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會營】元、明、清北京孔廟釋菜禮研究

欄目:思想探索
發布時間:2016-04-01 18:13:08
標簽:
常會營

作者簡介:常會(hui) 營,男,西元一九八〇年生,山東(dong) 壽光人,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博士。曾任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副研究員,現任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儒教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wei) 儒教、儒家哲學與(yu) 禮樂(le) 文化,著有《<論語集解>與(yu) <論語集注>的比較研究》《北京孔廟祭孔禮儀(yi) 研究》等。


 

 

元、明、清北京孔廟釋菜禮研究

作者:常會(hui) 營

來源:《孔廟國子監論叢(cong) 》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二月廿四日癸醜(chou)

           耶穌2016年4月1日

 

 

 

注:本文2010年11月刊發於(yu) 《孔廟國子監論叢(cong) 》。入選北京市哲學社會(hui) 科學辦公室編:《2012北京市哲學社會(hui) 科學規劃項目階段成果選編》(下),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3月。

 

在古代,除了有每年仲春、仲秋祭孔的釋奠儀(yi) 之外,還有釋菜禮和釋褐禮兩(liang) 種。下麵,我們(men) 主要來看一下釋菜儀(yi) 的起源及其在元明清三代的曆史沿革與(yu) 內(nei) 容比較。

 

第一節 釋菜禮探源

 

一般而言,釋菜禮是指古代每月朔旦用兔醢、果酒、香燭、芹、棗、栗等祭祀先師孔子的一種禮儀(yi) 。根據《禮記·月令》:

 

是月(仲春之月)也,毋竭川澤,毋漉陂池,毋焚山林。天子乃鮮羔開冰,先薦寢、廟。上丁,命樂(le) 正習(xi) 舞,釋菜。天子乃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親(qin) 往視之。仲丁,又命樂(le) 正入學、習(xi) 樂(le) 。是月也,祀不用犧牲,用圭璧,更皮幣。

 

根據孫希旦《禮記集解》:《呂氏春秋》“習(xi) ”作“入”,“釋”作“舍”,“菜”作“采”,“帥”作“率”,無“大夫”字。鄭氏曰:將舞,必釋菜於(yu) 先師以禮之。《夏小正》曰:“丁亥,《萬(wan) 》舞入學。”孔氏曰:此仲春習(xi) 舞,則《大胥》“春入學,舍菜,合舞”,一也。據人所學,謂之習(xi) 舞;節奏齊同,謂之合舞。仲春習(xi) 舞,季春大合樂(le) ,天子親(qin) 往,餘(yu) 則否。愚謂上丁者,上旬之丁日也。孟春既命國子習(xi) 舞,至此又命習(xi) 之,以觀其學舞之成也。菜,芹藻之屬。釋菜於(yu) 先師,而以國子學業(ye) 之成告之也。樂(le) 正所教者,王大子,王子,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也,故仲春習(xi) 舞,季春合樂(le) ,天子與(yu) 公、卿、大夫皆親(qin) 往視之。蓋樂(le) 觀其學業(ye) 之成就,而因以考察其材否,以鼓舞激勵之也。此事在上丁,乃言於(yu) “日夜分”之後者,欲其與(yu) 下文“仲丁”“習(xi) 樂(le) ”以類相從(cong) 也。[1]

 

《禮記·文王世子》:

 

始立學者,既興(xing) 器用幣,然後釋菜,不舞不授器。乃退,儐(bin) 於(yu) 東(dong) 序,一獻,無介、語可也。教世子。

 

根據孫希旦《禮記集解》:興(xing) ,舉(ju) 也。與(yu) 後“興(xing) 秩節”之與(yu) 同。興(xing) 器用幣,即前雲(yun) “釋奠於(yu) 先聖、先師,及行事必以幣”也。君既親(qin) 行釋奠之禮,然後學官行釋菜之禮,《學記》“大學始教,皮弁祭菜”,是也。舞則授器,《司幹》:“舞者既陳,則授舞器。”不舞不授器,釋菜禮輕也。以禮禮賓謂之儐(bin) ,此釋菜之禮,蓋以大樂(le) 正主之,而其為(wei) 賓者則大司成與(yu) ?蓋大司成主國學之教,既釋菜於(yu) 先師,而繼之以儐(bin) 大司成,亦禮之宜也。儐(bin) 賓之禮行一獻,蓋先師但行釋菜禮,儐(bin) 賓之禮宜與(yu) 之相稱也。凡飲酒,有介以輔賓,又至旅酬而合語。一獻之禮既輕,故無介、語亦可也。蓋此二事,或有或無,隨人之所行也。釋菜在瞽宗,儐(bin) 賓在東(dong) 序,則諸侯亦不惟一學矣。熊氏安生曰:釋奠有六:始立學,一也;四時有四,五也;《王製》師還釋奠,六也。釋菜有三:春入學釋菜,合舞,一也;興(xing) 器釋菜,二也。《學記》“皮弁祭菜”,三也。秋頒學,合聲,無“釋菜”之文,則不釋菜也。釋幣惟一,此興(xing) 器用幣是也。愚謂夏不釋奠,則釋奠惟五。《學記》“大學始教,皮弁祭菜”,即始立學者興(xing) 器用幣,然後釋菜之事,則釋菜惟二也。此言“興(xing) 器用幣”,即上所言“釋奠於(yu) 先聖、先師,及行事必以幣”,非二事也。蓋始立學釋奠,已見上文,此又重述之,以起下釋菜儐(bin) 賓之事耳。其曰“既”者,乃遙繼前文之辭也。鄭氏讀興(xing) 為(wei) 釁,謂“禮樂(le) 之器成,釁之,又用幣告先聖、先師”,以始立學釋奠與(yu) 興(xing) 器用幣為(wei) 二事,故熊氏亦分釋奠、釋幣為(wei) 二,皆誤也。釁器事小,何必告及先聖哉?[2]

