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飛龍】大國發展的法政思想溯源

欄目:快評熱議
發布時間:2016-03-17 16:50:07
標簽:
田飛龍

作者簡介:田飛龍,男,西元一九八三年生,江蘇漣水人,北京大學法學博士。現任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副院長、副教授、全國港澳研究會(hui) 理事。著有《中國憲製轉型的政治憲法原理》《現代中國的法治之路》(合著)《香港政改觀察》《抗命歧途:香港修例與(yu) 兩(liang) 製激變》,譯有《聯邦製導論》《人的權利》《理性時代》(合譯)《分裂的法院》《憲法為(wei) 何重要》《盧梭立憲學文選》(編譯)等法政作品。


 

 

大國發展的法政思想溯源

作者:田飛龍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原載《南方周末》2016年3月17日,略有刪節。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二月初九日戊戌

           耶穌2016年3月17日

 

 

2007年前後,大型曆史紀錄片《大國崛起》播放,展現中國在21世紀的國家發展意誌與(yu) 躋身世界強國之林的規範訴求,但其聚焦點多集中於(yu) 經濟和曆史,在法政麵向展開不足。於(yu) 此同期,擔綱《大國》(後為(wei) 《大觀》)主編的高全喜教授策劃了一套大型的“現代立國法政文獻編譯叢(cong) 書(shu) ”,惶惶六卷本,涵括英、美、法、德、日、俄這般主流國家,數百萬(wan) 言,立足從(cong) 法政思想與(yu) 製度的“瓶頸—突破”期尋求現代立國的原理、機製與(yu) 實踐啟示,以法政之維進一步托舉(ju) 、回應、支撐和校正中國國家發展中的“大國崛起”焦慮。這是一種關(guan) 於(yu) “大國崛起”的法政思想溯源,高全喜教授自稱為(wei) “政治憲法學的積薪之業(ye) ”。如今,六卷既出,十年功成,而中國國家發展則進入了民族國家與(yu) 新帝國並軌崛起、威權化與(yu) 法治化交替演進、治理現代化嚴(yan) 密張羅的全新階段,可謂切時。

 

六卷集整體(ti) 上代表了一種西方主流的現代立憲主義(yi) 建國路線,其中英美係統更是以其實質性的憲製成就脫穎而出。觀諸現代立國路線,常有英美與(yu) 法德之爭(zheng) ,而至少在二戰前,日俄趨近於(yu) 法德。這是西方文明內(nei) 部的政治思想與(yu) 法律傳(chuan) 統之別,是英吉利海峽的文明內(nei) 部斷層線。英美秉承經驗主義(yi) 哲學與(yu) 政治傳(chuan) 統,以普通法、代議製、自由人權為(wei) 基礎夯實現代國家根本,並以英帝國和美帝國的新舊殖民形式交替擴展英美係政治文明,不僅(jin) 對非西方世界的生活方式與(yu) 建國路線構成嚴(yan) 重威脅,甚至亦在西方內(nei) 部對歐陸建國路線造成壓力。以二戰後秩序重建為(wei) 曆史觀測點,德國與(yu) 日本無不受到美國占領軍(jun) 及美國憲法模式的刺激與(yu) 塑造。甚至俄國在蘇聯解體(ti) 之際亦受美國甚大影響。當然,美國建國路線的主要淵源還在英國。英美係憲製蔚然而成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的普適性政治模範與(yu) 話語體(ti) 係,其內(nei) 核為(wei) “自由”,丹尼爾·漢南在《自由的基因》一書(shu) 中宣揚或杜撰的“盎格魯圈文明”並非空穴來風。

 

