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需要重新解釋(劉軍寧)

欄目:批評爭鳴
發布時間:2010-03-11 08:00:00
標簽:
劉軍寧

劉軍(jun) 寧,男,西曆一九六一年生,安徽人。一九九三年北京大學政治學博士。曾為(wei)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政治學所副研究員。現在為(wei) 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院研究人員。策劃了《公共論叢(cong) 》、《民主譯叢(cong) 》、《公共譯叢(cong) 》、《政治思潮叢(cong) 書(shu) 》,著有《權力現象》(香港商務印書(shu) 館、台灣商務印書(shu) 館)、《保守主義(yi) 》、《權力政治學》、《民主、共和與(yu) 憲政》等著作。

 
 
 
 
  對話人物:劉軍寧,1993年北京大學政治學博士。曾為中國社科院政治學所研究員,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訪問學者。現為文化部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
 
  對話動機:中國GDP的總量不出意外明年將超過了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已是名符其實的大國。國家的富強,是否就代表著人民的尊嚴?是否就代表著這個國家的文化昌盛,四海鹹服?
 
  主要觀點:中國跟西方文化相比缺少兩個東西,第一,他沒有完成文藝複興;第二,沒有完成啟蒙。沒有完成這兩件事就像人的成長一樣,少一塊後麵就會帶來後果,這就是中國人沒有發現作為個人的中國人,所以回顧一下我們學的教科書,中國都是作為一個集體的中國人。
 
  精彩言論:當我說要繼承中國文化和儒家思想的時候,我一定說是我繼承我喜歡和我看中的東西,這是一個選擇。這都是有選擇的,不斷重新地選擇就導致傳統有一個演化。所以傳統在被繼承的過程當中也慢慢發生改變,獲得新的意義得到了新的詮釋。
 
  中國人仍未發現作為個體的價值
 
  主持人:劉教授好,從"五四"以來中國就存在啟蒙與救亡的二重變奏,您覺得中國現在還需要重新的啟蒙麽?
 
  劉軍寧:實際上我覺得在中國啟蒙實際上是沒有完成的,不僅啟蒙沒有完成,中國人接受新文化運動也沒有完成,這類似於西方文藝複興。所以說在中國跟西方文化相比缺少兩個東西,第一,他沒有完成文藝複興;第二,沒有完成啟蒙。沒有完成這兩件事就像人成長一樣,後麵就會帶來後果,這就是中國人沒有發現作為個人的中國人,所以回顧一下我們學的教科書,中國都是作為一個集體的中國人。所以通過這兩場思想與文化發現個人,並按照個人來重新構建社會,這個完成了以後中國啟蒙的事情就完成了。
 
  主持人:說到文藝複興,我們最近也看了《孔子》,現在孔子又重新登場,您怎麽看待這樣一個文化現象和趨勢呢?
 
  劉軍寧:孔子精神裏麵有各種養分,非常豐富。任何一種人都可以從中取到自己所要的東西,都可以從孔子思想當中找到依據。所以說當孔子被複活的時候,我們要看複活孔子用來做什麽,達到什麽目的,這是一個角度。還有一個角度我們把孔子的遺產放到一個我們所認可的價值當中重新衡量,看哪些是值得繼承的,哪些是對我們有害的。
 
  主持人:我們知道孔子的觀點當中有很多關於仁者愛人、民本的東西,現代人看來都是比較普世的價值觀,您的意思是說我們可以從孔子身上汲取這些普世的價值觀?
 
  劉軍寧:對。
 
  主持人:現在很多新儒家學者認為,比如說像亞洲四小龍,包括江浙沿海發展比較快,是跟中國儒家有關,不知道您怎麽看?
 
  劉軍寧:亞洲四小龍這些國家並沒有像文革那樣對待儒家,也沒有把儒家捧到天上去,而是順其自然的過程。我們不要把儒家捧得那麽高,而是人間的學者、思想家、文化人士對儒家的思想遺產進行不同的剖析、摘取、弘揚,我覺得這是一個比較合理可取的態度。
 
權利色彩太強限製民間創造
 
  主持人:很多人說傳統在逐漸喪失,新文化形成過程中失去我們原本應該繼承的東西您怎麽看?
 
  劉軍寧:中國目前文化氛圍有兩個問題,一個權利色彩太強,一切是政府主導,政府管束這種價值觀念,另麵民間創造自由受到限製。
 
  主持人:有一個哲人也說過,作為知識分子重新解釋自己的傳統文化,也是知識分子的職責之一,不知道您怎麽看?
 
  劉軍寧:我完全同意這個看法。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我說傳統是開放的。這一是什麽呢?傳統隻有重新的過程當中才能夠繼承,所謂繼承任何傳統文化都是對傳統文化的重新選擇,沒有一個人說我要繼承中國的全文化,這是一句空話。當我說要繼承中國文化和儒家思想的時候,我一定說是我繼承我喜歡和我看中的東西,這是一個選擇。這都是有選擇的,不斷重新地選擇就導致傳統有一個演化。所以傳統在被繼承的過程當中也慢慢發生改變,獲得新的意義得到了新的詮釋。
 
  主持人:康有為當年為了推行變法寫“孔子改製考”為他變法尋找合法性依據,把孔子當做是一種手段。在您的看法當中,您剛才說的傳統是否也變成了一個推進其它價值的手段呢?
 