 

《禮記·學記》:

 

大學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

 

《周禮·春官·大胥》:

 

春,入學,舍采合舞。

 

鄭玄注:“舍即釋也。采讀為(wei) 菜。始入學必釋菜,禮先師也。菜,蘋蘩之屬。”

 

《周禮·春官·占夢》:

 

乃舍萌於(yu) 四方,以贈惡夢。

 

鄭玄注:“萌,猶釋菜,萌菜始生。”

 

《禮記·喪(sang) 大記》:

 

大夫之喪(sang) ,將大斂,既鋪絞、紟、衾、衣,君至,主人迎,先入門右,巫止於(yu) 門外。君釋菜,祝先入,升堂。君即位於(yu) 序端;卿大夫即位於(yu) 堂廉,楹西,北麵,東(dong) 上;主人房外南麵;主婦屍西,東(dong) 麵……

大夫、士既殯而君往焉,使人戒之。主人具殷奠之禮,俟於(yu) 門外。見馬首,先入門右。巫止於(yu) 門外,祝代之先,君釋菜於(yu) 門內(nei) ……

 

鄭玄注:“釋菜,禮門神也。”一說,進門前脫去華美的外衣。

 

《禮記·內(nei) 則》:

 

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

 

《禮記·昏義(yi) 》:

 

古者婦人先嫁三月,祖廟未毀,教於(yu) 公宮,祖廟既毀,教於(yu) 宗室,教以婦德、婦言、婦容、婦功。教成,祭之,牲用魚,芼之以蘋藻,所以成婦順也。

 

鄭玄注:“魚為(wei) 俎實,蘋藻為(wei) 羹菜。”這裏敘述的是婦女的婚前教育過程。在經過三個(ge) 月教育,達到預期目的後,婦女要在祖廟或宗室祭祀祖先,祭品有魚和用蘋藻等野菜做的羹。

《禮記·士昏禮》:

 

若舅姑既沒,則婦入三月,乃奠菜。

 

鄭玄注:沒,終也。奠菜者,以篚祭菜也,蓋用堇。

 

孔穎達《禮記正義(yi) 》:釋曰:自此至“饗禮”,論舅姑沒三月廟見之事。必三月者,三月一時天氣變,婦道可以成之故也。此言“舅姑既沒”者,若舅沒姑存,則當時見姑,三月亦廟見舅。若舅存姑沒,婦人無廟可見,或更有繼姑,自然如常禮也。案《曾子問》雲(yun) :“三月而廟見,稱來婦也。擇日而祭於(yu) 禰,成婦之義(yi) 也。”鄭雲(yun) :“謂舅姑沒者也,必祭,成婦義(yi) 者。婦有供養(yang) 之禮,猶舅姑存時盥饋特豚於(yu) 室。”此言奠菜,即彼祭於(yu) 禰一也。奠菜亦得稱祭者,若《學記》雲(yun) “皮弁祭菜”之類也。

 

《儀(yi) 禮·士喪(sang) 禮》:

 

君視斂,釋菜入門。

 

鄭玄注:“釋采者,祝為(wei) 君禮門神也。必禮門神者,明君無故不來也。”

 

《左傳(chuan) ·襄公二十八年》:

 

穆叔曰:“伯有無戾於(yu) 鄭,鄭必有大咎。敬,民之主也,而棄之,何以承守?鄭人不討,必受其辜。濟澤之阿,行潦之蘋藻,寘諸宗室,季蘭(lan) 屍之,敬也。敬可棄乎?”