當然,英美係憲製文明並非一蹴而就,其間千辛萬(wan) 苦亦必須予以明辨。以英國為(wei) 例,《自由大憲章》並未一舉(ju) 成就英國憲製,而毋寧是開場鑼鼓。在英國革命風起雲(yun) 湧的17世紀,英國可謂內(nei) 憂外患:內(nei) 者,王權派與(yu) 共和派在政治理念與(yu) 利益上的裂變已無法在既往憲製範疇內(nei) 撫平而演變成內(nei) 戰和複辟的長期動蕩;外者,英帝國之英格蘭(lan) 本土與(yu) 不同殖民領地的憲製衝(chong) 突日益激化,普通法不足以兜住此種張力,以愛爾蘭(lan) 為(wei) 例,叛亂(luan) 與(yu) 論戰此起彼伏。進一步,在議會(hui) 派革命的主線下,尚有內(nei) 部的克倫(lun) 威爾專(zhuan) 政作為(wei) 激進共和主義(yi) 的政治實驗,將18世紀末的雅各賓專(zhuan) 政的激進之舞提前在英格蘭(lan) 編排。英國卷之編選部分揭示了這一“光榮革命”歲月裏的憲製思想與(yu) 製度奧妙,尤其是數宗柯克判決(jue) 更是盡呈英國普通法風采。但是,可能囿於(yu) 編選者眼光與(yu) 閱曆,若幹重要的憲製文獻呈缺失狀態,比如克倫(lun) 威爾專(zhuan) 政時期的憲製文獻(《政府規約》等)、愛爾蘭(lan) 反抗英格蘭(lan) 主權的憲法文獻(比如莫利紐克斯的《論愛爾蘭(lan) 受製於(yu) 英國議會(hui) 立法權的範圍》)、英國議會(hui) 處理愛爾蘭(lan) 與(yu) 北美問題時頒布的《宣言法案》,等等。美國卷部分,則對1770年代初約翰·亞(ya) 當斯以“諾凡格魯斯”之名與(yu) 親(qin) 英派“馬薩諸塞人”的精彩論戰篇章未予關(guan) 注,而根據美國憲法大家麥基文教授在《美國革命的憲法觀》中的考察,亞(ya) 當斯的論戰篇章是美國獨立革命期間最具原創力的憲法思想文獻,前接愛爾蘭(lan) 憲法學家群體(ti) 的自治思想,後啟加拿大等殖民領地的抗爭(zheng) 帷幕。不過,瑕不掩瑜,這套文獻集之編選本就難度極大,卷帙浩繁,其嚴(yan) 格考驗編選者的學術眼光和外語能力,其艱辛困頓,必可理解。

 

比之英美雖驚歎駭浪卻一路凱歌而攀援至現代立國成熟巔峰,法德日俄可謂一波三折而命數詭異。法國革命以《人權宣言》自我標榜,如日中天,建立了對歐洲乃至於(yu) 整個(ge) 世界的價(jia) 值高地姿態,雖有對美國《獨立宣言》的借鑒,但終究歸屬歐陸激進啟蒙脈絡,自信滿滿,陳義(yi) 極高,而喪(sang) 失保守與(yu) 節製美德,陷入“不斷革命”的立國怪圈,如此顛沛流離,曆經19—20世紀的無數革命—複辟變革,共和與(yu) 帝製交替上場,而國力競爭(zheng) 漸然滯後,乃至於(yu) 二戰初戰而敗降,為(wei) 列國笑。1958之第五共和立憲才最終站穩腳跟。不過,法國雖“不斷革命”,但終究未嚴(yan) 格脫離啟蒙現代性的價(jia) 值正軌,隻是美德結構與(yu) 實踐理性有所欠缺,做得不好。德日則走上更大的歧路,經曆了法西斯浩劫,顯示其啟蒙現代性的根基未牢而國家主義(yi) 的擴張意誌已盛,曆史時間錯位,政治精英與(yu) 大眾(zhong) 悲情躁動,終於(yu) 殃及世界人類而引發災難性的一戰和二戰。德國卷聚焦魏瑪時期憲製文獻,適度再現了那個(ge) “國家不幸法家幸”的曆史乖戾時期,凱爾森、施米特、斯門德、黑勒等國家法大師風雲(yun) 際會(hui) ,遊刃於(yu) 學術和政治之間,榮辱沉浮,冷暖自知,為(wei) 後人留下豐(feng) 富的法政思想遺產(chan) 。有心者可延伸閱讀施托萊斯教授《德國公法史》(第三卷,1914—1945)台版中譯本,其間百轉千回,如同眾(zhong) 家演義(yi) ,精彩絕倫(lun) 。當然,德國以1949波恩基本法開啟憲製新時代,典範實踐凱爾森的憲法法院模式,將康德倫(lun) 理學的“人的尊嚴(yan) ”高捧入雲(yun) ,以嚴(yan) 格的基本權利司法教義(yi) 體(ti) 係有效治療了“魏瑪共和病”和“希特勒暴政”,不過難民危機對德國乃至歐陸的“右翼化”的刺激和誘導正構成對德國憲製的嚴(yan) 正威脅,可否安度尚需觀察。

 

比之法德,日俄之現代立國更形波折。俄國在精神上高亢絕倫(lun) ,但政治上卻大起大落,其所接引的歐洲馬克思主義(yi) 雖有結構性改寫(xie) 世界史進程及塑造二十世紀國際體(ti) 係格局之恢宏作為(wei) ,卻終究難以持久而土崩瓦解,而戈爾巴喬(qiao) 夫與(yu) 葉利欽之“親(qin) 和西方”與(yu) “主動放棄政治存在”之舉(ju) 並未導致雙方“一笑泯恩仇”,俄羅斯依然是西方的“棄兒(er) ”,在普京治下形格勢禁,選舉(ju) 威權主義(yi) 與(yu) 大國沙文主義(yi) 幽靈再降,民主憲製前途難卜。六卷集中的俄國卷聚焦十月革命前的俄國立國路線爭(zheng) 議,講述1917年之前的俄國國家建構故事,其啟示不僅(jin) 是對當代俄國的,更是對其他大型轉型國家的。

