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吉照】《詩三家義集疏》劄記:《周頌·有客》等三篇

欄目:散思隨劄
發布時間:2016-03-24 12:45:56
標簽:
馬吉照

作者簡介:馬吉照,西曆1977年生,河北景縣人。網名“讀行客”,故寫(xie) 讀書(shu) 劄記於(yu) 心得文字前稱“客按”。西曆2009年畢業(ye) 於(yu) 首都師範大學古代文學專(zhuan) 業(ye) ,文學碩士。出版有《生隻南瓜給人看》(花山文藝出版社,2005年)、《河北唐詩地理研究》(河北大學出版社,2012)、《父母課:我國傳(chuan) 統家庭教育經典譯注大全》(合著,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近年由讀錢穆先生及業(ye) 師鄧小軍(jun) 先生等人著作而逐漸樹立儒家信仰,參與(yu) 河北省傳(chuan) 統文化教育學會(hui) ,創辦秦皇島職業(ye) 技術學院國學社。


 

 

《詩三家義(yi) 集疏》劄記:《周頌·有客》等三篇

作者:馬吉照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首發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二月十六日乙巳

           耶穌2016年3月24日

 

 

《周頌·有客》

 

有客有客,亦白其馬(微子也和當年武庚來時一樣騎著殷商崇尚的白色之馬)。有萋有且(萋且,孔疏謂敬慎貌,荀子楊注則釋為(wei) 盛大——草盛曰萋萋,服盛曰裾裾,人盛曰萋且),敦琢其旅(代表團成員挑選本國賢人並嚴(yan) 格要求,使皆有威儀(yi) 文章之美)。有客宿宿(再宿),有客信信(四宿)。言授之縶,以縶其馬。薄言追之,左右綏之。既有淫(大)威(則,德),降福孔夷(非常自然容易)。

 

【苠按】

 

據“魯說”,此為(wei) 微子來見祖廟之所歌。

 

微子為(wei) 殷商之後,《集疏》因引《白虎通》闡明存二王之後:“王者所以存二王之後何也?所以尊先王,通天下之三統也。明天下非一家之有,謹敬謙讓之至也。故封之百裏,使得服其正色,用其禮樂(le) ,永事先祖。”

 

尊先王,通天下之三統,重在通三統。王是人,統是製,周朝對殷周先王極為(wei) 敬重(看尚書(shu) 諸篇可知),然而聖王有生死,不可常在,而所創傳(chuan) 統製度會(hui) 有遺留,新的朝代建立起來,不可能一下子完全吸收前代的優(you) 良部分,存亡續絕,共生共存,因此而意義(yi) 深遠。遠古政治皆知為(wei) 自己留存借鑒。此古代共和之義(yi) (成王畏相——對肱股大臣態度;不臣二王之後——對前朝遺民態度,皆顯示古代政治之共和精神),以防專(zhuan) 製。

 

此章短短十二句,前十句寫(xie) 微子代表團之盛大、講究,周朝上下對之敬愛、留戀,篇末僅(jin) 兩(liang) 句八個(ge) 字實際揭示了為(wei) 什麽(me) 詩人對這些殷代後人如此稱美,為(wei) 什麽(me) 周人對他們(men) 如此敬仰——全因微子精挑細選、嚴(yan) 格要求的代表團所表現所代表的大德,天都會(hui) 自然而然地降福給他們(men) ,人對他們(men) 的愛戴自然更毫無保留。於(yu) 是,全詩的一切稱美和敬仰皆是對美德的稱美和敬仰,這便是周人作為(wei) 榜樣學習(xi) 的東(dong) 西。在此類頌詩在一次次唱誦和引用中,正念得以弘揚,詩教發生作用。

 

 

《周頌·武》

 

於(yu) 皇(嗚呼君哉)武王!無競維烈(克商的功業(ye) 這麽(me) 說都不為(wei) 過)。允文(確乎有文德的)文王,克開厥後(能開後代基緒)。嗣武受之,勝殷遏劉(劉:殺),耆(老)定爾功(爾功,魯作“武功”)。

 

【苠按】

 

據“魯說”,大武為(wei) 周武王所定一代之樂(le) 之所歌也。題下大段文字,無非說明為(wei) 什麽(me) 《春秋繁露》說“文王受命作武樂(le) ”,此處又說《武》是武王定,到底著作權歸誰。答案是文王“作”而武王“定”。武王“定”文王已作之武樂(le) 的重要內(nei) 容是增製了“象舞”。《禮記》中有武樂(le) 的詳細步驟場麵。

 

此番議論中所引《白虎通》文有深意:

 

