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東】就反思“讀經運動”致柯小剛先生

欄目:少兒讀經
發布時間:2016-05-12 22:48:51
標簽:
吳小東

作者簡介:吳小東(dong) , 筆名空山,民間儒者,讀經教育實踐者,千人行書(shu) 院院長。西南大學現當代文學碩士,曾任中學、高校教師,2003年從(cong) 高校辭職,任編輯記者,2006年接觸讀經教育,任讀經教師,2008年創辦千人行書(shu) 院,實踐王財貴教授"兒(er) 童讀經"教育理念。

 

 

原標題:多一點了解,多一點反省——致柯小剛先生

作者:吳小東(dong) (空山)

來源:作者授權伟德线上平台發表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四月初六日甲午

           耶穌2016年5月12日


  


王財貴先生


 


柯小剛先生


近日,不斷有朋友轉來柯小剛先生題為(wei) 《當代社會(hui) 的儒學教育:以讀經運動為(wei) 反思案例》的發言稿,征詢我的意見。柯小剛是知名的儒家學人,多年致力於(yu) 儒學研究和教育,我素所敬重,然讀罷柯先生的文章,甚感意外和遺憾。柯先生對當前的"讀經運動"(其實讀經界甚少使用"運動"一詞,而是稱"讀經教育"),誤會(hui) 甚多,既缺乏基本事實的了解,也有思想上的盲點。像柯先生這樣對讀經教育知之不多、誤解甚多的學人並非少數,故我覺得有必要予以回應,澄清誤會(hui) ,希望學界能夠全麵、深入、理性地看待方興(xing) 未艾的"讀經運動"。

 

先說對事實的不了解。柯先生對"讀經運動"批判之激烈,近年少見,但我發現,柯先生對讀經教育現狀是很陌生的,其所批判的種種,多來自道聽途說,並非真實存在,故柯先生之批判,多是打"稻草人"。作為(wei) 一個(ge) 在讀經辦學教學一線十年有餘(yu) 的人,我自信比柯先生更了解讀經教育的現狀。

 

比如,柯先生質疑"是否要背那麽(me) 多(四書(shu) 、詩經、尚書(shu) 、三禮、春秋三傳(chuan) 、易經、黃帝內(nei) 經、道德經、莊子、莎士比亞(ya) 英文全集等等)","要背百萬(wan) 字以上",就暴露了柯先生對讀經教育其實知之甚少。王財貴教授隻是建議背誦30萬(wan) 字而已,其中四書(shu) 、詩經、易經、老子是全的;書(shu) 、禮、春秋是選的,合成一本兩(liang) 萬(wan) 多字的《書(shu) 禮春秋選》;莊子也隻選了《內(nei) 篇》和《外篇》中的"天下篇",不過兩(liang) 萬(wan) 多字;黃帝內(nei) 經根本不在必背之列;背莎士比亞(ya) 英文全集更是純屬想象,不過背《莎士比亞(ya) 十四行詩》或《仲夏夜之夢》而已。柯先生想象中龐大的背誦書(shu) 目,恐怕三百萬(wan) 字都不止,那當然是可怕的,而一個(ge) 孩子要背三十萬(wan) 字,其實是很輕鬆的,五六年就可以完成,有些大孩子,三年左右就可以完成,哪有柯先生想的那麽(me) 可怕?

 

又如,質疑"隻要會(hui) 按複讀機按鈕、督促小朋友背誦,就是最好的讀經老師",這也是誤會(hui) ,這隻是對英文教學而言,中文經典教學,沒有哪一個(ge) 學堂不是由老師來教讀的。

 

說"他們(men) 隻會(hui) 用一種非常快速而模糊的發音去重複那些似是而非的音節。很難區分背的是中文經典還是英文莎士比亞(ya) 或梵文佛經",首先讀經學堂沒有背梵文佛經的,那是當孩子完成基本背誦量,十幾歲後到文禮書(shu) 院才要學的;其次讀經孩子書(shu) 背得熟,速度比較快,一般可能分辨不出來,但對經典熟悉的讀經老師是可以分辨出來的,聽得出他背到哪裏,有沒有被背錯。大人聽不出孩子背到哪裏,多數情況下不是因為(wei) 孩子背得快,而是大人對經典不熟。

