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康曉光作者簡介:康曉光,男,西元一九六三年生,遼寧沈陽人。現任職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公益創新研究院院長。著有《君子社會(hui) ——國家與(yu) 社會(hui) 關(guan) 係研究》《陣地戰——關(guan) 於(yu) 中華文化複興(xing) 的葛蘭(lan) 西式分析》《中國歸來——當代中國大陸文化民族主義(yi) 運動研究》《仁政——中國政治發展的第三條道路》《起訴——為(wei) 了李思怡的悲劇不再重演》《NGOs扶貧行為(wei) 研究》《法倫(lun) 功事件透視》《權力的轉移——轉型時期中國權力格局的變遷》《地球村時代的糧食供給策略——中國的糧食國際貿易與(yu) 糧食安全》《中國貧困與(yu) 反貧困理論》等。 |
陣地戰——關(guan) 於(yu) 中華文化複興(xing) 的葛蘭(lan) 西式分析(三)
三、社會(hui) 化:經驗分析
作者:康曉光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原載於(yu) 康曉光等著《陣地戰——關(guan) 於(yu) 中華文化複興(xing) 的葛蘭(lan) 西式分析》,社會(hui) 科學文獻出版社二〇一〇年出版。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臘月十八日戊申
耶穌2016年1月27日
本節運用“社會(hui) 化分析框架”,根據田野調查資料[1],概述本土文化社會(hui) 化的實踐。概述的內(nei) 容包括:社會(hui) 化的主體(ti) ,社會(hui) 化的內(nei) 容,社會(hui) 化的方式,社會(hui) 化的效果。需要指出的是,受到我們(men) 所采用的調查技術的限製,本文無法探討“社會(hui) 化對象的內(nei) 化過程”。
1、社會(hui) 化的主體(ti)
政府是傳(chuan) 統文化社會(hui) 化的最重要的主體(ti) 。在媒體(ti) 、學校、社會(hui) 組織、社區、職場開展的社會(hui) 化活動中都能看見政府的影子。政府一方麵直接實施教化活動,一方麵通過與(yu) 民間保持良性互動來推動社會(hui) 化。當然,政府一直試圖主導社會(hui) 化的基調,把控社會(hui) 化的方向。
大眾(zhong) 傳(chuan) 媒是社會(hui) 化的重要力量。在文化複興(xing) 運動初期,媒體(ti) 把文化複興(xing) 現象作為(wei) 吸引眼球的新聞熱點進行報道。一時間,“讀經”、“私塾”、“國學”、“漢服”、“儒學”、“儒教”、“成人禮”等詞匯在報紙、雜誌、網絡、電視裏層出不窮。可以說,運動初期,媒體(ti) 在傳(chuan) 播傳(chuan) 統文化複興(xing) 的訊息,增加運動的影響力方麵,功不可沒。隨著運動的深入發展,在國家文化政策的推動下,在大眾(zhong) 需求的拉動下,媒體(ti) 推出了一係列傳(chuan) 播傳(chuan) 統文化的節目,成為(wei) 傳(chuan) 統文化社會(hui) 化的重要主體(ti) 。
文化複興(xing) 運動初期,不少教師出於(yu) 對傳(chuan) 統文化的熱愛,對現行教育體(ti) 製的不滿,在自己的課堂上教授古代經典。有的教師在校外開設專(zhuan) 門的經典學習(xi) 班。這些在學校中開展的前瞻性的經典教育行動,產(chan) 生了較好的效果,但是規模有限,影響也不大。2006年之後,不少地區的政府教育部門開始主動要求轄區內(nei) 的中小學校開展傳(chuan) 統經典教育。例如,沈陽市皇姑區寧山路小學的一些班級,從(cong) 2002年起就自發開展古代經典教育,並將傳(chuan) 統文化納入校本特色課程。2006年,沈陽市皇姑區委、教育局下文要求全區中小學開展國學教育,在全國首開先河。高校也不失時機地開設了相關(guan) 院係專(zhuan) 業(ye) ,開設必修課、選修課供學生們(men) 選擇。例如,中國人民大學成立了“國學院”,而清華大學則要求文科專(zhuan) 業(ye) 學生必修“四書(shu) ”。
