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亦】康有為在我們這個時代的四大意義

欄目:演講訪談
發布時間:2016-01-13 19:36:43
標簽:
曾亦

作者簡介:曾亦,男,西元一九六九年生,湖南新化人,複旦大學哲學博士。曾任職於(yu) 複旦大學社會(hui) 學係,現任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哲學係教授,經學研究所所長,兼任複旦大學儒學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思想史研究中心研究員、上海儒學研究會(hui) 副會(hui) 長。著有《本體(ti) 與(yu) 工夫—湖湘學派研究》《共和與(yu) 君主—康有為(wei) 晚期政治思想研究》《春秋公羊學史》《儒家倫(lun) 理與(yu) 中國社會(hui) 》,主編《何謂普世?誰之價(jia) 值?》等。


 

 

康有為(wei) 在我們(men) 這個(ge) 時代的四大意義(yi)

作者:曾亦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十二月初四日甲午

           耶穌2016年1月13日

 

 

 

【編者按】

 

近日,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哲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亦應邀為(wei) “全球未來論壇”開講,主題是:康有為(wei) 在我們(men) 這個(ge) 時代的意義(yi) 。以下為(wei) 講座實錄,經主持人徐治道先生與(yu) 曾亦教授審校,授權伟德线上平台發布。

 

  

 

曾亦,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哲學係教授(資料圖)

 

主持人:尊敬的曾亦教授,各位師友,大家晚上好!我是今晚名師講座主持人徐治道。

 

全球未來論壇線上第二場名師講座很榮幸邀請到著名儒家學者、上海儒學研究會(hui) 副會(hui) 長、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哲學係曾亦教授來為(wei) 我們(men) 主講“康有為(wei) 在我們(men) 這個(ge) 時代的意義(yi) ”。

 

曾亦老師是大陸著名儒家學者,現任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哲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經學研究所所長,兼任複旦大學儒學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思想史研究中心研究員、上海儒學研究會(hui) 副會(hui) 長。主要研究方向為(wei) 先秦儒學、宋明理學、清代經學、社會(hui) 理論及宗族研究等。專(zhuan) 著有《本體(ti) 與(yu) 工夫—湖湘學派研究》、《禮記導讀》、《共和與(yu) 君主—康有為(wei) 晚期政治思想研究》、《何謂普世?誰之價(jia) 值?》等。

 

隨著主流話語的時代變遷,長期被邊緣化的康有為(wei) 近年來又熱了起來,而且頗有不斷升溫之勢頭,甚至有學者直接提出“回到康有為(wei) ”的口號。那麽(me) ,被重新發現的康有為(wei) 在我們(men) 這個(ge) 時代究竟有哪些價(jia) 值與(yu) 意義(yi) ?

 

本次講座的議程有兩(liang) 項:一是主題講座,二是討論交流。

 

下麵,進行第一項議程,請著名儒家學者、上海儒學研究會(hui) 副會(hui) 長、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哲學係曾亦教授開講“康有為(wei) 在我們(men) 這個(ge) 時代的意義(yi) ”,大家歡迎!

 

曾亦:各位同道,大家晚上好。我今天講的題目是“康有為(wei) 在我們(men) 這個(ge) 時代的意義(yi) ”。大家對康有為(wei) 都比較熟悉,因為(wei) 他不僅(jin) 在晚清乃至在民國曆史上都曾經發揮過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他的影響一直到持續到現在,曆來學術界也不乏研究者。但是,我們(men) 通常對康有為(wei) 的了解和興(xing) 趣,可能主要局限於(yu) 他作為(wei) 晚清戊戌變法的推動者,以及作為(wei) 孫中山為(wei) 首的革命黨(dang) 人的反對者。可以說,直到目前為(wei) 止,關(guan) 於(yu) 康有為(wei) 研究的重心,主要還是在戊戌變法前後那段思想及其政治活動。這方麵研究最有成就的,我認為(wei) 主要還是在曆史學界,此外,來自哲學界、政治學界的學者,對於(yu) 康有為(wei) 的思想也有較多的研究,成果也非常多。

 

但在最近幾年,關(guan) 於(yu) 康有為(wei) 的研究有了一個(ge) 新的變化,這主要是由康有為(wei) 前期思想的研究轉到了後期思想。那麽(me) ,這個(ge) 前期與(yu) 後期是如何界定呢?據我自己的理解,應該以辛亥革命為(wei) 分界點,即以辛亥革命前為(wei) 康有為(wei) 的前期思想,而此後則算作他的後期思想。不論是幹春鬆的《製度儒學》、《保教立國》和《康有為(wei) 與(yu) 儒學的“新世”》,以及唐文明的《敷教在寬》,還有我自己的《共和與(yu) 君主》,都是以辛亥革命以後的康有為(wei) 思想為(wei) 主要研究對象。

 

  

 

康有為(wei)

 

那麽(me) ,我們(men) 為(wei) 什麽(me) 要重視康有為(wei) 晚期思想的研究呢?如果說在前期康有為(wei) 那裏,他推動戊戌變法的目的是為(wei) 了保大清、保中國,那麽(me) ,到了辛亥革命以後,康有為(wei) 麵對的大環境完全變了,因為(wei) 這時大清已經覆滅了。這種覆滅不僅(jin) 是一代王朝的鼎革,更是數千年中國傳(chuan) 統政治的變革,因此,對康有為(wei) 來說,他不得不在一個(ge) 所謂“共和”的時代,重新思考中國未來的命運問題,準確地說,就是如何思考現代中國的構建問題。