 

《詩經·召南·采蘋》:

 

於(yu) 以采蘋?南澗之濱。於(yu) 以采藻?於(yu) 彼行潦。於(yu) 以盛之?維筐及筥。於(yu) 以湘之?維罊及釜。於(yu) 以奠之?宗室牖下。誰其屍之,有齊季女。

 

即在河邊采擇蘋草,在積水中搜羅藻菜,把它們(men) 放置在宗廟窗前的祭壇上,由莊敬的少女主持祭祀。這是以野菜作為(wei) 祭品,把它奉獻給祖先神。

 

《詩經·召南·采蘩》:

 

於(yu) 以采蘩,於(yu) 沼於(yu) 沚;於(yu) 以用之,公侯之事。 於(yu) 以采蘩,於(yu) 澗之中;於(yu) 以用之,公侯之宮。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還歸。

 

它表明人們(men) 在池塘水邊擇取蘩菜.是為(wei) 貴族準備蔡祀宗廟的用品。

 

《新唐書(shu) ·儒學傳(chuan) 上·孔穎達》:

 

帝幸太學,觀釋菜;命穎達講經。

 

明歸有光《顧夫人八十壽序》:

 

公予告家居,率鄉(xiang) 人子弟釋菜於(yu) 學宮。

 

總結上述內(nei) 容,我們(men) 可以知曉,釋又作舍,菜,一曰采;釋菜,一曰釋采,或曰奠菜,在古代至少有六種含義(yi) :

 

第一,古代入學時祭祀先聖先師的一種典禮。如《禮記·月令》:“(仲春之月)上丁,命樂(le) 正習(xi) 舞,釋菜。”《禮記•文王世子》:“始立學者,既興(xing) 器用幣,然後釋菜。”《禮記•學記》:“大學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周禮•春官•大胥》:“春,入學,舍采合舞。”《新唐書(shu) •儒學傳(chuan) 上•孔穎達》:“帝幸太學,觀釋菜;命穎達講經。”明歸有光《顧夫人八十壽序》:“公予告家居,率鄉(xiang) 人子弟釋菜於(yu) 學宮。”

 

第二,君臨(lin) 臣喪(sang) 時入門前向門神致禮的儀(yi) 式。《儀(yi) 禮·士喪(sang) 禮》:“君釋采,入門。”《禮記·喪(sang) 服大記》:“君至,主人迎,先入門右,巫止於(yu) 門外。君釋菜……見馬首,先入門右。巫止於(yu) 門外,祝代之先,君釋菜於(yu) 門內(nei) ……。”

 

第三,婦女婚前經過三個(ge) 月教育,達到預期目的後,在祖廟或宗室祭祀祖先的儀(yi) 式。如《禮記•昏義(yi) 》:“古者婦人先嫁三月,祖廟未毀,教於(yu) 公宮,祖廟既毀,教於(yu) 宗室,教以婦德、婦言、婦容、婦功。教成,祭之,牲用魚,芼之以蘋藻,所以成婦順也。”

 

第四,公婆去世之後,兒(er) 媳於(yu) 三月為(wei) 其舉(ju) 行祭祀的儀(yi) 式。《禮記•士婚禮》:“若舅姑既沒,則婦入三月,乃奠菜。”其具體(ti) 的禮儀(yi) 如下:“婦執笲菜,祝帥婦以入。祝告稱婦之姓日:‘某氏來婦,敢奠嘉菜於(yu) 皇舅某子。’婦拜報地,奠菜於(yu) 幾東(dong) 席上。還,又拜如初。”(《儀(yi) 禮·士昏禮》)

 

第五,以野菜作為(wei) 祭品,把它奉獻給祖先神的儀(yi) 式。例如《左傳(chuan) ·襄公二十八年》“濟澤之阿,行潦之蘋藻,寘諸宗室,季蘭(lan) 屍之,敬也”,還有《詩經·召南·采蘋》和《詩經·召南·采蘩》所描述的相關(guan) 內(nei) 容。

 

第六,《周禮•春官•占夢》:“乃舍萌於(yu) 四方,以贈惡夢。”鄭玄注:“萌,猶釋菜,萌菜始生。”由此可知,此處的釋菜還是來驅逐惡夢的一種儀(yi) 式。

 

總之,古代釋菜禮的適用範圍應該是非常寬泛的,它既是古代入學時祭祀先聖先師的一種典禮,也是君臨(lin) 臣喪(sang) 時入門前向門神致禮的儀(yi) 式;是婦女婚前經過三個(ge) 月教育,達到預期目的後,在祖廟或宗室祭祀祖先的儀(yi) 式,還是公婆去世之後,兒(er) 媳於(yu) 三月為(wei) 其舉(ju) 行祭祀的儀(yi) 式;是以野菜作為(wei) 祭品,把它奉獻給祖先神的一種儀(yi) 式,還是古人用來驅逐惡夢的一種儀(yi) 式。後來,為(wei) 了表達對先師孔子的尊敬,釋菜禮便發展成為(wei) 祭祀先師孔子的一種特定典禮。

