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百淞】善世化俗論家風——央視科教頻道紀錄片《家風》觀後感

欄目:快評熱議
發布時間:2016-03-23 08:43:41
標簽:
劉百淞

作者簡介:劉偉(wei) ,字百淞,西元一九八二年生,河南靈寶人,蘇州大學中國哲學博士。從(cong) 事儒家思想研究,習(xi) 行儒學優(you) 秀傳(chuan) 統,著有《儒學傳(chuan) 統與(yu) 文化綜合創新》《天下歸仁:方以智易學思想研究》等。

 

 

善世化俗論家風——央視科教頻道紀錄片《家風》觀後感

作者:劉百淞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原載於(yu) 中國藝術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二月十三日壬寅

           耶穌2016年3月21日


 

 

 

紀錄片《家風》劇照

 

最近,紀錄片《家風》上下集在央視播出之後,引發了人們(men) 廣泛關(guan) 注。這部紀錄片夾敘夾議,巧妙地將名物典故、風土人情和現代教育融為(wei) 一體(ti) ,為(wei) 傳(chuan) 承中華民族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踐行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塑造新時代的公民意識提供了豐(feng) 富的素材和有益的借鑒。觀眾(zhong) 若悉心品味《家風》的文化內(nei) 涵,逐步感受從(cong) “孕育”到“傳(chuan) 承”的生命氣息,反求諸己,躬身踐行,自可提升人生境界。

 

儒家講求修身之道,是活潑潑的富有生活色彩的“百姓日用之道”,而不是虛無縹緲、莫可名狀的談玄說妙。《家風》上集以“孕育”作為(wei) 題目,向觀眾(zhong) 講述《曾國藩家書(shu) 》中的平實道理,采用類似山水畫中的“平遠”透視法,突出儒家聖賢終身堅持不懈的“自得”工夫。士人君子修身力行,務求平實,切忌好高騖遠。無論富足安康,還是顛沛流離,士人君子都要尊道而行。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離婁下》)誠如片中陳述的那樣,曾國藩教育子侄家人,從(cong) 不誘以功名利祿,而是告誡大家掌握生存技能,磨礪意誌,學以明理,報效國家。傳(chuan) 統社會(hui) 孕育出“天人合一”的思想。曾國藩在耕讀傳(chuan) 家的文化氛圍裏洞察到“萬(wan) 物並育而不害”的勃勃生機,在鄉(xiang) 野村夫的生產(chan) 活動中體(ti) 會(hui) 到“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的深刻涵義(yi) 。從(cong) 孔子“多能鄙事”到漢儒躬耕自養(yang) ,從(cong) 吳與(yu) 弼“手自簸穀”到顏元“甘艱苦勞動”,再到曾國藩寫(xie) 信敦促家人種蔬養(yang) 魚養(yang) 豬,儒家文化一直在“平實”的道路上不斷前進。

 

誠信經營,鑄就高尚情操。宋明以來,“尊德性”與(yu) 百姓日用緊密結合,產(chan) 生了能夠滿足當時社會(hui) 需求的民間儒學。民間儒者一方麵能夠信守儒學的真精神和真價(jia) 值,另一方麵能夠密切關(guan) 注普通民眾(zhong) 的生存狀況,不失時機地闡發儒家的道義(yi) 進而滿足普通民眾(zhong) 的精神需求。民間儒學構成了增進民族心理認同和公共生活規則的基礎。由此產(chan) 生了一大批身份普通、德行卓越的平民儒者。良知當下呈現,自利利他,每一個(ge) 普通人都可以成為(wei) 聖人。時至今日,許多普通人依然記得“君子以成德為(wei) 行”、“聖人可學可至”、“人無信不立”等古訓,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成就聖賢品格。《家風》下集中講述了重慶市江津區中山古鎮“方家藥鋪九齡堂”的職業(ye) 操守,扶危濟困,施藥救人,誠信經營,惠及鄰裏。方聯海是方家藥鋪第十二代傳(chuan) 人,身上擔荷著懸壺濟世、童叟無欺的家業(ye) 。縱覽古今,無論是大宅門的“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還是川黔交界的禁售發水米的碑文,無不展示誠信經營的恒久魅力。

 