 

我們(men) 數千年的傳(chuan) 統中國,可以說是一種“天下國家”,這與(yu) 現代“民族思家”有著根本不同。按照西方人對民族國家的理解,國家與(yu) 民族是合而為(wei) 一的,就是說,一個(ge) 國家就是一個(ge) 民族,至於(yu) 像中國這種多民族的國家,對於(yu) “民族國家”這種概念來說,就是一個(ge) 悖論。正因如此,辛亥革命以後,隨著滿清王朝的覆滅,現代中國馬上就麵臨(lin) 著國家分裂的現實問題。曆史上也確實如此,我們(men) 看到武昌起義(yi) 後,蒙古馬上就開始鬧分裂了。直到後來的二、三十年中,不僅(jin) 蒙古真得分裂成功了,還有新疆、西藏、滿洲這些地方,都不同程度鬧過分裂,許多後遺症到現在還沒解決(jue) ,不時還要發作一陣子。可以說,較之當時一心爭(zheng) 權奪利的革命黨(dang) 人,康有為(wei) 對這種危險更有前瞻性,思考也更為(wei) 深入。而且,康有為(wei) 提出的許多問題,現在依然存在,也沒有好的解決(jue) 辦法;至於(yu) 他提出的不少構想,還值得今天的政府和學者重新考量,並沒有過時。

 

那麽(me) ,康有為(wei) 思考的具體(ti) 問題是什麽(me) 呢?我認為(wei) ,這就是在現代民族國家的政治框架中,如何把多民族容納到中國這片政治區域中來,或者說,共和製下的中國如何能繼承大清遺留給我們(men) 的這一大片疆域。我想,如果“共和國”不能保有這片廣袤的疆土,不能讓各民族都能在安居樂(le) 業(ye) ,相反,“君主國”卻能形成一個(ge) “廣土眾(zhong) 民”的中國,那麽(me) ,即便革命能使人民翻身做了主人,但列祖列宗必然罵我們(men) 是不肖子孫,而後人也會(hui) 為(wei) 之痛哭流涕。正因如此,康有為(wei) 在其對共和製的批評中,才會(hui) 不斷強調君主製的優(you) 越性。我認為(wei) ,現代學者在這個(ge) 問題上多有誤解,覺得康有為(wei) 不過是搞複辟,開曆史的倒車而已。這種看法顯然是誤解,因為(wei) 康有為(wei) 不同於(yu) 一般的遜清遺老,他周遊列國的經曆,直到現在都是無人比擬的。可以說,康有為(wei) 不僅(jin) 是傳(chuan) 統學養(yang) 深厚的今文經學家,又是有著世界眼光的現代思想家。在我看來,他實際上是在思考如何讓君主製的合理因素還能夠繼續在現代國家中發揮積極的作用,或者說,他的思考是如何理解傳(chuan) 統政治的合理性,從(cong) 而將傳(chuan) 統政治與(yu) 現代政治有效地結合起來。

 

基於(yu) 這種思考,康有為(wei) 晚期的思想主要包括兩(liang) 個(ge) 方麵:其一,虛君共和。其二,孔教論。

 

我們(men) 知道,在戊戌變法的時候,康有為(wei) 的政治主張是“君主立憲”。什麽(me) 是君主立憲呢?簡單來說,就是在君主製的框架裏麵,通過憲法和相關(guan) 的製度安排,對君權進行一定的限製,從(cong) 而給民權以更大的空間。按照這種構想,君主製可以保留下來,大清王朝也可以在君主立憲這個(ge) 框架下繼續存在。但是,辛亥革命以後,清朝覆滅,共和國已經取而代之。按照中國通常的政治文化心理,“一姓不再興(xing) ”,大清還想複辟幾乎是沒有可能性的。因此,康有為(wei) 隻好思考另一種君主製形式,即如何在共和國這種政治構架中保留君主這樣一個(ge) 象征性的存在,這就是“虛君共和”。康有為(wei) 的這個(ge) 構想,卻非向壁虛造,當時有兩(liang) 個(ge) 最好的榜樣,一個(ge) 是英國,另一個(ge) 就是日本。這兩(liang) 個(ge) 國家在當時是最成功的榜樣,絕對值得時人的效法,相反,民國一意效法的美國還沒有那麽(me) 大的吸引力。

 