社會(hui) 組織也是社會(hui) 化的重要主體(ti) 。在積極傳(chuan) 播傳(chuan) 統文化的社會(hui) 組織中,既有在運動中“新成立的”組織,又有一些“複活的”專(zhuan) 業(ye) 組織,還有一些既有的官辦社團。文化複興(xing) 運動的參與(yu) 者,一直希望成立屬於(yu) 自己的組織,但是由於(yu) 國家嚴(yan) 格限製民間社團登記,所以他們(men) 的組織形態非常鬆散。隨著政府對儒家的態度日趨明朗,各地的參與(yu) 者才得以成立屬於(yu) 自己的組織。與(yu) 此同時,高校的國學類學生社團紛紛成立,凝聚了一大批青年國學愛好者。一些與(yu) 儒家聯係緊密的家族組織,如孔氏宗親(qin) 會(hui) 、孟氏宗親(qin) 會(hui) 等,也積極的促進儒學複興(xing) 。在文化複興(xing) 的大環境下,既有的孔子基金會(hui) 、國際儒聯、各地孔子學會(hui) 、儒學研究會(hui) 等組織也結束了沉寂狀況,更加活躍和高調,還成立了一些分支機構。政府掌控的團委、婦聯、工商聯等群團組織也結合自身工作開展了眾(zhong) 多傳(chuan) 播傳(chuan) 統文化的活動。
隨著運動向越來越廣的社會(hui) 領域挺進,在社區層麵,文化複興(xing) 也有了更為(wei) 具體(ti) 、更為(wei) 直接的顯現。在城市,一些社區居民委員會(hui) 自發地或在上級要求下,以儒家文化為(wei) 核心內(nei) 容,在社區內(nei) 組織開展教化活動。社區內(nei) 的一些幼兒(er) 園、學校、書(shu) 店、旅遊景點、老年之家等等,在街道和居民委員會(hui) 的推動下,也紛紛開展相關(guan) 活動。伴隨互聯網的發展,網絡上的“虛擬社區”越來越發達,並成為(wei) 傳(chuan) 播、交流傳(chuan) 統文化,實施教化的重要空間。
在當代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已經滲透到了“職場”之中。一些機構在內(nei) 部引入了儒家文化對員工實行儒家式管理,這其中既有政府機關(guan) ,事業(ye) 單位,也有各類企業(ye) 和社會(hui) 組織。
2、社會(hui) 化的內(nei) 容
傳(chuan) 統文化社會(hui) 化的內(nei) 容主要是儒家所提倡的價(jia) 值觀、倫(lun) 理道德、行為(wei) 規範。當前的社會(hui) 化主體(ti) 在實施教化時,大多以儒家經典、節慶儀(yi) 式、漢民族服飾、儒家禮儀(yi) 作為(wei) 內(nei) 容載體(ti) 。
現在流行的經典書(shu) 籍,包括《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原典;《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等蒙學讀本;還有《史記》、《漢書(shu) 》、《資治通鑒》等史學著作;以及曆代名家研習(xi) 儒家經典的心得類書(shu) 籍。
儀(yi) 式具有重要的文化功能。民族的集體(ti) 記憶,常轉化成象征性的符號、物件、行為(wei) ,在儀(yi) 式過程中重複演出。儀(yi) 式的每一次演出都是對文化的一次解讀和理解。當前,官方祭孔得到恢複,而且規模和地位逐年提升;成人禮也在各地越來越多地舉(ju) 行;不少新人在結婚時采用中式婚禮;清明節掃墓祭祖的民眾(zhong) 也越來越多。
傳(chuan) 統節日與(yu) 天文、曆法、民間信仰、文化心理有著密不可分的聯係,蘊含著豐(feng) 富的曆史文化內(nei) 涵。在中國曾一度出現傳(chuan) 統節式微、西洋節日大行其道的局麵。傳(chuan) 統文化複興(xing) 的一項重要行動就是搶救與(yu) 恢複傳(chuan) 統節日。2007年起,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被定為(wei) 國家法定假日,農(nong) 曆除夕也被納入法定假日。
