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勇、李清良】超越、對話、和諧——“理解精神”對談錄

欄目:《原道》第28輯
發布時間:2016-01-28 19:31:50
標簽:
李清良

作者簡介:李清良,男,湖南新寧人,西元一九七零年生,四川大學文學博士。現為(wei) 湖南大學嶽麓書(shu) 院教授,兼職中國詮釋學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常務理事,中華孔子學會(hui) 常務理事,湖南省孔子學會(hui) 副會(hui) 長。著有《中國闡釋學》《中國文論思辨思維》《熊十力陳寅恪錢鍾書(shu) 闡釋思想研究》《湖湘文化名著讀本·哲學卷》等。

超越、對話、和諧——“理解精神”對談錄

作者:劉勇(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理工大學政治部主任)

           李清良(湖南大學嶽麓書(shu) 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來源:《原道》第28輯,東(dong) 方出版社,2015年10月出版

 

編者按:1985年,從(cong) 老山戰場勝利歸來的“保邊疆、獻青春”演講報告團成員劉勇先生,在與(yu) 首都大學生匯報交流時提出了“理解萬(wan) 歲”的口號。不久,“理解萬(wan) 歲”就成為(wei) 了整個(ge) 社會(hui) 的流行語,後來更被評為(wei) 改革開放以來對人們(men) 觀念影響最大的十句口號之一。近年來劉先生又進一步提出要大力提倡和弘揚“理解精神”。最近,他與(yu) 詮釋學專(zhuan) 家、湖南大學嶽麓書(shu) 院李清良教授專(zhuan) 就“理解精神”進行了深入交流。本刊特整理發表,以饗讀者。

 

劉勇:李教授,我們(men) 今天一起來深入討論一下“理解精神”如何?

 

李清良:好啊!您是怎麽(me) 想到要提出“理解精神”的?

 

劉勇:三十年前,我提出“理解萬(wan) 歲”,主要是為(wei) 了表達浴血前線的將士們(men) 的心聲,希望他們(men) 的犧牲奉獻精神能夠被全國人民所理解。不料這句口號在社會(hui) 上廣泛而持久地流行開來,這說明,實際上我們(men) 每一個(ge) 人都需要理解。所以,近年來我從(cong) 更普遍的立場,呼籲大力提倡“理解精神”。

 

李清良:我很讚賞這個(ge) 想法。我所研究的詮釋學就是專(zhuan) 門探討理解問題的,現在詮釋學在全世界都很流行,為(wei) 什麽(me) 會(hui) 這樣?就是因為(wei) 理解問題是我們(men) 每個(ge) 人都要麵臨(lin) 的最根本的問題之一。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深,人們(men) 雖然可以更方便更迅捷地交流,但相互理解卻更缺乏。可以說,理解問題已經越來越成為(wei) 整個(ge) 社會(hui) 、整個(ge) 時代的問題,而且是一個(ge) 全球性的大問題,國際國內(nei) 的許多矛盾都是因此而起。所以,現在不僅(jin) 是我們(men) 中國,整個(ge) 世界都需要大力提倡和弘揚“理解精神”。

 

劉勇:是的,我們(men) 應從(cong) 全球視野和時代要求來看待這個(ge) 問題。

 

李清良:關(guan) 鍵是我們(men) 要準確理解什麽(me) 才是真正的“理解精神”。

 

劉勇:“理解精神”首先是努力尋求共識的精神。

 

李清良:不僅(jin) 僅(jin) 是尋求共識,也包括理解差異、尊重差異。所以,更準確地說,應該是求同存異。

 

劉勇:是的。所以我一直強調,強求理解不是真正的理解,理解別人的不理解也是一種理解。

 

李清良:我們(men) 所見相同啊!我在十多年前的那本《中國闡釋學》裏也提出:“真正的理解就是既能理解別人的理解,也能理解別人的不理解”。我們(men) 講求同存異的精神,實際上是繼承了孔子講的“人不知而不慍”尤其是“和而不同”。“和而不同”也包括“不同而和”這層意思。

