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對《大學》詮釋的另一路數
作者:夏福英(湖南大學教授)
來源:《光明日報》(2016年05月12日16版)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四月初六日甲午
耶穌2016年5月12日
真德秀著《大學衍義(yi) 》資料圖片
儒家經學發展到宋代以後,《大學》受到特別的重視,成為(wei) 綱領性文獻。朱熹繼承程顥、程頤的思想路線,將“大學”解釋為(wei) “大人之學”,將《大學》《中庸》從(cong) 《禮記》中抽出,與(yu) 《論語》《孟子》合稱“四書(shu) ”,並著《四書(shu) 集注》。朱熹給學者製定了一個(ge) 學習(xi) 程序,在學習(xi) “五經”之前,須先學“四書(shu) ”,四書(shu) 之中,應先學《大學》。這是因為(wei) ,《大學》為(wei) 儒者確立了一個(ge) 學術規模,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自朱熹之後,四書(shu) 之學如日中天。而到了明代,圍繞《大學》的爭(zheng) 論,幾乎到了白熱化的程度。宋明理學家爭(zheng) 論的多是《大學》古本、今本及由此引申出的“尊德性”與(yu) “道問學”孰先孰後一類思辨性問題,對經學史上這一重要發展變遷,今日經學史家幾乎耳熟能詳。然而,關(guan) 於(yu) 《大學》的詮釋,還有另一個(ge) 重要路數,學界長期以來卻未能給予足夠關(guan) 注。那就是《大學》這套“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論設計如何能進入到實踐、操作層麵,成為(wei) 知識分子和官吏隊伍的“真本事”。若把格物、致知理解為(wei) 建立知識體(ti) 係,那這個(ge) 知識體(ti) 係中應包含哪些內(nei) 容?若把誠意、正心理解為(wei) 建立信仰體(ti) 係,那這個(ge) 信仰體(ti) 係中應包含哪些內(nei) 容?建立知識體(ti) 係和信仰體(ti) 係構成修身的重要內(nei) 容,而修身除了自身目的外,還要能實現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目標。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能力,從(cong) 今天的角度看,實際是行政管理學的能力。由於(yu) 宋以後作為(wei) “帝王師”的儒者,極力向當代君主推介《大學》這套治國、平天下的理論,並使之具有可操作性,所以這套理論便被稱為(wei) “帝王之學”。也因此,宋以後《大學》一書(shu) 便有了一個(ge) 新的“帝王之學”的詮釋路數。
“帝王之學”的概念始創於(yu) 北宋的範祖禹。範祖禹著有《帝學》一書(shu) ,其中說:“帝王之學,謂之‘大學’。”在他看來,真正的“帝王之學”,是指上古伏羲以至周成王的學問事跡,這些學問事跡為(wei) 《易》《詩》《書(shu) 》所稱道,為(wei) 聖人所傳(chuan) 述,成為(wei) 萬(wan) 世之法。漢以後的帝王們(men) 雖有“帝王”的名號和身份,卻沒有“帝王之學”。這是範祖禹關(guan) 於(yu) “帝學”或“帝王之學”的解釋。範祖禹與(yu) 程顥、程頤是同時代人。二程兄弟是道學(理學)的奠基人,那時二程的道學尚未行世。應該說,範祖禹創立帝王之學與(yu) 二程兄弟等人創立的道學(或理學)是並行的。範祖禹之後,“帝王之學”開始在儒者中流行起來。儒者把它當作一種專(zhuan) 門學問來研究。那麽(me) ,《大學》在何種意義(yi) 上與(yu) “帝王之學”構成聯係?《大學》篇名,學者多解釋為(wei) “大人之學”,古人稱有德有位之人為(wei) “大人”,“大人”即可指一般官長,也可指最高統治者。《易經·乾》卦九五爻辭“利見大人”,此“大人”就是位居“九五之尊”的君主。從(cong) 這點看,“大人之學”與(yu) “帝王之學”是可以相通的。為(wei) 此,南宋光宗朝陳長方說:“《禮記·大學》一篇,為(wei) 帝王學問之宗,雖秦火之餘(yu) ,簡編紊散,先後之次多失其舊,然聖人之指昭昭可尋也。”(《唯室集》卷一)朱熹也講“帝王之學”。宋孝宗即位,詔求直言。朱熹上書(shu) 說:“聖躬雖未有過失,而帝王之學不可以不熟講。”(《宋史》卷四二九)朱熹提出:“今且熟讀《大學》作間架,卻以他書(shu) 填補去。”(《朱子語類》卷十四)意思是,用《大學》中的“八條目”作理論框架,將“帝王之學”的理論係統化。但這隻是朱熹的理論構想,並未及實施。