我們(men) 這些經曆過太多革命洗禮的現代人,可能無法想像君主製的好處,但對康有為(wei) 來說,他出於(yu) 對現實的焦慮而想到的這一步,其實也代表了當時許多人的想法,絕非他個(ge) 人的頭腦發熱。我們(men) 都知道,辛亥革命以後,現代中國隨後陷入了長達三十多年的分裂和戰爭(zheng) 狀態,這個(ge) 時期絕對不應該是我們(men) 向往的。有人講文革十年是“失去的十年”,其實,辛亥革命後我們(men) 錯過的時間更多,至少是“失去的二十年”。我們(men) 現在如此費力地在歐美後麵趕,實在是因為(wei) 這兩(liang) 個(ge) 時段失去的太多,如果我們(men) 有可能接著清末往下走,或許到中國會(hui) 走得更快更穩,付出的代價(jia) 也會(hui) 更少些。可見,康有為(wei) 實在是有先見之明,所以他在民國前後寫(xie) 了大量文章,呼籲國人警惕中國有落入拉美的陷井。可惜,康有為(wei) 的這些預言,都不幸而言中了,然而,親(qin) 曆其禍的國人卻依然義(yi) 無反顧地走在反傳(chuan) 統的道路上。當然,不可否認,康有為(wei) 的這種構想,國人已再也沒機會(hui) 實踐了,但絕不能因此證明康有為(wei) 的道路就走不通。大家隻要看看英國、日本這種超穩定的政治結構,就知道“虛君”的好處了。

 

而且,大家還不妨看看最近這幾年的“阿拉伯之春”,我們(men) 不難發現,民主革命的浪潮所及,雖然實現了推翻專(zhuan) 製政權的初衷,但卻帶來了更深的災難,無論是政治的動蕩,還是人民的流離失所,放在任何一個(ge) 時代,都是最黑暗、最糟糕的。但是,沒有被革命衝(chong) 垮的那些阿拉伯國家,卻都是君主國家,這一點相當令人深思。此外,還有泰國,當時搞了街頭政治,鬧得非常厲害,但隻要國王還在,最終還是風平浪靜。所以,我們(men) 完全可以設想,如果當年保留了君主製,絕對不會(hui) 有後來三十多年的國內(nei) 戰爭(zheng) ,將為(wei) 中國的經濟建設爭(zheng) 取更多的寶貴時間。

 

  

 

報道清帝退位消息的報紙(資料圖)

 

那麽(me) ,在康有為(wei) 的設計中,誰更有資格做這個(ge) 虛君呢?大概隻有兩(liang) 個(ge) 人,一個(ge) 就是已經退位的清帝,另一個(ge) 就是衍聖公。對漢人來說,也許會(hui) 傾(qing) 向於(yu) 衍聖公,但我認為(wei) ,對於(yu) 像蒙古、滿洲、新疆、西藏等少數民族來說,他們(men) 可能更傾(qing) 向於(yu) 接受一個(ge) 少數民族出身的君主,而不是一個(ge) 漢人君主。或許後來康有為(wei) 支持張勳複辟,多少也包涵了這樣一個(ge) 考慮吧。

 

下麵我接著講康有為(wei) 晚期思想的第二點,即孔教論。

 

我注意到,最近《澎湃新聞》、《東(dong) 方早報》連續發表了一係列文章,都是批評康有為(wei) 當年的孔教運動,甚至認為(wei) 儒家最終被打倒,也是為(wei) 孔教運動所拖累。我想,這種批判大概與(yu) 前不久“中華孔聖會(hui) ”的成立有些關(guan) 係,在這些批評者看來,最近儒學的發展很可能會(hui) 走上當年康有為(wei) 倡導的孔教道路,令人擔憂。那麽(me) ,康有為(wei) 當年為(wei) 什麽(me) 要搞孔教呢?其中的考慮很多,我曾經寫(xie) 過這方麵的文章,就不多談了,這裏隻談一個(ge) 最主要的理由。在傳(chuan) 統中國,儒家之所以享有如此崇高的地位,曆兩(liang) 千年而不衰,這很大程度上是有製度上的保障。然而,自民國以降,儒家的種種製度保障都崩塌了,儒學就不免降為(wei) 一種信仰或學說,最多跟先秦時的諸子學說地位相當而已。然而,現代儒家的這種狀態,較之在古代中國的地位,顯然有著巨大差距,能夠發揮的現實作用也不可同日而語。所以,對康有為(wei) 來說,當儒學的種種製度保障都消除以後,他隻好尋求借鑒西方宗教某些形式,將儒學宗教化,而成立孔教,甚至將孔教上升為(wei) 國教。

 

在西方,政教是相分離的,但這種分離,在某種意義(yi) 上卻是對宗教的保護。我覺得,康有為(wei) 把儒學變成儒教,實際上也要尋求這樣一種保護。我們(men) 應該理解康有為(wei) 當年的這層苦心,否則,儒學在民國初年被政治力量的摧殘,就實在很難避免了。此外,天主教直到今天還屢屢強調宗教是道德的基礎,換言之,沒有宗教,人類的道德就沒有保障。這種說法,在康有為(wei) 的孔教運動中,這個(ge) 理由也是被冠冕堂皇提出來的,或許正因如此,後來蔡元培他們(men) 主張“美育代宗教”,就是試圖讓美育承擔道德培養(yang) 的功能,顯然,這是針對康有為(wei) 的孔教主張。當然,從(cong) 學理上,無疑康有為(wei) 才是正確的。

 

  

 

康有為(wei) 發起的“孔教會(hui) ”徽章

 

