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小剛】生命學問的教學:古典書院教學方法答問

欄目:演講訪談
發布時間:2016-05-09 17:20:22
標簽:
柯小剛

作者簡介:柯小剛,男,西曆一九七三年生,湖北大冶人,字如之,號無竟寓,北京大學哲學博士。現任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創建道裏書(shu) 院、同濟複興(xing) 古典書(shu) 院,著有《海德格爾與(yu) 黑格爾時間思想比較研究》《在茲(zi) :錯位中的天命發生》《思想的起興(xing) 》《道學導論(外篇)》《古典文教的現代新命》《心術與(yu) 筆法:虞世南筆髓論注及書(shu) 畫講稿》《生命的默化:當代社會(hui) 的古典教育》等,編有《儒學與(yu) 古典學評論(第一輯)》《詩經、詩教與(yu) 中西古典詩學》等,譯有《黑格爾:之前與(yu) 之後》《尼各馬可倫(lun) 理學義(yi) 疏》等。

 

 

生命學問的教學:古典書(shu) 院教學方法答問

作者:柯小剛

來源:“道裏書(shu) 院”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四月初三辛卯

      耶穌2016年5月9日


 

 

 

拙文《當代社會(hui) 的儒學教育》發出後,這兩(liang) 天有罵我的,也有支持我的。除了個(ge) 別惡意的攻擊,總的來說,拙文引起了良性討論,沒有發生惡意炒作。非常難得。民間讀經運動的成績是不容抹殺的,經典背誦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如何讀經、如何背誦,卻需要理性反思和經驗總結。

 

儒家正在越來越多地介入當代社會(hui) 的批評和建設。如果內(nei) 部構建不出一個(ge) 良性的自我批評和自律機製,不敢發出不同聲音,也沒有能力交換不同意見,儒家如何可能有效地介入當代社會(hui) 實踐?這次關(guan) 於(yu) 讀經方法的良性討論,說明一些朋友的擔心是多餘(yu) 的。這裏不存在門戶之爭(zheng) ,也不存在被外界利用的問題。學會(hui) 公開理性的對話,既是介入當代社會(hui) 實踐必須的素質,也是儒家自古以來擅長的政治傳(chuan) 統。

 

今天發出的訪談是一年前與(yu) 書(shu) 院學員的交流記錄,供儒學同道和社會(hui) 公眾(zhong) 批評參考。我們(men) 沒有多少成功經驗,一切還都在摸索中。希望更多的學界同道向讀經運動的倡導者學習(xi) ,學習(xi) 他們(men) 深入民間的熱情和奉獻精神,身體(ti) 力行,同舟共濟,幫助讀經運動提高品質,不辱斯文。

 

 

 

生命學問的教學:古典書(shu) 院教學方法答問

 

采訪對象:柯小剛(同濟大學教授,同濟複興(xing) 古典書(shu) 院院長)

 

采訪人:王靜怡(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學生、同濟複興(xing) 古典書(shu) 院學員)

 

采訪時間:2015年4月2日15:30—17:00

 

采訪地點:同濟大學解放樓教師宿舍

 

1.“同濟·複興(xing) ”古典書(shu) 院(以下簡稱“古典書(shu) 院”)相比您之前創辦的道裏書(shu) 院,有什麽(me) 區別嗎?

 

答:形式有別,本質無別。形式上,“同濟·複興(xing) ”古典書(shu) 院包含“同濟”、“複興(xing) ”、“古典”三個(ge) 要素。“同濟”表明古典書(shu) 院有體(ti) 製內(nei) 大學的背景,有同濟老師和研究生的公益教學參與(yu) 。“複興(xing) ”是大學體(ti) 製外的社會(hui) 企業(ye) 讚助背景,他們(men) 的讚助不是為(wei) 了盈利,是為(wei) 了無償(chang) 資助公益事業(ye) 發展。而道裏書(shu) 院隻對應古典書(shu) 院的“古典”,是一個(ge) 讀書(shu) 研討中西古典的民間組織。無論有沒有固定地點、資金,隻要有人,有學者、老師和學生一起讀書(shu) ,就是書(shu) 院了。有人、有文,就是“人文書(shu) 院”。所以,兩(liang) 個(ge) 書(shu) 院本質上又沒有什麽(me) 差別。

 

2.您在之前訪談中,您談到目前國學教育的一個(ge) 重大缺陷在於(yu) 學院研究和通俗教化的分離。那麽(me) ,您認為(wei) 古典書(shu) 院是偏重學術研究還是通俗教育?