 

透過後代學者對釋菜禮的注疏,我們(men) 可以看到,開始立學之時,先釁器用幣,然後釋菜,因釋菜禮輕,所以不舞不授器,然後退下。大概因為(wei) 大司成主國學之教,既釋菜於(yu) 先師,而繼之以儐(bin) 大司成於(yu) 東(dong) 序,因釋菜禮輕,所以沒有介、語。又根據馬端臨(lin) 《文獻通考卷四十四•學校考五·祠祭褒贈先聖先師》:“蓋學校之於(yu) 天下,禮樂(le) 之所自出,小有釋菜,而以食為(wei) 主,大有釋奠,而以飲為(wei) 主。……大觀元年(1107年),大司成強淵明言:‘考禮經,士始入學釋菜,請自今每歲貢士始入辟雍,並以元日釋菜於(yu) 先聖。’從(cong) 之。”

 

北朝經學家熊安生曰:釋奠有六:始立學,一也;四時有四,五也;《王製》師還釋奠,六也。釋菜有三:春入學釋菜,合舞,一也;興(xing) 器釋菜,二也。《學記》“皮弁祭菜”,三也。秋頒學,合聲,無“釋菜”之文,則不釋菜也。釋幣惟一,此興(xing) 器用幣是也。熊安生認為(wei) 釋奠有六次,剛立學之時,四時各一,加上軍(jun) 隊班師還朝之時。而釋菜他認為(wei) 有三次,即春天入學釋菜,合舞,二是立學之時興(xing) 器釋菜,三是《學記》所言“皮弁祭菜”。隻有一次釋幣,即剛立學之時興(xing) 器用幣。

 

但是,清人孫希旦認為(wei) ,夏不釋奠,則釋奠惟五。《學記》“大學始教,皮弁祭菜”,即始立學者興(xing) 器用幣,然後釋菜之事,則釋菜惟二也。此言“興(xing) 器用幣”,即上所言“釋奠於(yu) 先聖、先師,及行事必以幣”,非二事也。蓋始立學釋奠,已見上文,此又重述之,以起下釋菜儐(bin) 賓之事耳。

 

皮弁,《周禮·夏官·弁師》:“王之皮弁,會(hui) 五采玉璂,象邸,玉笄。”鄭玄注:“會(hui) ,縫中也。璂,讀如薄借綦之綦。綦,結也。皮弁之縫中,每貫結五采玉十二以為(wei) 飾,謂之綦。《詩》雲(yun) ‘會(hui) 弁如星’,又曰‘其弁伊綦’,是也。邸,下柢也,以象骨為(wei) 之。”《周禮·春官·司服》:“凡兵事,韋弁服;眡朝,則皮弁服。”孫詒讓《周禮正義(yi) 》:“皮弁為(wei) 天子之朝服,《論語·鄉(xiang) 黨(dang) 篇》‘吉月必朝服而朝’,《集解》孔安國雲(yun) :‘吉月,月朔也。朝服,皮弁服。’《曾子問》 孔疏引鄭《論語注》同。蓋以彼月吉諸侯視朔,當服皮弁,而皮弁為(wei) 天子之朝服,故亦通稱朝服。”皮弁為(wei) 天子視朝、諸侯告朔之服,而非兵事之服。告朔之禮,古者天子常以季冬頒來歲十二月之朔於(yu) 諸侯,諸侯受而藏之祖廟。月朔,則以特羊告廟,請而行之。到春秋時期,這一製度已經開始廢弛,《論語·八佾》:“子貢欲去告朔之愾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後來祭孔釋菜禮之日期恰恰是每月月朔之日(包括月望上香)。

 

古代行釋菜禮第二個(ge) 時間一般於(yu) 仲春的上丁日舉(ju) 行,如鄭玄所言“將舞,必釋菜於(yu) 先師以禮之”。 菜,是芹藻之類。釋菜於(yu) 先師,而以國子學業(ye) 之成告之。樂(le) 正所教的,是王大子,王子,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所以仲春習(xi) 舞,季春合樂(le) ,天子與(yu) 公、卿、大夫皆親(qin) 往視之。大概是樂(le) 於(yu) 觀其學業(ye) 之成就,而因以考察其成材與(yu) 否,以鼓舞激勵之。君親(qin) 行釋奠之禮,然後學官行釋菜之禮。又根據《周禮•春官•大胥》:“春,入學,舍采合舞。”鄭玄注:菜,蘋蘩之屬。《左傳(chuan) ·隱公三年》提到“苟有明信,澗溪沼沚之毛,蘋蘩蘊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汙行潦之水,可薦於(yu) 鬼神,可羞於(yu) 王公。”其中的“澗溪沼沚之毛,蘋蘩蘊藻之菜”,指的都是水生野菜。