  劉軍寧:當然這是兩個方麵:一個是像康有為純粹把儒家思想或者把傳統當做一個改製的工具,他把這個思想完全降低為一個工具,甚至做了一定的修改來作為自己證據來使用。這的我覺得他個人這樣做,但是你不能把它進行法律的審判,但是他做的不是一個很可取的做法。比較可取的做法是,你對待傳統文化其中有什麽好,你把它作為好說出來,而不僅僅是把它當做一個工具。
 
  主持人:中國傳統當中除了儒家還有道家等等,您覺得比較有價值的是哪些?
 
  劉軍寧:最有價值的應該是老子的思想。“無為、謙卑、敬畏”,尊重人民,尊重天道。
 
  主持人:法家呢?
 
  劉軍寧:我覺得是一個不可取的,第一法家殘忍;第二它主張政治上集權。所以他的前提根本是錯誤的,這個是我們不能接受的。後來也證明在君子專製之下是不能用法製的,所以一旦他要解釋法治的話就變成了集權。所以我覺得法家的思想是不能接受的。
 
  主持人:清末以來墨家好像有一點複興。
 
  劉軍寧:墨家講究一種博愛,這是有可取的一麵。我覺得道家最科學,如果儒家把君子無條件服從,把這一點拋除的話我覺得還可行。所以我覺得給孔子封號最高的一定是皇帝,甚至是異族的皇帝。
 
孔子學院除了教字外還幹了啥?
 
  主持人:剛開始我們提到了中國,您覺得江浙發展比較快,不能單純歸結為儒家。我感覺到中國人身上的勤奮、勤勞和節約的精神可能是海外華人成功的原因。在消費時代這樣的精神是否有助於中國經濟呢?
 
  劉軍寧:這是兩個話題,作為一個個人的理財最好應該是節約,作為整個宏觀經濟他希望你花錢。但是這裏麵更重要的是,中國的政治經濟製度是否解決了中國人花錢的後顧之憂,如果後顧之憂沒有解決,無論一個人有都是錢他還想儲存,因為他知道以後會麵臨很大的事情。所以在很多情況下儲蓄是一件表現消費者對自己未來,進而對國家的未來沒有預期和沒有信心的一個指標。所以在沒有信心問題的情況不解決的話,消費和消費這是不可行的。比如說在中國古代經常會有打仗,會有養老的問題,你沒有辦法把你的錢全部花掉,再加上市場不發達。在今天有時也失業問題、住房問題、養老問題、子女問題,要把你的錢花在每一項可能都不夠,你怎麽放心大膽的透支自己的未來呢?隻有在未來是可確定的情況下才能夠投入你的未來,如果你的未來是不確定性的,甚至是負數你怎麽確定你的未來。
 
  孔子學院除了教漢字外還幹了啥?
 
  主持人:現在中國講文化軟實力,在全世界建了很多孔子學院,您覺得這可以跟中國經濟相配嗎?
 
  劉軍寧:不能,這裏麵可能會使更多人學習漢語,我不知道孔子學院想表達什麽,除了教漢字之外,我不知道孔子學院傳承了中國什麽精神文化,我不知道,你知道嗎?
 
  主持人:不太清楚。您覺得中國如何在這樣一個全球化的文化當中確立自己現在的身份?
 
  劉軍寧:這是一個很抽象的說法,中國本身是沒有能力做到這一點的,隻是其中中國一些有傑出能力的思想家、學問家有能力做到這個事情,中國作為整體是沒有做到這件事情,這個事情一定是有一個一個具體的個人做到的,而不是作為一個國家整體做成的。
 
  主持人:您覺得中國的未來會是一個什麽樣的情況?您剛才說從傳統當中汲取,我也知道有一些自由派知識分子現在轉向了保守主義,您覺得中國的未來應該是有一個什麽樣的價值觀或者是怎樣的一個狀態?
 
  劉軍寧:應該走向開放的社會,自由的市場經濟,有限政府,多元開放的文化。我相信人類有一個共同的價值觀,我們把中國文化當中人類文化共同的價值觀汲取出來,然後把它繼承下來。比如說我們說孔子,孔子思想當中有兩個截然對立的成分,一個是勿施於人,這是一個非常平等、公正、理性、文明的態度。當然另一方麵他也強調對王權的服從,這又是一個讓個人導致專製的做法。除此之外還有仁愛和其它的成分,很顯然我們是可以做出取舍的,而不是不能取舍的。所以說我們是有可能對中國的傳統文化進行重新詮釋和選擇的。(拾年)
 
發表於:中國江蘇網 2010年03月11日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