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濤】朱子與武夷文廟

欄目:廟堂道場
發布時間:2016-04-15 23:30:13
標簽:

 

 

朱子與(yu) 武夷文廟

作者:朱燕濤

來源:“朱子理學搖籃武夷山”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三月初九日丁卯

           耶穌2016年4月15日


 

 

 

武夷文廟遠眺(圖為(wei) 1960年文廟景觀)

 

文廟俗稱孔子廟,唐貞觀後普及到全國郡縣。它在曆朝曆代的地方機構中居於(yu) 至高無上的地位,其建築也表征著一個(ge) 地方的文治形象。

 

由於(yu) 武夷山(原崇安縣)在古代“為(wei) 七閩戶牖,舟車輻輳,冠蓋相屬”(民國三十一年版《崇安縣新誌》,下同),因此武夷文廟建設受到曆代統治者的高度重視。特別是朱熹生前多次垂顧武夷文廟並留下許多聖跡,逝後更贏得了“南方孔子”盛譽並入祀孔廟,武夷文廟日益榮耀,其建築的體(ti) 量與(yu) 形製愈來愈宏敞、巍峨與(yu) 華美。至清代“宏麗(li) 為(wei) 閩北冠”“行道之人見宮牆之壯,輪奐之美,莫不肅然起敬。”即它的規模與(yu) 精美程度,超過作為(wei) 閩北府治的建甌文廟,成為(wei) 儒教的南方“麥加”。如今武夷山市政府大樓南側(ce) 、崇聖祠西南片的參天古樟群,便是當年武夷文廟創建時植下的“孔林”,它們(men) 見證了武夷文廟近千年的輝煌與(yu) 滄桑。

 

武夷文廟曆史悠久,並與(yu) 在武夷山生活、講學、著述長達48年的朱熹結下不解之緣。“治必有學,學必尊孔”。崇安設縣之初便設立學宮,供奉孔子。童子入學必先拜孔聖,春秋開學及科舉(ju) 應試的前後也必朝覲孔廟,這是我國綿延了千餘(yu) 年的尊師崇儒基本禮儀(yi) 。

 

 

 

一 文廟沿革與(yu) 發展

 

武夷文廟“舊傳(chuan) 在晝錦坊,其地不可考。《舊誌》雲(yun) 在興(xing) 賢坊,營嶺之右(南),宋紹聖二年(1095)知縣王當(重)建。”營嶺即今天市政府及舊法院一帶,為(wei) 舊崇安城內(nei) 地理上最核心、地勢上最高廣的台地,百姓俗稱“大嶺頂”。當初的文廟大門朝南,建製有:“大成殿”祀奉孔孟等先聖,“兩(liang) 廡”祀曆代先賢;大成殿後麵建“立教堂”和“學宮”;東(dong) 西建有四個(ge) 齋樓和兩(liang) 座庫房(藏書(shu) 籍和存祭器);大成殿前是“欞星門”,欞星門外建有“興(xing) 文祠”、“射圃”和“大觀亭”,麵積十餘(yu) 畝(mu) 。宋乾道三年(1167),知縣諸葛廷瑞在文廟“立二賢祠,祀趙清獻公、胡文定公,朱晦庵為(wei) 之記。”即早在朱熹來武夷山之前,武夷文廟就有相當大的規模。


 

 

武夷文廟大成殿前的欞星門舊照

 

紹興(xing) 十三年(1143)朱熹13歲,因父喪(sang) 投崇安五夫裏劉氏受養(yang) 從(cong) 學;17歲赴建州應試,中舉(ju) ,次年登進士第。學齡內(nei) 就到崇安的朱熹,多次朝覲禮拜過縣治的孔廟。也許,其將孔孟思想發揚光大的誌向,要“為(wei) 天地立心,為(wei) 生民立命”的理想,就是在崇安文廟的孔子像前萌發與(yu) 堅定的。乾道年間,朱熹學業(ye) 精進,著述頗豐(feng) ,已成為(wei) 崇安有相當名望的人物。這時的知縣邀請朱熹為(wei) 二賢祠作記,既順理成章,更恰當不過。二賢祠所祀的趙清獻是在崇安任過知縣、後來與(yu) 包拯齊名的大“清官”;胡文定則是朱熹的師祖、人稱“武夷先生”的大理學家,朱熹理學思想的形成深受他們(men) 熏陶,因此為(wei) 二賢祠作記自當仁不讓。

