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永捷】論倫理建設與道德建設

欄目:快評熱議
發布時間:2016-01-24 14:17:12
標簽:
彭永捷

作者簡介:彭永捷,男,江蘇灌南人,西元一九六九年出生於(yu) 青海格爾木,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副院長。著有《朱陸之辯》等,主編《中國儒教發展報告(2001-2010)》等。


 

 

論倫(lun) 理建設與(yu) 道德建設

作者:彭永捷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十二月十五日乙巳

           耶穌2016年1月24日

 

 

 

道德建設是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內(nei) 容。日常語言中的“道德”,往往忽視了“道德”與(yu) “倫(lun) 理”的區分。相應地,日常語言中所說的“道德建設”,也沒有明晰化為(wei) “道德建設”和“倫(lun) 理建設”這兩(liang) 方麵相互關(guan) 聯但又有根本區別的內(nei) 容。本文嚐試著對倫(lun) 理與(yu) 道德兩(liang) 個(ge) 概念進行分析,然後對道德建設和倫(lun) 理建設的區別與(yu) 聯係加以說明。

 

(一)倫(lun) 理與(yu) 道德

 

“倫(lun) 理”、“道德”兩(liang) 個(ge) 概念的區別和範圍在現代語言中往往模糊不清。1989年版《辭海》“倫(lun) 理”條注有二義(yi) :其一是指事物的條理;其二是指處理人們(men) 相互關(guan) 係所應遵循的道理和準則。現在通常作為(wei) “道德”的同義(yi) 詞作用。“道德”條下注也有二義(yi) :其一,“在中國哲學史上,指‘道’與(yu) ‘德’的關(guan) 係。孔子主張:‘誌於(yu) 道,據於(yu) 德。’(《論語·述而》)這裏的‘道’指理想的人格或社會(hui) 圖景,‘德之指立身根據和行為(wei) 準則。因儒家以仁義(yi) 為(wei) 道德的重要內(nei) 容,故也以仁義(yi) 道德並稱。《老子》中的‘道’指事物運動變化所必須遵循的普遍規律或萬(wan) 物的本體(ti) 。‘德’和‘得’意義(yi) 相近,指具體(ti) 事物從(cong) ‘道’所得的特殊規律或特殊性質;對於(yu) ‘道’的認識有得於(yu) 己,亦稱為(wei) ‘德’。《老子·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認為(wei) ‘道’和‘德’雖尊貴,卻不是什麽(me) 主宰(‘命’),而是一切任其自然的。韓非認為(wei) ‘德者道之功’,把德釋為(wei) 道的功用。北宋張載提出‘德,其體(ti) ;道,其用,一於(yu) 氣而已夕(《正蒙·神化》),認為(wei) ‘德’是氣之體(ti) ,‘道’是氣之用。”其二,指“依靠社會(hui) 輿論和人的內(nei) 心信息來評價(jia) 和調節人們(men) 的行為(wei) ,由一定社會(hui) 的經濟基礎所決(jue) 定,並為(wei) 一定的社會(hui) 經濟基礎服務具有曆史性,其內(nei) 容和形式受一定的物質生活條件的製約。與(yu) 利益密切相關(guan) ,它總是反映和維護一定的利益。……”以上二則對於(yu) 倫(lun) 理和道德各自給出了一個(ge) 解釋,特別是對於(yu) 道德的解釋非常詳細,但對於(yu) 倫(lun) 理與(yu) 道德兩(liang) 個(ge) 概念在用法上的區別並未作出足夠的說明。

 

