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金綱作者簡介:金綱,原名李作乾,男,西曆1952年出生於(yu) 天津市。著有《論語鼓吹》(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大宋帝國三百年》(江蘇文藝出版社,2014年)等。 |
論“和而不同”
作者:金綱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節選自《論語鼓吹》(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
【作者按:其中,關(guan) 於(yu) 雅斯貝爾斯的一段議論,最早刊載於(yu) 《北方文學》,大約80年代末某一期。關(guan) 於(yu) 《古蘭(lan) 經》一段引文下的討論,可能是國內(nei) 學者最早講述伊斯蘭(lan) 多元價(jia) 值觀的文字。】
【原文】13•23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就中庸哲學思想言,“和而不同”就是中道。以為(wei) “異端”必不可存,倡你死我活,是左道;以為(wei) “異端”勝我多多,倡舉(ju) 國而降,是右道。就文明大勢而言,遜於(yu) 我者,我不輕鄙;優(you) 於(yu) 我者,我不豔羨;本位在我,凡通於(yu) 論者,論之;不通於(yu) 論者,存之;治道同者,共謀之,治道不同者,各謀之。如此而已。
相信這就是先儒真麵目。
《中庸》有言:
“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辟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萬(wan) 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wei) 大也!”
孔子繼承堯舜思想,以文王、武王為(wei) 典範,向上遵循天時,向下符合地理。就像天地那樣無不承載,無不覆蓋。又好像四季的交錯運行,如日用的交替光明。萬(wan) 物並行生長而互不妨害,諸道並行而互不衝(chong) 突。小的德行如河水一樣流淌不息,大的德行使萬(wan) 物敦厚淳化。這就是天地所以偉(wei) 大的地方!《中庸》本章所言,為(wei) 儒學重要文明。這裏以天地之偉(wei) 大來比況孔子之偉(wei) 大,盛讚孔子之德行,或許有溢美之辭,但論孔子儒學主旨為(wei) “中庸之道”,確實是允當的。《中庸》所論“萬(wan) 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就是“和而不同”。這是人類最為(wei) 動人的思想之一。它與(yu) 基督教神學的寬容精神,與(yu) 古典自由主義(yi) 思想,與(yu) 現代民主觀念,現代理性交往情境,均有價(jia) 值上的關(guan) 聯。或者可以說,它們(men) 是人類思想同一性的邏輯表征。說儒學具有包前孕後的功能,主要就是基於(yu) 儒學“和而不同”的表述完成判斷的。
世界很大。知識和理性的有限性決(jue) 定了人的有限性。孔子如果認為(wei) 自己的學說是天下唯一的真理,就不會(hui) 說出“和而不同”的話語。孔子知道自己的學說是天下多維思想的一維。
人類的生命流程,迄今為(wei) 止,並不能令人類自己滿意。於(yu) 是古今中外各路先知、聖哲、思想家們(men) 就以天降大任於(yu) 斯人的弘毅胸襟,擔負起了指導人類生命流程的使命。假如把他們(men) 的主張開列成一張清單,就會(hui) 發現,他們(men) 所給出的一副副濟世良方都是“不同”的。譬如,釋迦牟尼寄托於(yu) 勘透人生無常的智慧解脫或曰涅盤;穆罕默德寄托於(yu) 一神信仰的真主拯救;墨子寄托於(yu) 人間的“兼愛”;莊子寄托於(yu) “逍遙遊”;六祖慧能寄托於(yu)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悟法門;亞(ya) 裏斯多德寄托於(yu) 理性的弘揚;笛卡爾寄托於(yu) “自由意誌”;斯賓諾莎寄托於(yu) 對必然性的認知;尼采寄托於(yu) 有訓練的自足的新人種;弗洛伊德寄托於(yu) 對潛意識心理奧秘的真實認識;馬克思寄托於(yu) 社會(hui) 的革故鼎新……孔子知道所有的先知、聖哲、思想家,都是有限的。更知道“孔子儒學”不過是與(yu) 他們(men) “並行而不悖”的思想學說之一。各路先知、聖哲、思想家的種種寄托匯合成人類的精神潛流,與(yu) 生命流程一道,浩浩蕩蕩趨奔著人類的命運。現代思想者矚目於(yu) 匯注這精神潛流的生命本體(ti) ,且將目光蔓延於(yu) 生成了這精神與(yu) 生命的浩渺時空時,會(hui) 有一種立於(yu) 崖巔俯臨(lin) 萬(wan) 仞的暈眩。此時,思想者就有望進入形上境界反觀人類自身。那是一種被靜悄悄的東(dong) 西包圍了的感覺。那東(dong) 西無以名狀,似乎不可能以人間地上的完整實在呈現出來。它或者就是天國星空的自在?“自在”涵容了生命,亦且涵容了精神。有如波狀運動之於(yu) 它賴以傳(chuan) 播的介質,它不可能逃逸於(yu) 介質之外,但介質卻是永恒靜寂的。精神的東(dong) 西被外在於(yu) 精神的東(dong) 西荒涼而又沉寂地規定著,存在主義(yi) 哲學將這種現象抽象為(wei) “超越”。