 

十多年後的淳熙七年(1180),知縣趙彥繩再修學宮與(yu) 學舍,“學宮舊無田,彥繩核發寺田二頃有奇,給資士之貧者”即收繳了城鄉(xiang) 多處廢寺田產(chan) 歸學宮所有,創立“學田製”,用於(yu) 維係學宮運營和資助貧困的老師及學生。朱熹很感動,再“為(wei) 之記”《崇安縣學田記》表示讚賞。如同朱熹倡導“社倉(cang) 法”,文廟設鄉(xiang) 賢祠與(yu) 學田之舉(ju) ,由於(yu) 朱熹“記文”的影響,後來被各地文廟所效法並成為(wei) 製度。這些記文都照朱熹真跡刻成碑文,民國年間仍立於(yu) 文廟內(nei) 。因此,朱熹能夠在崇安“為(wei) 往聖繼絕學”創立“後孔子主義(yi) ”成為(wei) “南方孔子”,與(yu) 武夷文廟的淵源既深且長。

 

 

 

 

 

武夷文廟崇聖祠前的千年古樟

 

武夷文廟建築龐大,並隨著朱熹後來地位的不斷提升而逐代升級。朱熹生前雖深受政治迫害,但逝後8年即得到平反。“嘉定二年(1209)詔賜遺表恩澤,諡文公,特贈寶謨閣直學士。寶慶三年(1227)贈太師,追封信國公,紹定三年(1230)改徽國公。”“淳佑元年(1241)正月,從(cong) 祀孔廟。”“淳佑六年(1246)禦書(shu) 朱熹《白鹿洞教條》頒行天下學宮立石。”能入孔廟與(yu) “至聖先師”同祀,所撰“學規”由皇帝親(qin) 自書(shu) 寫(xie) 刻碑作為(wei) 全國文廟讀書(shu) 人的“憲法”,這是對朱熹莫大的肯定與(yu) 恩榮,自然也是崇安曠古首沾的巨大榮耀。這一榮耀的到來,啟動了武夷文廟的不斷升級擴容。

 

“景定二年(1261),知縣林天瑞複興(xing) 學宮,建諸賢祠於(yu) 內(nei) 。”“鹹淳元年(1265),知縣劉漢傳(chuan) 重建大成殿,易‘立教堂’為(wei) ‘明倫(lun) 堂’,東(dong) 為(wei) 景行祠。”進入元代,朱熹聲譽益彰,熊禾評道:“宇宙間三十六名山,地未有如武夷之勝;孔孟後千五百餘(yu) 載,道未有如文公之尊”,武夷文廟愈加得到重視。“至元十六年(1279),知縣張茂績重修儒學。建禮殿,修講堂,構兩(liang) 廡,設三門,先賢祠宇、諸生齋舍罔不具舉(ju) 。”“至治二年(1322),劉源祖知縣事,甫下車,踵成前令修學宮,又建二坊跨衝(chong) 通。左曰‘風化之源’,右曰‘道德之圃’。”“泰定四年(1327),張端本知縣事,增修縣學、鄉(xiang) 賢祠,又增廣祀田,皆捐俸,自為(wei) 記。”“至正壬辰(1352),知縣彭廷堅重修。”這些建築後來毀於(yu) 元末兵災。

 

進入明代,朱元璋更加推崇朱學,稱頌朱熹“集群賢之大成,從(cong) 祀天下之孔廟。其道學之高明,如星鬥麗(li) 乎天。”並欽定朱熹《四書(shu) 五經集注》等作為(wei) 科舉(ju) 取士之書(shu) ,文廟進一步複興(xing) 。“洪武四年(1371),知縣徐德新重建。永樂(le) 十一年(1413)修葺。學門之內(nei) 立先賢祠,祀忠顯、文靖、草堂、忠定、忠肅劉公,文定、靖肅、文忠、五峰胡公,微國文公,西山蔡公,忠獻苑公,清獻趙公,都官傅公,承議劉公,翊善翁公(此十六人均為(wei) 崇安聖賢)。”“正統二年(1436),邑人胡安國、祭沈從(cong) 祀孔廟。”“嘉靖四年(1525),知縣潘勖嚐立社學於(yu) 四門,聚童子之秀者,擇師訓之。朔望令詣學宮,講詩學,習(xi) 揖讓,一時人才蔚起。”即,為(wei) 滿足人口發展對教育的需求,縣府在各城門方位設立了四個(ge) 學宮“分校”,請專(zhuan) 門老師授課,並於(yu) 每月初一和十五派學宮教員去輔導詩書(shu) 禮儀(yi) ,很快就培養(yang) 了很多人才。