忠孝傳(chuan) 家久。《家風》下集以“傳(chuan) 承”作為(wei) 題目,通過采訪社會(hui) 賢達、收集名人軼事、探求社會(hui) 治理的古老智慧,引導人們(men) 傳(chuan) 承中華民族優(you) 良道德傳(chuan) 統。片中的亮點之一就是京劇譚門第七代人物譚正岩的講述,他提到祖上以“百行孝為(wei) 先”作為(wei) 訓誡後人的格言警句,培養(yang) 兒(er) 孫的規矩意識,從(cong) 生活細節入手,做一個(ge) 有“家德”的人。長輩撫養(yang) 晚輩,晚輩回報長輩。人倫(lun) 情懷縈繞其間,無法割舍。孝道,不僅(jin) 要求奉養(yang) 長輩,而且強調尊敬長輩。從(cong) 個(ge) 體(ti) 的心靈感受而言,孝道要求道德主體(ti) 的反省與(yu) 自覺,為(wei) 孝行提供真切的心理支撐,而不能將孝行流於(yu) 形式,即所謂“忠者,其孝之本與(yu) !”(《大戴禮記·曾子本孝》)古人將這裏的“忠”解釋為(wei) “敬”。敬是孝的根本。真正的孝應當是孝敬。片中,譚孝曾帶領譚正岩等人去看望譚元壽,接受家族傳(chuan) 統的熏陶——“孝和義(yi) ,於(yu) 家表現為(wei) 相親(qin) 相愛,尊老愛幼,於(yu) 國那就是報效祖國,國比天大”。兩(liang) 千多年來,士人君子“移孝為(wei) 忠”,使得家庭家族這個(ge) “小家”與(yu) 國家興(xing) 亡這個(ge) “大家”休戚與(yu) 共,息息相關(guan) ,開明的統治者“求忠臣於(yu) 孝子之門”,將家庭倫(lun) 理延伸到國家治理技藝,早已成為(wei) 中國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和社會(hui) 共識。今天,在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的指引下,我們(men) 應當繼承其中符合時代主旋律的有益成分,引領社會(hui) 思潮、凝聚社會(hui) 共識,促進文化綜合創新。

 

廉潔奉公,警示後人。古人遵行孝道,旨在維係家庭倫(lun) 理。在家國同構的格局中,“熟人社會(hui) ”勢必要求廣大成員廉潔奉公,更好地維護家族和國家的利益。毋庸諱言,古人遵循“學而優(you) 則仕”的教誨,認為(wei) 躋身仕途可以光耀門楣。然而古人更看到貪汙腐化的巨大危害,主張“臨(lin) 財毋苟得”,反對唯利是圖;主張“以義(yi) 製利”,反對見利忘義(yi) ;“以財發身”,反對為(wei) 富不仁,賄賂營私。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士人君子信奉“富潤屋,德潤身”的準則,當麵對個(ge) 體(ti) 之利與(yu) 個(ge) 體(ti) 之義(yi) 發生衝(chong) 突時,理應成全後者。正如孔子所言:“不義(yi) 而富且貴,於(yu) 我如浮雲(yun) 。”(《論語·述而》)清末名臣曾國藩為(wei) 教育後代,將其在雙峰荷葉堂所建的住宅命名為(wei) “八本堂”,教導子女“居官以不要錢為(wei) 本”。

 

傳(chuan) 承家風,挺立道德主體(ti) ,求名當求萬(wan) 世名,計利當計天下利。片中列舉(ju) 了吳越王錢鏐的後人如何在《錢氏家訓》的感召下取得令人矚目的輝煌成就,僅(jin) 在宋朝就出現了三百五十名進士,近代以來在五十多個(ge) 國家有將近兩(liang) 百位院士。家訓猶如祖宅珍寶,亙(gen) 古彌珍。在傳(chuan) 統社會(hui) 中,家風是指一個(ge) 家庭或家族傳(chuan) 承延續的美好風尚。它潛移默化,深入人心,早已成為(wei) 中華民族強大的精神基因。在探尋中國曆史和社會(hui) 治理的演進軌跡時,我們(men) 不難發現,家風的孕育和傳(chuan) 承,不僅(jin) 可以為(wei) 個(ge) 人的健康成長提供切實保障,更能促成一個(ge) 家庭、家族甚至地區的持續繁榮。家風不同於(yu) 宗教誡命和國家法律。它不必借助強力手段,就能達到善世化俗的效果。

 

今天,我們(men) 更應正視理解“國有國法,家有家規”的時代價(jia) 值,為(wei) 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製度保證。“家風”是“人文化成”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人雲(yun) :“上所化曰風,下所習(xi) 為(wei) 俗”。“風俗”不是強製灌輸,而是引領時尚,開啟風氣。曾國藩有言:“風俗之於(yu) 人之心,始乎微,而終乎不可禦者也。”這也正是《家風》這部紀錄片引發強烈反響的根源所在。

 

 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