 

說"你如果要求他們(men) 緩慢而清晰地背誦,他們(men) 就一句也背不出來了",不知柯先生抽查過多少樣本,是否多數孩子都隻能快背不能慢背,至少我所見到的讀經孩子,多數並非如此。能"緩慢清晰"地背當然不錯,但孩子背快一點也不是多麽(me) 了不得的毛病,隻要能分辨出字音,即算達標,畢竟包本背誦的目的是檢測他對經典的熟悉度,不是表演,不必要聲情並茂,字正腔圓。

 

說"更有意思的是,如果你提第一句,他可以快速而模糊地'順到'到最後一句,但如果你從(cong) 他'會(hui) 背'的經典中任意抽取一句,問他下半句是什麽(me) ,他就答不上來了",這近於(yu) 天方夜譚。事實正好相反,要一個(ge) 背過某本經典的孩子,隨時從(cong) 第一句順到最後一句是有困難的,記憶力再好的人也會(hui) 有所淡忘,但如果你提上半句,孩子一定能接下半句,這就是所謂的"接龍",是最容易的,三四歲的孩子都可以做到,這在讀經教育界可以說是盡人皆知的,有時我講話中引用某段經文臨(lin) 時忘記了,一問孩子,他們(men) 馬上就能不加思索地接下去。

 

又如,"每背下來一本就及時錄像保存,作為(wei) '包本背誦'的證明,然後衝(chong) 刺下一本,等到下一本背完,前一本早就忘得精光",說"忘得精光",太誇張了。一本書(shu) 背過,誠然會(hui) 有淡忘,這是人之常情,沒有哪一個(ge) 人背過一本書(shu) 後就永遠記得,聰明善記如大儒顧炎武能背十三經,每年也要抽出三個(ge) 月來溫習(xi) 。背誦的目的並不是全部記住永遠不忘,隻是增加熟悉程度,讓印象更加深刻,更能夠潛移默化而已。有時看似忘了,其實不會(hui) 真忘,稍微複習(xi) 就可以撿回來。我曾一再檢測包本背誦過幾本經典的孩子,大都比較熟,個(ge) 別生疏的給予適當時間複習(xi) ,就可以再背。我還曾經在手機上搜出經典讓孩子讀,那麽(me) 小的字,排版與(yu) 書(shu) 籍也完全不一樣,他們(men) 都能夠很熟練的通讀下來,我認為(wei) 這就是了不起的,不信你找一個(ge) 大學生研究生,用手機搜出《易經》《莊子》讓他們(men) 讀讀看,他們(men) 看著就頭疼。

 

另外王財貴教授設計的"讀經十年",是從(cong) 三歲到十三歲,不是柯先生講的"五歲到十五歲",雖隻有兩(liang) 年之差,但柯先生的講法更容易給人"一味硬背"的印象。讀經界也沒有人宣揚"背熟經典就能上清華北大哈佛耶魯",也許有個(ge) 別人如此誇張,但那絕對不是讀經教育的正式說法。

 

如此等等,都說明柯先生其實是不很了解讀經現狀的。

 

其次是認識上的誤區。擇其大者有三:

 

一是對"背誦"的理解有偏頗。柯先生認為(wei) 背誦必須有理解的同步跟進,沒有理解同步跟進的背誦不算背誦,隻是記住"毫無意義(yi) 的音節順序",會(hui) 障礙孩子理解力的發展。這是柯先生在讀經理論上最大的盲區。其實記憶與(yu) 理解的關(guan) 係,從(cong) 本質上說,記憶不必依靠理解,凡是依靠理解輔助的記憶,嚴(yan) 格地說還不是真正的記憶,還停留在淺層記憶的水平;而理解卻必然依靠記憶,沒有記憶,理解完全不可能發生,故在教育上,記憶是本,理解是末,記憶是體(ti) ,理解是用,記憶在先,理解在後,故嚴(yan) 格說來,對於(yu) 什麽(me) 是"背誦",與(yu) 柯先生的觀點正好相反:有理解跟進輔助的"背誦"其實不是真正的背誦,不依賴理解、單純記憶的背誦才是背誦。單純記憶的背誦比理解輔助的背誦進入意識的程度更深。當然,雖然如此說,我們(men) 並不反對有人教孩子讀經時輔以講解看注,以幫助他背誦,但絕不能反過來說,不講解看注就不能讀經,並簡單化地批判"純讀經"為(wei) "愚昧讀經"、"野蠻讀經"。