在一些相關(guan) 著作中,對這兩(liang) 個(ge) 概念的使用也相當模糊。例如,有的學者認為(wei) ,道德是調整人和人之間關(guan) 係的一種特殊的行為(wei) 規範的總和。照理來說,作為(wei) 調整人和入之間關(guan) 係的一種特殊的行為(wei) 規範的總和的應該是“倫(lun) 理”,而不是“道德”。由於(yu) “倫(lun) 理”、“道德”兩(liang) 個(ge) 概念語義(yi) 的模糊,也導致對於(yu) 倫(lun) 理學與(yu) 道德學或道德哲學難作區別。例如,有的學者認為(wei) ,倫(lun) 理學是一門關(guan) 於(yu) 道德的科學,或者說,倫(lun) 理學是以道德作為(wei) 自己的研究對象的科學。倫(lun) 理學的研究對象應既包括倫(lun) 理也包括道德,而不局限於(yu) 道德。上述定義(yi) 的出現,是將“倫(lun) 理”與(yu) “道德”在同一意義(yi) 上使用的結果。這種狀況也給學術研究帶來了不便。如張岱年先生在論述中國倫(lun) 理思想時說:“中國哲學中關(guan) 於(yu) 人類本性、道德原則、人生理想、人生價(jia) 值的學說,都屬於(yu) 倫(lun) 理學說(道德哲學)。”[①]在目前將二者經常混同的情況下,這或許是一種較穩妥的做法。

 

國外學界對於(yu) 倫(lun) 理與(yu) 道德兩(liang) 個(ge) 概念的使用也並不十分區別。一些倫(lun) 理學辭典往往把“倫(lun) 理”和“道德”兩(liang) 個(ge) 名詞放在一起解釋並比較它們(men) 的異同,如:《倫(lun) 理學百科全書(shu) 》(ENCYCIJEPEDIAOFETHICS)“倫(lun) 理和道德”(EthiesandMorality)條下解釋說:倫(lun) 理和道德“這兩(liang) 個(ge) 詞經常可以交替使用,或者有相當不確定的區別,如在詞組‘個(ge) 人道德’和‘職業(ye) 倫(lun) 理’中。但是,最近有人對此提出了有影響的爭(zheng) 議,認為(wei) 二者之間存在著明顯的理論上的區別—‘倫(lun) 理’是個(ge) 更廣義(yi) 的概念,包括許多在‘道德’一詞範圍之外的很多涵義(yi) 。”另一部倫(lun) 理學辭書(shu) 《國際倫(lun) 理學百科全書(shu) 》(INTERNATIONALENCYCIJEPEDIAOFETHTCS)專(zhuan) 門把“倫(lun) 理和道德的區別”(Ethies/moralitydistinction)作為(wei) 一個(ge) 辭條加以解釋,認為(wei) 道德哲學家將倫(lun) 理定義(yi) 為(wei) 對道德判斷和道德選擇的研究,而道德指作出道德選擇所遵循的法則。總之,西方學界在使用Ethics和Morality兩(liang) 個(ge) 詞時,歧義(yi) 頗多。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中文用“倫(lun) 理”與(yu) “道德”兩(liang) 個(ge) 詞來對譯西方的Ethics和Morality兩(liang) 個(ge) 詞,在意義(yi) 上並不貼切。

 