 

古代凡新入學就讀者均需行釋菜禮,以芹藻之類祭祀先師,不用牲牢幣帛,是一種從(cong) 簡的祭禮。但到了漢代,人們(men) 對這種禮儀(yi) 卻很陌生,對其也就出現了各種各樣的闡釋。《周禮·大胥》有“春入學,舍采合舞”之語,鄭玄注列舉(ju) 了漢

 

代流行的幾種解說:“鄭司農(nong) 雲(yun) ,舍采謂舞者皆持芬香之采。或曰,古者士見於(yu) 君,以雉為(wei) 摯。見於(yu) 師,以菜為(wei) 摯。菜,直謂疏食菜羹之菜。或曰,學者皆人君卿大夫之子,衣服采飾。舍采者,減損解釋盛服,以下其師也。”(《周禮注疏》卷23)這些歧異的解說表明,漢代已不再實行釋菜之禮,人們(men) 隻好對它加以猜測臆斷。[3]

 

北齊天保元年(550年)始命國子監每月朔日行禮。

 

唐朝貞觀年間,詔地方建立孔子廟,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又“詔春秋二仲上丁,以三公攝事。若會(hui) 大祀,則用中丁。州縣之祭上丁。”[4]唐代禮製典籍《大唐開元禮》也對文廟祭祀的儀(yi) 式進行了具體(ti) 的規定,這說明唐朝文廟祭祀已經開始形成製度,唐代的其他史料中也有一些關(guan) 於(yu) 文廟祭祀的例證,如:

 

曹華為(wei) 沂州刺史,“乃躬禮儒士,習(xi) 爼豆之容,春秋釋奠於(yu) 孔子廟,立學講經,儒冠四集。”[5]李椅大曆年間為(wei) 福州都督府都督,他“毎歲二月上丁,習(xi) 舞釋菜。先三日,公齋戒肄禮,命博士率胄子修祝嘏,陳祭典。釋菜之日,釁器用幣,籩豆在堂,樽壘在阼,公玄端赤舄,正詞陳信……八月上丁如初禮。”[6]

 

宋朝時,一些地方官、學官出於(yu) 對儒學教育的重視,開始在朔望日到儒學的文廟(或先賢祠堂)釋奠行禮,禮畢,召集儒學(或書(shu) 院)生員講議經史,如宋淳熙年間,紹州教授寥德明“月日朔望,率諸生拜謁(濓溪祠堂)。”[7]楊忠惠(字敦夫)北宋元祐年間,“知洋州,召郡人朔望率諸生釋菜於(yu) 先聖,退而環坐,執經講論,課試能否,於(yu) 是,舊俗一變。”[8]

 

唐宋釋菜禮曆史沿革,詳細內(nei) 容參見申萬(wan) 裏先生《元代文廟祭祀初探》。[9]

 

下麵來看元明清北京孔廟釋菜禮之曆史沿革。

 

第二節 北京孔廟釋菜禮之曆史沿革

 

根據《欽定國子監誌》記載:

 

元中統二年,詔宣聖廟月朔釋奠。【《元史·世祖紀》】

 

【謹案:月朔釋奠,即釋菜也。考今國子監先師廟成於(yu) 成宗大德十年,則此事應在南城國子學。有元詳於(yu) 釋奠,而釋菜無聞,故錄此以備一代之製。又案《元史·選舉(ju) 誌》:侍儀(yi) 舍人,於(yu) 上、中齋舉(ju) 禮儀(yi) 習(xi) 熟、曾掌春、秋釋奠,每月告朔明讚,眾(zhong) 與(yu) 其能者充之。蓋今所為(wei) 月朔釋菜者,元時又謂之“告朔”也。】

 

明成化二十二年二月朔,當釋菜,值上丁,令以次日釋菜。【《明會(hui) 典》】

 

嘉靖九年,厘正祀典,罷內(nei) 臣降香。【同上】

 

【謹案:明初每月朔、望,遣內(nei) 臣於(yu) 先師廟降香,至是始罷。】

 

萬(wan) 曆十三年,定每月朔行釋菜禮。【《明史·禮誌》】

 

又,公侯駙馬伯及戚畹子弟初入監之月,謁先師廟,行釋菜禮。用兔醢、果酒、香燭,陳設如常儀(yi) 。各爵列班於(yu) 廟墀,禮生讚行四拜禮,班首上殿獻爵如常儀(yi) 。複位,又行四拜禮。監生初入監,赴先師廟報名,廟中禮生讚謁先師,行四拜。【《明太學誌》】

 

【謹案:以上二條,別於(yu) 朔日釋菜,即故始入學釋菜之意也。附識以備參考。】

 