服飾是人類文化的顯性表征,其質料、形製、款式、色彩體(ti) 現出穿著者本人和周圍人們(men) 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追求,體(ti) 現出一定程度的社會(hui) 文化心理結構,甚至體(ti) 現為(wei) 一定的禮樂(le) 製度。在西式服裝充斥於(yu) 市的當下中國,不少傳(chuan) 統文化愛好者將唐裝、漢服當作民族認同的符號。近年來,“中國元素”已經成為(wei) 國際服裝界的流行時尚符號。
綜合來看,現代社會(hui) 在實施社會(hui) 化時,傳(chuan) 統的精神實質並沒有變,但是由於(yu) 時代背景不同,具體(ti) 內(nei) 容和表現形式有所改變。各類主體(ti) 根據自己的需要和社會(hui) 化對象的特征,選擇不同的內(nei) 容和形式實施教化。社會(hui) 化的內(nei) 容比較豐(feng) 富,涉及到信仰、價(jia) 值觀、行為(wei) 、習(xi) 俗、儀(yi) 式等方麵,但基本上停留在簡單的“複古”水平,沒有達到“創造性地轉化”的高度。
3、社會(hui) 化主體(ti) 的教化方式
各類社會(hui) 化主體(ti) ,由於(yu) 自身的特性不同,所掌握的資源不同,麵對的教化對象不同,所以其教化方式也各有特色。
在實施社會(hui) 化時,政府有其他主體(ti) 所不具備的優(you) 勢和資源。政府能運用法律和行政權力發布帶有強製性的命令,能利用所掌握的龐大的宣傳(chuan) 和教育係統進行倡導和灌輸,也能借助國家領導人的影響力進行示範。例如,2006年中央政府頒布了《十一五文化發展綱要》;在黨(dang) 校培訓幹部時開設儒學專(zhuan) 題講座;授意《光明日報》開設國學專(zhuan) 欄,授意中央電視台製作《我們(men) 的節日》係列紀錄片;國家領導人在國際國內(nei) 重要場合的講話中引用儒家經典。不過,到目前為(wei) 止,政府還未大刀闊斧地推動和實施傳(chuan) 統文化社會(hui) 化的進程,比如還沒有把儒家經典納入教育部製定的中小學教學大綱中。目前,政府的行動還處於(yu) 摸索階段。
媒體(ti) 在運動初期對傳(chuan) 統文化複興(xing) 的大肆報道實際上起到了很好的宣傳(chuan) 、推廣作用,後來發展到製作傳(chuan) 統文化類專(zhuan) 題節目,乃至試圖在傳(chuan) 播過程中全麵滲透傳(chuan) 統文化理念的階段。無論是報刊、圖書(shu) 、廣播、電視等傳(chuan) 統媒體(ti) ,還是網絡、手機等新興(xing) 媒體(ti) ,都加入了傳(chuan) 統文化社會(hui) 化的隊伍。不同類型的媒介在實施教化的方式上各顯神通。(1)報紙還是以報道傳(chuan) 統文化複興(xing) 的新聞事件、發表評論為(wei) 主。有的報紙還專(zhuan) 門開辟“國學版”。有的報刊還發起組織知識競賽、夏令營等活動來傳(chuan) 播國學。(2)廣播電台製作傳(chuan) 統文化專(zhuan) 題節目,以講授華夏禮儀(yi) 、百家姓、成語故事、古代小故事為(wei) 主,比如浙江電視台城市之聲的《107國學館》、《三味書(shu) 屋》等。(3)電視和電影實施社會(hui) 化的方式更為(wei) 豐(feng) 富。較早興(xing) 起的是講壇類、對話類節目,比如《百家講壇》、《世紀大講壇》、《人文講壇》等,還有一些娛樂(le) 性比較強的益智競猜節目。傳(chuan) 統文化在發展曆程中沉澱了許多故事,如今它們(men) 被製作成電影、電視劇、動畫片等廣為(wei) 傳(chuan) 播。表達形式上的創新發展,使得這些故事中的情節更為(wei) 生動,人物更加飽滿,同時也更加吸引人,如電視劇《漢武大帝》、電影《孔子》等。(4)網絡等新媒體(ti) 的施教方式更加多樣。