“雅斯貝爾斯說,隻有當存在者把自己完全獻給他所認定的唯一真理,為(wei) 了這唯一真理,他在必要時可以獻出他的生命,他才是存在的。但同時這存在者也知道,其他的存在者獻身於(yu) 和他不同的其他真理,他們(men) 也把這些真理看作是唯一的,而正因為(wei) 憑借他們(men) 的獻身,他們(men) 也是存在的。因此,雅斯貝爾斯推斷出,在每個(ge) 人和他的真理之上應當有某種原因把不同的個(ge) 人和他們(men) 各自的真理、以及他們(men) 的設計和差別都完全調和起來。這種東(dong) 西就是超越。”(讓•華爾《存在哲學》)
張君勱也說:
“我們(men) 可以確切地假定:在這個(ge) 世界裏,不隻是一個(ge) 真理,而是有許多真理。為(wei) 了生命的存在,我們(men) 認為(wei) 具有知識並不是使人類幸福的唯一途徑,而是知識必須合乎道德的標準。”(《中國現代化與(yu) 儒家思想複興(xing) 》,台灣《再生》,1973年2月,第十九期)
“知識必須合乎道德的標準”,就是張君勱式的表述,他應該認定這是“唯一的真理”,但同時也認識到還有更多人也在認定另外的“唯一的真理”。這就是大儒麵目。
唐君毅也說:
“人總應當尊重他人之所信。無論人信什麽(me) ,他隻要是真誠的信,我們(men) 便當尊重他之所信,並且肯定他的信仰,在人之自由信仰中有他的地位。他的宗教、他的聖人,與(yu) 他的《聖經》,都是當存在的宗教之一,可能的聖人、可能的《聖經》之一。”(《中華人文與(yu) 當今世界補編》706頁,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1月)
世上的真知都明白這個(ge) 道理。譬如《古蘭(lan) 經•第二十九章•蜘蛛(安凱逋特)》就說:
“除依最優(you) 的方式外,你們(men) 不要與(yu) 信奉天經的人辯論,除非他們(men) 中不義(yi) 的人。你們(men) 應當說:‘我們(men) 確信降示我們(men) 的經典,和降示你們(men) 的經典;我們(men) 所崇拜的和你們(men) 所崇拜的是同一個(ge) 神明,我們(men) 是歸順他的。’”(中國社會(hui) 科學出版社1981年馬堅譯本,307頁)
這可能是《古蘭(lan) 經》最重要的言說之一。它與(yu) 人類最可珍貴的寬容精神直接相通。這或許可以成為(wei) 伊斯蘭(lan) 與(yu) 國際社會(hui) 交匯融合的最重要的經典依據。許多閱讀《古蘭(lan) 經》的朋友對真主的這一言說,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
亞(ya) 斯貝爾斯的“超越”感,是一個(ge) 重要思想。它澄清了許多堅信自我道義(yi) 的學說為(wei) 什麽(me) 能夠容納寬容其它學說的原因。自由主義(yi) 學說,它的學者,堅信自由主義(yi) 的正當性,但並不排斥其他學說,如保守主義(yi) 、社群主義(yi) 等等。對於(yu) 極權主義(yi) 學說,自由主義(yi) 也並一定主張武器批判,而是訴諸於(yu) 批判的武器。真知的“超越”感,是一種恢宏大氣而又樸素簡單的感覺抽象。一般來說,越是有這種“超越”感,越是容易感覺到人的理性有限性;越是感覺到人的理性有限性,也越是能夠感覺到這種“超越”。相反,那些愚妄、驕狂,認為(wei) 天下唯我正確,他人皆為(wei) 荒謬的思想,是不可能有這種“超越”感的;而無法感知這種“超越”,也就越容易走向唯我獨尊。在這個(ge) 多元化的世界上,所有的唯我獨尊都是滑稽的。孔子用“君子”和“小人”來界定這兩(liang) 種人間現象。
“超越”,是無主詞可覓的。這是一片無主的自在。也許是它太容易令人暈眩了,人們(men) 一般較少將目光投向於(yu) 它。如賈誼《鵩鳥賦》所言:“沕穆無窮兮,胡可勝言?”(“沕穆”,精微深遠貌)所以孔門弟子慨歎:“夫子之言性與(yu) 天道,不可得而聞也”。“性與(yu) 天道”,就是接近於(yu) “超越”的實在。孔子也不輕易討論“超越”。在人類認知困境中,它具有悖論的性質。對這種精神背景幾乎無可企及的最終實在的體(ti) 認,將有可能觸及人類最深的秘密。因為(wei) ,盡管它必然是外在於(yu) 人類的靜寂、自在、超越、最終實在,它卻必然是由精神的人的內(nei) 部體(ti) 驗所得到的東(dong) 西——或者說,所感覺到的東(dong) 西。
孔子感覺到了這個(ge) 東(dong) 西,所以他會(hui) 抽象為(wei) 一種感覺經驗,在流失了話語情境的時空中,鎮定地宣告: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大賢也感覺到了這個(ge) 東(dong) 西,所以他會(hui) 跟著孔子之後,自信地宣告:
“萬(wan) 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
儒學為(wei) 什麽(me) 是可能的?為(wei) 什麽(me) 是可以贏得現代性的?從(cong) 聖賢的這類感覺中就可以尋求到結實的答案。
……
責任編輯:梁金瑞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