 

柯先生之所以激烈反對"純讀經",是心中認定讓孩子在不了解意義(yi) 的情況下背誦經典,是毫無意義(yi) 的和痛苦的。這其實是把孩子看死了,沒有體(ti) 貼到孩子心靈是活的,雖然沒有人給他講解,他讀經時仍然會(hui) 對經典有默默的感受和領悟,每個(ge) 人都有對經典的感悟能力,尤其是孩子,他對經典的直覺感悟能力比大人還要強!不要以為(wei) 孩子不理解就不能感悟經典,這是現代人對讀經的最大誤解。經典的語言與(yu) 生活的語言並非完全隔絕,隻要一個(ge) 孩子活在人間,他自有他對經典的體(ti) 會(hui) ,隻不過他表達不出來。孩子的特點是記憶力強大,該記憶的時候就讓他充分記憶吸收,到他十三歲左右理解力接近成熟時,再讓他理解,這不是是順理成章水到渠成嗎?再者,智慧的養(yang) 成需要長期醞釀,厚積薄發,不給孩子充分的醞釀,提前讓他理解,並不一定是好事。柯先生擔心孩子讀經三五年都"讀傻了",擔心這樣隻讀不解的孩子長大了也不能理解經典,實在是杞人憂天,隻是因為(wei) 不了解記憶是理解的基礎,有記憶一定有理解,記憶越深理解越容易。我見過太多讀經的孩子,都是越讀越聰明可愛,見過"純讀經"幾年的孩子,一旦進入解經階段輕鬆自在勢如破竹,比有些早開解經的孩子還要好學,甚至一些智力遲鈍、自閉症的孩子,讀經幾年都有很大改善,真不知柯先生為(wei) 什麽(me) 會(hui) 擔心孩子讀經會(hui) "讀傻",究竟見過幾個(ge) 讀經"讀傻了"的孩子?

 

二是不相信讀經可以籠罩其它的學科。柯先生質疑讀經孩子隻讀經不學數學英語等體(ti) 製課程,是否能適應社會(hui) ,這是對經典的籠罩性認知不夠,對經典的價(jia) 值意義(yi) 信心不夠。經典是文化的源頭,"統攝一切學術,不隻中國學術,西來學術亦統一於(yu) '六藝'(即六經)"(馬一浮),讀經是"一元開出多元"的教育,看似單一單調,實則含藏萬(wan) 象,能生萬(wan) 法。另外,不學數學英語就不能適應現代社會(hui) 嗎?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數學英語對他人格的成長和人生的幸福度有很大的影響嗎?柯先生作為(wei) 認同經典和儒家價(jia) 值的學人,對這些工具學科還如此放不下,豈非有違孔子"士誌於(yu) 道"、"君子不器"之訓?況且,讀經教育也沒有說一輩子隻讀經,隻是在十三歲之前大量讀經,十三歲之後還有充分的機會(hui) 學習(xi) 其它學科才藝,博聞廣識,因為(wei) 有大量讀經的積累醞釀,學起來更加方便高效。為(wei) 什麽(me) 要急於(yu) 一時?

