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宋立林作者簡介:宋立林,男,字逸民,西曆一九七八年生,山東(dong) 夏津人,曲阜師範大學曆史學博士。現任職曲阜師範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教育中心副主任,孔子文化研究院副院長(兼),中華禮樂(le) 文明研究所所長,兼任喀什大學國學院院長,貴陽孔學堂學術委員會(hui) 委員,中華孔子學會(hui) 理事,山東(dong) 曾子研究會(hui) 副會(hui) 長,《孔子研究》副主編,《走進孔子》執行主編等。著有《孔門後學與(yu) 儒學的早期詮釋研究》《出土簡帛與(yu) 孔門後學新探》《儒家八派的再批判》《孔子家語通解》《孔子家語探微》《孔子文化十五講》《孔子之道與(yu) 中國信仰》等。 |
守夜人、問津者與(yu) 鳳凰——讀王健文《流浪的君子:孔子的最後二十年
作者:宋立林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十二月十九日己酉
耶穌2016年1月28日
(作者附識:王健文,就職於(yu) 台灣成功大學曆史係,本書(shu) 2001年出版於(yu) 台灣三民書(shu) 局,今由三聯書(shu) 店於(yu) 2008年出版簡體(ti) 中文版,定價(jia) 15元,僅(jin) 120餘(yu) 頁,不足10萬(wan) 字。黃昏時分,獨坐書(shu) 齋,以兩(liang) 個(ge) 小時時間讀一過,略有所思,遂筆之於(yu) 書(shu) 。)
十幾年前,陸鍵東(dong) 先生一部《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給描繪了近代史學大師陳寅恪先生的精神品格: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猶記當時讀該書(shu) 時那種激動與(yu) 那份思慕。從(cong) 此一代史學巨擘便雄踞我心,成為(wei) 激勵後進的不竭動力。如今,又讀台灣王健文先生的《孔子的最後二十年》,這本不足十萬(wan) 字的小冊(ce) 子,同樣可以把握住兩(liang) 千五百年前的那位聖者的精神品格:流浪的君子。作者一直在追問:當君子不再流浪,事情會(hui) 怎樣?
近年來,孔子重新回到國人的視閾,成為(wei) 億(yi) 兆華人爭(zheng) 相談論與(yu) 爭(zheng) 議的焦點,到底是孔子之幸與(yu) 不幸,可置不論,但有一點是可以證明的,那就是在中國,孔子是一個(ge) 繞不過去的符號,不管是在思想文化領域,還是在政治和意識形態方麵。也正因為(wei) 此,關(guan) 於(yu) 孔子(當然包括《論語》)的觀點之對立、歧異,便足以反映當前思想文化和政治與(yu) 意識形態等各個(ge) 領域中人們(men) 的立場、思路與(yu) 觀念之概況了。雖然於(yu) 丹女士也因“百家講壇”而大紅大紫,成為(wei) 學術超女,也有各路豪傑參與(yu) 口水仗,但是真正引起學界尤其是人文學界關(guan) 注,似乎還是李零先生那本厚厚的《喪(sang) 家狗》。李零先生以熱烈的社會(hui) 文化關(guan) 切之心,冷峻的文化批評之立場,理性外加不理性地奉獻給學界一部不可多得的關(guan) 於(yu) 《論語》和孔子的解讀。毋庸諱言,我十分敬佩李先生在古文字、古文獻和思想文化史上的獨特建樹與(yu) 見解,但對於(yu) 他有關(guan) 孔子的解讀與(yu) 立場,十分不滿,曾經在不同的場合和文字中表達過。當然,過後思量,更多的是對其所表現出來的“憤青”心態與(yu) “痞子”文風的不滿,其中的許多合理與(yu) 理性的思想,被其嬉笑怒罵的文風所遮蔽,許多讀者,不管是捧殺者抑或是棒殺者,都是感性大於(yu) 理性的表達自己的立場、觀點的。其實,百餘(yu) 年來關(guan) 於(yu) 孔子的爭(zheng) 辯,尊孔與(yu) 反孔的兩(liang) 派,不大多是感性大於(yu) 理性地表達嗎?我們(men) 發現,一旦涉及“爭(zheng) ”,往往會(hui) 流向“意氣”,結果往往是“氣”勝於(yu) “理”,看來“真理”(如果有的話),並非越辯越明的。
王健文這本關(guan) 於(yu) 孔子的書(shu) ,有著自己的理念,將一代聖哲的偉(wei) 大精神品格展露給讀者。他明顯受到了杜正勝《流浪者之歌:重新認識孔子》的影響或啟發。對於(yu) 孔子的解讀,古往今來,古今中外,五花八門,千姿百態。采取何種視角,將會(hui) 描繪出不同的孔子形象。橫看成嶺側(ce) 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確實如此。孟子與(yu) 莊子的孔子不同,朱熹與(yu) 王陽明的孔子不同,魯迅與(yu) 梁漱溟的孔子不同,錢穆與(yu) 匡亞(ya) 明的孔子不同,李澤厚與(yu) 楊伯峻的孔子不同,安樂(le) 哲與(yu) 顧立雅的孔子不同,於(yu) 丹與(yu) 李零的孔子不同。那麽(me) 王健文的孔子又是什麽(me) 形象呢?
