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石林】“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兼議網絡祭祀

欄目:禮儀祀典
發布時間:2016-03-28 09:38:34
標簽:
許石林

作者簡介:許石林,男,陝西蒲城人,中山大學畢業(ye) ,現居深圳。國家一級作家、中國作家協會(hui) 會(hui) 員,深圳市文藝評論家協會(hui) 副主席、深圳市雜文學會(hui) 會(hui) 長、深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專(zhuan) 家、中國傳(chuan) 媒大學客座教授,曾獲首屆中國魯迅雜文獎、廣東(dong) 省魯迅文藝獎、廣東(dong) 省有為(wei) 文學獎。主要作品:《損品新三國》《尚食誌》《文字是藥做的》《飲食的隱情》《桃花扇底看前朝》《幸福的福,幸福的幸》《清風明月舊襟懷》《故鄉(xiang) 是帶刺的花》《每個(ge) 人的故鄉(xiang) 都是宇宙中心》等。主編叢(cong) 書(shu) 《近代學術名家散佚學術著作叢(cong) 刊·民族風俗卷》《晚清民國戲曲文獻整理與(yu) 研究·藝術家文獻》《深圳雜文叢(cong) 書(shu) ·第一輯》。


 

 

“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

——兼議網絡祭祀

作者:許石林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二月廿日己酉

           耶穌2016年3月28日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祭祀之事,正如冰心先生早年對小讀者所說:“清明掃墓,雖不焚化紙錢,也可訓練小孩子一種恭肅靜默的對先人的敬禮。”可以說,掃墓祭祖,是最強大的行為(wei) 教育。

 

陽春三月,萬(wan) 物榮發,人們(men) 於(yu) 清明時節,攜帶祭品,前往祖先墳塋展省祭掃,化紙燒香,培土植樹,表達對祖先的懷念和感恩。在人的視覺裏,屢屢香煙,嫋嫋升騰,從(cong) 有化為(wei) 無,飛向飄渺的天空,仿佛能將人綿綿的孝思,傳(chuan) 遞到另外一個(ge) 時空。由於(yu) 祭祖,敦睦親(qin) 族,讓人在血緣的感召下,能夠見麵交流,在感念祖先功德的同時,刷新彼此的情感。此真所謂中華美俗——古人早就認識到這對國家的重要,士大夫就有:“治隆於(yu) 上,而俗美於(yu) 下”,“美法不如美俗”的治世理想。

 

所以,將深厚博大的中華文化稀釋成淺近易行的《朱子治家格言》中說:“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可見清明祭祀的重要。

 

孝子事親(qin) ,“出必告,返必麵”,古人待死若生,故有遠行,必先辭墳,就是告別,同時視察先塋是否完好,有沒有遭雨水衝(chong) 毀和動物的破壞等等,此時必哭著離開,因為(wei) 前路遙遠,此一去,關(guan) 山萬(wan) 裏,世事難料,是否能再回到故鄉(xiang) ,還不知道,所以內(nei) 心惶惑憂懼,是以落淚;及其安然返回,又去祖先墳塋展省,等於(yu) 是匯報,感念祖先護佑,安然回到故鄉(xiang) ,此時不哭。這就是《禮記·檀弓下》所說:“去國則哭於(yu) 墓而後行,反其國不哭,展墓而入。”東(dong) 漢班超,為(wei) 國守護西域,他年邁思鄉(xiang) 心切,給朝廷上疏,不敢直接說要求調回來,隻說“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guan) ”,要求派自己的兒(er) 子班勇代自己回去述職朝貢,“及臣生在,令勇目見中土”,就是替自己回去祭奠祖先的墳塋。此疏讀來如驚沙撲麵,利鏃穿骨那麽(me) 感人。

 

中國地域遼闊,各地清明風俗不同,但文化主旨沒有區別;世異時移,數千年風俗變化損益,其主旨也沒有變化。禮主誠敬,考諸往史,國家層麵對祭祀有著宏觀調控的職能:當世風澆薄,人心刻毒之世,必然隆禮厚祀,使民風淳化;而當人心崇尚奢靡,以至失儀(yi) 而淫祭濫祀,又必然倡導簡祀省祭,使民心歸樸。而一切的宏觀調控,又無非二途:忠鯁孝義(yi) 以教君子,因果報應以警愚俗。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當今之世,傳(chuan) 統文化浸沒已久,似應適當提倡隆禮厚祀,將人們(men) 荒蕪的內(nei) 心,拉回到傳(chuan) 統的禮儀(yi) 軌跡上來。現代城市人,多數都家在外地,清明節放假,許多人會(hui) 千裏跋涉回鄉(xiang) 掃墓。但是,仍然有許多人,由於(yu) 各種原因,比如路遠、工作忙走不開等,無法年年清明回老家掃墓祭祖,於(yu) 是逐步發明了許多現代寄托孝思的辦法,如鮮花祭掃、網上祭掃,微信時代二維碼祭掃等等。這也很值得讚美。如果給這種祭祀尋找一個(ge) 古老的文化依據和禮儀(yi) 邏輯的話,就應該類似古人的“式墓”——古人所乘車,除戰車外,車上有一個(ge) 安裝在前麵的橫木,方便乘車人抓扶,這就是軾,通式。《禮》雲(yun) :“入裏必式。”意思是說,你坐著車子到了自己的城邑,見到鄉(xiang) 親(qin) 父老,因為(wei) 不方便一個(ge) 個(ge) 行禮,但要站起來,手扶著橫木即軾,向大家行注目禮。這個(ge) 式,也是行禮的一種方式。古人身在外地,不能於(yu) 清明節親(qin) 自祭掃先塋,但是,會(hui) 衝(chong) 著故鄉(xiang) 祖先墳塋的方向,內(nei) 心充滿誠敬,這就是式墓,式墓之誠,等於(yu) 親(qin) 自到墳墓前祭掃一樣,如代馬依風——相傳(chuan) 代地所產(chan) 的馬,站立的時候,頭必然向著自己老家的方向,迎著從(cong) 故鄉(xiang) 吹來的風。

 

“禮從(cong) 宜,使從(cong) 俗”——中華偉(wei) 大的祖先,製禮作樂(le) ,其嚴(yan) 密整飭,不僅(jin) 在於(yu) 能曲盡人情,更在於(yu) 能察微得情,圓融變通。這給了今天不能親(qin) 自到祖先墳塋前祭掃的城市人以文化禮儀(yi) 依據,人們(men) 因此能感受到中華先賢的通達與(yu) 體(ti) 貼。

 

國家近年於(yu) 清明節放假,正是認識到了上述作用和意義(yi) 。我中華文化,數千年曆經陵夷、飽受摧殘,卻因為(wei) 禮儀(yi) 典章存焉,也總能在幾近消亡的邊緣,神奇而頑強地修複與(yu) 重新振起。其中必有賢異卓越之士的不懈努力。在當下,國家能在清明節放假,有識之士必然是做出了常人所看不到的努力的。

 

2014年3月24日

 

責任編輯:葛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