 

三是不相信教育可以如此簡單。大道原本至簡,易雲(yun) "易則易知,簡則易從(cong) ;易知則有親(qin) ,易從(cong) 則有功",又雲(yun) "夫乾,確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簡矣",老子雲(yun) "天下難事必作於(yu) 易,天下大事必作於(yu) 細"。天下事本來就是簡單的,得其道,就簡易有效,不得其道,則繁難無功。教育本來也是簡單的,現代教育越來越繁難,究其實,就是違背了教育之道,進一步說,就是不了解經典的高度籠罩性和兒(er) 童心理成長的規律。因為(wei) 不了解經典的籠罩性,隻好開出無窮無盡的課程使孩子不堪重負;因為(wei) 不了解記憶力與(yu) 理解力不同的發展規律,片麵強調理解而排斥記憶,使孩子錯失吸收高度文化的時機,導致先天不足,一輩子學習(xi) 困難。兒(er) 童讀經正是把握住了教育的本末先後,讓教育回歸易簡之道,變複雜繁難為(wei) 簡易明白,變勞而少功為(wei) 簡單高效。不是條件限製下的權宜之計,不是為(wei) 了方便複製擴張,才要"老實讀經",而是教育本該如此。不回歸"老實讀經",教育永遠不能走出"折騰"。

 

基於(yu) 以上認識上的誤區,以及對事實缺乏基本的了解,柯先生對讀經教育的描述與(yu) 解讀嚴(yan) 重歪曲,輕率宣告讀經教育是比體(ti) 製教育還要"僵化"的另一種"體(ti) 製教育",這不能不令人深表遺憾了。

 

其實"體(ti) 製"與(yu) 否並不重要,任何教育都有一個(ge) 體(ti) 製,不隻今日中國教育有體(ti) 製,外國教育也有體(ti) 製,中國古代科舉(ju) 考試也是體(ti) 製,問題不在於(yu) 有沒有體(ti) 製,而在於(yu) 這個(ge) 體(ti) 製是否合理。今日體(ti) 製教育的根本問題,在於(yu) 它內(nei) 容上的知識化碎片化膚淺化,方法上的"成人中心本位"(極端重視理解,強迫性理解而排斥記憶),師生關(guan) 係上的世俗化庸俗化(完全喪(sang) 失師道尊嚴(yan) ,教育變成購買(mai) 服務),而不在於(yu) 它有考試。有評價(jia) 標準並不是壞事,關(guan) 鍵在於(yu) 你這個(ge) 標準對不對。兒(er) 童讀經教育的內(nei) 容是有永恒價(jia) 值的經典,方法是正好符合兒(er) 童心理的誦讀,師生關(guan) 係上恢複尊師重道,與(yu) 當前體(ti) 製教育完全不同,難道就因為(wei) 有一個(ge) "包本"背誦的標準,就把它判入比體(ti) 製教育還"僵化"的"體(ti) 製教育"?柯先生說,目前讀經教育隻是"換了內(nei) 容的體(ti) 製教育",我想說的是,如果小學階段體(ti) 製教育什麽(me) 都不變,隻是把內(nei) 容換成讀經,那是中國人莫大的福氣!果真如此,中國文化、中國教育就有希望了!

 

再說,所謂"體(ti) 製",是有國家力量強製才稱得上"體(ti) 製",讀經教育不過是民間的自發行為(wei) ,不存在任何強製,任何讀經學堂,也不可能強製家長送孩子上學,都是家長完全自願的選擇,故讀經教育其實與(yu) "體(ti) 製"不沾邊,即使有問題,也可以在雙向選擇中最大程度地消解,我們(men) 應該相信家長的眼光和選擇,今天的家長,豈是那麽(me) 好蒙蔽的?我們(men) 為(wei) 什麽(me) 不相信別人也可以做出正確的選擇?