 

日本似乎是六卷集中唯一的東(dong) 方國家,其以東(dong) 方文化體(ti) 格而在西方殖民擴張之際銳意革新變法,竟然一敗大清,二敗沙俄,明治維新不過三十餘(yu) 年即躋身世界列強,可謂某種東(dong) 方現代化奇跡,引無數中國人側(ce) 目效仿,知恥後勇。然東(dong) 方專(zhuan) 製國家遽然“脫亞(ya) 入歐”,其多重張力不可能短期緩解,其立憲主義(yi) 與(yu) 天皇製、國家主義(yi) 的政治纏鬥必然緊鑼密鼓,難得消停。日本卷由北京大學的張允起副教授主編,其以東(dong) 京大學法學博士之學識與(yu) 責任感精彩呈現了明治前期(1868—1890)的憲政史料。明治維新之現代立國以《五條誓文》始,開國家公議與(yu) 效仿西方變法改製之先河,其《政體(ti) 書(shu) 》、《廢藩置縣詔書(shu) 》和《太政官職製》聚焦國體(ti) 與(yu) 政體(ti) 而以“政治憲法”的思維與(yu) 眼光重造國家結構,煥發公議精神,開辟政治新局。政治新而舉(ju) 國煥然一新,精英效命,大眾(zhong) 效力。當然,明治初期仍然屬於(yu) “貴族開明專(zhuan) 製”,共和乃至於(yu) 民主因素並不彰顯,但西洋立憲思想已然引介,民主化潮流如同洪水泛濫,“湮堵”不如“疏浚”,於(yu) 是出現1874年前後的民選議院之爭(zheng) 和1882年前後的主權與(yu) 人權之爭(zheng) ,為(wei) 1889年明治憲法的總成做思想與(yu) 社會(hui) 動員。明治立憲,以富強共識、西方模範、精英開明和大眾(zhong) 奮進為(wei) 總體(ti) 精神特征,而一步步聚斂內(nei) 力而漸形於(yu) 外,最終予專(zhuan) 製困頓中的中俄以重創,不期然帶動了後者的國內(nei) 立憲改製進程。當然,日本立憲內(nei) 部之軍(jun) 國專(zhuan) 製因素與(yu) 自由民權因素的鬥爭(zheng) 是長期複雜的,日本最終走上反憲政的法西斯道路本就是明治立憲的內(nei) 在先天不足所致,其於(yu) 1946和平憲法始克服既往痼疾,匯入世界憲政主流家族。當然,近來日本尋求以安保新法突破和平憲法,是某種曆史回潮,其在國內(nei) 新憲製框架與(yu) 公民社會(hui) 心智下當頗多受限,不可能如二戰前之汪洋恣肆。當然,美國的秩序約束和中國的地緣抗衡也是重要的外部牽製力。

 

總體(ti) 而言,六卷集的出版與(yu) 備受矚目是中國國家發展進程的一個(ge) 重要思想事件,是“大國崛起”的一種法政思想溯源。致力於(yu) 此種學術事業(ye) ,顯示了高全喜教授作為(wei) 成熟自由派的國家關(guan) 懷,這一點殊為(wei) 難得,因為(wei) 一般自由派常常過度忽視國家利益與(yu) 國家發展,在道德上掏空國家,在政治上捆縛國家,這固然可以有效約束權力和保障權利,實現普適標配的立憲理想,但卻肆意截斷了公民與(yu) 國家的有機聯係以及大國國家理想與(yu) 國家利益的正當性,也不符合西方大國發展的曆史真實。立足自由但不自閉,麵向國家而不諂媚於(yu) 國家,在個(ge) 體(ti) 與(yu) 國家間兩(liang) 相規訓,兩(liang) 相粘合,以自由看待發展,以發展促成自由,才是更妥切立國之道。於(yu) 此,我們(men) 看到,六卷集相對側(ce) 重於(yu) 內(nei) 政意義(yi) 上的立憲性民族國家打造,而較少觸及黨(dang) 國、帝國、天下體(ti) 係這三重政治維度與(yu) 意象,使得六卷集與(yu) 中國國家複合發展的當代相關(guan) 性有所削弱。當然,內(nei) 政建構乃現代立國基礎性作業(ye) ,其他皆為(wei) 擴展性作業(ye) ,六卷集開其首要,提示主次,做法政文獻編譯的典範與(yu) 示範,究有其功。

 

責任編輯:葛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