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永】我們需要一支兼通馬克思主義與儒學的隊伍

欄目:思想動態
發布時間:2016-04-12 16:32:32
標簽:

 

 

我們(men) 需要一支兼通馬克思主義(yi) 與(yu) 儒學的隊伍

作者:孔德永(天津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

來源:《光明日報》( 2016年04月11日 16版)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三月初五日

           耶穌2016年4月11日癸亥


 

馬克思主義(yi) 與(yu) 儒學的關(guan) 係問題是學者們(men) 長期關(guan) 注的理論熱點,目前,國內(nei) 關(guan) 於(yu) 兩(liang) 者關(guan) 係的研究進展相對緩慢,其中一個(ge) 重要原因是研究隊伍的建設滯後。目前隊伍分別是由研究馬克思主義(yi) 理論和儒學的學者組成的,其中能夠兼通兩(liang) 者的學者很少,往往自說自話,一旦涉及兩(liang) 者深層關(guan) 係問題,隻能以宏大敘事來應對,缺乏學理上的闡釋力。馬克思曾經指出:“思想根本不能實現什麽(me) 東(dong) 西,為(wei) 了實現思想,就要有使用實踐力量的人。”今天,我們(men) 要推進馬克思主義(yi) 與(yu) 儒學關(guan) 係研究,就需要培養(yang) 一支學貫中西、功底深厚兼通馬克思主義(yi) 與(yu) 儒學的研究隊伍。

 

研究馬克思主義(yi) 與(yu) 儒學關(guan) 係問題,要係統的學習(xi) 與(yu) 研究馬克思主義(yi) 理論。新中國成立以來,馬克思主義(yi) 理論的教學與(yu) 研究在高校中不斷得到加強,已形成了完整的馬克思主義(yi) 理論教育課程體(ti) 係。目前,馬克思主義(yi) 理論已經進入大學教材與(yu) 課堂,從(cong) 本科到研究生階段,高校開設的課程主要有:《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yi) 經典著作選讀》《中國馬克思主義(yi) 與(yu) 當代》等,馬克思主義(yi) 理論教育有了充足的課時保障,各高校成立的馬克思主義(yi) 學院為(wei) 教學與(yu) 研究提供了組織保障,形成了一支規模較大的馬克思主義(yi) 教學與(yu) 研究隊伍。這就為(wei) 以儒學研究為(wei) 背景的學者,係統地學習(xi) 馬克思主義(yi) 理論,掌握馬克思主義(yi) 的立場方法,提出了良好的條件與(yu) 環境。恩格斯曾經強調讀原著的重要性:“研究原著本身,不會(hui) 讓一些簡述讀物和別的第二手資料引入迷途。”儒學學者應該係統研究馬克思主義(yi) 經典,這樣才能走進馬克思,把握馬克思主義(yi) 的真精神,努力避免對馬克思主義(yi) 的誤讀,以及由此導致的對相關(guan) 理論問題的闡釋力不足。

 

研究馬克思主義(yi) 與(yu) 儒學關(guan) 係問題,要對儒學有深入的了解。馬克思主義(yi) 傳(chuan) 入中國之初,率先接受馬克思主義(yi) 的知識分子都是飽讀儒家經典的人,有著深厚的國學背景和修養(yang) 。最初的馬克思主義(yi) 者,以及最初的自由主義(yi) 者都有著厚重的傳(chuan) 統文化根底。他們(men) 與(yu) 那些始終堅守傳(chuan) 統的文化保守主義(yi) 者一樣,深受儒學係統教育。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yi) 者往往是從(cong) 儒家文化出發來理解、接受和認同馬克思主義(yi) 的。隨著儒家於(yu) 社會(hui) 生活中逐漸式微,知識分子的傳(chuan) 統文化學養(yang) 也逐漸薄弱,其結果是原有的共同儒學基礎的缺席,加之學科分科化的發展,致使從(cong) 事馬克思主義(yi) 理論研究與(yu) 教學的學者,與(yu) 分散於(yu) 文史哲三個(ge) 專(zhuan) 業(ye) 的國學學者處於(yu) 彼此外在的關(guan) 係之中。

 

很多時候,往往是批評馬克思主義(yi) 的人其實並不讀馬克思主義(yi) 經典;而批儒學的人也沒有讀過儒家經典。彼此的討論常常不是對著根本的東(dong) 西來,你講你的,我講我的,自言自語,沒有形成一個(ge) 能夠溝通的平台。如是,馬克思主義(yi) 與(yu) 儒學關(guan) 係的討論與(yu) 研究之進展緩慢也就難以避免了。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的一個(ge) 重要內(nei) 容,是馬克思主義(yi) 與(yu) 中國文化的結合,馬克思主義(yi) 的中國化始終繞不開儒家思想這個(ge) 大背景。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中蘊含著儒學的精華,如果我們(men) 不對儒學有深刻認知,那麽(me) 就不能對“中國特色”作出準確的解讀,而儒學是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最基本的底色。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是建立在中國人對儒家文化認知與(yu) 認同基礎上的。1938年10月,毛澤東(dong) 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六屆六中全會(hui) 上所作的《論新階段》政治報告中指出:“我們(men) 是馬克思主義(yi) 的曆史主義(yi) 者,我們(men) 不應當割斷曆史。從(cong) 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men) 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chan) 。”中共中央黨(dang) 校許全興(xing) 教授認為(wei) :不了解中國文化,隻知道馬克思主義(yi) 的幾條原理,這樣的人當然不可能正確地對待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更不可能將馬克思主義(yi) 與(yu) 中國的曆史文化相結合。隻有既精通馬克思主義(yi) ,又精通中國曆史文化,又懂得中國現實的人,才有可能將三者融合在一起,才有可能使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