 

劉勇:老一輩革命家周恩來總理在處理複雜的外交關(guan) 係時,也把“求同存異”作為(wei) 基本方針。我們(men) 講理解精神首先是求同存異的精神,可以說也繼承與(yu) 發揚了這個(ge) 新傳(chuan) 統。

 

李清良:理解是為(wei) 了求同存異,求同存異又是為(wei) 了達到“和而不同”。

 

劉勇:我們(men) 強調“理解精神”,就是希望更為(wei) 切實地推進和諧社會(hui) 的構建。習(xi) 近平同誌說:“和而不同是一切事物發生發展的規律。”還說“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蘊涵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wan) 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hui) 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這說明,“和而不同”真實地反映了天地萬(wan) 物在本質上的多元性和差異性,是和諧思想的核心價(jia) 值。現在大家都在講和諧,可是不重視理解,不求同存異,不能“和而不同”“不同而和”,就不可能達到和諧。

 

李清良:所以理解的目的其實包含兩(liang) 層,切近的目的是求同存異,最終的目的是追求和諧。

 

劉勇:就此而言,“理解精神”就是求同存異的精神,就是崇尚和諧的精神。可以說,隻有崇尚和諧,才能做到求同存異;也隻有做到求同存異,才能真正達到和諧。

 

李清良:這個(ge) 概括很好。不過,對於(yu) “理解精神”的界定,除了從(cong) 目的和追求方麵來講,還要從(cong) 理解的條件方麵來講。我們(men) 要達到理解,首先必須有超越自我、尊重他者的觀念。沒有這種觀念,我們(men) 就根本不會(hui) 想到要去理解。因此,“理解精神”也應包含超越自我的精神和尊重他者的精神。

 

劉勇:我提出“理解萬(wan) 歲”,提倡“理解精神”,就是要呼籲人們(men) 從(cong) 自我的狹隘境域中超越出來,從(cong) 更廣闊的境域中來思考和確定生命的意義(yi) 。我們(men) 要與(yu) 他人乃至自然環境和諧相處,共生共榮,就一定不能固執己見,自以為(wei) 是,完全不去尊重和理解他者的具體(ti) 的生存狀態和生存感受。大家都很熟悉蘇軾的這首詩:“橫看成嶺側(ce) 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如果我們(men) 總是“身在此山中”,就會(hui) 對於(yu) 本來可以理解的事物根本不能理解。所以我們(men) 一定要意識到自己總是有局限的,一定要力求超越自己。所謂超越自己,就是走出自己,走出“此山”。走到哪裏去呢?走到他者那裏,走進“遠近高低各不同”的立場與(yu) 視角,尊重他們(men) ,從(cong) 他們(men) 的角度來看問題。隻有這樣,我們(men) 才能超越自己,真正識得“廬山真麵目”。中國古人就特別強調要從(cong) 自身出發去理解他者,設身處地,推已及人、換位思考,所以常說“已所不欲,勿施於(yu) 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行有不得,反求諸已”等等。總之,超越自我與(yu) 尊重他者是連在一起的。隻有具有這兩(liang) 種意願和觀念,我們(men) 才會(hui) 去理解他者,所以理解精神必須包含這兩(liang) 個(ge) 方麵。

 

李清良:這樣來闡發,真是既準確又形象。我們(men) 講“理解精神”,除了從(cong) 目的和條件層麵來講,還要從(cong) 操作層麵來講。我認為(wei) ,要達到理解,還必須在理解過程中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堅持實事求是,就是堅持具體(ti) 問題具體(ti) 分析,不能固執己見,不能搞教條主義(yi) 和本本主義(yi) 。隻有堅持實事求是,才能真正尊重他者,尊重各種特殊性與(yu) 差異性,從(cong) 而才能真正超越自我。

 