順治元年,定月朔行釋菜禮。設酒、芹、棗、栗。祭酒於(yu) 先師位及四配位前三獻。東(dong) 、西哲廡位前以監丞、博士等官分獻。次詣啟聖祠【今改崇聖祠】行禮。分獻官亦隨行禮。十五日司業(ye) 上香,與(yu) 朔日同。

 

【謹案:舊製:每月朔、望,堂上官率屬赴後殿及土地祠行禮,今惟正月行之。餘(yu) 俱派監丞、博士、助教等員餘(yu) 崇聖祠行禮,助教一員於(yu) 土地祠行禮。又、東(dong) 、西哲向以監丞、博士分獻,今博士、助教等官輪派,監丞不與(yu) 焉。】[10]

 

元統一全國,當時各地孔廟遭到很大破壞,廟學祭祀也受到很大影響。但元初皇帝為(wei) 籠絡漢族士人,依然采納他們(men) 的建議,舉(ju) 行釋奠禮和釋菜禮。各地廟學也隨之紛紛建立,釋奠禮和釋菜禮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恢複。

 

元中統二年(1261年),詔宣聖廟月朔釋奠(注:釋菜)。【《元史•世祖紀》】

 

對“釋奠服色”,元朝也有具體(ti) 規定,至元十年(1273年),中書(shu) 省鑒於(yu) 當時“外路官員、提學(官)、教授每遇春秋二丁,不便常服以供執事,於(yu) 禮未宜”的情況,經過討論,規定:“自今以往,擬合令執事官員各依品序穿著公服,各處陪位諸儒,亦合衣讕帶,冠唐巾,以行釋菜之禮。”[11]

 

中統二年(1261年)元政府頒布了文廟“告朔禮”[12],從(cong) 此北方就有了固定的朔望祭祀製度,元朝統一以後,各地儒學對朔望祭祀製度進行了修訂。根據“告朔禮”和至元二十九(1292年)年紹興(xing) 路學的“學式”,朔望祭祀於(yu) 每月的朔、望日在各級儒學進行。

 

據《明誌》,洪武十七年(1384年),“敕每月朔望,祭酒以下行釋菜禮,郡縣長以下詣學行香”。

 

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二月朔,當釋菜,值上丁,令以次日釋菜。【《明會(hui) 典》】

 

嘉靖九年(1530年),厘正祀典,罷內(nei) 臣降香。【同上】

 

萬(wan) 曆十三年(1585年),定每月朔行釋菜禮。【《明史•禮誌》】

 

據《明誌》,萬(wan) 曆二十三年(1595年)定製:仲春秋上丁日遣大臣祭先師孔子及其配位之外,“每月朔,及每科進士行釋菜禮,司府州縣衛各提調官行禮,牲用少牢,樂(le) 如太學”,“京府及府縣學止行釋菜禮”。

 

又,公侯駙馬伯及戚畹子弟初入監之月,謁先師廟,行釋菜禮。用兔醢、果酒、香燭,陳設如常儀(yi) 。各爵列班於(yu) 廟墀,禮生讚行四拜禮,班首上殿獻爵如常儀(yi) 。複位,又行四拜禮。監生初入監,赴先師廟報名,廟中禮生讚謁先師,行四拜。【《明太學誌》】

 

順治元年(1644年),定月朔行釋菜禮。設酒、芹、棗、栗。祭酒於(yu) 先師位及四配位前三獻。東(dong) 、西哲廡位前以監丞、博士等官分獻。次詣啟聖祠【今改崇聖祠】行禮。分獻官亦隨行禮。十五日司業(ye) 上香,與(yu) 朔日同。

 

第三節 北京孔廟釋菜禮之內(nei) 容比較

 

通過仔細比較,我們(men) 可以看到,它們(men) 之間既有一定的繼承關(guan) 係,同時亦有所區別。

 

首先,釋菜之時間。

 

元代是每月朔釋菜,即“每朔旦,日未出,設立獻位階下,諸生列位於(yu) 後”,望日是否行上香儀(yi) ,史料未作詳細交代,但根據後麵明清之釋菜儀(yi) ,亦應與(yu) 之相似;明代是朔日行釋菜儀(yi) ,望日行上香儀(yi) ;清代亦是朔日行釋菜儀(yi) ,望日行上香儀(yi) 。

 

其次,釋菜之前的準備。

 

元代是先放聖壽輦於(yu) 宣聖右邊(曾孟位上)香案,具下祝案,置祝板於(yu) 上。然後設立獻位於(yu) 階下,諸生列位於(yu) 後。明清無放聖壽輦和設祝案、置祝板之舉(ju) 。

 

