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陳來作者簡介:陳來,男,西元一九五二年生於(yu) 北京,祖籍浙江溫州。一九七六年中南礦冶學院(現名中南大學)地質係本科畢業(ye) 。一九八一年北京大學哲學係研究生畢業(ye) ,哲學碩士。一九八五年北京大學哲學係博士研究生畢業(ye) ,哲學博士。一九八六年任北京大學哲學係副教授,一九九〇年任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現任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哲學係教授,北京大學哲學係博士生導師,全國中國哲學史學會(hui) 會(hui) 長,中央文史館館員、國務院參事。著有《朱熹哲學研究》《宋明理學》《古代宗教與(yu) 倫(lun) 理》《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現代儒家哲學研究》《孔夫子與(yu) 現代世界》《近世東(dong) 亞(ya) 儒學研究》《仁學本體(ti) 論》《中華文明的核心價(jia) 值》《儒學美德論》《儒家文化與(yu) 民族複興(xing) 》等。 |
孔子思想的道德力量
作者:陳來
來源:《道德與(yu) 文明》2016年第1期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二月廿四日癸醜(chou)
耶穌2016年4月1日
孔子與(yu) 其所創立的儒學是中華文化的主幹和主體(ti) 部分,並且長期居於(yu) 主導地位。孔子與(yu) 儒學奠定了中華文化的核心價(jia) 值,對於(yu) 中華文明的傳(chuan) 承和發展產(chan) 生了深刻的影響。孔子與(yu) 儒學在塑造中華文化及其精神方麵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在曆史上,尤其是近代以來,孔子已經在相當程度上成為(wei) 中華文化的標誌。
孔子思想最重要的作用是確立了中國文化的價(jia) 值理性,奠立了中華文明的道德基礎,塑造了中國文化的價(jia) 值觀,賦予了中國文化基本的道德精神和道德力量,使儒家文明成為(wei) “道德的文明”。中國在曆史上被稱為(wei) “禮義(yi) 之邦”就是突出了這個(ge) 文明國家具有成熟的道德文明,而且這一成熟的道德文明成為(wei) 這個(ge) 國家整體(ti) 文化的突出特征,道德力量成為(wei) 中華文明的最突出的軟實力,這一切都是來源於(yu) 孔子與(yu) 儒學的道德塑造力量。
那麽(me) ,孔子思想中的哪些內(nei) 容在中華文明中發揮了以上所說的作用?
一、崇德
“崇德”是孔子的原話,見於(yu) 《論語》,亦見於(yu) 《尚書(shu) 》武成篇“惇信明義(yi) ,崇德報功”,但武成篇的成書(shu) 時代可能稍晚。自西周以來,中國文化已經開始不斷發展重視“德”的傾(qing) 向,孔子在此基礎上,更加強調“德”的重要性。孔子思想中處處體(ti) 現了“崇德”的精神。崇德就是把道德置於(yu) 首要的地位,在任何事情上皆是如此,無論政治、外交、內(nei) 政、個(ge) 人,都要以道德價(jia) 值作為(wei) 處理和評價(jia) 事務的根本立場,對人對事都須先從(cong) 道德的角度加以審視,堅持道德重於(yu) 一切的態度。如在治國理政方麵,孔子強調:“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wei) 政》)就是說用政令領導國家,人民可以服從(cong) 但沒有道德心;用道德和禮俗來領導國家,人民樂(le) 於(yu) 服從(cong) 而且有道德心。孔子不相信強力、暴力能成為(wei) 治理國家的根本原則,孔子的理想是用道德的、文化的力量,用非暴力、非法律的形式實現對國家、社會(hui) 的管理和領導。孔子的這一思想也就是“以德治國”。這是孔子“崇德”精神最明顯的例子,事實上,無論孔子思想中涉及國家、社會(hui) 、個(ge) 人,孔子對道德理想、道德政治、道德美德、道德人格、道德修養(yang) 的論述,處處都體(ti) 現了崇德的精神,並成為(wei) 中國文化的道德基礎。為(wei) 了方便,以下我們(men) 隻從(cong) 仁、義(yi) 、中、和四個(ge) 基本觀念入手,來呈現孔子道德思想的主要特征。