但是,到了今天,儒學正處於(yu) 複興(xing) 之際,雖然目前暫無再遭摧殘之虞,但依然還需要製度方麵的保障。更為(wei) 重要的,儒學不應該把自己局限於(yu) 諸子百家之說,而要謀求發揮更多的作用,這就更離不開製度性的支持。當然,儒學在古代社會(hui) 的作用是多方麵的,那麽(me) ,在今天,最為(wei) 迫切的應該發揮什麽(me) 作用呢?譬如,陳明主張儒教應該承擔構建“公民價(jia) 值”的功能,而唐文明則從(cong) “教化”的角度來理解儒教的現代功能。如果儒教能夠完全恢複古代社會(hui) 的地位,那就是“國教”了,當然,這還隻是遠景的目標。不過,這顯然與(yu) 西方講的宗教意義(yi) 上的“國教”不同。

 

上麵我就康有為(wei) 的晚期思想做了一個(ge) 簡單概括。但是,這兩(liang) 個(ge) 方麵卻是距離現代思想最遠、也是現代人最不能接受的,以前我們(men) 不重視康有為(wei) 晚期思想,原因正在這裏。但是,近來學界對康有為(wei) 思想的重新重視,重點卻在這兩(liang) 個(ge) 方麵,即虛君共和與(yu) 孔教論。人民大學的張旭教授最早把我們(men) 對康有為(wei) 思想的研究稱為(wei) “新康有為(wei) 主義(yi) ”,正表明了康有為(wei) 晚期思想在我們(men) 這個(ge) 時代的新意義(yi) ,也表明了我們(men) 與(yu) 過去康有為(wei) 思想研究不同的根本特點。

 

下麵我開始講第二個(ge) 意義(yi) 。最近十餘(yu) 年來,國學這股潮流越來越熱,儒學也逐步得到了複興(xing) 。在這種複興(xing) 過程中,學界對中國古代思想的研究,不僅(jin) 越來越深入,而且範圍也更加拓寬了。民國以來的儒學形態,主要是以梁漱溟、熊十力開辟的現代新儒學為(wei) 代表,後來又發展成為(wei) 牟宗三、唐君毅等人代表的港台新儒學。但是,這種儒學形態的主要研究對象,或者建構其理論的經典依據,主要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四書(shu) ”。但是,如果把儒學研究僅(jin) 僅(jin) 建立在對“四書(shu) ”研究的基礎上,顯然太過狹窄了。但是,大家不難發現,最近這幾年來,國內(nei) 儒學的發展進入到了一個(ge) 新的階段,這就是經學。那麽(me) ,什麽(me) 是經學呢?最根本的不同,就是其研究範圍已經延伸到《詩》、《書(shu) 》、《禮》、《易》、《春秋》這“五經”上麵,而且,對於(yu) “新康有為(wei) 主義(yi) ”來說,將主要依據“五經”來從(cong) 事其理論的建構。

 

可以說,經學的複興(xing) 意味著學術興(xing) 趣的轉移,那麽(me) ,“新康有為(wei) 主義(yi) ”在其中到底將起到何種作用呢?可能很多了解康有為(wei) 的人,卻未必知道其思想的學術背景。康有為(wei) 以治《公羊》為(wei) 主,是晚清今文學的代表人物,算是傳(chuan) 統經學的殿軍(jun) 。因此,我們(men) 講“回到康有為(wei) ”,不過是藉此而接續經學傳(chuan) 統而已。但是,經學傳(chuan) 統的接續得一步步來,不能一蹴而就,因此,我們(men) 首先由康有為(wei) 及其今文經學入手,然後逐步回到晉、唐經學,最後是前、後漢經學。

 

幹春鬆在他的書(shu) 裏麵提到一種說法,即兩(liang) 期說,我覺得非常重要。孔子以來,儒學的發展經曆了幾個(ge) 階段,但不同的學者對其中分期的理解並不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牟宗三、杜維明等人主張的三期說。所謂三期說,就是把漢唐儒學看成第一個(ge) 時期,宋明儒學是第二個(ge) 時期,至於(yu) “五四”以來由梁漱溟、熊十力等開辟的現代新儒學,則可算作第三個(ge) 時期。在現代新儒學看來,他們(men) 是“接著宋人講”,並建構出一套類似西方形而上學的儒家心性之學。至於(yu) “新康有為(wei) 主義(yi) ”所代表的學術形態,我傾(qing) 向於(yu) 更接近清代經學和漢唐經學,可以說,大陸新儒學是要“接著清人講”。就此而言,我和郭曉東(dong) 對《公羊》學和《三禮》學的研究,還有陳壁生對《孝經》學的研究,都可以看作“新康有為(wei) 主義(yi) ”進一步要開展的工作。這是康有為(wei) 在今天意義(yi) 的第三個(ge) 方麵。

 

剛才說到我讚同整個(ge) 儒學分成兩(liang) 期,即孔子開始了儒學的第一個(ge) 時期,至於(yu) 第二個(ge) 時期,則應該從(cong) 康有為(wei) 開始。為(wei) 什麽(me) 呢?首先,因為(wei) 孔子與(yu) 康有為(wei) 都麵臨(lin) 著一個(ge) 共同的問題,即改製的問題。對孔子來說,當時是“禮崩樂(le) 壞”,即周代的那套禮樂(le) 典章製度已經崩塌了,因此,孔子的任務就是重建一套新的製度。公羊家講“孔子作《春秋》”,就是認為(wei) 《春秋》中包含了一套可以垂法後世的新製度。當然,孔子是“聖之時者”,並非簡單“從(cong) 周”,而是損益殷、周乃至虞、夏之製,從(cong) 而建立一套新製度。孔子以後,漢儒大講孔子“為(wei) 漢製法”,那是因為(wei) 漢人切實遵循了《春秋》中那套新製度;漢以後,中國依然尊用孔子之教,則《春秋》又是“為(wei) 萬(wan) 世製法”。正因為(wei) 如此,孔子被曆代經學家們(men) 尊為(wei) “素王”,道理就在這裏。

