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慶】關於重建中國儒教的構想[修訂本]

欄目:儒教重建
發布時間:2010-03-19 08:00:00
標簽:儒教
蔣慶

作者簡介:蔣慶,字勿恤,號盤山叟,西元一九五三年生,祖籍江蘇徐州,出生、成長於(yu) 貴州貴陽。一九八二年畢業(ye) 於(yu) 西南政法大學法律係(本科),先後任教於(yu) 西南政法大學、深圳行政學院。二〇〇一年申請提前退休。一九九七年在貴陽龍場始建陽明精舍,二〇〇三年落成。著有《公羊學引論》《政治儒學——當代儒學的轉向、特質與(yu) 發展》《以善致善:蔣慶與(yu) 盛洪對話》《生命信仰與(yu) 王道政治——儒家文化的現代價(jia) 值》《儒學的時代價(jia) 值》《儒家社會(hui) 與(yu) 道統複興(xing) ——與(yu) 蔣慶對話》《再論政治儒學》《儒教憲政秩序》(英文版)《廣論政治儒學》《政治儒學默想錄》《申論政治儒學》《〈周官〉今文說——儒家改製之“新王製”芻論》等,主編《中華文化經典基礎教育誦本》。

關(guan) 於(yu) 重建中國儒教的構想[修訂本]

作者:蔣慶

來源:作者授權伟德线上平台首發

時間:西元2010年3月19日


作者按:本文2005年在廣東(dong) 從(cong) 化“第一屆全國儒教學術研討會(hui) ”上宣讀,2009年收入《儒教新論》(陳明主編,貴州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時作了部分修改增補,特此說明。 


 

《儒教新論》,陳明主編,貴州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


一、儒家、儒學與(yu) 儒教 


儒家是一個(ge) 學派,存在於(yu) 儒家義(yi) 理價(jia) 值未上升為(wei) “王官學”(國家主導意識形態)的時代,即存在於(yu) 儒家義(yi) 理價(jia) 值未形成國家“禮製”“文製”以安頓人心、社會(hui) 與(yu) 政治的時代。


儒家一詞的對應者是其它學術流派,如漢以前儒家的對應者是法家、墨家、道家等中國的學術流派,一九一一年後儒家的對應者是自由主義(yi) 、民主主義(yi) 、社會(hui) 主義(yi) 等西方的學術流派。“儒家”是中國曆史文化的衰世之詞,是邊緣化於(yu) 中國文化權力中心的被放逐者的稱號。


儒學則是儒家的學理係統,其價(jia) 值淵源是儒經。 

     

儒教不是一個(ge) 學派,而是一個(ge) 具有獨特文化自性的自足的文明體(ti) ,存在於(yu) 儒家義(yi) 理價(jia) 值上升為(wei) “王官學”(國家主導意識形態)的時代,即存在於(yu) 儒家義(yi) 理價(jia) 值形成國家“禮製”“文製”以安頓人心、社會(hui) 與(yu) 政治的時代。


儒教一詞的對應者是其它的文明體(ti) ,如“三代”時的“蠻夷”,隋唐時的佛教、景教,現在的基督教、伊斯蘭(lan) 教等其它文明體(ti) 。


儒學是儒教的教義(yi) 係統與(yu) 思想體(ti) 係,其價(jia) 值淵源則是儒經。儒學與(yu) 儒教的關(guan) 係相當於(yu) 基督教神學教義(yi) 係統與(yu) 思想體(ti) 係與(yu) 基督教的關(guan) 係,故儒學隻是儒教的一個(ge) 具體(ti) 學理內(nei) 容。


“儒教”是中國曆史文化的盛世之詞,是中國古聖人之道占據中國文化權力中心時的稱號。儒教的曆史長於(yu) 儒家,夏、商、周“三代”即有儒教,嚴(yan) 格說來伏羲時代已有儒教,因儒教是一文明體(ti) ,伏羲畫卦即開創了中國文明。


此外,“聖王合一”、“政教合一”、“道統政統合一”是儒教的本質特征,也是儒教的追求目標,伏羲時代即具備了這些特征,故伏羲時代即有了儒教。春秋、戰國、秦漢之際儒教退出中國文化權力中心邊緣化為(wei) 儒家,漢武帝“獨尊儒術”後儒家又回到中國文化權力中心的位置上升為(wei) 儒教,一直到一九一一年儒教因帝製的崩潰而崩潰,失去了“王官學”的地位,故儒教又退出中國文化權力中心的位置下降為(wei) 儒家。 

     

因此,麵對今天西方文明的全方位挑戰,必須全方位地複興(xing) 儒教,以儒教文明回應西方文明,才能完成中國文化的全麵複興(xing) ,從(cong) 而才能為(wei) 中國的崛起奠定深厚的文化根基。


正是基於(yu) 此一理由,當今中國儒家學派的創立、儒學體(ti) 係的建構、儒家文化的回歸都是為(wei) 了複興(xing) 中國獨特的儒教文明,都是為(wei) 了延續中國堯舜周孔之教的聖王道統,即都是為(wei) 了重建近代崩潰了的中國儒教。


是故,如果離開儒教的重建來談儒家與(yu) 儒學的重建,將是放棄複興(xing) 中華文明的努力,把中華文明降到思想學派的位置與(yu) 西方文明對話,這無疑是中國文化的自我貶黜。正是在這個(ge) 意義(yi) 上,我們(men) 可以說,複興(xing) 儒教就是複興(xing) 中國文化重建中華文明的當務之急。