 

武夷文廟屢毀屢建,清中後期定格了現在文廟遺址的最後規模。文廟等古代建築以土木為(wei) 主,特別是在南方雨侵火毀頻繁,常需修葺與(yu) 重建。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武夷文廟進行了一次重大的改建與(yu) 擴充:朝向由此前的南向改為(wei) 東(dong) 向,一方麵是為(wei) 更好地適應營嶺的地形,使它可以俯瞰崇安城內(nei) 街坊及環抱城廓的崇陽溪流;另一方麵是麵向太陽升起的地方及朱熹成長的五夫方向,意蘊更為(wei) 深遠。它“中建文廟,左右為(wei) 兩(liang) 廡(供奉先儒、先賢),各九間,廡末二間左為(wei) 祭器庫右為(wei) 書(shu) 籍庫。前為(wei) 正門,左右為(wei) 翼門。又前為(wei) 欞星門,皆琢石為(wei) 之(今存立於(yu) 市圖書(shu) 館內(nei) )。廟左為(wei) 明倫(lun) 堂,堂左為(wei) 名宦祠,右為(wei) 鄉(xiang) 賢祠。堂前左右廊各八間。左廊之左為(wei) 啟聖祠(原為(wei) 文定祠基)。廟之右為(wei) 教諭、訓導署。欞星門前辟周道環於(yu) 學宮,左轉北向以臨(lin) 通衢為(wei) 泮宮坊(現武裝部位置)。”隆慶二年(1568)知縣餘(yu) 乾貞“改建‘江南鄒魯坊’,規模宏麗(li) ,倍於(yu) 昔焉。”隆慶五年(1571),知縣朱璉“飭學宮,崇先哲,為(wei) 期日如子弟皆來會(hui) ,以身教之,而文事複興(xing) 。”(陳省《朱文卿記略》)。明末,文廟又數度改建,大門曾改向北,並一度遷址於(yu) 北門牛氏巷。進入清朝,尊孔達到曆史高潮,朱熹地位與(yu) 聲譽也上升到僅(jin) 次於(yu) 孔子。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朱熹由先儒升為(wei) 先賢,配享大成殿列十二哲。在“十二哲”中,隻有朱熹一人不是孔子弟子,可謂殊榮之至。文廟因此被提出再次改擴建。“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知縣梅廷雋、教諭龔駿聲請於(yu) 郡守張關(guan) 翔鳳改建。今所中為(wei) 大成殿,左右為(wei) 廡,前為(wei) 戟門,戟門之左為(wei) 名宦祠,右為(wei) 鄉(xiang) 賢祠,外為(wei) 欞星門。門外為(wei) 黌牆。牆左為(wei) 五賢祠。祠外稍轉近街為(wei) 坊。匾曰:‘閩邦鄒魯’明董其昌筆也。殿之右為(wei) 崇聖祠。祠右曠址深廣十餘(yu) 丈,留為(wei) 學署,其前為(wei) 明倫(lun) 堂,堂匾及照壁篆刻聖經,皆朱晦翁書(shu) 。左右翼以夾室,暫為(wei) 教諭署。堂前左右為(wei) 廊廡(學子讀書(shu) 、考試用建築),中為(wei) 儀(yi) 門,左為(wei) 長生祠,右為(wei) 土地祠。前為(wei) 泮池,池上為(wei) 橋(狀元橋),橋前為(wei) 大門。大門之外,右為(wei) 忠義(yi) 孝悌祠。旁辟為(wei) 射圃,圃外建文昌閣,暫為(wei) 訓導署。門額石刻‘義(yi) 路’‘禮門’四字。……其製仍向東(dong) ,蓋順地脈雲(yun) 。”“康熙五十五年(1717年)知縣陸廷燦(茶聖陸羽裔孫,著有《續茶經》)完竣其事。”