 

答:學問隻有一個(ge) ,研究的也得人懂,通俗的也不應離譜。人文學科教授的學問不應該隻是給大學裏的專(zhuan) 業(ye) 學生講,也應該到社會(hui) 上講。公眾(zhong) 光喝“心靈雞湯”,會(hui) 營養(yang) 不良。粗糧難消化,卻有益健康。“通俗”重在“通”。通,雅俗都好;不通,雅俗都不好。現在有些號稱通俗的國學傳(chuan) 播俗而不通,一味迎合聽眾(zhong) 口味,缺乏教育引導,乃至知識上有錯誤,發揮道理牽強,這種風氣很不好。

 

3.古典書(shu) 院是麵向社會(hui) 的、開放式的招生,學員的社會(hui) 背景和知識結構各不相同。所以書(shu) 院在教學中如何做到平衡?

 

答:學習(xi) 像滾雪球一樣。傳(chuan) 統文化有這樣的特點:無論講的人還是聽的人,你有多少積累、多少思考,講課或聽講就有多少收獲。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所以我們(men) 可以把不同年齡層次、不同知識水平的人納入同一個(ge) 課堂。我們(men) 的書(shu) 院是計劃長期舉(ju) 辦的,學員也希望是長期跟學。將來時間越長,優(you) 遊涵泳,師生都會(hui) 整體(ti) 提高。我們(men) 的課程安排是滾動式的,《詩》、《書(shu) 》、《禮》、《易》、《春秋》、《四書(shu) 》、《莊子》、《史記》、《壇經》、古典文學、西學、書(shu) 畫、中醫、古琴、茶道等課程輪流安排,每一輪都講同一本經典的不同篇目。對於(yu) 學員來說,無論是老師剛開始講《學而》還是已經講到了《先進》,無論新學員還是老學員,每個(ge) 同學都能聽懂一些,但也不可能完全聽懂。同理,老師能發明一些經義(yi) ,但也不可能把某篇經典完全講透。對於(yu) 學員來說,即使聽同一個(ge) 老師講同一篇,同一個(ge) 學員今年聽懂的東(dong) 西和三年後聽到的東(dong) 西肯定不一樣。而且,實際對於(yu) 老師來說也是這樣:同一個(ge) 老師在不同時間講同一篇,講法也肯定不一樣(當然這種情況在古典書(shu) 院基本不存在,因為(wei) 經典篇目太多,每年講不同篇目還講不完)。所謂教學相長:傳(chuan) 統文化的教學就像植物生長,無論老師還是學生,功夫都在相互啟發中涵養(yang) ,逐漸深厚。

 

有些民間國學教育以“經義(yi) 難明”為(wei) 理由,放棄閱讀注疏、理解經義(yi) 的努力,提倡單純的“背誦”(實際不是“背誦”,隻是機械音節重複),這是不懂“涵泳”的學習(xi) 方法。經義(yi) 的學習(xi) 和理解是一輩子的事情,是與(yu) 曆代注疏和自己的生命經驗一起逐層深入的過程,從(cong) 來不是一步到位的。不要知難而退,也不要淺嚐輒止。兒(er) 童階段可以有兒(er) 童階段的理解,成人階段可以有成人階段的理解,但永遠不要放棄理解和體(ti) 會(hui) 的努力。硬性地劃分“背誦階段”和“解經階段”是不自然的。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思從(cong) 來都是相攜而行的。完全缺乏理解或感受的音節重複並不是背誦。古人雲(yun)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如果長期不讀注疏,不思考和體(ti) 會(hui) 經義(yi) ,就會(hui) 越來越喪(sang) 失思想能力、感覺能力、體(ti) 會(hui) 能力和解釋能力。這樣下去,即使倒背如流也會(hui) 喪(sang) 失讀經的生命意義(yi) 。所以,古典書(shu) 院課程,無論成人課程還是少兒(er) 課程,都重視帶學生一起在經典和曆代注疏中涵泳體(ti) 會(hui) ,在與(yu) 古人的對話中激發師生對話,喚醒每個(ge) 學生或深或淺的生命感受和經義(yi) 思考,在教中學,在學中教,教學相長,相互啟發。這樣的教學才是生命學問的教學方式。

