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彭永捷作者簡介:彭永捷,男,江蘇灌南人,西元一九六九年出生於(yu) 青海格爾木,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副院長。著有《朱陸之辯》等,主編《中國儒教發展報告(2001-2010)》等。 |
自強不息:民族文化的精神力量
作者:彭永捷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二月十五日甲辰
耶穌2016年3月23日
5月12日發生在四川汶川的特大地震,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也牽動著海內(nei) 外中華兒(er) 女的心。萬(wan) 眾(zhong) 一心,眾(zhong) 誌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是什麽(me) ,把我們(men) 的心緊緊連在了一起?是什麽(me) ,使我們(men) 和災區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僅(jin) 僅(jin) 是基於(yu) 人道?不全是。海內(nei) 外的中華兒(er) 女,同屬於(yu) 一個(ge) 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ti) ,我們(men) 對於(yu) 受災同胞的同情和關(guan) 心,是一種特殊的愛。要想解釋清楚這種特殊而又自然的愛心,答案隻有從(cong) 我們(men) 的民族文化中去找尋。
自然之力何其大,一怒而至於(yu) 斯!然而,麵對“莫之為(wei) 而為(wei) ,莫之致而致”的巨大天災,我們(men) 人類並不渺小。災情雖然嚴(yan) 重,但我們(men) 擁有堅忍與(yu) 耐心。救災雖然困難,損失雖然慘重,但我們(men) 無比鎮定與(yu) 自信。我們(men) 終將克服災害!為(wei) 什麽(me) 我們(men) 如此自信?自信,源於(yu) 我們(men) 以人民為(wei) 根本的社會(hui) 製度;自信,源於(yu) 我們(men) 久經考驗值得信賴的優(you) 秀軍(jun) 隊;自信,源於(yu) 改革開放大幅提升的綜合國力;自信,也源於(yu) 我們(men) 的民族文化。悠久燦爛的民族文化,是我們(men) 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不竭源泉。
我們(men) 的文化傳(chuan) 統不同於(yu) 西方國家,我們(men) 並不標榜“自由、平等、博愛”,但我們(men) 依然尊重生命,依然充滿愛心,因為(wei) 我們(men) 有值得自豪的屬於(yu) 自己的文化價(jia) 值觀。
我們(men) 傳(chuan) 統的文化觀念倡導仁愛,“仁者,愛人”。仁是基於(yu) 血緣的親(qin) 情和愛心。由於(yu) 基於(yu) 血緣親(qin) 情,所以自然而然。我們(men) 以此作為(wei) 人之為(wei) 人的出發點,發之明之,擴之充之,將心比心。“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 “已所不欲,勿施於(yu) 人”。由此,孔夫子把仁愛推廣為(wei) “泛愛”,唐代的韓愈把仁愛表述為(wei) “博愛”,北宋的張載把仁愛表述為(wei) “兼愛”。中國人習(xi) 慣讓自家的孩子稱呼和自己沒有血緣關(guan) 係的同事或朋友為(wei) “爺爺”、 “奶奶”、 “叔叔”、 “阿姨”,把不存在血緣的人際關(guan) 係納入血緣關(guan) 係來處理。“四海之內(nei) ,皆兄弟也”,這正是以仁愛思想處理人際關(guan) 係的方式。海內(nei) 外的中華兒(er) 女,彼此之間未必有什麽(me) 血緣關(guan) 係,但我們(men) 都視彼此為(wei) 兄弟姐妹,這正是民族文化賦予我們(men) 愛心,構築了我們(men) 兄弟姐妹般不可割舍的同胞關(guan) 係。正像張載所說的那樣,“民,吾同胞;物,吾與(yu) 也”,百姓是我的同胞,萬(wan) 物是我的夥(huo) 伴。我們(men) 對於(yu) 受災同胞的情感,是發自內(nei) 心、真切自然而又特殊的愛,因為(wei) 這是對於(yu) 我們(men) 自己家人的關(guan) 愛。
民族文化,給予我們(men) 每一個(ge) 人以特定的視角,去看待和理解這場自然災害對於(yu) 我們(men) 非同尋常的影響。民族文化,是海內(nei) 外中華兒(er) 女的文化紐帶,是我們(men) 應當格外珍重的共有精神家園。
如果將中國媒體(ti) 和西方媒體(ti) 的報道傾(qing) 向加以比較,我們(men) 會(hui) 發現,西方媒體(ti) 對中國的報道、指責和幹涉,多是帶著價(jia) 值判斷,中國媒體(ti) 所輸出的,一般都是事實判斷。實際上,我們(men) 中國人有自己的文化傳(chuan) 統和現實觀念,有自己獨立的價(jia) 值觀。
從(cong) 南方數省突降暴雪,到四川汶川發生特大地震,半年之中天災頻仍,果真應了那句“多難興(xing) 邦”的古訓。外國人也許看不懂,為(wei) 什麽(me) 越是出現困難和挫折,中國人越是格外團結。觀察這個(ge) 人類曆史上唯一未中斷其文明曆史的文明古國時,不應忘記,在中國,國家的形成就與(yu) 治理滔天的水患相關(guan)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被公認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準確寫(xie) 照。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積貧積弱的時候,更為(wei) 彰顯自強的一麵;強大興(xing) 盛的時候,就更加彰顯厚德包容的、協和萬(wan) 邦的一麵。
“自強不息”是中華民族奮鬥不止,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依靠這種精神,中華民族長期領先於(yu) 世界;依靠這種精神,中華民族走出長達一個(ge) 世紀的穀底;依靠這種精神,中華民族還必將實現再次騰飛,為(wei) 世界作出更大貢獻。民族文化塑造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給予了我們(men) 強大的精神動力。
先賢告誡世人:“天降大任於(yu) 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ti) 膚,空乏其身,行拂亂(luan) 其所為(wei) ,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經曆種種磨難,無非是對一個(ge) 國家、一方人民的考驗。“艱難困苦,玉汝於(yu) 成。”磨難不是我們(men) 選擇的,但既然發生了,我們(men) 就得坦然麵對,不妨把磨難視作對我們(men) 民族和個(ge) 人的考驗。讓我們(men) 盡一切努力,和災區的同胞共同麵對災難,戰勝磨難,相信我們(men) 的明天會(hui) 更好。
責任編輯:葛燦
【下一篇】【傅路江】隨便一句話——中醫漫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