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央央】傳統節日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得轉生

欄目:諫議策論
發布時間:2016-02-01 16:05:55
標簽:傳統節日

原標題《慎終追遠民德歸厚——關(guan) 於(yu) 華夏傳(chuan) 統節日的倫(lun) 理文化思考》

作者:王央央

來源:《倫(lun) 理學與(yu) 德育研究》2006年卷第1


摘  要:華夏傳(chuan) 統節日是華夏民族曆史文化長河所積澱的產(chan) 物,它們(men) 承載著豐(feng) 富而深厚的倫(lun) 理文化意味。但是,伴隨歐風美雨的影響和現代都市生活的發展,都市青年人往往對自身的傳(chuan) 統節日喪(sang) 失應有的溫情與(yu) 敬意,卻對過洋節樂(le) 此不疲。傳(chuan) 統節日在中國現代生活中似有日趨式微的傾(qing) 向,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如何追尋傳(chuan) 統節日於(yu) 現代生活的倫(lun) 理文化意義(yi) ,實現傳(chuan) 統節日的創造轉生,使其在現代生活中發揮應有的倫(lun) 理文化意義(yi) ,成為(wei) 了我們(men) 社會(hui) 共同關(guan) 心的話題。

 

關(guan) 鍵詞:傳(chuan) 統節日; 文化內(nei) 涵; 倫(lun) 理意義(yi) ; 現代生活


傳(chuan) 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文化中的寶貴財富,是傳(chuan) 統文化的驛站,是用來承載民族認同感,傳(chuan) 承民族文化生命,增強民族凝聚力的載體(ti) 。


在中國古代社會(hui) 時期,任何王朝,無不強調風俗之重要性,漢代設有風俗使,常以時分適四方,覽觀風俗。中國古代許多文化人也認識到了風俗對社會(hui) 生活的重要意義(yi) ,如賈山《至言》曰:“風行俗成,萬(wan) 事之奠定。”②鄭曉論風俗,“夫世之所謂謂風俗者,施於(yu) 朝廷,通於(yu) 天下,貫於(yu) 人心,關(guan) 乎氣運,不可一旦而無焉者。”③黃中堅論風俗,謂:“天下之事,有視之無關(guan) 於(yu) 輕重,而實為(wei) 安危存亡所寄者,風俗是也。”④


而我國的傳(chuan) 統節日在其漫長的演變過程中積澱了濃厚的曆史文化,是各地人們(men) 民俗文化生活的載體(ti) 之一,在精神上、物質上對人們(men) 的生活起了重要作用,今日由於(yu) 種種原因,傳(chuan) 統節日在現代社會(hui) 中出現了式微傾(qing) 向,西人伽達默爾雲(yun) :在消逝中總有變化,在變化中總有消逝。節日文化是曆史選擇的結果,也是人類自身選擇的結果,但也不是盲目地,而是不斷地有思想,有自覺意識的人參與(yu) 節日文化建設與(yu) 發展的結果,今天,如何重拾年輕人對傳(chuan) 統節日的喜愛,使傳(chuan) 統節日在當今的都市化進程中獲得轉生,成了我們(men) 共同的課題。


一、傳(chuan) 統節日的深層倫(lun) 理文化意義(yi)


我國古代的節日是被賦予了特殊的社會(hui) 文化意義(yi) 並穿插於(yu) 日常生活之間的,是由一係列信仰和習(xi) 俗形成的。傳(chuan) 統節日的組成要素可以分為(wei) 下列三項:一是特定的日子,如:時令、節氣。我國古代的節日大多和天文、曆法以及後來劃出的節氣有關(guan) 。二是祭祀或紀念的對象,包括相關(guan) 的神話、民間傳(chuan) 說、曆史人物、禁忌等。宗教情懷給予我國古代節日以更多的崇敬感,神話傳(chuan) 奇故事為(wei) 節日平添了幾分浪漫色彩;一些曆史人物被賦予永恒的紀念滲入節日。三是人們(men) 相沿成習(xi) 的儀(yi) 式性的、社交性的以及娛樂(le) 性的活動。當這三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時,便成了節日⑤。