明代是前期一日,遣屬官一員,率廟戶赴太常寺領祭品。其日清晨,執事者各司其事,分獻官各官分列於(yu) 欞星門內(nei) ,監生排班於(yu) 廟門內(nei) 。

 

清代是朔日釋菜,應用香、燭、酒、果,望日上香,應用香、燭等項,均前期行文太常寺給發關(guan) 領,至期陳設。屆期清晨,由神庫點取應用獻爵等器,敬謹洗滌備用。朔、望日均於(yu) 大成殿階墀下甬道中鋪設棕毯。分三班:前祭酒、司業(ye) ,次分獻官,次隨行禮官。其八旗教習(xi) 及六堂肄業(ye) 生,分東(dong) 、西二班。有琉球官生時,亦隨該學教習(xi) ,附於(yu) 肄業(ye) 生之次行禮。崇聖祠亦鋪設階墀之下,不分班。【以上點簿承辦。】其執事各生,由六堂先期揀選開送,照例分派。立執事名冊(ce) 一本,拜廟名冊(ce) 一本,令諸生各赴持敬門畫到,不到者查明記過。【以上監丞承辦】

 

是日清晨,主獻祭酒及隨班行禮之祭酒、司業(ye) ,俱詣致齋所,更朝服。讚引道由東(dong) 角門入。監丞、博士、八旗官學助教、六堂助教、學正、學錄等官,八旗官學教習(xi) ,既肄業(ye) 貢、監生,皆從(cong) 詣階下。

 

清代釋菜執事員數:

 

朔、望行禮,大成殿、崇聖祠糾儀(yi) 官二員,博士助教等官充。朔日釋菜,大成殿侍班二名,通讚四名,正引、哲引、廡引各四名,正位司尊一名,東(dong) 、西哲司尊二名,東(dong) 、西廡司尊二名,正位司爵三名,四配司爵八名,東(dong) 、西廡司爵六名,兩(liang) 廡司爵四名。崇聖祠侍班二名,通讚、正引、配引、廡引各二名,正位司尊一名,東(dong) 、西廡司尊各一名,正位司爵五名,配位司爵二名,東(dong) 、西廡司爵各一名。望日上香無司爵,改司尊為(wei) 司香。

 

第三,釋菜之過程。

 

元代:讚者在前先二拜,自東(dong) 階升殿,喝‘擺班,’又喝‘班齊。’次喝‘初獻官以下皆拜、再拜,兩(liang) 拜畢,平立’。執事者引三獻官升殿自東(dong) 階。分獻官、諸從(cong) 祀位如殿上儀(yi) ,初獻立宣聖位前,亞(ya) 、終獻立顏孟、十哲位前。讚者喝‘再拜’,俱再拜,拜畢,就跪,三祭酒,再拜具;亞(ya) 、終獻亦如之。禮畢,三獻官詣聖壽位前,先再拜,跪上香,就跪,祝香讀祝訖,三奠酒畢,就拜,具再拜,禮畢,降至西階複位。讚者喝‘初獻官以下皆再拜、兩(liang) 拜!’禮畢,諸生與(yu) 獻官員[圓]揖,詣講堂講經。”

 

明代:竢獻官至,通讚唱:“排班!”獻官以下各就位。通讚唱:“班齊!闢戶!鞠躬!拜,興(xing) 。平身!”引讚詣獻官前,唱:“詣盥洗所。”獻官盥手、帨手訖,引讚唱:“詣酒尊所。”司尊者舉(ju) (上四下幕)酌酒訖,引讚唱:“詣至聖先師孔子前。跪!獻爵!俯伏!興(xing) 。平身。”【執事者並同。】引讚唱:“詣複聖顏子、宗聖曾子、述聖子思子、亞(ya) 聖孟子前。”儀(yi) 並同。十哲、兩(liang) 廡分獻官一同行禮畢,引讚同唱:“複位!”導獻官、分獻官至原拜位立。通讚唱:“鞠躬!拜,興(xing) 。平身!闔戶!禮畢!”

 

明望日行香儀(yi) :是日清晨,監丞既闔屬官分列於(yu) 欞星門內(nei) ,監生排班於(yu) 廟門內(nei) ,候祭酒、司業(ye) 至,通讚唱:“排班!班齊!闢戶!”唱:“鞠躬!拜,興(xing) 。拜,興(xing) 。拜,興(xing) 。拜,興(xing) 。平身!闔戶!”