 

柯先生對讀經教育的批評未嚐不激烈,然柯先生開出的"藥方",總結起來,也不過是不與(yu) 體(ti) 製對抗、讀經同時還要理解、因材施教、啟發式教學等等,這其實與(yu) 現今流行的西方教育觀念並沒有多大的區別,以此來指導讀經,並不見得比目前的讀經教育更為(wei) 可行有效。讀經教育從(cong) 來沒有故意與(yu) 體(ti) 製對抗,在體(ti) 製不能滿足家長和老師教育理想的情況下,有人脫離體(ti) 製另立爐灶也是自然之事,古往今來,官學私學並行不悖,私學的存在恰恰為(wei) 體(ti) 製教育保留一個(ge) 可以緩衝(chong) 調整的窗口,以避免教育走向完全僵化。關(guan) 於(yu) 要不要加入理解,是一個(ge) 見識高低的問題,十三歲之前,讀經的同時加入理解是可以的,這比較容易為(wei) 人認同,但不加入理解,隻是"呆呆"地讀,並非就不可以,它也有它的道理,而且可能是更高的道理,沒必要為(wei) 隻讀不解而大驚小怪。極端重視理解、一切以理解為(wei) 標準,正是現代西方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


因材施教、啟發教學雖古已有之,但不過是具體(ti) 教學中的方法技巧,隻是到了現代社會(hui) ,在西方自由、個(ge) 性思想的推波助瀾下,才被推尊為(wei) 至高無上的教學原則,泛濫至今,因材施教已淪為(wei) 教育者不敢施教的阻礙和受教育者拒絕受教的借口,啟發教學則淪為(wei) 言者諄諄聽者藐藐的說教。其實因材施教並不意味著教育可以沒有統一要求,尤其在基礎教育階段,應該更加重視培養(yang) 人之為(wei) 人的共性,而非張揚個(ge) 性,人且不成,個(ge) 性焉在?啟發教學也不能濫用,《學記》雲(yun) "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等也","時觀而弗語,以存其心也"。因材施教、啟發教學其實主要適用於(yu) 十幾歲以後青年階段的教育,那時真正的個(ge) 性顯露,思考力開始運作,因材施教、啟發教學正當其時,在童蒙階段,其實並不需要太強調因材施教、啟發教學的。有人總是以孔子的教學為(wei) 例來證明因材施教、啟發教學的重要性,不知孔子麵對的學生,都已經是二十歲以上甚至幾十歲的成年人。

 

總之,柯先生的這篇發言,是基於(yu) 錯誤信息和不自覺的思想盲點而對讀經教育做出的嚴(yan) 重誤判,是一個(ge) 不太了解讀經實情的學院知識分子對"讀經運動"的臆想。柯先生警惕"啟蒙的壞病",但柯先生這種不充分了解事實,輕率攻擊,一棍子把人打死,置之死地而後快的魯莽激烈,反而讓人感到森冷的"五四"遺風。柯先生據以批評讀經教育的理論根據,其實是披著"古典心靈"外衣的西化思想。我相信柯先生是真誠的,是真正為(wei) 文化的複興(xing) 而用心良苦,但也確實暴露出一個(ge) 學院知識分子對讀經教育的淺嚐輒止、習(xi) 慣性誤解和骨子裏的傲慢。這是一個(ge) 普遍現象,當民間讀經運動漸成氣候,正在成為(wei) 文化複興(xing) 最具活力的部分,學院知識分子沒有虛心地了解它接納它研究它,反而站在自以為(wei) 是的"學術製高點",輕率地批評它愚昧低級、頭腦簡單、動機不純。


我真誠地希望像柯小剛先生這樣的知識分子,能夠對讀經教育多一點了解,多一點反省,多一點同情,多一點切實的建設性的建議,不要高高在上抓住一點皮毛就作無情的嘲笑批判。"兒(er) 童讀經"看似簡單,但它背後的背景和學理遠非簡單,"兒(er) 童讀經"看似草昧,但它有真誠的心在躍動,在這中國文化命若懸絲(si) 的時代,我們(men) 最需要的是俯下身來,虛心了解,深刻反省,同情鼓勵,共同嗬護中國文化複興(xing) 的這一點點根苗,讓它穩固紮實,成長壯大。


附錄


【柯小剛】當代社會(hui) 的儒學教育:以讀經運動為(wei) 反思案例

https://www.biodynamic-foods.com/article/id/8088/


【澎湃新聞】要不要“全日製讀經”?儒家內(nei) 部內(nei) 訌了
https://www.biodynamic-foods.com/article/id/5457/

 

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