劉勇:是的。“實事求是”既是我們(men) 古人特別重視的,也是老一輩無產(chan) 階級革命家特別強調的,毛主席就非常喜歡這四個(ge) 字,他之所以能夠領導中國革命走向成功,就是因為(wei) 堅持了實事求是這個(ge) 原則。所以我們(men) 講“理解精神”是實事求是的精神,這既是對我國古代優(you) 良傳(chuan) 統的繼承和發揚,也是對現代革命傳(chuan) 統的繼承和發揚。

 

李清良:除了講實事求是,我們(men) 還需要講協商對話。所謂理解,其實就是通過協商對話來了解彼此間的差異並力求達成某種共識。

 

劉勇:李瑞環同誌在《學哲學用哲學》中也特別強調“要協商、對話,不要戰爭(zheng) 、對抗”。

 

李清良:之所以既要講實事求是又要講協商對話,就是因為(wei) 大家其實都會(hui) 同意“實事求是”,關(guan) 鍵是這個(ge) “實事”究竟“是”什麽(me) ,應該怎樣來看這個(ge) “實事”,怎樣來“求”這個(ge) “是”,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分歧和差異,你說這個(ge) “實事”是這樣,我說這個(ge) “實事”是那樣。隻有通過協商對話,反複交流和溝通,我們(men) 才能對於(yu) “實事”和“是”達成共識。

 

劉勇:所以,“理解精神”也必須包含實事求是的精神和協商對話的精神。

 

李清良:是啊。如果完整地表述“理解精神”,它至少要包括六個(ge) 方麵:超越自我、尊重他者、協商對話、實事求是、求同存異、崇尚和諧。換句話說,“理解精神”就是超越自我的精神、尊重他者的精神、協商對話的精神、實事求是的精神、求同存異的精神、崇尚和諧的精神。這六個(ge) 方麵實際上分為(wei) 三層,頭兩(liang) 個(ge) 方麵是從(cong) 前提條件來講,中間兩(liang) 個(ge) 方麵是從(cong) 操作規範來講,最後兩(liang) 個(ge) 方麵是從(cong) 目的和追求來講。

 

劉勇:這樣來概括“理解精神”就比較全麵、係統。如果更簡單地說,我們(men) 也可以將“理解精神”概括為(wei) “超越、對話、和諧”。通過上麵的討論我們(men) 可以看到,“理解精神”不僅(jin) 繼承和弘揚了我國優(you) 秀的傳(chuan) 統文化,也繼承和弘揚了我國現代以來的革命傳(chuan) 統,更與(yu) 當前構建和諧社會(hui) 的時代要求完全吻合。

 

李清良:不僅(jin) 如此,我們(men) 這樣講“理解精神”,也與(yu) 專(zhuan) 門研究理解問題的西方現代詮釋學相通。隻有通過總結古今中外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我們(men) 才能真正把“理解精神”講清楚、講準確、講全麵。

 

劉勇:西方把專(zhuan) 講理解問題的學問稱作詮釋學或闡釋學,我倒是覺得叫理解學更好。李教授如何看這個(ge) 問題?

 

李清良:這實際上是一個(ge) 重大的理論問題,需要大家共同來討論和研究。我的基本看法是,講理解學是可以的,但不要把理解學完全等同於(yu) 詮釋學,因為(wei) 理解學顯然要比詮釋學更寬泛。要想講好理解學,必須充分借鑒詮釋學,甚至要以詮釋學為(wei) 核心和基礎。

 

劉勇:在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典籍中,雖然沒有“理解學”這個(ge) 概念,但並不表示沒有關(guan) 於(yu) 理解如何可能與(yu) 如何發生的理論探討,隻是其思維特點和表述方式與(yu) 西方不同而已。中西方文化屬於(yu) 不同的文化係統,它是從(cong) 各自不同的文化語境中發展而來,但人類追求與(yu) 探索真理的終極關(guan) 懷是一致的,關(guan) 於(yu) 理解問題的探討也是這樣,這就是和而不同,殊途同歸。關(guan) 於(yu) 這個(ge) 問題我們(men) 以後再詳細討論。(張軍(jun) 德整理)

 

責任編輯:姚遠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