近年來,興(xing) 起了諸多專(zhuan) 門的國學網站和論壇,包括學術思想性的、資料庫性質的、宗教性的、綜合性的、商業(ye) 性的。一些大型的門戶網站和論壇開辟了國學版塊。大型搜索引擎開辟了國學搜索頻道,如百度國學等。便攜式媒體(ti) 也參與(yu) 了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播,比如國學手機短信,“短信版”國學課堂等等。此外,傳(chuan) 統媒體(ti) 極力與(yu) 新媒體(ti) 進行融合,所有傳(chuan) 統媒體(ti) 傳(chuan) 播的內(nei) 容都能再次通過網絡進行傳(chuan) 播,而且很多傳(chuan) 統媒體(ti) 都建立了自己的網站。可以說,傳(chuan) 統媒體(ti) 和網絡媒體(ti) 融合共同實施教化的趨勢逐漸形成。
學校把傳(chuan) 統文化教育的重點放在了儒家經典上,如“四書(shu) 五經”以及儒家初級入門讀物《弟子規》、《三字經》等。具體(ti) 實施時,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體(ti) 係各有側(ce) 重,方式方法也不盡相同。(1)學前經典教育以要求幼兒(er) 背誦經典原文為(wei) 主,同時配合一些言行舉(ju) 止方麵的訓練。(2)小學階段,除晨讀之外,老師會(hui) 注重對經典的講解,讓孩子們(men) 在誦讀、記憶的同時,理解經文的含義(yi) ,思考人生的價(jia) 值。同時,還會(hui) 組織開筆禮、成童禮、祭拜孔子等傳(chuan) 統儀(yi) 式,幫助學生完成生命認知和角色認知的轉換。(3)中學階段,迫於(yu) 升學壓力,儒家經典教育相對薄弱一些,不過也有不少中學通過舉(ju) 辦演講比賽、知識競賽、征文比賽、夏令營、文化節等多種形式來吸引和激勵學生學習(xi) 古代經典。(4)高校一方麵開設國學專(zhuan) 業(ye) 、國學基地班招收和培養(yang) 國學專(zhuan) 業(ye) 人才,一方麵對其他專(zhuan) 業(ye) 的學生開設《論語》等古代經典選修和必修課程。此外借助其專(zhuan) 家資源,在校園內(nei) 開設國學專(zhuan) 題講座也吸引了廣大學生參與(yu) 。有的學校則還試圖設計中式學位服,讓傳(chuan) 統文化跟現代大學教育製度相結合。除了直接教授儒家經典,這些學校在校園硬件方麵也都采取了許多措施,力圖營造經典文化氛圍。例如,在校園建設和裝修時,采用中式古典風格;樹立或懸掛儒家聖賢雕塑、畫像;在升旗儀(yi) 式、全校師生會(hui) 議上發表以儒家文化為(wei) 主題的演講;組織觀看相關(guan) 影視節目;組織老師學習(xi) 經典,集體(ti) 備課等等。除了正規學製內(nei) 的經典教育,還有校外的讀經班、私塾等等。這些學製外的經典教育大多為(wei) 傳(chuan) 統文化愛好者創辦,也有一些學校老師開辦和商業(ye) 機構投資的。
在政黨(dang) 、政府、企業(ye) 等傳(chuan) 統組織形態之外的各類民間性的社會(hui) 組織也加入了傳(chuan) 統文化社會(hui) 化的行列。不同類型的社會(hui) 組織在實施教化時,方式方法既有共性,又各具特色。簡言之,有以下幾大類施教方式:(1)宣傳(chuan) 倡導。社會(hui) 組織及其成員為(wei) 傳(chuan) 統文化複興(xing) 進行呼籲和倡導,對社會(hui) 思潮的走向有很大的影響作用。他們(men) 的“建言獻策”甚至可能成為(wei) 國家領導人決(jue) 策的參考依據。(2)研究出版。高校成立的傳(chuan) 統文化研究機構以及專(zhuan) 業(ye) 人員在各地成立的學會(hui) ,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出版了大量的文獻。(3)會(hui) 議論壇講座。傳(chuan) 統文化專(zhuan) 業(ye) 組織和興(xing) 趣組織經常召開各種以傳(chuan) 統文化為(wei) 主題的研討會(hui) 、交流會(hui) ,同時並舉(ju) 辦各種講座。