真正開始做這項工作的,是南宋時期的真德秀。真德秀是程朱理學代表人物,其思想浸透了程朱理學思想,但同時也是範祖禹“帝王之學”遺產(chan) 的繼承者,他在《西山讀書(shu) 記》卷三十稱讚範祖禹說:“先生以獨智自得,去聖人千有餘(yu) 載,發其門鍵,直睹堂奧,一天地之理,盡萬(wan) 物之變,真學者之師也。”真德秀雖說是程朱理學的代表人物,但他所著的《大學衍義(yi) 》卻是沿著範祖禹“帝王之學”的路數走的。《大學衍義(yi) 》以《大學》“八條目”中前六條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為(wei) 理論框架和邏輯順序,“填補”的內(nei) 容是真德秀從(cong) 六七十部儒家經典中精心挑選的,他將這些內(nei) 容看作培養(yang) 合格君王的重要養(yang) 料,對之加以條分縷析,並加若幹“臣按”來表達自己的見解。這就使得此書(shu) 既有很強的理論性,又有翔實的曆史資料,成為(wei) 對帝王統治經驗係統全麵的理論總結。《大學衍義(yi) 》書(shu) 成,真德秀將此書(shu) 進呈宋理宗:“《大學》一書(shu) ,君天下者之律令格例也。本之則必治,違之則必亂(luan) 。”(《真西山集》卷二《大學衍義(yi) 序》)《大學衍義(yi) 》因其對建構“帝王之學”理論體(ti) 係的重大貢獻,受到宋理宗及曆代帝王的重視。宋理宗說:“《衍義(yi) 》一書(shu) ,備人君之軌範焉。”元武宗說:“治天下此一書(shu) 足矣。”(《元史》卷二十四)命刊行以賜臣下。《明史·宋濂傳(chuan) 》載,明太祖“嚐問以帝王之學何書(shu) 為(wei) 要。濂舉(ju) 《大學衍義(yi) 》,乃命大書(shu) 揭之殿兩(liang) 廡壁。”清康熙帝命將《大學衍義(yi) 》翻譯刊刻成滿文,頒賜諸臣(《聖祖仁皇帝聖訓》卷一)。真德秀的《大學衍義(yi) 》首創衍義(yi) 體(ti) ,其後效法者甚多,如明代邱浚的《大學衍義(yi) 補》、夏良勝的《中庸衍義(yi) 》、清順治帝的《孝經衍義(yi) 》等,這些書(shu) 也都構成“帝王之學”。“帝王之學”運用了《大學》文本的理論邏輯,使得曆史上那些有關(guan) “帝王之學”的分散零亂(luan) 的資料整合成一個(ge) 秩序井然、內(nei) 在聯係緊密的知識係統。“帝王之學”是總的理論體(ti) 係,還包括如下次級的係統:“帝王之學”的“知識體(ti) 係”(格物致知)、“帝王之學”的“信仰體(ti) 係”(誠意正心)、帝王的身教範式(修身)、帝王的家規範式(齊家)。隻有到了此時,“帝王之學”作為(wei) 一種理論體(ti) 係才正式成立。
需要指出的是,宋以後形成的“帝王之學”基本不出儒學範圍。平心而論,先秦諸子的思想大都涉及人君統治術,而人君統治術也可稱為(wei) 廣義(yi) 的“帝王之學”。但宋以後的儒者力排先秦法家、兵家和縱橫家的權術思想,他們(men) 所說的“帝王之學”並不包括這些內(nei) 容,而隻包括儒家思想。南宋張九成說:“豈有以帝王之學入陰謀詭計,而能造天下者乎?蓋為(wei) 天下國家,必有天下國家之材,如商鞅、孫臏、蘇秦、張儀(yi) 、稷下數公之說,皆閭閻市井商賈駔儈(kuai) 之材也。將以此輩為(wei) 天下國家之材,宜乎亂(luan) 亡相繼,至秦而大壞也。”(《孟子傳(chuan) 》卷四)顯然,張九成是把商鞅、孫臏、蘇秦、張儀(yi) 諸家學說排斥在“帝王之學”之外的。真德秀的《大學衍義(yi) 》也明確排斥“異端之學”,他明確指出,要認清楊朱“為(wei) 我”、墨翟“兼愛”之說之弊害;法家“刑名之學”和縱橫家遊辯之學之弊害;神仙家“長生不死”說之弊害;讖緯預言說之弊害;玄學清談之誤國;佛教不可以治中國等等。
(作者為(wei)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經學史”課題組成員、湖南大學教授)
責任編輯:姚遠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