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杜維明作者簡介:杜維明,男,祖藉廣東(dong) 南海,西元一九四〇年生於(yu) 雲(yun) 南省昆明市。先後求學東(dong) 海大學、哈佛大學,受教於(yu) 牟宗三、徐複觀、帕森斯等中外著名學者,一九六六年哈佛博士畢業(ye) 後,先後執教於(yu) 普林斯頓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一九八一年回哈佛大學任教,後擔任東(dong) 亞(ya) 係主任,一九九六年擔任哈佛燕京學社社長,二〇〇八年受北京大學邀請,創立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 |
沒有理由預設儒家在原則上是反民主的
作者:杜維明
來源:澎湃新聞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二月初十日己亥
耶穌2016年3月1 8日
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杜維明。
儒學與(yu) 人權、民主的議題越來越受到人們(men) 的關(guan) 注,成為(wei) 國際學術界的熱點問題。盡管我並不讚同白魯恂(Lucian Pye)的如下觀點——伊斯蘭(lan) 教的民主尚屬可能,而“儒家民主”完全是不可能的,但我很重視他的詮釋立場。作為(wei) 傑出的政治學家,他對我們(men) 理解亞(ya) 洲特別是中國的政治文化做出了重大貢獻,他深思熟慮的觀點必須被提及。他通過對中國人精神—文化的社會(hui) 化與(yu) 政治行為(wei) 之間關(guan) 係的分析,認為(wei) 獨裁心態——他視之為(wei) 儒家學說的典型特征——在中國人的“心靈習(xi) 性”中根深蒂固,以至於(yu) 即使有建立親(qin) 近民主製度的良好意圖,也會(hui) 不可避免地失敗。然而,塞繆爾·亨廷頓(Samuel Huntington)相信,有利的外部條件能使情況有所改觀,而且沒有理由認為(wei) 文化不會(hui) 改變。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海內(nei) 外似乎出現了一批聲音漸強的學者,在明顯沒有政府資助或鼓勵的情況下,出版了許多論著,探討西方特別是美國的民主製度和實踐與(yu) 中國的治理方式並不相適宜。他們(men) 傾(qing) 向認為(wei) 一種不同類型的民主甚至是非民主可能更適合中國國情。羅思文(Henry Rosemont)、安樂(le) 哲(Roger Ames),特別是丹尼爾·貝爾(Daniel Bell)等學者做了很多工作,探詢“人權”對社會(hui) 幸福的有效性,以及就這點而言美國的情況。當然,質疑的目標並非人權本身,而是將個(ge) 人主義(yi) 作為(wei) 人權的前提條件的自由主義(yi) 觀點。一個(ge) 顯著的例子,是丹尼爾·貝爾支持“非自由民主”的觀點。
我個(ge) 人的立場則有本質不同。我自認為(wei) 儒學複興(xing) 運動中第一代和第二代思想家和實踐者之儒家精神的傳(chuan) 遞者。張君勱的儒家憲政主義(yi) 和徐複觀的儒家自由主義(yi) 並非對西方模式的被動接受。誠然,這兩(liang) 種觀點是根據西方啟蒙運動最優(you) 秀的遺產(chan) ——自由、理性、法治、人權和個(ge) 人的尊嚴(yan) ——而進行的創造性轉化。他們(men) 提倡一種新的儒家政治,反對獨裁主義(yi) 、因循守舊等。他們(men) 從(cong) 未懷疑,在西方的影響下和根據啟蒙精神,現代儒家人格應當是思想自由、理性、遵守法律、尊重和改善人權,和有力地捍衛個(ge) 人的尊嚴(yan) 。但同時也意識到,儒家成為(wei) 君子或“成聖成賢”的“為(wei) 己之學”、“身心之學”、“天道性命之學”,與(yu) 作為(wei) 現代人類繁榮基礎的價(jia) 值觀可能存在緊張與(yu) 衝(chong) 突。
換言之,沒有理由預設儒家民主在原則上是非民主或反民主的。此外,我們(men) 可以質疑基於(yu) 個(ge) 人自由思想的普遍性,但我們(men) 必須承認,對分配正義(yi) 、機會(hui) 平等以及言論、出版、集會(hui) 、宗教自由的關(guan) 注,本著時代的精神,即使不是抽象的普遍性倫(lun) 理,也是世界性的倫(lun) 理。誠然,正是在儒家批評精神的偉(wei) 大傳(chuan) 統下,徐複觀將他自己定義(yi) 為(wei) 一個(ge) 儒家自由主義(yi) 者。
總而言之,新儒家學者公共批判的自覺意識已完全是民主的。儒家民主並非臆想,而是一種美好的願景;中國向功能上等同於(yu) 一種新形式的自由民主的改革,不僅(jin) 確實可能,而且在道德上也勢在必行。
二十年前,我與(yu) 哥倫(lun) 比亞(ya) 大學狄百瑞教授共同推動北美地區儒學與(yu) 人權的研究,其成果最後匯集在《儒教與(yu) 人權》(Confucianism And Human Rights,哥倫(lun) 比亞(ya) 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一書(shu) 中。近些年來,梁濤教授在推出思孟學派高水平研究成果的同時,也積極致力於(yu) 儒學與(yu) 人權的研究,我與(yu) 他在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曾先後舉(ju) 行過兩(liang) 次“儒學與(yu) 人權”研討會(hui) ,集中國內(nei) 一批搞中國哲學和政治哲學的學者,對此問題作出深入探討。《中華讀書(shu) 報》2010年9月30日曾以“學界熱議儒學發展新路向,用人權激活傳(chuan) 統儒學”為(wei) 題做了報道,引起學界的關(guan) 注。現梁濤教授將其在哈佛燕京學社訪問時搜集到的西方學者的相關(guan) 成果翻譯編輯成書(shu) ,將以《美德與(yu) 權利——跨文化視域下的儒學與(yu) 人權》為(wei) 名由中國社會(hui) 科學出版社出版。這些成果均在海外產(chan) 生過一定的影響,相信對大陸學者也會(hui) 有一定借鑒、參考作用。我願意對梁濤教授將要出版的新書(shu) 做出鄭重推薦。
(本文為(wei) 《美德與(yu) 權利——跨文化視域下的儒學與(yu) 人權》一書(shu) 序言,中國社會(hui) 科學出版社2016年2月出版,梁濤主編。澎湃新聞獲出版社授權刊發此文,現標題為(wei) 編者所擬。)
責任編輯:姚遠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