在現代中國學界,較早重視倫(lun) 理與(yu) 道德區別的是思想家梁漱溟先生。梁先生以“道德之真”與(yu) “禮俗”來論述倫(lun) 理與(yu) 道德的區別。梁先生在《人心與(yu) 人生》第十七章中說:“道德一詞在較開化的人類社會(hui) 任何時代任何地方可以斷言都是少不了的。但它在各時不免各有涵義(yi) ,所指不會(hui) 相同,卻大致又相類近耳。這就為(wei) 人們(men) 在社會(hui) 中總要有能以彼此相安共處的一種道路,而後乃得成社會(hui) 共同生活。此通行路道取得公認和共信便成為(wei) 當時當地的禮俗。凡行事合於(yu) 禮俗,就為(wei) 其社會(hui) 所崇獎而稱之為(wei) 道德;反之,則認為(wei) 不道德而受排斥。禮俗總是隨其社會(hui) 所切需者漸以形成出現,而各時代各地方的社會(hui) 固多不同,那麽(me) ,其禮俗便多不同,其所指目為(wei) 道德者亦就會(hui) 不同了。然而不同之中總有些相同之點,因為(wei) 人總是人,總都得過著社會(hui) 生活。”“然人類特征固在其自覺能動性,道德之真要存乎人的自覺自律。其行事真切感動人心者,所受到的崇敬遠非循從(cong) 社會(hui) 一般習(xi) 俗之可比。有時舉(ju) 動違俗且邀同情激賞,乃至附和追從(cong) 焉。”“是故有存乎一時一地的所謂道德,那是有其不得不然之勢的;但那隻是一方麵,而另一方麵則道德原自有真,亦人類生命之勢所必然。”“個(ge) 人的習(xi) 慣和社會(hui) 禮俗相關(guan) 聯,多半隨和禮俗,此庸俗的道德,缺乏獨立自主,古人說:‘鄉(xiang) 願,德之賊也。’非講求真道德者之所取。‘學至氣質變化方是有功’(語出宋儒程明道),是講求真道德者之言。”“道德之真”與(yu) “禮俗”的區別,實際上就是道德與(yu) 倫(lun) 理的區別。“道德之真”就相當於(yu) 主體(ti) 的與(yu) 個(ge) 體(ti) 的道德,但必須是獨立自主的道德:“禮俗”是一味遵從(cong) 社會(hui) 的習(xi) 俗,缺乏自主,亦即個(ge) 體(ti) 道德完全同化於(yu) 社會(hui) 倫(lun) 理或被社會(hui) 倫(lun) 理所湮沒。

 

“倫(lun) 理”與(yu) “道德”的區別近年來在學術界已經引起一定的重視,一些學者的觀點值得借鑒。總結目前學界對於(yu) 倫(lun) 理與(yu) 道德兩(liang) 個(ge) 概念涵義(yi) 的區別,大致可以分成兩(liang) 種意見:一種以倫(lun) 理為(wei) 人與(yu) 人之間的相互關(guan) 係及處理這些關(guan) 係的客觀法則,“倫(lun) ”為(wei) 關(guan) 係,“理”為(wei) 道理和法則。倫(lun) 理調節人與(yu) 人、人與(yu) 社會(hui) 關(guan) 係的法則,而道德則局限於(yu) 個(ge) 人,是個(ge) 人處事和修養(yang) 的法則。另一種看法以倫(lun) 理為(wei) 人與(yu) 人、人與(yu) 社會(hui) 關(guan) 係的法則,道德是指對倫(lun) 理采取的基本態度。此種觀點可參考日本學者小倉(cang) 誌祥的觀點。他說:“倫(lun) 理的倫(lun) ,是指同夥(huo) 、夥(huo) 伴,由此產(chan) 生出人倫(lun) 這個(ge) 詞。理是指條理、理由,說得複雜些,是指法則、道理。因此,物理是指事物的法則,與(yu) 此相反,倫(lun) 理就成了人際關(guan) 係的法則。儒教提出了所謂的五倫(lun) :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作為(wei) 人際關(guan) 係的代表。物理,是自然界中的事物經常實現著的法則。與(yu) 其說它是‘存在’的法則,莫如說它是‘應當’的法則。所以,儒教提倡所謂的五常:親(qin) 、義(yi) 、別、序、信,以此作為(wei) 上述五倫(lun) 的德目,即為(wei) 了實現五倫(lun) 所應具有的態度。”“這樣看來,倫(lun) 理和道德的關(guan) 係也清楚了。在通常情況下,這兩(liang) 個(ge) 詞的使用,是沒有區別的,但是,如果把重點放在道德這個(ge) 詞的‘德’上,那麽(me) ,道德就成了為(wei) 實現道的人的基本態度。正如儒家所說,德是得,是內(nei) 得於(yu) 身,德是道的體(ti) 驗。據此,大概可以把道德做如下的定義(yi) 吧:為(wei) 實現作為(wei) 道德即法則的倫(lun) 理而采取的基本態度。”[②]以上兩(liang) 種觀點均把倫(lun) 理與(yu) 道德作了外與(yu) 內(nei) 的區別,但區分內(nei) 外的標準卻不同:前者以法則所指象的對象是社會(hui) 還是個(ge) 人為(wei) 標準,後者則把法則與(yu) 擔當主體(ti) 作為(wei) 標準。

