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孔教政治模式:評蔣慶英文著作《儒教憲政秩序》
作者:明克勝(Carl F.Minzner,美國福特漢姆大學Fordham University法學院教授)
來源:原載於(yu) 法律書(shu) 評第11輯(第98頁-第101頁),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6月版。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正月初八日丁卯
耶穌2016年2月15日
《儒教憲政秩序》,蔣慶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十八世紀末,正當法國大革命以烈火燎原之勢吞沒歐洲大陸腹地,顛覆和摧毀傳(chuan) 統的政治與(yu) 社會(hui) 秩序之時,英國哲學家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提筆參戰。作為(wei) 一位曾經對不受限製的皇權持批評態度的學者,他卻在法國啟蒙運動所倡導的支持政教分離與(yu) 人民民主的價(jia) 值觀麵前,展開了一場具有針對性的全麵保衛戰,以捍衛君主製,精英統治,國立宗教和英國的曆史傳(chuan) 統。他主張:“我們(men) 敬畏上帝,我們(men) 敬仰國王;對議會(hui) 感到親(qin) 切;為(wei) 地方官履行各自的職責;尊敬牧師;尊重貴族。”毫無懸念的,伯克(Burke)的思想成為(wei) 了多個(ge) 美國右翼思潮流派的源泉。
埃德蒙·伯克捍衛君主製,是英美保守主義(yi) 的奠基者。盡管本書(shu) 的書(shu) 名中所提及的是儒教憲政,(其作者)蔣慶教授其實是一位堅定的伯克(Burke)式的保守主義(yi) 者——並且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而他的政治觀點則是披掛了孔子學說的外衣。但是,與(yu) 此同時,蔣先生很可能還會(hui) 與(yu) 另一群有意思的三教九流人士們(men) 有著很多的共同語言,其中包括:美國的茶黨(dang) 、英國的保皇黨(dang) 、沙特阿拉伯的原教旨主義(yi) 者、以及在致力於(yu) 教會(hui) 改革的梵蒂岡(gang) 第二屆大公會(hui) 議召開之前(pre-Vatican II)的(反對教會(hui) 改革的)天主教保守派係的成員們(men) 。
鑒於(yu) 蔣教授是一位二十世紀末的中國學者,他的批評重點並不是啟蒙運動(盡管他明顯地表達了“開倒車”的意願),而是二十世紀之初的“五四運動”——那是標誌著中國的知識分子們(men) 與(yu) 他們(men) 的曆史傳(chuan) 統決(jue) 裂,以吸收西方的政治和社會(hui) 理想的決(jue) 定性時刻。對於(yu) 蔣教授來說,那也是一個(ge) 漫長的下坡路的開始。一方麵,其造成了政治左派們(men) 對馬克思主義(yi) 思想的災難性的擁抱,導致了發生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種種“毛氏”悲劇(包括對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近乎毀滅性的打擊)。另一方麵,其催生了右翼的自由民主派的思想家(如胡適等)和他們(men) 的思想傳(chuan) 人—如在當代中國推動政治改革的知名學者們(men) (賀衛方和劉曉波等)。對於(yu) 蔣教授來說,左翼與(yu) 右翼的主張是同樣錯誤的,它們(men) 代表的都是對西方政治製度模式的危險性的膜拜,盲目地隨波逐流,因而喪(sang) 失了對華夏文明的傳(chuan) 承,成為(wei) 無本之木。
在當代中國,願意如此徹底地拋棄一個(ge) 世紀的政治思想的哲學家實屬罕見,特別是有著蔣教授這樣的經曆背景的學者。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他曾經是一名軍(jun) 車修理工人,後來在1978年恢複高考之後成為(wei) 了文革後首批大學生中的一員(他還是賀衛方在法學院的同學)。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在先後嚐試了道教、佛教、基督教之後,他所得到的啟示是,隻有複興(xing) 儒學孔教才可能解決(jue) 中國現今的政治改革中的迫切問題。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他離開了教學崗位,而在中國學術界的邊緣上傾(qing) 注了之後的二十年時間,以開創他自己的理論體(ti) 係。近年來,Daniel Bell編輯致力於(yu) 在西方普及蔣教授的觀點和理論(並且在本書(shu) 的前言部分對其進行了準確明了的概述),以“儒學孔教政治模式”作為(wei) 在中國推進自由民主路線之外的另一種選擇。
當然,蔣教授所麵對的問題是與(yu) 伯克(Burke)不同的。在經曆了二十世紀的驚濤駭浪之後,中國自身的思想和曆史傳(chuan) 承幾乎奄奄一息。現在,中國沒有君主,也沒有國立的宗教。而他的對策就是:沒有,就自己(重新)造。在本書(shu) 中,蔣教授用了三章的篇幅來詳細描述他所構建的“儒家憲政製度”可以如何被用來治理中國。