(4)組織競賽活動。許多綜合型的社會(hui) 組織如政府主導的共青團、婦聯、工商聯等群團組織開展了“親(qin) 子誦讀《論語》”、“國學征文比賽”、“國學演講比賽”、“國學夏令營”等活動。高校學生社團有時也會(hui) 麵向全校學生組織此類競賽活動。(5)舉(ju) 行傳(chuan) 統儀(yi) 式。社會(hui) 組織具有一定的自主性、靈活性,實施教化時在形式上更具有“創新性”。有的社會(hui) 組織經常舉(ju) 辦傳(chuan) 統的成人儀(yi) 式、祭孔儀(yi) 式,給人以身臨(lin) 其境的體(ti) 驗。(6)經典誦讀與(yu) 交流。民間儒學興(xing) 趣組織和高校國學社團以晨讀、讀書(shu) 會(hui) 等形式經常性地舉(ju) 行經典誦讀與(yu) 交流活動。(7)最後,但非常重要的一種方式就是社會(hui) 組織成員間的相互影響,文化信仰赤誠、功底深厚、言談舉(ju) 止中規中矩的成員往往能對其他成員發揮示範作用。
社區實施傳(chuan) 統文化社會(hui) 化的方式更為(wei) 綜合立體(ti) 。目前,各大城市有不少社區打出了“建設國學社區”的旗號。居委會(hui) 幹部針對社區不同人群開展了一係列活動,比如給社區小孩開設國學班,教授傳(chuan) 統經典、國學禮儀(yi) ;組織小孩慰問社區孤寡老人,實踐尊老美德;組織居民與(yu) “三無老人”結成“一幫一對子”,扶老助老;組織“鄰裏節”係列活動,增進鄰裏感情;用富有地域色彩的方式慶祝傳(chuan) 統節日等等。總之,社區推行傳(chuan) 統文化,能使人全方位地感受到國學的魅力,感召人們(men) 去學習(xi) 和實踐傳(chuan) 統文化的精神實質。而突破地域、時空界限的虛擬社區,成為(wei) 了傳(chuan) 統文化愛好者們(men) 最便捷、最有效的交流平台。在核心成員的組織下,在網絡上發起過幾場“弘儒反耶”的倡議,如“十博士反耶”、“孔子誕辰日作為(wei) 中國教師節”、“將漢服作為(wei) 奧運會(hui) 開幕式的禮儀(yi) 服飾”等等,影響頗大。除了網上活動,幾大重要儒學虛擬社區,如儒學聯合論壇,華夏複興(xing) 論壇、漢網等社區的網友們(men) 還經常走到網下開展祭孔、成人禮、漢服展演等活動。
職場是繼續社會(hui) 化的重要場所,除了工作技能,職場中的規則和文化對人的影響也非常大。當前,提倡傳(chuan) 統文化的政府機關(guan) 以公檢法部門居多,這些機關(guan) 要求幹部學習(xi) 儒家文化,用儒家精神指導工作,服務工作對象,並寫(xie) 心得體(ti) 會(hui) 。有的檢察院、看守所還將《論語》、《孟子》中的格言掛在走廊上。不少學校也組織老師學習(xi) 儒家文化,並要求背誦、理解,在全校師生大會(hui) 上談自己的學習(xi) 心得。在企業(ye) 中實施傳(chuan) 統文化社會(hui) 化,首先取決(jue) 於(yu) 老板的認同。一旦老板確定將傳(chuan) 統文化作為(wei) 企業(ye) 文化的核心,企業(ye) 就會(hui) 製定出體(ti) 現傳(chuan) 統文化理念的企業(ye) 文化標語,設立企業(ye) 內(nei) 部的孔子堂、國學院等學習(xi) 場所,編寫(xie) 與(yu) 企業(ye) 性質相對應的儒學學習(xi) 手冊(ce) ,樹立榜樣典型。有的企業(ye) 還將員工學習(xi) 儒家文化的表現、實踐儒家禮儀(yi) 的行為(wei) 列入績效考核指標。
4、社會(hui) 化的效果
傳(chuan) 統文化社會(hui) 化能夠產(chan) 生實效嗎?或者說,通過人為(wei) 的教化活動,傳(chuan) 統文化能夠對現代人的價(jia) 值觀和行為(wei) 產(chan) 生實質性影響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麽(me) 上述所有的教化活動都是無用之舉(ju) 。隻有答案是肯定的,傳(chuan) 統文化社會(hui) 化才是有意義(yi) 的行動。