 

在兩(liang) 種關(guan) 於(yu) 倫(lun) 理與(yu) 道德比較接近的區分中,第一種看法仍然會(hui) 帶來概念使用中的麻煩:如果僅(jin) 從(cong) 法則所指象的對象進行區分,那麽(me) 就會(hui) 把個(ge) 人與(yu) 他人、個(ge) 人與(yu) 社會(hui) 截然割裂。從(cong) 嚴(yan) 格的意義(yi) 上說,不存在一種與(yu) 他人和社會(hui) 無關(guan) 的僅(jin) 僅(jin) 屬於(yu) 個(ge) 人的道德,況且在個(ge) 人與(yu) 社會(hui) 之間,還存在著各種層次上的群體(ti) 。所以,我更傾(qing) 向於(yu) 從(cong) 法則和擔當主體(ti) 的角度對倫(lun) 理與(yu) 道德進行區分。就我個(ge) 人看來,倫(lun) 理是包含著道德而又高於(yu) 道德的社會(hui) 的法則,倫(lun) 理是相對於(yu) 個(ge) 體(ti) 道德的外在的、社會(hui) 的規範和價(jia) 值。倫(lun) 理本身並不是指人際關(guan) 係,而是人際關(guan) 係所應遵循的規則。倫(lun) 理包含著價(jia) 值,而不隻是事實,它是“應當”的法則,而不是“存在”的法則。這些法則既包括價(jia) 值觀念,也包括行為(wei) 規範,如禮、社會(hui) 公德等。倫(lun) 理對於(yu) 整個(ge) 社會(hui) 成員具有普遍性,一般情況下是社會(hui) 成員所必須接受的普遍法則。這些法則在多數情況下雖不具有法律的強製性,但具有輿論的強製性。道德是主體(ti) 對於(yu) 自己的立法,是主體(ti) 作為(wei) 個(ge) 體(ti) 的內(nei) 心法則。道德是內(nei) 心信念的規定,是主體(ti) 的自我規定。主體(ti) 內(nei) 心的法則,如同王陽明所雲(yun) :“良心是你自家的準則。”主體(ti) 內(nei) 心的法則如何確立,並不隻是來源於(yu) 主觀方麵,也包括對於(yu) 外在倫(lun) 理的認同與(yu) 內(nei) 化。在這種界定中,倫(lun) 理與(yu) 道德不是指向對象上的差別,而是法則本身與(yu) 擔當者主體(ti) 意識之間的差別,而主體(ti) 又不僅(jin) 僅(jin) 局限於(yu) 個(ge) 人:倫(lun) 理是社會(hui) 性的價(jia) 值和規範卜,如果它成為(wei) 主體(ti) 意識,那麽(me) 就成為(wei) 道德。主體(ti) 可以是個(ge) 人,也可以是一個(ge) 群體(ti) 。如果某種倫(lun) 理為(wei) 一個(ge) 群體(ti) 所共同認同,那麽(me) 就可以形成這個(ge) 群體(ti) 的道德。

 