 

4.那麽(me) 老師在授課中如何把握社會(hui) 學員的接受程度,能不能做到因材施教?

 

答:我們(men) 的教學是長期磨合、教學相長的過程。老師授課過程中可以根據學員反饋,調整教授方法。而且按照古典書(shu) 院的設計,我們(men) 不是一期一期的招生,而是一個(ge) 長期的過程,隻要學員願意,可以跟我們(men) 一直走下去。

 

我舉(ju) 個(ge) 社會(hui) 學員的例子,一位社會(hui) 學員王文海,理工科出身,進入書(shu) 院才第一次接觸到豎排繁體(ti) 的古典書(shu) 籍。他開始時畏難,也提不起興(xing) 趣,因為(wei) 讀古籍分不清楚經、傳(chuan) 、注、疏,幾天才能讀兩(liang) 頁。初看起來,我們(men) 對社會(hui) 學員要求似乎太高。但後來,他讀下來了,有感悟,寫(xie) 出作業(ye) 了,非常開心。他完全是用業(ye) 餘(yu) 時間來讀書(shu) 、寫(xie) 作業(ye) 。他最後不僅(jin) 有所得,還能提出問題。經過一番努力,社會(hui) 學員同樣可以讀通真正的經典。有些學員,譬如敬鴻章、趙鵬,雖然是理工科出身的公司職員,但閱讀能力和思考深度、寫(xie) 作水平甚至超過的人文專(zhuan) 業(ye) 的研究生。社會(hui) 學員的成績讓專(zhuan) 業(ye) 學生沒有理由不努力。古典書(shu) 院讓我們(men) 看到,大學不僅(jin) 對社會(hui) 有教育輸出,社會(hui) 也可以對大學象牙塔進行反饋,甚至是補充。

 

因此,當我們(men) 強調因材施教的時候,千萬(wan) 不要以“因材施教”的借口,低估了社會(hui) 學員。沒錯,因材施教,但問題是,我們(men) 真的了解社會(hui) 學員是什麽(me) 樣的材嗎?真的了解大學生和專(zhuan) 業(ye) 研究生是什麽(me) 樣的材嗎?教育是要有引導提升的。因材施教並不是遷就學生、討好學生。

 

5.您認為(wei) 書(shu) 院錄取的學員具有社會(hui) 代表性嗎?是不是偏重高學曆或者高收入?

 

答:學員學曆以大學畢業(ye) 為(wei) 主。少部分有研究生以上學曆,乃至博士畢業(ye) 。另外,也有一小部分隻有高中以下學曆。在教學中,我發現研究生作業(ye) 中常有標點問題,語句不通,但一些隻有小學學曆的學員的行文、思路卻很清晰。學曆不是問題。

 

學員的社會(hui) 構成中,低有小販,高有老板,都隻占小部分。主流人群是普通職員、普通公務員、全職媽媽。學員的社會(hui) 結構呈現紡錘形,兩(liang) 頭小,中間大。社會(hui) 中層在學員中占80%,很符合上海這座城市的社會(hui) 結構,所以很有代表性。這也是現代社會(hui) 通識教育的重點:教育社會(hui) 中間層。目前各種老板班收費太高,主要針對上層。讀經班針對少兒(er) 。都無法滿足這80%的學員所代表的上海中間階層的需要。另外,我們(men) 還專(zhuan) 門開設了少兒(er) 公益古典班。

 

6.剛才您講到學員自學中會(hui) 遇到辨認繁體(ti) 字、句讀等困難,您認為(wei) 需要專(zhuan) 門為(wei) 現代人開設傳(chuan) 統“小學”的教育嗎?