中國的傳(chuan) 統節日體(ti) 係萌芽於(yu) 先秦時期,這一時期積累的包括祖先崇拜、天地崇拜、鬼神崇拜、生殖崇拜等在內(nei) 的原始宗教信仰為(wei) 後世創設繁複的節日民俗準備了大量的文化素材。成長於(yu) 漢魏晉南北朝時期,那時新的社會(hui) 經濟條件、穩定的曆法,佛教和道教文化的浸潤,是這一時期節日習(xi) 俗欣欣向榮的生長點。而華夏傳(chuan) 統節日定型則在隋唐兩(liang) 宋時期。據宋代陳元靚《歲時廣記》記載當時的節日計有元旦、立春、上元、正月晦、中和節、二社日、寒食、清明、上巳、佛日、端午、朝節、三伏節、立秋、七夕、中元、中秋、重九、小春、下元、冬至、臘日、交年節、歲除,這一序列基本上囊括了傳(chuan) 統社會(hui) 全部的重要節日,元明清時期對這一體(ti) 係沒有大的突破。有些節日在以後的發展曆程中由於(yu) 時令的相近或是人們(men) 的心理習(xi) 慣而產(chan) 生了合流或是前後替置,清明節實際上是一個(ge) 複合節日,是在吸收借取了寒食、三月三等節日的傳(chuan) 承因子後整合而成的。有些節日則是融合了不同地區的、不同形態的文化因子,元宵節,對元宵節的起源看法很多,據一般認為(wei) 則是由多種文化和習(xi) 俗複合而成的,先秦楚文化的影響、漢代正月上辛日燃燭祭太已的禮儀(yi) 、道家的“三元”說月、祭門習(xi) 俗和南北朝、隋唐時期的祭紫姑、送火神習(xi) 俗,對元宵節的形成產(chan) 生了重要作用。在我國社會(hui) 的現代化運動中,傳(chuan) 統節日經曆了一次又一次的改造,而今在民間廣為(wei) 流傳(chuan) 、並為(wei) 民眾(zhong) 廣為(wei) 認可的傳(chuan) 統節日則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等。


我國的傳(chuan) 統節日有很深厚的曆史文化感,背後有感人至深的故事,有的是為(wei) 了紀念曆史人物:如寒食節是為(wei) 了紀念晉國忠臣介子推,端午節最為(wei) 人們(men) 所接受的是為(wei) 紀念偉(wei) 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此外還有如紀念春秋戰國時的名將伍子胥,紀念孝女曹娥⑥。


浪漫的七夕節則是源於(yu) 牛郎織女的民間傳(chuan) 說,相傳(chuan) 每年夏曆的七月初七(晚),是牛郎織女鵲橋幽會(hui) 的時刻。東(dong) 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yu) 開襟樓,人俱習(xi) 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men) 於(yu) 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guan) 於(yu) 乞巧的記載。中國的先人們(men) 對皎潔的月亮有一種特殊的情感,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留下了關(guan) 於(yu) 月亮的美麗(li) 詩句。中秋月圓,則是為(wei) 了紀念嫦娥奔月的故事,表達人們(men) 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此外,如重陽節、除夕、春節等傳(chuan) 統節日無不有著深厚的曆史淵源,所以挖掘傳(chuan) 統節日的曆史文化底蘊,對於(yu) 我們(men) 今天重拾對傳(chuan) 統文化的敬意,無疑有著重要意義(yi) 。


1、傳(chuan) 統節日所蘊涵的宇宙意識。


華夏傳(chuan) 統節日是與(yu) 我們(men) 民族獨特的陰陽合曆即夏曆緊密聯係在一起的。孔子曾對顏淵說:“行夏之時。”(《論語?顏淵》)這反映了中華民族傳(chuan) 統的核心價(jia) 值觀念——陰陽和諧,天人合一,對於(yu) 順應天地自然的人生境界的向往。自古至今,人們(men) 都強調春節作為(wei) 一年開端的意義(yi) 。漢代的《尚書(shu) 大傳(chuan) 》說:“正月一日為(wei) 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亦曰:‘三始’。”隋代杜台卿《玉燭寶典》說“正月一日為(wei) 元日,亦雲(yun) ‘三元’:歲之元,時之元,月之元。”春節是一個(ge) 慶祝萬(wan) 物勃生的節日,如宇宙的誕生、萬(wan) 物的起源、文化的建立、新生活的開端……王安石《元日》詩中說:“爆竹聲中一歲除。”⑦說明了人們(men) 在除夕午夜子時到來之際,放鞭炮象征著宇宙開辟那一刹那,標誌著新的一年的開始,蘊涵著天地混沌初開、宇宙起源的象征意義(yi) 。


2、傳(chuan) 統節日所蘊涵的感恩意識。


春節、清明節是有著祭祀嚴(yan) 肅性的節日,表達了國人“慎終追遠”的情懷。《尚書(shu) ?舜典》記載:“月正元日,舜格於(yu) 文祖。”《禮記?月令?孟春》記載:立春之日,天子親(qin) 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春於(yu) 東(dong) 郊。古代皇帝也都在春節舉(ju) 行祭天大典,作為(wei) 孤獨於(yu) 世的人們(men) 由此建立起人神關(guan) 係,獲得神靈的庇護。這是我們(men) 宗教文化開端的象征。西人伽達默爾有雲(yun) :在節日中,我們(men) 的目的的特殊性讓位給了在高度自我充實的瞬間中的心靈交會(hui) ,這種自我充實的瞬間的意義(yi) 不需要從(cong) 任何尚待完成的任務和任何要進一步達到的目的那裏獲得。顯然,這種自我充實的瞬間的首要的、典型的表現就在祭祀儀(yi) 式中⑧。在神聖的祭祀中我們(men) 感受到了自我存在與(yu) 先人,與(yu) 天地的息息相關(guan) 。春節所祭的祖靈很全,總是從(cong) 家族始祖開始,囊括一切祖靈。《禮記?效特性》說:“萬(wan) 物本乎於(yu) 天,人本乎於(yu) 祖,郊之祭也,本反始也。”說明了報天地之恩,感祖宗之恩的意識深深地紮根在國民心中。在煙雨迷蒙、萬(wan) 象更新的清明時節,踏青掃墓,懷念先人,寄托了國人對生命的敬畏,對往昔的尊重。感激先人的賜予生命,緬懷先人的道德風範,實現先人的理想追求等方式,表達自己的尋根心理與(yu) 歸屬意識。做一個(ge) 有根的人,順著先人的理想摸索著活下去的路。