倫(lun) 理和道德之間雖然存在著上述區別,但二者之間又是緊密聯係與(yu) 相互衝(chong) 突的。一方麵倫(lun) 理與(yu) 道德相互依存和相互轉化:倫(lun) 理存在的目的和意義(yi) 在於(yu) 能夠為(wei) 道德所取法,指導人們(men) 的實踐,道德存在的目的和意義(yi) 在於(yu) 能夠把倫(lun) 理落實在個(ge) 體(ti) 、落實在人心、落實在實處。倫(lun) 理可以內(nei) 化為(wei) 道德,理學家中道學一派的朱子就說:“至德至道,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己之所獨得。”[③]又說:“明得此理,得之於(yu) 身,斯謂據於(yu) 德。”[④]又說:“道者,古今共由之理,如父之慈,子之孝,君仁臣忠之類,皆是自有得此己方解懲地。堯所以修此道而成堯之德,舜所以修此道而成舜之德。”[⑤]朱子弟子陳淳解釋朱子關(guan) 於(yu) “道”與(yu) “德”的定義(yi) 時說:“道是天地間本然之道,不是因人做工夫處論。德便是就人做工夫處論。”[⑥]個(ge) 體(ti) 道德也可以外化為(wei) 社會(hui) 倫(lun) 理。理學家中的心學家們(men) 就認為(wei) ,道德的根源如果在於(yu) 人心,在於(yu) 人的內(nei) 在的良知或良心,那麽(me) “發明本心”或“致其良知”便為(wei) 道德。如孔子為(wei) 萬(wan) 世師表、道德楷模,他所信奉的一些個(ge) 體(ti) 道德準則,在後來就變成了整個(ge) 社會(hui) 的倫(lun) 理價(jia) 值。另一方麵,倫(lun) 理在某種程度上體(ti) 現著人們(men) 的道德,但也時刻在與(yu) 道德發生衝(chong) 突:倫(lun) 理是外在的、客觀的,道德是內(nei) 在的、主體(ti) 的。如何以內(nei) 在的道德主體(ti) 性去實踐外在的、客觀的倫(lun) 理規範,或者說如何把外在的、客觀的倫(lun) 理原則,化為(wei) 主體(ti) 的、內(nei) 在的道德,這屬於(yu) 倫(lun) 理道德的統一性問題。從(cong) 倫(lun) 理出發,要求人遵從(cong) 外在的倫(lun) 理;從(cong) 道德出發,要求人發揮人的主體(ti) 道德或價(jia) 值良心。在社會(hui) 生活中實際存在的每一個(ge) 具體(ti) 的倫(lun) 理價(jia) 值體(ti) 係,其在道德修養(yang) 上對於(yu) 人的根本要求,乃是讓人發揮道德主體(ti) 性以更好地體(ti) 認與(yu) 實踐儒家的倫(lun) 理綱常、或者說要求把外在的倫(lun) 理規範內(nei) 化為(wei) 主體(ti) 的內(nei) 在的道德。個(ge) 體(ti) 的行為(wei) 是和他內(nei) 心的道德相一致的,但與(yu) 外在的倫(lun) 理卻未必相合。個(ge) 體(ti) 道德與(yu) 社會(hui) 倫(lun) 理往往存在著各種程度的差異,從(cong) 而成為(wei) 倫(lun) 理與(yu) 道德之間緊張關(guan) 係與(yu) 相互衝(chong) 突的根源。倫(lun) 理與(yu) 道德之間的這種內(nei) 在緊張是一切倫(lun) 理學說在道德實踐中所共有的普遍現象,這一問題本身具有哲學上的意義(yi) ,是道德哲學的一個(ge) 基本問題。這一問題也往往會(hui) 以倫(lun) 理性與(yu) 道德性或主體(ti) 性、群體(ti) 倫(lun) 理與(yu) 個(ge) 體(ti) 道德、自律與(yu) 他律等多種方式表達出來。

 

倫(lun) 理和道德之間的區別,相應地也影響到相關(guan) 學科的名稱,如倫(lun) 理學與(yu) 道德學、倫(lun) 理哲學與(yu) 道德哲學。在現代漢語中,“道德”一詞已失去其作為(wei) “道”的含義(yi) ,僅(jin) 表征“德”的意義(yi) ,所以我們(men) 很難用一個(ge) 概括的詞來統稱倫(lun) 理與(yu) 道德。一般情況下,人們(men) 習(xi) 慣於(yu) 采用倫(lun) 理學與(yu) 道德哲學這樣的稱法,而不采用道德學和倫(lun) 理哲學的名稱。既是約定俗成,倒也無妨,但應避免此種用法所帶來的歧義(yi) 。

 

(二)倫(lun) 理建設

 

在把倫(lun) 理與(yu) 道德作了如此區分之後,我們(men) 在談到作為(wei) 精神文明建設一個(ge) 重要部分的道德建設時,就可以從(cong) 倫(lun) 理建設和道德建設兩(liang) 個(ge) 方麵明確任務。

 