 

培養(yang) 與(yu) 建立兼通馬克思主義(yi) 與(yu) 儒學的研究隊伍,其著眼點應主要立足於(yu) 學校教育平台,通過完整的學校國民教育體(ti) 係來實現。中國周邊受儒家思想影響的一些地區與(yu) 國家大多比較重視儒學教育,從(cong) 1960年開始,韓國中小學和大學就已經把儒學教育列為(wei) 一門必修課。1984年,新加坡把《儒家倫(lun) 理》列為(wei) 學校德育教育的一門必修課程。新中國成立以來,儒學教育在我國學校教育中一直以來都是一個(ge) 短板。目前,《論語》《孟子》《荀子》等一些儒家經典篇目選段僅(jin) 在中小學的語文課本中才能找到,傳(chuan) 統文化的內(nei) 容在大學課程設置中偏少,《論語》等重要儒學經典在高校也隻是作為(wei) 選修課,學生的國學知識相對貧乏,普遍缺乏儒學底蘊和人文精神。2005年,中國人民大學成立了專(zhuan) 門從(cong) 事儒學教學與(yu) 研究的國學院。近年來,《光明日報》國學版發起的孟子、慈孝等國學係列公開課,旨在整合全國高校、地方政府等各種優(you) 勢社會(hui) 資源,普及儒學知識。2010年,山東(dong) 大學將《國學經典研讀》納入大學新生必修課。2012年,一些專(zhuan) 家在曲阜召開的第五屆世界儒學大會(hui) 上,呼籲要恢複中華經典的係統學習(xi) ,現代學校教育應吸納儒學元素,將儒家思想納入國民教育體(ti) 係。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印發了《完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的通知,提出分階段有序推進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教育,製定了從(cong) 小學、中學到大學的教育內(nei) 容與(yu) 培養(yang) 目標,把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教育係統融入課程和教材體(ti) 係,在高等學校統一推廣使用馬克思主義(yi) 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中國文化概論》。

 

2015年4月29日,山東(dong) 師範大學等29所山東(dong) 高校授牌建設“孔子學堂”,要使儒家文化回歸大學校園,打造道德高地,“孔子學堂”是高校一個(ge) 公益性社會(hui) 教育基地,也是大學生親(qin) 近、體(ti) 驗、感知中國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平台。以上諸多思路與(yu) 做法對普及儒家文化都是有益的,對提高學生的儒學認知具有積極作用。但是,人們(men) 接觸更多的是一些儒學通俗化讀本,對儒學的了解也僅(jin) 限於(yu) 表層,所掌握的儒學知識十分有限。杜維明先生曾經指出,從(cong) 事馬克思主義(yi) 研究的工作者,要對中國傳(chuan) 統文化關(guan) 懷和研究。同樣,從(cong) 事儒學研究的必須要了解到馬克思主義(yi) 。如果我遇見一個(ge) 中國的馬克思主義(yi) 者,他沒有看過《四書(shu) 》,那是絕對不能接受的。同樣,一個(ge) 從(cong) 事儒學研究的人,卻不知道《共產(chan) 黨(dang) 宣言》,對《資本論》一竅不通,這也是不行的。研讀經典是從(cong) 事社會(hui) 科學研究的基本功,而經典常常被曲解和誤讀,由於(yu) 誤讀往往丟(diu) 失了儒家中很多珍貴的情懷和常識,我們(men) 隻有深入了解經典,才能弘揚原始儒學的真精神。進行儒學研究不能僅(jin) 靠一般性的儒學知識的普及,它更需要熟悉儒學經典,有良好的經學基礎和一定的文字學功底。因此,應加強對儒學經典的學習(xi) 與(yu) 研究,把對儒學經典的學習(xi) 納入國家教育體(ti) 係,從(cong) 小學到中學,根據不同年齡特點,采取靈活多樣與(yu) 生動活潑的形式,循序漸進,潛移默化,讓儒學經典進高校,進教材,進課堂,讓國人走近經典,更多的感知與(yu) 熟悉經典。通過學校係統教育的平台,完成從(cong) 小學、中學和大學係統的馬克思主義(yi) 理論與(yu) 儒學基本常識的普及教育,在研究生階段進一步深化儒學經典與(yu) 馬克思主義(yi) 經典學習(xi) ,在馬克思主義(yi) 理論研究生培養(yang) 計劃與(yu) 課程設置增加儒學經典研讀的內(nei) 容,在國學研究生培養(yang) 計劃與(yu) 課程設置增開馬克思主義(yi) 經典著作研讀內(nei) 容,以問題為(wei) 導向,打通馬克思主義(yi) 與(yu) 儒學學科之間的壁壘與(yu) 界限,將學科群建設作為(wei) 馬克思主義(yi) 與(yu) 儒學學科建設的重心,建立一個(ge) 資源共享、協同合作的研究平台,打造一支兼通馬克思主義(yi) 與(yu) 儒學的研究隊伍,才能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yi) 與(yu) 儒學關(guan) 係研究的理論創新。

 

責任編輯:姚遠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