3、傳(chuan) 統節日所蘊涵的家庭溫情。


正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qin) ”,中國傳(chuan) 統節日表達著人們(men) 對親(qin) 人、家庭的思念和維係,中國曆史上長期占主導地位的農(nong) 耕自然經濟,形成了人們(men) 安土重遷,追求穩定的民族文化心理,這塑造了中華民族熱愛生活,企冀安定,向往祥和圓滿的文化價(jia) 值取向。這種美好願望在傳(chuan) 統節日中得到了強烈的表現。如中秋節,人稱“團圓節”,春節、重陽節,無不體(ti) 現著人們(men) 對親(qin) 人團聚、尊老愛幼的美好願望。人們(men) 在節日裏釋放著平時聚集的精神疲勞、焦慮和種種心理壓力,親(qin) 朋好友聚集在一起,共同享受著親(qin) 情的美好,獲得心靈上的慰藉和寄托。


4、傳(chuan) 統節日所蘊涵的祈禳意識。


中國的很多傳(chuan) 統節日就是表達著國人對安詳、健康生活的追求。如清明節、端午節除了曆史文化意義(yi) 外,更始表達了國人對安詳、幸福的追求,如清明節時農(nong) 村家家戶戶均於(yu) 淩晨折柳插於(yu) 門框兩(liang) 邊、窗上、梁上、床鋪的席後麵等地方,稱“插柳”,《歲時記》雲(yun) :“五代時江淮間,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門。”認為(wei) 插柳能順陽氣,迎吉祥,避邪崇。端午時值農(nong) 曆五月,天氣正是仲夏疫厲流行的季節,俗稱“惡月”。所以《大戴禮》上說:“五月五日,蓄蘭(lan) 為(wei) 沐浴也。”沐浴的目的在於(yu) 清潔,以“祛除”毒氣,這是針對五月這個(ge) 惡月所采取的積極預防措施。人們(men) 喝雄黃酒,在門口懸艾葉、葛蒲劍等,認為(wei) 這樣可以辟邪和避蛇蠍諸毒。春節插桃符,人們(men) 認為(wei) 桃符可以製鬼,給人們(men) 帶來幸福。


5、傳(chuan) 統節日所蘊涵的娛樂(le) 功能。


華夏最早的風俗活動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關(guan) ,後來隨著曆史的演進,民眾(zhong) 文化意識的覺醒,傳(chuan) 統節日中原始崇拜、禁忌迷信的色彩越來越淡化,更多了娛樂(le) 文化的因子,這種文化現象大致出現在隋唐時期,當時,傳(chuan) 統節日已經普遍轉化為(wei) 娛樂(le) 禮儀(yi) 型,成為(wei) 真正意義(yi) 上的佳節良辰。充滿喜慶歡快的氣氛,各種豐(feng) 富多彩的活動,像元宵節“何處聞燈不看來”、“花市燈如晝”的絢麗(li) ;在國人的心目中認為(wei) 隻有過了元宵節,年節才算過完了,人們(men) 在這一天盡情地狂歡,平時受禮教束縛的婦女在這一天可以外出參與(yu) 娛樂(le) ,所以也是少女幽會(hui) 佳期、結識意中人的好時機,清明節“薦處繁華務是日,長沙千人萬(wan) 人出”的熱鬧,端午節的“畫鷁回來合,大競長江流。”重陽節金秋送爽,丹桂飄香,風霜高潔之際,人們(men) 登高遠望,賞菊賦詩。《離騷》雲(yun) :“朝飲木蘭(lan) 之墜露隰,夕餐秋菊之落英。”這都是大眾(zhong) 積極參與(yu) 傳(chuan) 統節日慶典的生動體(ti) 現。節日更多的是一種情趣生活,一種閑適,人們(men) 可以盡情地享受生命的美好,生活的快樂(le) 。釋放平時聚集的精神疲勞、焦慮和種種心理壓力,以獲得心靈上哪怕是短暫的解放和愉悅,在曆史的發展演變中,一係列節日民俗逐步地由“為(wei) 神而行”變為(wei) “為(wei) 人而行”,節日給人以物質消費和精神享受這層含義(yi) 不斷地增長著,而原先的祭祀禱祝性質則日益呈現淡化趨勢。