二、貴仁
在《論語》中,孔子100多處談到“仁”,仁是孔子談論最多、最重視的道德概念,因此戰國末期的思想界已經把孔子的思想歸結為(wei) “孔子貴仁”(《呂氏春秋﹒審分覽》)。貴仁是指孔子在諸多的道德概念中最重視仁,仁是孔子思想中最重要倫(lun) 理原則,是孔子思想中最高的美德,也是孔子的社會(hui) 理想。仁的性質是仁慈博愛,仁在孔子也是全德之稱,代表了所有的德行,仁在儒家思想中又代表了最高的精神境界。在中華文明的發展中,仁成為(wei) 中華文明核心價(jia) 值的首要道德概念。仁的涵義(yi) 可見於(yu) 《論語》中最著名的例子:“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顏淵》)。孔子重視家庭倫(lun) 理,但在家庭倫(lun) 理的基礎上,又提出了普遍的人際倫(lun) 理“仁者愛人”,把仁設定為(wei) 社會(hui) 文化的普世價(jia) 值。仁有多重表現形式,在倫(lun) 理上是博愛、慈惠、能恕,在情感上是惻隱、不忍、同情,在價(jia) 值上是關(guan) 懷、寬容、和諧,在行為(wei) 上是和平、共生、互助、扶弱、以及珍愛生命、善待萬(wan) 物等。同時,仁是孔子和儒家思想的核心,仁愛為(wei) 道德之首,在2500年以來的曆史中業(ye) 已成為(wei) 中華文明的道德精神的最集中的表達。
孔子不僅(jin) 突出了仁的重要性,而且把仁展開為(wei) 兩(liang) 方麵的實踐原理,即“己所不欲,勿施於(yu) 人”(《論語﹒衛靈公》),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前者亦稱為(wei) 恕,後者亦稱為(wei) 忠,孔子說忠恕便是他的一貫之道。從(cong) 恕來說,自己所不想要的,決(jue) 不要施加給別人。從(cong) 忠來說,自己要發展、幸福,也要使他人發展、幸福。孔子不主張“己之所欲,必施與(yu) 人”,即自己認為(wei) 是好的,一定要施加給別人。這就避免了強加於(yu) 人的霸權心態和行為(wei) 。中國現代新儒家思想家梁漱溟提出,儒家倫(lun) 理就是“互以對方為(wei) 重”,以此來說明忠恕之道的倫(lun) 理態度,就是說,儒家倫(lun) 理的出發點是尊重對方的需要,而不是把他者作為(wei) 自我的實現對象。儒家倫(lun) 理不是突出自我,而是突出他者;堅持他者優(you) 先,他者先於(yu) 自我,這是仁的倫(lun) 理出發點。1990年代以來,“己所不欲、勿施於(yu) 人”已經被確認為(wei) 世界倫(lun) 理的金律,而在中華文明2500年以來的發展曆程中,孔子仁學的這一教誨早已深入人心,化為(wei) 中華文明的道德精神。
三、尊義(yi)
在孔子看來,處理“義(yi) ”和“利”的關(guan) 係是人類文明永恒的道德主題。他說:“君子喻於(yu) 義(yi) ,小人喻於(yu) 利”(《論語﹒裏仁》),又說“君子義(yi) 以為(wei) 上”(《論語﹒陽貨》)。《禮記﹒坊記》引孔子說“忘義(yi) 而爭(zheng) 利,以亡其身”。孟子尤其重視義(yi) 利之辨,漢代大儒董仲舒明確強調儒家的義(yi) 的立場與(yu) 功利追求的對立:“正其義(yi) 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這裏的義(yi) 都是指道德原則,利是指功利原則及私利要求。孔子堅持認為(wei) ,君子即道德高尚的人,其特征和品質是尊義(yi) 、明義(yi) ,任何時候都以義(yi) 為(wei) 上、為(wei) 先,堅持道義(yi) 高於(yu) 功利。他把追逐功利看作小人的本質,提出爭(zheng) 利必亡,“見利而讓,義(yi) 也”(《禮記﹒樂(le) 記》)的道德信念。