“……合曰《大武》者,天下始樂(le) 周之征伐行武,故詩人歌之:王赫斯怒,爰整其旅。當此之時,天下樂(le) 文王之怒,以定天下,故樂(le) 其武也。”

 

“王赫斯怒,爰整其旅”,與(yu) 後世形容陷於(yu) 蠻夷的人民“簞食壺漿,以迎王師”一樣是一極有號召力、極令人振奮的場麵,陷於(yu) 蠻夷與(yu) 陷於(yu) 暴政之民,都是對王化與(yu) 仁政極其渴望,所以熱烈歡迎能帶來仁政、回到王化的軍(jun) 隊(樂(le) 文王之怒、樂(le) 其武)。這是一種唯一在古典中獲得肯定和讚美的戰爭(zheng) 。這毫不含糊地表明,革命是合理的,臣下推翻暴君,是如同驅趕蠻夷等同的當然正義(yi) ,因此,雖然作為(wei) 國君和百姓紐帶的儒家知識分子總是用盡全力去調和上下矛盾,但這個(ge) 調和不是無限的。

 

中國古代上至天子下至黎民所有人成長必讀的教科書(shu) 中就是這樣被灌輸,盡管這樣灌輸,終究不能遏止專(zhuan) 製,但是,無論你專(zhuan) 製國君個(ge) 人管不管這一套,聖賢之書(shu) 早已擺在那裏,從(cong) 道理上講就是這個(ge) 道理。

 

耆定爾功,鄭箋:年老乃定女此功,言不汲汲於(yu) 誅紂,須暇五年。

 

 

《周頌·閔予小子》

 

閔(悼傷(shang) 之言)予小子,遭家不造(家道未成),嬛嬛在疚(憂病;凡人喪(sang) 曰疚)。於(yu) 乎皇考,永世克孝。念茲(zi) 皇祖,陟降庭止(上以直道事天,下以直道治民。庭,直)。維予小子,夙夜敬止。於(yu) 乎皇王,繼序(緒也,功業(ye) )思不忘。

 

【苠按】

 

鄭箋以“家道未成”釋“遭家不造”,成王何以家道未成?或可如是理解:上有高堂父母,下有子孫繞膝,父慈子孝,以享天倫(lun) ,家道乃成,武王崩時,成王尚幼,“嬛嬛然特孤”,故曰未成。

 

魯說,此成王除武王之喪(sang) 朝於(yu) 廟(依黃山,即吉祭禮)所歌。成王在除喪(sang) 之際,在祖廟中宣誓要繼承文王武王美德和事業(ye) ,做祖宗的孝子賢孫,即此章大義(yi) 。

 

做祖宗的孝子賢孫,大概是中國人獨有(至少相對別的民族而言特別重視)的觀念,也可謂之儒教的一個(ge) 核心特質。從(cong) 成王的宣誓可以看出這個(ge) 觀念的重心,其實不在求祖靈佑護,甚至亦不在於(yu) 情感的聯係,而是宗族賴以興(xing) 起、昌盛的天道美德;實現這個(ge) 目標的方式則是“夙夜敬止”,即日日夜夜認真謹慎地做好工作。因此,古人對祖先的虔敬懷思,實是對“陟降庭止”的直道和祖先未竟之緒的領會(hui) 和承當。

 

季羨林《人生的意義(yi) 與(yu) 價(jia) 值》:“如果人生真有意義(yi) 與(yu) 價(jia) 值的話,其意義(yi) 與(yu) 價(jia) 值在於(yu) 對人類發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後的責任感。

 

三千五百年前周成王身上即已表現出來的中國人做祖宗的孝子賢孫的觀念,是對家族發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後的責任感,進而,因為(wei) 成王深刻意識到,周族之興(xing) 是乃由先人以直道事天、治民,他對家族的責任感亦即對上天和社稷人民的責任感。

 

此種中國傳(chuan) 統的人生價(jia) 值觀與(yu) 西人特重個(ge) 人的價(jia) 值觀,至少觀察立論的視角大不相同,未必孰優(you) 孰劣。錢穆先生謂中國教育之最大問題在過分模仿西方,信哉!

 

另按,近日見季羨林有《對我影響最大的10本書(shu) 》,10本書(shu) 為(wei) 《史記》、《世說》、陶詩、李杜詩、後主詞、蘇軾詩文詞、納蘭(lan) 詞、《儒林外史》、《紅樓夢》,僅(jin) 此可論定,雖按學術成就與(yu) 方向,世人頗謂季羨林不足稱“國學大師”,然此老亦為(wei) 傳(chuan) 統文化浸濡而成的中國讀書(shu) 人而不同於(yu) 同期許多“五四下的蛋”,則可無疑。

 

責任編輯:葛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