要想表現孔子形象,描繪孔子,而七十三年的漫漫人生,如何描繪更見效果?換句話說,選取孔子人生的哪一階段去描繪更能起到聚焦的效果,事半功倍?自然是其最後二十年。而這二十年的人生曆程,風雲(yun) 變幻、複雜多端、矛盾集中而劇烈,周遊列國的孔子,在流浪中展露的恰恰是君子的人格。於(yu) 是,流浪成為(wei) 主題。而流浪中的孔子在理想與(yu) 事功之間的艱難抉擇和痛苦徘徊,則是貫穿其中的主線。主題鮮明,主線清晰,展示給讀者的自然深刻。
我是從(cong) 這本小冊(ce) 裏深深地感觸到了孔子的精神品格與(yu) 人生氣質的。理想或者說夢想,是與(yu) 現實相衝(chong) 突的。而一個(ge) 心懷夢想或理想的人,便常感這衝(chong) 突帶來的苦痛。為(wei) 了理想,可以四處漂泊,毋寧說,隻得四處漂泊、四處流浪。孔子在五十五歲,依然選擇了流浪,因為(wei) 他有個(ge) 夢想。那個(ge) 夢想逼使他選擇流浪。十四年,席不暇暖、顛沛流離,“那是一趟集悲切、焦慮、困頓、危殆、時不我與(yu) 的心情與(yu) 遭遇於(yu) 一身的漫長旅程。”(P5)盡管,其間孔子足跡廣布於(yu) 魯、衛、宋、曹、陳、蔡,時間跨度前後足足十四年,但“旅途的起點與(yu) 終點不以空間範圍來界定,而是在追尋一個(ge) 永遠的夢想。”(P6)
李零說,孔子是一個(ge) 在現實世界裏找不到精神家園的人,他是一個(ge) 堂吉訶德。我說,孔子當然不可能在現實世界裏找到精神家園,他的精神家園在曆史深處,在內(nei) 心深處。真正的聖哲無不如此。但他為(wei) 後世人建立了精神家園。作者描繪了孔子的兩(liang) 個(ge) 世界,一個(ge) 是現實的世界,另一個(ge) 是理想的世界。一個(ge) 外在,一個(ge) 內(nei) 在。同時,作者又發現了兩(liang) 個(ge) 孔子,一個(ge) 是道家式的企圖隱逸的孔子,另一個(ge) 是儒家式的入世的孔子。孔子的生命,不斷在後世中國知識分子身上重現。行道是儒家知識分子的使命,而行道之歸於(yu) 失敗,則是這批人揮之不去的夢魘。王健文說,就實踐層次說,“孔子是個(ge) 徹底的失敗者,終其一生,他不斷等待、焦慮、殷盼與(yu) 挫敗。”(P86)“用世的孔子是失敗的,從(cong) 世俗的角度看,甚至是徹底的失敗的。”(P101)但是,這對於(yu) 思想者來說,是幸運的。甚至對於(yu) 人類文化來說,也是幸運的。作者說:“幸而如此,才成就了曆史上永恒的聖者圖像。”(P105)“如果孔子真能得君行道,曆史上,也許增加了左右一個(ge) 時代的管仲或子產(chan) ,卻可失去了影響千秋萬(wan) 世的‘孔子’。”作者這樣的斷語,深得我心。我也常常這樣想,現實中的困頓與(yu) 挫敗,恰恰成就了思想家與(yu) 文化巨人的孔子。現實中的權勢者或成功者,往往可以主宰一個(ge) 或大或小的時代或疆域,但思想家與(yu) 文化聖人卻是超越時空而永恒的。司馬遷說:“天下君王至於(yu) 賢人眾(zhong) 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chuan) 十餘(yu) 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yu) 夫子,可謂至聖矣!”可謂知言。成功與(yu) 失敗,真是不易言的。