 

到了清代末年,康有為(wei) 又麵臨(lin) 了同樣的問題,即數千年孔子之道在西方文明的衝(chong) 擊下,其正當性受到了挑戰和質疑,遂最終崩塌了。按照晚清人的說法,中國麵臨(lin) 著“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這種變局不僅(jin) 是一朝一姓之製度的變革,而且是因為(wei) 當時變天了,道亦不得不變,數千年中國舊製度亦不得不變了。那麽(me) ,康有為(wei) 麵對舊製崩壞的“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解決(jue) 的辦法正是取法孔子。因為(wei) 孔子是借鑒殷製來改造周製,用公羊家的話說,就是“損周文益殷質”;對於(yu) 康有為(wei) 來說,他需要借鑒的對象,顯然不可能來自古老的舊製度,而是來自西方,即用西方的新製度來改造和損益中國數千年的舊製度。可以說,康有為(wei) 是最懂得孔子精神的,這就是“孔子改製”。毫無疑問,康有為(wei) 之後,我們(men) 可以看到中國的各派思想家,都走上了康有為(wei) 指引出來的這條道路,即如何向西方學習(xi) ,用西方的那套製度和觀念來改造中國社會(hui) 的方方麵麵。

 

然而,康有為(wei) 之後,不論是左派,還是右派,還是以新儒家為(wei) 代表的保守主義(yi) ,他們(men) 的政治、文化傾(qing) 向顯然比康有為(wei) 更為(wei) 激進。對於(yu) 康有為(wei) 來說,他就是要效法孔子改製的精神,即對舊製度進行折衷損益,換言之,康有為(wei) 並不是要徹底推翻舊製度,最終把中國完全變成一張空白紙,而是試圖在舊製度的基礎上,通過對舊製度的改良來建立一套新製度,這就是所謂“舊瓶裝新酒”。至於(yu) 康有為(wei) 之後的現代思想,卻非常激進,完全是一種全盤否定的態度對待中國數千年文化。對於(yu) 現代中國的各派思想來說,他們(men) 隻是想要簡單地引進西方思想,推翻中國數千年傳(chuan) 統,從(cong) 而使中國成為(wei) 一張空白紙,以便在此空白紙上任意馳騁,而描繪出最美麗(li) 的圖案。較之這種革命的態度,無論是孔子,還是康有為(wei) ,都持一種漸進、改良的方案,更值得今天的國人借鑒。我想,這一百多年來的革命道路早就應該重新反省了,而康有為(wei) 的方案則提供了我們(men) 進行反省的角度。如果說二千五百年前,孔子通過對舊製度的改造,開辟了一個(ge) 新時代;那麽(me) 從(cong) 一百年前開始,康有為(wei) 通過對儒家經典的重新闡釋,為(wei) 西方思想的傳(chuan) 入開啟了方便之門,並主動借鑒西方製度來改造兩(liang) 千餘(yu) 年的舊製度。顯然,這條道路才開始不久,遠未完成,而康有為(wei) 當年的思考,不過指明了一個(ge) 大方向而已,我想,以後將有無數儒家學者前赴後繼,效法孔子、康有為(wei) 的改製方案,真正完成儒學發展第二期的任務。這就是康有為(wei) 在我們(men) 這個(ge) 時代的第三種意義(yi) 。

 

下麵,我講第四個(ge) 意義(yi) 。康有為(wei) 之後,現代中國思想徹底分裂了,既有以無政府主義(yi) 、馬克思主義(yi) 為(wei) 代表的左翼思想,又有以自由主義(yi) 為(wei) 代表的右翼思想,還有以新儒家為(wei) 代表的保守主義(yi) 思想。這三派思想不同程度都可以追溯到康有為(wei) 的思考,就是說,在康有為(wei) 那裏,我們(men) 可以看到現代中國各派思想的源頭。譬如,康有為(wei) 講民權、平等,這可以說是自由主義(yi) 的源頭;但康有為(wei) 又講物質救國,講中央集權,反對聯邦製,這方麵又構成了左派思想的源頭。至於(yu) 康有為(wei) 關(guan) 於(yu) 儒學的思考,無論其早期思想,還是晚期思想,多少又成為(wei) 現代儒家思想的源頭。譬如,康有為(wei) 早年對儒家思想頗有批評,認為(wei) 儒學隻是“據亂(luan) 世”的學說,但西方已經進入到“升平世”和“太平世”,就是說,相對於(yu) 中國文明,西方文明已處於(yu) 更高的曆史階段,這種對儒學的理解,顯然構成了“五四”以後新儒家的基本前提。到了晚年,康有為(wei) 對孔子與(yu) 儒學的評價(jia) 越來越高,認為(wei) 孔子思想能夠把西方“升平世”、“太平世”的思想都能包括進來,因此,孔子思想不僅(jin) 能夠解決(jue) 中國當時麵臨(lin) 的現實問題,甚至能夠解決(jue) 人類未來的問題。用康有為(wei) 自己的話說,孔子就是“大醫王”。大概康有為(wei) 通過對西方文明的反思,尤其是西方經曆過一次世界大戰以後,他愈加意識到儒學對現代世界依然有著巨大的意義(yi) 。就是說,儒學在後期的康有為(wei) 那裏,不僅(jin) 能夠解決(jue) 中國人的問題,而且能夠解決(jue) 西方人的問題。其後,梁漱溟對西方文明的批判,並將西方文明、中國文明與(yu) 印度文明相提並論,認為(wei) 各有優(you) 劣,顯然,這種立場與(yu) 康有為(wei) 並無根本不同。

