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周懷宗廣州報道“複興儒學必須重新實行三綱六義,設置經學考試,將《四書》、《五經》作為中小學教材與語、數、外並列。”日前,著名文化保守主義者蔣慶在第一屆全國儒教學術研討會會上的觀點引來許多著名學者的激烈反對。在本次會議上成立國內首家民間國學院,國內學者就儒家重建等學術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陳明要辦民間國學院
開幕式上,信孚國學院也宣布即日成立,並當場頒發了聘書,聘請了中國社科院陳明博士擔任信孚國學院院長。陳明說,人大和北大占有著極其優勢的資源,但卻不能更好地把複興傳統文化的工作做好。而他要辦的國學院就是在民間推廣傳統文化,從最基層做起,實實在在地為傳統文化的複興做一點事情。
另外,他還說:“國學首先是應該指作為'國魂之所係’的義理之學,尤其是在儒家思想體係中得到表述的義理之學。它主要不是知識,而是意義論、價值論。”在談到理想中的國學院時,陳明稱20世紀初清華國學院的模式最理想,但自己隻能往這個方向走,能做多少是多少。
蔣慶稱複興儒學需要兩條路線
蔣慶在發言中稱:“'上行路線’是儒教形成的正途,具體來說,包括兩點,一點是建立漢代董仲舒'複古更化’的現代形態,還有一點是建立新的科舉製度與經典教育製度。另外,在國民教育係統中,恢複中小學'讀經科’,將《四書》、《五經》教育作為基礎課與語、數、英並列,大學則恢複'經學科’,作為大學教育的基礎課程。”蔣慶還認為:“儒教複興除走傳統的政治'上行路線’之外,還必須輔之以'下行路線’。成立'中國儒教協會’,因為儒教是中華文明的主體,所以擁有其他宗教組織沒有的各個方麵的特權。”
蔣慶的發言遭到了眾多學者的批駁,學者高全喜認為:“蔣慶的構想沒有什麽可行性。”清華大學曆史係方朝暉認為:“蔣慶先生的發言不符合當今世界的潮流,也違背了儒家的基本精神,因為儒家一直是無教而有包容性。”人大教授何光滬稱:“如果在中小學上儒學課,那些不相信儒教的學生怎麽辦?目前,最值得憂慮的是中國大多數人沒有信仰。”
隨後,蔣慶對這些批評進行了回應。但是,這些回應並沒有得到大多數學者的認可。
徐友漁盛讚會議價值
著名學者徐友漁雖然對蔣慶等文化保守主義者的觀點提出了激烈的反對,但對整個會議的價值卻非常肯定。他說:“雖然我和他們觀點不同,但這個會議能夠讓不同觀點的人坐下來認真地討論學術問題,而且沒有像以往那樣發展到互相攻擊甚至人身攻擊的不好局麵,這對於思想文化的交流是有著非常大的意義的,甚至可以說是一個裏程碑。”
文化快評
複興國學不能一廂情願
按照陳明的說法:“我隻是盡力做我力所能及的事情,能做多少是多少。”按照徐友漁的說法:“我隻能是樂觀其成。”兩個在學術理想上幾乎相反的人,對同一件事情同時抱有不樂觀的態度——我們的傳統文化到底會有一個什麽樣的前途,似乎誰都說不清楚。
對傳統文化抱有一種基本的尊重,這應該是我們現在唯一的共識,胡適雖然是全盤西化的人物,但在這一點上,做得似乎比很多人要好。他在上個世紀20年代提出整理國故,可是到現在仍舊沒有人能在這一方麵做出成果性的貢獻,這告訴我們,國故不是那麽好整理的。傳統文化和現代社會基本思想的種種抵觸,比如宗法和契約,比如個人自由的束縛和解放等等,要重新梳理一遍,做一個精選和剔除,去掉不合時宜的,拿出我們有用的,絕非容易,而在沒有做好這件事情之前,談恢複傳統文化就可能適得其反。文化保守主義者在這一方麵的認識顯然還不夠,他們沒有認識到他們的做法很可能不是在發揚國學,而是在把國學往更深的深淵推去。
當然,在不計回報的努力麵前,在不求結果的堅持精神上,他們是值得尊敬的。他們具備了複興國學的基本精神。但我們不能因為這個就認為他們的一切做法都是好的,我們還應該認識到他們在方法學上的不足,或者說非常之不足,這是他們的致命傷。
所以,倘是真的有誌於複興國學,最好還是先做好基礎工作,也就是對傳統文化的科學認識、良好地整理和分離,沒有這個前提,談國學複興也隻是一廂情願的事情。(別水)
來源: 華夏時報2005-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