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縢》與(yu) “金縢”故事
作者:曹娜
來源:《光明日報》(2016年02月15日 16版)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正月初八日丁卯
耶穌2016年2月15日
【作者簡介】曹娜,女,北京師範大學曆史學院2013級博士生,本文出自其博士論文《清華簡與(yu) 〈尚書(shu) 〉研究》。
博士導師: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晁福林
通訊評委:天津師範大學教授 杜勇;陝西師範大學教授 王暉
《尚書(shu) ·金縢》記載了周武王克商後生病,周公以璧、圭禱告於(yu) 先王,願以身代武王,並將禱辭置於(yu) 金縢之匱,而後武王病愈。及至武王去世,成王聽信讒言懷疑周公之忠藎,天變示災,成王開啟金縢見到周公禱書(shu) ,方悔悟改過。《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中的《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誌》篇,整理者指出,其與(yu) 《尚書(shu) ·金縢》“大致相合”,“當係《金縢》篇的戰國寫(xie) 本”。清華簡《金縢》證實了戰國中晚期已有成篇的“金縢”故事。然簡本《金縢》在內(nei) 容、文字上與(yu) 今傳(chuan) 本大有不同。這不僅(jin) 體(ti) 現在部分措辭和時間記載上的差別,也表現為(wei) 其整體(ti) 敘述結構的迥異。通過比較二者的結構特征,我們(men) 得以窺見它們(men) 不同的文本性質。
《尚書(shu) ·金縢》敘述的核心是周公代禱一事,特別體(ti) 現在對周公禱辭的詳細記錄上。相對於(yu) 禱辭的詳盡,武王死後諸事——周公居東(dong) 和天變示災後成王悔悟的記載就十分簡潔乃至語焉不詳了,如“秋,大熟”“逆”“出郊”等詞由於(yu) 缺少必要的限製,致使自漢以來各家對天變發生的時間、“出郊”的內(nei) 涵理解紛歧。前輩學者的研究已指出,《金縢》周公代禱部分是重點,翔實而可信;至於(yu) 武王死後諸事當為(wei) 後人附會(hui) (趙光賢《說〈尚書(shu) ·金縢〉篇》,《古史考辨》,北京師範大學1987年版,第56~68頁)。推測其意,當是為(wei) 了交待因何周公納於(yu) 金縢之匱的禱辭重新為(wei) 周人所知曉。由此大略可以總結《尚書(shu) ·金縢》的敘述主線是:武王生病,周公作禱辭——周公將禱辭置於(yu) 金縢之匱——成王打開金縢看到禱辭。
與(yu) 《尚書(shu) ·金縢》相比,清華簡《金縢》對於(yu) 武王死後諸事敘述十分清楚。簡本《金縢》時間表述明確:“是歲也,秋大熟”,天變的時間是發生在“禍人斯得”、周公贈予王詩當年。“王乃出逆公至郊”則表明成王“出郊”是到郊外親(qin) 自迎接之前被疑而尚未返朝的周公。
簡本《金縢》隻有篇題“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誌”尚保留了周公代禱一事在整個(ge) 金縢故事中核心地位的影子。而其整體(ti) 的敘述則側(ce) 重於(yu) 成王與(yu) 周公的關(guan) 係。學者指出其有“一個(ge) 鮮明的主線”,即“成王對周公的態度變化”:“未逆公—親(qin) 逆公—出逆公”三個(ge) 階段(王坤鵬《簡本〈金縢〉學術價(jia) 值新論》,《古代文明》2012年第4期)。簡本整篇敘述緊湊,線索明確,展現了成王由懷疑周公到悔悟改過的整個(ge) 過程。
簡本《金縢》淡化史料價(jia) 值較高的周公代禱部分,轉而關(guan) 注故事性更強的成王與(yu) 周公關(guan) 係,整體(ti) 敘事結構發生了轉變。這表明簡本的性質已然與(yu) 重視禱辭的《尚書(shu) ·金縢》有了較大的差異。簡本的篇題“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誌”之“誌”,是認識簡本性質的關(guan) 鍵所在。
李學勤先生指出,“誌”應該是“對前人言論、事跡的記述”。《國語·楚語》申叔時提到“故誌”可為(wei) 楚太子教材:“教之故誌,使知廢興(xing) 者而戒懼焉。”“故誌”,韋昭注“謂所記前世成敗之書(shu) ”。作為(wei) 教材,“故誌”的作用是“使知廢興(xing) 者而戒懼焉”,重視政治上的借鑒意義(yi) 。《尚書(shu) ·金縢》在這點上顯然有所欠缺,若直接將早期檔案文獻中強調的周公敬事鬼神,願以身代死一事,作為(wei) 春秋中後期貴族的範例,不再契合現實政治,對貴族的教育意義(yi) 甚微。與(yu) 其強調敬事鬼神,不如側(ce) 重其中的君臣關(guan) 係,清華簡《金縢》運用而生。