二、傳(chuan) 統節日在現代生活中的式微


近代以來,由於(yu) 種種人為(wei) 的和自然的原因,傳(chuan) 統節日正在悄悄的遠離我們(men) 都市年輕人的生活,在我國現有的公眾(zhong) 性法定節日中傳(chuan) 統節日隻有春節。而其他同樣為(wei) 民眾(zhong) 所鍾愛的,在民間有很深淵源的傳(chuan) 統節日,如清明、除夕、中秋等。政府並沒有把它們(men) 列為(wei) 法定假日,這就使得人們(men) 沒有足夠的時間來享受節日的溫馨與(yu) 意蘊,長而久之,傳(chuan) 統節日自然淡出了年輕一代的視線,為(wei) 年輕人所忽視。許多傳(chuan) 統節日原來的活動,儀(yi) 式、意義(yi) 也早已為(wei) 現代年輕人所遺忘:如除夕守歲,貼門神、掛春聯、倒貼福字,七夕乞巧、乞智,中秋祭月等等。隨著鄉(xiang) 土藝術的凋零,現代生活方式的衝(chong) 擊,已經很少看到祭天大典、廟會(hui) 、花燈、社戲的喜慶,節日的文化蘊涵正在日趨失落,節日隻是徒具其表,而少有內(nei) 涵。


近年來一直致力於(yu) 搶救民間文化的著名作家馮(feng) 驥才說,在保護傳(chuan) 統文化方麵,目前我們(men) 最大的問題是傳(chuan) 統文化的文脈已斷⑨。這是最可怕的,也是導致傳(chuan) 統節日備受冷落的原因所在。自鴉片戰爭(zheng) 以來,中國許多知識分子對自己的文化由盲目的自大轉變為(wei) 了盲目的自卑,誤認為(wei) 中近代落後挨打是中國的傳(chuan) 統文化所害。辛亥革命以後的1912年,孫中山先生下令實行基督教世界通行的所謂“公曆”,而廢除了沿襲已久且與(yu) 農(nong) 事密切相關(guan) 的夏曆。這樣既以陽曆新年——元旦,為(wei) 一年之元,無疑削弱了春節在國家政治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同時也使元宵、中秋等與(yu) 月相密切相關(guan) 的節日為(wei) 都市年輕人所遺忘。五四運動中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號,而對傳(chuan) 統文化的偏激在文化大革命中達到登峰造極。在這場空前絕後的運動中,中國的傳(chuan) 統文化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中華傳(chuan) 統的宗教與(yu) 文化的莊嚴(yan) 神聖感被破壞殆盡,造成人們(men) 精神上的空虛與(yu) 迷惘,帶給曆史無盡的遺憾和慘痛。而如今,西方文化充斥著我們(men) 的視野,從(cong) 服飾、飲食、城市規劃到學習(xi) 課程設置都受了西方文化的強烈衝(chong) 擊。而傳(chuan) 統的東(dong) 西由於(yu) 我們(men) 過去打倒了,失落了,無力與(yu) 強大的西方文化相抗衡,作為(wei) 傳(chuan) 統文化承載的傳(chuan) 統節日的命運也是可想而知。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都市化進程的發展,西方的洋節(如:聖誕節、情人節、愚人節、感恩節)也隨之滲入了現代都市生活中,成了越來越多都市年輕人輕鬆、快樂(le) 、交流的理由,張揚自我的個(ge) 性需求和日益高漲的消費熱情使他們(men) 不再深究洋節的宗教背景和傳(chuan) 統意義(yi) 。中國社會(hui) 調查所近期發布的一項問卷調查結果顯示,51.8%的被訪者明確表示一定會(hui) 過聖誕節;27.6%的被訪者表示到時如果有時間的話會(hui) 慶祝一下,湊湊熱鬧;11.4%的被訪者表示不一定,而僅(jin) 有9.2%的被訪者明確表示不會(hui) ⑩。現代的年輕人可能對華夏美好的富有詩意的“七夕”無動於(yu) 衷,甚至聞所未聞。可是對在巧克力和玫瑰花的包裝中度過情人節卻是樂(le) 此不疲,美其名曰“浪漫”。商家也緊緊盯住這兩(liang) 個(ge) 黃金節日,推出了各式奢侈消費來滿足人們(men) 的需求,街頭巷尾都是情人節的促銷廣告,一些網站和手機網絡,也急不可耐地推出種種項目,為(wei) “情人節”推波助瀾。此外如在西方的感恩節、愚人節等也越來越為(wei) 現在的年輕人所推崇,商家借洋節賺了個(ge) 滿盆缽,可是帶給我們(men) 的除了浮躁消費外,更是傳(chuan) 統節日的失落。


