度,依照道理處置,不必考慮阿附任何上司。

 

細參孔子所言,所論義(yi) 涵更深——涉及對天道的信仰。在上例中,可告誡“聽從(cong) 良心指引”,訴諸良知。其實,訴諸良知也卽訴諸天道。陽明“良知卽天理”,豈虛言哉!(豈無信仰義(yi) 涵乎!)

 

(一)天道:中國人的信仰

 

當今恢複中國人的信仰為(wei) 第一急務。論者常謂中國人無信仰。即便批評當今歪風甚力者,也多稱中國人無信仰。我曰此誤解也,未深察也。中國人與(yu) 其他人類一樣有信仰、不可缺信仰。隻是被無神論、唯物主義(yi) 詞語搞糊塗了,信仰處於(yu) 隱晦狀態。信仰是人之天性。這是一個(ge) 基本事實,是人的天性之事實。我輩今日須做的事是揭去遮蔽,探及人們(men) 本性深處,幫助人們(men) 體(ti) 驗固有的但目前隱晦的信仰,發揚踔厲。

 

我輩今日使命首要卽激揚中國人對天道的信仰。

 

信仰有二基本義(yi) 。一,最高原理,所有原理均須依之解釋,而其自身無理可解釋,如朱子所說“其尊無對”。無對,絕對也。黑格爾論上帝為(wei) 絕對理念,絕對卽無對義(yi) 。

 

《朱子語類》記載:

 

周問:“‘獲罪於(yu) 天’,集注曰:‘天即理也。’此指獲罪於(yu) 蒼蒼之天耶,抑得罪於(yu) 此理也?”曰:“天之所以為(wei) 天者,理而已。天非有此道理,不能為(wei) 天,故蒼蒼者即此道理之天,故曰:‘其體(ti) 即謂之天,其主宰即謂之帝。’如‘父子有親(qin) ,君臣有義(yi) ’,雖是理如此,亦須是上麵有箇道理教如此始得。但非如道家說,真有箇‘三清大帝’著衣服如此坐耳!”銖。

 

《語類》中這段話闡述朱子對中國人信仰的學說。天旣是蒼蒼之天,又是道理之天。讀者須特別注意理與(yu) 道理之換用。道理二字連用,在文本中頻率不是很高,大多不是作為(wei) 專(zhuan) 門術語使用。正式當術語說明,一般單用一個(ge) 理字;有時加個(ge) 天字以示尊崇,說為(wei) 天理。道理常用來作為(wei) 論證方法或作為(wei) 論據。按上述段落中,“雖是理如此,亦須是上麵有箇道理教如此”句,道理似乎還要高於(yu) 理。道理最大啊!

 

吾臆,道理是當時口語,人人在口中,無須多想,隨口道來。今日中國人何嚐不如是?道理二字,講出來時完全用不著費思量。

 

明道語“吾學雖有所受,天理二字卻是自家體(ti) 貼出來。”把中國人心目中天與(yu) 理相當之義(yi) 揉和為(wei) 一。朱子承程子說,進一步論述其為(wei) 中國人的信仰,其功甚偉(wei) 。

 

王陽明“良知卽天理”揭明信仰已內(nei) 化於(yu) 心。用今日西方哲學術語述之,卽為(wei) :天理是流行天下的客觀精神,屬第三世界。客觀精神存在於(yu) 人們(men) 日常生活中,以人的文化存在為(wei) 其載體(ti) 。人為(wei) 三重存在體(ti) 之結合——自然存在體(ti) 、社會(hui) 存在體(ti) 、文化存在體(ti) 。天理在人,為(wei) 其文化存在體(ti) 。陽明說反觀自身卽見天理,實則觀自身文化存在體(ti) 。常人文化存在體(ti) 不能得完整的天理,隻有聖人文化存在體(ti) 中天理完整。

 

今日國人心靈仍然籠罩於(yu) 宋儒思想之中。道理至上,遇事都會(hui) 要求講道理。準確地說,宋儒傳(chuan) 承於(yu) 古代。明道首先覺醒。今日國人處於(yu) 蒙董狀態,須以宋儒學說促其信仰覺醒。既然懂得要講道理,那麽(me) 就要明白,最高道理是天理。

 

