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根友】儒商新論 - 伟德平台体育

【吳根友】儒商新論

欄目:快評熱議
發布時間:2016-02-25 17:43:17
標簽:
吳根友

作者簡介:吳根友,男,西元1963年生,安徽樅陽人。現為(wei)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院長。著有《中國現代價(jia) 值觀的初生曆程——從(cong) 李贄到戴震》《明清哲學與(yu) 中國現代哲學諸問題》《在道義(yi) 論與(yu) 正義(yi) 論之間——比較政治哲學初探》《比較哲學視野裏的中國哲學》《求道·求真·求通》《戴震、乾嘉學術與(yu) 中國文化》等。

儒商新論

作者:吳根友(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來源:《光明日報》(2016年02月15日 16版)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正月初八日丁卯

           耶穌2016年2月15日

 

 

 

“儒商”一詞,起源何時,暫無確切考證。大體(ti) 言之,晚明社會(hui) 出現“富賈何負宏儒”的商儒關(guan) 係新論,儒商的觀念則大約因之而起。儒家思想史上,人們(men) 往往將子貢視為(wei) 儒商的典型代表,而範蠡、計然也被視為(wei) 儒商。當代中國人對於(yu) “商”的價(jia) 值認識再次發生變化,特別是近十幾年來,人們(men) 有感於(yu) 商人逐利而無所不用其極,帶來極大的社會(hui) 問題,呼喚有道德、有文化的儒商群體(ti) 的出現。“儒商”的本質是商而不是儒,無論是由儒者去經商而成功後成為(wei) 新型的商人,還是商人經營成功後向往儒者的身份而讓自己變得有學問,他們(men) 的本質都還是商人,或曰企業(ye) 家。因為(wei) 儒商也好,一般的商人也好,他們(men) 的人生使命就是賺錢。“儒商”是指那一類用合乎道義(yi) 的方式,用知識的頭腦去賺錢,而一般的商人或是見利忘義(yi) ,或是以奸詐獲利,或是以勤勞獲利。問題是:賺錢,特別是以合道的方式賺錢活動本身,能否為(wei) 人生提供超越的意義(yi) ,能否讓人生獲得精神的解脫?這才是當代“儒商”討論所要解決(jue) 的根本問題。

 

儒商之“儒”的倫(lun) 理義(yi)

 

“儒”字一詞,有倫(lun) 理義(yi) ,有知識義(yi) 。作為(wei) 倫(lun) 理義(yi) 之儒,正如孔子所說:“君子喻於(yu) 義(yi) ,小人喻於(yu) 利。”儒商必是那一類“見利思義(yi) ”者。馮(feng) 夢龍《醒世恒言》中有《施潤澤灘闕遇友》一篇小說,其中的小商人施潤澤施複即是一位“見利思義(yi) ”的下層儒商。他在一家沿街的屋簷下撿到兩(liang) 錠銀子,約六兩(liang) 多,開始心中甚喜,在回家的路上反複思考應該如何用這銀子投資,正在回到家門口之前,突然一想,這銀子若是富人的,也不打緊,若是客商的,拋妻別子,風餐露宿,將是何等的煩惱,便回到原地去等候失主。等了好半晌,肚子都已經餓了,才看到一個(ge) 後生來尋銀子,經過反複勘對,確證是這個(ge) 後生的,便把銀子還給了他。施複回家後,他妻子問他為(wei) 什麽(me) 這麽(me) 晚才回家,他一五一十地告訴了拾銀還銀之事,妻子也很高興(xing) 。小說寫(xie) 到此,作者不禁站出來評論道:“衣冠君子中,多有見利忘義(yi) 的,不意愚夫愚婦到有這等見識。”施複夫婦是小商人,比一般的君子還強,能夠做到“見利思義(yi) ”,而不是“見利忘義(yi) ”。可見,儒商之“儒”必然與(yu) 遵守信義(yi) 的倫(lun) 理有關(guan) 。

 

“見利思義(yi) ”之“義(yi) ”,內(nei) 涵豐(feng) 富,其基本意思即是符合人類基本共識的道德規範,如不貪婪,遵守仁、義(yi) 、禮、智、信五常之規範。傳(chuan) 統中國的儒商,大體(ti) 在發家之後為(wei) 家鄉(xiang) 出資修路鋪橋,修建義(yi) 塾,凡有此種種義(yi) 舉(ju) 的商人,都可稱之為(wei) 儒商。今天社會(hui) 中的“義(yi) ”字,不僅(jin) 要符合中國傳(chuan) 統的基本道德,還要符合當代中國的社會(hui) 主義(yi) 道德,即首先要以正當的手段致富,如勤勞致富,而不可以坑、蒙、拐、騙的不正當手段致富,更不能以販黃販毒等違法行為(wei) 致富。其次,要有共同富裕的新理念。商人致富後,還要幫助其他鄰裏鄉(xiang) 親(qin) 一同致富,至少要從(cong) 事一定的慈善事業(ye) ,如幫助失學兒(er) 童、智障兒(er) 童,在自己能力所及的範圍內(nei) 從(cong) 事救災振災的工作。能在這兩(liang) 個(ge) 方麵有所作為(wei) 者,方可稱其為(wei) 儒商。