 

答:我有一個(ge) 做中國哲學的研究生不聽話,為(wei) 了讀經典,專(zhuan) 門去學古代漢語語言學,結果效果並不好,浪費了時間。“小學”很重要,但應該在實際閱讀中日積月累,不應該把“小學”與(yu) 經典閱讀分開。不下水,永遠學不會(hui) 遊泳。古人的經傳(chuan) 注疏是一個(ge) 非常完備的體(ti) 係,借助工具書(shu) 和注疏的幫助(現在又有康熙字典之類的手機APP就更方便了),有中學文言文基礎的人就可以讀《十三經注疏》、《二十四史》。這一點都不誇張,絕對不騙你。古典書(shu) 院的學員已經用實踐經驗證明了這一點。而且,大家一定要注意,今天所謂“小學”並不是“傳(chuan) 統的”,而恰恰是非常“現代的”學科,是嚴(yan) 重脫離經典通識教育的學科。在實際閱讀中積累小學知識,先下水再學遊泳:這樣的做法是更“傳(chuan) 統的”。

 

7.古典書(shu) 院是有作業(ye) 考核要求的,您認為(wei) 這些要求對於(yu) 現代書(shu) 院是必要的嗎?

 

答:在古代,自由講學的書(shu) 院也都有作業(ye) ,隻不過是學員自覺自發的作業(ye) 。我們(men) 古典書(shu) 院開始時是必修的任務,將來希望學員形成自覺自發的行為(wei) 。古人記錄讀書(shu) 心得是很自然的習(xi) 慣,但在今天這個(ge) 圖像化的時代,大家隻停留在微信朋友圈的描述式的淺層記錄。通過作業(ye) 要求,可以培養(yang) 學員養(yang) 成深度閱讀和做筆記的習(xi) 慣。

 

書(shu) 院開辦之初,很多老師、助教都反對布置作業(ye) 。他們(men) 認為(wei) 這不實際,學員不可能做到,持續不下去。所以,我開始隻要求同學們(men) 寫(xie) 300字的作業(ye) ,相當於(yu) 寫(xie) 一些有意義(yi) 的、長一點的“微博”。但學生的作業(ye) 交上來之後,出乎我們(men) 所有老師、助教、甚至他們(men) 自己的預料。大家的作業(ye) 都遠遠超過這個(ge) 字數,字數要求變得一點意義(yi) 也沒有了。學員在寫(xie) 作業(ye) 的過程中有收獲。克服困難之後有所得,這是無比快樂(le) 的事情,也是十分有意義(yi) 的事情。無論在智性上還是在感性上,都比淺層次的微信微博有意義(yi) 得多。用文章的形式進行深入表達的練習(xi) ,才能對閱讀的對象有真正的體(ti) 會(hui) 。而且在行文中,我們(men) 還會(hui) 一路遇到新的東(dong) 西,形成新思路、新感受,所以古今中外的優(you) 秀學者都強調“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關(guan) 於(yu) 作業(ye) 問題,讀者還可以參看後麵的附錄:慢一點,用心寫(xie) 短文,520答書(shu) 院學員)

 

8.古典書(shu) 院課程以國學為(wei) 主,但為(wei) 什麽(me) 還有西學課程(“西學源流”、“西學古典”兩(liang) 門課程和西學讀書(shu) 會(hui) )?

 

答:一提到“國學”,現在很多人就有盲目排斥西方文化的狹隘民族主義(yi) 觀點,這是非常可憐地矮化了中華文明的高度、縮小了廣度;而另外有些人卻打著“國學”的旗號,行盲目崇洋媚外之實。而且尤其可笑的是,他們(men) 的崇洋媚外是建立在非常粗淺的西方文化知識之上的。無論排斥西方文化,還是盲目崇拜西方文化,我們(men) 都應該問他一下:你了解西方文化嗎?你讀過多少西方經典?很多人錯誤地以為(wei) 西方文化隻是西方現代思潮、後現代思潮、現代工業(ye) 文明和消費社會(hui) 、娛樂(le) 文化。其實,這些都隻不過是西方文化的冰山之一角。西方文化的主體(ti) 和本根是他們(men) 的古典文明。如果對西方古典文明和偉(wei) 大經典不了解,怎麽(me) 可能真正理解西方現代文化?