當我們(men) 的傳(chuan) 統節日失落之時,韓國和日本卻很好地保護繼承著華夏傳(chuan) 統節日,當然韓國和日本也曾經崇尚過西方文化,可是在經濟起飛後,馬上就認識到了傳(chuan) 統的重要性。在當今中國失落的傳(chuan) 統節日,在韓國、日本卻是受到了民眾(zhong) 的喜愛和政府的重視。日本在五十年代就頒布了《文化遺產(chan) 保*護》,韓國在1962年就頒布了《文化財產(chan) 保*護》。


韓國把中秋節列為(wei) 法定假日,日本也隆重地過春節,端午節,還把三月三(女兒(er) 節)、五月五(端午節、兒(er) 童節)列為(wei) 節日。韓國、日本人在現代化的都市生活中,努力保持著華夏傳(chuan) 統節日的原汁原味性。政府提倡各式各樣的民俗節來豐(feng) 富民眾(zhong) 的休閑娛樂(le) 生活,有意識地保存、繼承正在消失的傳(chuan) 統文化,如韓國的江東(dong) 端午祭,安東(dong) 民俗祭,百濟文化祭……


孔子曾經感慨:“禮失求諸野。”(《漢書(shu) ?藝文誌》)2004年韓國決(jue) 定將“江陵端午祭”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2005年度“人類口傳(chuan) 和無形文化遺產(chan) ”一事,在中國國內(nei) 激起了千層浪。看看這麽(me) 些年來自己對祖先的漠然、對傳(chuan) 統節日的冷淡、對民族民間文化遺產(chan) 的摧殘,而韓國、日本卻能在現代都市生活中一直保持著對華夏傳(chuan) 統節日文化的溫情和崇敬。我們(men) 是否應該警覺了,應該清醒了,理性地思考傳(chuan) 統節日的文化內(nei) 涵如何在當代獲得轉生。


三、傳(chuan) 統節日在現代生活中的意義(yi)


近現代中國,由於(yu) 中華民族不斷經曆的挫折使人們(men) 誤以為(wei) 傳(chuan) 統文化是中國落後的罪魁禍首,談起傳(chuan) 統文化,許多人可能會(hui) 不約而同地用“封建”和“落後”來形容。傳(chuan) 統文化在人們(men) 的眼中已經嚴(yan) 重妖魔化了,作為(wei) 文化載體(ti) 的傳(chuan) 統節日自然也難逃罪責,被斥為(wei) “迷信”。可是事實上如以塞亞(ya) ?柏林所說:“人們(men) 稱為(wei) 迷信和偏見的東(dong) 西隻是風俗習(xi) 慣的外殼,通過它可以顯示證明一個(ge) 民族漫長生活過程的榮枯盛衰;丟(diu) 失了他們(men) 也就是失去了保護人們(men) 的民族性存在、民族性精神,民族性習(xi) 慣,民族性記憶和忠誠的盾牌。”○11傳(chuan) 統節日在現今生活中,在改善民風,創建和諧社會(hui) 中具有重要意義(yi) 。


1、傳(chuan) 統節日有著凝聚民族精神的作用。


華夏傳(chuan) 統節日是在漫長的曆史文化中積澱起來的,影響至周邊國家,對人們(men) 的風俗行為(wei) 產(chan) 生了深遠的影響。台灣與(yu) 中華民族同根同族,有著共同的節日傳(chuan) 統,是傳(chuan) 統節日的力量,是傳(chuan) 統文化的無限張力,將海峽兩(liang) 岸的人們(men) 緊緊地聯係在了一起。中國海外的華人至今保留著中國的傳(chuan) 統節日,身居海外,思念祖國,傳(chuan) 統節日使他們(men) 牢記自己是中國人。同時保存著共同的節日傳(chuan) 統,如祭天、祭祖來增加文化認同,如清明節時,人們(men) 公祭黃帝陵來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加強民族團結,凝聚民族精神。


2、有增進人際和諧,傳(chuan) 承文明的作用。


傳(chuan) 統節日的許多習(xi) 俗,表達著人們(men) 對家庭和諧、鄰裏和諧,天人和諧的美好願望。節日祭祖活動之餘(yu) 的團拜、探親(qin) 等儀(yi) 式活動也和祭祖儀(yi) 式一道,進一步密切了祭祀圈範圍內(nei) 的人際關(guan) 係,從(cong) 而使這裏的人際關(guan) 係更加和諧,社會(hui) 秩序更加安定。現代社會(hui) 生活節奏加快,人們(men) 疲於(yu) 奔命,平時親(qin) 朋好友難得一聚,而節日則給人們(men) 提供了一個(ge) 契機。中國的很多傳(chuan) 統節日是與(yu) 農(nong) 業(ye) 文明緊緊聯係在一起的。對傳(chuan) 統節日的認同感,有利於(yu) 國人對農(nong) 村生活風俗的尊重,對農(nong) 民的尊重,使農(nong) 村在麵對都市化、現代化的衝(chong) 擊中,樹起一道天然的文化屏障,保持農(nong) 村田園生活的美好。