總體(ti) 上說,倫(lun) 理建設著重解決(jue) 倫(lun) 理失範和價(jia) 值混亂(luan) 等方麵問題,道德建設著重解決(jue) 培養(yang) 道德意識,樹立道德自覺和實踐道德的勇氣等方麵問題,分別對治,當更有建樹,避免說法籠統,無的放矢。

 

具體(ti) 而言,倫(lun) 理建設的任務即是建設製約人們(men) 行為(wei) 的價(jia) 值規範和準則。其目的是以象法律調節人們(men) 的行為(wei) 而使人們(men) 有法可依一樣,在以倫(lun) 理調節人們(men) 的行為(wei) 時也同樣“有法可依”。倫(lun) 理立“法”主要是解決(jue) 兩(liang) 個(ge) 方麵的問題:

 

其一是解決(jue) 由於(yu) 社會(hui) 價(jia) 值觀的變遷而失效的倫(lun) 理,代之以與(yu) 現代生活相適應的新型倫(lun) 理。這也就是重建精神家園、再塑價(jia) 值理想的問題。在這一任務中,首要的是研究和確立處理人倫(lun) 關(guan) 係的具體(ti) 準則,中國古代講“五倫(lun) ”,現代人際關(guan) 係則大大超越了“五倫(lun) ”的範圍,人倫(lun) 關(guan) 係的內(nei) 涵更加豐(feng) 富,倫(lun) 理立法的對象也相應地日益廣泛,例如婚姻家庭倫(lun) 理、職業(ye) 倫(lun) 理、社會(hui) 公共倫(lun) 理等。以職業(ye) 倫(lun) 理為(wei) 例,職業(ye) 倫(lun) 理的意義(yi) 在於(yu) 重新明確以職業(ye) 區分的每個(ge) 社會(hui) 角色的“名”與(yu) “分”,權利與(yu) 義(yi) 務。職業(ye) 倫(lun) 理要求名與(yu) 分的統一,有什麽(me) 樣的“名”,就要進什麽(me) 樣的“分”。每個(ge) 行業(ye) 的職業(ye) 倫(lun) 理建設過程,就是明確每個(ge) 行業(ye) 、每個(ge) 崗位上的人的名與(yu) 分的過程,從(cong) 哲學上說,也就是一個(ge) “理一”而“分殊”的過程。與(yu) 某一具體(ti) 職業(ye) 相應的職業(ye) 倫(lun) 理,要求該職業(ye) 的從(cong) 業(ye) 者,無論其主觀上是為(wei) 人民服務還是為(wei) 人民幣服務或抱有其他什麽(me) 目的,但都必須嚴(yan) 格格守該職業(ye) 的行為(wei) 規範和倫(lun) 理準則。當然不排除這些準則在客觀上具有為(wei) 人民服務的性質。職業(ye) 倫(lun) 理建設對倫(lun) 理學家提出了艱巨的任務。職業(ye) 倫(lun) 理實質上是名分製倫(lun) 理和角色倫(lun) 理。倫(lun) 理學家的任務是確立主體(ti) 的角色倫(lun) 理,為(wei) 行為(wei) 主體(ti) 提供倫(lun) 理的社會(hui) 立法,為(wei) 個(ge) 人將外在的倫(lun) 理化為(wei) 內(nei) 在的道德而提供根據。倫(lun) 理學家在此是“立法者”。但倫(lun) 理上的“立法”與(yu) 法律上的立法不同,它不具有強製性,隻是為(wei) 人們(men) 的內(nei) 在立法提供參考。在日常生活中,當我們(men) 評價(jia) 人們(men) 的行為(wei) 是否道德時,語義(yi) 所指實際上是說某人的行為(wei) 是否符合我們(men) 所認同的倫(lun) 理價(jia) 值。人們(men) 的道德評價(jia) 總是以具體(ti) 的倫(lun) 理為(wei) 參照的。倫(lun) 理評價(jia) 本身不可避免地帶有“權威話語”的色彩,總是從(cong) 自己認同的倫(lun) 理價(jia) 值出發來評判他人的行為(wei) 。隨著社會(hui) 的開放和進步,在利益主體(ti) 多元化的同時,人們(men) 的倫(lun) 理價(jia) 值觀念也日趨多元化,倫(lun) 理的立法者在立法過程中以及社會(hui) 生活中的每一個(ge) 道德主體(ti) 在評判他人時,都不能不反思和接受多元化這一事實。公眾(zhong) 以倫(lun) 理立法為(wei) 參考,將外在倫(lun) 理內(nei) 化為(wei) 道德主體(ti) 的“良知”、“道德意識”或“自家的準則”。