 

現代人覺得現代生活方式自滿自足,“小確幸”即可,不需要回溯古典淵源。所有現代問題都是古代老祖宗帶來的,所有問題的解決(jue) 隻需要通過越來越激進的現代化就可以找到。這不啻於(yu) 飲鴆止渴。一味批判古典,頌揚現代,這已經成為(wei) 自詡為(wei) “反思批判的”現代人嚴(yan) 重喪(sang) 失反思能力的表現。古典書(shu) 院信奉“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無論是西方中國、傳(chuan) 統現代,都可“擇其善者而從(cong) 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9.您認為(wei) 發展傳(chuan) 統文化的通識教育有哪些合適的教育模式?

 

答:首先在教育對象方麵,傳(chuan) 統文化通識教育應該有重點地全麵開展。重點就是上麵談過的社會(hui) 中層,全麵開展就是要深入社會(hui) 的每一個(ge) 可能的角落。譬如在年齡分層上,除了中青年職員為(wei) 主之外,我們(men) 還可以探索進入社區、為(wei) 退休老人開辦公益古典活動;也可以探索新模式的兒(er) 童古典通識教育模式,既避免體(ti) 製應試教育的問題,也糾正目前流行的兒(er) 童讀經班的種種弊病。書(shu) 院老師和學員都是古典文化通識教育義(yi) 工,大家一起努力。我們(men) 計劃在條件成熟的時候,會(hui) 開展鄉(xiang) 村建設活動、支教活動、城市街道社區的公益教育活動等等。

 

在具體(ti) 教學模式方麵,大課講座和小型讀書(shu) 會(hui) 、專(zhuan) 門課程相結合,是一個(ge) 很好的形式。古典書(shu) 院目前有十七門必修大課和一些選修的不定期講座,另外開有《尚書(shu) 》、《易經》、《老子》、《論語》、書(shu) 畫、西學等多種多樣的專(zhuan) 修小課和讀書(shu) 會(hui) 。學員圍繞一個(ge) 文本自由探討,又有助教帶讀,不至於(yu) 成為(wei) 閑談會(hui) 。

 

此外,配合課堂學習(xi) 的預習(xi) 和課後作業(ye) 非常重要。不要以為(wei) 社會(hui) 化通識教育不需要嚴(yan) 格要求。實際上,我們(men) 的經驗表明,即使對於(yu) 工作繁忙的社會(hui) 學員來說,有作業(ye) 任務的嚴(yan) 格學習(xi) 同樣是可以做,而且應該做的,效果非常好。人是需要精神意氣的。作業(ye) 壓力是給人打氣的方法。通過嚴(yan) 格要求的學習(xi) ,同學們(men) 真心感覺到書(shu) 院不是靡靡之音的休閑會(hui) 所,而是學習(xi) 的地方,是打氣的地方,是充電的地方,是補充正能量的地方,是提高精神意氣的地方。

 

10.古典書(shu) 院的授課教師中都是高校教師或博士生,您認為(wei) 課師的專(zhuan) 業(ye) 素質是書(shu) 院教育的關(guan) 鍵嗎?

 

答:我們(men) 的老師都是博士畢業(ye) ,其中教授副教授占大多數,而助教也都是博士生、研究生。我認為(wei) 需要有專(zhuan) 業(ye) 素養(yang) 的教師來授課。這不是學曆崇拜,而是負責任的態度。當然,英雄不問出身,唯才是舉(ju) ,我們(men) 的助教團隊中也有無學曆的優(you) 秀民間學者。

 

11.但社會(hui) 上的國學書(shu) 院大多沒有高校背景,所以社會(hui) 需不需要有一個(ge) 國學教師資格認證,又會(hui) 不會(hui) 落入功利呢?

 

答:資格認證是非常需要的,目前國學市場中的教師魚龍混雜,什麽(me) “大師”都出來授課,所以應該由政府或某個(ge) 有公信力的民間組織主導(來辦這件事情)。而在規範的同時又需要一定的自由,即要有規矩,但不能成教條。

 

12.您認為(wei) 書(shu) 院作為(wei) 一種複興(xing) 的教育形式,會(hui) 一直發展下去嗎?