二、儒教的曆史形態與(yu) 治世功能 


儒教的“教”,既有中國文化中“禮樂(le) 教化”的“德教”之義(yi) ,又有西方文化中“神人交通”的“宗教”之義(yi) ;既有信奉“昊天上帝”“天道性理”的超越信仰之義(yi) ,又有實現“神道設教”“事神致福”的治世功能之義(yi) 。


如果不拘泥於(yu) 西方的宗教概念,儒教肯定是一種宗教,隻不過是一種與(yu) 西方宗教不盡相同的獨特的中國宗教。


宗教是文明的最集中體(ti) 現,故古代儒者在麵對其它宗教如佛教時,往往自稱所信者為(wei) 儒教(儒教作為(wei) 一個(ge) 宗教性的名詞產(chan) 生於(yu) 佛教盛行之晉代即是明證),而其它文明中的人接受中國文化時也往往稱所接受者為(wei) 儒教而非儒家、儒學,如韓國和日本。儒教具有人類宗教的某些共同特征,如具有某種程度的人格神信仰、經典的教義(yi) 係統、以超越神聖的價(jia) 值轉化世俗世界等,但儒教也有自己的獨特特征,如信奉萬(wan) 物有靈論、多神教、沒有國家之外的獨立教會(hui) 組織等。但這並不影響儒教是一種獨特的宗教,不能因為(wei) 儒教與(yu) 西方宗教不完全相同就否認儒教是宗教。 


圖片說明:北京天壇

     

在中國“三代”以來的曆史中,除儒教降為(wei) 儒家的少數時代外,儒教一直是中國的國教。


國教的特征是“政教合一”,國家擔負著實現宗教信仰與(yu) 道德教化的職責,是實現儒教超越神聖價(jia) 值的工具或載體(ti) 。儒教作為(wei) 國教的根本標誌是將儒教經典所體(ti) 現的聖人義(yi) 理之學上升為(wei) “王官學”,即上升為(wei) 國家主導意識形態,這就是今天所說的“憲法性原則”,此原則是中國一切政治禮法製度的價(jia) 值基礎。


此外,儒教作為(wei) 中國國教解決(jue) 了中國國家的文明屬性問題,確立了中國國家的文化自性,形成了中國人共同的文化共識與(yu) 精神信仰。 

     

儒教在中國的曆史上有四大功能:


一是解決(jue) 政治秩序的合法性問題,為(wei) 政治權力確立超越神聖的價(jia) 值基礎與(yu) 曆史文化的價(jia) 值基礎;


二是解決(jue) 社會(hui) 的行為(wei) 規範問題,以聖人教化所體(ti) 現的道德確立國人的日常生活軌則;


三是解決(jue) 國人的生命信仰問題,以昊天上帝天道性理安頓國人的精神生命;


四是解決(jue) 國人的情誌慰藉問題,以冠婚喪(sang) 祭吊恤等禮製化解人生的焦慮與(yu) 痛苦。


儒教的這四大功能在今天仍未過時,今天重建儒教的目的就是在新的曆史條件下用儒教來解決(jue) 中國的政治合法性問題、社會(hui) 規範問題、生命信仰問題與(yu) 情誌慰藉問題。 


三、重建儒教的兩(liang) 條路線 

     

在中國“二帝三王”時代,儒教是自上而下地通過聖王創製天然形成,無須士大夫的參與(yu) ,故無所謂重建儒教的路線問題。


而在中國“二帝三王”之後的時代,儒教是自下而上地在曆史中長期自發地形成。在“三代”後儒教形成的曆史中,儒家士大夫們(men) 通過其學術努力與(yu) 政治實踐,使儒教經典中的義(yi) 理價(jia) 值進入到政治權力中心,改變了政治權力的性質,即儒教上升為(wei) 國家的“王官學”後儒教與(yu) 政權合一,政治權力成為(wei) 儒教價(jia) 值的載體(ti) ,然後儒教價(jia) 值再從(cong) 上到下影響到社會(hui) 形成禮樂(le) 教化的“禮製”“文製”,通過“禮製”“文製”起到規範社會(hui) 與(yu) 安頓人心的作用。


這是儒教在中國曆史中長期自發形成的“上行路線”,故“上行路線”又可稱為(wei) “傳(chuan) 統路線”。


在今天,儒教崩潰,複興(xing) 中華文明需要重建儒教,故首先必須走儒教形成的“上行路線”,因為(wei) “上行路線”是儒教形成的正途。


具體(ti) 來說,走“上行路線”就是要“儒化”當今中國的政治秩序,此“儒化”是董仲舒“複古更化”的現代形態,此處之“複古”即是在當今中國恢複中國古聖王之教,“更化”就是用古聖王之教即儒教轉化當今中國的政治秩序。


圖片說明:2019年3月11日,河北正定縣文廟舉(ju) 行己亥春期釋奠禮


在這裏,“儒化”當今中國的政治秩序有兩(liang) 個(ge) 要點:


一是通過當代儒者的學術活動與(yu) 政治實踐,將“堯舜孔孟之道”作為(wei) 國家的立國之本即國家的憲法原則寫(xie) 進憲法,上升為(wei) 國家的意識形態;也就是說,恢複儒教古代“王官學”的地位,把儒教的義(yi) 理價(jia) 值尊奉為(wei) 中國占主導地位的統治思想,建立中國式的“儒教憲政製度”,即建立具有現代憲政功能的“太學監國製”與(yu) “議會(hui) 三院製”,以儒教的宗教義(yi) 理與(yu) 文化傳(chuan) 統規範約束中國國家權力的運作和行使,從(cong) 而解決(jue) 中國政治權力百年來在超驗價(jia) 值與(yu) 曆史文化上的“合法性缺位”問題,為(wei) 中國的國家政權奠定完整周全的合法性基礎。


二是建立新的科舉(ju) 製度與(yu) 經典教育製度:即國家成立各級政治考試中心,有誌從(cong) 政者必須通過《四書(shu) 》《五經》的考試才能獲得從(cong) 政資格,就如同做法官要通過國家司法考試一樣;另外,用儒教的經典取代各級黨(dang) 校、行政學院過時的意識形態經典,把儒教經典作為(wei) 各級黨(dang) 政幹部思想品德教育與(yu) 曆史文化教養(yang) 教育的主要內(nei) 容。除黨(dang) 政教育係統外,在國民教育係統中,恢複小學中學“讀經科”,將《四書(shu) 》《五經》教育作為(wei) 基礎課與(yu) 語、數、英同列;大學則恢複“經學科”,作為(wei) 大學通識教育的基礎課程。 

     

如果上述“上行路線”成功,儒教就可以在中國複興(xing) ,中國就可以恢複其“儒教中國”的文化自性或者說文明屬性。


但是,現代中國與(yu) 古代中國不同,現代中國已經“以夷變夏”,淪為(wei) 西方文化的殖民地,大部分知識分子的心靈已經西化,對儒教複興(xing) 的“上行路線”有很大的抵觸,光靠“上行路線”重建儒教很困難。


所以,重建儒教除走政治上傳(chuan) 統的“上行路線”外,還必須輔之以非政治的“下行路線”,因應時代開辟出另外一條民間社會(hui) 重建儒教的道路,故“下行路線”是一條根據“時為(wei) 大”的原則因應時代變化采取的“變通路線”。


所謂“下行路線”,就是在民間社會(hui) 中建立宗教性的儒教社團法人,成立類似於(yu) 中國的基督教會(hui) 或佛教協會(hui) 的“中國儒教會(hui) ”,以“儒教會(hui) ”的組織化形式來從(cong) 事儒教重建與(yu) 複興(xing) 中華文明的偉(wei) 大事業(ye) 。


圖片說明:當代中國民間祭祖活動


“中國儒教會(hui) ”同中國的其它宗教教會(hui) 和宗教協會(hui) 一樣,是一在現代法治框架下按照法律建立的高度組織化、製度化、社會(hui) 化的宗教社團組織,“中國儒教會(hui) ”既是承擔儒教重建任務的宗教組織形式,又是作為(wei) 組織化宗教的民間儒教本身。


“中國儒教會(hui) ”雖然是一民間的宗教社團法人,但與(yu) 其它的宗教組織的關(guan) 係並不是平麵的平等關(guan) 係,“中國儒教會(hui) ”因為(wei) 儒教是中國曆史中長期形成的中華文明的主體(ti) ,所以擁有其它宗教組織沒有的政治、經濟、文化、組織方麵的特權。由於(yu) 儒教過去是中國的國教,將來也必須重新複位再次成為(wei) 中國的國教,所以“中國儒教會(hui) ”在中國諸宗教中的地位相類於(yu) 英國聖公會(hui) 在英國諸宗教中的地位。


“中國儒教會(hui) ”不僅(jin) 有參與(yu) 政治的特權,有獲得國家土地、實物饋贈與(yu) 財政撥款的特權,還有設計國家基本政治製度與(yu) 基礎教育製度的特權,有設計國家重大禮儀(yi) 的特權,有代表國家舉(ju) 行重大祭典儀(yi) 式的特權,以及有其它種種特權。


“中國儒教會(hui) ”既不像一般宗教團體(ti) 完全脫離政治是一純民間社團組織,又不像沙皇時代的東(dong) 正教完全與(yu) 政治合一成為(wei) 政治的附庸,而是一存在於(yu) 民間又擁有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等特權的在國家宗教生活中占主導地位的宗教社團。


(按:聖公會(hui) 是英國不成文法確立的國教而享有特權,信義(yi) 宗是北歐諸國憲法(瑞典除外)確立的國教而享有特權,東(dong) 正教是希臘憲法確立的國教而享有特權,但這些國家仍然是所謂自由民主國家,不存在對其它宗教的迫害與(yu) 打壓,故儒教在中國作為(wei) 國教享有特權,並不意味著儒教的精神思想專(zhuan) 製,隻意味著中國精神思想的共識與(yu) 一統,對此國人不必過慮。) 


四、通過“中國儒教會(hui) ”完成中國儒教的全麵複興(xing)  

     

中國儒教的全麵複興(xing) 是偉(wei) 大而艱巨的事業(ye) ,涉及到很多方麵,單靠個(ge) 人分散的力量難以完成,必須通過“中國儒教會(hui) ”組織化、製度化、社會(hui) 化所形成的巨大力量才能完成。具體(ti) 說來,中國儒教的複興(xing) 在當下涉及到以下十個(ge) 方麵的內(nei) 容: 

     