以上為(wei) 信仰第一義(yi) 。第二義(yi) 是情感的,卽敬畏心:對天道的敬畏。良知卽內(nei) 涵敬畏義(yi) 。訴諸良知也卽訴諸對天道的敬畏。“你良心何在?!”嗬斥聲中震撼其敬畏心。此敬畏歸根到底是對天道的敬畏。

 

理可以思得之。敬畏卻須感受。人們(men) 以為(wei) 自己沒信仰,便是感受不到自己的敬畏心。確實,時下人們(men) 麻木不仁,羞恥心尙極弱,何況感受及敬畏。然而一旦遭遇生死順逆大節,敬畏心會(hui) 沒來由地油然而起,證明對天道的敬畏始終深藏於(yu) 心。

 

信佛者對佛的敬畏,如果深探其底蘊,便可發現,仍然是對天道的敬畏。對鬼神有情感反應的人大多數屬於(yu) 害怕,就像害怕流氓強盜一樣,不是敬畏。信佛可歸入敬畏,但也有部分人屬於(yu) 害怕。對天道的情感純屬敬畏,無絲(si) 毫害怕義(yi) 。人們(men) 以為(wei) 自己對天道無害怕意,就認為(wei) 自己沒有信仰。這是混淆了敬畏、害怕。前者恐懼於(yu) 天理,後者恐懼於(yu) 暴力。責問良心時引發的慚愧、恐懼,是麵對天理而有的情感反應。

 

人們(men) 對名聲的顧惜,無論身後名、還是當世名,都屬於(yu) 羞惡之心。揚名顯身不是為(wei) 自己,是為(wei) 光宗耀祖。惡名累及祖宗,是大不孝。祖先源於(yu) 天。不孝卽逆天。羞惡之心,義(yi) 也。義(yi) 為(wei) 天理之一項。當流芳百世,不可遺臭萬(wan) 年。畏懼惡名、臭名,卽敬畏天道。青史留名。中國傳(chuan) 統,史為(wei) 碑。史有佳名才對得起祖宗。祖宗在此有本族義(yi) ,亦延伸廣及其他家族,乃中華民族全體(ti) 之祖先。實則天也。

 

人生在世責任重大。出生卽在社會(hui) 關(guan) 係中。父母二人;父母各有其父母,祖父母四人;祖父母各有其父母,曾祖父母八人……倒溯上去,可串聯、並接中華民族全體(ti) 矣。即使當世,也在社會(hui) 關(guan) 係大網之中。每一關(guan) 聯,卽有相應責任。串接起來,亦中華民族全體(ti) 。牽一發而動全身;一言一動皆涉及全體(ti) 。天人合一。可不敬乎,可不畏乎?

 

當今祭祖民俗正在恢複。敬天傳(chuan) 統複興(xing) 有望。

 

(二)儒墨耶天道觀比較

 

或曰:耶教也有天道說。我國諸子亦論天道。天道非儒家獨善。有說乎?

 

確實,西方思想也論天道。天道非吾儒一家獨擅。然而區別在焉。

 

非但天道,卽使講道理,也非吾儒一家。西人崇尚邏各斯。赫拉克利特有邏各斯說,《新約·約翰福音》太初有邏各斯,邏各斯化為(wei) 肉身耶穌(中譯和合本譯作“太初有道”)。基督教聖經中天與(yu) 神(為(wei) 適應中國傳(chuan) 統,神常常譯為(wei) 上帝)常相換用,視為(wei) 一體(ti) 之兩(liang) 麵。崇天非中華民族一族獨有明矣。

 

以上情況可證明中華民族與(yu) 其他各族一樣有信仰,也須講明區別。還要講明何以中國人被部分人誤解為(wei) 沒信仰。

 

儒墨之區別,孟子所論已很明確。雖說都是敬畏天道,爰及人道,皆為(wei) 仁愛,差異在愛之次序。墨家兼愛本義(yi) “愛無差等,施由親(qin) 始”,孟子斥為(wei) “無父”。此義(yi) 與(yu) 基督教似乎相同,以博愛為(wei) 先。隻不過親(qin) 人離得近,所以實踐時難免先便宜家人、親(qin) 人。道理上家人、親(qin) 人不具優(you) 先權。儒家,依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僅(jin) 是實踐次序,講的直接是道理上的次序。用民眾(zhong) 日常說法,“對自己父母不好的人,可能對其他人好麽(me) ?!”