 

  

 

康有為(wei) 《大同書(shu) 》

 

此外,在康有為(wei) 的眾(zhong) 多著作裏麵,還有一部著作非常重要,這就是《大同書(shu) 》。可以說,康有為(wei) 很早就開始撰寫(xie) 《大同書(shu) 》了,至少在他早期的《實理公法全書(shu) 》中,多少可看到近似《大同書(shu) 》的許多思想。按照學界一般的看法,《大同書(shu) 》最後撰成於(yu) 1904、1905年前後,但是,此書(shu) 卻遲遲未曾發表,直到民國初年,康有為(wei) 應弟子的請求,才在《不忍》雜誌發表了部分內(nei) 容。至於(yu) 裏麵討論婚姻、家庭的部分,在他生前卻始終沒有發表,直到他死後,大概在1930年代才刊印於(yu) 世。那麽(me) ,為(wei) 什麽(me) 康有為(wei) 在其生前不發表《大同書(shu) 》呢?我想,其中的關(guan) 鍵就在於(yu) ,《大同書(shu) 》裏表達的許多觀念是有悖於(yu) 儒家思想的,甚至直接衝(chong) 擊了儒家倫(lun) 理最核心的部分。但是,恰恰這些康有為(wei) 生前不敢發表的內(nei) 容,卻構成了後來自由派和馬克思主義(yi) 的共同源頭。譬如,《大同書(shu) 》裏屢講個(ge) 人自由,講男女平等以及婦女解放,這顯然是自由派的思想。但是,《大同書(shu) 》中又講國家消亡,包括男女平等之類的思想,顯然又是左派的共產(chan) 主義(yi) 思想。其實,毛澤東(dong) 早年頗受康有為(wei) 的影響,尤其受《大同書(shu) 》的影響,直到五十年代,當時中國搞“大躍進”,很多人不明白共產(chan) 主義(yi) 要怎麽(me) 搞,據說毛澤東(dong) 就建議他們(men) 去看《大同書(shu) 》。可以說,在毛澤東(dong) 及後來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看來,《大同書(shu) 》更加細致地描繪了共產(chan) 主義(yi) 的理想。可見,《大同書(shu) 》確實又構成了中國左派思想的源頭。既然現代中國各派思想都可以追溯到康有為(wei) ,足見康有為(wei) 在今天還沒有過時,而且具有巨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yi) 。

 

基於(yu) 以上四個(ge) 方麵理由,我覺得,康有為(wei) 在我們(men) 這個(ge) 時代的意義(yi) ,可以說是充分凸顯出來了。正因如此,對康有為(wei) 的研究,尤其是對康有為(wei) 晚期思想的研究,就成為(wei) 當今大陸新儒學研究的重心所在。

 

另外,我還要補充一點,就是糾正現在許多人對康有為(wei) 的偏見。康有為(wei) 確實是一個(ge) 褒貶不一的人物,為(wei) 什麽(me) 呢?我覺得,主要原因不是由於(yu) 康有為(wei) 身上確實表現出種種缺點,而是因為(wei) 康有為(wei) 距離我們(men) 現代人太近了。我想,如果缺乏某種必要的距離感,將使我們(men) 不能客觀地去評價(jia) 康有為(wei) ,不能濾掉他的政敵們(men) 潑在他身上的種種汙水,更不可能去抬高康有為(wei) 。而且,政治人物本無完人,其中不免涉及種種權謀手段。蓋欲謀大事者,常常不得不如此,諸位隻要多讀史事,多觀察身邊的人情世故,自不難明白此理。此外,又頗有人批評康有為(wei) 娶了好幾房妾侍,似乎德行有虧(kui) 。其實,這不僅(jin) 合乎古代禮製,而且亦不違儒家道德,此中實在沒有必要進行苛責。古人講“不孝有三,無後為(wei) 大”,康有為(wei) 雖然有六房妻妾,但兒(er) 子隻有一個(ge) ,所以,康有為(wei) 這麽(me) 做太正當了,是儒家倫(lun) 理的充分體(ti) 現。更何況孔子及伯魚、子思,可是三代休妻呢!此外,還有人批評康有為(wei) 注重物質享受,似乎亦不符合儒家講的君子人格。但是,我們(men) 如果真正理解康有為(wei) 的思想,就應該知道康有為(wei) 區別文明高低的標準之一,就是物質財富,換言之,物質的富足從(cong) 而生活水平的提高,正是西方文明的特點,也是今日中華文明應該追求的目標,直到今天,我們(men) 依然視物質需要的滿足為(wei) 人類社會(hui) 的基本目標,是未來理想社會(hui) 的基本前提。誠如此,人類文明既然以追求物質享受為(wei) 目標,又憑什麽(me) 責備康有為(wei) 呢?而且,康有為(wei) 還因此批評宋明儒學,認為(wei) 裏麵鼓吹的實際上是一種禁欲主義(yi) 的道德,而這正是造成中華文明落後的根本原因。因此,我完全可以斷言,批評康有為(wei) 的人一定沒有讀過康有為(wei) 的著作,或者壓根兒(er) 就沒讀懂。所以,諸如此類批評,完全可以視為(wei) 無稽之談。