 

其二是解決(jue) 在社會(hui) 變遷人們(men) 所遇到的新的倫(lun) 理問題,例如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所引發的一些倫(lun) 理問題,諸如核子戰爭(zheng) 、克隆技術、人的複製、試管嬰兒(er) 、資源危機、環境保護、計算機應用中的倫(lun) 理問題等。這類倫(lun) 理學所針對的對象的性質比較突出,它具有發現問題和解決(jue) 問題的性質,因而在某種意義(yi) 上類似於(yu) 社會(hui) 學。這類倫(lun) 理學可稱之為(wei) 問題倫(lun) 理學。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社會(hui) 生活內(nei) 容和方式也在發生著劇烈改變,這類問題更將層出不窮,倫(lun) 理學的前景無疑會(hui) 更為(wei) 廣闊,而任務也將日益繁重。倫(lun) 理學家針對社會(hui) 生活中出現的新問題,提供人們(men) 采取行動或對策的倫(lun) 理根據,確定人們(men) 倫(lun) 理行為(wei) 的界線。這類問題所涉及的範圍往往是整個(ge) 人類及其在製定政策時的權力代表者政府部門,倫(lun) 理學家從(cong) 倫(lun) 理的角度提出建議,供公共部門製定政策或采取對策時參考,故而倫(lun) 理學家又具有“參謀者”的作用。

 

在倫(lun) 理建設過程中,倫(lun) 理學家除了起著“立法者”和“參謀者”的作用外,還發揮著一項重要的功能,即擔當整個(ge) 社會(hui) 及個(ge) 人的“心理醫生”。因為(wei) 在充滿著越來越多的不確定性的現代生活中,人們(men) 如果不明白自己行為(wei) 的合理準則與(yu) 根據,在麵對新問題時如果不明白行為(wei) 所導致的倫(lun) 理後果以及行為(wei) 的界線,人們(men) 無所適從(cong) ,那麽(me) 就不免會(hui) 在心理上產(chan) 生焦灼、浮躁、困惑。應用倫(lun) 理學在確立法則的過程本身即是在減少社會(hui) 生活中的不確定性,給人類心靈以安寧,使得人們(men) 能夠心安理得地生活,人們(men) 能夠通過倫(lun) 理生活而在現代社會(hui) 中“安身立命”。這是倫(lun) 理學在現代社會(hui) 生活中日益突顯的一個(ge) 重要功能,倫(lun) 理學在現代社會(hui) 生活中的地位也將由此而得到提升。

 

(三)道德建設

 

與(yu) 倫(lun) 理建設不同,道德建設主要是從(cong) 個(ge) 體(ti) 主觀方麵人手,來解決(jue) 與(yu) 樹立道德主體(ti) 性相關(guan) 的問題,這些問題包括對人性的看法、樹立向善的道德意識、實踐倫(lun) 理的道德勇氣以及如何化倫(lun) 理為(wei) 道德等。

 