清華簡《金縢》將周公代禱這一史實部分概括減削,更為(wei) 細致地描述成王與(yu) 周公之間的故事。筆削加工的結果,一方麵體(ti) 現在其整體(ti) 的故事框架更為(wei) 完整,這既包括主線的完整——從(cong) 成王疑周公未能迎接周公,到成王悔悟改過迎接周公。同時也反映在一些細節的敘述上。如上下文的呼應,增加“就後”等過渡詞,使得故事更為(wei) 緊湊、連貫。經過這樣的剪裁,加強了簡本《金縢》故事的完整性,增強了其可信性。
另一方麵,通過剪裁,構建出一種理想君臣關(guan) 係。簡本《金縢》在教育功用上,最為(wei) 強調的莫過於(yu) 君臣關(guan) 係和諧:既包括為(wei) 君者知過即改,也包括為(wei) 臣者對君上的恭順,這種君明臣敬的關(guan) 係可以感天動地,實現“秋則大獲”糧食大豐(feng) 收這一當時重要的為(wei) 政追求。
簡本經過各個(ge) 層麵上的筆削、加工,使得整個(ge) “金縢”故事愈加完整,在現實中作為(wei) 貴族教育之範例也愈為(wei) 可信,也更符合“誌”“使知廢興(xing) 者而戒懼焉”的借鑒功用。
清華簡《金縢》是流傳(chuan) 於(yu) 楚地的貴族教材之“誌”。然而這並非當時流傳(chuan) 於(yu) 各諸侯國間唯一的金縢故事版本,《史記·魯周公世家》就記載了多個(ge) 版本的“金縢”故事。
首先,《魯周公世家》記載了本於(yu) 《尚書(shu) ·金縢》的金縢故事,並進一步補充了《尚書(shu) ·金縢》中語焉不詳的內(nei) 容,將“周公居東(dong) 二年”敘述為(wei) 周公東(dong) 征,將成王出郊一事解讀為(wei) 成王郊祭上天。這些與(yu) 清華簡《金縢》記載截然不同。顯然,司馬遷所依據的金縢故事,是不同於(yu) 簡本的另一金縢故事版本。
更值得注意的是,《魯周公世家》也記載了周公替成王禱疾一事,其故事結構與(yu) 《金縢》記載的周公代武王禱非常相似。二者都是時王有病,周公禱神願以自己代替時王。之後周公被陷害,被迫出外。及至成王看到禱書(shu) ,打消了疑心,悔悟改過。由於(yu) 代禱對象的不同,周公地位不同,導致故事敘述有所差異。然二者都有成王見禱書(shu) 而泣這一極具故事性的細節。二者所強調的細節和敘述結構的一致,使我們(men) 聯想到譙周此事是《金縢》“失其本末”之謂。
尤為(wei) 值得注意的是,《史記》所記周公代成王禱事,與(yu) 《金縢》代武王禱內(nei) 容上有所重合。對於(yu) 這一點,清人崔適曾論及,稱之為(wei) “語相複雜”(崔適《史記探源》,中華書(shu) 局1986年版,第196頁)。陳劍先生也指出周公代成王禱事與(yu) 《尚書(shu) ·金縢》周公代武王禱記述上有“雜糅、牽合”,舉(ju) 《易林》“戴璧秉珪,請命於(yu) 河,周公作誓,衝(chong) 人瘳愈”為(wei) 例(陳劍《清華簡〈金縢〉研讀三題》,《出土文獻與(yu) 古文字研究》〔第四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不獨如此,周公替成王代禱一事中周公奔楚也與(yu) “金縢”故事有所重合。古文學家中有將周公奔楚直接作為(wei) 《尚書(shu) ·金縢》“居東(dong) 二年”的解釋。周公奔楚這一事件的結局是成王“反周公”。司馬遷在記載天變時雖然采納葬疑說,但是在周公替成王禱告一事,采納了親(qin) 迎的說法,同於(yu) 清華簡《金縢》的記載。
綜上,《魯周公世家》周公代成王禱一事,當是“金縢”故事在流傳(chuan) 過程中的進一步演義(yi) 而形成,非真實的史事。故而雖敘述詳略有別,然其結構同於(yu) 周公代武王禱事,內(nei) 容上也與(yu) 之多有重合,是雜糅了不同版本“金縢”的說法的產(chan) 物。
金縢故事的複雜性,或與(yu) 金縢的改編過程有關(guan) 。司馬遷編撰《史記》時,社會(hui) 上尚流傳(chuan) 著不同版本的金縢故事,這些故事互相雜糅,形成了周公替成王禱疾的新“金縢”故事。司馬遷在撰述《魯周公世家》時“厥協六經異傳(chuan) ,整齊百家雜語”,在《尚書(shu) 》所載金縢故事基礎上參以其他版本,整合出一個(ge) 不同於(yu) 清華簡本所載的“金縢”故事。同時也收錄了周公替成王禱疾的另一個(ge) “金縢”版本故事,融合演繹當時不同的流傳(chuan) ,進一步豐(feng) 富了“金縢”故事。
責任編輯:葛燦
【上一篇】【吳根友】儒商新論
【下一篇】【伏俊璉】讀《說文解字音證》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