 

答:我認為(wei) 會(hui) 的。第一,目前國家意識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亟需軟實力的支撐,所以,國家開始積極提倡和支持傳(chuan) 統文化教育,大環境逐步樂(le) 觀;第二,社會(hui) 對於(yu) 傳(chuan) 統文化教育的自發需求非常大,這是剛需,絕非泡沫。在這種剛需的推動下,各種民間國學教育形式蓬勃發展。近來,在國家提倡下,中小學和高校也開始跟進。在這個(ge) 大背景中,民間書(shu) 院會(hui) 越來越多,發展態勢良好;第三,中國有源遠流長的書(shu) 院傳(chuan) 統。傳(chuan) 統的生命力在新的曆史條件下複興(xing) ,這是屢見不鮮的曆史常態。書(shu) 院傳(chuan) 統複興(xing) ,今日條件正好。

 

 

 

附:慢一點,用心寫(xie) 短文:古典書(shu) 院作業(ye) 要求答問

 

有些同學反映,雖然很想學習(xi) ,但是感覺跟不上書(shu) 院的節奏。其實,每人基礎不一樣,讀書(shu) 多少不一樣,但更重要的是:你是否用心?基礎差而用心,作業(ye) 可能是更好的,基礎好而不用心,作業(ye) 可能更差。

 

長遠看,三五年之後,用心的同學會(hui) 越來越好,不管他基礎好不好;不用心的會(hui) 原來越差,不管他基礎好壞。所以,基礎相對差的同學不必著急。

 

這學期隻是第一輪,也是最艱難的一輪。萬(wan) 事開頭難。等到第二輪的時候,大家重新翻開每本經典都會(hui) 感覺貫通很多,雖然每本書(shu) 都隻讀過一篇。衷心希望各位同學能挺過最艱難的時刻,一起走到最後(事實上可能是沒有最後……)

 

我建議同學們(men) 不要盲目追求字數,尤其不要去抄百度湊字數。堅持每周寫(xie) 500字作業(ye) ,字字真情實感,或者述而不作,記錄課堂筆記,會(hui) 比較容易完成作業(ye) ,這樣就可以堅持下去。

 

第一年,大家不要對自己期望值太高。隻要你能堅持下去,每周上課、寫(xie) 作業(ye) (何況還有寒暑假可以休息),第三年以後,你會(hui) 感覺逐漸入門。

 

大家造嗎,雖然我要求的每次作業(ye) 字數隻有區區500字,可是,我現在收到的作業(ye) 匯總字數已近百萬(wan) !醬紫是很不好的。所以啊,現在要整頓文風,反對黨(dang) 八股,提倡言之有物的短文。

 

很多同學反映,跟小學生作文不一樣,跟單位發言也不一樣,經書(shu) 太過豐(feng) 富、深刻,寫(xie) 作業(ye) 的時候想把感想都寫(xie) 出來非常困難。其實,這正是經典的魅力。這表明你讀進去了,隻是尚未通透。這是緊要關(guan) 頭,特別需要堅持、等待,不要過早追求成果。

 

所以,古典學習(xi) 的初期階段,每次作業(ye) 隻需就一點談感想就很好了,切勿貪多求全。譬如這次論語作業(ye) ,無需追求從(cong) 十五寫(xie) 到七十。你可選擇自己最有感觸的一點,寫(xie) 寫(xie) 十五誌學,或者四十不惑,或者耳朵是神馬,就已經很好了。

 

《學記》雲(yun) “君子之於(yu) 學也,藏焉修焉,息焉遊焉”。古典的學習(xi) 方式強調熏習(xi) ,優(you) 遊涵泳,變化氣質,切忌急功近利,追求指標。俗語雲(yun) :慢慢來,有點快。所以,我提議大家現在慢下來,互相幫帶,以便將來走得更遠,而且到那時,我們(men) 還在一起。

 

無竟寓

 

2015年5月20日


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