 

儒商之“義(yi) ”不僅(jin) 是一般意義(yi) 上的合乎倫(lun) 理道德的要求,在政治層麵還有忠於(yu) 國家的意思。現代的儒商尤其如此。近代中國初期,如薛福成、鄭觀應等人提出“工商立國”,將工商業(ye) 者的贏利行為(wei) 與(yu) 國家的興(xing) 衰結合起來。而近代日本自明治維新之後,出現了一大批報國的有知識、有遠見的商人,像《論語與(yu) 算盤》的作者澀澤榮一,就是日本的儒商。中國社會(hui) 則出現了像張謇等一大批儒商。這些儒商都有忠於(yu) 國家的精神向度,他們(men) 人生所奉行的道義(yi) 原則即是富國利民。故今日中國的儒商亦當有此報國情懷。

 

儒商之“商”的知識義(yi)

 

“儒”字一詞,還有知識義(yi) 。中國傳(chuan) 統社會(hui) 後期,儒者的普通義(yi) 即是今日所言的知識分子。故“儒商”實指有知識有文化的商人,而不是一般的大字不識一個(ge) ,隻知道賺錢,隻是有錢而沒知識、沒文化的家纏萬(wan) 貫之人;也不一定是信奉儒家理論的學者型商人。儒商之儒的泛指義(yi) 即有知識、有文化的商人,或者說是有知識、有文化的手工業(ye) 者、企業(ye) 家。《莊子·田子方》雲(yun) :“儒者冠圜冠者,知天時;履句履者,知地形;緩佩玦者,事至而斷。”這是先秦時代對儒者作為(wei) 知識人士的一個(ge) 基本規定,意思是說,真正的儒者必定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且能正確地運用自己的知識做出正確判斷的人。我們(men) 今天的社會(hui) 知識與(yu) 信息爆炸,能夠稱之為(wei) 儒商者,必定是要通曉商業(ye) 知識、管理知識,還要知道基本的法律與(yu) 不同地區的風俗習(xi) 慣,否則無法成為(wei) 一個(ge) 真正的儒商。因此,儒商之“儒”絕非是一個(ge) 附庸風雅、舞文弄墨之人。他們(men) 是把自己所擁有的知識,甚至可以說是企業(ye) 經營的智慧變現為(wei) 金錢或企業(ye) 家的利潤,以創造更多、更好的物質產(chan) 品與(yu) 就業(ye) 機會(hui) ,並以此方式來服務社會(hui) 、造福社會(hui) ,為(wei) 人類作貢獻。當然,像日本的大企業(ye) 家稻盛和夫,不僅(jin) 成就了巨大的實業(ye) ,而且還著書(shu) 立說,闡發經營之道,這樣的儒商已經接近“商儒”了。

 

從(cong) 中國的曆史來看,由儒而商,然後又由商致富後再回到儒者的隊伍之中,也不乏其人,先秦時代的墨子是小手工業(ye) 者,他以此為(wei) 生計,但又成為(wei) 大學者,可以說是古典的“儒商”。而且,他的弟子中大多數人都是有知識的工商業(ye) 者。因此,墨家團體(ti) 實可以說是一批有知識的古典“儒商”。而在晚明時代,泰州學派的王艮就是由儒而商,後又由商而儒的。泰州學派的很多成員可以說是中國前近代時期最早的儒商群體(ti) 。因此,從(cong) 儒之知識義(yi) 來說,儒商與(yu) 商儒之間也並非有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而作為(wei) 現代的儒商,其實還負有技術創新、知識創新的重大曆史使命。

 

當代中國儒商或曰企業(ye) 家群體(ti) 的生存倫(lun) 理

 