從(cong) 道德的需要出發,性善論是一個(ge) 不可缺少的前提,因為(wei) 他是道德可能性的根據。道德之所以有存在的可能,就是因為(wei) 人的本性是善的。如果人在根性上是惡的,那麽(me) 人就是不可救藥、不可改變的。由於(yu) 人的善性在後天受到汙染,後天之惡便是道德存在的必要性根據。如果人是純善無惡的,那麽(me) 道德就成為(wei) 多餘(yu) 的東(dong) 西,沒有存在的必要。人性善惡不是一個(ge) 科學的問題,關(guan) 於(yu) 人性的理論都是一些人性假說,是道德賴以存在的邏輯前提。從(cong) 曆史上人性假說的邏輯結果來看,一般情況下,由性善論引出的是道德,由性惡論引出的是法治(例如中國古代的法家,認為(wei) 人都是趨樂(le) 避苦的,故而在統治術中主張操賞、罰之二柄)。在理論上,性善論所要解決(jue) 的是如何合理地說明惡的存在與(yu) 產(chan) 生,性惡論所要解決(jue) 的是如何合理地說明善的存在和產(chan) 生。對於(yu) 道德建設而言,性善論雖不是一個(ge) 科學命題,但有其存在的獨特意義(yi) ,是不能作為(wei) “抽象人性論”而簡單否定的。

 

人之所以為(wei) 人,道德是其本質特征之一。從(cong) 人要作人出發,就引出了道德主體(ti) 性的問題。道德建設的方向,是建立和發揮人的道德主體(ti) 性,包括道德意識和道德勇氣。道德意識是指個(ge) 體(ti) 在主觀上要有從(cong) 善去惡的願望和自覺。道德勇氣是指個(ge) 體(ti) 在對於(yu) 道德判斷和道德選擇的後果有清楚認識的情況下,去實踐正確的價(jia) 值規範的勇氣。在現實生活中,常常發生眾(zhong) 人圍觀犯罪而袖手旁觀的事例,這些人並非沒有是非觀念,並非不能辨別犯罪行為(wei) 的違法與(yu) 敗德,而是缺乏道德的自覺與(yu) 勇氣。培養(yang) 實踐道德的勇氣也是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總而言之,如果否定了人性本善的理論前提,也就否定了道德可能性的根據與(yu) 道德主體(ti) 性的必要性。倫(lun) 理隻是具體(ti) 的行為(wei) 準則和價(jia) 值規範,但如果不能落實於(yu) 個(ge) 體(ti) 的道德,那麽(me) 就不會(hui) 成為(wei) 道德主體(ti) 的實踐,因而這些準則和規範不論如何具體(ti) 都不免流於(yu) 抽象與(yu) 空泛。把外在的倫(lun) 理化為(wei) 主體(ti) 內(nei) 在的道德,是抽象理論走向具體(ti) 實踐的必要環節。這些問題都是在道德建設中應當注意解決(jue) 的問題。

 

綜上所述,在當前提高全民道德素質的工作中,應當從(cong) 倫(lun) 理建設與(yu) 道德建設兩(liang) 方麵人手,既重視建立倫(lun) 理價(jia) 值規範,避免價(jia) 值規範的混亂(luan) 所引起的失範和無序,又要重視道德建設,培養(yang) 人們(men) 的道德意識和道德勇氣。與(yu) 此相應,廣義(yi) 的道德教育應包括倫(lun) 理教育和道德教育。前者幫助人們(men) 樹立良好的價(jia) 值觀,懂得正確的行為(wei) 規範,並通過教育把倫(lun) 理內(nei) 化為(wei) 道德意識和道德觀念,後者則培養(yang) 人們(men) 的道德自覺和道德勇氣。倫(lun) 理落實於(yu) 人心,從(cong) 而落實於(yu) 實踐;道德發揮自覺,然而又有倫(lun) 理的規範,不失於(yu) 泛濫,兩(liang) 者結合,相得益彰。

 

【參考文獻】

 

[①]張岱年:《中國倫(lun) 理思想的基本傾(qing) 向》,《思想·文化·道德》,巴蜀書(shu) 社1992年9月版,第38頁。

 

[②][日]小倉(cang) 誌祥編:《倫(lun) 理學概論》,中國社會(hui) 科學出版社,1990年5月版,第6一7頁。

 

[③]《朱子語類》卷六。

 

[④]《朱子語類》卷三十四。

 

[⑤]《朱子語類》卷十三。

 

[⑥]《德》,《北溪先生字義(yi) 》卷下。

 

責任編輯:葛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