研究方法
為(wei) 了回答上述問題,我們(men) 選取最重要的社會(hui) 化主體(ti) ——學校——作為(wei) 研究對象。受研究條件的限製,沒有對所有的社會(hui) 化主體(ti) 進行考察。
我們(men) 采用嚴(yan) 格的社會(hui) 科學研究方法,考察學校傳(chuan) 統文化教育對學生的態度和行為(wei) 產(chan) 生的影響。研究的方法和流程為(wei) :(1)選取一所開展經典文化教育的典型學校(JR學校)作為(wei) 實驗組。選擇沒有開展過經典文化教育、需要控製的非實驗因素與(yu) 實驗組基本一致的YFQ小學作為(wei) 對照組。(2)通過調查問卷對兩(liang) 所學校的學生進行普查獲得數據。(3)通過對比分析找出實驗組與(yu) 對照組的差異。(4)用多元回歸方法驗證傳(chuan) 統文化教育是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
JR學校的社會(hui) 化實踐
JR學校是經教育行政部門批準的全日寄宿製民辦公助學校。該校共有11個(ge) 教學班級,500多名學生。JR學校是全國第一所農(nong) 村經典文化教育實驗學校。六年來,JR學校“以常規教學為(wei) 主線,以經典教育為(wei) 特色,在學校的各個(ge) 教學環節滲透、融會(hui) 、落實經典文化教育理念。”
JR學校開展的教化活動包括:(1)經典誦讀。經典誦讀是JR學校除國家規定課程外最重要的課程,包括每天的早晚經典誦讀和每周一次的經典講習(xi) 課,主要選用蒙學讀物和儒家經典作為(wei) 教材,包括《三字經》、《弟子規》、《大學(節選)》、《論語(節選)》等。(2)經典特色課,包括經典書(shu) 法課、經典武術課、經典音樂(le) 課、經典美術課、經典舞蹈課。(3)校園活動,包括國旗下的講話、主題班隊會(hui) 活動、親(qin) 子共讀經典活動、經典誦讀比賽。(4)硬件環境。在學校環境布置方麵,JR學校的定位也是“多和經典掛鉤,營造一個(ge) 極具人文氣息的學校環境,讓孩子浸濡其中,自然而然地樂(le) 意親(qin) 近經典”。進入JR學校校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通體(ti) 鑲了木板的仿古二層教學樓,樓道間貼有中國古代經典名句,每間教室的牆上都掛有書(shu) 法作品和人物掛像,就連學校的圍牆上也彩繪了許多與(yu) 經典有關(guan) 的故事。
實驗組與(yu) 對照組的價(jia) 值觀與(yu) 行為(wei) 表現對比分析
對普查數據的分析顯示,兩(liang) 所學校的學生在價(jia) 值觀和行為(wei) 方麵表現出明顯的差異:(1)學習(xi) 。與(yu) 對照組相比,實驗組的學生具有較強的課堂參與(yu) 性、自我管理能力、獨立思考能力。(2)生活習(xi) 慣。在愛護公共衛生和講究個(ge) 人衛生方麵,實驗組與(yu) 對照組存在較大差異。當看到校園內(nei) 有垃圾,實驗組學生會(hui) 更經常地將垃圾隨手撿起來丟(diu) 進垃圾桶。在“保持自己的課桌桌麵整潔”、“飯前、便後洗手”、以及“衣著整潔”方麵,對照組也與(yu) 實驗組有較大差距。(3)對待父母的態度和行為(wei) 。實驗組對父母的態度更加接近儒家強調的“孝道”。實驗組和對照組在《孝道態度量表》上的總得分具有顯著差異。實驗組和對照組在孝敬父母的行為(wei) 表現上也具有顯著差異。(4)對待老師的態度和行為(wei) 。實驗組比對照組更加尊敬老師。(5)接人待物行為(wei) 。與(yu) 對照組相比,實驗組學生更加尊敬長輩。(6)所掌握的傳(chuan) 統文化知識。實驗組比對照組具有更豐(feng) 富的傳(chuan) 統文化知識。
多元統計分析
我們(men) 還運用多元最小二乘估計法,進一步探討了學校實施的經典文化教育與(yu) 學生的態度和行為(wei) 之間的關(guan) 係。
