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與中國文明複興”對話會紀要

欄目:新聞快訊
發布時間:2016-05-10 22:56:45
標簽:

  

 

 

“儒家與(yu) 中國文明複興(xing) ”對話會(hui) 紀要

作者:蘇鵬輝

來源:弘道書(shu) 院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四月初四日壬辰

           耶穌2016年5月10日

 

 

 

   

 

(左起:閆恒、姚中秋、白彤東(dong) 、任鋒)

 

現代文明的興(xing) 起,詩人葉芝喻之為(wei) 荒原。英雄與(yu) 偉(wei) 人遠去,而庸凡自恃狂歡。然而最末的時代最為(wei) 貧乏,在暗夜之中勢要擎起燭火,小小星球方可依憑熹微一縷而身影綽約。2016年5月8日,立夏之後第三天,弘道書(shu) 院受敬德書(shu) 院之邀,齊聚複旦大學白彤東(dong) 教授、院長姚中秋教授、副院長任鋒博士於(yu) 蒼翠西山之下,三位嘉賓與(yu) 海澱區中小學校長、教師縱論“儒家與(yu) 中國文明複興(xing) ”。弘道書(shu) 院院長助理、內(nei) 蒙古區委黨(dang) 校閆恒博士擔綱主持。

 

   

 

(閆恒博士)

 

“為(wei) 什麽(me) 是在這樣一個(ge) 時間?為(wei) 什麽(me) 會(hui) 在這樣一個(ge) 地點?為(wei) 什麽(me) 要談論這樣一個(ge) 主題?”姚中秋教授以連番詰問而切入論題。而答案卻極為(wei) 顯然:中華文明的複興(xing) 已成大勢。順應這個(ge) 大勢,才有了新一屆政府對故國文明的頻頻致意;而中央政府的回歸傳(chuan) 統也使得敬德書(shu) 院得以在首善之區的海澱生根發芽,於(yu) 是也才有了今天的聚首與(yu) 暢議。

 

   

 

(姚中秋教授)

 

然而這個(ge) 大勢卻並不輕鬆。它經曆了曆史的吊詭與(yu) 曲折,才有著一陽來複與(yu) 否極泰來的理勢如一。百年之前的近代中國,欲“新文化”、“興(xing) 國民”,其主張民主與(yu) 科學,而必欲棄絕古典與(yu) 文化。然而對舊傳(chuan) 統肆無忌憚地破壞,頂多隻是造就了一個(ge) 雖然物質豐(feng) 盈然而滿目蒼夷的“新世界”。富國強兵的秩序底線既然已經建立,而文明文雅的高遠致思就必須尋求。故而夫子經邦之道,必須庶之、富之,而後教之。當此中國崛起之際,新世紀要解決(jue) 的首要問題就是複興(xing) 文明。三天之前的“廣東(dong) 殺醫案”,正凸顯了這個(ge) 時代的蠻荒與(yu) 墮落,暴露了這個(ge) 技術主導時代“叢(cong) 林社會(hui) ”的底色,說明了此刻“我們(men) ”文明的貧瘠。然而暗夜之中,總不乏踽踽獨行著的人們(men) ,“不同的人群,在不同方麵,用各自所熟悉的方式,正重建著中國文化”。而在這個(ge) 過程之中,儒家因其向來為(wei) 中華文化之骨幹而必然扮演重要角色!

 

   

 

(白彤東(dong) 教授)

 

白彤東(dong) 教授的致思大開大闔。直到1840年,國人都自視為(wei) “世界的中央”,文明的高峰。盡管中國不乏被武力征服的曆史,但在文明形態上從(cong) 未遭遇真正對手,連影響至深的印度佛教,也最終實現了完全中國化。因此,當中國遭遇西方,的確是“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尤其是甲午戰後,時賢痛則思變,一變器物,二變製度,終則訴諸文化。時至今日,將中國傳(chuan) 統文化與(yu) 國家現代化相對立,依然是知識分子中的主流。然而,亞(ya) 洲四小龍的經濟崛起,說明儒家文明並不對資本主義(yi) 發展構成阻礙;韓國台灣地區的民主轉型,也說明儒家文化也並不壓製民主化。這些事實,以及隨著國力日升而在國人心中普遍滋生的文化自信,就構成了一種複興(xing) 的大勢,習(xi) 近平政府因此能夠順勢而為(wei) 。至於(yu) 它是權力對文化的“借用”,還是文明對權力的“馴服”,這本身就是撥亂(luan) 反正、雙向角力的過程。而白教授的關(guan) 切,尤其在於(yu) “思考現代世界的未來可能”。即基於(yu) 對西方政治理念與(yu) 模式的反思,我們(men) 是否可以有更好的、超越西方的政治主張?而這個(ge) 主張,就可以基於(yu) 兩(liang) 千年的中國政治傳(chuan) 統而提出,通過思考“理想規範意義(yi) 上的中國模式”而裨益於(yu) 這個(ge) 世界的向善。其致思高遠,指向於(yu) 儒家之於(yu) 文明的普遍意蘊。

 

   


(任鋒副教授)

 

任鋒博士的演講由理及情,細致入微。儒者以學而名世。而學不僅(jin) 求功利,也要明事理。為(wei) 己為(wei) 人之間,孔子主張的是“古之學者為(wei) 己”。為(wei) 己之學,就是實踐踐履之學,必須落實到人倫(lun) 日用之間,而不能流於(yu) 言語浮泛之末。儒學強調“家”的重要性。任鋒博士的個(ge) 人生命體(ti) 驗,隻有在成家之後,夫婦、長幼等家庭之道才真正從(cong) 學問落實為(wei) 生活,才能夠真正考慮不同的生活習(xi) 慣、個(ge) 性以及經曆背景如何能夠以一種本乎仁,合於(yu) 禮的態度而和諧相處。而孩子的教育,更加值得深思。如《弟子規》,雖然有細節值得商榷,但卻能夠從(cong) 童蒙就教導孩子有紀律意識、能夠尊重別人,在家中有大局觀、在外有公德意識。儒家的教以人倫(lun) 義(yi) 理,恐怕是最好的撫育子女之道。貧富貴賤,守時待命,則有不能強求處。任鋒博士由此引申,儒家的核心觀念就是成長,它是具有普遍意涵的價(jia) 值係統,它彌散到政治經濟文化社會(hui) 生活的方方麵麵角角落落,才最終海納百川,薈萃輻射成為(wei) 華夏文明的宏闊形態。任鋒博士推崇的是儒者恒常而弘通的心智與(yu) 智慧,認為(wei) 現代中國在向西方學習(xi) 的同時,也需要回歸自身傳(chuan) 統,向古向西同時開放,才能天高海闊鳥飛魚躍。儒家思想在天人、政教、中國-天下體(ti) 係等問題上也都有極為(wei) 豐(feng) 厚的義(yi) 理資源與(yu) 曆史經驗。在中國文化的約定、影響之下來實現當代中國的創新與(yu) 改革,潤成、滋養(yang) 成現代中國的文明體(ti) 係,才有最為(wei) 穩健而值得期許的未來。


主持人閆恒博士結合三位嘉賓的講義(yi) 而不時睿評。童蒙幼學,教以成人;財富強力,係以禮樂(le) ;懷柔遠人,文明以成。當這樣一個(ge) 繁穠而蠻荒的現代世界,須謹記二千年前夫子的教誨: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在嘉賓和與(yu) 會(hui) 教育界人士的切磋交流中,這當是持續乃至永恒的回響。

 

   

 

(海澱區教科所所長吳穎慧女士)

 

責任編輯:葛燦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