儒有大儒、小儒之別,儒商亦有大儒商、小儒商之別,然無論大小,都必須是兼備道德與(yu) 知識二義(yi) 的商人,方可稱之為(wei) 儒商。儒商雖有大小之別,然而仍是商人。商人的本質是逐利,這正如知識人士的本質是有知識與(yu) 求知,官員的本質是掌握好權力並正確地行使權力。儒商之“商”並非僅(jin) 指商人,而是可以泛指從(cong) 事經濟工作的企業(ye) 家,在當代中國社會(hui) 主要是指民營企業(ye) 家。當代中國的儒商,即是當代的有道德、有擔當、有豐(feng) 富知識與(yu) 正確經營之道的民營企業(ye) 家。而國有企業(ye) 的領導本質上是官員,很難以儒商來指認。民營企業(ye) 家的生存之道,就是通過企業(ye) 或商業(ye) 的行為(wei) 來營利,從(cong) 而養(yang) 活自己,造福社會(hui) 。民營企業(ye) 家的本質與(yu) 天然的使命是創造利潤,用中國傳(chuan) 統哲學的話來說,是通過“正德”的方式來實現“利用、厚生”的目標。19世紀德國哲學家馬克斯·韋伯在其《新教倫(lun) 理與(yu) 資本主義(yi) 精神》一書(shu) 中,對現代資本家創業(ye) 活動的內(nei) 在精神給出了哲學的解釋,他認為(wei) ,基督新教對於(yu) 那些從(cong) 事工商業(ye) 的人來說,實質上是通過自己的謀利、創造利潤的活動來實現人生來世的救贖。韋伯將這種新教徒的謀利、創造利潤活動的內(nei) 在道德合理性稱之為(wei) 是新型資本家的“天職”(Calling)。因此,作為(wei) 當代中國企業(ye) 家群體(ti) 的古典名稱——儒商之商,除了要遵守一般的社會(hui) 倫(lun) 理與(yu) 法律之外,還要有適宜於(yu) 他們(men) 從(cong) 事經濟活動的特別企業(ye) 倫(lun) 理或曰商業(ye) 倫(lun) 理,從(cong) 而為(wei) 他們(men) 的企業(ye) 或商業(ye) 活動提供內(nei) 在精神合理性的支持。故在當代中國討論儒商問題,不僅(jin) 要求企業(ye) 家們(men) 遵守公共的道德,不賺昧心錢之外,還要為(wei) 他們(men) 合法合理的經濟活動提供一套適當的企業(ye) 倫(lun) 理,從(cong) 而為(wei) 他們(men) 的經濟工作提供內(nei) 在的人生意義(yi) 與(yu) 指引。

 

當代中國的知識界與(yu) 政府界,如何能為(wei) 新型的民營企業(ye) 家們(men) 提供一套具有普遍適應性的職業(ye) 與(yu) 人生的倫(lun) 理,引導他們(men) 積極向上?這應該是“儒商”問題討論與(yu) 研究中需要正視並逐步加以解決(jue) 的深刻的理論問題。今天的中國,一些民營企業(ye) 家將自己的資產(chan) 轉移到海外,或者直接移民到海外,這個(ge) 中的原因很複雜,不可一概而論,但從(cong) 民營企業(ye) 家群體(ti) 的內(nei) 在精神追求來說,他們(men) 普遍缺乏屬於(yu) 自己群體(ti) 的精神動力或曰工作倫(lun) 理,應該是深層次的原因。他們(men) 除了賺錢,獲得一官半職然後更好地賺錢之外,並沒有從(cong) 賺錢的活動中獲得精神解脫的意義(yi) ,不像少數知識分子還能有一種為(wei) 學術而學術、為(wei) 真理而學術的抽象精神動力在人的靈魂深處支撐著他們(men) 。當代中國的儒商們(men) 能夠理直氣壯地說“為(wei) 賺錢而賺錢”“賺錢是人的天職”嗎?我不知道有沒有。這可能需要深入的社會(hui) 調查。即使有,這種生存倫(lun) 理或曰工作倫(lun) 理,恐怕既不為(wei) 中國社會(hui) 的主流意識形態所允許,也不為(wei) 廣大百姓所認同,甚至也不為(wei) 眾(zhong) 多的儒商們(men) 自己所接受。當代中國儒商們(men) 的生存倫(lun) 理或曰工作倫(lun) 理究竟是什麽(me) ,他們(men) 工作成就的精神意義(yi) 究竟是什麽(me) ?能否從(cong) 中國傳(chuan) 統的文化中尋找到,或者是從(cong) 當代的中國文化中尋找到?這是需要我們(men) 共同思考與(yu) 探索的時代問題之一。

 

結語

 

中國古代有“三不朽”理論,其言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古代社會(hui) ,立德者,多為(wei) 聖人或聖王,立功者多為(wei) 將軍(jun) 或文士,立言者多為(wei) 文人。今天,“三不朽”的理論其實可以廣泛適用於(yu) 社會(hui) 上任何有誌之士。儒商可以通過企業(ye) 的成功,造福一方,可以說是立德,亦可以說是立功。而成功的企業(ye) 家,如果時間豐(feng) 裕,且有創作的興(xing) 趣與(yu) 能力,亦可以著書(shu) 立說,實現“立言”之夢。政府部門如果廣開人生實現自己誌向之路,不妨在吸收企業(ye) 家為(wei) 政協代表、人大代表的政治之路以外,開辟讓優(you) 秀企業(ye) 家進學校、上講壇、當教授之路。這樣,我們(men) 所呼籲的“儒商”現象就不止是停留在口號上,而是落實於(yu) 製度之中,這樣,中國當代的“儒商”群體(ti) 就可能出現,並能健康地發展。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哲學學院)

 

責任編輯:葛燦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