 

可見,都論愛,似乎有普適性;一旦細究,歧義(yi) 立現。

 

那麽(me) ,墨家兼愛與(yu) 基督教博愛是否相當?

 

近之,卻又異之。墨家與(yu) 儒家共同處是都以王道為(wei) 前提。基督教似不論王道?

 

不盡然。

 

羅馬公教設教皇,教皇是神在世間的代表。卽是猶太教,也有先知代神發言。耶穌罪狀之一是當猶太人的王。基督教與(yu) 王道相關(guan) 有跡。

 

新教以擺脫教皇為(wei) 宗旨,主張信徒直接與(yu) 神交通,不需要教庭擔當中介。新教(抗議宗)崇尚自由主義(yi) 。

 

由此可見,羅馬公教以及希臘正教(東(dong) 正教)在博愛問題上與(yu) 墨家相似,都有王道義(yi) 。而新教與(yu) 墨家有差距。

 

羅馬公教、東(dong) 正教與(yu) 墨家就很相近?

 

也不盡然。

 

墨家與(yu) 儒家皆屬中國傳(chuan) 統,與(yu) 基督教之道不同。中國傳(chuan) 統之天道為(wei) 陰陽。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立天之道曰陰與(yu) 陽;立地之道曰柔與(yu) 剛;立人之道曰仁與(yu) 義(yi) ”。猶太教或許不那麽(me) 明顯,與(yu) 古希臘思想結合成基督教,思想抽象化傾(qing) 向明顯,遂成執意。亞(ya) 裏士多德執意,遂生形式、質料兩(liang) 分,後世衍出形本論、質本論兩(liang) 支。巴門尼德靜止的存在與(yu) 赫拉克利特流變的邏各斯二者,存在多執意,漸成主流。陰翕陽辟。抽象化、執意,陰道也。此儒耶之所以異道也。墨家終究屬中國傳(chuan) 統,無執意之病。

 

在此順便辨明,中國思想氣本論、理本論不可解釋為(wei) 質本論、形本論。理、氣皆為(wei) 形上者,形、質皆屬形下者。吾已辨明,亞(ya) 裏士多德問題皆在形、質旣分且抽象化之後,故而metaphysika當譯作形下學,才算準確使用周易詞匯。理、氣都屬形、質未分之前,方稱形上。用詞錯繆,義(yi) 理遂亂(luan) ,可不慎乎。

 

排一順序:儒家、墨家、羅馬公教、希臘正教(東(dong) 正教)、新教。儒墨為(wei) 中國傳(chuan) 統,同奉先王之道,同釋道為(wei) 陰陽;但受之次序相反。基督教各支皆為(wei) 西方傳(chuan) 統,同釋道為(wei) 陰、執。新教自由主義(yi) ,不奉王道;餘(yu) 教會(hui) 皆為(wei) 嚴(yan) 密階梯組織,設教皇或牧首,可王道觀之。馬克思雖然是猶太人,但受日耳曼傳(chuan) 統浸潤甚深,精通黑格爾哲學,故而較多新教自由主義(yi) 色彩。列寧黨(dang) 建思想創新甚多,在東(dong) 正教文化傳(chuan) 統中開出新局,提出領袖、政黨(dang) 、階級學說,可視為(wei) 新王道。上述兩(liang) 個(ge) 維度都很重要——道是否執;王道。

 

上述區別可在各自的實行中得到證據。基督教講博愛,但愛止於(yu) 基督徒。異教徒屬敵人。對敵人沒有愛、隻有仇恨。《聖經·新約》中記載耶穌的話明確宣稱,如果基督徒的家人不肯追隨耶穌,就是你的敵人。列寧建黨(dang) 有極大獨創性,但在這個(ge) 問題上,與(yu) 東(dong) 正教沒有區別。斯大林發揮得更為(wei) 淋漓盡致。基督教“主內(nei) 兄弟姐妹”被“階級兄弟”取代。名稱、意義(yi) 都不一樣,思想結構卻一致。這一文明傳(chuan) 到中國,與(yu) 中國國情發生極大衝(chong) 突。有的論者認為(wei) ,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的是墨家路線。吾觀此論不確。墨家畢竟屬中國傳(chuan) 統,天道觀一陰一陽。而“親(qin) 不親(qin) 階級分”“階級兄弟、階級敵人”劃分,乃是源自東(dong) 正教俄國傳(chuan) 統演變出來的列斯主義(yi) ,天道觀承古希臘抽象傳(chuan) 統執陰。其後果是現今兒(er) 童自幼犯上,成人之後輕於(yu) 作亂(luan) ,社會(hui) 穩定在基礎就損壞了。