傳(chuan) 統節日是一個(ge) 綜合性文化載體(ti) ,如除夕夜貼門神、貼春聯、掛春桃、放爆竹、唱儺(nuo) 戲等民俗活動,也為(wei) 繪畫藝術、雕刻藝術、書(shu) 法藝術、表演藝術以及形形色色的娛樂(le) 活動的傳(chuan) 承,發揮著重要作用。很多民間藝人、民間文化的生存發展離不開傳(chuan) 統節日的維係。在對傳(chuan) 統的保護中,我們(men) 不僅(jin) 僅(jin) 要保護“有形”的文物古跡,更要保護“無形”的寶貴文化遺產(chan) ,那裏深深地蘊涵著一個(ge) 民族的精神與(yu) 風貌。


3、有利於(yu) 建構“和諧”社會(hui) 。


建立平等、互助、協調的和諧社會(hui) ,一直是人類的美好追求。我們(men) 所要追求的“和諧”社會(hui) 應該是“天人和諧”即人與(yu) 自然的和諧相處,“人人和諧”即個(ge) 人與(yu) 社會(hui) 的和諧。“身心和諧”即每個(ge) 人都能幸福快樂(le) 地生活。那麽(me) 傳(chuan) 統節日中的祭天、敬天的情懷,對自然、對遠祖的崇敬在今天有著莫大的意義(yi) 。“上元酌燈,端午酌彩絲(si) ,七夕酌雙星,中秋酌月,重九酌菊,則吾友俱備矣。”○12人們(men) 在節日裏享受著生活的美好,感受著平日裏所沒有的情趣,消解生活的緊張忙碌,人們(men) 在節日裏由於(yu) 敬畏,由於(yu) 避諱,也特別注意“和氣”、“平安”平時不打招呼的,節日裏互相見了麵也要問個(ge) 好,即使不愉快,也不會(hui) 大動幹戈。所以發掘傳(chuan) 統節日的精神內(nei) 涵,對我們(men) 構建“和諧”社會(hui) ,營造安樂(le) ,幸福的生活有著莫大的幫助。


四、傳(chuan) 統節日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得轉生


經過20世紀近100年來好了對,傳(chuan) 統文化的摧毀,傳(chuan) 統的東(dong) 西似乎被摧毀了,失去了傳(chuan) 統文化的我們(men) 就如無魚之水,失去了對曆史、祖先的記憶的我們(men) ,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空虛,失去了傳(chuan) 統的支撐,失去了對傳(chuan) 統道德的信念。改革開放後,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人們(men) 似乎除了金錢已經不知道還有什麽(me) 東(dong) 西了,為(wei) 了追逐短暫的自我利益,毒大米、瘦肉精、劣質奶粉充斥著市場;在市場中人們(men) 相互傷(shang) 害著對方,為(wei) 了房地產(chan) 開發商的利益,可以毫不猶豫地摧毀一寶貴的文物古跡,拆掉古老的建築,在推土機中我們(men) 感受到了城市似乎已經成了一座鋼筋水泥築成的空殼。在全球化進程中,在對西方文化的盲目推崇中,我們(men) 越來越感覺到真正屬於(yu) 自己民族的東(dong) 西越來越少了,民族文化的失落感縈繞於(yu) 我們(men) 心中。孟子曰:“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孟子.離婁上》)一個(ge) 不尊重自己民族傳(chuan) 統文化的民族,是會(hui) 走向毀滅的;一個(ge) 沒有了傳(chuan) 統文化的民族是會(hui)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迷失自我的。


在曆史上,傳(chuan) 統節日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不斷的演化,整合著的。由於(yu) 曆史和知識的局限性,民間節日這種傳(chuan) 統文化,不免顯出它的局限性,乃至於(yu) 落後性。因此,有些被淘汰、篩刷了,另一些則以改變了的形態乃至機能被保存下來。韋政通先生在《倫(lun) 理思想的突破》一書(shu) 中,飽含著深情寫(xie) 到:一個(ge) 有悠久傳(chuan) 統的社會(hui) ,在它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生活上的一個(ge) 理想情況,應該是傳(chuan) 統價(jia) 值觀念與(yu) 逐漸抬頭的新價(jia) 值之間能相互融合,這樣一方麵不致陷入心理上無所歸屬的狀態,另一方麵又可使新的價(jia) 值指南在漸變中達到更新的目的○13。在都市化進程中,如何使傳(chuan) 統節日在都市生活中獲得傳(chuan) 承與(yu) 轉生,獲得新的載體(ti) ,卻又保持其民族性。筆者認為(wei) 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維持夏曆和西曆並存的曆法製度。