引入“儒家價(jia) 值觀”、“學校普遍要求的行為(wei) ”、“儒家要求的行為(wei) ”、“傳(chuan) 統文化知識”作為(wei) 因變量,它們(men) 代表學生的態度和行為(wei) ;引入“學生參加經典文化教育活動的個(ge) 數”和“學生在參加這些活動時的平均認真程度”作為(wei) 自變量,它們(men) 代表學校的教化活動。
圖3 經典文化教育對學生態度和行為(wei) 的作用模型
統計分析發現:(1)學校開展經典文化教育活動會(hui) 改變學生的態度和行為(wei) 。經典文化教育活動不僅(jin) 能夠使學生按照儒家道德標準為(wei) 人處事,而且有助於(yu) 學生表現出現代社會(hui) 普遍要求的良性行為(wei) 。古代經典與(yu) 現代價(jia) 值具有重要聯係,傳(chuan) 統與(yu) 現代並不是相互矛盾的,而是相互促進的關(guan) 係。(2)學生的響應越積極,學校教育的效果越明顯。學生參加經典文化教育活動時的認真程度,在這些活動對學生的態度和行為(wei) 的影響上起到調節作用。學生參與(yu) 越認真,對儒家價(jia) 值觀的內(nei) 化越深,越會(hui) 表現出儒家要求的和社會(hui) 普遍要求的良好行為(wei) 。(3)學生認真讀過的古代經典書(shu) 籍越多,所積累的傳(chuan) 統文化知識越豐(feng) 富。(4)經典文化教育活動以及學生學習(xi) 到的傳(chuan) 統文化知識通過塑造學生的儒家價(jia) 值觀來改變學生的行為(wei) 。學生對儒家價(jia) 值觀的內(nei) 化,不僅(jin) 有助於(yu) 學生表現出更多儒家要求的行為(wei) ,而且也促進學生表現出更多的社會(hui) 普遍要求的行為(wei) 。
以上分析表明,在新的社會(hui) 背景下,通過人為(wei) 的努力,傳(chuan) 統文化仍然可以對人的價(jia) 值觀和行為(wei) 發生實質性的影響。本土文化複興(xing) 不是癡人說夢,而是可以通過人為(wei) 努力實現的目標。
5、社會(hui) 化特征總結
以上概要地描述了傳(chuan) 統文化社會(hui) 化的主體(ti) 、內(nei) 容、方式、效果,力圖給讀者呈現出一幅整體(ti) 性的圖景。
總的來看,(1)傳(chuan) 統文化已經進入了社會(hui) 化係統。(2)參與(yu) 傳(chuan) 統文化複興(xing) 的社會(hui) 化主體(ti) 日趨多元化,幾乎包含了現代社會(hui) 所有的、主要的、正規的社會(hui) 化主體(ti) 。但是,各種社會(hui) 化主體(ti) 之間缺乏自覺地、係統地互動。(3)社會(hui) 化主體(ti) 都是根據自身的條件,針對其目標群體(ti) 的特征,選擇了不同的內(nei) 容和方式來實施教化。但是,各類主體(ti) 的教化策略差別很大,水平和效果也參差不齊。(4)社會(hui) 化內(nei) 容非常豐(feng) 富,但是基本上停留在“複古”水平上,遠未達到“創造性地轉化”的高度。各社會(hui) 化主體(ti) 隻是在現有的社會(hui) 化係統中,增加了傳(chuan) 統文化內(nei) 容,但是傳(chuan) 統文化並沒有成為(wei) 主導性的教化內(nei) 容。(5)社會(hui) 化的製度化程度不高,各種具體(ti) 的社會(hui) 化方式尚未製度化。(6)對一所學校的經驗分析表明,在現代背景下,儒家文化仍可以發揮實質性作用——對人們(men) 的態度和行為(wei) 發生顯著的影響。(7)政府與(yu) 民間存在良性互動,各自獨立,相得益彰。中央政府意欲實施社會(hui) 化,本身也采取了一些推動措施,但是地方政府及其它社會(hui) 化主體(ti) 是否實施以及如何實施,中央政府並沒有強製規定,而是采取“隻鼓勵,不懲罰”的態度。(8)儒家文化尚未掌握文化霸權,在市民社會(hui) 中,西方文化仍處於(yu) 強勢地位。
【注釋】
[1] 本節使用的經驗資料均引自本書(shu) 的專(zhuan) 題調查報告。
責任編輯:葛燦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