(一)儒教的政治形態——仁政、王道政治與(yu) 大同希望。在當今的曆史條件下,儒教的訴求是:必須在政治上落實仁政,並努力追求王道政治的理想,而不放棄對未來大同的希望。(按:仁政是儒教政治的基本形態,王道政治是儒教政治的理想形態,大同希望是儒教政治的最高形態。以公羊學術語言之,仁政是據亂(luan) 世治法,王道是升平世治法,大同是太平世治法,而每一世治法中又有三世治法存焉。) 

     

(二)儒教的社會(hui) 形態——禮樂(le) 教化(製禮作樂(le) )、鄉(xiang) 村自治(禮俗鄉(xiang) 約)、社區文化(寓教於(yu) 樂(le) )、企業(ye) 文化(培育儒商)、全民健身(實現《書(shu) 經·洪範》“五福”中之“康寧壽考”)以及協助治安、預防青少年犯罪、反對黃賭毒、社區鄉(xiang) 裏民事糾紛調解、各種冠婚喪(sang) 祭等從(cong) 生至死的禮製安排(中國人之生老病死,終其一生,全在儒教禮製安頓之中,故儒教禮製可化解中國人生老病死之生命焦慮)、製定並主持各種國家祭祀禮儀(yi) 與(yu) 民間祭祀禮儀(yi) 以及其它各種宗教禮儀(yi) 與(yu) 社會(hui) 禮儀(yi) 、開展全民性的“中國道德振興(xing) 運動”等。 

     

(三)儒教的生命形態——昊天上帝信仰、天道天理信仰、日月星辰信仰、風伯雨師信仰、山河大地信仰、國社後稷信仰、祖宗鬼神信仰、聖王聖賢信仰、良知心性信仰、以及符合儒教義(yi) 理的民間信仰,如關(guan) 帝信仰、文昌信仰、城隍信仰、馬祖信仰等。由於(yu) 儒教的生命形態很複雜,問題繁多,有必要詳論,然限於(yu) 篇幅,現僅(jin) 對其中五個(ge) 重要問題進行簡要論述。 

 

 (1)關(guan) 於(yu) “天地君親(qin) 師”牌位問題:


宋以後,儒教禮儀(yi) 下到民間庶人,庶人得在家中堂屋內(nei) 設“天地君親(qin) 師”牌位,打破了帝王對祭祀昊天上帝的壟斷,庶人遂可以個(ge) 體(ti) 身份直接祭拜儒教之至上神——昊天上帝。


圖片說明:天地君親(qin) 師牌位


考之經史,“天地君親(qin) 師”牌位之宗教含義(yi) 來源甚古,始於(yu) 《尚書(shu) .堯典》所載“有能典朕三禮”中之“三禮”,鄭玄注“三禮”為(wei) “天事、地事、人事之禮”,即祭天、祭地、祭人之禮。而《周禮》亦載此“三禮”為(wei) 天神、地示、人鬼之三重信仰祭祀體(ti) 係。


故祭天神,即祭昊天上帝之至上神與(yu) 日月星辰諸神;祭地示,即祭山河大地與(yu) 國社後稷諸神;祭人鬼,即祭祖宗鬼神與(yu) 聖王聖賢諸神。後荀子依此“三禮”禮意概括出“禮三本”思想。


荀子謂:“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故禮,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據此,在“天地君親(qin) 師”牌位中,“天地”,即“三禮”中之天神、地示,荀子所謂“生之本”者;“親(qin) ”,即“三禮”中之人鬼,荀子所謂“類之本”者;“君師”,亦“三禮”中之人鬼,荀子所謂“治之本”者。故知“天地君親(qin) 師”牌位乃依“三禮”禮意設立。


然而,不可思議的是,如果完全按“三禮”禮意,該牌位應為(wei) “天地親(qin) 君師”,而不應為(wei) “天地君親(qin) 師”,不知何故該牌位竟將“君師”分拆開而在二者中間加入“親(qin) ”字,變為(wei) “君親(qin) 師”,此甚不合“三禮”禮意,因按“三禮”禮意,“君師”是一名詞,指作為(wei) “治之本”曆代聖王聖賢,而不是指作為(wei) 統治者的“君”與(yu) 作為(wei) 教育者的“師”,“親(qin) 君師”即荀子前文所說的“尊先祖而隆君師”。如此改動,也許是因為(wei) 君主專(zhuan) 製時代過分尊君,竟然違背儒教義(yi) 理而篡改“三禮”禮意。


圖片說明:2012年5月19日,四川犍為(wei) 舉(ju) 辦傳(chuan) 統冠笄成人禮


至於(yu) 民國後之儒者在此改動的基礎上又紛紛改為(wei) “天地國親(qin) 師”或“天地聖親(qin) 師”,更是以訛轉訛,不倫(lun) 不類,離禮意更遠。


因此,在今天儒教的生命形態上,應完全按“三禮”禮意恢複“天地親(qin) 君師”的牌位,置於(yu) 儒教信奉者家中廳堂和祠堂、講堂、會(hui) 所等儒教信奉者聚會(hui) 之公共禮拜場所,起到儒教信奉者信奉天神、地示、人鬼的三重信仰作用,在“三禮”的祭祀中舒發國人“報本返始”的“三報”宗教情感。 

 

 (2)關(guan) 於(yu) 昊天上帝信仰問題:


按儒教的傳(chuan) 統解釋,昊天以至上神之體(ti) 言,謂至上神之體(ti) 無形無象廣大無邊;上帝以至上神之德言,謂至上神之德創始萬(wan) 物主宰宇宙。故儒教之至上神雖有某種人格神特征,如創造、主宰、意誌、性情、願望、知善惡並下祥瑞賞善降災異罰惡以及傾(qing) 聽禱告接受饗祭等,但這一至上神的人格神特征與(yu) 其它宗教相比,如與(yu) 基督教相比,顯得不甚充分,如無人的具體(ti) 形象與(yu) 計劃安排。


然而,這種不充分的人格神特征不是儒教至上神作為(wei) 宗教信仰的缺點,恰恰是其特點,甚至是其優(you) 點。因為(wei) 宗教畢竟不同於(yu) 神話,宗教的至上神不能完全以人的形象與(yu) 人的意誌去具體(ti) 比擬,也不能以人的有限理智去推理窺知,否則就會(hui) 被費爾巴哈言中——神是人的屬性的集中與(yu) 外化,神就是人本身,故根本不存在所謂神。


因此,中世紀猶太神學家以及伊斯蘭(lan) 教法學家都不認為(wei) 完全擬人的人格神是宗教信仰的優(you) 點,而認為(wei) 至上神之無形無象與(yu) 超越人意誌理智之摸擬才是宗教信仰的優(you) 點。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來說,儒教至上神的人格神特征不充分正是儒教信仰的優(you) 點,而不像某些基督教傳(chuan) 教士所說是儒教信仰的缺點。


是故,儒教至上神信仰所指稱的“昊天上帝”一詞,最能體(ti) 現儒教至上神信仰的這一特點。 


圖片說明:2018年9月22日,無錫東(dong) 林書(shu) 院舉(ju) 辦戊戌年仲秋釋奠禮及會(hui) 講


 (3)關(guan) 於(yu) 一神與(yu) 多神統一的問題:


儒教有唯一之至上神——昊天上帝,但儒教之唯一至上神昊天上帝並不排斥其他各種神靈,而是同其他各種神靈立體(ti) 地和諧共存於(yu) 一個(ge) 統一的祭祀係統中,比如,在郊祀昊天上帝時,或以祖宗神配祀,或以五方帝配祀,或以日月星辰山川風雨之神配祀從(cong) 祀,按《後漢書(shu) ·祭祀誌·上》記載,在洛陽郊祭昊天上帝時配祀從(cong) 祀之各種神靈就有1514種。


如果按照西方宗教學的解釋,儒教明顯有萬(wan) 物有靈論與(yu) 多神論的傾(qing) 向。然而,在儒教的信仰體(ti) 係中,一神信仰與(yu) 多神信仰以及萬(wan) 物有靈信仰是和諧而不衝(chong) 突的,是立體(ti) 有秩地存在於(yu) 一個(ge) 統一的信仰係統中的。這在以一神信仰排斥其它多神信仰的宗教看來,確實是不可思議的,然而這種不可思議的儒教確實又是現實中存在的。


另外,按照西方宗教學的觀點,宗教的進步體(ti) 現在由萬(wan) 物有靈論向多神論發展,然後又由多神論向一神論發展,故一神論是人類宗教發展的最高階段與(yu) 最完美階段,是所謂高級宗教,而萬(wan) 物有靈論和多神論則是落後的低級宗教。這種直線發展的宗教觀甚不應理,我們(men) 沒有理由從(cong) 時間存在的遠近上來判斷一神論宗教比萬(wan) 物有靈論宗教與(yu) 多神論宗教更完善更進步從(cong) 而更可欲。


相反,以生態保護為(wei) 例,萬(wan) 物有靈論宗教與(yu) 多神論宗教因信奉敬畏宇宙萬(wan) 物之神靈,故更能在信仰的禁忌下不敢以人類自我為(wei) 中心而破壞毀滅宇宙萬(wan) 物,從(cong) 而在信仰的虔誠敬畏中而不是在理性的利害計算中保護了生態自然。


是故,我們(men) 可以說最完美最進步的宗教(如果進步不是指時間上的直線發展而是指品質上的優(you) 勝的話)應該是一種一神論與(yu) 萬(wan) 物有靈論及多神論和諧並存相互調適的宗教,亦即是一種一多無礙保合太和又各正性命以實現不用信仰功能的宗教,而儒教就是這樣一種宗教。 

     

 (4)關(guan) 於(yu) 國社的國家神信仰問題:


在儒教的祭祀係統中,有所謂“社”的信仰,“社”最先是土地神,後來發展為(wei) 國家神。古代天子祭“太社”,諸侯祭“國社”,現在中國被卷入了世界民族國家的行列,故在“社”的信仰上暫且用“國社”一詞。


在儒教“國社”的祭祀中,其宗教意義(yi) 在於(yu) 把國家當作永恒的有機精神生命體(ti) 來敬奉,表示國家萬(wan) 世一係(非帝王與(yu) 朝代萬(wan) 世一係),國家具有不可割斷的曆史連續性與(yu) 精神不變性,即今日之國乃古代之國亦將來之國。


具體(ti) 來說,不管曆史中如何易姓興(xing) 亡而改朝換代,“國社”信仰認為(wei) 中國永永遠遠是中國,中國因其永恒的精神性不會(hui) 在曆史中斷滅。可見,這種崇拜“國社”的國家神信仰是一種“政治宗教”,是儒教區別於(yu) 其它宗教的一大特色,更是儒教政治信仰區別於(yu) 西方社會(hui) 契約論關(guan) 於(yu) 國家起源的理性學說的一大特色。 