陰陽合曆(夏曆)是我國勞動農(nong) 民體(ti) 認自然,陰陽和諧宇宙觀的獨特體(ti) 現,是與(yu) 四時節氣,農(nong) 業(ye) 耕作緊緊聯係在一起的。可是近代以來,由於(yu) 受西方強勢文化的影響,在節日文化方麵,就是以西曆新年取代夏曆新年,而把農(nong) 曆新年變成“春節”。可是,這種脫離實際的文化變革並沒有得到全體(ti) 國民的響應,公曆新年也並未能深入民眾(zhong) 生活成為(wei) 真正的節日,基本隻是一個(ge) 法定假日而已。百姓的日常生活還是以夏曆為(wei) 主。可是隨著現代工業(ye) 的發展,都市化進程,夏曆漸漸淡出了都市年輕人的視野。近年來,一些包含日曆的印刷品隻有公曆,竟沒有寫(xie) 明相應的夏曆,更沒有夏曆節日。一年之中出現兩(liang) 個(ge) “新年”容易使人迷惑,甚至有人想到用元旦代替春節。這是對傳(chuan) 統節日的漠視,更是對自己民族文化的漠視。


所以建設傳(chuan) 統節日不能離開與(yu) 之息息相關(guan) 的夏曆,對此,政府應該聲名:夏曆和西曆並存是現政府的曆法製度,報紙、電視台等媒介也應該夏曆與(yu) 西曆並用,也許會(hui) 覺得繁瑣,可是卻是對民族文化的覺醒意識,對自己民族傳(chuan) 統的珍視。不至於(yu) 讓我們(men) 在全球化的今天迷失自我,失落最寶貴的東(dong) 西。


第二,將傳(chuan) 統節日適當增加為(wei) 法定節日。


我國現行的法定節日中,隻有春節是民族傳(chuan) 統節日,而其他的有些是政治性節日:如國慶節,五一國際勞動節等,從(cong) 拉動經濟增長,促進消費出發,來設置了七天長假,少了文化底蘊,節日的歡愉,卻多了浮躁與(yu) 喧囂。在傳(chuan) 統節日與(yu) 現代政治性節日比重大大失諧的情況下,尊重人們(men) 的風俗習(xi) 慣,適當增加傳(chuan) 統節日為(wei) 法定節日,顯得迫切並必要。


在2005年的兩(liang) 會(hui) 上,60多位香港特區代表又聯名提案,呼籲把清明節、中秋節增設為(wei) 國家法定假日,各地人大代表門也紛紛建議將增設傳(chuan) 統法定假日納入議程之中。中國人民大學的紀寶成教授多次呼籲增加中國傳(chuan) 統節日為(wei) 法定假日。傳(chuan) 統節日的民俗文化意義(yi) 也為(wei) 越來越多的人士所關(guan) 注,所探討。


第三,加強對下一代傳(chuan) 統文化的教育。


在國外的中小學中非常重視傳(chuan) 統文化的熏陶,但是在中國由於(yu) 種種曆史的,教育體(ti) 製的原因,傳(chuan) 統文化的教育一直很薄弱,多開設傳(chuan) 統文化課程,讓學生對傳(chuan) 統節日的來龍去脈有一個(ge) 清晰的認識,並通過教育使他們(men) 有一種對傳(chuan) 統節日,對本國節日的溫情和敬意感,在傳(chuan) 統節日的良好社會(hui) 氛圍形成之前,社會(hui) 教育的功能缺位必須由學校教育來補充,才不至於(yu) 出現傳(chuan) 統節日的“斷代”。


第四,需要民俗學學者的努力,社會(hui) 對民俗學的重視。

 

民俗學家在發掘傳(chuan) 統節日文化意蘊,傳(chuan) 統節日在現代社會(hui) 的轉生具有重要作用,所以社會(hui) 應該重視民俗學家的工作,其中政府也應該在此起積極的引導作用,如在除夕夜發表新春賀辭,創設各種條件,引導民眾(zhong) 對傳(chuan) 統節日的喜愛,使傳(chuan) 統節日既不失其文化意蘊,又在新時代下,增添了新的載體(ti) ,新的方式為(wei) 年輕人所喜愛。使年輕人在快樂(le) 地過西方的聖誕節、情人節時同樣不忘記我們(men) 自己的節日,對我們(men) 的傳(chuan) 統節日多一份溫存和敬意,對洋節多一份寬容。


華夏傳(chuan) 統節日該如何回應全球浪潮(全球化)和生活方式的轉變(都市化),已經成為(wei) 考驗傳(chuan) 統節日在社會(hui) 生活領域能否繼續具有現實生命力的標誌。但是傳(chuan) 統節日的現代轉生並不意味著拋卻固有的傳(chuan) 統和精神內(nei) 核,一味地去屈就現代化、都市化。而是在都市化、全球化浪潮中給人們(men) 以精神的慰藉,自我身份的認同。