 

愛在不同文明中歧義(yi) 如上所述。《聖經·新約·約翰福音》第21章,記述複活後的耶穌與(yu) 大弟子彼得的對話。耶穌三次問彼得是否愛自己,彼得回答我是愛你的。所用愛字,英譯、漢譯都用一個(ge) 詞,希臘原文卻用不同的詞。耶穌前兩(liang) 次問,用的是agapao,彼得答話用的提phileo。耶穌第三次問用了彼得的詞,這一改變使得彼得甚為(wei) 憂愁。讀中譯本或英譯本,都會(hui) 感到難以理解。參照希臘文本,了解愛字不同,才可找到理解的路子。這裏不討論究竟應該怎樣理解,隻是指出,即使在基督教,即使在一篇文獻中、在這一篇文獻的一個(ge) 段落中,愛也不是單一的含義(yi) 。

 

(三)前輩把共產(chan) 主義(yi) 理解為(wei) 天道而接受

 

共產(chan) 主義(yi) 作為(wei) 信仰之理念,源於(yu) 黑格爾絕對精神。《精神現象學》一書(shu) 實則西方社會(hui) 精神史,歸宿為(wei) 絕對精神。絕對精神卽神,也卽自由理念。馬克思把黑格爾闡述的這一意識曆程作唯物主義(yi) 翻轉,改造為(wei) 共產(chan) 主義(yi) 必然實現的信仰。黑格爾的敘述中,到達絕對精神途徑之一是天啟宗教。黑格爾的思想透露了必然性理念與(yu) 基督教的關(guan) 聯。

 

共產(chan) 主義(yi) 信仰基本內(nei) 涵就是之必然性——表述為(wei) 曆史必然性。

 

有的儒學者未搞清黑格爾必然性思想之論證理路。其實儒學中也有曆史必然性思想,雖然論證不如黑氏嚴(yan) 密,但其思想大體(ti) 相合。試想,若無一種道理清晰的盼望,理論、學說可能吸引人、說服人嗎?儒家的大同、小康學說,公羊的三世說,不就是提供這種盼望嗎?天道是根基。天道內(nei) 涵善性,因而內(nei) 涵社會(hui) 向善的演進。天道本身就讓人們(men) 充滿希望。有此天道,才會(hui) 衍生出大同小康思想、三世學說。

 

毛澤東(dong) 說:有大道理,有小道理。小道理歸大道理管著。

 

大道理、小道理皆屬現實的道理。一切具體(ti) 的、實際的道理,其存在以天道或天理為(wei) 前提。天道最大,又是根據。

 

鄧小平說:發展是硬道理。

 

可見道理最大。

 

江澤民說:人命關(guan) 天!

 

天最大。

 

共產(chan) 主義(yi) 是真理——意思是,共產(chan) 主義(yi) 最有道理。

 

仍然須以道理判定其成立。

 

這些不經意的言論自然而然地流露對天道(天理)的信仰。

 

我的老師明確告訴我,他青年時代接受共產(chan) 主義(yi) ,是因為(wei) 共產(chan) 主義(yi) 合乎天道。

 

我想,他的意思是,他們(men) 把共產(chan) 主義(yi) 理解為(wei) 天道。也就是說,心中最高的仍然是天道。

 

激揚對天道的信仰,才能恢複共產(chan) 主義(yi) 信仰。

 

要激揚國民對天道的信仰。更要大人(領導幹部)明確宣布對天道的信仰。

 

當江澤民向美、英兩(liang) 國領導人提出“和而不同”作為(wei) 全球最高哲學時,儒學已經向世界宣示其現代意義(yi) 。我輩若不努力真要對不起祖宗了。


作者簡介:謝遐齡,男,西曆1945年生,浙江溫州人。複旦大學哲學學院、社會(hui) 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校務委員會(hui) 委員,全國政協委員,民盟中央常委、上海市委副主委,教育部高校社會(hui) 學教學指導委員會(hui) 副主任。


附錄:

2016首屆上海儒學大會(hui) 在滬召開https://www.biodynamic-foods.com/article/id/8089/

 

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