而作為(wei) 一個(ge) 流浪者,他“唯一的居所就是他自己心中的夢想”,“顛沛流離是流浪者命定的生命情調。”(P101)其實,這樣的流浪之路,本身就不會(hui) 有終點,也不會(hui) 有結果。“可以說,孔子選擇了一條難為(wei) 自己的路,卻又注定走不到終點。明知走不到終點,卻又不能放棄,因為(wei) ,‘走在這條路上’本身,就是意義(yi) 與(yu) 價(jia) 值的來源,能不能完成這趟長路漫漫、無休無止的旅行,倒不見得是唯一價(jia) 值。”(P57)
而懷揣夢想與(yu) 理想的孔子,顯然是一個(ge) “理想主義(yi) 者”,而一個(ge) “理想主義(yi) 者”必然是一個(ge) “不合時宜”的人,思想上的“理想主義(yi) 者”更是如此。他“知其不可而為(wei) 之”。王健文說這句話是“最足以傳(chuan) 達孔子精神、為(wei) 孔子的生命情調定位的話語”(P55)。為(wei) 追尋夢想,而又“知其不可而為(wei) ”,注定孔子是一個(ge) 與(yu) 現實鬥爭(zheng) 的勇士。他以年邁的身軀去挑戰深不見底的現實黑洞,“如果可以重寫(xie) 孔子的墓誌銘的話,也許可以寫(xie) 上這麽(me) 一句話:‘這裏埋葬的是一個(ge) 一生都不合時宜,卻又堅定地與(yu) 他的時代搏鬥的人。’”(P55)我想,我完全同意作者的這一個(ge) 提議。
現實與(yu) 理想之間是斷裂的,中間是一道無法跨越的鴻溝。如何渡過?有無渡口或船隻或橋梁?在《論語》中,問津,也是對孔子一生使命的隱喻。作者聯想到陶令筆下的“桃花源”,那裏存著人們(men) 對於(yu) 另一個(ge) 世界的夢想,但可遇不可求。
關(guan) 於(yu) 孔子,有好多隱喻。孔子在世時,儀(yi) 封人就曾經以“木鐸”作為(wei) 孔子之於(yu) 天下人間的隱喻。而作者則將之喻為(wei) “守夜人”與(yu) “問津者”。他說,“守夜者的存在,給黑暗的現實世界一個(ge) 永恒的提醒。”而尋找渡口,則是對於(yu) 夢想追求永不言棄的寫(xie) 照。努力地前行,讓我們(men) 想起了魯迅筆下的那個(ge) 行路人。無路可走怎麽(me) 辦?我們(men) 分明聽到孔子說“道不行,乘桴浮於(yu) 海”了。
作為(wei) 對於(yu) 孔子的形象隱喻,“喪(sang) 家狗”當然是,“待價(jia) 而沽”的“美玉”也是,但“擇木鳥”也是。“鳥能擇木,木焉能擇鳥”?君子的主體(ti) 性與(yu) 獨立人格於(yu) 茲(zi) 顯現。孔子其實正是那隻尋找可以棲身的梧桐的鳳凰。純潔與(yu) 理想交織而成,尋找著那棵梧桐樹。但是,飛翔尋覓了一生,他也無所遇。當時的天下,王綱解紐,禮崩樂(le) 壞,在世君主皆為(wei) “鬥筲之人”,“孔子聚居獨行,隻能和行路匆匆的權貴不斷擦身而過,張口欲言,對麵走過的行人或神色漠然,或者始終不能同調。”(22)多年來研讀有關(guan) 孔子的資料,對於(yu) 孔子的形象,漸漸清晰起來,凝聚成一個(ge) “鳳凰”。那是一個(ge) 踽踽獨行的聖哲,是一個(ge) 不與(yu) 現實同流合汙的理想主義(yi) 者,是一個(ge) 自信而又清高的君子,那不正是一個(ge) 在烈火中重生的鳳凰嗎?
王健文描繪孔子,沒有任何與(yu) 別人爭(zheng) 辯的味道,他隻是將自己理解的孔子形象與(yu) 精神,勾勒出來給讀者看。膠著在理想與(yu) 事功之間的孔子,一位流浪的君子,坐著馬車,風塵仆仆,滿臉寫(xie) 滿滄桑,滄桑中透著自信的微笑,微笑的臉頰上又分明夾裹者著幾分無奈、幾分惆悵。
責任編輯:姚遠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