華夏傳(chuan) 統節日是祖先留給我們(men) 的寶貴財富,需要我們(men) 好好地珍惜,保護,我們(men) 的政府應增設傳(chuan) 統法定假日,加強民眾(zhong) 對傳(chuan) 統節日的認同感。給人們(men) 充裕的時間來體(ti) 味節日的美好,重溫傳(chuan) 統節日的美好意蘊,保護傳(chuan) 統節日,同樣也是保護我們(men) 的民族文化,使我們(men) 在全球化的今天不至於(yu) 迷失方向。 


注  釋:


○1《論語.學而》記載孔子弟子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根據曆代注解,這句話說的是對喪(sang) 祭之禮的重視及其對民風民德的影響。首先,何晏的《論語集解》記載孔安國的注解說:“慎終者,喪(sang) 盡其哀;追遠者,祭盡其敬。君能行此二者,民化其德,皆歸於(yu) 厚也。”後來朱熹在《論語集注》中基本上沿用這一注解而稍作發揮:“慎終者,喪(sang) 盡其禮。追遠者,祭盡其誠。民德歸厚,謂下民化之,其德亦歸於(yu) 厚。蓋終者,人之所易忽也,而能謹之;遠者,人之所易忘也,而能追之:厚之道也。故以此自為(wei) ,則己之德厚,下民化之,則其德亦歸於(yu) 厚也。”而本文以此作題目是因為(wei) 節日起與(yu) 祭祀,宗教信仰,對百姓移風易俗起著重要作用。

2○3○4《風俗通義(yi) 校注》序言,應劭 撰,王利器 校注,北京:中華書(shu) 局,1981。第2頁。

○5《中國節日框架的建構與(yu) 重構》,高丙中,載《文化年夜飯網話央視春節晚會(hui) 》,中華書(shu) 局2003年1月第1版,第189頁。

○6 對於(yu) 端午節起源的傳(chuan) 說曆來眾(zhong) 說紛紜,莫衷一是,有端午節源於(yu) 於(yu) 夏至說,著眼點是夏、商、周三代的夏至習(xi) 俗。這種解說注意到了時令,不過,我過古代許多節日,初期並不是固定的,是在逐漸的發展中才固定下來的。所以夏至習(xi) 俗做端午廣義(yi) 的源頭則可,狹隘地理解則有些牽強。另椐聞一多先生在《端午考》、《端午節的曆史教育》中的考證認為(wei) 端午節之成因是對龍圖騰的祭祀,是先民希望證明和顯示自己的“龍子”身份,以此祈求龍保佑健康與(yu) 安全。古代的吳越民族以“龍”為(wei) 圖騰,每年的五月五日都要以刻畫成龍形的獨木舟在水上競渡,娛神娛己。但端午的節俗遠不止此,何況競渡之舉(ju) 也非吳越獨有。

○7 爆竹和春聯一樣,最初作用也是趨辟妖魔鬼怪。最初發明的爆竹並不像現在的鞭炮,而是真正的竹子,即焚燒竹子,發出劈啪之聲,驚嚇鬼怪。據東(dong) 方朔的《神經異》說:西方有個(ge) 一尺來長的怪物,叫“山魈”,人要是冒犯了它,就會(hui) 得寒熱病,但這個(ge) 怪物害怕聲響,聽見劈啪之聲就逃走了,所以人們(men) 才把竹子扔在火中來驚嚇它。梁宗懍的《荊楚歲時記》則明確地指出了:“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yu) 庭前爆竹、燃草、以辟山臊惡鬼。”這裏的焚燒竹子使其爆響,正是爆竹的原義(yi) 。

○8《伽達默爾集?戲劇的節日特性》,伽達默爾,上海遠東(dong) 出版社,2003年1月第2版,第547頁。

○9 張者:《馮(feng) 驥才:在空穀中呐喊》,《文化自白書(shu) 》,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https://book.news.sina.com.cn/longbook/1096528532_wenhuazibaishu/49.shtml

○10 王蔚、倪紅梅、劉暢:《中國人將西方聖誕節變成自己的歡樂(le) 》,新華網,  https://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12/24/content_2377232.htm

○11 柏林:《反啟蒙運動》,出自《世界著名哲學家叢(cong) 書(shu) 》,約翰格魯 著,馬俊峰、楊彩霞、路日麗(li)  譯,昆侖(lun) 出版社。第42頁。

○12 張潮:《幽夢影》,時代文藝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第62頁。

○13 韋政通:《倫(lun) 理思想的突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

參考文獻:

[1] 張  君.神秘的節俗[M].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2004. 

[2] 鴻宇遍.中國民俗文化——節俗[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 

[3] 徐傑舜、周耀明著.漢族風俗文化史綱[M].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2001. 

[4] 陳  烈.中國祭天文化[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5] 陳紹棣.中國風俗通史——兩(liang) 周卷[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3. 

[6] 喬(qiao) 繼堂.細說中國節——中國傳(chuan) 統節日的起源與(yu) 內(nei) 涵[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7] 劉連喜主編,文化年夜飯——網話央視春節晚會(hui) [M].北京:中華書(shu) 局,2003.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