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中國人文關鍵詞之二十:大國崛起

欄目:散思隨劄
發布時間:2010-03-19 08:00:00
標簽:
王達三

作者簡介:王達三,男,西元一九七四年生,山東(dong) 高唐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獨立學者,現居北京。二〇〇四年與(yu) 陳明等人創辦儒學聯合論壇網站,曾任總版主;二〇〇六年起,創辦並主持中國儒教網暨儒教複興(xing) 論壇網站。二〇〇六年九月份起草並連署海內(nei) 外五十四位學者發布《以孔子誕辰為(wei) 教師節建議書(shu) 》,二〇〇六年十二月份起草並連署十名青年博士生發布了《走出文化集體(ti) 無意識,挺立中國文化主體(ti) 性——我們(men) 對“耶誕節”問題的看法》,二〇〇九年四月份起草並連署五十多個(ge) 儒家組織發布《須尊重曆史,宜敬畏聖人——致電影《孔子》劇組人員公開函》,均引發強烈社會(hui) 反響。

吹劍按:去年,我們(men) 推出“2005中國人文關(guan) 鍵詞”以後,得到了各界朋友的關(guan) 注和好評,同道們(men) 也希望將此定製,每年都推出一輯,以發出“不同的聲音”。故此,我們(men) 決(jue) 定在每年歲終,擇選出本年度發生的若幹熱點人文話題,特別邀請同道學友撰文評述,回顧去歲,以望來年。   

今年,我們(men) 擇選了以下二十一個(ge) 話題:電視劇《施琅大將軍(jun) 》(予沉),上海重寫(xie) 曆史教科書(shu) (冼岩),魯迅逝世70周年(石勇),孟母堂(張波),美國總統布什會(hui) 見中國基督教家庭教會(hui) 成員風波(陳勇),中韓申遺之爭(zheng) (謝泉峰),國學大師評選(趙晶),孔子標準像(謝泉峰),易中天(謝泉峰),李銀河(石勇),趙麗(li) 華(思芬),女兒(er) 狀告父親(qin) 婚外戀(石勇),教師節改期(冼岩),廢除中醫(東(dong) 民),草根曆史(謝泉峰),一個(ge) 饅頭引發的血案(簡照霜),學部委員遴選(趙晶),七夕情人節(東(dong) 民),於(yu) 丹說《論語》(謝泉峰),大國崛起(王達三)、十博士生倡議抵製西方聖誕節(謝泉峰),匯輯曰“2006中國人文關(guan) 鍵詞”,由原道網(www.yuandao.com),孔子2000網(www.confucius2000.com),中國儒教網(www.zgrj.cn)聯合發布。   
    
孔曆2559年(西曆2007)年1月1日   
    
目錄   
    
2006中國人文關(guan) 鍵詞之一:電視劇《施琅大將軍(jun) 》   
2006中國人文關(guan) 鍵詞之二:上海重寫(xie) 曆史教科書(shu)    
2006中國人文關(guan) 健詞之三:魯訊逝世七十周年   
2006中國人文關(guan) 鍵詞之四:孟母堂   
2006中國人文關(guan) 鍵詞之五:美國總統布什會(hui) 見中國基督教家庭教會(hui) 成員風波   
2006中國人文關(guan) 鍵詞之六:中韓申遺之爭(zheng)    
2006中國人文關(guan) 鍵詞之七:國學大師評選   
2006中國人文關(guan) 鍵詞之八:孔子標準像   
2006中國人文關(guan) 鍵詞之九:易中天   
2006中國人文關(guan) 健詞之十:李銀河   
2006中國人文關(guan) 鍵詞之十一:趙麗(li) 華   
2006中國人文關(guan) 健詞之十二:女兒(er) 狀告父親(qin) 婚外戀   
2006中國人文關(guan) 鍵詞之十三:教師節改期   
2006中國人文關(guan) 鍵詞之十四:草根曆史   
2006中國人文關(guan) 鍵詞之十五:一個(ge) 饅頭引發的血案   
2006中國人文關(guan) 鍵詞之十六:學部委員遴選   
2006中國人文關(guan) 鍵詞之十七:廢除中醫   
2006中國人文關(guan) 鍵詞之十八:七夕情人節   
2006中國人文關(guan) 鍵詞之十九:於(yu) 丹說《論語》   
2006中國人文關(guan) 鍵詞之二十:大國崛起   
2006中國人文關(guan) 鍵詞之二十一:十博士生倡議抵製西方聖誕節   

 


2006中國人文關(guan) 鍵詞之二十:大國崛起

作者:王達三
發布:原道網(www.yuandao.com),孔子2000網(www.confucius2000.com),中國儒教網(www.zgrj.cn)

在官方以“和諧世界”理念取代頗有爭(zheng) 議的“和平崛起”理念之後不久,央視即令人意想不到地隆重推出了12集大型紀錄片《大國崛起》,從(cong) 而再次把有關(guan) 中國未來的發展理念和發展模式的話題拋給了國人乃至整個(ge) 世界。


客觀地看,《大國崛起》是對五百年來世界九大“霸主”興(xing) 衰更替曆史的描述和發展模式規律的探討,並試圖給中國發展提供某些經驗與(yu) 警戒的東(dong) 西。然而,“大國崛起”概念本身似乎透露出這樣一種暗示:中國正在謀取“崛起”。也正是這點,既觸動了國人由於(yu) 中國近現代以來受盡西方國家欺侮淩辱的曆史悲情,也撩撥了國人由於(yu) 中國三十年經濟快速發展所積澱的民族自信。無論如何,民族屈辱悲慘的曆史和民族日趨強大的現實,都給國人的“中國崛起”意識提供了最好的心理預期——民族主義(yi) 就其正麵意義(yi) 來看,在任何時候都是一個(ge) 民族國家崛起的助推劑。