圖片說明:改革開放以來,民間讀經日益複興(xing) ,各類私塾、國學班湧現。圖為(wei) 朔州國學會(hui) 在舉(ju) 辦廣場讀經活動。

     

(5)關(guan) 於(yu) 良知心性信仰的宗教儀(yi) 式崇拜問題:


關(guan) 於(yu) 良知心性信仰的宗教性,有靜中體(ti) 認工夫、循禮複性工夫與(yu) 事上磨練工夫等不同表現形式,這已是學界的一般看法。


但就儒教的宗教特色而言,關(guan) 於(yu) 良知心性信仰的宗教性還有一種將良知心性對象化進行儀(yi) 式崇拜的表現形式,這種表現形式最能體(ti) 現儒教在良知心性信仰上的宗教性特色。


這種對良知心性進行儀(yi) 式崇拜的表現形式主要表現在陽明與(yu) 甘泉弟子唐樞把良知心性稱作“神物”,名為(wei) “太一元神”,並繪“太一元神像”“朝夕奉禮”,以“提省周旋,藉以發明”。(見氏著《禮元剩語》)這種將良知心性對象化進行儀(yi) 式崇拜的表現形式在儒教的宗教性上比靜中體(ti) 認工夫、循禮複性工夫與(yu) 事上磨練工夫等表現形式的宗教性強多了,然而,這種形式一直未被過分精英化的傳(chuan) 統士大夫化重視。


是故,在今天走“下行路線”重建中國儒教之際,應充分發揮這一對良知心性進行儀(yi) 式崇拜的形式,這樣不僅(jin) 可以增強“心性儒學”的宗教性,還可以適應當今大眾(zhong) 化了的民間社會(hui) ,建立起儒教的草根性基礎,因為(wei) 民間社會(hui) 中的大眾(zhong) 畢竟不是崇尚學理與(yu) 內(nei) 省的士大夫精英,故宗教崇拜儀(yi) 式比義(yi) 理內(nei) 省證悟更能引導他們(men) 歸向儒教,或者說歸向“心性儒學”的“致良知教”。 

     

 (四)儒教的教育形態——由儒教出資在全國興(xing) 辦由儒教管理的幼兒(er) 園、小學、中學、大學,目的在培養(yang) 一代具有“內(nei) 聖外王”人格的“儒魂洋材”型人才,即培養(yang) 一代信奉儒教精神價(jia) 值的儒師、儒官、儒將、儒商、儒醫等,通過其實踐活動將儒教的精神價(jia) 值灌注到當代中國曆史的創造中。


此外,在非儒教興(xing) 辦的幼兒(er) 園、小學、中學、大學中推廣儒教經典誦讀,在社會(hui) 中開展成人讀經講經、書(shu) 院講學傳(chuan) 道,在國家任官製度中建立通過《四書(shu) 》《五經》考試獲得從(cong) 政資格的“新科舉(ju) 製”,對軍(jun) 人進行儒教精神道德的忠義(yi) 愛國教育,開展“全民讀經”運動等。 


圖片說明:改革開放以來,民間讀經日益複興(xing) ,各類私塾、國學班湧現。圖為(wei) 南通知止堂義(yi) 工在課堂講學。

     

(五)儒教的慈善形態——濟貧、救災、助學、孤兒(er) 院、敬老院、殘障院、醫院、收費醫療、心理輔導、意義(yi) 治療、臨(lin) 終關(guan) 懷、殯儀(yi) 喪(sang) 葬服務、儒家文化墓園、吊災恤災、舉(ju) 行慰靈祭儀(yi) 式撫慰災中亡靈與(yu) 生人、無家者收容中心、監獄人心改造、服刑者家庭援助、戒毒中心、生態環境保護與(yu) 文化藝術保護等。 

     

(六)儒教的財產(chan) 形態——曆代書(shu) 院建築與(yu) 學田祭田等地產(chan) ,文廟建築與(yu) 學田祭田等地產(chan) ,孔廟建築與(yu) 學田祭田等地產(chan) 均歸儒教所有;


(按:“中國儒教會(hui) ”成立“儒教財產(chan) 清查委員會(hui) ”,將中國曆史上屬於(yu) 儒教的財產(chan) 特別是各種書(shu) 院文廟建築與(yu) 學田祭田等不動產(chan) 清查登記在冊(ce) ,提交國家請國家以法律的形式歸還儒教,而損毀堙滅或被占用無法歸還者,則由國家以法律的形式給予相應的財產(chan) 補償(chang) 。另外,曲阜孔廟由國家負責維修保護,由“中國儒教會(hui) ”進行管理,孔府與(yu) 孔陵則歸還孔子後人並由孔子後人管理,管理費用則由國家撥給。)


曆代聖賢儒士之祠廟、地產(chan) 、故居、墳塋、遺稿、遺物,曆代聖賢儒士過化之文化古跡與(yu) 各種文物,曆代古聖王陵墓、陵寢、陵園,曆代帝王之祠廟與(yu) 忠烈祠、關(guan) 帝廟、文昌閣、城隍廟以及各種儒教宗教遺跡如北京天壇地壇日壇月壇社稷壇與(yu) 曆代帝王廟等均歸“中國儒教會(hui) ”所有、管理與(yu) 經營;