 

曆時五年的浩大工程,得到了來自各方的鼎力支持。其中邑人“盧攀龍與(yu) 彭六順同修永寧橋,工竣,剩巨木三百餘(yu) ,俱留為(wei) 學宮之用。”乾隆五十二年(1787)高宗皇帝為(wei) 朱熹紫陽書(shu) 院題“學達性天”匾,武夷文廟再沾恩榮精工修葺。可惜的是,如此浩大的宮殿建築於(yu) 嘉慶十二年(1807)七月毀於(yu) 大火。

 

清後期,朝廷漸趨沒落,而崇安閩商崛起,他們(men) 十分崇儒與(yu) 熱衷公益。光緒五年(1879),鄉(xiang) 紳萬(wan) 方昆等籌資複建文廟,在原址“規複舊製而益拓大之。飛客流丹,壯麗(li) 甲於(yu) 閩北。”光緒十年(1884)七月,明倫(lun) 堂又被火毀,萬(wan) 方昆重建。

 

 

 

武夷文廟內(nei) 鬥拱木構件及橫梁雕花

 

清末民初,軍(jun) 閥混戰,文廟失修“丹碧剝落,殿廡半圮”。至民國二十八年(1939),國共合作抗日,崇安稍寧,縣長劉超然等組織專(zhuan) 門委員會(hui) 籌款,曆時兩(liang) 年四個(ge) 月對文廟進行整修,“規模如舊,輪奐一新”。但囿於(yu) 抗戰期間黨(dang) 政機關(guan) 驟增,辦公樓院不敷使用,經縣長“詳準”將明倫(lun) 堂與(yu) 崇聖祠整修作政府用房,左右廊廡改建為(wei) 磚木結構廊式辦公樓。這一動作引起了本縣人士的不滿,縣長於(yu) 是“乃以大成殿後武夷小學地址(今市政府大樓東(dong) 端)修建為(wei) 崇聖祠,其規則始告完備雲(yun) 。”

 

二、文廟學製與(yu) 朱子教育思想

 

武夷文廟有教無類,被澤崇安莘莘學子在修齊治平中出類拔萃。文廟的主要功能是教化,特別是其中的學宮,也稱“儒學”、“郡學”或“縣學”,是一所“官辦學校”。武夷文廟秉承孔朱有教無類真諦,學宮實行半“義(yi) 務教育”模式。《武夷山市誌》載“縣學的設置,以官團舉(ju) 辦為(wei) 主,由官府拔給公田,讓學宮出租作為(wei) 辦學之用。鄉(xiang) 紳也捐助一部分,或實物、穀物、銀錢、田產(chan) 。縣學過去為(wei) 崇安的最高學府,長官為(wei) 教諭、訓導,明清時各一。學生經三年兩(liang) 次的縣試,考中者錄取入學,稱生員。

 

明清縣學的生員有膳食津貼,成績一等前列者(稱廩膳生)才能享受,一般為(wei) 前20名(《崇安縣新誌》載‘崇之取額每試取26名’)。清代廩膳生膳食津貼為(wei) 年白銀7.2兩(liang) ,但各地不所差別。生員學習(xi) 內(nei) 容以四書(shu) 五經為(wei) 主,也學諸子百家、史誌策論,詩詞歌賦等。由教諭、訓導定期講解。”

 

值得一提的是,“學田製”得到朱熹肯定與(yu) 倡導後,之後的許多官員及鄉(xiang) 紳也向文廟捐助學田,為(wei) 文廟普及教育提供了經濟保障。如“總督姚啟聖康熙二十一年,捐置學田計苗五十石,坐落城隅共二十三段一十九佃”等等。

 

由於(yu) 武夷文廟長期致力“基礎教育”的推動及朱熹之後雨後春筍般的武夷山書(shu) 院“高等教育”的促進,崇安人讀書(shu) 窮理和學儒求仕蔚然成風,人才輩出,群英薈萃,“學術執全國牛耳”。