 

按照原先的時間安排,我今天大概就講這麽(me) 多,謝謝大家。

 

徐治道:感謝曾老師的精彩講座,曾老師主要從(cong) 四個(ge) 方麵講述了康有為(wei) 在我們(men) 這個(ge) 時代的意義(yi) :

 

其一,康有為(wei) 關(guan) 於(yu) 虛君共和與(yu) 孔教的論述,開啟了現代國家建構的思考;其二,回歸康有為(wei) 代表的清代今文經學,開辟了一條回到漢代儒學的最寬廣、最純正的儒學研究道路;其三,康有為(wei) 開創了儒學發展的第二個(ge) 時期;其四,現代中國的各派思想都可以追溯到康有為(wei) 。

 

下麵,進入第二個(ge) 環節,請各位師友積極參與(yu) 討論交流。

 

曾亦:治道總結得言簡意賅,非常準確!

 

李靜:謝謝,知識量很大,很受啟發。

 

蘇順成:康是蘇秦、張儀(yi) 一類的人物,曾師意下如何?

 

曾亦:蘇、張既無學術又無思想,種種遊說,隻是為(wei) 個(ge) 人進身謀而已,焉能跟康比?而且,康作為(wei) 晚清今文學之殿軍(jun) ,其思想影響到後來各派中國思想,不能簡單視之。

 

徐治道:曾老師,有人認為(wei) 康有為(wei) 思想中有墨家的影子,您對這種觀點如何評價(jia) ?

 

曾亦:或許有墨家思想的影子,譬如,《大同書(shu) 》中對家庭倫(lun) 理的否定,其實就接近墨家,也接近後來的左派思想。

 

徐治道:曾老師,您認為(wei) 現代各派思想都可以追溯到康有為(wei) ,其中最為(wei) 關(guan) 鍵的原因在哪裏?

 

曾亦:我覺得,最關(guan) 鍵的原因無疑是借鑒西方,就是說,晚清以後的各派思想不僅(jin) 不保守,而且非常激進,所以,他們(men) 都意識到中國要完成現代中國的轉型,必須要向西方學習(xi) 。不過,正因如此,各派思想有著共通的毛病,就是向西方學習(xi) 得太多了,而傳(chuan) 統保留得太少了。

 

周萬(wan) 裏:怎麽(me) 看顧炎武與(yu) 康有為(wei) ?

 

曾亦:我喜歡顧炎武的“亡國”與(yu) “亡天下”之說,至於(yu) 康有為(wei) 後來講“保大清,保中國,保天下”,其中即有顧炎武的痕跡。

 

周萬(wan) 裏:最失策的就是丟(diu) 了自強不息的勤勇毅。

 

曾亦:康有為(wei) 講“保大清”,對應於(yu) 顧炎武講的“亡國”;而“保天下”則對應於(yu) “亡天下”,這也是他主張孔教的原因。

 

  

 

譚嗣同

 

飛哥:曾師如何看待譚嗣同與(yu) 康有為(wei) ?

 

李靜:這個(ge) 問題我也想問,即譚的仁學與(yu) 康的思想有沒有什麽(me) 關(guan) 聯?

 

曾亦:譚是康的學生,然而,不論思想還是行動,譚都要激進得多。至於(yu) 他們(men) 之中的共同點,即都對儒家傳(chuan) 統倫(lun) 理進行了批評。

 

周萬(wan) 裏:如果追本溯源,大清的入侵才是對漢民族儒學的摧毀。

 

蘇順成:我覺得康本質上是一個(ge) 縱橫家,學術上也是大雜燴,他不過是口頭上的巨人,真不是儒家。因此,其弟子梁啟超對他評價(jia) 還算公允。

 

周萬(wan) 裏:看來還是政治所迫。

 

曾亦:康有為(wei) 講改良,就必須有自上而下的支持,其中少不了政治權謀。至於(yu) 孫、毛講革命,則靠發動民眾(zhong) ,路子根本不同,其實裏麵有另一種不道德。

 

周萬(wan) 裏:我同意蘇順成的觀點。

 

曾亦:要讀懂康有為(wei) ,一定要懂《公羊》學。可惜,現在懂《公羊》的,不過寥寥數人而已。

 

飛哥:人格上,我更敬重譚。

 

曾亦:現代人比較喜歡譚,是因為(wei) 他符合百年來的革命主流話語。但如果我們(men) 讀讀清人的敘述,對譚還真沒好印象,說他偏執、浮躁。

 