儒教接受國家土地與(yu) 實物等饋贈及定期財政撥款以維持儒教日常運作;


另成立“中國儒教複興(xing) 基金會(hui) ”接受儒教信眾(zhong) 與(yu) 社會(hui) 人士廣泛捐款為(wei) 複興(xing) 儒教提供經費支持;


國家代儒教開征“儒教遺產(chan) 使用稅”:凡以各種方式出版的贏利性的儒教古籍、使用具有儒教內(nei) 容與(yu) 人物形象的商標、廣告、公司企業(ye) 名稱、經貿旅遊活動、以招商為(wei) 目的的節慶活動、以儒教內(nei) 容為(wei) 題材的贏利性的文藝作品與(yu) 影視作品,均須通過國家代理征稅的方式向儒教交稅。


(按:任何人類正統的大宗教都具有其特定的財產(chan) 形式,都必須依靠財產(chan) 的支持才能存在並運作,儒教當然也不能例外。儒教在很大程度上是禮教,禮教的落實就更需要財產(chan) 的支持。這是常識,世界上沒有無財產(chan) 的宗教,儒教具有其特定的財產(chan) 形式不值得國人驚奇。儒教在曆史上曾擁有很多財產(chan) ,隻是古代沒有采取法律的形式。在今天的法治社會(hui) 裏,儒教必須具有法律的形式,即必須具有宗教社團法人的法定身份,才能獨立地行使民事權利擁有自己的財產(chan) 權並支配自己的財產(chan) 用於(yu) 儒教文化事業(ye) 。這一具有宗教社團法人法定身份的形式就是“中國儒教會(hui) ”,“中國儒教會(hui) ”是儒教財產(chan) 的合法所有者與(yu) 支配者,曆史上儒教的所有財產(chan) 都必須由“中國儒教會(hui) ”接收、所有與(yu) 支配。前蘇聯在“十月革命”後沒收了俄羅斯東(dong) 正教的所有財產(chan) ,蘇聯解體(ti) 後俄羅斯當局以法律的形式歸還了俄羅斯東(dong) 正教的所有財產(chan) ,並從(cong) 國庫中補償(chang) 了不能歸還俄羅斯東(dong) 正教財產(chan) 造成的損失。由此觀之,中國歸還儒教的財產(chan) 隻是時間問題。此外,國家代儒教開征“儒教遺產(chan) 使用稅”也不值得驚奇,因為(wei) 現代的德國就是國家代基督教征稅的。) 

     

(七)儒教的教義(yi) 形態——建立國家級的“中國儒教大學”(即古之太學)與(yu) 地方各級儒學院,係統研究並弘揚儒教的經學、史學、子學、理學與(yu) 心學,培養(yang) 各種儒學教育與(yu) 研究人才,因應時代重建中國儒教的經學係統與(yu) 解釋係統 

     

(八)儒教的傳(chuan) 播形態——成立儒教出版社、儒教報刊雜誌、儒教網站論壇、儒教廣播電視台以及儒教國際學術交流中心、海外傳(chuan) 教中心等,目的在廣泛傳(chuan) 播儒教。 

     

(九)儒教的聚會(hui) 形態——建立全國各級“講經堂”或“孔聖堂”,亦可以假各地文廟作為(wei) 全國各級“講經堂”或“孔聖堂”,以之為(wei) 儒教公共宗教活動的場所,其功能有五:


一是供奉祭拜“天地親(qin) 君師”牌位,即報天地生化養(yang) 育萬(wan) 物之恩、報祖宗賜予國族生命與(yu) 個(ge) 體(ti) 生命之恩、報曆代聖王聖賢教化文明與(yu) 建立合理秩序之恩;


二是定期講經宣道,即講《四書(shu) 》《五經》、宣堯舜孔孟之道;


三是解答儒教信眾(zhong) 關(guan) 於(yu) 儒教信仰的疑惑與(yu) 日常生活中焦慮的問題;


四是儒教信眾(zhong) 舉(ju) 行公共祈禱、相互交流信仰心得與(yu) 相互印證信教體(ti) 會(hui) ,類似基督教的團契;


五是舉(ju) 行各種儒教禮儀(yi) 活動,如舉(ju) 行出生禮、冠禮、婚禮、喪(sang) 禮、祭禮、歸宗禮並聚聽“雅樂(le) ”及合唱《雅》《頌》聖詩等。 

     

圖片說明:2017年11月5日,第八屆深圳孔子文化節在深圳東(dong) 湖公園舉(ju) 辦祭孔典禮


(十)儒教的組織形態——“中國儒教會(hui) ”統攝、管理、指導省、市、縣各級儒教會(hui) 的工作,各級儒教會(hui) 是“中國儒教會(hui) ”派出的分支機構,其工作對“中國儒教會(hui) ”和本地儒教信眾(zhong) 負責。 

     

以上十個(ge) 方麵的儒教事業(ye) ,起於(yu) 儒教既衰之後,任重而道遠,事繁而艱難,必須通過“中國儒教會(hui) ”以組織化製度化社會(hui) 化的力量來承擔運作才能完成,完成了這十個(ge) 方麵的儒教事業(ye) 可以說儒教在中國社會(hui) 的層麵就得到了複興(xing) 。