這種義(yi) 利之辨不僅(jin) 是崇德的一種體(ti) 現,更具體(ti) 地影響了中國文化的價(jia) 值偏好。在儒家思想中,義(yi) 與(yu) 利的這種關(guan) 係,不僅(jin) 適用於(yu) 個(ge) 人,也適用於(yu) 社會(hui) 、國家。孔子的儒學主張“國不以利為(wei) 利,以義(yi) 為(wei) 利”(《大學》),即國家不能隻追逐財富利益,而應該把對道義(yi) 的追求看作最根本的利益。現代化的過程,在極大促進了人類生產(chan) 力的同時,也在相當程度上破壞了傳(chuan) 統義(yi) —利的平衡,使社會(hui) 文化向著工具—功利的一邊片麵發展,孔子的這一思想可以對現代社會(hui) 文化的發展偏向形成一種製約。
“義(yi) ”不僅(jin) 在孔子思想中在一般意義(yi) 上指道德原則,在孔子以及孔子之後的儒學中“義(yi) ”還被賦予了“正義(yi) ”的規範涵義(yi) 。《禮記》“仁以愛之,義(yi) 以正之”“仁近於(yu) 樂(le) ,義(yi) 近於(yu) 禮”(《禮記﹒樂(le) 記》),便突出了義(yi) 的這種規範意義(yi) 。孔子弟子子思的學生孟子將仁義(yi) 並提,把“義(yi) ”提高到與(yu) “仁”並立的地位,使得此後“仁義(yi) ”成為(wei) 儒學中最突出的道德價(jia) 值。在儒學中“義(yi) ”的正義(yi) 涵義(yi) ,是強調對善惡是非要做出明確的區分判斷,對懲惡揚善下果斷的決(jue) 心。義(yi) 不僅(jin) 是個(ge) 人的德性,也是社會(hui) 的價(jia) 值。就現實世界而言,仁導向社會(hui) 和諧,義(yi) 導向社會(hui) 正義(yi) ;仁導向世界和平,義(yi) 導向國際正義(yi) ,二者缺一不可。
四、守中
孔子很重視“中庸”。中的本意是不偏不倚。中的一個(ge) 意義(yi) 是“時中”,指道德原則的把握要隨時代環境變化而調整,從(cong) 而達到無時不中,避免道德原則與(yu) 時代脫節,使道德原則的應用實踐能與(yu) 時代環境的變化相協調,避免道德準則的固化僵化。“庸”是注重變中有常,庸即是不變之常,盡管時代環境不斷變化,盡管人要不斷適應時代環境變化,道德生活中終歸有一些不隨時代移易的普遍原則,“中”就代表了這樣的普世原則,這是孔子中庸思想更加強調的一麵。
中庸思想更受關(guan) 注的意義(yi) 是反對“過”和“不及”。《論語》中說“過猶不及”(《先進》),始終主張以中庸排斥極端。《中庸》說“智者過之,愚者不及也”“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有智慧的人和有道德的人容易犯的錯誤是“過”,而愚人、小人容易犯的過失是“不及”。孔子主張“執其兩(liang) 端用其中”,“中立而不倚”(《中庸》),不倚就是不偏向過之或不及任何一個(ge) 極端。所以中即是不偏、不倚。雖然,人類實踐中的偏倚是難以避免的,但中庸的思想總是提醒我們(men) 注意每一時代社會(hui) 的兩(liang) 種極端主張,力求不走極端,避免極端,不斷調整以接近中道。由於(yu) 極端往往是少數者的主張,因而中道才必然是符合大多數人民要求的選擇。孔子弟子子思所作的《中庸》中,不僅(jin) 把中庸作為(wei) 實踐方法,同時強調中庸具有道德價(jia) 值,認為(wei) 中庸是道德君子才能掌握的德性,這與(yu) 亞(ya) 裏士多德是一致的。事實上,道德上的差失無非都是對道德原則過或不及的偏離,這種中道思想和中庸之德賦予了儒家與(yu) 中華文明以穩健的性格。在中華文明的曆史上,在儒家思想所主導的時代,都不曾發生極端政策的失誤,這體(ti) 現了中庸價(jia) 值的內(nei) 在引導和約束。
五、尚和
早在孔子之前和孔子同時代的智者,都曾提出了“和同之辯”,強調“和”與(yu) “同”的不同,和是不同事物的調和,同是單一事物的重複,和是不同元素的和諧相合,同是單純的同一。這些和同之辯的討論都主張和優(you) 於(yu) 同,和合優(you) 於(yu) 單一,認為(wei) 差別性、多樣性是事物發展的前提,不同事物的配合、調和是事物發展的根本條件,崇尚多樣性,反對單一性。因為(wei) 單一性往往是強迫的同一,而和合、調和意味著對差異和多樣性的包容、寬容,這也正是民主的基礎。