 

清代:通讚讚:“排班。”班齊,讚:“跪,叩,興(xing) 。”行三跪九叩禮畢,讚引道詣盥洗所,盥手,帨手。再詣酒尊所,司尊者舉(ju) 羃、酌酒,執爵者由中道上。讚引道祭酒由東(dong) 階升,從(cong) 殿左門入。讚引讚:“詣至聖先師神位前。”一跪一叩,興(xing) 。獻三爵,一跪三叩,興(xing) 。【階下俱隨班行禮】讚引讚:“詣複聖顏子、宗聖曾子、述聖子思子、亞(ya) 聖孟子位前,”各行三獻禮,如正位儀(yi) 。十二哲、兩(liang) 廡分獻官,俱竢祭酒詣亞(ya) 聖位前時,各讚引引詣神位前行禮,如四配儀(yi) 。畢,讚引道各官由殿右門出,下西階複位。通讚讚:“跪,叩,興(xing) 。”祭酒及各官行三跪九叩禮,興(xing) 。讚:“禮畢。”道由西掖門出。崇聖祠主獻、分獻與(yu) 前殿儀(yi) 同。望日上香,司業(ye) 詣致齋所更朝服,儀(yi) 如月朔,不獻爵。

 

由元明清三代釋菜之過程來看,三者在行釋菜儀(yi) 時俱有讚者或通讚,但元代讚者在前要先二拜,而明清之通讚無此禮。

 

在排班班齊之後,元代初獻官以下皆行二拜禮;明代則行一鞠躬一拜禮,清代則行三跪九叩禮。

 

此後,元代是執事者引三獻官升殿自東(dong) 階。分獻官、諸從(cong) 祀位如殿上儀(yi) ,初獻立宣聖位前,亞(ya) 、終獻立顏孟、十哲位前。明清則是先由讚引道詣盥洗所,盥手,帨手,再詣酒尊所,司尊者舉(ju) 羃、酌酒,清代讚引此時道祭酒由東(dong) 階升,從(cong) 殿左門入。

 

此後,元代三獻官詣宣聖位及顏孟、十哲位前元代要行再拜禮,然後跪,三祭酒,一起再拜。明代詣至聖先師孔子前,行一跪禮,獻爵。執事者並同。然後詣複聖顏子、宗聖曾子、述聖子思子、亞(ya) 聖孟子位前,儀(yi) 並同。十哲、兩(liang) 廡分獻官一同行禮。明代望日行上香儀(yi) 要行四拜禮。清代詣至聖先師位前,行一跪一叩禮。獻三爵,行一跪三叩禮,其餘(yu) 階下人等俱隨班行禮。然後詣複聖顏子、宗聖曾子、述聖子思子、亞(ya) 聖孟子位前,”各行三獻禮,如正位儀(yi) 。十二哲、兩(liang) 廡分獻官,俱竢祭酒詣亞(ya) 聖位前時,各讚引引詣神位前行禮,如四配儀(yi) 。

 

禮畢之後,元代三獻官詣聖壽位前,先再拜,跪上香,就跪,祝香讀祝訖,三奠酒畢,就拜,具再拜,禮畢,降至西階複位。讚者喝‘初獻官以下皆再拜、兩(liang) 拜!’禮畢,諸生與(yu) 獻官員[圓]揖,詣講堂講經。”

 

明代十哲、兩(liang) 廡分獻官一同行禮畢,複位。導獻官、分獻官至原拜位立。排班班齊,最後行一拜禮。

 

清代禮畢,各複位。祭酒及各官行三跪九叩禮。崇聖祠主獻、分獻與(yu) 前殿儀(yi) 同。望日上香,司業(ye) 詣致齋所更朝服,儀(yi) 如月朔,不獻爵。

 

【參考文獻】

 

[1]【清】孫希旦:《禮記集解》(上),中華書(shu) 局,1989年2月,第428-429頁。

 

[2]【清】孫希旦:《禮記集解》(中),中華書(shu) 局,1989年2月,第562-563頁。

 

[3]參見李炳海:《釋菜、奠菜漫議》,載《文史知識》,1994年09期。

 

[4]《新唐書(shu) 》卷十五《禮樂(le) 》

 

[5]《舊唐書(shu) 》卷一百六十二《曹華傳(chuan) 》。

 

[6] [唐]獨孤及:《昆陵集》卷九《福州都督府新學碑銘》,文淵閣四庫全書(shu) 本。

 

[7]周敦頤:《周元公集》卷六朱熹《韶州州學濂溪先生祠記》,文淵閣四庫全書(shu) 本。

 

[8]呂陶:《淨德集》卷二十二《朝奉大夫知洋州楊府君墓誌銘》,文淵閣四庫全書(shu) 本。

 

[9]申萬(wan) 裏:《元代文廟祭祀初探》,載《暨南史學》,2004年00期。

 

[10]【清】文慶李宗昉 纂修 郭亞(ya) 南 等點校《欽定國子監誌》(上冊(ce) ),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年3月,第425-428頁。

 

[11]《元典章•禮部二•服色》,《秀才祭丁當備唐巾讕帶》。

 

[12]《元典章》三十一《禮部四•儒學》。

 

責任編輯:葛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