 

清末民初,廢科舉(ju) ,改學堂,朱敬熙、潘政明、萬(wan) 鍾驥、丘戴等鄉(xiang) 紳及官員發起並籌資,在文廟內(nei) 的明倫(lun) 堂、景賢書(shu) 院等場所先後創立了“崇安中西學堂”“同化兩(liang) 等小學”“師範講習(xi) 所”“縣立初級中學”“武夷小學”“清獻小學”等,為(wei) 武夷山培養(yang) 了第一批新學的學生,許多後來成為(wei) 了社會(hui) 的棟梁。崇安學風之盛和教育質量之高由此可見,武夷文廟對武夷山乃至全國曆史文化的貢獻功不可沒。

 

據統計,唐垂拱年間(685-688)至清光緒十八年(1892)的1300年間,全縣中進士達248人,平均5年中1人,其中南宋152年間中進士99人,平均每5年3.26人。古代崇安縣人口稀少,如果按人口比重計算,排名在閩北各縣中居第一。武夷山古代至民國所出人才並不限於(yu) 科舉(ju) ,學術道德突出者及經商從(cong) 政顯著者更不勝數,其中榮列入武夷文廟各殿堂祠廡的先哲、先賢、先儒和鄉(xiang) 賢等,以及獲得朝廷(中央)旌表褒獎的忠臣賢士義(yi) 商儒將等等,達百餘(yu) 人之多,同樣地“宏麗(li) 為(wei) 閩北冠”。

 

三、文廟留給武夷山的記憶

 

武夷文廟舊貌形勝,武夷山稍上年紀的百姓仍記憶猶新如數家珍。據1939年就讀黃埔軍(jun) 校途經武夷山並參觀過文廟及舊政府的、現年92歲的林振光先生介紹:文廟四至,東(dong) 起橫街頭廣場的清獻河畔,西至今恒立小區東(dong) 緣,北到現中山路界,南逾檔案館至舊法院一線,占地30多畝(mu) 。

 

至上世紀70年代前,文廟基本格局仍在,整體(ti) 略呈“甲”字形,中軸線即“甲”字的一豎。多座建築為(wei) 飛簷翹角,雕梁畫棟,庭院寬闊,布局規範,結構嚴(yan) 謹,展示了傳(chuan) 統建築古樸、凝重、雄渾的特有風姿,是舊崇安這座曆史文化名城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站在橫街頭仰望文廟中軸線上依嶺坡而築的陛道及建築,莊嚴(yan) 肅穆,氣勢逼人。營嶺東(dong) 麓的文廟入口(“甲”字收筆處),是一方用石柱和鐵鏈圈圍的矩形台地,台地用石板和卵石拚砌。過了台地是一道坊門,坊門後是泮池與(yu) “狀元橋”(大小與(yu) 崇聖池前的相似。在一個(ge) 文廟中同時擁有兩(liang) 個(ge) 泮池及狀元橋,為(wei) 其他縣級文廟少有;它們(men) 的給水排水係統至今也撲朔迷離)。過完橋,是數十級的陛階。陛階半坡左右各有一翹角小亭。至坡頂,是一副三層鬥拱飛簷的壯美牌樓,上懸“閩邦鄒魯”與(yu) “仰之彌高”橫匾。牌樓是進入文廟中心建築欞星門與(yu) 大成殿的大門。門口是條從(cong) 五賢祠(今武裝部)方位橫折過來的大道。道旁立有齊眉高的石碑,上刻“文武官員至此下馬”大字。其餘(yu) 格局和建築與(yu) 縣誌描述大致相同。幾處殿祠之間有曲折的回廊建築連接。

 

崇安解放後,新政權接管並延用文廟內(nei) 的舊政府辦公樓院。縣人民委員會(hui) 成立後,“閩邦鄒魯”坊改造為(wei) 政府大門,兩(liang) 側(ce) 修砌了帶牒齒的崗樓(如“崇安文廟大成殿前的“閩邦鄒魯”牌樓”圖);孔廟“大成殿”三字更換成了“文化宮”,殿前曠坪常用作群眾(zhong) 大會(hui) 廣場。

 

 

 