孔子正式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還提出“和為(wei) 貴”(《論語﹒學而》)的思想。“和而不同”的思想既肯定差別,又注重和諧,在差別的基礎上尋求和諧,這比早期的和同之辯更進了一步。孔子還認為(wei) ,和是君子的胸懷、氣度、境界,孔子追求的和也是建立在多樣性共存基礎上的和諧觀。
儒家經典《尚書(shu) 》已經提出“協和萬(wan) 邦”,“以和邦國”,奠定了中華文明世界觀的交往典範。孔子以後,在“和合”觀念的基礎上,“和”的和諧意義(yi) 更為(wei) 突出,以和諧取代衝(chong) 突,追求一個(ge) 和平共處的世界是中華文明數千年來持久不斷的理想。六十年前的萬(wan) 隆會(hui) 議及其所形成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共識,中國曾積極參與(yu) 其中,從(cong) 中可以看到中華文明基本價(jia) 值在當代中國的影響。國家間的和平共處是人類的普遍理想,孔子的思想產(chan) 生於(yu) 2500年前,孔子與(yu) 儒家思想關(guan) 於(yu) 與(yu) 外部世界關(guan) 係的主張,其基本特征是尚文不尚武,尚柔不尚勇,孔子主張對於(yu) 遠方的世界應“修文德以來之”(《論語﹒季氏》),就是主張發展文化價(jia) 值和軟實力來吸引外部世界建立友好關(guan) 係。
21世紀中國領導人的演講,以自強不息、以民為(wei) 本、以德治國、以和為(wei) 貴、協和萬(wan) 邦為(wei) 核心,自覺地汲取中國文化的主流價(jia) 值資源,正麵宣示對中國文明的承繼,用以解釋中國政策的文化背景,呈現中國的未來方向。以“和諧社會(hui) ”為(wei) 中心的國內(nei) 政治理念和口號,也體(ti) 現著類似的努力,即探求以中國文化為(wei) 基礎來構建共同價(jia) 值觀、鞏固國家的凝聚力,建設社會(hui) 的精神文明。大量、積極地運用中國文化的資源以重建和鞏固政治合法性,已經成為(wei) 21世紀初中國領導人的特色。放眼未來,這種順應時代的發展隻會(hui) 增強,不會(hui) 減弱。2013年11月下旬習(xi) 近平以黨(dang) 和國家領導人的身份到訪曲阜和孔府,並發表重要講話,這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執政以來的第一次,具有重要的象征意義(yi) 。選擇曲阜發表有關(guan) 中華文化和孔子儒學的講話,明確強調繼承中華文化和儒家文化的優(you) 秀傳(chuan) 統,弘揚儒家的美德和價(jia) 值觀,表明了對孔子與(yu) 儒家思想的道德力量的深刻認識。他在2014年孔子誕辰2565周年紀念大會(hui) 等講話中指出,孔子和儒家的思想“蘊藏著解決(jue) 當代人類麵臨(lin) 的難題的重要啟示”,肯定其中含有超越時空、跨越國度、有當代價(jia) 值和永恒魅力的部分。這些都是中國國家領導人在文化與(yu) 價(jia) 值引領方麵所作的重大宣示,顯示出孔子及其思想不僅(jin) 對當代中國有重要的意義(yi) ,對未來中國的發展也將繼續發揮重要的影響。因此,“中國夢”內(nei) 在地含有道德追求的目標,這是不可忽視的。二十一世紀中國的複興(xing) 必然同時是其固有的中華文明的複興(xing) 和發展,在孔子和儒家傳(chuan) 統及核心價(jia) 值的影響下,對富強的追求並不是當代中國發展的全部,對道德文明與(yu) 世界和平的追求將永遠是中國發展的目標價(jia) 值。
(本文是作者2015年11月在印度尼西亞(ya) 大學舉(ju) 辦的“中國夢:孔子與(yu) 現代中國”學術交流研討會(hui) 上所作的主題報告)
責任編輯:葛燦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