本書(shu) 的第一章勾勒出了他對於(yu) 一個(ge) “三院製”議會(hui) 體(ti) 係的設想。與(yu) 他對“人民民主”的不信任和對“精英統治”的推崇相一致的是,這三個(ge) 議院中的每一個(ge) 都擁有基於(yu) 不同基礎的合法性,並且能夠對其它兩(liang) 個(ge) 議院的越權行為(wei) 進行製約。在這其中:第一個(ge) 議院是由公民選舉(ju) 產(chan) 生的(與(yu) 西方議會(hui) 相似);第二個(ge) 議院是由先賢的後代、(各界的)領導者、名人、中國曆史的教授、以及退休的政府官員組成的;第三個(ge) 議院是由熟讀經典的儒學學者們(men) 組成的,並且擁有對其它的兩(liang) 個(ge) 議院的立法提案的最終否決(jue) 權。
本書(shu) 的第二章規定了“太學”的角色——作為(wei) 一個(ge) 擁有最高權力的政治機構,這個(ge) “太學”是由儒學的鴻儒們(men) 組成的(類似於(yu) 伊朗憲法監護委員會(hui) ),淩駕於(yu) 議會(hui) 機構與(yu) 其它的政府機構之上。其職責包括:監督所有的行政和立法機構,罷免官員,組織考試(針對高層官員進行的關(guan) 於(yu) 儒學經典的考試),以及在政府的不同分支(立法/執法/司法)之間進行矛盾調解。
本書(shu) 的第二章與(yu) 第三章還提議,要選擇孔子的一位後裔來擁立為(wei) 具有象征地位的君主(類似於(yu) 英國的君主),並且將儒學孔教重新尊為(wei) 國學國教(由“太學”來實施具體(ti) 的教化)。這兩(liang) 項建議的目的在於(yu) 恢複神聖的傳(chuan) 統意識,以解決(jue) 蔣教授所擔心的問題——“當代(中國)政治本身已經成為(wei) 了一種摧毀宗教和道德的世俗化力量,”從(cong) 而導致中國在麵對外國信仰(特別是基督教)的攻勢時,束手無策,毫無招架之力。
當然啦,以上建議中的某些部分在中國曆史中並沒有真實依據。而這也成為(wei) 了蔣教授的理論中的一處軟肋。難道他隻是簡單地借用了(某些)外國政治機構製度的形式與(yu) 概念,然後注入從(cong) 中國自身曆史之中信手摘得的辭藻,將其含混地置於(yu) 源自神秘的夏商與(yu) 周朝的遠古理念之中,而後再添上像康有為(wei) 與(yu) 黃宗羲這樣的人物所提出來的烏(wu) 托邦式的建言,而將最後的混合體(ti) 標榜為(wei) 一個(ge) 代表中華傳(chuan) 統的真正的“儒學孔教”式的施政方略提案?支撐蔣教授理論的伯克(Burke)式的邏輯在於(yu) 其理論框架是建立在對傳(chuan) 統的依仗之上的,從(cong) 而獲得了真正的“合法性”。但是,如果他的提案建言本身僅(jin) 僅(jin) 是一個(ge) 現代的發明(並且還是旨在進口國外製度的),那麽(me) 這與(yu) 他所批評的自由民主派的理論又有什麽(me) 區別呢?
蔣教授不認為(wei) 中國需要嚴(yan) 格地遵循傳(chuan) 統的模式。“隨著曆史情況的變化,統治的方式也可能需要與(yu) 時俱進”(第32頁):對他來說,這個(ge) 理由可以用來解釋以下所有的建議——從(cong) 建立(有限的)民主政治參政的正式渠道,用一個(ge) 獨立的精英學者組織來對政府的權力加以外部製衡,直到推立一個(ge) 象征性的君主。
蔣教授本人則顯然遵循了一個(ge) 長期以來被(一些)中國思想家所推崇的傳(chuan) 統——為(wei) 了論證其“改革變法”建言的正統性,而試圖從(cong) 曆史中找到參照—無論此類史實依據是真實的,還是想象的。
在其它不同的章節中,四位評論員(主要是自由派的儒家學者們(men) )提出了其它的質疑:儒學孔教是一個(ge) 道德係統,而不是一個(ge) 全麵完整的政治係統;蔣教授將中國人對“天”的概念解釋為(wei) 近乎於(yu) 基督教上帝,而這種解釋缺乏依據;他的提案建言沒有任何被落實的可能性。
在本書(shu) 的總結章節,蔣教授對此類批評意見進行了反駁。這種與(yu) 他的批評者們(men) 所進行的“你來我往”式的碰撞更加澄清了他的一些觀點細節,也明確了他對當今中國幾乎所有的政治理念的攻擊—無論是自由民主派,新左派,還是執政黨(dang) 和政府本身。蔣教授承認他的提案建言是“高高在上的政治理想,與(yu) 中國的現實情況相差甚遠”(第67頁)。懷著對自己理念的堅定信仰,蔣教授準備以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來迎接儒學孔教在政府和社會(hui) 中的完全複興(xing) 。
總而言之,如果你是在尋找真實體(ti) 現儒學孔教在曆史上的實跡的資料,或者是在尋求具有實際操作性的執政建議,那麽(me) 這本書(shu) 可能對你來說作用不大。
但是,本書(shu) (以及其優(you) 質的翻譯)所能夠提供的卻是一個(ge) 獨特的視角——以此可以觀察到,一些對中國停滯的政治製度和政改爭(zheng) 議不滿的知識分子們(men) 是怎樣試圖運用他們(men) 的曆史傳(chuan) 承來急切地探索出路的。
責任編輯:姚遠
【上一篇】【田飛龍】“拉布倒逼剪布”的多重危害
【下一篇】【張新民】袁本良先生《守拙齋詩稿二集》序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