如果儒教在“上行路線”與(yu) “下行路線”兩(liang) 個(ge) 方麵都得到了複興(xing) ,就恢複了“儒教中國”的曆史文化自性,使中國又再度成為(wei) 一個(ge) 具有自我文明屬性的“文明國家”,而不是一個(ge) 一味摹仿西方的亨廷頓所說的“無所適從(cong) 且自我撕裂”的“現代民族國家”。 

     

五、結語 

     

古聖雲(yun) :禮之用,時為(wei) 大。又雲(yun) :禮可義(yi) 起。


當今中國的現實較古代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故儒教重建的形式除走傳(chuan) 統的“上行路線”外,還必須走另外一條建立民間宗教社團法人的“下行路線”,此“下行路線”是一條組織化製度化社會(hui) 化法律化的路線,需要吸取世界各大宗教的長處依中國的具體(ti) 國情和儒教傳(chuan) 統對儒教進行新的創造,即創造出一個(ge) 有別於(yu) 古代儒教的不依靠國家政權而獨立存在於(yu) 社會(hui) 中的宗教社團法人性質的儒教。


如果不建立此種宗教社團法人性質的儒教,不僅(jin) 儒教的生命會(hui) 因社會(hui) 政治的動蕩變遷不能長久延續而中斷,如一九一一年以後的儒教,並且會(hui) 在今天各種外來宗教的衝(chong) 擊下,難以完成中國複興(xing) 儒教重建中華文明的重任。因此,中國複興(xing) 儒教重建中華文明的問題就歸結為(wei) 在中國建立宗教社團法人性質的儒教的問題,具體(ti) 歸結為(wei) 在中國建立“中國儒教會(hui) ”的問題。此是重建中華文明的當務之急。 

     

當今中國,基督教憑借著西方強大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教育、媒體(ti) 、教會(hui) 的力量向中國人傳(chuan) 教,據有關(guan) 人士統計,現在中國的基督徒已近一億(yi) 人!如果對這一趨勢不加阻止,任其發展,致使今後中國的基督徒超過中國人口的一半,中國就可能變為(wei) 一個(ge) 基督教國家,基督教文明就會(hui) 取代中華文明入主中國,此時再談複興(xing) 儒教重建中華文明已經來不及。


現在非洲已有一半以上的人口成為(wei) 基督徒,非洲原生態的許多文明已經被基督教文明取代,非洲要回到自己的傳(chuan) 統文明已經不可能,故中國不能步非洲的後塵。


此外,現在西方超級霸權國家看到不能通過軍(jun) 事威脅、經濟製裁、政治演變改變中國,開始謀劃通過“宗教顏色革命”改變中國,美國布什總統在白宮公開高調接見中國大陸地下教會(hui) 人士就是明證。如果中國真的成了第二個(ge) 波蘭(lan) ,那中國文化的複興(xing) 與(yu) 中華文明的重建亦將不複可能。


因此,隻有複興(xing) 儒教,才能抗拒基督教在中國的擴張性傳(chuan) 播,才能保住中國的文明自性,才能使中國永遠是體(ti) 現中華文明的“儒教中國”。


(基督教傳(chuan) 教的宗旨用他們(men) 自己的話說就是“中華歸主”,即“中國歸中國人,中國人歸基督”。中國人都歸了基督,那中國也就歸了基督,也就實現了基督教傳(chuan) 教的理想——“中華歸主”。“中華歸主”果真實現,肯定就沒有中華文明與(yu) 儒教生存的空間了,更談不上儒教的文化地位了!) 

     

此外,在今天的中國,信仰空虛,道德崩潰,傳(chuan) 統正統文化式微,價(jia) 值虛無主義(yi) 盛行,這就為(wei) 各種邪教的產(chan) 生提供了溫床。然而,憑借國家權力打擊邪教隻能表麵上奏效,並不能從(cong) 根本上解決(jue) 問題,因為(wei) 國家權力隻能解除邪教的組織,而不能解決(jue) 邪教賴以產(chan) 生的信仰、道德、文化、精神、價(jia) 值諸問題。


因此,要從(cong) 根本上解決(jue) 邪教問題,就必須複興(xing) 正教。在中國正教就是儒教,儒教就是中國各種邪教的天敵。在中國複興(xing) 儒教邪教自然就會(hui) 消亡,費不著動用全部國家機器去對付邪教。所以,儒教複興(xing) ,邪教消亡,在當今中國反邪教是傳(chuan) 統儒教反淫祀的繼續。 

     

儒教就是中國文化和中華文明的載體(ti) ,是中華民族道德精神與(yu) 生命信仰的集中體(ti) 現,儒教與(yu) 中華民族、中國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儒教興(xing) 則華族興(xing) 中國興(xing) ,儒教衰則華族衰中國衰。


今天中國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wei) 大複興(xing) ,必須伴隨著中國儒教的偉(wei) 大複興(xing) ,不可能中國儒教文明式微衰落而中華民族複興(xing) 強大。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根本標誌是中華文明的偉(wei) 大複興(xing) ,而中華文明的偉(wei) 大複興(xing) 就是中國儒教的偉(wei) 大複興(xing) 。


因此,隻有在中國全麵複興(xing) 了儒教,我們(men) 才能說中華文明得到了複興(xing) 。


正是因為(wei) 這一原因,在今天的中國重建儒教,是每一個(ge) 熱愛中華民族與(yu) 中華文明的中國人的責任。 


乙酉夏蔣慶撰於(yu) 龍場陽明精舍俟聖園之立命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