確實,世界上恐怕再沒有哪個(ge) 民族像中華民族一樣盼望著自己國家的崛起了——國人每到年關(guan) 就會(hui) 掐著手指頭算中國GNP位居世界第幾?前麵還有幾位?何日趕日超美?所以,中國崛起的正當性就在於(yu) ,套用一句“無厘頭”的話,曆史上和現實中中國都已經是大國好久了!泱泱吾國,廣土眾(zhong) 民,焉能自甘人下?焉能不崛起?因此,問題不在於(yu) 中國應否崛起,而在於(yu) 中國能否崛起和如何崛起?這才是圍繞《大國崛起》而引發的爭(zheng) 論焦點問題。


第一種代表性觀點認為(wei) ,《大國崛起》忽視了中國自身存在的各種積重難返的嚴(yan) 重問題,諸如兩(liang) 極分化、城鄉(xiang) 對立、東(dong) 西差距、資源匱乏、能源緊缺、生態惡化、吏治腐敗、司法腐敗、教育腐敗、醫療腐敗,等等。因此,近三十年來中國社會(hui) 經濟的粗放型增長帶給國人的實際上隻是一個(ge) 中國崛起的“泡沫”或者“幻影”。該觀點認為(wei) ,這些問題製約著中國很難實現崛起;即使能夠崛起,也是一個(ge) 需要“苦練內(nei) 功”的長時段過程。因此,目前討論中國崛起的問題還為(wei) 時尚早。


第二種代表性觀點認為(wei) ,中國發展目前已經遭遇到“製度瓶頸”,中國能否崛起的關(guan) 鍵在於(yu) 如何實現“製度突破”,即如何解決(jue) 目前政治體(ti) 製、經濟體(ti) 製、社會(hui) 管理體(ti) 製等存在的諸多問題,實現與(yu) 國際“文明製度”的接軌,從(cong) 而通過“製度變革”釋放出中國更大的發展潛力。也有一些學者指出,中國目前體(ti) 製確實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jue) ,但“烏(wu) 托邦化”歐美製度並加以效法,則不但未必適合中國國情,也有可能使中國重蹈九大“霸主”的覆轍,從(cong) 而為(wei) 中國崛起後的衰敗埋下隱患。


幾乎所有的學者都或多或少地提出,中國崛起的根本不在於(yu) 中國“硬力量”或“肌體(ti) ”的強大,而在於(yu) 中國“軟力量”或“精神”崛起。換句話說,中國崛起的實質應該是“中國精神”或“中國文化”或“中華文明”的崛起。其中又有三種觀點:其一,中國應該全盤接受西方文化;其二,中國應該自覺回歸自家傳(chuan) 統;其三,更多的學者認為(wei) 中國應該在繼承和光大中國文化優(you) 良傳(chuan) 統的基礎之上,以海納百川的氣魄充分吸收和借鑒西方文化的有益成分,實現中國文化的“古今一貫”與(yu) “中西合璧”,催生並引導人類文明的新方向。


20世紀末以來,國際上的“中國威脅論”和“中國貢獻論”此起彼伏、互相消長。無論情願與(yu) 否,中國迅速發展的事實都已經和正在深刻改變著世界力量格局。《大國崛起》再次提升了世界其他大國評論家對中國崛起的內(nei) 在焦慮和高度警惕:其一,中國能否接受現行世界“遊戲規則”,並成為(wei) 世界的“積極性”和“建設性”力量?其二,中國崛起是否依然會(hui) 遵循九大“霸主”依次興(xing) 衰更替的鐵定法則,甚至以“鐵血政策”改寫(xie) “力量版圖”?就前者而言,西方評論家似乎忘記了強者製定“遊戲規則”的事實;就後者而言,西方評論家似乎是出於(yu) 對本國家民族的利益而作出的本能反應。


中國如果真的能夠實現崛起,世界“遊戲規則”的修正和“力量版圖”的改寫(xie) 幾乎是不可避免的。很顯然,中國應該充分理解世界其他大國對中國崛起後果的擔憂,並堅持以和平合作、互贏互利的路徑實現自身的崛起,避免“零和博弈”的可能。中國對世界的承諾是一貫的,然而其他大國的擔憂卻是不會(hui) 靠中國的承諾就能消除的。或許,對於(yu) 它們(men) 來說,耐心地“察其言觀其行”是一個(ge) 好的辦法。而采取“遏製”或“阻截”的辦法,則有可能是在把自己的“假象敵”變成真正的“敵人”。


就筆者觀點而言,《大國崛起》帶來的激烈爭(zheng) 論乃至激烈批評,不但說明了中國崛起存在諸多困難和有待時日,也說明了國人在中國發展理念和發展模式上的分歧與(yu) 焦慮。這不表示筆者對中國崛起沒有信息,也不是說意見分歧是一種壞事。恰恰相反,聽取和平衡各種分歧意見基礎之上的國人共識,可能才是中國崛起的真正關(guan) 鍵所在。


說到這裏,倒是可以建議央視拍一部《春秋五霸》或《戰國七雄》的電視專(zhuan) 題片,分析和汲取些“五霸”和“七雄”興(xing) 衰更替的經驗和規律。或許,中國自身的曆史經驗會(hui) 更親(qin) 切、更直接些。

來源:原道網、孔子2000網、中國儒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