飛哥:譚詩有“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liang) 昆侖(lun) ”,令人欽佩。

 

曾亦:《左傳(chuan) 》裏有一段關(guan) 於(yu) “趙氏孤兒(er) ”的故事,譚嗣同之流血不過是“我為(wei) 其易”,而康有為(wei) 之出逃則是“君為(wei) 其難”而已。確實,戊戌變法之後,康有為(wei) 還撰述了大量的著作,組織了大量的政治活動,可謂共和國之“諍友”,其對現代中國的貢獻,豈譚之一死可比。

 

蘇順成:我也認為(wei) 譚偏激,後來的陳天華更偏了,隻有返回孔子中庸才是正道。

 

李靜:康當時向往日本的政治製度,是明治維新呢?還是曆史上的文化天皇製度?三島由紀夫談到日本文化的時候,對明治天皇多有批評,因為(wei) 天皇個(ge) 性太強,並且大權在握,其實不符合日本曆史上的天皇形象。

 

曾亦:康推崇的是明治以後君主立憲製度,至於(yu) 幕府時期的天皇,確實隻擔當了一個(ge) 文化象征的角色。

 

飛哥:我還是欽佩譚更有士子之氣!

 

曾亦:但譚的思想危害極大,對儒家否定太多。譚繼承了康思想中偏激的一麵,卻沒有後來回心向儒的一麵。

 

楊琪:湖南出血性漢子,敢為(wei) 天下先,近代以來,莫此為(wei) 甚。現在想來,沉著冷靜,思維縝密,這方麵譚卻有不足。

 

曾亦:我本也是湖南人呢!

 

鄭靜:上次聽過老師講的《公羊》學,沒過癮,希望有機會(hui) 老師再講講《公羊》。

 

曾亦:以後有機會(hui) 的。

 

周萬(wan) 裏:湖南不愧文化大省

 

蘇順成:今天學到不少,感謝曾子。

 

曾亦:當時最激進的是湖南人,最保守的也是湖南人,或許是脾性使然。強驢子嘛!

 

飛哥:曾文正公就講究內(nei) 方外圓!

 

楊琪:我讀本科的時候,去旁聽曆史係的課,鄭師渠先生講近代史,每節課必講到湖南人。

 

曾亦:或許真正要有大成就,還得學曾文正公。

 

飛哥:曾公不誑語,不晏起,恒誠,可謂聖人!

 

楊琪:20年過去了,現在隻記得鄭老師每講一處,涉及到一個(ge) 人物,就說:這個(ge) 是湖南人,講著講著,又說:這個(ge) 也是湖南人。

 

曾亦:看來他很佩服湖南人。

 

楊琪:曾國藩是湘鄉(xiang) 人,左宗棠是湘陰人。

 

曾亦:湘陰屬於(yu) 嶽陽地區,而湘鄉(xiang) 屬於(yu) 婁底地區。

 

  

 

曾國藩

 

蘇順成:曾先生可成為(wei) 曾子,但康有為(wei) 卻算不上儒家。凡儒家必講禮守戒,如孔、孟、程、朱以及王陽明、曾國藩都如此,但康的省身慎獨功夫太差,真是縱橫家本色。

 

曾亦:康的修身功夫是差了點,但卻不能以此論儒家。畢竟漢唐儒學不像宋明儒學那麽(me) 講究修身,更看重的是齊家、治國、平天下。

 

楊琪:研究康有為(wei) 思想,蓋棺定論還不是主要目的,主要還是要從(cong) 康南海身上發掘晚清已降知識分子思想之變遷。人無完人,康有為(wei) 固然氣節有虧(kui) ,但不可否認的是,近代以來,他是以大篇幅和重量級著作來開創新局麵的最重要的思想人物之一。

 

朱希:請問曾教授,康有為(wei) 的主張在當時無疑是失敗了,現在提出“回到康有為(wei) ”,如何能確保這不是一條失敗之路?

 

曾亦:如何理解康有為(wei) 的失敗?我想,這主要是政治上的,而非思想上的。因為(wei) 政治際遇的原因,康有為(wei) 的思想並沒有多少實踐的機會(hui) 。

 

朱希:在當時沒有機會(hui) ,現在就能有機會(hui) 嗎?

 

鄭靜:可能嗎?

 

曾亦:現在真不好說,關(guan) 鍵還是要有大人物的支持。當年康的政治地位太低了,隻是個(ge) 六品官,而支持他的皇帝又不給力。

 

朱希:曾教授,現在大人物裏有康有為(wei) 的粉絲(si) 嗎?如果沒有,那其中的機會(hui) 能有多少?

 

曾亦:現在不好說,還談不上有啥大人物。其實,當年孔子也是政治上的徹底失敗者,後人何必以政治成敗來臧否人物?

 

徐治道:感謝曾老師給我們(men) 帶來的思想盛宴,感謝曾老師耐心精當的答問,感謝各位師友的積極參與(yu) 。謝謝大家!

 

*本文係“全球未來論壇”微信群講座錄音整理,經主講人曾亦教授及主持人徐治道先生審定後授權伟德线上平台發布,轉載請注明出處。

 

責任編輯:葛燦