武夷文廟崇聖祠前的牌樓(1950年改造作崇安縣人民委員會(hui) 辦公樓院的大門)

 

文廟建築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與(yu) 血汗的結晶,為(wei) 了保護祖國文化遺產(chan) 及紀念發生在文廟的革命活動,1959年崇安縣人民委員會(hui) 公布文廟為(wei) 崇安縣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福建省人民委員會(hui) 以“閩北蘇維埃第四次工農(nong) 兵代表大會(hui) 會(hui) 址(1933年3月5日)”名義(yi) ,公布為(wei) 福建省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有關(guan) 部門曾撥款整修,並利用這些古建築作為(wei) 多個(ge) 黨(dang) 政部門辦公、會(hui) 議、展覽和住宿用房,以及供開展各種群眾(zhong) 文化娛樂(le) 活動和進行愛國主義(yi) 教育與(yu) 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精神文明的場所。

 

但進入文革後,古代的和革命的文物均未得到應有尊重而失修,大多數被以危房名義(yi) 陸續拆毀。但文廟的基本格局今天尚能廓清,仍有部分寶貴的遺存在默默地堅守著。如北宋植下今為(wei) 武夷“樟樹王”為(wei) 代表的“孔林”尚未被砍伐;臨(lin) 街的一條莊嚴(yan) 階陛、兩(liang) 處的泮池及狀元橋、一副明代的青石透雕欞星門、五片宋明石碑(其中五賢祠內(nei) 胡氏繪像碑四片和聖諭碑一片)、一幢崇聖祠(舊政府會(hui) 堂)、半幢明倫(lun) 堂(現政府食堂後舊機關(guan) 幼兒(er) 園)、一口已封蓋上的五賢祠古井(武裝部停車場)、多堵由印有“文廟”字樣“定製磚”砌築的高牆,以及散落廟園遺址各角落的柱礎石條,仍在向人們(men) 述說著它們(men) 所代表的“閩邦鄒魯”的曾經輝煌與(yu) 滄桑。

 

 

 

武夷文廟欞星門

 

 

 

武夷文廟欞星門石雕

 

武夷文廟遺存是作為(wei) 世界文化遺產(chan) 地的武夷山最珍貴的城市記憶。近年來,武夷山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黨(dang) 中央關(guan) 於(yu) 加強文化遺產(chan) 保護和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要求,按照“保護為(wei) 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結合福建省將朱子文化打造成福建第一文化品牌的部署,在朱子誕辰885周年,修繕完成了文廟嚴(yan) 重坍漏的崇聖祠與(yu) 明倫(lun) 堂。2015年8月,武夷文廟的崇聖祠與(yu) 明倫(lun) 堂兩(liang) 古建築初步修繕竣工;9月14日,崇聖祠迎來了一尊孔子青銅塑像永久入駐。2016年2月22日,武夷山市中小學師生代表在崇聖祠孔子銅像前舉(ju) 行了武夷山解放自以來首度的中小學開學敬孔儀(yi) 式。3月22日,“武夷書(shu) 院講壇▪明倫(lun) 堂講座”開講。武夷文廟將成為(wei) 武夷山人民弘揚傳(chuan) 承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場所。

 

 

 

初步修繕後崇聖祠遺址風貌

 

 

 

初步修繕後的崇聖祠

 

 

 

崇聖祠內(nei) 孔子銅像

 

據悉,武夷山還將積極聽取社會(hui) 賢達及百姓的建議與(yu) 呼聲,有步驟地修複文廟建築,恢複相關(guan) 文化內(nei) 容,為(wei) 傳(chuan) 承朱子“理行天下”未盡遺願,重拾“道在武夷”的自信與(yu) 榮耀。上述兩(liang) 座文廟古建的修葺與(yu) 敬孔、講壇儀(yi) 式的舉(ju) 行,標誌著“千載儒釋道”的武夷山,其首屈一指的“儒”文化複興(xing) 之路已莊重啟航。

 

 

 

在武夷文廟崇聖祠舉(ju) 行春季敬師禮開筆式

 

 

 

在武夷文廟明倫(lun) 堂舉(ju) 行“武夷書(shu) 院講壇▪明倫(lun) 堂講座”

 

 責任編輯:姚遠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